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终结》,一部中国科幻独立影片,在12月美国加州福克斯片场颁奖的Raw Science电影节上获得了剧情长片银奖,并且是整个电影节评分第二高的影片,还得到了来自星云奖雨果奖得主,著名科幻作家David Brin(《邮差》、“提升”系列)的热情赞美。
同时还传来了影片入围2017年度迈阿密国际科幻电影节和2017年度伦敦科幻电影节的好消息。
科幻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不敢想不敢碰的类型。
每一部好莱坞的科幻大作,都像是不可攀登的高峰,以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以及令人惊叹的概念,横扫全世界。
也许在任何的电影类别里,好莱坞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唯独在科幻电影领域,至今独占鳌头。
一谈到拍科幻电影,电影人就摇头抱怨没预算拍不了。
事实是如此吗?
几年前的《月球》就很好地证明科幻电影并不一定需要上亿的投资和豪华的特效。
电影的本质还是故事本身,故事是否有趣,感情是否真切,才是电影成功的基石,而并非那些电脑特效和豪华的布景。
归根到科幻电影上,故事是否足够地科学严谨,足够富有逻辑,非常重要。
《孤岛终结》讲述的是一个末日的故事,但是对于连1万美金都不到的预算,连一场群演戏都拍不了。
于是导演用了很巧妙的方式避开了末世城市可能需要的大量特效,将主要的舞台搬到了一座小岛,而这座小岛恰恰是整部电影的缘起。
导演在8年前来到这个岛屿旅行,到了夜晚,因为远离城市灯光,整个星空非常清晰。
而那一晚,巨大的银河横贯天际,从天顶一直延续到海平面,当人在这样一幅震撼的场景面前,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到渺小,对宇宙充满敬畏。
那时那刻,这座海中的孤岛恰恰就像孤独地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地球一样,被整个宇宙所包围。
导演说,在那一刻,《孤岛终结》的故事就开始形成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向外探索和进取地脚步变得越来越受到预算和环境的制约。
于是就如同无数科幻作家所担忧的那样,人类探索的动力变得越来越不迫切。
讽刺的是,人类对于太空的大跃进,都发生在二战和冷战,也就是说,只有生死存亡才能激发出人类的潜能。
于是《孤岛终结》就设计了这一种极端情境,让人选择究竟是维持现状视而不见,还是破釜沉舟孤注一掷。
任何一个理念都需要一个情感故事作为载体。
《孤岛终结》中就是林夏与方致远的感情。
当我们进入宇宙,距离上的尺度让所有我们熟悉的沟通方式全部失效,我们将被迫重新去适应以月甚至以年来计算的交流,那个时候我们将真正意识到“时间”这个敌人。
“时间”的存在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孤独。
这与我们当今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对于“时间”的认知,是阻碍大部分人理解真正科幻故事的障碍。
《孤岛终结》相对还是做了妥协,设定的前往半人马座A的时间是8年左右,而以片中的科技水平,其实需要的远不止这些时间。
但是8年的单程时间设定已经足够表达了,当你的爱人需要离开你将近20年时间去往遥远的彼岸,你将如何选择?
而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又将如何面对这个已经跃进20年的世界?
