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
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看这场为了抢夺港口的战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反战情绪很浓。
没有英雄,没有逃脱,非常真实的影片,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让战争真实直接地展示在眼前……为了为反击德国战场的盟军提供补给,盟军和德军对荷兰的一个港口城市展开了争夺。
本来撤退的德军又回来布防,盟军也想方设法,要夺取这个城市。
女主一开始以为盟军已经打过来了,就和女友一起去看看战况。
目睹了弟弟因为照相机被德军砸坏,于是用石块袭击德军汽车,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情。
虽然弟弟逃脱了,但是返回布防的德军却开始追究这个事情,而且还抓住了好几个与弟弟相似的孩子进行询问。
女主的父亲知道后,找到了他医治过的德军负责人。
负责人骗父亲说,只要弟弟自首,就不会重罚弟弟的。
结果弟弟被带走后,德军对他施以酷刑,逼问他照相为了什么?
有没有同伙?
弟弟不堪酷刑,供出了同伙,结果地下组织被破坏,自己也被枪决。
为了救出弟弟,姐姐不但把弟弟的照片交给地下组织,还按照他们的要求拿出了很多有价值大情报。
地下组织被破坏后,她还主动去送情报,为了掩护同伴离去,自己被德军抓了,关了起来。
参加德军的荷兰少年是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报答生活,自愿参加德军的,在受训后就上了战场。
在一次防守战中,为了救护自己的战友,被打成重伤进了医院。
病愈后到了德军准备固守的荷兰地区,做了指挥官的秘书。
他目睹了女主和父亲前去为弟弟求情,帮助女主和父亲脱险,还在知道女主弟弟要被枪决时,去告知女主,结果被发现,又被发配到前线参战。
前线失守,他跑回后方,正好德军准备撤退,要处决女主,这个荷兰裔德兵打死了准备处决女主的德国军官,自己也身负重伤。
还有一个盟军指挥官的儿子,是个飞行员,驾驶滑翔机的。
因为喜欢冒险,很多人都不愿意与他搭档。
在执行飞行任务时,遭到德军地面炮火袭击,与滑翔机的队长以及三名战士一起迫降在德军占领区。
四个战士拖着受伤的队长一路艰难前行。
在发现一处住所后,他们在这几休息。
其中有两个战士不堪重负逃跑了。
指挥官儿子与另一个战士继续带着队长前行。
在一处住所,他们放下队长,去找船只,准备坐船渡过海域找到大部队。
但是当他们发现船只,回来时,有两个德国兵闯进了队长所在的房子。
他们与德国兵对峙,德国兵失手打死了队长,指挥官儿子发狠杀死了两个德国兵。
然后指挥官儿子准备和另一个士兵用德国兵的筏子逃走,但是另一个士兵没有上船。
指挥官儿子找到了大部队,又被编入了在堤坝上冲锋的队伍,他们在女主朋友送出的情报帮助下,从德军背面偷袭了德军,与付出惨重代价的正面部队一起击溃了德军防线。
最后他们冲进德军的后方指挥部,看到女主正用纱布按着血流不止的荷兰裔德国兵的伤口,德国兵已经没有了气息,满脸泪水。
战争对于每一个来讲都是残酷的,作为观影者都希望残酷的事都会有转机,就像希望被抓走的儿子可以被善待,危难时刻会有人出手相救;希望一直抱有对同胞恻隐之心的荷兰裔德国兵可以逃出战争的魔掌,回到家人身边,讲述战争中的种种身不由己;希望战火中仇视只是因为各为其主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恢复信赖,相互和善一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战争面前都不堪一切,如幻梦一般,耳侧响彻的永远是受难者的哀嚎,绝望的叹息,以及让人目不暇接的枪响声……战斗场面的长镜头一直是最震撼的,一路冲锋,枪林弹雨,爆炸丛生,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一个好端端的人,转瞬之间就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肉块,这样的震撼,常常被作用,也一直震撼着所有观影者。
哀嚎声、咒骂声,如影随形的子弹,无处不在的爆炸,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到处的尘土横飞,到处的泥泞不堪,让战争的质态非常得完备,身临其境。
很多的抵抗都是出于义愤,如果没有弟弟被抓事件,女主可能还是市长办公室的文员,天天干着为纳粹服务的工作,但是走了仇恨,才会不余余力地抵抗,哪怕就是微不足道地一件小事。
很真实的一部电影,视角很好,用年轻人的角度看战争,残酷而真实,振聋发聩……
没看之前,以为这个电影三观不正,于是引来他妈的新纳粹法西斯流氓如上所述的吹嘘。
我看了个开头,开头纳粹就被打得落荒而逃。
这电影我越看到后边,脑中浮现出上述影评,胸中就越怒火中烧。
看到中间,还是只见两个纳粹溃兵,到了结尾纳粹都打成孙子了,你他妈跟我说“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那篇影评留言区还一片吹嘘“这才是影评”,你说不是小号、水军他妈的谁信?
