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菊石》之前,我上一部认真仔细看的姬片是《花香》,让我沉醉了好一会那种女性导演和摄影师才能带来的视觉享受,连拍一花一草都能让观众闻到恋爱的味道。
所以《菊石》一开始给我带来明显的感觉是画风的凛冽感,无论是英伦特有的阴天天气以及海边冷酷的风浪,还是Mary人物设定的缘故家里成堆的石头导致本来就简陋的室内更添冷清。
除了这种冷感,还有很多故意为之的强烈对比。
Mary和妈妈借着蜡烛灯光擦拭动物雕像,下一秒Charlotte和丈夫出现在灯光明亮装饰豪华的高档场所里。
Mary第一次带Charlotte去海边工作,她在沙滩上小便后,擦了擦手就去掰馅饼吃,而Charlotte好像不吃人间烟火的仙女,只是静静看着大海。
Mary拥有挖掘、手工等动手能力buff,Charlotte则是一个削胡萝卜皮都不会的贵妇。
当然还有剧中名场面之一,Charlotte把手搭在了Mary的手上,Charlotte手的纤细与白皙,与Mary手的粗壮与黝黑,跟她们的背景阶层一样,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敲击着我提醒着我。
手部一黑一白的对比一般看姬片我可能会偏爱某一个主角。
但是《菊石》似乎例外。
一开始Charlotte展示她的内心/脆弱的场面会比较多,像她对丈夫心生不满,把气撒在服务员身上,躺在床上突然翻身扔东西的那幕,那种内心的愤怒伴随着大小姐的脾气一起迸发,罗南的表演让我看了心里没有一点责怪Charlotte任性的意思,反而觉得她情感丰富惹人怜爱。
她因为生病受Mary照顾而心生感激,病渐渐好转以后就开始想融入Mary的生活,例如帮她分担家务,帮不到忙还哭唧唧,看到Mary在做镜子工艺品还跃跃欲试的样子。
虽然Charlotte因为搬煤摔跟头突然爆哭这件事来得有点突然,但是这种突兀在Mary眼里可能反而更激发她的保护欲,“look after me like your child”正是点睛之句。
女女的感情照理应该是两个女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付出的爱,但又多少起源于保护欲,像Mary这种有着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内心骄傲得连前女友给的一小罐药膏都坚持要付钱的人,正常来说是不会主动对高于自己社会阶层的、又是有夫之妇的Charlotte动心的,但Charlotte在她面前尽显脆弱,那苍白的脸色、哀伤的表情(我当时脑子里浮现了“病娇“这个词,罗南的表演让我感受到魅力),根本没有哪个女本子能抵挡得住,即便知道彼此的社会身份隔着鸿沟。
病娇少妇我个人感觉Charlotte在她们俩第一次睡一张床的那个晚上就对Mary产生了特别的情愫。
第一,她看着Mary做贝壳镜子说这看起来很难,她对Mary的工作是抱有尊重甚至仰慕的态度的;第二,Mary嘴贱说你问题真多我还是宁愿你昏迷了,然后Charlotte的眼神(救命好迷人),既不是把Mary这句调侃的话当真的样子(没有表露难过),也不是想回应她这句玩笑话(没有笑),我的理解是她当时在联想Mary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I might have preferred it when you were unconscious,她更喜欢……?
如果不是喜欢这个人,怎么会对着她说的某句话发怔呢。
然后Mary的回应也很可爱,她看Charlotte没反应,以为玩笑开过了,赶紧找补:我没有孩子;第三,Charlotte邀请Mary一起睡床上后,她看到Mary背对着她,她才转过身去,并且没有马上合上眼,其实她俩那会都想着同一件事。
而Mary动心应该要在更早之前。
看得出她长久以来一直寄情于工作。
她为Charlotte涂药膏的时候肯定有异样的想法,但那应该只是因为她年轻漂亮的胴体。
在她偷偷为Charlotte画画的时候这种想法扎根得更深一些。
经过后续Charlotte一系列可爱的操作。
到了她俩同床的那一晚,Mary的内心其实已经很喜欢Charlotte了。
到了音乐会那晚这种感情就已经呼之欲出。
但在出发去音乐会之前,当Charlotte打扮好出现在Mary面前的时候,Mary当时的眼神,从惊喜、目不转睛到自豪,内心的欢喜百转千折,光从温斯莱特的表演里就足够领略到Charlotte究竟有多美,我看的时候心里真的忍不住跟她一起欢呼。
但除了年轻貌美,Mary被Charlotte所吸引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她自己所不具备的社交能力。
Charlotte能迅速和邻里打好交道,能在社交场合跟别人谈笑风生,而Mary总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
她不一定不喜欢自己这种性格,但是如果对方恰好拥有自己所没有的,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从她后来也学着Charlotte开心时会在沙滩上把袜子脱掉,也尽量让自己话多一点逗Charlotte开心就可以知道,Charlotte身上,确实有着很多她很喜欢的品质,但究竟是这些品质让Mary喜欢上Charlotte还是因为Charlotte有着这些品质才喜欢的她,这就不得而知了。
“Is it that I am all alone? Yet in my dreams, a form I view that thinks on me and loves me, tooI start, and when the vision’s flown, I weep and I am all alone.”从音乐会和这首诗开始,尤其是这首诗,可以很深刻地让观众感受到Mary对爱的胆怯、敏感与渴求。
她需要有人thinks on her and loves her,她才慢慢敢回应,并且总是闪躲眼神,只会默默付出,然后独自伤心。
所以她需要Charlotte的直接、任性和坚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打开她的内心,也只有像Charlotte这样的人才会一次又一次地把躲起来的Mary找回来。
当晚的这段对话,Mary的眼神依然躲闪,而Charlotte的眼神已经愈发坚定。
这之间的爱意已然浮现。
虽然故事里Mary被设定为一个为生计劳累的贫困科学家,双手粗糙举止大妈,但在感情上却表现得像个少女,她所剩无几的生活里化石等同于生命,感情对她来说是奢侈品,尤其对象还是Charlotte的时候。
在剧中,在和Charlotte真正袒露心意之前,她很少直视Charlotte,更多的是错开眼神之后再偷偷看。
她趁Charlotte睡着的时候偷偷画她的背,肆无忌惮地看着她,想把她的倩影永远留下,但当Charlotte醒了以后,她反而垂下头来,不敢再看。
音乐会后面对Charlotte主动的摸手,她也闪躲,收起手,眼神更是躲得远远的。
即便被Charlotte看到了自己的日记,看到了自己心底的话语,她也习惯性地躲藏。
因为除了化石,她对别的一切并没有太多信心。
而Charlotte都知道。
Charlotte明白Mary对化石的热爱与坚持,她尊重Mary的工作和成果,即便只是简单的一个贝壳装饰的镜子,她都认真地把它挂在了家里显眼的位置,甚至比Mary自己更珍惜。
在她眼里,专心工作的Mary是有光环的,她懂很多知识,她有很多技能,这些都吸引着Charlotte。
同时,Mary也非常渴望有人能理解她、尊重她。
而Charlotte在很多细节上都表现出这点,她跟Mary一起去挖那个大石头,陪着Mary清理挖出来的化石,Mary说鱼龙那幅画画得很幼稚,Charlotte说I like it,还说了一句I’m pleased my rock was worth the work. 这句话把Mary的工作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她是发自真心这么说,而Mary听到了以后也是发自真心的开心。
专注于同一件事那一刻,这两个女人的灵魂是契合的。
菊石,就是那个契合点。
可以说,这两个女人能够相爱,是因为对待菊石的态度让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正因为如此,当她们一起挖出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化石后,两个人满心的愉悦。
Mary话多了一些,Charlotte心情更是轻快。
在这么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两个人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波澜。
在我看来,她俩的感情早已喷薄欲出,要不是Mary那闷闷的性格,要让Charlotte一吻再吻才能解锁,她俩可能更早就发生点什么。
不过可能正因为这种压抑的性格,好不容易才吻在一起的感觉才有了天雷勾地火的味道。
一点就燃的爱情是不需要理会环境的杂质的。
一个对感情有着炽热需求的贵妇,一个压抑自己情感多年的科学家,我看不出有什么慢慢来的必要。
她们互相亲吻之后有过短暂的伏在对方肩头的瞬间,Mary对Charlotte肩头那种溢出屏幕的留恋,让我看到了情欲以外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奋不顾身的爱。
虽然后来Mary因为Charlotte没跟她商量就为她安排一切的原因冲着Charlotte发火,但是大部分时间,Mary对Charlotte都是很包容的。
包括她们doi的位置,包括事后Mary还给Charlotte讲黄段子,都能感觉到Mary爱着这个女人,会为她迁就许多事情。
而一开始笨手笨脚的Charlotte,后来居然亲手绣了手帕送给Mary,也证明她愿意为对方改变。
她后来为Mary安排的一切,都是她太爱这个女人而自作主张做了一些决定,但尊重对方、愿意为对方作出改变的心意从来没变。
(是的,我认为是HE。
)
激情与唯美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好电影,我能从两个人的身上分别看出什么是爱,以及爱的不同形态,导演把这个感情放在了一个极端环境下做了一次实验,但菊石催生出了爱的产物。
电影有为女性平权的意思,描述了两位女性之间的爱情,但是又不完全为她俩感情辩护,如果要浓缩成一个词,我会选择“尊重”二字。
我爱你,但首先是我尊重你。
本转载仅供学习交流用,如侵权立即删除。