影片在很多方面其实都仅仅开了个头,比如人工智能博弈论,人性选择等等。
预算限制下,导演必须要放弃很多野心,来讲清楚一个基本故事。
更何况,《孤岛终结》原本是按照短片方向去写的脚本,只是有些东西必须讲清,才将时长最终拉到了60分钟,勉强达到了长片标准。
因此,作为长片入围以及获奖,实在是无心插柳之举。
尽管将影片规模局限在一个小岛上,这个包括了演员才只有7个人的小剧组仍然面对着无数的困难。
镜头是只有几百块钱的二手康泰时老镜头,使用的变形镜头在第一天就损坏了,以致影响了全片的画质。
没有多余人手携带和操作辅助设备,同时为了节省时间,只能选择手持拍摄方式。
没有任何辅助光源更是导致光线稍差便噪点爆棚。
与这些技术问题相比,更大的困难来自自然环境。
由于是在冬天进行拍摄,冬季海上恶劣的气候严重影响了拍摄进程,大风大雨,以及随时可能停航的渡船,无时无刻不在给拍摄进程添上不确定因素。
山脊上的十级大风以及冬季成千上万的蚊子,给这个本来已经精疲力尽的小团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影片的画质音质也许无法与院线电影甚至是一般的独立电影相比。
但是,的的确确感受到了这群人对于电影的热情,以及想要表达的冲动。
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执掌百万千万预算的机会,当你还没有得到那个机会的时候,也许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创造一个自己表达的机会。
孤独是对这个小剧组这段拍摄旅程的最好诠释。
就像影片的故事一样,林夏在这个小岛上,拼命地试图去拯救世界。
这个小剧组,也在这个远离喧嚣城市,远离电影圈的地方,克服万难,用仅有的条件,去拼命地完成自己的电影梦想。
当你们努力创作出这样一个作品的时候,世界会看到的。
《孤岛终结》获得的一项项入围和奖项,是对这群人努力的最好肯定。
也许因为条件所限,你们只能表达出原有想象的10%,但是你们的努力和认真,连远在大洋彼岸的人们都感受到了,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而不断地在这段孤独的旅程上坚持下去,相信你们能最终成为众多优秀中国电影人中一员,为我们带来不再被吐槽和谩骂的属于中国的科幻电影。
评分:7.5优点:在整部电影出场人物不超过8人(还包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姐姐”、“TESS”、“领导”),其真正有脸部镜头的不超过3人的情况下,竟仍然给观影人一种宏大的感觉,这不得不佩服导演,以小见到,以声音引导观众自行脑补的叙事能力,一个都没有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
缺点:这是有多缺演员和经费啊,女主演真的不好看啊,而且演技也真的一般啊!
摄影也是一般般,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DV爱好者的拍摄水平啊!
电影采用两条线穿插的线性进行,个人觉得对位一部剧情单薄,演技着急的小成本的电影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取巧方式,而且导演很擅长用小场景,小片段来隐喻大环境,地铁上戴口罩的女孩,患病的上级领导、从来没出场过的,先抗议后下跪的暴民,只有一句台词的姐姐,都给人一种大势已去的无奈,这一点,我觉得是中国很多所谓的电影导演做不到的!
本片剧本由导演从2013年开始开发,历经十几个版本调整,最终于2015年夏季注册著作权,并开始筹备制作。
由于预算限制和可调用资源限制(两个演员,普通家庭场地),本片剧本几乎属于命题作文式的量身定做,无法安排更多的角色出现和调度。
并且预算只够拍摄短片长度的影片,因此剧本是以短篇方式写作,在后期拍摄制作时,逐步加长到一小时的中片门槛。
导演原始构思有大场面及强烈冲突,留待未来机会成熟实现。
影片的全部投资用于差旅费用,由导演出资,共约7万人民币,后期购买音乐版权及参赛,花费大约1万人民币。
(此投资当然未计入所有人员成本,此成本尚不及导演工作拍片时一天的拍摄预算)除女主角从事表演相关行业工作以外,所有出镜人员均为非专业演员,由于影片并非纪实拍摄形式,表演难度较大。
男主角为表演专业毕业,目前为瑜伽老师。
其余群演均为朋友友情客串。
由于预算和制作时间要求的限制,TESS的配音只能由导演在自家自己录制完成。
