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d's status.困在人世间的我们几乎都会遇到的窘境,一种到了中年便会频繁出现的价值虚无感。
男主流泪的一瞬间的感受其实我很能懂,就像我高中总爱写小说,但是到了大学就不写了,过了许多年重新上手,居然还能写几句,当你在苦闷的俗世中挣扎半生,如行尸走肉,却发现自己仍然对生活有着质朴的热爱时,泪水自然就流下来。
到了电影结尾,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钱和地位固然不是一切,但没有它们你活的也不会很自在。
不过,我愿称“钱”和“社会地位”是生活必需品,而非有价值的东西。
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呢?
想想你临终时,所怀念的不是万贯家财、官衔爵位,而是半夜睡不着时看到窗外的月光照在熟睡的爱人脸上,是不大不小的家门口路过的微风卷起树叶,是赤脚走在沙滩上聆听海浪的低语,是骑车路过早餐铺端过馄饨的一瞬间,激动的泪水,是欣慰的欢笑,是爱,是恨。
个人认为,把这些都想明白了,也就真正能和自己、和生活和解了。
辛辣,尖锐,温情。
布拉德的中年危机比常人高级,他不像常人那样一地鸡毛,伴随家庭危机,他上有老却不必操心,下有小也很出息,还有个爱他的妻子。
他的问题恰出于此,两口子分别就职于不同的非营利性组织,正因妻子容易满足的性格,使他长达数十年丧失了野心,居于小城市,过着四平八稳的日子,见证着大学同学一个个飞黄腾达,非富即贵。
直到他47岁、儿子选大学这年,他的心理天平彻底倾斜了。
他陷入沉思,深刻检讨自己的人生,感觉比衰老更可怕的事是他的人生尘埃落定,可能性越来越少。
他有意无意将自身交际圈固化在大学校园里,臆想着与昔日同窗之间依然保持着适度紧张的竞争关系,殊不知早已不再有人视他为竞争对手,当年大学的朋友圈早已没了他的位置,尽管大家依然珍视与他的友谊。
可想而知,一个人如果将竞争对象时时锁定为那些金字塔尖上的人,其挫败感会有多强烈。
他因此而变得异常敏感,害怕被人忽视甚而轻视。
他陪儿子去波士顿择校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儿子的诸多优秀之处,他甚至开始担心将来自己会嫉妒儿子的成就。
他遇见了儿子因音乐而结识的女孩,从女孩的视角他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幸运的人,拥有得已足够多,所有的危机与不快乐皆来自于心理层面,那里面是一个扭曲的世界。
可尽管如此,他依然难以放下那份纠结与敏感,仍以刺猬的形象游走于自认为仍该有他一席之地的同学“朋友圈”,仍未放弃以世俗的标准去赢得“朋友圈”的尊敬,直到在宾馆房间里性格内向的儿子跟他道出了这样一番话。
“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会记得今天我因为你在校园里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尴尬,因为他们都只关心自己的事,而唯一关心你的人是我,所以假如你一定要在意某人的看法,那就是我的看法——我爱你。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看到一半的时候有个错觉,如果主角有任何异常优秀的一方面,观众一定有发言权。
因为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听到了他自己的阐述,也能看见他对别人的评论之后心里的种种感触。
我带着这样的心态看完了整个影片,我在等一个高潮部分等一个把主角的性格心理推向巅峰的时刻,但我并不觉得自己等到了。
看完电影之后,再去回顾它,如果曾经出现过几次中心句的话,我想可能是酒吧里女生和她说你都这么大了还觉得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你比大多数人都过的好,你这些问题像是白人问题,上等人问题,男权问题…另一个是他的同学在饭店里和他说我从来没有把你当过竞争对手,或者说很短的时间可能是。
以及结局的时候儿子和他的谈话,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事情,没有人会一直记得你,就算有,也只是我而已,那你就只要在意我的想法就好啦。
当我把这三个片段连起来看的时候,我可能明白了一点主角为什么会难以和自己和解,难以和这个世界和解。
他一直关注着自己的不如意,去和成功的人想比较,哪怕因为这些成功的人是他认为的可以用来比较的对象。
他被这些失意吞没,他甚至在幻想中害怕儿子的成功。
他将自己的失意放大,大到觉得周围的人也会因为这个去否定他或者去觉得他是个无名小卒不屑一顾。
但其实会在意他的都是那些爱他的人,只有这些人在意他。