By Anthony Lane November 6, 2020There are certain fields of human activity to which the keen amateur can make a notable contribution. These fields include archeology, astronomy, and, to a laughable extent, politics. One influential example is that of Mary Anning (1799-1847), an Englishwoman who lived in Lyme Regis, on the Dorset coast—or, as it is occasionally and inadequately known, the Jurassic Coast. The crumbling cliffs along it, dating from the Triassic,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periods, are a happy hunting ground for anyone seeking the fossilized remains of ancient creatures. The nearest American equivalent would be the Academy Awards.Mary, the daughter of a cabinetmaker, was one of ten children, and a fossil-finder extraordinaire, who excavated the skeleton of an ichthyosaur before she reached her teens. According to an article in All the Year Round, a journal edited by Charles Dickens, she became “lively and intelligent” after surviving a lightning strike in infancy. The article commends her “to those who like to study character, and are fond of seeing good stubborn English perseverance make way even where there is nothing in its favour.” No surprise, therefore, that the role of Mary, in “Ammonite,” a new movie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Francis Lee, should go to Kate Winslet. In any survey of her films, it’s hard to find an instance in which she has not given stubbornness a good name. The set of her jaw and the blaze of her glance suggest a self-freeing spirit who knows the path ahead and is determined to take it. With a shyer or more rarefied actress on deck, “Titanic” (1997) might have sunk.Here she is, then, as the adult Mary, stomping along the beach outside Lyme. It’s shingle all the way; none of that balmy nonsense about golden sands. Gazing cliffward, and spying something of interest, she hikes up her skirts, clambers, tugs at a rock, then loses her footing and slithers down. She is unbroken, but the rock, falling past her, is split in two, revealing the cracked spiral of an ammonite. What matters here is the physicality—how close we are to Mary as she labors, tumbles, and gasps for breath. Later, back at the small house that she shares with her mother, Molly (Gemma Jones), Mary’s hands, even after she’s washed them, look red and raw, with dirt under the nails. The house confronts the sea, and the windows are speckled with grime and salt. Nothing in this film seems easy; living humans, no less than extinct species, get embedded and stuck, and need to be prized out with care.The prizing takes different forms. Mary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a Dr. Lieberson (Alec Secareanu)—“Foreign?” Molly asks, as if the word were a curse. Suaver by far is a gentleman named Roderick Murchison (James McArdle), who has an interest in fossils, and has come to pay homage to “the presiding deity of Lyme,” as he calls Mary. (It’s true; her expertise, accrued through years of patient observation, was well known to her fellow-paleontologists.) If she will conduct him along the shore, and school him in her wisdom, he will reward her. They agree to a deal, and shake on it, though she can’t bring herself to look at him as they touch; it’s as if her very nature, acclimatized to being alone, recoils at any pact of understanding. Oh, and Murchison has one other request: he has brought his youthful wife, Charlotte (Saoirse Ronan), who is spectre-pale. Her health is impaired, and we gather that she has recently lost a child. While he travels for a month or so, could she not stay on in Lyme, “walk out” with Mary, and take the revivifying air?You can tell what’s coming. Two unhappy souls, having had the misfortune to be born in an unenlightened age, will take comfort in each other’s arms, in a rousing rebuke to the social code of their times. That’s what happened in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2019), and it happens here, too, though it’s surely a sign of our times that we can conceive of such protest only in sexual terms. To Mary’s contemporaries, what would have set her apart, and barred her from the institutions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 where she doubtless belonged, was not just her gender, and her lowly class, but the fact that she was a Dissenter—that is, she was raised in a strain of Protestantism outside the Church of England. As you’d expect, faith goes unremarked in “Ammonite,” which prefers to show Murchison rolling away from his wife, in bed, and saying, “It’s not the right time to make another baby.” Hark to the horrid man!Yet the movie persuades you, and bears you along. It may lack historical grounding—though Mary and Charlotte were certainly friends, the existence of any further intensity is pure, indeed wild, supposition—but it feels emotionally earthed, and, far from rising above the spartan brutishness of the early scenes, Lee digs deeper still. Watch Mary, back at the beach, squatting down to pee. (Didn’t Winslet resort to alfresco urination in “Holy Smoke,” back in 1999? Does her contract forbid her to use an inside lavatory, or something?) She stands up, wipes her hands, unwraps a pastry, tears it in two, and offers half to Charlotte, who, for some reason, declines it. As the weeks pass, however, the younger woman is pulled downward, away from the ladylike and into the rough stuff of life; there’s an amazing moment, wonderfully played by Ronan, when she enters the house with a bucket of coal, laughs, begins to weep, and slips to the floor, lost in confusion at her own feelings, with her fine dress covered in smuts.And so to bed. Nothing is solved or soothed, in Lee’s film, by the making of love. Ravenous and frantic, it serves only to remind both Mary and Charlotte of their hopeless predicament, and there are half-comic echoes of their regular toil, with Mary, on her knees, lifting Charlotte’s skirts in a fast fumble, just as she raised her own at the base of a cliff; going down looks like climbing up. Lee’s boldest move is to cut straight from the final night of carnality to the demise of a loved one, and thus to the sight of Mary laying out the body, as custom demands—dutifully clothing