影片所有太空画面均为Space engine实时演算录制。
影片开端两辆车的车牌为特制,“SZ20G”意为神州20GO,TES42意为TESS缩写+42(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终极问题的答案)TESS劫持的卫星监控画面上显示USMC,表示卫星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
本片隐晦指出超级大国在深空的角力。
美国的深空飞船名为“进取号”,来自《星际迷航》的Enterprise的国内经典翻译。
影片所有名牌道具均由导演自己设计制作。
影片透明手机及电脑,由透明亚克力板材定制,配上单独购买的显示器底座和LED灯带,同样由导演自制。
注射药剂的针筒,其实是给猪牛打针的针筒。
影片开端的海边道路是上海广告片拍摄常去地点,即使这是条少人的道路,都会被收取极高的拍摄费用。
《孤岛》摄制组因为手持拍摄并且未使用三脚架,低调才得以未被收取费用。
开端林夏与同事的车内对话戏为夏天补拍,地点位于东华大学,时值下班,必须在行人通过间隔拍摄。
原本林夏在码头寻找能用的船只的戏因为无场地拍摄全部删除。
海上停满渔船的镜头为勘景时拍摄的素材。
海上的镜头,为租用了一艘小渔船拍摄,因无法交给主演操作,故镜头被大幅缩减。
出现合理性问题。
片名出现的镜头,远处的岛屿为特效添加,原镜头只有大海。
两人在船上的回忆镜头为抢拍,因为渡轮为公共摆渡船,必须找准无人空档。
两人在平台的回忆镜头拍摄了两次,第一次因为旅行团的到来占据了平台休息,拍摄不得不中止。
夜晚看星空场景为白天拍摄,后期通过特效替换天空加入星空。
影片手表界面,手机内容及电脑内容均为后期跟踪合成。
两人山路回忆镜头,均为手持拍摄。
最有难度的是手持倒退拍摄,山路极其崎岖,镜头难以控制。
由于每个场景可拍摄时间极为有限,岛上的拍摄安排极为紧凑,导演身兼制片工作焦虑于进度及天气等不定因素,压力巨大。
12月拍摄岛上镜头时,岛上仍然蚊虫肆虐,只要有裸露的皮肤就有蚊子叮咬,摄影师拍摄时,裤腿上密密麻麻爬满蚊子。
12月岛上下雨频繁,影片中现在时间的场景,都必须抓紧在下雨间隔拍摄。
影片中黑衣人演员由摄影与录音客串,一共仅有2人。
因为12月的岛上拍摄被冬季季风打断,剩下的戏份在2月元宵以后继续拍摄,每次上岛的摄制组人员一共都只有6人。
《孤岛终结》整片拍摄,摄制组包括主演在内最多仅有6人。
林夏与致远的海边分手场景,拍摄时旁边正在建造码头,所有的同期声均无法使用,全部后期重录。
片中神舟20飞船的模型,因为导演并不懂三维建模,是在space engine的飞船编辑器中设计制作,然后输出至三维软件里简单贴图渲染而成。
影片使用了康泰时CY口二手老镜头加上变形宽银幕适配器拍摄。
变形宽银幕适配器拍摄第一天就损坏,严重影响了整片画质。
另由于拍摄效率所迫,整片主要使用50镜头拍摄完成。
岛上拍摄林夏与黑衣人搏斗场景时,山脊风速极高,旁边就是悬崖,无法录音,只能由导演自己手持完成。
制片上下山时,均为爬上爬下,不敢站直走路。
导演认为,这种狂风的环境,恰能体现出当时的戏剧情境。
押送林夏的黑衣人,为本片摄像。
影片中出现的枪支,均为TB购买的极廉价儿童玩具。
由导演重新喷上枪灰漆。
TESS控制装置为一台iphone4s加上了坚硬的防撞壳。
影片末尾有林夏拆开一台iphone4s焊接的镜头。
岛上的信号发射天线为特效制作。
致远的飞船内镜头,为临时加入,在导演家白墙处拍摄后,特效处理得到。
全片共有约110个左右特效镜头,耗费了导演一个人将近半年时间准备和制作。
本片所有剪辑特效合成及音效均由导演一人独立完成。
原始构想的最后镜头,是致远从深空发来的星球的全息表面,像一堵墙一样展现在林夏面前,林夏在全息星球的表面,看到了一座城市的遗迹。
因为拍摄制作的原因,取消了这个结尾。
但是影片中仍然保留了全息技术的展示,就是林夏看到致远发来的很小的小行星的全息图像。
听说是一部国产获奖科幻影片,就专门去看了这部片子,作为一名科幻迷的我来说,潜意识里有一份支持的责任。
看过之后,没有让我失望,在国内这么恶劣的科幻电影环境下,有勇气去拍一部真正的国产科幻电影,这本身就很难得。
从整个故事来看,基于科学精神,讲得通,逻辑还很严密,可以看得出是花费了很多心血的。
虽然从场景和特效上来说,根本不能和好莱坞大片相比,但是万事开头难,我们应该以包容的态度鼓励还在襁褓中的国产科幻电影逐渐发展起来。
个人认为,《孤岛终结》放在同类影片参照系中,可以打到八分。