而那些剩余的人,对他不在意才是常态吧。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他。
活着,感受生活,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去爱这个世界,就好。
我想,主角在这一次东海岸选校之旅后会获得一点自己与人生的和解的。
我也会在生活中去感受心灵的平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取了这么个名字)
这是我看Ben Stiller深度电影的第二部。
自己的对这部电影核心的感受就是:如何衡量人生的得失。
布拉德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但是有更好的典型成功人士代表在朋友圈中,他们光鲜亮丽,他们及时行乐,他们有的是幸运之神,有的是事业场的常青树。
他们吃饭的时候会有人主动上前打招呼合影,甚至连餐厅中最好的空位子都是备选好的。
所以,布拉德感受到了失败。
一个中年人,本来的愿望是把时间换成慈善感受,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价值,但临了临了,却陷入自己的人生价值空虚中。
他想以孩子的标签作为自己成功的宣传册,但转瞬即逝的还是自己的人生失败。
所以,布拉德感受到很惨很丧。
我也在问自己: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
初中的同学有的在加利福尼亚工作,虽然不清楚他过的怎么样、从事工作是什么,但感觉是很高端的人生;有的同学在AVL公司、有的在更高端的top公司取得进展。
我不禁也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呢。
意思是比如大学是211,不是985,工作是传统制造业,不是互联网,家庭很普通,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门弟。
所以我也会焦虑不安,如果有一天临了临了,和布拉德的感受一致怎么办?
有时我也会想,有的一起竞争过的同学同事的现状并没有自己这样好,有时也会庆幸自己能够坚持到这个程度。
但是这掩盖不了内心的恐惧,不是焦虑,是恐惧:如果和布拉德的感受一致怎么办?
那个时候如何去面对以往的时光?
那些没有价值与意义的人生片段?
我想,这不就是“尺子”是什么的问题吗?
哲学告诉,如果将世间所有的尺子都变成金钱,那么人生就没有这么多烦恼。
金钱是一种最好的衡量标准,但这毕竟是理想哲学中的情形。
那么快乐与幸福能作为尺子吗?
似乎也不能,一个人永远无法体现所有人度过的不同人生,也就无法去判断这个尺寸是否恰当,即便是人生传记作家,你也不敢去相信他说的话是否是真实的想法,毕竟一个以此为职业的人是利益相关者。
所以尺子在哪里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某个阶段的想法,如果能把这把尺子比较一下,该快乐的人就快乐吧,该悲观的人就悲观吧。
多多包容一下即可。
是受过良好教育,内心纠结的中产中年;在乎社会地位 在意别人的评价,又时时内心为自己开脱…我们即将到来的中年 大概也会如此,刷朋友圈艳羡别人的生活 知道人家过的其实也很糟糕 居然浮现了一丝笑容…回不去年轻时的理想纯粹,也无力去教导影响他人,inner peace才是归宿 如同置身艺术美好中 不由自主的泪水
开心的时候就全力以赴的放肆开心,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沉着冷静,记得课题分离。
布拉德中年的焦躁不安和快乐满足几乎都来自于其他人,同学同事,这也包括他的妻子和儿子,何时能够找到他存在的真正的意义,活的开心些呢,我不得而知。
但对于普通人而言,降低攀比的心理,一定大有裨益。
《被讨厌的勇气》里“每个人的存在即是有价值的”“多数的烦恼都来源于社交关系”果真又得到了一次验证。
影片开始我真的一直沉浸在他对自我生活现状的表述中,直到他妻子说,我们并不是穷人。
是啊,他们一家中产偏上,妻子容易满足,儿子具有音乐天赋。
他们并不贫穷。
突然有一种感觉淹没了我,我在心里用了那么久让自己膨胀、把自己撕裂,我坐在那里只是听着,让自己感受自己的生活,音乐很动听,这些姑娘很美,我可以能爱她们,但永远不会拥有她们。
就好像我可以爱这个世界,却无法拥有它。
他们只在乎他们自己,他们并不会记得。
这句话好像在照应布拉德晚餐那段,他在努力表达心声,对方却完全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他实在受不了,就离开了。
特洛伊对布拉德问他看法的回应是,我爱你。
我似乎有点提前经历中年危机,而且还没缓过来。
今天,我想说它已经过去了。
想了想过往的生活,我问到同学,之前我夸你写得很好,结果我的分更高,你会不会很介意?
ta说,什么?!
