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感觉这片几年前就看过了?
几个人守着这一片阵地一直打到天亮没子弹!
还有一个普通女人,一个小女孩。
但我记得我看得结尾都死完了?
没有活着的。。。
是不是我看串了?
有知道的吗?
求大神科普下,谢谢!
字数不太够,我在拼凑点记忆,时间长了记不大清楚,片中我记得晚上还停战了一段时间!
对女的有几个镜头的特写。
强烈推荐去塞尔维亚的Novi Sad(诺维萨德)。
在那的城堡可以看到1999年北约炸毁的数座桥梁。
当时,老百姓们为了保住一座维系日常生活的重要桥梁,诺维萨德人走到大桥上开摇滚音乐会,后来这成为了一个传统,但摇滚音乐会的地址改在桥边的城堡,每年六七月(没记错的话),延续至今。
反战,反NATO的著名圣地。
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人一样,充满了民族自豪感,有的时候甚至有些夸大,被称为大塞尔维亚主义。
但普通的Serb,和曾经被波黑塞族军队和民兵围困两年多的萨拉热窝的穆族一样,都热爱和平。
尽管南斯拉夫曾是一个新的政治整合体,一部分奥斯曼土耳其的行省,一部分奥匈帝国的行省,不同的信仰,伊斯兰,天主教,东正教,但他们说的都是几乎同样的语言。
只是塞族人选择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而波黑穆族人习惯用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拼写。
克罗地亚人用拉丁字母拼写。
每个国家都有激进的民族主义者。
只是在某些地方,特别是战略价值极高的地区,例如巴尔干,中东,朝鲜半岛,小国的命运几乎很难被自己掌控。
世界豪强的利益驱使着他们在这些小国中间制造傀儡,安插代理人,扯起战争,百姓生灵涂炭。
巴尔干,在空中俯瞰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莫斯塔尔,萨拉热窝,每一个城市都美丽如同花园一般。
但当你降落在任何一处,都能在身边稍微有些年头的建筑物上看到弹孔,路面上残留的弹坑,以及许多至今仍未修复的轰炸残骸。
行走在波斯尼亚的街头,随便和一个当地人聊天,如果不慎聊到了92到96年那段黑暗的时间,都会发现,ta的家人可能都不在了,或者ta的爸爸参军保卫城市再也没回来。
萨拉热窝的城市随处可见成片的公墓。
许多人的死亡时间都是同一天。
离开萨拉热窝的时候,的士司机聊天,说起来以前的事情,从副驾驶储物抽屉里拿出来一张照片,92年拍摄的,是他的朋友,同学们参军后的合影。
他跟我说,96年的时候,这张照片上一半的人已经不在了。
说完车里一片沉寂,只听得车轮声嗡嗡作响。
为什么要去这些曾经在悲剧中挣扎的国家。
既不发达,也不先进。
因为正是这些地方,能清清楚楚的看到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某些人是多么的丑陋,残忍,疯狂,又能看到另一些人是多么的可爱,善良,勇敢。
然而在很多时候,人既丑陋,残忍,疯狂,又可爱,善良,勇敢。
更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是彻头彻尾的道貌岸然,什么是无耻混蛋。
这个世界特别美丽。
美丽到有些人贪婪的,想要剥夺其他人享受美丽的权利。
然而那些把别人推进地狱的人,永远不会因此升入天堂。
#SIFF22#整体不错,紧张激烈,2.5小时全程无尿点。
对战争的残酷和恐怖分子的残暴表现充分。
但是对具体军事行动的表现有一定失真,例如B-2隐形战略轰炸机竟然投掷自由落体炸弹而不是真实历史中的防区外远程精确制导武器,例如阿族匪帮在拥有迫击炮并且弹药充足的条件下竟然没有在进攻前实施一轮炮火准备,而是伤亡了一半人之后才想起打炮。
此外部分道具也欠考究,片中出现的部分望远镜竟然是大红膜玩具。
不过影片对德什卡12.7mm高射机枪扫射集群步兵的效果表现充分。
此外,影片在导向性上值得称道。
体现了对苏联时代的怀念和对腐败无能的叶利钦政府的批判。
尤其是,影片出现了小分队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俄少数民族退役士兵和南联盟阿族警察在战前做礼拜的场景,表达了反对恐怖主义和民族迫害但不针对特定民族和宗教的政治立场。
最后,女主真是大美人,美出天际哈哈。
大玩家在主导游戏规则。
看,炸弹都来庆祝我儿子的出生了!
在北约对南联盟的首次轰炸中,许多妇女和儿童被害。
生活没教会你点什么吗?