从整体来看,影片具有非常强的科幻内核,无论从悬念设置还是科幻元素上,都在及格线之上。
影片涉及了多个科幻的主题,比如人工智能,深空旅行,超新星爆发,都是当下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影片中一一铺展开来,概念专业,逻辑严密,完全具备了一部科幻片所应有的科学精神。
这部片子的观影核心可能并不在于它的科幻场景和特效,也不在于其中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概念,而在于在这些科学概念包裹下的人类世界观与情感的深刻讨论。
在影片中,女科学家林夏的男朋友作为人类第一次恒星际旅行探索者,乘坐“神州20”飞向了“南门二”。
后来超新星爆发,世界末日来临,超级电脑TESS判断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活不过八个月,人类需要tess计算药物模型续命。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林夏男朋友乘坐的飞船也出了问题,飞船上还有1000多个深空探索科学家和数以万计的人类胚胎,也需要TESS才可能保住小命。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林夏选择了放弃地球人,拯救自己的男朋友和科学家。
这是一个背离我们一般感受的选择。
至于林夏做得对还是错,我觉得这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引得我们对未来深思,这部科幻片拥有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孤岛终结》带给了我们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被遗忘的思考机会,让我们懂得在这个安逸的时代也应该学会居安思危,正如片中所说:我们背负不起的……是对黑暗前路的无视。
我在豆瓣中为这部电影打四星(推荐)是因为我希望更多的国人能看到这部电影。
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对这部片子非常不满,因为和好莱坞大片比起来,这部电影简直可以说是粗制滥造,演员也不够专业,特效场景也不够震撼,但另一些人了解了这部片子的制作成本后,又会认为还是很难能可贵的。
可我不想讨论8万元的成本能拍出什么样的电影,仅从作为一个科幻迷审视一部科幻电影的角度,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因为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部不会让人笑出声的中国科幻电影了,在观看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电影中的科幻元素带给我的吸引力,并引发了我的无限思考,这些感觉在原来只有在观看欧美科幻片时才会出现,这让我对中国科幻电影也有了新的认识,也见到了曙光。
孤岛终结的故事很简单,地球附近的一颗超新星爆发引起的宇宙射线辐射导致人类即将灭绝,一些人希望用最新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上演算救命的疗法,但人工智能的发明者之一——也就是女主角在知道这已没有任何希望之后,不顾阻挠的私自将人工智能程序发送给了刚刚遭受深空探索失败的殖民者,让他们在人工智能程序的帮助下可以纠正错误,从而完成新的行星探索,给人类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
超新星爆发、人工智能、宇宙探索,三个科幻元素通过上面的小故事被联系在一起,故事还是说得通的。
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人类在末日之时被迫放弃自己的无奈和伤感,以及人性中独有的不怕牺牲的探索精神必将带给人类新的希望!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得不放弃这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但我相信勇于探索的人们一定会在广袤的宇宙中找到一个新的家园,甚至更多的家园。
即使付出无数人的心血和生命,也要让人类的文明之光照亮整个宇宙!