我更在意我自己。
在意我自己学到什么。
异曲同工?
🤣结合这部影片我感悟了更多吧,我们会认为那些“成功人士”总是能轻轻松松做到很多我们“看似难以企及”的事,大概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对他们的生活的想象(结合一些光鲜图片和事件)把自己想象中“自己成功后”会有的生活/期待的生活一类的代入进去了吧。
就像那句话“我不想永远呆在这个小地方,只会坐在门口楼梯上,幻想着住五星级酒店,而她们连酒店都没住过!
”给我的感觉。
关于本,回忆起他的《白日幻想家》,和本片很是相似,只是那个混得更惨些。
两部片子给我的感觉都是一个中年人在一段时间由困惑不已的状态转向自我解放/认同决定好好生活的故事。
个人很喜欢这类自述的片子,有些片强行按这种风格拍,真是有点让人不适。
刚看电影5分钟,这什么呀刚看电影10分钟,嗯,还有点意思再往下看30分钟,好吧,我知道这套路了多愁善感的男子,人到中年开始脑洞大开,觉得自己虚度半生,不如别人,当得知朋友的所谓成功背后也有诸多不幸,又开始觉得合理并同情,到最后又要大悟所谓的功成名就还是披上了虚伪的外衣。
在单纯干净的大学生的音乐声中声泪俱下,电影完结。
确实有那么点意思,除了最后的生硬转折,像是爱的教育最后升华主旨,(其实就是梦醒了,别做青天大悲梦了)。
自己已经很富有满足了,所以不要乱想,不要嫉妒,不要虚荣,活在当下啦。
说它是脑洞,其实实际情况是,中年男子每天以上床就呼呼大睡,从不会失眠,每天醒来就是要送孩子上学,每天要想这个月还有多少水电煤费没有缴,下个年度孩子升学是否要择校,老娘腿脚不便很久了,要不要跟老婆说去看看。
至于同学里的那谁已经当老板主别墅了,不好意思,从不参加同学会。
只有老婆会在耳边絮叨你看那谁谁谁已经开跑车了,某人让他老婆开淘宝店,而自己听过后左耳进右耳出,叹息一声同人不同命,继续看手机。
挺想知道bgm谁做的,那个如蚊子般的嗡嗡一想起,男主开始脑洞大开,看来现阶段我是忘不了这个声音了,全凭它共托了大部分心理活动变化和气氛,神呀,最后的亚裔+黑人女孩的音乐旋律还真的蛮好听的,不知道是哪首曲子。
我总是睡不着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
这首中年人的主题曲,仿佛就是布拉德的写照。
他每晚都睡不着。
曾经的大学挚友都混得风生水起,留下自己,高不成低不就。
作为教授当年的得意门生,竟连教授的死讯都没收到——因为压根不在邀请名录,受到邀请的是“那个圈子”的人,连替别人忧伤都没资格。
真够讽刺的。
昨晚莫名想起,读书时有个小清新网站,叫十年后。
网站宣传片做得蛮动人的:十年后,你在哪里?
