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7月4日世界杯决赛上,不为人看好的德国队击败了当时在世界足坛不可一世的匈牙利队,捧得雷米特金杯,成就了足球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就是“伯尔尼的奇迹”。
也许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个二十二人和一粒皮球,再加上裁判和门柱的游戏为什么会令地球人如此疯狂。
难道都是球类?
哈哈。
但不会有人否定牵挂在小小皮球上的种种人类情感,这些感情有时候甚至上升到了国家民族的高度。
希拉克为法国捧杯振臂高喊;默克尔为德国进球欣喜若狂;皇马夺冠令马德里万人空巷;韩国奇迹令红魔威名响彻世界。
弄不明白也无妨,享受胜利的喜悦,感受运动的快乐才是难得的。
1954年的联邦德国元气大伤、百废待兴。
战争后遗症还在德国人心中肆虐。
作为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德国民族背负着罪孽的十字架。
直到现在,德国人对战争责任的反省依旧相当深刻。
前段时间德国总统因疑似帝国扩张主义的言论被迫辞职。
深重的负罪感,国家重建的巨大压力让德国人明白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
越是艰难,大家心中越是需要情感的寄托。
出征瑞士世界杯的联邦德国队成了德国人希望的旗帜。
这也是为什么首场比赛输给匈牙利后,主教练会收到来自国内的无数批评信。
“你应该去最近的地方找根绳子上吊,然后再将绳子回收利用。
”(谁说德国人没幽默感?
只是冷了点罢了。
><)德匈对决吸引了所有德国人。
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报社关门、政府停止办公,甚至连僧侣都守在收音机前倾听来自前方的报道。
终场哨因吹响时,激动的评论员高喊:“结束了!
结束了!
结束了!
结束了!
联邦德国是世界冠军!
”那一刻整个德国沸腾了。
在这场胜利中,德国人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尊严、勇气、信心。
相信不少德国人很乐意将伯尔尼的奇迹与随后发生的国家经济腾飞的奇迹联系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足球成了振奋民族精神的催化剂。
有了这层因素,也许就不难理解足球的魔力了吧。
:-D记录下这段难忘历史的电影就叫做「伯尔尼的奇迹」。
足球并不是电影唯一的主题。
正如导演所说,这并非一部足球电影,足球在这部电影中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意义。
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我看到了战后德国的伤痛与坚强。
母亲经营着小酒吧,姐姐是侍应生,哥哥靠弹琴挣点外快,弟弟也卷烟卷贴补家用。
父亲是战俘,在苏联关押了十一年四个月。
无法忘记父亲被释放回家,走下火车时那一脸茫然无措。
漫长苦难的战俘岁月令他身心遍体鳞伤,特别是精神的创伤无法弥补。
陌生的家庭令他无所适从,不服管教的叛逆儿女令他头痛,以往熟悉的矿井却让他联想到不堪回首的战俘岁月,还有政府的错待,父亲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形象模糊的德国伞兵;「卓娅与舒拉」里凶残的德国鬼子;「辛德勒名单」中暴虐的集中营看守;「兄弟连」中救活美国大兵的德国军医和受到美国兵照顾的残疾德军。
这些原是我眼中德国士兵该有的面目。
父亲这个悲情心酸的回国战俘角色是我从没接触过的。