题外话,封面的女孩儿很好看,但那不是真正的女主角,应该只是为了海报宣传用的,真正的女主角没有这么好看。。。
制作“孤岛终结”是一段孤独和艰难的旅程。
导演王人超主要是电视广告导演。
这是他的第一部剧情影片。
他写了这个故事,并修改了近两年。
首先,他想吸引投资,使这部电影能很好的呈现原有的故事效果。
但对于这个科幻体裁的故事,再加上两个人物的情感记忆,没有明显的商业元素。
所以它很难吸引投资。
不会在影院发行的B级独立电影在中国被称为“网络大电影”。
它们都是在拍摄制作完成后直接网上发布。
这意味着“快钱”,网络大电影中的大多数都是奇幻题材或探案题材,加些轻喜剧情节和一组年轻漂亮的演员。
科幻类型不是投资者的最爱。
即使一些电影被称为科幻,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是奇幻故事,有着各种荒谬的词汇而且没有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最后,导演决定不再等了,而是自己出钱。
他找来两个朋友来演主要角色(配角都由朋友友情客串,均非演员),并使用手持拍摄风格(因为缺乏设备)。
整个剧组只有七人:两个主要演员和五名工作人员(包括导演本人)。
整部电影是在自然光下拍摄,没有额外的灯光。
只有室内场景使用一个小的LED灯。
开拍前导演几乎放弃了这个项目,因为一个新发布的预告片:著名的中国作家韩寒在同一个岛上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2014)!
虽然导演2008年就来到过这个岛,并决定基于这里独特的氛围开发一个故事。
当然,导演最终决定不理睬那部电影。
岛上的拍摄地点非常分散。
最远的位置从大家住宿的地方步行需要约两个小时,而且要爬山。
每一天的拍摄,每个人都必须携带沉重的东西,包括设备,衣服和食物饮水来走山路。
所以每天拍摄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而且因为人力和设备的缺乏,很多现场调度走位和摄影机的移动很难实现。
导演必须在很多情况下找到替代的解决方案。
原来是预定了五天的岛上外景拍摄,但仅仅拍了一天,倾盆大雨就推迟了第二天的拍摄安排,然后又因为即将到来的大风天气,而不得不提前终止拍摄。
所有的人员只能提前回到上海,大部分的回忆场景都未完成。
在存了足够的钱后,剧组于两个月后重新回到了岛上,最后完成了拍摄。
林夏和黑衣人之间的打斗场面是在岛的山脊上拍摄的。
那一天的风速非常高。
演员几乎没有站立,同时也没有办法记录现场声音。
大多数镜头都是导演自己亲自拍摄的。
他必须非常小心,小心风不会把他从悬崖上吹下来。
虽然这部电影的表现受预算和人力限制,但这并不能阻止梦想家实现心中的理想和对宏观世界的思考。
这是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点:讲你想讲的故事。
不要被预算或摄制组大小或外景的规模所限制。
老是觉得科幻电影耗资很大而不去拍摄,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缺的只是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一点点的勇气而已。
在评论开始之前,大家可以先想想,自己看过的真正的科幻电影中,有没有一部是国产的?
反正我是没有。
等了三体这么久,我只能说菊花都要谢了,真真有一种入了洞房的新娘苦等掀盖头的感觉。
这么多年来,国产科幻电影始终是空白,《孤岛终结》的导演王人超有勇气去拍这样一个大家都不敢碰的题材,我觉得应该支持一下。
《孤岛终结》的科幻是货真价实的科幻,绝对不是那种超能、机器人、巴拉巴拉小魔仙什么的糊弄小孩儿的玩意儿是在今年的世界科幻大会展映过的片子,而且是75年历史以来第一次获此殊荣的国产科幻影片。
还在几个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好些奖项。
总之,对于国产科幻空白的光景来说,实属不易!