还是说有那么多跟你一样的烂货?
狗屁不通的那个影评,标题那么长,原文引述如下:“战争片。
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看这场为了抢夺港口的战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反战情绪很浓。
没有英雄,没有逃脱,非常真实的影片,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没有逃脱的意思,就是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反战的意思,就是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品,细品。
你他妈替导演反战败呢?
他妈的这片子你个狗眼哪里看出来“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一点也不抱歉的说,这种睁眼说瞎话的影评还留言区一帮吹嘘,我实在不吐不快。
究竟什么三观的人能看出来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想说明什么问题?
你们法西斯杂种都是好汉?
你管这叫反战?
纳粹不能是英雄,于是一概不准当英雄?
为了世界自由而战的美军或加拿大军战士就不能是英雄?
该让你纳粹爷爷送你去灭绝营。
电影不差,影评拉胯。
行行好吧,你们别给人家作品招黑了。
这些年边缘国家在二战中表现的电影题材好像多了起来,尤其北欧风凛冽。
诺曼底登陆后,甚至是市场花园行动之后的,本片讲述 的背景是一次加拿大军在收复荷兰一个港口的战役,双方各有2-3000人的伤亡的小战役。
讲二战史大概率要被遗忘忽略。
然而对于经历中的个体,记忆和戕害都是如此鲜活深刻。
就好像西线无战事,或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样,都是从大战役背景下的一个小角落,挖掘出来的丰富细腻的故事宝藏,就好像大潮褪去,特写给了一枚熠熠发光的贝壳。
三个年轻人的三条线索,有短暂的交织,有交互的影响,但并不影响主线。
甚至有的交织还仅仅是浅尝即止,比如飞行员和女主最后的相逢和错过。
电影刻意用一种很冷静和渺茫的笔触来讲述这三个若即若离故事。
不回避营造矛盾冲突,但也不解决,对于人物的内心变化,也不特意交代铺垫,几乎就是硬叙述。
姐姐看见弟弟被行刑,就立马支持了反抗组织当起了坚定的游击队;飞行员官二代,也不知道自己的飞行任务到底完成没有,然后身边的战友一个个都当了逃兵,再没有交代这些人哪去了,然后曾经恶作剧不被看好的飞行员二代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就成长成为了百战老兵;唯一人物的成长逻辑比较清晰的就是荷兰籍的德国士兵,从纳粹洗脑到慢慢对战争有所清醒、反感,从自发地想帮助下女主,到后来不惜性命拯救女主,完成自己对自己战争原罪的救赎。