这个人物的存在无疑还原了战后德国的真实形象。
牧师告诉父亲,唯有倾诉内心隐痛才能取得子女谅解。
他对儿子讲述自己的战俘经历并不是想获得同情,只是希望家庭成员们能理解他、接纳他。
毕竟深受战争创伤的不只是被侵略者,还有许许多多被迫走上战争前线的德国男人和他们身后的亲人。
父亲曾经也是个足球好手。
影片里他最开怀的一幕就是倒挂金钩射门成功的那刻。
最纯粹简单的快乐。
最温馨的是父子二人驾车前往伯尔尼观看最后决战,父亲目送儿子奔向球场。
所有的不解和怨恨,都在这一幕中慢慢化解。
这仿佛预示着,经历战争重创后,德国民众的自尊心正在慢慢平复。
最感人的是父亲读着大儿子的来信哭得像个孩子,儿子安慰他:“联邦德国的孩子有时也可以哭一哭。
”如果说,父亲的形象代表着需要救赎的德国罪孽,那么母亲就代表着忍辱负重、坚强活着的德国老百姓。
面对不理解父亲的儿子,母亲安慰他:“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他的错。
给他一些时间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最后一幕中,载着归来英雄的列车在夕阳驶向地平线......克里斯蒂安·艾希勒在他的《足球神话百科全书》中如是云:“伯尔尼的胜利是德国足球美德的诞生,是国家自信心的重生。
”慕尼黑《每日晚报》称,“这次世界杯等同于马歇尔计划——前者给德国以重建家园的精神动力,后者则给了经济基础。
”伴随着伯尔尼的奇迹,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也日渐开始…德国承办过两次世界杯,夺得过三届冠军,令德国人最难忘的就是1954年的世界杯夺冠经历。
那是二战后德国首次参加世界杯,被视为其重新被世界接纳的标志。
德国政治学者海因里希的话说:“那才是德意志联邦真正诞生的日子。
”而2006年承办世界杯的经历让德国找回了多年羞于启齿的“爱国主义”。
二战战败后,爱国主义一度是德国教育领域的禁区。
德国歌德大学社会学教授布鲁姆利克认为,2006年德国世界杯是一次伟大的心里转折,德国民众第一次真正从心理上摆脱了纳粹二战罪行留下的阴影,他们希望“回归”正常的民族自豪感。
[环球时报 2207期 7版]当然,电影永远不是这么沉重,也有些轻松的场面。
最可爱的就是那对记者夫妻了。
丈夫告诉兴冲冲准备蜜月旅行的妻子,自己将前往瑞士报道世界杯,蜜月计划流产。
按照以往惯例,妻子必定一脸严肃,逼迫丈夫在足球和老婆间做二选一。
毕竟记者的上司也说了:“足球是女人的天敌。
”出乎意料的是,妻子要丈夫带自己一起去。
谁说女人和足球势同水火的?
我看来,这个漂亮太太也被足球迷住了。
酒馆里夫妻俩发现偷溜出来喝酒的德国队员,于是借着跳舞在队员们身旁摇来晃去企图偷听内幕谈话。
决赛前二人还打赌,如果德国赢了,未来孩子的名字由妻子决定,反之德国输了,就由丈夫起名。
在德国两球落后的局面下,丈夫开始构思孩子的名字了。
妻子一听,哇塞,女儿的名字巨难听,简直是忍无可忍,再也坐不住了,站起来高呼德国加油。
在她的带动下,德国加油的呼声响彻球场。
听说老婆怀孕后,记者丈夫激动坏了,连采访证也不要了,护着妻子离开拥挤的人群。
捡到采访证的儿子和父亲登上德国队专列,儿子遵守约定为进球功臣“老大”献上两瓶冰镇啤酒。
再也没有比世界杯期间观看这部电影更好的时机了,如果你是德迷的话就好上加好了。
虽然本人出于对98年荷兰队的喜爱的惯性一直支持橙色(吐槽:你现在荷兰队的队员你一个也不认识。
反驳之:哼。
我是怀旧党怎么地了?
=。
=),可我一直看好的德国队。
就像他们黑白分明的球衣那样,干脆利落的球风总能触动我的萌点。
02年决赛的时候,全班同学就我支持德国,其他全一边倒为剪了个巨囧发型的外星人喝彩。
可惜就是这个发型巨囧的家伙成了全场焦点。
希望这次德国也要进决赛。
欧也!