照实讲,这片子不怎么好懂,双线叙事,穿插进行,没经验的童鞋可能要多刷上几遍才能搞明白。
大概讲的就是末日背景下,一个中国的女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一座孤岛,试图延续人类文明的故事。
超新星爆发,末日危机,人工智能,深空探索,一等一高大上的科幻命题,异常宏大的世界观。
然后还有,比高考选择题还要难的选择题:1)当世界末日来临,大家一年之后都会死,但你可以牺牲自己换取延续人类香火的几个人的命,而且这几个人不一定能活下来,你会如何选择?
只是交换一种可能性?
不是确定可以延续人类香火?
还可以多活一年?
嗯——我要好好想一想。
2)当地球人类和深空旅行者同时陷入绝境,前者存活希望渺茫,后者有极大获救可能,而你只能选择救一个,你会如何选择?
拯救全人类?
很可能白忙活一场,断送人类文明。
拯救深空旅行者?
难道要用全世界人的命来换几个人的命吗?
嗯——要怎么办呢?
在这个做选择的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内心的重新审视,当绝境真的来临,面对人性、道德和现实的重重矛盾,我们会坚守初心、临危不动吗?
人们都说科幻“尖锐”、“冷酷”,它总是以上帝视角看待世界,经常性地反道德甚至反人类。
这不可否认,因为科幻正是敢于突破一切,直面真实,以超越人类道德的角度看待世界,才拥有了不掺杂质的理性,拥有了其他电影题材不可替代的魔力。
真正的科幻基于科学,尊重物理规律和现实依据,不会因为道德而歪曲真理,它们讲述的是未来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它们就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写照。
真正的科幻,总是引导观众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预言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它们让我们对未来不再慌张,不再迷惘,也不再逃离注定的残酷。
从20世纪末开始,《星球大战》的成功使得科幻片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然而“科幻”的成分似乎被淡化了,很多所谓的科幻大片实质上是科幻包装的动作片,少了对世界的思考与对世界认知的挑战。
而《孤岛终结》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充分,一部小成本的国产科幻片,真正让我们领略到了科幻片应该具有的哲学思考。
因为受到成本的限制,这部片子的场景和特效在严格意义上还没有达到科幻大片的水准,但其中包含的哲学思辨确实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这就是我推荐它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科幻迷,我真心希望国产的科幻电影越来越多,中国的科幻电影有一天能够真正崛起,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孤岛终结的精彩,在于国内有这样的一帮人,他们不以客观条件为糊弄人的理由,而在用心的探索尝试去好好的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题明确,你说思想有多深倒也不见得,但主创人员在努力的尝试发问,并刺激人去思考一些价值观的问题;这个故事,没太多旋臂摇拍等大场面摄影,为了避免固定机位的呆板,并营造一点纪实感和紧张感,采用了手持拍摄,作为完全的外行人,我觉得它展现的手持拍摄还是很不错的;这个电影的剪辑,在末日和回忆中不断交叉,虽然表达方式并不能算新颖,但剪辑的节奏和剧情的发展并不违和,并颇有呼应,这是导演剪辑功力的体现吧。
小成本以及小故事并不影响其成为一部科幻佳作。
作为一部小成本作品,重要的就是把故事讲好,孤岛恰到好处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电影采用穿插叙事,手法很生硬,但是不影响故事的走向。
特效总体不错,唯一的遗憾和槽点也就是曳光弹的表现,实在太5毛。
从电影的内容可以看出,电影设定中有很多刘慈欣的影子(超新星等作品),但作品讲的不是科幻,而是科幻表象之下的人类自我问答,电影里的苔丝,代表着理性,而女主,代表的感性,这一同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情感。