the corpse, with its cold stiff feet, only hours after shedding her own nightgown in Charlotte’s heated embrace. Here, I think, is the heart of this yarn: not what it has to say about the overtight lacing of society, but the alarming clarity with which it addresses the elemental. As the land meets the ocean, so death meets desire, and “Ammonite” makes no bones about them.It is nine years since “Martha Marcy May Marlene” came out. My nervous system has recovered in the interim, but only just. That film, whose heroine was drawn into the coils of a cult, was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Sean Durkin—his full-length début, would you believe. Only now has he returned to the fray; his latest movie, “The Nest,” is no less serpentine, but what encircles the characters, squeezing the joy out of them, is money.Ronald Reagan is in the White House, deregulation is the rage, and Rory O’Hara (Jude Law), a commodities broker, decides to move from America to England. He’s on a treasure hunt, as it were, and he’s confident that his family—his wife, Allison (Carrie Coon); their daughter, Samantha (Oona Roche); and her brother, Ben (Charlie Shotwell)—will benefit from the chase. He rents an old mansion in the countryside, gets the kids into new schools, commutes to his office in London, and, to prove how much he cares, arranges for Allison’s beloved horse Richmond (played with great sensitivity by Tornado) to be shipped over. In one ominous shot, we see the O’Hara residence from Richmond’s point of view, through the door of his stall, as he neighs and stamps with disquiet. Horse sense tells us of trouble ahead.Such images abound in the film; Durkin has lost none of his compositional precision. The family home is ill-lit, ill-omened, and panelled in dark wood, with shadows deep enough to harbor the eavesdropper or to shield the fearful. No one seeks refuge more than Ben, who wets the bed and listens in sorrow to parental rants. Shotwell is the most affecting presence here, and you could argue that Ben should have been the hub of the narrative, like the small boy in “The Fallen Idol” (1948), seeing plenty and understanding only scraps.Instead, we get the grownups. Coon is as convincing as ever; observe the speed with which, on waking in the morning, Allison greets her frustrations by reaching for a cigarette. As for Rory, it’s not long before his professional schemings falter, his funds run dry, and he winds up pleading for petty cash. All of which is quite predictable, but does it make him a self-deluding, semi-tragic figure, as the movie’s gloom portends? (He may, in truth, be little more than a standard-issue dickhead.) And is Law the right fit for such a role? Whereas Hugh Grant, another fine young dandy of yore, has been rejuvenated by the creases of middle age, Law, I regret to say, looks glum and soured. The problem, for “The Nest,” is that the sourness is present from the start; he never gives off the bounce and the thrust that Rory is rumored to possess. “So, what happened to America?” somebody asks him. What indeed?Published in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November 16, 2020, issue, with the headline “Digging Deep.”Anthony Lane has been a film critic for The New Yorker since 1993. He is the author of “Nobody‘s Perfect.”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聚焦在阶级差异上,这种扎眼的真实感实在是太棒了!
压抑的氛围营造,扭捏的关系深入,每一个让观众不适的刻画都精彩极了。
一个喜欢的片段:
背对而睡Mary Anning第一次和Charlotte共享单人床的时候,哆哆嗦嗦束手束脚的爬上了床,双双自我克制背对而寝,以各自揣测对方的画面呈现在观众你我眼前,我们都期望发生点什么的时候,下一秒突然转场一个巨大噪音的白天Mary Anning在打磨什么的画面。
(很有导演跟观众互动的意思。
事先声明,我没有看过Mary Anning传记,也从来没了解过Mary Anning的生平事件。
所谈所感所想,皆是仅限于这部电影。
我想,以我个人的理解,导演并没有想要拍摄一部同性旷世奇恋的片子,不是着重于拍同性恋情的开始、发展与结束。
他想讲的是Mary Anning,而在这个剧本里,只是刚巧Mary Anning是个同性恋而已。
希望各位姬佬小可爱们早日摆脱对女同性恋情的刻板印象和幼稚的观影习惯,不要因为不符合你的设想就轻易妄下评论。
Charlotte和Mary AnningMary Anning。
作为性少数。
作为底层阶级。
作为一个底层阶级的性少数,在一个偏远小镇上,努力生存的女同性恋。
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痛苦且压抑的事情。
假设你是Mary,你有一个母亲与你同住,她古怪冷漠。
每天和你谈论的内容,翻过来转过去的永远是:你有没有去挖石头,你石头有没有赚够钱。
她关注紧盯着你的存在,像一块悬在你头顶的落石时时刻刻在精神上折磨你,只因为她依附于你才能活下去。
Mary Anning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里,压抑、克制、别扭是必然的。
恋情和床戏的展开,是网上最多人谈论的了,多是一些「突兀、刺眼、不唯美、粗俗、粗鄙」的结论。
我倒认为:突兀的感情发展和不雅的性爱画面,正正是符合了我们真正真实的生活。
比如~母亲的无爱冷漠自私、
小小的房间小小的床四处漏风简陋的小家、没有新鲜事的熟人社会小镇、死水一般日复一日无趣的生活、为了温饱生计省吃俭用步步为营、依旧过得如鱼得水的前任女友、
脏脏的指甲,阶级差异让每个女同性恋都嗤之以鼻敬而远之的Mary Anning藏污纳垢的指甲、抑郁敏感的Charlotte对丈夫的性需求、
CharlotteMary Anning对女性肉体的渴望、Charlotte跟Mary Anning天雷勾地火一触即燃的情欲、阶级差异的无所适从格格不入,等等等等。
这些片段都太过真实,以至于我们看得异常扎眼。
我们观看的主流影视剧,往往在展现一段爱恋的编写里,是那么的刚巧,刚巧双方单身或正要单身,刚巧双方心智都很健全,刚巧双方背景条件还不错,刚巧我爱你你来你也爱我,刚巧非你不可生命的意义唯爱第一。
可是生活不是这样的。
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往往不是出生在优渥的家庭,没有应有的圆满健康童年,跌跌撞撞,鼻青脸肿,乌七八糟的长大,不知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的价值,不知道自己的意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结局。
我们大多数人对待生活,总有着偶像剧般无脑且低智的憧憬,却没有合理自知的规划。
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常常随波逐流,在时代的洪流里最终活成了主流社会价值对我们的期盼,无由来突然的恋爱、结婚、生子、衰老。
这是人生常态,是极难挣脱的泥潭。
正如Mary Anning和Charlotte的情感,突然到来,突然喷发,简单粗暴直接,但真实。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所以,在看这部片子仿佛旁观的视角,演绎着Mary Anning生平事件的时候,我是很自在的。
导演总是给我一种冷静旁观者的风格感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电影告诉你世界就这样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人各有命。
扯远了。
最激烈的一场床戏真实的性爱,往往不唯美,它不是你偶像剧里微笑甜美的虚伪高潮脸,不是你偶像剧里没有体液交换彼此香甜干净的身肢舞蹈。
它有可能是剪刀腿,也有可能是六九,更有可能其它什么奇奇怪怪的姿势或奇奇怪怪的癖好,大汗淋漓歪七扭八,你无法抵抗,因为这是你身体最原始最本能的呼唤。
是老房子一点就着的火种,不需要装点,不需要提炼,不需要修饰,就是这种一击即中的冲击!
