世界不是清晰明了的,不是轻松的,不是可以完全预测的,生存于其中要应对各种事情,这会造成疲乏感,于是规则建立起来了,凡事都有了可以依此进行的路线,行事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然而同样的规则对每个人所形成的束缚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同样的规则的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据此可以说规则是为整体的利益而制定的,而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制定的。
不过同样也可以说成是为可以轻松适应规则的人而制定的,用来约束或者说对抗那些对此规则有较强束缚感的那部分人。
还可以说不同的人以同样的方式违反同一规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不过规则的执行者是没有精力或许也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的,他们最多只能是完全按照规则处理违反规则的事件。
规则一旦制定后,再次依据环境而做出修改是件颇费心思的事,或者说对规则的修改往往都是来得过晚些。
那么规则的执行者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或许应该遵照边沁在论及制定惩罚规则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即以行为所造成的实际害处而做出妥善地应对,而不仅仅只是急迫地要把规则执行到位,否则效率或许会有所提高,不过所施加的伤害也会更多。
电影《教师休息室》太厉害了,从教室失窃事件的小切口,把教师内心的挣扎、学校内部的矛盾、师生关系的脆弱撕裂给观众看。
教室失窃,学校调查组到教室突击检查,鼓励学生相互揭发,把嫌疑人锁定在炫富的少数族后裔。
处理方法简单粗暴,既伤害学生关系,也没有给犯错学生留任何余地。
事后,学生感觉被权利被侵害,且处理方法带有种族歧视。
女教师向学生表达自己也不认同这种调查方式。
她与学生站在一边,否定了自己的同事。
由于缺乏证据,嫌疑人被解除怀疑。
女教师用钱包设置陷阱,用隐蔽摄像头监控,通过相似的衣服锁定了嫌疑人是一位同事。
她将证据交给领导,同事不承认,领导将其停职处理。
同事的儿子在女教师班上,他被同学霸凌,被指控小偷生下的也是小偷。
同事女教师为增进班级同学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设计了团队建设的活动。
同事儿子却在活动中与同学推搡,并冲出体育馆,破门进入教师休息室,偷出女教师的笔记本电脑,打伤女教师并将电脑扔入河中。
女教师理解学生为了保护妈妈的动机,并向学校说明她的伤是自己摔的,学生没有打她。
一团乱麻中,女教师接受学生媒体的采访,被加工呈现为误解的含义。
期刊发售后,学生指责她在学校秘密拍摄,同事指责她在背后否定学校的处理方法。
学校勒令收回学生期刊,女教师却认为这是学生的言论自由。
女教师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她在搜证破案,她在捍卫学生权益,她甚至以德报怨、保护学生不受伤害。
学校也在做正确的事情,对犯错的师生零容忍,一查到底、严肃处理。
学生也没有错,他们多方采访想要还原事情的真相,既争取学生的权益,也想保护老师不被莫名其妙地开除。
一切到底是如何失控的?
一个小学偷窃事件几乎映射出了现今社会大大小小绝大多数人际政治生态,我服。
学校校长和绝大多数老师算是权力机构吧,政策制定者执行者。
老师诺瓦克算理想主义民主实践者,作为个体她的移民身份让她本能得优先站在边缘人群这边质疑权力实施者。
这群小学生就是群众,这真的很妙,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群众智商只有三岁。
校报显而易见指代媒体舆论。
事件发生后,学校作为权利机构在其所谓的民主框架内解决问题(偷窃)而未必是找到真相,这个民主发生在高层圈内(老师们),群众有代表(班干部)。
老师诺瓦克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保护群众(受到怀疑的学生)去寻找真相,过程中伤害到了某些人的利益(可能的盗窃者),某些人从头到尾不谈偷窃本身,却挑唆群众(不明真相的小学生们)和媒体(校报)以单方面的叙述(他们理解的所谓真相)挑起舆论批判,控诉揭发人诺法克老师和权利机构(学校)侵犯人权等等恶行(欺负那个被控偷窃的人 ),不得不说这群被人利用还自以为是的小大人白左政治正确面孔真的忒生动了。
事情发生到这里,权利机构只能一刀切,挑事的关起来(可能盗窃者的儿子禁止来校,被当事人推出来对抗学校,自认可委屈了,代表着自由·),媒体被禁了(校报不能发了),理想主义诺瓦克老师无奈。
电影在这里结束,厉害,没有真相,没有结果,亦如这个世界,所以大家觉得自己在这里世界里处在什么位置上呢。
故事讲的很清晰了。
给观众提出了一个有细节的难处理的问题。
也的确没有完整证据链。
但按常理,大家也都会有个共同判断。
所以这个局面中的各个角色,站在他们各自的不同立场上,怎么反应才是最好的呢?人性复杂,好难呀。
做好人也好难呀。
而且往往总是好人吃亏。
如果你观影的时候带入的角色是女主,你会怎么办呢?