走私香烟,坐牢5到7年。
贿赂警察,坐牢3到5年。
辞职就能治愈战争创伤吗?
真是个奇特的国家。
别人在轰炸他们,他们还在唱歌。
这里到处是疯子,跟国籍无关。
感谢法国人,他们扔了个空炸弹。
他们在依法轰炸我们吗?
他们在合法地屠杀我们吗?
你无法收买我,也无法击垮我,你只能杀了我!
你代表合法的政府?
你只是个普通的罪犯!
别在油车的边上抽烟。
他们居然让孩子来侦察……在战争中,这是最卑鄙的行为。
每一次战斗前,我都祈祷孩子们不要出现。
要么像臭鼬一样醉生梦死,要么被子弹击中头部。
战争总是让人崩溃。
这将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战斗——俄罗斯人和塞尔维亚人并肩作战。
他70岁了,还像袋鼠一样活蹦乱跳。
我们就像一支国际球队。
“立刻停止在科索沃的俄军车队的行动!
”“我永远不会执行这个懦弱的命令!
”2003年,俄罗斯维和部队离开了科索沃。
一年后,分裂分子又开始攻击塞尔维亚。
2008年,科索沃进入动荡的状态。
科索沃对塞尔维亚的攻击一直持续到今天。
#SIFF2019#电影节译为《绝密突袭》,原来叫《巴尔干边界》也很有意味。
传统的俄罗斯式电影,俄版的红海行动。
三条线共同展示同一个故事线,最终交汇!
但是这个电影没有刻意去宣传任何一方,不同宗教的人在日落时分一起对着各自信仰的神祈祷,然后拿起枪一起奋战。
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政治理由,战争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残酷的,战争所带来的TPSD的影响甚至可能终其一生无法消除。
这片子比我想象的更加精彩!
演员们情绪和演技都很到位,最后一幕导演皮了一下演了一位出租车司机撮合了男女主,让这个残酷的战争片有那么一丝温情。
另外想说,最后一个强壮的俄国大兵单手抱起死里逃生身上脏兮兮脸上全是泪痕的小女孩那一幕让我也很感触…或许这样的一幕才能给人心灵的慰藉吧……但是不管怎么说……发自内心真诚的祈祷:愿世界和平!
不要被电影带节奏1.补打卡。
俄语电影名称翻译非常考验知识的综合性,光会俄语是远远不够的。
这部电影名称如果是我翻译,我会译成《巴尔干战线》。
巴尔干边界在这里吗?
完全是误导观众。
当年南联盟是俄罗斯和北约接触的最前战线,是巴尔干战线的最前沿和大巴尔干半岛战线的一部分。
2.本片就是借着巴尔干战线上俄罗斯和北约周旋的大背景来博眼球的,但是他拍的啥也不是,本片中没有任何拍摄和描述是符合史实的,千万不要被误导,千万不要把这个小电影当成纪录片或者认为有部分事实来看,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编的,是为了满足很多人对俄罗斯以及科索沃战争剧YY的需求来赚电影票钱的。
电影前面铺垫太长,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该交代给观众的一样没交代。
战斗部分主要拍的是编造出来的志愿兵和一伙阿尔巴尼亚土匪之间的战斗,俄军成了背景板,战斗跟正规军根本没关系,简直是挂羊头不卖肉的骗子。
3.女主的演员正确译名叫做米林娜·拉德罗维奇,网上除了我没有一个把她名字叫对的,都是一些不懂斯拉夫语族的人,人云亦云瞎翻译。
她是个90后,她出生在南联盟波黑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从小目睹南联盟的战火和塞尔维亚艰难的30年,可以说她是与新塞尔维亚共同成长的一代。
我对这个演员没啥意见,但是,第二个冷知识来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演员并不是靠脸吃饭的,她其实是靠胸吃饭的。
她从出道和几乎所有的作品里,简直是一部胸器展览史,所有角度,所有方式差不多都有。
她五官非常有棱角,很适合大荧幕,但是脸蛋不是说不漂亮,在斯拉夫女人里,算是一般吧,但是她的胸型算是斯拉夫女人中有代表性的一类(这里不便形容),也很适合大荧幕,最关键的是她愿意露阿,本片中为了靠战争感人已经很收敛了,但是导演还是不断给她各种加戏,不是只有我看出来了吧?