那时虽然二十好几了,但中二病还未痊愈,大半夜的热血沸腾,注册了账号,还信誓旦旦写下了自己的愿景。
然后,就再也没登录过了。
热血燃烧后,把我的记忆也烧糊了:我竟然怎么也想不起当年的美好心愿了。
倏忽十年已过,回头看时,好像和当年读书时,也没什么改变。
该密茫的,还是迷茫;没钱的,还是没钱。
有次听说我一高中同学成了抖音网红,特意下了APP接着去视奸。
看了一会,索然无味,带着醋意骂了两句,卸了软件。
接着我躺下来,毫无睡意。
我也是布拉德。
每个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男人,都是布拉德。
P.S. 男主的导演朋友帕斯卡尔,就是本片的导演,也是差不多十年前石头妹那部超喜感丧尸片《丧失乐园》的导演。
一个中年男人可以有多讨厌—电影《布拉德的中年危机》前几天,同学群里有人转关于这部电影的文章,引起了一群马上就要步入“中年危机”的大叔们的感慨。
我当时并没有看过这个电影,凭着文章里的信息,断章取义发表了一通感慨。
大意就是说这个男人“太作”,不知道珍惜感恩。
今天从头到尾看完这部电影,发现他的问题真不是“作”。
他的问题比“作”大多了。
简直可以列一个“最让人讨厌的人”的清单了。
- 惦记着丈人丈母娘去世后的遗产,让老婆现在就去和大舅子争财产去。
- 成天想着当年的同学现在多么成功的事,并和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并陷入低沉的情绪。
- 当年为了“理想”而投身的职业,后来发现没有如自己所愿带来社会地位和尊重。
因此对别人和自己的职业不满。
- 对“发达了”的老朋友们聚会不叫上自己而耿耿于怀。
- 对自己社交圈里愿意跟自己交往的人心存不屑。
- 羡慕能给老公带来资源和事业心的老婆。
觉得老婆耽误了自己的事业发展,因为她没有企图心、乐天知命。
- 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节。
很少体会到抚养孩子的过程带来的快乐。
- 体会到抚养孩子带来的成就感的时候,是意识到孩子可以给自己带来荣誉的时候。
- 为了自己的虚荣,对孩子投入过分的关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 当孩子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只顾讲自己的一些大道理。
-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发怒并指责孩子。
深思一层会发现,情绪失控更多的原因是发现自己的虚荣可能变成一场空。
- 错过了面试时间希望得到通融。
求人帮忙的时候觉得别人帮他是理所当然的。
不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 鼓起勇气承认自己对朋友的嫉妒,觉得自己敞开心扉就是对别人的认可和恩情,对方并不接受,转而心怀怨恨。
- 预定餐厅没有得到好位置。
对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看不顺眼,自己愤愤然,然而却也想不出办法来解决。
- 并不真正关心“朋友”。
朋友成功,自己嫉妒;朋友倒霉,可以让嫉妒稍微缓和。
- 满腹抱怨,平时不敢说也没人可说。
遇到天真善良愿意倾听的人,把对方当成情绪垃圾桶,说个没完。
- 求朋友办事请吃饭,菜还没点就跑路了。
发生了自己不愿面对的情景,就一走了之。
完全不考虑自己留下的摊子如何收场。
- 对有恩于自己的教授,多年来没有任何哪怕很小的实际行动,比如打个电话,寄张明信片。
只是打算顺路拜访,就给自己制造出是一个“感恩的人”的幻觉。
还因为发现自己“失宠”而心生失落。
- 不重视衣着,不讲究场合,不管什么出席什么场面都是一套灰蒙蒙的衣服。
方便、舒服、省事、耐脏就好。
嗯…这个清单列着列着,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儿。
这些难道只是在说布拉德这个主人公吗?