一部利益区,一部教师休息室,今年的两倍德语片让我对德国电影产生了浓烈兴趣。
如此复杂的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只在德国电影中看到。
电影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assumption,什么是proof,但这个问题被权力生硬的打断了,从此再也没有人去讨论。
全篇最后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提出了更大的疑问。
在这里,重要的是,谁决定了什么是assumption,什么是proof,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assumption。
这是由权力关系的转化得出的。
整部电影里。
学生,老师,家长,后勤人员的微妙权利转化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学生或者儿童,被认为是没有完全的主权的人,他们如何行使的权力,他们的主权到底是他们自己的意志,还是家长主权的延伸?
家长的主权,又如何通过学生的主权延伸到学校里?
民主社会的权力制约,司法体系的运作,以及最重要的,民主为何失败,在一个小小的学校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最后,我们至少还有爱,但爱又是多么的脆弱啊。
奥斯卡和老师其实是一类人,所以老师注定在经历被打/扔电脑等等一系列事件后,依旧选择保奥斯卡。
最有趣的是,奥斯卡和老师属于有自身的能力保底,真的可以呈现“凌驾”在他人之上的存在。
比如,奥斯卡几秒钟就可以解答一个无限接近并超越的问题,并且大部分人都听不懂。
还比如,大部分同事对老师的控诉,你怎么可以完全不寻求我们的帮助,什么事都自己来。
并且很牛逼通过一个人性实验,找到了证据,还不愿分享。
🥲而老师找小偷的关键初心,并不是为了维护正义之类的。
因为对于老师和奥斯卡这类,会成为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存在,清高且自私,在“头破血流”之时,还不忘投币给公共存钱罐。
(哪怕已经知晓有人会从里面拿钱。
)老师的初心,是想维护自身的课堂乌托邦。
我认为这其中并不是一种关心每个学生的心态,而是一种国王心态。
我需要维护我的子民,大家都能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学习。
所以老师给了奥斯卡魔方。
意味着,外界那些控诉、麻烦事,你知道吗?
不如一个魔方有趣,我们有自己的小宇宙,就在这儿,我懂你。
于是结局,奥斯卡真的建构了这个宇宙,警察如同抬走国王一样抬走它。
这部电影最真实的显现,就是对于高智商人才而言,真实不是最重要的,专业的建构才是。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在影片开始的节奏飞快,如同打仗。
)本质上,这是一个天才老师找到天才学生,并真正理解ta的友爱故事。
(老师的行为:管你校长领导,锁门。
)
教师休息室 (2023)7.72023 / 德国 / 剧情 / 欧凯·查塔克 / 莉奥妮·贝尼希 伦纳德·斯泰特尼施
学校里出现了小偷,我们来看看他们一系列所谓找寻真相的方法:1、老师组织班长对可疑同学(炫富、行为异常)进行举报,殊不知这有可能是班长为了个人恩怨进行报复的机会,炫富和行为异常就等于小偷?
2、老师突击搜查男同学的钱包,为什么不搜女同学,男同学作为小偷的嫌疑大?
3、发现一个中东移民的孩子的钱包里钱多,钱多就证明是小偷?
结果表明是父母是给孩子钱为了给表弟买礼物用的。
4、移民来的孩子容易是小偷,因为这些人所在国家落后,素质低,也确实是犯罪高发人群,那具体到这个中东孩子,移民就等于小偷?