他死的时候,眼神依然忧郁清澈,仿佛有无尽的忏悔和领悟。
也因为这三条线彼此隔离,交互很少,显得情节很散。
人物关联不足,叙事上又刻意回避对矛盾冲突的具体处理,叙事显松散不经意,信马由缰。
当然影片的氛围感做得不错,大战结束前的冬日肃杀和绝望,希望实现前的幻灭和荒诞感,正反人物对于历史进程都有足够认知,但却只能坚定不移地或走向崩溃,或走向献祭。
故事的主线讲述了类似于一个蝴蝶效应的故事,地下抵抗组织成员、肩负重任的弟弟冲动地把石块丢向德军卡车,从而引发一系列人物命运的转变。
姐姐从一个战争的不介入者变成了坚定的反纳粹战士;爸爸从一个中立的信奉医者仁心的医生,信仰崩溃,不知所终;一干战友因为弟弟被出卖遭枪决;地图和计划差点就送不到盟军手上,以至于几千人的加拿大部队第一次进攻时,在堤坝上被德军碾压;荷兰裔的德国士兵,因此被从文职调到前线部队,之后牺牲自己拯救了女主;飞行员二代终于因为盟军得到了情报,改变了战术,战斗胜利,没当炮灰,活到了最后。
观影体验上,不是那种信息密集,节奏紧凑的爽片;也不是氛围弥漫、欲说还休的文艺片;也没那么多思想性、思辨性和烧脑的反刍感;战争场面那段还是很有代入感,肩扛摄影,主观视角,移动长镜头,冷静克制地处理双方士兵的战斗现场状态,很高级。
影片结构上有很大的反主流的叙事野心,只是从体验上,还是散得有些太缺乏交代了。
白白挂掉的空军少校,其人物设定意义何在?
逃走的盟军战友跑哪去了?
杀死弟弟的德军将领结局呢?
医生老爸后来如何?
有没有人记得姐姐立功?
留白是很高级,但过多留白又太无根无由,水上漂也得踩几脚水面吧?
不过本片又一处留白很让人印象深刻。
荷兰裔士兵,最后成功救了女主,自己也身中几枪,奄奄一息。
女主为他包扎,他看着女主,嗫嚅了很久,想说什么。
大概想道歉,那天在长官询问时,他不该告诉长官姐姐质疑的实情;大概他想说,对不起,没能救得了你的弟弟;对不起,你弟弟,是我执行枪决的;或者是我总算做对了一件事;或者是终于要解放了,还是好好活下去。。。
千言万语要说,真要说出来,又觉得哪句话都是废话。
所以他嗫嚅了很久,终究是一句话没说。
姐姐等了他半天,只有泪流不止,直到士兵眼望着她,许久然后死去。
国产片该学学,不要动不动就交党费,或者照顾咱爸咱妈;或者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你那嘴要是开光了,你也不至于挂。
台词定律,主要人物临死时要说的话如果对剧情没有正向推动的话,就不要说,宁可嘎巴两下嘴就拉倒,还给观众遐想余地。
不要以为说那么几句废话,是为了塑造人物,临死废话不是塑造人物,那是画蛇添足,“两根灯草”这台词要是说出来了,这故事得多败兴。
首先不是市场花园行动。
1944年10月初,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因损失惨重而宣告失败,为了打开斯海尔德河口,盟军对德军展开了斯海尔德战役第一次交战东线打t34,铁拳不能在正面战壕,暴露后还和坦克对狙。
铁拳可以放到侧翼。
还有那颗地雷,之后镜头也没有交代踩没踩加拿大的指挥官,草官人命。
火力侦查死了多少人?