你无法抗拒。
是荷尔蒙的呼唤,粗鄙又美好,无法抵抗。
或许…这是一个两个寂寞的人相遇相互短暂取暖的故事。
不得不说,也许这部片子的剧本,可以多花一点时间打磨打磨,能做到更好,完成度会更高。
老实说,我特别不喜欢结局,太过讨巧,太过美好,太违和于那个时代,太不符合导演的叙事风格。
我自认为这个结局跟导演原本想要表达的结果有不得已的偏移,但是“政治正确”你懂的。
关于Mary Anning和Charlotte的两个同性角色,我站在一个同性恋的角度看,觉得表现是不太满意的。
你总能在细微的点点滴滴看出,凯特和罗南这两位直得不能再直的异性恋,在极其努力的演绎同性恋人,那种别扭感,那种用优秀的演技达到角色亲密但内心又无所适从感。
哈哈哈哈哈哈哈。
主观看法:凯特在凹身材,罗南状态很紧绷没放松下来我有一个非常主观感受:罗南相当不错的演绎出了Charlotte这个角色,敏感抑郁又娇惯坚强的富家小姐,观众看了无不我见犹怜。
只是,也许角色性格跟演员本人差异太大了,所以在发挥的时候远不如她演绎《小妇人》的Jo来的自然自在。
总有那么点放不开的感觉。
ok这都不重要了。
最后,希望,在未来,同性电影会越来越多,类型和题材也越来越广。
此片炸出众多伪女权、伪百合。
口口声声说女权,遇到以事业为生命的传奇真女权,又无法接受经济独立带来的清贫拮据和户外工作的粗粝感。
只喜欢真空无尘化处理的爱情,一旦爱情与泥土、冷洌、呼啸的海浪、欲望的肉体等不可回避的现实相碰撞,就纷纷叫嚷感受不到爱情。
如同网络上叫嚣同性真爱的人,在网上撩天撩地却不愿主动追求现实中有好感的人,甚至在生活里根本没有尝试过付出一切,更有甚者以社会的不接受为理由拒绝对爱情做出承诺或兑现承诺;如同网络上叫嚣不结婚要自由要真爱的异性恋一样,生活里他们从不耽误相亲结婚生子。
真•矫情、怯懦、虚伪。
还有一类,根本就是厌女症,嘲笑、讽刺成熟独立的女性,压迫、玩弄不谙世事的女性。
这些人,他们很难看懂,甚至永远不会看懂电影中众多的细节处理。
到本片讨论区逛一圈,你会发现,很多自称是姬的女网友,对女演员body shame,看不起本片的情感处理和c戏。
对,就是一副我年轻,老女人都是“老胖丑”,我高雅、我洁白,我只看得上烧女图,看不上菊石的自恋、浅薄、愚昧、庸俗甚至恶毒的姿态。
与其说看不上,不如说是看不懂、装不懂。
真实的拉拉群体,其实质量并不是很高的,经济能力、学识都很一般,许多都没有稳定生活。
很客观,没办法就是这样子。
大多数条件略好的女人都比较矫情,而且最后都会通过结婚获得安稳生活(形婚也是结婚,法律可没考虑你形婚不形婚)。
女权落后于男权,带来的结果就是男同的经济能力和知识经验,都比女同整体要好,面对爱情更愿意尝试和付出,更开放,也更懂得维护男权。
社会很现实。
————————————————————肥温所饰演的安宁,用她独特的目光注视着罗南的夏洛特,用她沉默的方式爱着夏洛特。
她观察她,知道了她喜欢音乐、需要交际,一改自己的孤僻帮夏洛特争取音乐会邀请函,并陪同参加。
她照顾她,用听起来幼稚的小小黄段子逗她笑,她的衣着从丈夫在侧的深黑逐渐变成轻快的浅色调,脸上有了笑容,重新变得风趣开朗。
她迁就她,把自己的小床让给本可以住在旅馆的夏洛特,忍受着劳动后的疲倦睡在椅子上。
她给她安全感,知道夏洛特海浴疗养失败后,安宁主动下到海水中,引导夏洛特在海中嬉戏,让她享受海浴,完成此行的疗养目的。
她接受她身体的一切,性爱才会有如此的激情和野性(其实很正常)。
夏洛特不再一口一个my husband,她放下娇贵,极力想融入安宁的生活、内心和工作中,帮她做家务,与她分享小床,读她的日记,摘下戒指徒手挖泥为她寻找化石,在伦敦买下公寓(真实的历史人物是用自己继承的遗产购买的)制造惊喜想要给安宁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诉说着她再也不想回到没有她的生活,做出共享余生的承诺和行动。
各尽所能,毫无保留。
这是女人之间最不虚情假意的惺惺相惜。
她爱你,自然会流露出女性独有的母性特征,不管她是否生育过。
她爱你,自然会竭尽所能与你余生相伴。
如果没有,再多的借口也只说明爱得不够。
反观卡罗尔、阿黛尔、烧女图,全然理想化、真空化,仅靠一见钟情支撑的爱情,到底哪个更虚空?
你可以喜欢,但拜托不要奉为圭臬。
那些说感受不到爱情的人,真的看懂了吗?
你们真的体会过全然接受对方,同时被对方全然接受的真实爱情吗?
有几个人尽心竭力放下工作不顾家人反对照顾生病的爱人,又有几个人尝试过买房子供爱人居住或者共同买房度过余生?
爱情需要表达,但终究要看行动的。
为了爱情,能付出行动的人,还会要求爱人在每次欢愉前必定要刷好牙、洗好澡吗?
洁癖成了病症,还要什么性爱,性冷淡就挺好嘛,何必恶心了自己还伤害别人。
爱情没有定式,但一定要有亲密、激情和承诺。
现实中的爱情,还需要兑现承诺和忠诚坚持。
阿黛尔中一见钟情后偷腥以致分手,才叫爱情?
(对爱不忠)卡罗尔里一见钟情后旅行途中抛下你让你伤到呕吐,才叫爱情?
(霸道总裁爱上我,拉片偶像剧封顶之作)烧女图中一见钟情后哲思一下婚姻与爱情与死亡后果断结婚去,才叫爱情?
(恐婚症婚前挣扎)人性真有够浅薄、够贱的呢。
影片结尾处,安宁站在博物馆男性科学家相框前的那一幕,多么典型的女性维护和女权表达。
即使不是百合,也不应嘲笑菊石。
至少这名男导演把女人首先当做一个人来看待,生活里却有太多女人自身都做不到男女平等,甚至les群体中有些自称T的女人,觉得贴上T的标签就可以不尊重其他女性,可以对她们评头品足、随意撩拨,真的很low,很不尊重女性。
有感于安宁对科学事业的伟大坚守,每个女性在做女人之前,先做个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人吧。
有感于本片中爱情的真实感和真挚感,谈情说爱时拿出勇气和决心,多付出有意义的行动吧。
这个世界对女人压迫很久很久了,请公正、温柔对待女性。
我永远不忍心用“老胖丑”形容任何一个女性,太不善良,也太愚蠢。
谁不会老?