就是没有这个角色,都反而令影片更好看些。
点到为止啊,下面说点正经的。
4.俄罗斯军队虽然腐败,但是在基层部队中对于军事命令的执行一直是比较僵硬的,在1999年还不会发生电影中的抗命事件,相反,僵硬执行上层命令往往是从苏联到俄罗斯时期(包括现在)俄军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
当年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严格按照俄军命令执行的,并不是某位俄军高阶指挥官的心血来潮和爱国抗命行为。
不管导演本意是想讽刺叶利钦还是突出谁,总之,电影中这样表现俄军是十分不妥的,会给不了解历史的人带来误导。
如果你是想研究历史的朋友,那么出一道抢答题:“俄罗斯最高层中:是谁下令俄军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又是谁负责执行的呢?
”(请注意标点符号,哈哈)如果你答对了,那么还有一道附加题:为什么?
我告诉你,这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带这三个字的,哈哈5.占领普里什蒂纳的部队是俄军正规军第76空降师部署在波黑图兹拉的一个加强连,没有电影中的雇佣兵和志愿兵什么事,也没有什么科索沃群众夹道欢迎、箪食壶浆的场面,当时7个半小时急行军600多公里,一路风驰电掣,要是像电影中那样在箪食壶浆,那说不定就是英国人先到了。
而且电影中根本没有表现英国人为什么没有赶在俄军之前,因为导演不能拍真相。
其实俄军本来是绝无可能强在英军之前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实在是上天帮忙,让英军蠢死了,第一波飞机因为超载起飞就返航了,结果返航降落时候飞机还坠毁了,第二波飞机磨磨蹭蹭天都快亮了才起飞,但是英国人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就跟汤恩伯打日本人一样,就是不敢直接降落在普里什蒂纳机场,而是降落到了离普里什蒂纳机场一段距离的山上,英国陆军非得走雷区,等自己到了才发现,俄军已经占领了机场。
英国人这么掉链子,要是毛子还不先占领机场,除非是毛子半路喝多了或者走错路了。
关键还是英国人蠢死又怕死。
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兼美国驻欧洲部队总司令美国人克拉克,因为波黑战争一战成名,有的媒体说克拉克是“当代拿破仑”,克拉克眼里哪有俄军,当时就命令英军开火、赶走俄军,但是英国人跟克拉克讲法律:英军狡辩说攻击命令须出自北约军事委员会的授权,而不是克拉克一个电话命令就可以的,哈哈哈,克拉克就是行动总指挥,这就是授权,他说开火就是命令,你看谁打仗下命令还需要给你寄个快递授权书吗?
哈哈哈。
英国人就是怕死,不想给克拉克军功章当垫背的,不想替美国人承受俄罗斯的反击。
人家英国军人是来挣差旅费的,不是来玩命的。
结果全世界都以为俄军多牛巴拉巴拉的,不算当时赶往科索沃的北约德国、法国、美国的上万人维和部队,几千人的全副武装英军消灭200人的俄军就跟玩一样,是因为我刚才说得诸多原因才导致俄军耍小聪明成功的,美国人都气疯了。
俄军高层都没想到这事竟然办成了,自己都老意外了。
还有人说什么俄军躲过了北约的侦查,哈哈哈哈,开什么玩笑,俄军刚出发,刚到波黑边境附近就被美军发现了,美军立刻就判断出了俄军的目标是普里什蒂纳机场,但是,美军并没有拦截俄军,因为美军认为英军的飞机一定比俄军的破装甲车快,没想到蠢死又怕死的英军愣是让600公里外的俄军抢占了机场,而且数倍于俄军兵力,还抗命不开火,哈哈哈。
6.俄罗斯在南联盟问题上是个软蜡头,一开始表态如果北约敢动南联盟,俄罗斯就用核武器攻击北约,结果北约知道叶利钦虚张声势,喝多了,哈哈,根本没理会他。
南联盟炸了两个多月,叶利钦这个酒鬼加骗子忽悠了米洛舍维奇这个傻子,两个人一起葬送了南联盟,就像叶利钦葬送了苏联一样。
叶林钦觉得特别没面子,俄罗斯在国际上也是颜面尽失。