硬科幻的包装,使得这部软科幻作品比起文字性的小说更具可读性和说服力,受众面更广,但这中表达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观看者的想象空间。
好在孤岛团队并没有偏离故事主体,去像一些小说一样,把各种各样的数据和设想都以特效的形式给放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把注意力更集中于故事本身(小成本是弱势也是优势,哈哈)。
希望以后有更多此类的作品可以出现在我们的荧幕上,感谢孤岛给我带来的这个好故事。
的确是小成本,小到出了一点旅行费用(上小岛),两个演员和几个群众演员的费用,演员是生面孔,女的不漂亮,男的不帅,表演也没有出彩的地方,感觉很生硬,所以演员费用也低。
之后可能就是那点特效(手机),估计也不用花几毛钱的。
故事,也是有问题的。
尤其是关键的地方。
其一是说人工智能TESS,为了防止对人类造成更大的损害,所以,伤害了成千上万的人;其二是宇宙飞船因为一点小失误,导致最终离开目的地,飘向无垠的宇宙。
应该说,在逻辑上是对的,因为这两个说法都基于现实的科学观点(甚至哲学理论、宗教理论)也支持。
一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而且越大的事,往往代价也越大。
要保护地球人类,必须要付出代价。
我们看到的只是有限的问题,但是要解决问题往往要看到更大范围的问题。
二微乎其微的错误,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害。
宇宙航行本身就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变数很多,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但是,恰好因为大家都明白,所以这两个问题不至于被忽略。
简单地说,人类评估人工智能,尤其是这种“会直接与人类对话”的智能,一问便知,一听就懂。
至于宇宙航行,大家更明白,我们之所以不仅需要计算机来操作,也需要人来控制飞船,就是因为机器可以迅速处理数据,而人类可以应对突发状况。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航天对接问题,飞行器登陆等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找到这种技术问题,恰好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
说飞船出故障失控还可能。
当然,影片还是成功的。
因为首先,它恰好反应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核心: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两个科学发展的引擎:人工智能和航天技术(当然还是有第三个甚至第四个引擎的,比如生物工程,提升人类的能力;比如环境工程,改善地球生态;比如安全工程,防御外星入侵,星体袭击)。
人类为了延续和发展,和个体的“人”一样,都想子子孙孙,千秋万世。
人的智力和能力有限,所以其一必然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提升自身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智能体能,属于生物工程,需要基因改造处理科技。
但是我们对基因知之甚少,而且控制基因的能力还没有触及皮毛),因为我们都知道,信息掌握越全面,处理速度越快,我们就越可能找到最佳处理方法。
所以,必然要制造“TESS”这样的超级人工智能。
但是超级的人工智能,也有问题,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鄙视”“伤害”,甚至取代人类。
而随着地球自身的环境危机,还有可能存在的外来威胁,人类必须 “狡兔三窟”,随时准备迁移。
为了拓展人类的眼界和未来,我们也需要发展航天技术,去往更遥远的星空。
电影巧妙的地方在于,开始认为TESS背叛了人类,“彼岸”航天计划因为错误失败。
都是失败。
但是结果是发现TESS没有背叛人类,那么把TESS上传给“彼岸”航天飞机,这样就可以纠正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一来地球文明虽然毁灭,但是人类的文明依然获得在外星球延续的机会。
感觉,故事还是太仓促点。
可以拍得更好。
也许导演没有资金,只能如此。
但是,我认为这也显得太仓促,太急功近利了。
为什么不学学卡梅隆,人家成功了,都可以为技术等上十年!