不会老,那就只能死得早。
聪明、善良的女性,才最美好。
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人格的同时,懂得有效抗争,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菊石的意义不是爱情爆米花,而是通过一段爱情讲述一名女性古生物学家一生的坚守和抉择,以及女性成就不被承认的不公和无奈。
无奈但坚持。
————————————————————修行千年还是没忍住,开喷了。
罪过。
豆瓣玩的少,因为热爱本片,被营销号带着两条追随金针菇的伪百合狗围攻了。
(果然是假女权、假百合)后悔3秒钟,举报。
- ̗̀(๑ᵔ⌔ᵔ๑)
《菊石》是一部讲女性之爱的同性电影,电影整体的气氛和基调都很符合秋日的海边这个情景,平稳中带着冷清,在玛丽生活的那个小村庄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几乎都像这片大海的海风一样沉默寡言。
电影中最为主要的是夏洛特和玛丽之间的爱情,我始终觉得关于这份关系,它所传达的还是经典的主题——尊重与理解,夏洛特的丈夫与夏洛特在相处时颐指气使,无论是吃饭、休息抑或是出游都由他一人独断,甚至连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也难以满足。
扮演夏洛特的女孩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即使面色在电影开始之初有些苍白但依然难以掩埋面庞下所压抑的青春。
而玛丽,一个长年与母亲独居的古生物学家,孤僻、冷漠却对化石出土与研究有着坚忍不拔的决心与认真,她的这种独居气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刺猬的优雅》里面那个守门的老太太,她们都有着坚毅的面容甚至带了一丝中性气质,她对于古生物的研究有着矢志不渝的忠诚与决心,但是由于家境的贫困与母亲的病,她也不得不低下头颅为谋生计。
夏洛特的出现本身就像是玛丽生活中的一个意外,科学家的生活大多是枯燥无味且繁琐的,而且从玛丽麻布厚衣的打扮来看,作为一个女性她的性欲也是长期被压抑的,因此夏洛特的到来打破了她以往生活的节奏,鲜活的生命与青春的肉体也诱惑着她,并且也对她的工作表示了尊重与欣赏,在这些因素的契合下,两人产生了激情的碰撞。
遗憾的是,电影中关于两人爱情的萌芽以及产生着墨不深,更多是白描似得勾勒下来,玛丽作为第一主人公还至少包含一些细节的眼神特写,但是夏洛特却好像没有细致的心理过程的描述,简单来说就是你可以从导演的镜头和特写中了解两人之间产生了情感,但是对于这种情感的诱发与发育却不是很清楚,一个突如其来的天雷勾动地火的吻给这段感情作了一个正式的自我介绍。
对于电影中两人激情的描写我并不认为是男凝,反而我很喜欢,因为它非常赤裸且直接地将女性之间的快感与取悦表达在镜头前,因此身体的裸露也恰如其分并非是为了讨好男性观众而将胸部怼在镜头面前,两人潮红的面容让我一时分不清是戏里还是情动。
虽然我觉得虽然激情戏的拍摄并没有给我造成不适但好像与全片形成了一种割裂,可以说全片基本上是一种平淡中带着一丝海水的咸味,是让人冷静下来的氛围,而两段激情戏所迸发出的激情让人感觉就像是喝茶的时候嘴里进了一颗草莓,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电影的前半部分对于两个压抑情感的描写并不充分,激情发生的场景也并不暧昧,因此我不会觉得这个突然缠绵的吻有任何让人眷恋的必要,其次就是演员的选择,我始终觉得温斯莱特有着一种圣母玛利亚的气质或者说有一种修道院中mother的气质,而罗南就像是一个青春美好的小天使,在这里面我甚至无法把她跟人妻联想在一起,可以说她们俩在这部电影中都没有很强的性吸引力,因此激情戏才会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我觉得如果适当地将激情的部分换成眼神之间的交流与身体的接触会让这份感情有一个跟自然地进入。
关于影片的后半部分,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感觉像故事都还没讲完一样,玛丽和阿姨之间的交流让人生疑,她们曾经是情侣吗?
玛丽与夏洛特相聚,夏洛特想要玛丽住在伦敦和她一起,玛丽以不想成为她的金丝雀而拒绝,这里其实就与电影上半段所要表达的尊重和理解相悖,因此唯一的解释在于性的吸引,两人感情的出发点在于欲望的彼此满足,然后这一点却是这部电影最缺乏的,最后电影的镜头结束再两人四目相对看着那个代表着玛丽科学信仰的剑龙化石,这个无声的镜头似乎暗示了夏洛特明白了玛丽内心所坚持的与所信仰,但后半部分的容量显然不足以消化情感的两个转折。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在拍摄上还是很好,电影对于光影的处理,唯一一处让所有画面都布满阳光是在两人相恋的时候,其他则都是暗淡的沉闷的光调,这仿佛就是玛丽人生的一个象征,即使有夏洛特,也只不过是短暂出现的一束阳光很快又归于暗淡,最后镜头在大英博物馆里有一个玛丽与画像的错位镜头,我觉得这其实表达了导演对于玛丽的认知,她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这段感情也只是她人生中的一段逸闻,但是两人感情的戏码又是这部电影的重点,所以我也不明白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她到底是想要表达两人之间的这种感情还是玛丽的人生。
影片的拍摄、服装以及场景的布置都给人身临其镜的感觉,尤其是温斯莱特的演技,从那双指甲缝里还藏着泥垢的双手一下子就能让人相信这个人是长年在海边挖石头的生物学家。
可能因为罗南名气太大了,大家都集中关注这段感情的进展。
合理,或者不合理感情其实没什么不合理的,人类如此多样,感情当然怎样展开都合理,这取决于当事人自己对感情的定义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个故事里感情戏算不上最重要的事,因为这个故事里凯特是绝对主角,跟烧女里面所描述的,两个人之间的爱情的发生和缔结,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个故事更多是在讲述一个女人,挖石头,石头被陈列博物馆,被挂上别人的名字,而她本人却生活拮据,忍饥挨饿,与此同时,她还得不到爱情这个人挖石头,得不到名,得不到利,还得不到爱情,但她就是一个人默默在做这件事 可能因为大家对男性剥削女性劳动成果这件事的恶心程度已经免疫了,如果拍这样一部电影未免显得老生常谈(当然也可能因为懒惰,因为在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上挖深度总是很难的),总之,导演选了一个更新,也更容易接受的角度,女主感情上的苦闷用女主感情上的苦闷,展现她处境的艰辛 