北京时间6月27日晚,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F组末轮的生死战,德国队在喀山竞技场迎战韩国队。
韩国队2-0击败了德国队,两粒进球都发生在90分钟之后的补时阶段。
惊天大冷!
卫冕冠军、FIFA排名第一、此前连续四届世界杯至少杀入四强的德国队,小组赛out了!
要知道赛前韩国队一致被看衰,有的说“德国战车将碾压太极虎”,有的说“太极虎信心已丢 恐遭卫冕冠军血洗”,就连韩国媒体《中央日报》都坦言:“相较于2-0战胜德国,我们0-7输掉比赛的可能性更高。
”虽然韩国队赢下此役依然难逃小组未出线的结局,但带着胜利离开,已是最好的姿态,也堪称亚洲足球的骄傲了。
德国队作为卫冕冠军在小组赛即遭淘汰,八年前的意大利队经历过,四年前的西班牙队也经历过。
而就在这时,同组的墨西哥队虽然0-3输给了瑞典队,但却出线了。
可以说是意外,可以说是刺激,也可以说是残酷,这就是足球,这就是竞技体育。
喀山惨案无疑令无数德国人和德国队的球迷们伤心哭泣,不知道重温一下德国队曾经创造的伯尔尼奇迹,会不会带来一丝抚慰,由心碎变成笑着流泪呢?
2003年的德国电影《伯尔尼的奇迹》讲述了德国队(当时是联邦德国,也就是西德)在1954年瑞士世界杯捧杯的故事。
在那届世界杯上,非种子队的西德队,一路杀进了在伯尔尼举行的决赛。
在开赛8分钟就被匈牙利连入两球的情况下,随后凭借顽强意志扳平比分,直至第84分钟反超,这场经典的史诗般逆转,被称为“伯尔尼奇迹”。
德国人终结了当时一骑绝尘的匈牙利自1950年起保持的不败纪录,历史性地拿到第一个世界杯冠军。
但这部运动电影并不是一场足球决赛的纪录片,剧情有三条线,一条线是小男孩马特斯一家生活图景以及父子赶赴世界杯观赛之旅,一条线是体育记者阿克曼和新婚妻子安妮特的世界杯报导之旅,还有一条线当然是以球员拉恩为代表的德国队世界杯参赛之旅。
1马特斯的成长,是影片着墨最多的。
是的,甚至超过对比赛的呈现。
马特斯的母亲克莉斯塔经营一家小酒馆,姐姐英格里德是服务员,哥哥布鲁诺是个乐手,政治立场上拥护德国共产党。
而他的父亲理查德,在参战前往俄国11年零4个月之后,终于四肢健全地从俄国战俘营归来了,此前父子俩的从未蒙面。
马特斯喜欢足球,他有个追随的“老大”,名叫赫尔穆特-拉恩,是在当地俱乐部效力的球员,也是国家队成员,马特斯视他为最好的朋友,因为他可以随时为拉恩拎包,拉恩让他免费进球场看比赛,拉恩说大赛时只要有吉祥物马特斯在场边观战他就一定能赢,而布鲁诺说拉恩某种程度上就像是马特斯的父亲。
理查德经历了炼狱,返乡后性情孤僻,不近人情,漠视妻子开小酒馆养活子女的努力,不准女儿和士兵交朋友、跳舞,否定大儿子的政治观和直率性格,对小儿子也非常苛刻,不理解他对足球的虔诚,还吃掉了他心爱的兔子,子女们都觉得“父亲要是没回来就好了”。
理查德去矿井工作,但钻井的突突声就像战场上的枪声,听得理查德情绪崩溃。
这是很明显的战争创伤后遗症。
理查德虽然表现得像个“渣父”,但曾经踢过足球的他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倒是非常深刻。
马特斯喜欢踢球,但身体单薄又球技太烂,会遭同伴嫌弃,实在缺人时才有机会上场,被当成连女孩都不如的拖油瓶。
理查德一针见血指出马特斯的病灶在于没有找准自己的风格,“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仅仅靠模仿某个球星的技术动作是不够的”,并指出马特斯的特点是耐力好、擅长跑动,适合踢后卫。
果然后来马特斯的进步获得了同伴称赞。