撤退还不打烟。
炮兵反应太慢,为剧情而削弱大炮 ,因为要靠偷来的地图,来组织包抄拿下阵地。
侧翼包抄后正面佯攻的部队应该给积极的反应,这种协作感拍出来会很有意思。
然后真实情况德军布防不会光看正面。
正面阵地后藏个重机枪就能防包抄。
还有门一炮未发pak40,在正面有88炮的情况下,德军会放到侧翼配上机枪。
把这种空间关系拍出来,就不是一般的战争片了
1对于战争片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想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真实、哲学深度、运镜、对战争细节的还原、演员表演、叙事手段,或者电影本身的表现形式对行业或者类型片的启示,对未来的观众或者拍摄者能否提供新的视角,简而言之,引导性。
一部好的战争电影往往能复合以上多种元素并且都表现的很好,最终在影史上留下一席之地,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从开场的登陆到后来寻找任务目标期间的波折和遭遇战,包括最后对德军的阻击战,从镜头语言、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各方面都呈现了很高的水准并且颇具匠心,留下了很多“瑞恩式”的片段。
从切入视角来看,有的导演喜欢“以小见大”,从战争的一个切面或者作战单元来引领观众体验战争的残酷、野蛮或者荒谬,以此引发观众对战争本身的思考,比如《1917》的长镜头让观众很容易陷入到一战那绞肉机一样的战场氛围。
还有的导演或者制片方倾向于通过更宏大的叙事方式穿插对战场侧面的描写让观众更了解战争进程,从“兵棋推演”的方式来了解战争,这是一种偏纪录片式的拍摄风格,比如我国的《大决战》系列就是类似的代表之一。
因为对战争宏观进程的描写穿插高级指挥员的决策现场,很直观的折射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和历史场景。
Netflix的《被遗忘的战争》作为一部荷兰拍摄的二战电影,从中微观的层次来分解战争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荷兰在二战中并未长期作为主要战场,与东西线或者太平洋战场等地区比起来并没有什么太知名的战役。
但是即便如此,《被遗忘的战争》所展示的对战争的理解和描述仍然离最优秀的战争电影存在一定距离。
2不得不说,这部电影仍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目前在烂番茄上也维持了100%的好评(当然,只有7篇评论)。
三位主演很好的阐释了角色,无论是青涩的飞行员,被迫加入伪政府的女孩还是一开始认同法西斯随后逐渐放弃战争残酷一面的荷兰青年。
三个主要角色都存在比较大的转变过程,但三个人都能比较好的在表演中体现转变的层次性和个人的纠结,而三个人自然的转变也离不开导演和编剧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剪辑,让这部电影完整而精巧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
同时我也很喜欢电影前25分钟展示的德军在小镇上去而复返的过程。
战争片往往侧重于讨论侵略者统治下的残暴、灰暗和对占领区的无情压榨,但是《被遗忘的战争》开头从占领区政府销毁文件,衣衫褴褛的德军仓皇撤退让人有一种曙光将现的期盼,果然在我质疑德军为什么没有及时组织撤退秩序的时候,女主角的弟弟适时地用一块石头牵出了全局的第一条主线内容。
而之后德军重新进驻小镇的情节让电影的气氛从之前更为轻松的基调戛然而止,不难想象在德军撤退期间做出“过激”行为的家庭和个人将面临什么后果,犹如运动场上那些提前庆祝但迎来悲剧结尾的运动员。
可惜的是电影并未在这方面进行过多描写,否则可能在在气氛渲染上将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电影多线叙事的风格诚然可以带给观众更多层次的思考和享受,但是也分散了全剧的重点和关注,对于多线叙事作品而言,最终多线交汇的内容最好具备更强的戏剧冲突,对观众而言多主人公的会面在一个丰富的场景下呈现更有故事性。
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的真实战役本身规模有限,最后的决战场景显得过于平静,并未给我留下足够具有回想性的体验,而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演更多的安排了主角之间两两碰撞的场景,来分化三线汇聚的厚度不足所带来的的遗憾。
但这样的安排又让本来的多线叙事结构显得有些多余,如果三人的相遇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冲突,那我们何必强凑三条故事线进行交汇?