这段感情甚至拍的并不浪漫,罗南被丈夫抛弃,凯特被世俗抛弃,这简直是一直被诟病的,同是两个被无视的女人才不得不走到一起的翻版还有被争论的肉欲的表现,拍的如此狂野而俗气,那个在永不沉没的邮轮上,即使裸体也高贵优雅的贵妇,此时像个村野农妇,脸颊通红,双膝跪地,真真切切地渴望片刻情欲我想这就是很多人不舒服的原因,两个女人,真真切切地渴望情欲我们都知道有些姬片会把做爱的女性拍的极具观赏性,以至于能清晰感到摄影机的存在;更有一些姬片,拼命靠近色情,甚至能感到摄影机后边有个意淫百合男……忽然从这种观赏两个做爱女性的表演,到直视女性欲望的汹涌,这种陌生的感觉,当然是有些冲击力的再加上这个镜头本身,就是很有冲击力的,因为女性情欲的镜头总被赋予别的乱七八糟的意义,而很少就这样赤裸裸地,单纯地,只是展示女性自己的情欲大多数人对女性真实的情欲其实是很陌生的但这里的欲望展示远不至于无法接受,远没有展示男性欲望的兽性的令人不安,更没有展示男性欲望的毁灭性的毫无节制这只是两个女人的正常的欲望而已,只是有些露骨而已她们沉溺自己的情欲里面,她们顾不上美,她们只是在热烈地绽放,她们在释放自己的情欲我宁愿相信,有些人只是不愿意看到女人如此不美的一面的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大多数女人并不赞同这样没有感情基础的肉欲总的来说,女人还是感情的动物,而不是欲望的动物凯特和罗南相互了解,但了解的并不深刻,就开始沉溺情欲这并不美好,也不符合大多数女性之间的爱情本人赞同这种观点,女性之间的爱情,当然是感情作为基础的,而不是以肉欲开始只是,但是,对彼时的主角来说,这是她少有的,能抓住的,片刻的美好她是没办法拥有长久的爱情的,那个年代,也没有女人能做到,长久地跟另一个女人相爱她只来得及抓住这片刻的美好她只能拥有这短暂的绽放热情的机会这只是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已 她比罗南的丈夫更愿意照顾罗南,她比罗南的丈夫更温柔,但她什么都给不了罗南。
就像她能挖到各种化石,分辨各种化石,却没办法留下一点痕迹,证明自己跟化石的关系。
化石终将写上一个男人的名字,一个分不出化石不同种类,更不愿意被风吹雨打的男人的名字。
她比那些花钱买石头的人付出的更多,她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得到的报酬却微乎其微。
那些男人却只要来看一眼,花一点钱,就能把这些石头放在博物馆里,标上自己的名字。
她决定不了化石的展出,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甚至决定不了爱情的结局。
她被那个旧世界裹挟着,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即使她发现了很多很多的重要的化石,但她是一个女人,那个旧世界不会承认她的伟大。
她爱罗南吗?
显然她在罗南面前显然更加鲜活,热情,甚至是少有柔软的时候,所以肯定有爱。
但是有多爱呢?
这甚至根本不重要,因为她们甚至没办法经常见面,更没办法真正在一起生活。
爱不爱的又能怎么样呢?
无论如何,这感情注定是悲剧的。
而这悲剧的感情,是她能拥有的,少有的热情,和浪漫。
就像她在挖到的价值连城的化石上,付出热情和时间,但她所能得到的回报也非常少就像那个不愿提起的老相好,女主看见老相好也是心跳加速的,会在见她的时候慌张地整理衣服,虽然她们的爱情早就烟消云散了,但那也是她曾经拥有的美好。
罗南也一样,是她终会逝去的美好,但石头不是,石头历经千年留下来,还会继续留下去 所以她不能跟罗南一起住在伦敦,委曲求全求得一点在男人屋檐下的怜悯似的感情。
她宁愿专心去挖石头,挖那些只有自己能发现的石头 没人懂她为什么非得挖石头,父母不懂,收石头的不懂,跟她做爱的人也不懂挖石头报酬低微,食不果腹,不够取暖,而如果她愿意嫁人,显然会过得更好但是她不,她就挖石头,不管自己的忍饥挨饿,不管别人的不理解,她挖她自己的她把冰冷海滩上,被海风侵蚀,被海水冲刷,被巨石掩埋的化石,搬进博物馆,这是真切发生的事实即使那些窃取她成果的男人不会承认让这些化石重见天日,让生物历史更加完整,正是她真真切切在做的事即使她不能用这些赚钱,即使那些石头上挂着别人的名字她去博物馆看着石头,内心的平静,比一杯柔软沙发上下午茶的甜腻,比背着情人老公偷情的刺激,重要多了时间会抹去自己,抹去感情,但这些石头会一直在,这些自己忍饥挨饿挖出来的石头,会一直在甚至最后罗南气呼呼地来挽回凯特,两人之间,依然隔着那块被挂上别人名字的石头 所以这个电影充满冷色调,充满冷冰冰的背景音,凯特也总是看起来很冷,总是瑟缩着,还有大量的对主角的俯视镜头,甚至台词都是偏少的…… 这全都在表现女主面临的困境,和困境中无声的坚持 命运让女人无法获得她应得的报酬,声誉,感情,甚至一切……但她无声地抗争命运她来过,她存在过,她甚至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这世界到底何时才会承认?
这世界到底会不会承认?
(博物馆里,迎面一座男性雕像,先是生殖器,然后镜头上移,俯视凯特,凯特无声地直视回去。
按理说欧美导演放个雕像一般都有寓意,可惜本人不认识雕像,但即使是无名雕像也足够展现凯特被男人踩在脚下的处境。
凯特此刻的直视即是坚持,而且他的坚持从来都是不外露的,不张扬的那种,都是默默的,甚至她的坚持总是伴随着一些麻木,因为她女性的处境,因为她风吹雨打的工作环境,因为她一直忍饥挨饿的日常生活,她身上不可避免地,一定会带着一丝麻木,而凯特真的演出了这种粗糙生活带来的麻木,以及来自灵魂深处最坚定的坚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同时出现在女主的身上,就是说凯特演技真的很神)
有人说弗朗西斯李不会拍女同性恋的电影,因为他拍不出两位女主之间细腻的感情戏,错,弗朗西斯李压根不会拍感情戏,在上帝之国里两位男主也根本毫无感情可言,总是营造阴冷潮湿的环境,推动主角之间的身体摩擦,来达到某种迫切的情感撞击和需求,是极其粗暴和自以为是的一种感情表达方式,没想到这种方式在菊石里再一次被如法炮制,有些人不买账了。
但这里的不买账反而不是导演的责任,两个男人在寒冷的泥地里打滚,喘着粗气,人们会一秒共情,感知野性。
两个女人在房间互相跪舔,人们会错愕会觉得突然,会怀疑自己跳过了什么缺乏铺垫,甚至担心她都没有清洗下体。
不加修饰地直接表达原始的欲望,毫无理由的仅仅是当时房间没有第三个人的这种性爱自由,并不属于女性。
安宁作为一个女同性恋的设定,在碰到罗南扮演的已婚少妇,第一时间产生好感,第二眼就能完成想要占有她的肉体的心理渴望,并非多么难以理解和复杂,但是当真的这么展现的时候,不是导演束缚了观众,是观众束缚了自己。
本片最大的问题,依然和导演前作上帝之国如出一辙,他几乎是交出了一个重复的作业,第二次处女作。
原创剧本的苍白,空洞,毫无价值观的输出,其实在上帝之国的时候就暴露得非常明显,但正如我前文所说,男性的故事天生自带史诗,男主角光屁股的背影,评论家也能轻松代入自身的孤独,从而脑补立意,抒发情感,但是换成女主角,她走在海边,挖出一块有几千年历史的石头,这代表什么,她在想什么?