理查德在神父的引导下,不再把家庭排除在外,不再试着表现出自己很强大,开始对家人袒露内心,讲述他在俄罗斯的艰难岁月,逐渐打开心结。
在世界杯决赛日前夕,理查德借了神父的车,载着马特斯前往伯尔尼,去感受奇迹。
2阿克曼和安妮特的故事诠释了“女人是足球的天敌,随着时间的流逝,牢骚会慢慢减少”。
阿克曼被派往瑞士采访报道世界杯,原本对足球比赛是多少个人在踢都搞错的安妮特虽然恼怒蜜月旅行泡汤,但还是跟随着丈夫出发了。
对着赛程进展,他们还打起了赌,如果德国赢了世界杯那他们的新生儿取名权归安妮特,匈牙利赢了就阿克曼来取名。
他们在德国队驻还亲历了德国替补球员的失意,并最后在决赛赛程见证了德国队的逆战。
3德国队征战瑞士世界杯,起初拉恩没有获得首发,这对于意气风发的他很是打击,而在德国小组赛对匈牙利,以替补阵容出战,拉恩才得以上场,结果却是德国3-8大败。
德国队的教练赫尔贝格被塑造成一个奖惩分明、用人得当、开明睿智还很会精神喊话的绝世好教练。
他在驻地酒店和保洁阿姨对对子的一段戏特别有趣(或者是字幕组厉害?)。
当时德国队惨败给匈牙利,外界一片指责和看衰,赫尔贝格面对拉恩的意志消沉也颇为神伤。
保洁:今天你们输球了,所以你现在准备打道回府了吗?
教练:不不,我们只是输了一场战役,不是整场战争。
保洁:我有9个孩子,最喜爱的孩子总是最头疼。
教练:我有22个(指球员成员),而且有一个特别让人伤脑筋,想要惩罚他,总是特别棘手。
保洁:别傻了,这不是在德国,别把惩罚挂在嘴边。
教练:人不为我,其必反我。
保洁:有时候也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教练: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保洁:车道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教练: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保洁:球是圆的,一场比赛有90分钟。
教练听了一脸若有所思。
最后那句,后来还被他引用到了应对阿克曼提问。
德国队磕磕碰碰却又幸运地踢进了决赛,要再次面对匈牙利队——当时的地表最强战队。
赫尔贝格对记者坦言:“如果阳光灿烂,匈牙利队会赢得世界冠军,我们将无力阻挡,论技术能力,我们远在他们之下,可是要是下雨呢,我们则会大显身手,那时场地会变得湿重,那时我们就有机会。
”这句看似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最后真的像童话一样显现在决赛中。
当然,教练对球员的动员鼓舞,对匈牙利队的透彻分析,才是真的制胜法宝。
拉恩在决赛中一次助攻队员进球,一次扳平比分的进球,一次绝杀进球,成为了救主英雄,而在关键时刻马特斯出现在球场边激起他赢球的信心,则是另一个童话场面了。
1954年7月4日的这场胜利让全德沸腾,民众也借助足球走出二战后的阴霾,重建中的德意志也掀开了新的篇章。
现实是残酷的,历史同样也是血淋淋,伯尔尼奇迹在多年以后反转,调查显示在德国战车的不屈意志背后,或是靠着“去氧麻黄碱”催生的黑幕。
但在这样一个极需安慰的时刻,还是别扫兴了,按下不表。
记者的老婆。
她给平淡的电影增加了几分喜乐。
当然导演想要拍的是励志片,又不是喜剧。
瑞士的山村风光给视觉上带来享受,当然同时瑞士德语折磨了耳朵,象吐不出痰一样的憋闷。
幸好,并不多。
今天又将迎来一个与52年前伯尔尼相似的时刻,不同的是今天是半决赛,对阵的一方从志在必得的匈牙利变成了哀兵出征的意大利,同时地点也移到了32年历史的多特蒙德威斯特法伦球场。
一向坚强的德国人,能继续延续奇迹么?