在二战的过程中有无数的战役因为记录和媒体宣传不足等原因成为“被遗忘的战役”,但是在电影中,斯海尔德河战役的重要性和惨烈程度并没有得到体现,事实上,二战德军发射的V2火箭近半数落在安特卫普港,德军最后拼全力在冬天严寒雪地发动反攻的突出部战役攻占主目标就是安特卫普市与港口。
反观俄罗斯拍摄的《勒热夫》,不仅体现了战争期间红军战士内部的心理变化和当时政治环境对战争形态和战士心理的影响,也体现出了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法西斯的残忍之处,同样是以小见大的叙事安排,《勒热夫》的单线叙事并未显得故事整体的单薄,而是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背景和冲突很好的交织出部队内部的矛盾,并在最后的战斗场景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并解决了此前提出的设问。
多线叙事结构下最容易让人担心的即是导演无法完全回答自己在各条场景中提出的问题和埋下的伏笔,容易让观众意犹未尽或者摸不着头脑。
导演和编剧如果无法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故事,反而会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叙事结构,不仅没能完全体现出故事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反而还因为没有办法自圆其说降低了故事本身的价值。
3《被遗忘的战役》纵然有不令人满意之处,但是作为荷兰历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之一,已经算是一部及格的电影。
对他的批评也是基于《拯救大兵瑞恩》这类在电影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史诗级电影为准,这本身也是对电影和拍摄团队的认可。
可惜的是三条故事线无论哪个故事单作为一个剧本进行拍摄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导演在平衡故事的篇幅和时长之间作取舍结果就是每个故事均完成了其最基本的结构,但无法进一步拓展。
从制作的层面来说,近年来Netflix出品的电影水平良莠不齐,既有 《Tick Tick Boom》这样的具备流畅叙事结构和演员精彩表演的作品,也有类似《被遗忘的战争》这样存在一定瑕疵的作品。
可能还是对电影行业缺乏一定经验所产生的问题,在具备较高门槛的类型片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
而对于 《Tick Tick Boom》这样本身就具备作品(音乐剧),可通过改编来减少风险的作品上,Netflix就表现不错。
而且电影相较于电视剧由于篇幅等各方面原因需要导演和编剧有更强的把控和剪辑能力,这也对Netflix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正如上文所说的《勒热夫》,有时候电影并不需要很复杂表现形式来体现主题或者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单线的叙事结构,演员之间的寻常互动和更具备技巧的节奏推进也能给很好的体现主题的复杂性并且带给观众更好的哲学思考。
选择拍摄战争片需要导演有很大的勇气,如同战场指挥官一样,执导一部战争片也需要导演有很强的的协调统筹能力,如同真正在指挥军队,但从战场(票房)上生存下来的,也是导演宝贵的经验,毕竟一个人一辈子才能导演过几部战争片呢(笑)。
杀还是不杀,是人性成熟与否的差别。
当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坏人,必须杀掉(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年轻人A被告知犹太人都是坏人)。
但是,当成长并成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姐姐劝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诉他不要管人质的死活,当弟弟被德国军队抓起来后,又想用地图换取抵抗组织营救弟弟,当弟弟被枪毙,又决定把地图冒险送到盟军手里。
同样,爸爸在战争中作为市长和医生好像也帮助德国人,并想要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从一开始的服从命令开枪枪毙那个弟弟,到没有开枪杀死盟军空降兵B,反过来,B从地下室击毙德国士兵到没有杀死青年A,而A也终于完成自己的觉醒和救赎,杀死看守,救出姐姐……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人性的光辉是从动摇到反思,从反思到挣扎,从挣扎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迸发出独特的光彩的……杀或不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气的抉择……