无人在意,她没有光芒,没有时间的厚度和深度。
导演对上帝之国里面给羊接生和菊石里面挖石头,两者的塑造是公平的,几乎没有多余的添加,完全站在同一个高度,没有性别的视角来展现这一段,但是它所达到的效果天差地别,有8.4和7.2那么大。
再说回本片,已婚少妇一开始和丈夫在床上的镜头,已经表明她是孤独的,她需要身体上的安慰,所以她碰到了女同性恋安宁,丈夫不在身边,对方又是学识渊博的科学家, 在她优渥的生活经历中,这件事发生没有困难,对于在一起也没有阻碍,她脆弱又天真,她不需要多大的勇气,无知是幸福。
但正如安宁所说,她不懂。
她们只是用力地睡过几次,谈不上灵魂伴侣,这可能与观众预期不符,大家坐下准备好好欣赏一段旷世绝恋,结果没想到只是露水情缘,要我说,睡得开心就行了,每次都要说我爱你,每次都要力证两个人多相爱,从蛛丝马迹去揣测她们的爱情,我只能说那不是菊石要承担的剧情,也不是每一部女同性恋电影需要承担的责任,是枷锁,拿掉吧,让她们想做就做,想舔哪里就舔哪里。
女同性恋的最后一个问题也可以是,睡过。
虽然弗朗西斯李作为导演编剧的水平已经扑到姥姥家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完全没有所谓的男性视角,女性视角,他就像一个麻木的旁观者,模糊了眼前所有的情节起伏,如果他能以此坚持到最后,但他没有,他突然想起来所有电影都要有一个总结性的结尾,一个寓言,把两位主角重新拉回舞台,让她们用眼神告白,颇有一种人走茶凉,硬是把茶续上的尴尬,如果这个时候打出字幕是三年后,那这段博物馆配得上重逢,但是!
有个笑话是怎么说的?
快看她们多么深情地望向彼此,老长时间没见面了吧,嗯,约莫60分钟了。
呵呵THE END---仅以此篇评论,送给对GAY片和LES片双标的观众,感谢大家点赞,让更多人看到这种差异。
有时间的话可以再看下这个帖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topic/202228055
如果不把《菊石》看作是恋情片,还是不错的。
毕竟真实人物历史背景过于出彩,影片也有一半时间在介绍前情提要(相关人物背景)。
天知道我有多爱Mary一个人在海边捡石头的场景,粗糙的麻布裙摆,劳作的双手,指缝间的泥沙;阴沉的天空,呼啸而凌烈的海风,黑色的泥土和沙石,远古时代的联结、呼唤和镌刻印记!
仿佛是弗里德里希画作再现,并且附加了一种粗粝、原始、质朴实在的感受,海水、泥土、石块的腥味弥漫在空气中。
情感推进部分实在很敷衍,直接生硬攻垒。
影片真正的心碎时刻其实是Mary在橱窗中看到自己的化石,然后剧情在矛盾中达到全剧高潮,点明主题“菊石是你客厅玻璃柜中换了标签的玩物,也是我的生命”。
得出结论:Mary的毕生挚爱是化石,虽然当时的大英博物馆并没有给予这位最伟大的古生物学家任何一点点认可。
全剧终。
(这样看起来还是挺震撼的)补充:后来看到了很多写得非常精彩的影评,很多都是围绕底层阶级的生活、女性地位、人物性格与命运展开的,非常到位,使影片的层次在我心目中更上了一个台阶。
海边戏水那一段拍得也挺好。
建议把这段专门拿出来做成短片,然后再去参加lgbt竞赛单元,虽然不能拿奖,但也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bushi再写一点关于人物和我自己的感受。
真实的Charlotte比Mary大11岁,而且也十分精通地质和古生物。
影片完全没有做这些设定,很是遗憾。
导演反而将其打造成一个能做Mary女儿的傻白甜公主,最后一招也是蠢得没边。
以及,最遗憾的事情是,我发现自己完全get不到罗南的颜,感觉好像小男孩,然后就…“女装大佬”(?
不是)。
另外,凯温在其他电影里的颜(泰坦尼克号、暖暖内含光、朗读者),部部都能把我磕昏,唯独这部电影不行,哈哈,导演真有你的。
最开始传出影讯说凯温要和罗南拍姬片的时候,我:what,年少的梦想终于要被演绎了吗?
看完电影,我:what,凯温演的是年老以后的我自己?
被动、孤独、自闭社恐、固执,土里土气、寡气袭人。
——完全无法进行罗曼蒂克的延想!
反正,旁观恋情就好。
毕竟这部电影实际上是部传记片。
导演似乎并不是想让我们如愿以偿地进入某种温柔乡,而是把我们抛入维多利亚时期底层人民的生活,在那里,艰苦、贫困、肮脏,却有着学识渊博的玛丽安宁,在孤独与美好向往中沉浮与挣扎,一生都坚持着自己。
12-13补充一些:许多评论都过于纠结于这部电影中有没有体现爱。
对于我来说,整部电影最震撼的地方除了那句it’s only a maid,还有就是对于精致橱窗中化石的久久凝望,恋情真的是其次了。
夏洛特带来的一场罗曼蒂克显然是短暂的,也不必细究深度,它先像是一夜火炬,照见女主幽深的内心及情欲世界,激发一种生命力;而后这种依恋情绪又与阶级隔阂形成强烈对比,使矛盾更为深入、立体。
在阶级现实中,双方处于鸿沟两岸;然而实质上她们并不完全对立,一些互相欣赏、渴望以及女性共同体的现实又为互通创造了回旋余地。
悖论之下才有更持久的回味空间啊。
《菊石》收获了许多差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归因于前期宣传在百合恋情方面造势过度,让绝大多数观众先入为主把注意力放在情感线上,殊不知这只不过是一照光而已,就把观众晃糊了眼,定睛看看,才发现它只是为了照亮孤僻一隅、深邃艰刻的灵魂角落,而那个独立坚强又杰出的灵魂及其经历的种种不公才是电影的实质核心。
以及…女性的爱和欲望什么时候才能在大众眼中不再捆绑。
刻画欲望也可以拍出不错的电影。
欲望是比爱更浅显,但这也为同一部作品中的其他现实内容、主题(如孤独、个体信仰等)留下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使其更深刻、立体。
期待了整整一年的电影 但是后来刷到一些负面影评便对其逐渐放低了期待。
可是今天看完真的觉得菊石完完全全达到甚至高于了我当时心目中的标准。
我不想和烧女比,但硬比的话我个人会说更喜欢菊石,因为菊石更能让人“看得下去”,除了视觉上两位女性一眼万年的凝视 还有比较容易看懂的 也是电影最想表达的 她们真正的差异是阶级。