我是阿根廷蜜,不过并不忌恨德国人踩上了我们的肩膀,由于这部精彩的电影,今晚支持德国人。
希望今天的比赛也能精彩。
即使输了,电影里也说“德国男子偶尔也能哭下”。
光荣属于威斯特法伦的胜利11人。
二战纳粹德国的失败,战后德国的凋敝的状况,一届足球比赛使得这样的一个国家有了重拾勇气,走出阴影的动力。
不仅是足球的胜利,同时也暗示着德国这个国家的回归的勇气,开始着一段奇迹般的旅程!
不踢足球,偶然看了这片子,一定要赞下。
是世界杯背景的,是54年前的瑞士世界杯。
电影四条线索:从苏联回来的战俘重新适应生活,改善和家人的关系,尤其是和从没见过的小儿子的;体育记者和新婚妻子的甜蜜生活;德国人的比赛,用教练和一个队员做代表;全德国,9年前的战败到体育上的胜利。
a.感觉东西如此之多,却不乱。
主要是一场戏不是为一个目的拍的,总能表现多重关系。
这种不需要推理的片子可以尽量的把情节丰满复杂了,只要都是围绕战后德国人压抑的心就好;b.毕竟是体育电影,为了真实、过瘾,技术上要很过硬。
动态摄影用的精准。
片中前半部分是用孩子们踢球来说真正赛场怎么踢的,后半部分的决赛就是仿真的。
看起来都比电视直播的那种过瘾。
虽然是阴雨天,但色彩感很强,加入了水珠飞溅的效果(可能这里加了些短的慢镜头吧),更好了;c.细节上的功夫做得很足。
一些是很微妙的。
比如孩子家是在爱森,德语是essen,“吃”的意思。
他爸爸关在苏联12年都在想别饿死了。
另一些是很调节气氛的。
比如记者和妻子就最后一场球打赌,赌上未来孩子的命名权,比赛的时候妻子对丈夫给的名字超不满,就起立给德国加油,引得全场沸腾,比赛局势也改了。
好片子总要是标准戏剧化的,所以就要在一切客观的体育赛程中加些幸运、奇迹、温情。
加得不好就矫情,但这片子完全是大师水准的。
当然不是哲理上的,也留不到一千年后给人观摩,可能更像欧里庇得斯的,不是索福克勒斯的。
此片似乎是06年世界杯的预热片,导演加入了太多的元素,战争阴影,足球,童年,父子,虽然这些元素我都比较喜欢,但加在一起,让人感觉主线不明,不知道导演究竟要表达什么,而且片子的基调也不明确,一会情感低落,一会激情四射,一会又开始煽情,似乎又有喜剧元素,让人捉摸不透,人物多又杂,片中详细描述了不下十个人物,几大硬伤把这本来不错的题材拍成了个四不像,可惜了。
球迷可已把他当成一部德国足球纪录片来看,就按剧情来讲此片真的很一般。
终于知道为什么是体育台播放此片,而不是电影频道。
没有人能够想到德国队会用如此年轻的阵容在世界杯上大放异彩,就像1954的伯尔尼没有人想到德国会战胜匈牙利夺冠一样。
同样是7月,在战后痛不欲生的德国人用他们的激情点燃了一座球场,同样也点燃了一个国家的重建之火。
11岁男孩马蒂亚斯·卢班斯基生活的家庭是战后西德的一个缩影。
一个慈祥勤劳的母亲,一个懂事的姐姐,一个爱好音乐的叛逆哥哥。
在素未蒙面的父亲没有回来之前,他们是艰辛而快乐的生活。
直到他的父亲从战俘营归来,一切都变了。
一个身体虚弱,心里有着强烈阴影的中年人让孩子们感觉想要逃走。
故事映射的非常合理,一个战后受尽屈辱的男人是一个家庭的统治者,下面是辛苦的人民为了重建和摆脱阴影而艰苦的生活着,和马蒂亚斯·卢班斯基的父亲一样,统治者想为一个国家描绘一张崭新的蓝图,却因为长期战乱的折磨而显得无所适从。