5、女教师卡拉设局放置钱包,发现钱丢了,用电脑摄像头偷拍,看到一个穿白色花点衣服的人靠近了她的外套,而穿这个衣服的老师正好是本班好学生奥斯卡的妈妈,也是学校秘书库恩老师,随即上报校长,库恩老师被辞退,穿白色花点衣服的人就是小偷?
6、这个事情由于需要警方介入,不便于公开视频,所以在学校传的沸沸扬扬。
班长在暗讽奥斯卡,妈妈是小偷,儿子就有可能是小偷,小偷可以遗传?
7、库恩老师记恨卡拉,大闹家长会现场,指责卡拉偷录视频,监视揭发,毁坏名誉,使得家长们认为这个老师就是强权的代表,用自己的笔记本照自己的座椅就是监视侵犯私权?
8、学生杂志社采访卡拉老师了解事情经过,断章取义的发表檄文,指责老师在利用权力侵犯学生利益,犯有种族主义,这只有在专制国家才出现,给卡拉老师扣上了政治不正确的大帽子。
当真相很难水落石出的时候,带有个体、族群的偏见往往占据主流,忽视证据,使得各种矛盾激化升级,一件捕风捉影的事情慢慢煽动它的翅膀变成不可调和的局面。
而卡拉老师包容大度理想地处理方式让她在校方和学生两方之间都得不到认可,她掩盖奥斯卡袭击她眼睛和扔掉她的电脑的事实,她认为这种行为是为了保护他的母亲,而校方是零容忍地处罚了奥斯卡的行为,老师们也不理解卡拉为什么总是护着她的学生。
而学生们更把卡拉想象成一个动用权力去监视迫害无辜的奥斯卡和他母亲,所以全班团结起来一起向卡拉老师示威罢课。
卡拉在缓解矛盾、调和对立,用心良苦,其实所有的代价都不值一个事实:那就是谁是真正的小偷。
导演结尾没有给出真相,也许真相不重要,而展示偏见更暴露问题。
最终奥斯卡坐在被警察高高抬起的椅子上,像是一个胜利者,虽然被校方处罚,但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是我喜欢的那种片子: 起因于小事件,矛盾螺旋上升,直至失控。
切口虽小但深。
让人细思极恐。
有的电影养眼,有的走心,这部无疑是走脑的。
我感到的是善意、理想主义、个人原则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
诺瓦克老师坚持真相,维护被栽赃的学生;她不与同事沆瀣一气,坚持不公开视频;奥斯卡煽动学生排挤她,还用电脑砸了她,她理解、原谅、帮他隐瞒;校报写了对她不利不客观的报道,她依然维护他们说话的权力。
她在每一个节点都秉承个人原则,做着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她的这些原则,以社会公义的标准来看,都没有问题。
但她无疑是失败的。
学校是一个有着权力者、执法者、警察、大众、媒体,和或明或暗的规则秩序的小社会。
而社会是无限多变量的集合,人心是最不可测的因素,在不同的目的下,规则和秩序永远可以做不同的利用。
当问题出现时,社会或者是权力者需要给出一个所谓的真相,此时,最方便的那一个牺牲者就被抛出来了。
土耳其学生、奥斯卡的妈妈、诺瓦克老师,都是这样被抛出的。
这些人也许有罪,也许没有。
诺瓦克老师凭间接线索就认定小偷也许莽撞,但奥斯卡妈妈也确实可疑。
影片没有给出真相,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处境——人类社会永无真相。
唯一确定的是,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想起最近看的韩国的真人秀“思想验证区域”,13个人组成的小社会,9天时间,乌托邦破灭,共同体土崩瓦解。
胜利属于伪善者。
2024.11.16,2024年德国电影展
当老师在讲台上面对民主的学生非暴力不合作的时候,我真的为这个体制下老师能够受到的憋屈感到悲哀。
天地君亲师,老师排第五。
而这厢,大家是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
老师,你以为你是谁!
我们用民主自由的唾沫星子淹死你,再像国王一样离开。
真相是什么?
什么真相?