又看了一部北欧影片,荷兰战争片《被遗忘的战役》是一部优秀的残酷而真实的反战电影,全片聚焦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反思战争,探讨人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斯海尔德河战役,亦叫比荷堤防之战,是于1944年10月2日至11月8日发生在比利时北部与荷兰西南部的盟军与德军之间的一系列战役,历时五个星期,盟军终以较大伤亡取得战役胜利。
《被遗忘的战役》不像《长津湖》突显英雄主义,渲染战争动作,宣扬燃情壮烈,而是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叙述这场抢夺港口的战争,没有英雄,都是普通的人,通过反映战争的残酷,在杀或不杀的纠结中最终完成自我救赎。
摘录豆瓣上徐先森、心路飞扬和游侠的点评:——战争电影更多的是需要人类对战争本质的反思,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灾难性的悲剧,一部电影如果纯粹鼓吹和宣扬战争,单纯突出英雄主义,那一定算不上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因为战争本质上是残忍的、血腥的。
创作者如果能客观的探索战争本质,通过影视作品展现战争状态下的各种人性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达到警示人类,反思战争,捍卫和平,规避战争的目的才是战争电影最该具有的意义。
——战火中仇视只是因为各为其主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恢复信赖,相互和善一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战争面前都不堪一切,如幻梦一般,耳侧响彻的永远是受难者的哀嚎,绝望的叹息,以及让人目不暇接的枪响声……——所以战争这个东西,除非是国家民族真正面临危亡,否则就完全不值得歌颂:美化战争是耍流氓,鼓吹圣战是耍流氓、怂恿神风特工和万岁冲锋、总玉碎更是耍流氓。
用人命去堆积一个丑陋的所谓胜利更是耍流氓。
除非一方无条件投降,否则那一场战争不是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
看看日本的《永远的0》看看韩国的《长沙里》。
这两个电影至少还有人性。
用人性去鞭挞战争的丑恶才说明你有一个正常的灵魂。
一部很好的反战影片,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灾难性的悲剧,一部电影如果纯粹鼓吹和宣扬战争,单纯突出英雄主义,那一定算不上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因为战争本质上是残忍的、血腥的。
创作者如果能客观的探索战争本质,通过影视作品展现战争状态下的各种人性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达到警示人类,反思战争,捍卫和平,规避战争的目的才是战争电影最该具有的意义。
影片开始,行进的军队和纳粹旗帜被拿下两个场景,让我不由自主的认为,这座城市已经被盟军解放,但是军服让我感觉不对劲,这是其一。
随后镜头转向市长,明显看出那些照片是证明这个市长和德军的“合作无间”,随后市长让秘书通知他老婆收拾东西跑路,这是其二。
再加上军官的军服,这一切都表明,是德军在撤退,不是盟军进驻,在这个节骨眼,居然还有人围观??
还有小男孩那种不长眼的去挑衅???
再重复一边,德军是在撤退,不是溃退,更不是已经投降,这群吃瓜群众怎么那么看不明白?
德军反手给你一梭子,你能怎么办?
指望抵抗组织救你,还是指望盟军给你报仇,更或者指望战后审判?
杀还是不杀,取决人性成熟与否。
当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坏人,必须杀掉(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年轻人A被告知犹太人都是坏人)。
但是,当成长并成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姐姐劝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诉他不要管人质的死活,当弟弟被德国军队抓起来后,又想用地图换取抵抗组织营救弟弟,当弟弟被枪毙,又决定把地图冒险送到盟军手里。