人近中年,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估计都可以在这个清单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实在不愿承认,但这个清单的名字确实可以改成“我可以多讨厌”。
电影中有两个我特别喜欢的人物。
一个是儿子的学姐,一个印度裔的哈佛政治系学生、长笛手。
她真是一切美好品质的化身:美丽、聪明、善良、正直。
在以我无法理解的耐心听完布拉德的长篇抱怨后,她一语直指问题的关键,“你太幸运了”。
我本来还以为她会说些像我之前评论的那种“有这么好的老婆孩子工作”之类的。
可是我错了,她说的是“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你还以为这个世界是围绕着你转的。
你是个多么幸运的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姑娘是涉事未深的天真。
但真正天真的是这个47岁的中年男人啊。
是有多幸运,才可以让他活过47年后,还没有被生活教会世界上有命和运这回事,还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愿望都不应该被辜负,还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可以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咂摸心灵伤口…是有多天真,才会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当然啊。
这个姑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感恩,对周围的世界投入关怀。
她的善意不仅会给她自己力量,也会让她周围的人更幸福,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这样一个20岁姑娘拥有的品质,是任何一个中年男人、任何一个中年人、任何年纪的一个人,都不应该放弃的。
我们平庸生活的解药,不是金钱、地位,甚至不仅是妻贤子孝、身体健康。
而是每个人自己内心的这种力量。
没有这种力量,即使拥有得再多,也治不了“作”的病根。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另外一个人物就是布拉德的儿子。
他曾经怨恨父亲在校园给他丢脸,但想通了每个人都是只在乎自己,没人会记得,最在乎自己的人就是父亲。
同样,最在乎父亲的人是他这个儿子,因此布拉德只要在乎儿子的看法就好了。
他的看法是,“我爱你”。
这是电影的最后一句话。
看得我直想哭。
谢谢你,谢谢你让我相信。
即使“令人讨厌的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
我永远还有机会。
男主四处发散辗转反侧的焦虑和幻想代入感都极强,可见同辈压力是一个可以从6岁折磨到60岁的问题。难受的不是比其他人缺少了一家私人飞机或是哪座小岛,而是早已失去的可以畅谈理想、无视现实、充满可能性的青春人生。年轻的时候我爱世界世界也爱我,到底是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不爱彼此。万千的感慨藏在听着交响曲忍不住落下的热泪里,为了那些依然可以爱却无法拥有的生命,也为了那些已经拥有却忘了去爱的生活。希望我到中年也能悟透与所有不忿和解的能力。
坐在两个亚裔女孩面前,看她们畅谈理想,往事历历。他得承认自己有多羡慕,那种一心征服世界,不必关心粮食和蔬菜的时光,他在塔夫茨也经历过。那些注定错过的人生和无法去爱的女孩,似乎比错过的旧人葬礼和婚礼更值得伤感。此刻微风拂过窗帘,刚听过的交响和儿子的告白回荡脑中,今夜总算不会失眠了。
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民,看这些白人男士的所谓精神危机。大概就是吃不饱饭的劳苦大众理解不了林妹妹吧。
本来应该是部温馨的影片,讲述父子之情。但布拉德这个人物性格得相当有趣,提升了整部影片的内涵。中年男人的心态,也是一言难尽啊。
When bellied petit bourgeois has nothing better to do. 最后的结论决定让我给他不打一星,但没啥意思。
脆弱、敏感、情绪起伏,男人和女人一样都是人,在特定的境遇面前,都会呈现出相似的反应。这个片子的意义在于把这样一个其实寻常而不常被看见的脆弱正常男人推到了台前。可以粗暴归纳为女性化的男性角色,如果男人被允许脆弱,试想一下我们的叙事里可以增加多少男性的小格局故事。
希望我快 50 的时候能比 Brad 更放得下.
应该很能挠到城市中产中年男心中痒处。姿态拿得不错的小巧Dramedy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姑娘对布拉德的吐槽不够狠,甚至都不应该整晚听他自怜唠叨,就像我不该花一百分钟看这部电影。
这Ben老的啊。。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个人欲望太多
无病呻吟,摇摆中年
非常不真实的中年危机(旁白真是个难以掌控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都会嫉妒他人或埋怨生活,但有时候也许我们其实是在庸人自扰,事情其实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糟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种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不必羡慕别人的人生,每个人辉煌的背后都有自己的付出。李嘉诚说过:”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珍惜拥有的
略有遗憾,但是值得每个觉得自己不成功的中年男士都看一看。
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爱他知足且漂亮的老婆,有优秀的儿子,一个什么都不用愁的中年男人,只不过因为朋友圈里有成功的政客、有豪富的商人、有不用工作就能躺着赚钱还有两个嫩模陪的闲人,所以,这个中年男人产生了各种心理不平衡,整天游离在自己幻想之中,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不忿、对朋友的抱怨。
额 这个父亲也是醉了 男性的更年期纪录片
可能是我的年龄太小了吧,毫无同感...愿我40岁再看时能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