最终有人逃离了,而男人也在孩子的逃离中学会了沟通和重生。
我们非常羡慕小男孩就生活在世界冠军的身边,拉恩和中年男人比起来更像是马蒂亚斯·卢班斯基的父亲。
的确,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家需要一个精神层面的偶像。
孩子的父亲最终让孩子在比赛的最后一刻来到的拉恩额身边,他一如既往的给拉恩带来了好运,而拉恩打进两粒入球成为德国队创造奇迹的功臣。
或许马蒂亚斯·卢班斯基不明白,他带来的好运不但让拉恩进了球成了英雄,更让处在绝望边缘的德国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伯尔尼奇迹。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足球是世界上唯一的上帝,唯一的诺亚方舟……
从1945到1954,日尔曼人坚韧和认真的民族性使战后满目疮痍的德国在9年中逐渐复苏,这时,德国队在瑞士世界杯上演的“伯尔尼奇迹”更使整个德意志恢复了民族自信心,让人们从战败的心理阴影中走了出来。
片中,在苏联做了11年战俘的理查德·鲁宾斯基被遣返回国,当他走下火车重新踏上德国的土地时,脸上充满了阴翳;而在片末,鲁宾斯基与儿子马蒂亚斯在德国队所乘的凯旋列车上热泪盈眶、喜极而泣。
从心灰意冷到激动万分,鲁宾斯基的心理转变正是德国民众战后心态变化的一个缩影。
德国队的夺冠预示着德国战后的复兴。
伯尔尼奇迹是整个德国齐心协力的结果,主帅赫尔博格率领的瓦尔特、拉恩等二十多名球员背后是鲁宾斯基父子、记者保罗·阿克尔曼夫妻等千千万万个德国人。
片中,阿迪达斯的创始人阿迪·达斯勒给赫尔博格送来了他刚发明的、专为雨天作战而设计的特制钉鞋,从这个细节,我们就已经看出了整个德国的民众已经拧在了一起。
如今,当耐克公司试图用超出阿迪达斯两倍的赞助费来打动德国足协时,德国人却丝毫不为之所动,耐克只好铩羽而归。
因为德国人从来没有想过,凭借民族品牌上演过“伯尔尼奇迹”的德国队穿上别国的战袍战靴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足球是圆的,”这句已经被引用了烂掉的话最早就出自1954年的赫尔博格之口,“如果决赛当天是晴天,那么匈牙利队肯定会战胜我们;但如果当天下雨,胜利的就是我们。
” 当队员们即将登上大巴前往球场时,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突然开始下雨,这一刻,奇迹已经开始上演; 当《德意志高于一切》的旋律在伯尔尼上空响起时,从慕尼黑到伯尔尼,所有的德国人起立注目;当德国队攻入进球时,连东德的小伙子们也放声呐喊,这一刻,奇迹的结果已经确定; 当载着归来英雄的列车在夕阳中驶向地平线时,奇迹谢幕了。
但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却刚刚开始。
影片本身,讲的是足球。
足球能带给一个民族的振奋,是无法用语言去形容或者用标准去衡量的。
“足球是圆的,一场比赛有九十分钟。
”此外呢?