静谧感是文艺片的特点,菊石在这点上当然做的很好,而且我看完并没有感觉到很多网友所说的“毫无化学反应”,她们在一起与分开都那么合情合理,结局看似有些突兀但实际上电影在开头就开始做铺垫,所以总体我觉得菊石是有剧情感的文艺片,真的是我超喜欢且会反复看的电影类型。
凯特温斯莱特和罗南的床戏有把我惊到,我没想到她们可以把文艺片的床戏演的这么激烈,两代影后直接全裸上镜我看的时候都呆住了。
看完不觉得遗憾,最后的对视很有感觉,不愧是凯特和罗南,演技不用多说吧,绝了。
(啊我最后想说我太喜欢罗南了。。。
但实话实说和凯特温斯莱特比起来她还逊色一些些。
)
以一种不可言喻的方式共情了玛丽安宁小姐。。。
结尾爱人向她投来恻隐的目光,仿佛在说“跟我来,要不这泥潭就会成了你的棺椁。
”只是后者身处礁石的边缘,她无法忽视那丛生的荆棘。
于是脚踝处的铁链躺在踏石上,身侧寂然无声。
但不能算传记片,也没往传记片的方向拍,即便如此它具有的历史记录意义也足够了。
发觉比起女主之间的同性情谊的,更令人心痛唏嘘的是十九世纪女性在学术界备受歧视的惨状。。。
已知当代女性依旧逃不过这旧时代的残留物的侵蚀,其刻画就更显深刻,甚至太过苦涩,以至于影片中海风刮擦嶙峋礁石的残音和那好似无知觉的般铅灰色泽所留下的苍白之感都不足以与其抗衡。。。
最爱结尾处的这一幕,“博物馆满墙悬挂着男性肖像,哪怕参观者中都找不到一丝女人的痕迹,她的身影却在一瞬间与画像融合为一体”
我喜欢凯特不喜欢罗南 扣一星给罗南
挖掘化石是喜欢的题材。那边的海一年四季都这么冷吗
真的太容易让人想到烧女图了,但不论是干柴烈火下溅出的爱情火星,还是建起一座城之后的价值观打脸,都太缺乏情感依据了。
凯特太细腻了,对这种造型这种角色信手拈来,看她的眼睛就能走进故事。罗南反而有点违和,感觉怪怪的。故事没什么新鲜的,看得犯困。
看了三遍,越来越觉得Kate演的好!
明明这么有火花!
这部的罗南有一种惊为天人的美,但是故事看着感觉莫名其妙的。
压抑而温吞,被生活磨损而勉强继续的样子,看似偶然实则无可回避,矛盾和差异被揭开的瞬间,就像化石被挖掘和清理,一样亘古一样死寂。人实在是过于寂寞了。
3.5 成功拍出Les题材的反面教材:只见娇喘不见情 尽管罗南奉献出了目前职业里生涯尺度最大的一次表演 (虽然就是蜻蜓点水的一下子… “两个女人单独关在一起-每天画画去海边-make out-日子到头了一个要走-刻骨铭心的离别-重逢” 片子的时代和剧情很难不然人联想到去年爆款烧女图 这也就能看出来男性和女性导演最本质的差别 当初看烧女的时候我的观影体验是从四星到结尾逐渐加到五星 而菊石我是从四星一路减到三 席安玛的细腻程度只有看了菊石你才能体验到 看出来俩人都很用心 但是只是为了完成导演的任务 尤其是罗南角色的整个人设非常的诡异又匪夷所思 配角完全被支配没有一个亮点 只能靠摄影撑着 而且结尾是编不下去了了吗 这是我看过最傻的结尾了 感觉导演一旦脱离了李安路线的上帝之国后 就不会自己讲故事了
剧本好,导演完成度赞,结尾的画面太厉害了,两个女人对视,中间隔着恐龙化石,太浪漫了。凯特内在情感跌宕起伏,片中她处理了之前的情伤,母亲的离世,对女友的盛情邀约的退缩。当她踏上了伦敦之旅时,电影高潮再次来袭。配乐摄影俱佳。最终,克制的情感在眼睛里流转,如大海的潮水一样经久不息。电影当中当然有对女性的尊重,太多细节了,就不一一在此赘述了。看了的人自然懂。导演拍情感也太牛掰了~细节为王~一定要留白片头片尾呼应。四星半
漫长等待都是为了结尾这一帧吧 太浪漫了 古老的化石就永恒地被放置在那里了 是我们中间永久存在的差异和连接 无法生长 不会消融
如果罗南最终靠这部摘得奥斯卡,那将是对她以前所有工作的一记耳光。
凯特温斯莱特怎么从劳动节开始就专演这种缺少性生活的饥渴女呢
要不是最后一段撕逼撕得脆烈我可能会打成两星。这么神仙的卡司不起化学反应真的是拜编剧幼稚台词导致,你让我相信病娇少女帮削个胡萝卜就能获得酷拽科学家的青睐?这怕是见色起意。众所周知,只有性的那是炮友不是爱情。不过还是不该和烧女图比,烧女图是个烂漫悲伤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完全是男权社会的夹缝下所剩无几的那一点碎屑,无论是两个女主之间的关系,还是玛丽的工作,都被蚕食得无比残缺。最后小金丝雀和荒野猎人隔着菊石对望的那十秒钟,又一次印证了这种残缺。
和燃烧女子的肖像相似的元素过多,是因为时代背景的缘故吗?在处理上和席安玛差了几个档次,想做反男性的凝视,但做得不彻底;席安玛片中展示的女性力量,本片中又少有痕迹。换言之,弗朗西斯•李只是在讲故事而已。至于这个结尾,真的是烂得可以…看完后最大的感悟:不要爱上傻白甜啊!
lgbt题材的电影也太虚高了吧,这都能7?
擦香水的时候 我有一点点心动 Ronan在这里面很温柔
或许是我能理解到一见钟情的温度,因此她们迅速升温的感情我看来很正常,包括接下去两人的行为和选择我都全然能理解到。可是节奏太不对了,这节奏搁电影里就让人没法共情,结尾就,自以为高明?男导演别拍les题材了,你们不行。凯特演技没得挑。
面瘫穷女科学家×年下贵妇小娇花:结了婚的被丈夫忽视,没结婚的被市场经济和知识界忽视(第一作者的姓名被男性同行抹去),两个孤独的人互相取暖,顺理成章。小镇上的人包括母亲和前女友都完全没跳出来阻挠这点很好,正如导演所说:我们想拍的是恋情本身,而非恋情的difficulty。有演技真的不一样,细节处理巨到位,罗南笑着哭的表情和各种娇喘感染力满分💯(擦药膏那一段在看big bang的时候就觉得是个好桥段了,感谢实现www)。所有的晴天都很美,早晨的海边尤其。开放结局,不算be。女主不会说漂亮话和不愿接受无偿帮助的性格挺吃亏的,因为科学是需要推销和金主的,所以早期都是有钱人在搞(卢梭就靠情妇养,人家可毫无愧疚)。另外这不是传记片,而就是虚构类爱情片(出发点可能是:玛丽梦境里的恋情会是什么样)
真的困 但床戏我瞳孔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