同样,爸爸在战争中作为市长和医生好像也帮助德国人,并想要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从一开始的服从命令开枪枪毙那个弟弟,到没有开枪杀死盟军空降兵B,反过来,B从地下室击毙德国士兵到没有杀死青年A,而A也终于完成自己的觉醒和救赎,杀死看守,救出姐姐……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人性的光辉是从动摇到反思,从反思到挣扎,从挣扎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迸发出独特的光彩的……杀或不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气的抉择……
最难忘的是荷兰籍德国士兵,在理念破灭身心交瘁的时候,出于忏悔和发泄杀死德国军官拯救女主,之后坐在椅子上那双眼睛和留下的泪水。战争场面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的刻画,初次杀死敌人后的惊惧,跟德国人合作与抗争之间的摇摆,丢弃受伤长官的逃兵,至死抱着情报的女孩,大历史洪流下每个无法自主的生命。
剧情不合理,姐姐想帮弟弟报仇,德军也没人监视她。英军的滑翔机迫降了,也不见德军搜索,德军士兵被杀死两个人,也没见行动。逻辑性太差
明明不是市场花园行动,豆瓣文青人均英语都是英美教授级别的,是怎么看片头片尾战史介绍,然后又洋洋洒洒写下影评的?此片背景来自市场花园行动失败后,盟军依靠加拿大部队为主力,组织的斯海尔德河战役。最后战斗背景来自此次战役中很出名的一场战斗,第二阶段活力行动中的瓦尔赫伦岛长堤战斗。实际战斗持续三天,加拿大部队前期损失惨重,尤其是加拿大皇家高地团C连和卡尔加里高地人团B连损失过半,大部分人都是被德军打死在堤坝上。此役是突袭瓦丁赫伦岛,解放荷兰的第一仗。
情报很重要啊。
落入混乱战争的人们。没有英雄主义,却挺真实的。
明显就是在学诺兰,然而诺兰这么拍本身也不好看。现在的战争片不玩点结构都不知道怎么拍了。
三方,三个人生,比《恋战冲绳》那种小品,认真一万倍的剧本故事。所以,不那么需要大咖。
好特别的战争视角,拍的不错。
并没有拍出被遗忘的感觉 在战争片里 也不算是优秀之作 心理刻画浮于表面 对战争的描述 也没有任何特色 十分沉闷
不需要大场面,更多的体会在战争中无法忍受的孩子们。
一个是盟军,一个是德军,一个是平民。盟军小伙子很勇敢很热血,直到亲临战场亲眼目睹了超越想象的残忍血腥。德军小伙子很疲倦很PTSD,偏偏置身的那个阵营总是亲身制造残忍血腥。平民小姐姐很隐忍很与世无争,却因为弟弟的横死决心反抗、亲手摧毁那份残忍血腥。一个从好战到参战,一个从参战到厌战,一个从避战到止战。两个男生都有“第一次开枪了,第二次没开枪”的变化,没开枪的那次,他们刚好举枪对指。平行蒙太奇,逐渐合拢到最终的沙场上,百川归海式相遇,彼此对立,却又彼此救护、彼此宽恕,共同承受了悲剧,以至于目睹死亡和擦身而过时,都没时间好好伤心。
小弟自首五大叔不跑路,小弟交代五大叔,没人交代姐们和面包店;老大挨枪子儿跑回不换地方,德国人也不审明白就毙,这编剧挺厉害。
个人一直觉得多线叙事讲不好就会很奇怪,但后半段人物之间的巧妙交织,让片子的完成度其实挺高的,尤其是几场双人之间的对视:送信女孩临终前与士兵小哥的对视、对立双方两个士兵小哥在芦苇荡里对峙、还有为了救女孩牺牲的小哥,真的太揪心了,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极端的英雄主义,从普通角色的视角看待战争的残酷,真不明白为什么要有战争这种东西,让无辜的人为之丧生,看到后面真的哽咽了,是部不错的片子。
既然是被遗忘的战争,就应该找到一个能重新唤起人们回忆的切入点。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机枪声,炸弹爆炸的响声,子弹呼啸而来的声音,叫喊声,哨子声,装弹声……灵魂正在这一片混乱的声音当中,一步步破碎,绝望的叫喊,我们无言以对。黑土枯树破败的房区,我们前行在这样的地方,我们赢了吗?
刚开始看时以为是一部展示整个市场花园行动的大场面战争片看完才知道是一部描写战争时期普通人的反战电影。
头回看到飞机牵引的滑翔机🛩️,开眼界了。迫降下来的几个人分不清谁和谁,脸盲,快进⏩️⏩️⏩️⏩️
想讲的事情太多了有些乱,不过还能看
没有气质的战争片
片子冷峻甚至带着一点纪录片风格的视角我很喜欢 三位年轻人 三条故事线 慢慢汇聚 最终交织在一起 在纳粹战争的大背景下 无论你是选择抗争(女主的弟弟) 还是选择苟且(女主的爸爸) 还是选择顺从(加入德军的荷兰人) 甚至是代表正义方的空降兵(英军司令的儿子 满腔热血) 似乎都被陷在这个泥沼深渊中 无力挣扎 逃不过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我想这才是战争最恐怖的地方 无论你如何选择如何抗争如何挣扎 所有个体的命运都会被这个黑洞吞噬 皆为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