后来俄罗斯一看挡不住北约,按照打不过就加入的酒鬼原则,俄罗斯又想当战争的调停人角色,结果呢,南联盟本来听信了叶利钦的承诺等着俄罗斯武器和部队的支援呢,结果发现俄罗斯啥也不给,只玩口活,大骂俄罗斯背信弃义;另一方面,美国人一看俄罗斯原来不敢北约打仗,所以根本不理会俄罗斯,战争是靠打出来的,根本用不着俄罗斯调停,所以,俄罗斯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整个南联盟内战和科索沃战争过程中,俄罗斯那是主打陪伴。
俄罗斯国内的强硬派和反对派也趁机攻击叶利钦软弱的外交政策,叶利钦当时并不在意南联盟,苏联没了叶利钦都没伤心过,何况一个南联盟呢,叶利钦最害怕的是自己会不会被另一个叶利钦推翻,就像当年他自己推翻戈尔巴乔夫一样,哈哈哈。
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俄罗斯出卖南联盟整个事件中唯一可以拿出来说一嘴小破事,啧啧啧,俄罗斯当局支持的媒体更适大书特书,好像占领了一个破机场就跟打赢了南联盟和科索沃战争似的。
而且这个故事一般都是从俄罗斯部队接到命令开头,到和英军对峙达到高潮,最后俄军抢占机场成功和加上各种“重大意义”作为结束。
实际上呢,俄军和英军对峙后,英军并没有被赶走,俄军也没能独占机场,被迫允许英军共同驻扎在机场,当晚就允许英军在机场过夜了,因为俄军中层害怕英军玩真的开火而因此丢了饭碗。
更丢人的是俄军和北约谈判达成的618协议,这个可不是618国际购物节,协议内容简单说就是“机场共享,各自维和。
俄派代表,允许驻军”。
你看看,机场没守住,连驻军还得人家批准,啧啧啧,好大的胜利阿。
2003年俄军完全撤回科索沃维和部队,更是灾难,哎。
所以吧,这个机场的事儿没啥值得俄罗斯炫耀的,有本事拍一个当初俄罗斯叶利钦如何出卖南联盟的纪录片。
这个故事也就糊弄糊弄不了解这事的,觉得俄罗斯还挺牛的小白们,希望大家一定要认清所有帝国主义纸老虎们的真面目,不要被一个小破电影带节奏。
困了,就先写到这里吧
火光冲天,血肉横飞,长镜让轰炸和激战的场面异常真实,如临实境。
英雄莫问出处,相重相惜,一笑泯恩仇的洒脱也许就是这枪林弹雨中最美好的风景!
慷慨赴死时点燃的香烟;生死相托时紧握的双手;甚至是相互调侃间无聊的笑话,都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无比动人,让人不禁澎湃起他们一样的脉搏!
国家动荡,种族清洗,让人命成为草菅,随意被剥夺,暗无天日里总会有英雄出现,他们剥开云雾,让希望重生,让生命得到尊重!
但是在与黑暗势力搏击中总会有牺牲,战至最后一刻的壮美,让一切都感觉值得……如果你也有英雄的满腔热血,喜欢热血喷张、拍案而起的痛快,你一定要看一看这部影片,绝对过瘾!
《巴尔干边界》[强]
2019俄罗斯动作片《巴尔干边界》,又名《绝密突袭》,豆瓣评分7.1,时光网评分6.9,IMDb评分6.6。
影片有些像描写朝韩军人联手抗敌的电影,本有民族矛盾的几方战士联合抵抗恐怖组织。
我对俄罗斯民族冲突了解不多,影片中提到的科索沃、巴尔干……这些词汇虽然听说过,但个中关系不甚了解,所以剧情背后的民族矛盾和政治矛盾看得不透彻,外行看个热闹。
影片作为战争片,动作戏拍得很好,紧张激烈,血脉贲张。
不过上半段剧情部分的节奏较为松垮(这是俄罗斯电影的通病),后一小时的机场守卫战非常精彩。
前线在厮杀、政治却和谈、然后不管前线士兵死活,这样的剧情我在其他电影中看到过,一时忘了什么电影了,士兵犹如政治的筹码,说进攻就要枪林弹雨,说和谈就不管前线士兵了。
影片一众演员中最出彩的是平民小女孩,那可怜巴巴、楚楚动人、欲哭无泪的样子简直绝了,非常撼动人心,让影片的反战主题爆棚。
俄罗斯女人的胸是真的大,我记得曾经有过一个世界女人乳房比较,俄罗斯好像是世界第一。
片中的女主正常体型,偏瘦,可是却有超大胸,跑起来震碎眼球。
片尾自杀戏很感人,不过有个剧情硬伤,四颗子弹可以四个军人自杀,可是旁边的两个平民怎么办,军人不得应当保卫平民吗,军人自杀了,平民岂不遭受蹂躏吗?