片中有些台词也有点意思,片中男主人公说了这样一句话:研究所里,研究过人类文明。
样本数量越大,结果越有意思。
历史上很多事情是注定发生,你会不会觉得我唯心主义。
其实这就是“到了一定范围,更大的范围,结果会逆转”的哲学观念(和真理跨出去就错误了相似)。
这种观念之所以被“肯定”,和科学家也会接受荒诞的理论和观念是有一致性的。
当然,这种观念其实很危险。
17.10.3
8万块拍出来的电影,让我想起《中邪》,小成本,感觉可以了,要是在深挖一点,会很完美。
将偌大的宇宙比作没有终点的海洋,将地球比作孤岛的比喻的确生动。最终我们都会死去,是选择尝试远行,被随处的暗礁裹挟冲撞而死,还是停止不前,在地球无所事事的缓慢死去,只是两种人生观罢了,一个自私而豁达,一个冲动而迷茫。
很惊喜。瑕疵很多,理工科导演写的剧本对白功能性过强显得很尬,讲故事的能力稍弱。然而瑕不掩瑜,内核是对的,起码是科幻二字。在一系列披着科幻皮内里奇幻妖魔的中国“科幻”电影中,高个儿立显。值得一看。
8万块拍成这样还能说啥,厉害呗
哎,三分像这类用心制作的微电影致敬吧。其他都没啥可说的。内容太少,用文字写成先说的的话也就刘慈欣的一篇短篇小说的样子了。难为导演愣是拖了一个半小时。
像大刘早期的故事。人物设置都像,末世下,女主带着不被世人理解的伟大任务,用生命的最后,去往目的地,劝她节省体力抓紧时间,不要一路忙着给暴毙路边的人收尸,不听,知道时间很紧急后,劝她不要猛跑要节省体力,否则到不了终点,又不听。如果演员到位的话,这部片会很不错的。
8万块简简单单按小说拍个剧情都能打脸一队人⊙▽⊙!
科研假定+论文意义式的情感叙事方式,叙事结构,节奏方式还算可以,影调视觉,配乐选取也都有所考虑。但演员演技,服装设计太显简陋。
开头不吸引人,台词通篇自说自话,好像蛮清高,其实尽是语病!别自我吹捧,谦虚些也许还有小众人群来看,自吹自擂一堆外国奖项,其实都是花钱运作来的小杂碎奖,拿来骗中国的观众,这就很恶劣了,片子又极差,所以你们是在败坏中国科幻电影,而不是在做什么贡献。下去吧,把舞台让给懂科幻懂电影的
爱情的插入没有任何必要,不管是时代背景还是人物身份都跟这段爱情戏格格不入。女主角个性不明显,一路上不听人工智能的指示,自己干自己的,也没见到有什么这么干的必要。Tess如果是必须运行于某台超级计算机的话,就没办法直接通过信号传输了,这说明它是很先进的代码,既然是代码,那为什么不能复制?另外黑衣人什么身份,没看明白。
骨子里更像是一篇短篇科幻,回忆与现实的交叉呈现,以及末世宇宙与个人回忆的连接是行之有效的。过多的说明性台词使其作为电影大打折扣,当然这也是极低的制作费的制约。虽然可以说过于简单或说是单薄,但这8万就像《中邪》的7万一样,穷不是问题,态度最重要。
据说7万块拍的?哪整的还行。
科幻的内涵深处还是探索人性。
有一个喜剧冲突设置得很奇怪,必须要说一下:把TESS发送到飞船上,然后地球上就没有TESS了,这个也太牵强了吧?
能理解导演意义上的“硬科幻”,但是如坐针毡的60分钟还差点睡过去两次,实在不能作为一部完整作品来看,依然能理解导演的两条时间线叙述,地球末世和殖民外星,人工智能和人性光芒……但是,导演和叙述,调色和表演等等能力弱,需要提升太多
5星鼓励,剧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预算可以多加1个或2个零用更好的设备和后期渲染调色,上院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PS:看到一堆智商堪忧的人讥讽这部电影真是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感到担忧
最后被感动到了
碍于资金的捉襟见肘,基本上每一个环节都显得稚嫩与不完善,但是无法想象如果资金不是8万,加一个零或是两个零,三个零,这部将会是一部更好的影片。目前来说做对了两件事情:1.末日气氛与影片基调打得不错;2.路子走的很对,方向很棒。最后甚至稍微被这种幼稚但认真的态度所打动,可以继续加油。
成本问题让电影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充满尴尬,低成本还要附着于场面的科幻,太难了。
气氛和悬念营得还不错,只不过真相太过简单了。作为科幻作品,亮点不多。作为7万元拍摄的低成本影片,还是值得鼓励的。三星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