民主的意志就是真相。
这位老师,你就是当代的苏格拉底。
压抑和窒息是我看完这部影片之后的第一感觉,然后我很快联想到同样是压抑的学校的《超脱》,但细想又并不相同。
这部影片探讨的可能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故事的发生地点的孩子整体水平甚至非常优秀,跟混乱不堪的差生教育令人失望完全不同,这部影片的压抑来自于整个制度的一些矛盾和困境压缩了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导致的难受。
剧情地开展围绕着一个新来的老师参与调查学校的偷盗事件,而她之所以能够成为故事的焦点并引发后续一系列的反应的原因就在于她的自我隔离和观点隔离。
首先她作为波兰裔就使她和同事们总是不亲近,这种隔离是她的心理防线造成的,既不想使用波兰语言交流来隔离自己又存在身份认知无法完全靠近,在这个距离下的她非常遗世独立使她的状态总是很紧张很局促;另一方面就使她的教育观点其实和学校是不完全相同的,而她的观点显然是并不适合这个学校的。
她对于学生的保护和偏袒使她远离了同类的教师团队,而她对隐私保护的逾越也成为了后面一切舆论的漩涡的开始,想要保护的情感过于理想,最后逼疯的只有自己。
而舆论(风言风语和家长群里的话等等)媒体(校报采访)都只想要有人讲述一个“真相”而不是用保护作为借口的遮遮掩掩,越遮掩越心虚最后也导致明明是被害者的她成为了刽子手。
真的难受,因为明明被偷钱了,最后一点好都没落下。
学生不信任她讨厌她,家长围攻她认为她失职,同事跟她疏远,无依无靠还不能辞职。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仅仅是理想主义教育理念在实践下的崩盘吗?
不止吧。
大概还有人心难测,永远做不到的公正和公开,隐私权和无监控条件下的犯罪的平衡,信任危机引发的舆论危机等等吧。
到最后真相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了,大家都在开始为自己的利益和行为自证和白扯,越来越乱也越来越没劲。
影片的节奏也很局促,包括音乐,把观众搞的比老师们还紧张。
要我说就该直接报警,又时候保护并不能带来理想中的圆满结局和自由,还不如果断点威慑,效果可能更好。
6。
不好看
要我说这就是制度性的教育失败,中外都存在这个问题,管松关紧都会出问题,那是不是教育本身就是个问题呢。
当成《留校联盟》下下来,偏偏英文名还都是跟学校有关的,看了半天都没发现不是同一个电影...引发犯罪事件的本身已经不是故事重点,因为以正义为出发点引发的一系列涟漪可能才是电影想讨论的东西,但最后留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对我而言还是挺无力的。
人啊,别太为难自己了。有点规矩是必要的,也是好事。但太追求完美,变成了枷锁。
看了太多什么都想说又什么都没说明白的电影之后,就更加觉得这部片子真是牛掰,短小精悍的时间与空间里融入了如此之多的当下社会议题。和《利益区域》的后怕相比,这部片子里讲的事情则更加真切地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又恐惧无力。
从开始刻画女主的角色处开始崩塌:应当是概念对抗概念,而非人对抗概念,因此这只是一种无法处理道德问题的复杂性所转向的捷径,而结尾也意料之中的懒惰
德国今年冲奥片,虽然乍一看像《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但其实是《我是卡尔》之后最细思极恐radical的影片,把德国现在各种社会问题浓缩在一个小故事中,牛逼!”This is a fable.” Polit-Thriller
《春风化雨》、《放牛班的春天》在对比之下就显得太鸡汤化了。想起另一部电影《裙角飞扬的日子》和一本书《思维的艺术》 。
#年度惊悚片。欧洲人权的无监管泛滥已成极端。剥离监控事件对人隐私权的侵犯,欧洲自由主义下的中小学就已成为社会的翻版,甚至拥有赦免权的儿童更无道德、无秩序的肆意侵蚀教育体系,他们以道德的名义罢课,以真相的名义控告,将最有师德真情的教师谋害进风暴之眼成为众矢之的。而挑起争端的奥斯卡缺得以豁免,赤裸裸怀着恶意登上宝座,成为最后的赢家。真是欧洲自由民主的无敌bug,老师才是食物链的底层,无序的孩童果然是最恐怖的“生物”,有着家庭、社会、道德、法律四重保护伞,老师太难当。