此外是它带给我们的更广泛和深刻的东西。
奋斗,意志,决心,不确定性,承受力,惊喜,团结,勇气,战术,还有希望和鼓舞,。
其实讲的不单单是足球。
战后人们对足球的态度和足球对人们的作用,从一个角度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看的德国影片不多,但是已经多少看出了德国人对历史客观和正直的审视态度。
他们可以做到由人性而非政治的角度去看待那场战争,坦率而真诚地痛定思痛,没有避讳和掩藏,真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勇气。
而我们不能。
我们放不下。
我们在世界面前一次又一次的揭开尚未愈合的创口,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受过伤。
于是我们更痛,更不能释怀,背负了更多。
而执著于过去的仇恨,并不是因为不宽容不大量,而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得到一句真正的道歉。
对于日本一直的态度已无力再说什么,与德国人相比日本人的皮相只能用猥琐和下贱形容。
虽然中国的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国民性却无能为力。
无法改变他们,只有改变自身。
我们要看到的是,现在的日本,很多方面都优于我们,无论是经济,还是足球,。
执著于过去,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感情,而他们始终无动于衷。
所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强大,是在各个方面胜过他们。
这就又回到一开始说的,要把对历史的伤怀对日本的仇恨对祖国的情结化为动力,。
至于应该怎么做,那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
期待中国的繁荣,期待中国足球的振兴,。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相信强大与胜利,在我们的未来,不仅仅只会是一个奇迹。
真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德国电影,且不说那满天飞的英文 最后那比赛观众假的就像2k9 而且德国队的反攻却是因为记者老婆大喊德国加油开始的 有点玩闹
没有高潮
总有一天,我会风尘仆仆的去看一场球赛。不管生活多么艰苦,男儿偶尔也是可以流流泪的。
Die Heimat drückt euch die Daumen!
德国人还敢更无耻一点吗? 用甲基苯丙酸抢了柯奇士、普斯卡什的世界杯,害死了自己国家的球员还好意思拍成励志片? 56年后的翻案是不是把脸都打糊了? 集体高潮的德吹估计连“伯尔尼奇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跟风捧吧!
特别天真的以为可以通过这部电影打打鸡血的,然后就发现一直很平淡,也对,毕竟是展现一段真实的历史。只记得一句:足球是圆的,90分钟内真的什么都可能发生。···德国人民还是很有趣的~
3.5吧
3.5 就是一步步接受的过程 儿子接受父亲;父亲和自己和解;重新对国家充满希望。 不太明白的是记者和老婆的设置,感觉有点鸡肋
四年前的伯尔尼却是伤心地。
666黑哨能这么吹?部分德国人的脸皮真是厚道了一定的境界。
一点也没有拍出足球之热血激情的十分之一,拍运动题材还是好莱坞最拿手,可惜的是美国人对足球没兴趣。
当年我看了也很感动。然鹅,这几年证据证明,一切都是一场骗局。哪有什么奇迹,只有兴奋剂
这就是足球的力量,它能化解一切矛盾,不管是父亲和全家的矛盾还是夫妻的矛盾,甚至是战争带来的社会矛盾,看来德国队的那次夺冠带来的远不止一个世界杯冠军。
运动题材外衣下的家庭伦理,小男孩的形象刻画的很好,家里没人关注,缺爱,外面也不受待见,喜欢一个人待着,父亲也不是个会教育的人,只关注对错,不关注原因,不过最后因为足球走向和解
牛逼的德国电影,我在今年的欧洲杯德国被意外淘汰之后,果断的拿这部影片意淫了一下,本届德国的年轻人们确实血性不足,面了很多,片中的主线故事直线故事,都表达了德国的坚韧不拔,但是有充满了温情,也充满了反省与思考,而托足球的福,这部电影更是球迷伪球迷们必看的精彩影片,推荐分享下。
体育是个好东西,它能在任何大环境背景下给人精神动力,催人振奋!
我要踢足球,按自己的风格
嗑药奇迹 为啥还能有8.1分?
男孩不哭,球是圆的。。。
当德国的配音演员依旧维持世界最高水准,德国导演却愈发沦为票友。德版蓝光。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