剧情上应当设计为军人将平民藏好后再自杀。
本片在豆瓣中显示了国内引进名为《绝密突袭》,还显示了国内引进版的时长,海报也有中文简体海报,并且有《巴尔干边界》和《绝密突袭》两款中文海报,却没有上映日期,没在国内上映过,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是在某平台上刷到了这个片子的介绍,昨晚看了2个多小时,时间有点长,前面的铺垫比较多。
总体感觉还不错。
看这个片子需要懂一点历史和地理。
比喻萨拉热窝、贝尔格莱德、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科索沃战争,黑山族,塞尔维亚族,阿尔巴尼亚族的矛盾,还有各种宗教等等这些常识。
否则的话就当看战争片了。
战争是残酷的,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更是如此,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医院被轰炸医院那一段相当的惨烈。
孕妇和丈夫穿过枪林弹雨,终于进了医院,观众刚松一口气,结果突然降落的炸弹将医院被炸成四分五裂。
丈夫冒死进冲医院,却发现妻子已没了吸引,婴儿还在哭泣,观众的心还未落下,又有几枚炸弹爆炸,丈夫被炸死,只剩下一名护士带着婴儿站在的阳台,只剩下一堵墙的阳台。
最后守卫机场的一段战斗最为激烈。
8人对200人。
面对叛军有组织的进攻,特种兵各种战术、爆炸、枪械运用的淋漓尽致。
有些镜头过于血腥。
战争中,输家永远是普通老百姓。
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的人民免受战争之灾。
影片中所讲述的对科索沃机场的远程突袭,在当时是震惊世界的新闻,是教科书般的经典战例。
影片给我们讲述的是经典战例背后的惨烈事实。
从战术运用上讲,毛子的作战手法确实是糙了些,与以色列的突袭贝鲁特和恩德培七天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从俄国国内政治斗争到前线作战这一整套体系来看,战斗民族的习惯,决定了战斗民族会遇到的问题,也只能由战斗民族的作风来解决。
配音真是不能忍,俄罗斯是没人了吗 还是这配音的饿得不行了?不管男女,都配要死不活有气无力的音
作为当代战争片,还是很成功的,该有的元素基本都有了。特别是1999年的南斯拉夫也是中国人的伤痛记忆,使得这部影片有了历史的厚重。小BUG也不少,女主颜值和身材都一流,可演技不如小朋友。2.5小时片长也是有点啰嗦,但复杂的科索沃争端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宗教、民族、多方势力太复杂了。
高潮战斗部分拍的很棒,地雷迫击炮狙击AK机枪,枪枪见血贴近实战。前面铺垫部分过于冗长,其实可以剪辑得再精炼些,塞尔维亚警察加入是政治需求,还的给女猪脚塑造形象的时间,整部电影就显得拖沓了。欢迎加我微信pmyx2015,交流分享优秀电影。
又臭又长!史诗不史诗!爽又不爽!配乐游离!配音更怪!
同类型以少胜多的要塞攻防片子太多了,从1954年《七武士》开始,《雅多维尔围城战》《十三刺客》《豪勇七蛟龙》《危机13小时》......,战争片就战争片,生硬的加入感情戏是个败笔,150分钟太冗长,把女主出现的部分都删掉会好很多,
俄罗斯怎么能忍这样的配音。。。。毁电影,原声的话起码4.5
基本上只能看枪战场面,高潮部分守机场拍的不怎么好看,而且拍的实在是太长了。
片是个好片,就是没有背景知识理解剧情有点费劲
他: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我: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ifc百丽宫 SIFF22
美式俄国大片
颠倒黑白。
毛版危机13小时。就是配音太annoying了……19/08/07
前奏太长 刻意拖沓营造气氛 女护士感情戏意义不大
这配音,好僵硬,可惜了。挺好的安排,失意队员+本地游击队大战恐怖分子。天黑的很突然,也亮的很突然。这确实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这女的硬冲出来也太降智了。断腿和人头还是挺吓人的。
半夜三点看的,用来抑制脱离实际的幻想,比较真实地还原了真实战场,红与黄,是血与火的颜色,拿出战争的血与火的勇气,在生活中也能所向披靡。
剪辑有些乱……
很好的小分队电影,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标记,真实新闻与虚构结合得也很巧妙,从头到底枪战不断,技术满分,只是编剧怎么忍心把女主角写得这么蠢
3.75
稀烂零分电影,好怀念苏联时期,似乎讲出了导演心声。俄罗斯军队为什么不行?平时看战狼,红海行动,还能有战斗力?但给女主角一🌟,女主角胸口的痣再➕一🌟,库斯图里卡出镜一🌟,维克多崔的音乐加一🌟,但老崔说为最近的乌克兰人民减三🌟,最终滚蛋吧。
除了硬核没有任何优点,片源的配音太搞笑就实在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