以一件“小”事作为切入点,通过串联学生、老师和家长,剖析德国的教育制度,到结尾也没有给出所谓的真相,或许真相在学校面前根本就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零容忍政策和隐私保护,以及公平与民主,到最后其实还是极具主观性的刻板印象与私人意志所决定,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注定要屈服。节奏控制得真好,氛围的营造更是出色,由开场背影的跟拍,到正面的情绪捕捉,再到被同款衬衫包围的幻觉,刻意调大的声音与音乐更是加强了压迫感与惊悚感,压抑了整部电影的音乐最后以一场交响乐作结,情绪终于得到了宣泄,镜头从未出过校园,却展现了整个社会的缩影。8.1
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描绘Carla这样一个在道德、专业与敬业程度上均不存在明显瑕疵的角色及其面临的争执而诉说了“为什么输的永远是中间派”,妥协和软弱在社会议题的争执中吃力不讨好,在一部主要讨论效率与民主平衡点的作品里,以这样的视角切入无疑是发人深省的。
看的过程中还挺容易被吸进去的,从一开始的在学校这样一个小小社会里开始产生猜忌怀疑,到后面的一步步走向失控,这位新来的老师始终都渴望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维持教师的尊严,但反而把自己置入了吃力不讨好的境地。某种程度上她只是一个“闯入者”,却天真地想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改良者”。影片的氛围还是蛮压抑的,而且悬念也一直撑到了最后,只是这个结局,感觉仓促了些,而且观众的困惑始终没有解决啊。或许片子本身想表达的也不是一个特别实的故事吧,而是生活中有很多事可能就是无解的吧。你以为的那个真相,其实并不是真相;你所怀疑的那个问题,可能也早已不再是问题了。
勉强及格。一个“茶杯风暴”的故事,全片最大的问题是,警方(也就是正规调查流程)在叙事中完全缺位了,当然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小偷的身份变得暧昧,让剧情聚焦女教师与连环偷窃事件引发的校园纷争的互动,但这个设计总归是不合情理的。女教师的设定很鲜明,先用她管理学生的方式,彰显其尽量靠个人的掌控力、对他人不失尊重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校长向嫌疑人过早亮出底牌的处理打乱了步骤(这也是剧情又一出不合理设计),被偷窃的老师们、嫌疑人的尖子生儿子、同班同学和校刊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多面向的立场,真相不重要,只是激发各种声音的投射物。我们单位有类似事件,上峰迅速压制关注度并私下协调,相对来说是有效和正常的处理。4:3画幅制造出与角色的亲昵感,剪辑等技术环节也配合不断有事件发生的剧本形成不断涌动的节奏张力,看多了也觉得乱
0.9循环小数衡等于1,对天体规律的理解和预判将削弱感性信仰,并无魔法的魔方可由特定数学操作复位,数学之外的世界却只剩无常。自我排斥移民身份拒绝波兰母语交流,理解学生和抵制站队意味着腹背受敌,但当非法监控和“被自愿”举报消除了程序正义基础,无论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皆是白搭……小学多元小社会,话题探讨足够广泛尖锐
身在学校真如渡劫,对老师或对学生而言,都是如此,永远不知道什么事情会让你偏航、触礁、万劫不复,而这已是最小规模的炼狱。这么讲原则、有大爱,尤其是有意跟审查、监控、举报划清界限的老师也会被倒打一耙,被推到小人位置,众叛亲离,而那些本性纯良的学生,也在向着真相与正义的路上,忽而被带跑了。真奇妙啊,好的人就是会做成坏事,莫说身在德国的波兰老师,这毕竟是人类最费解的难题之一,不然我们哪有那么多空子,那么多疯癫,那么多冥顽不灵,那么多人回想学生时代都心有戚戚,戚戚的又不只是学生时代。
權門教員室靠,开放结局,我更喜欢不开放结局好德啊,好德!好德的片
当老师真难
片子很欧洲,我很不感冒。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