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今天看到了125分钟的《黄石的孩子》导演版,这几乎可以算是成片了。
在此以前对有关这部电影的所有认知碎片都被拼合了起来——《黄石的孩子》是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英雄主义大片,从内容上说,《黄石的孩子》是一部讲述男人的电影。
1938年初的上海,在基督教青年会,几个英美记者讨论着如何进入被日军占领的南京——那里正在进行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牛津大学毕业的新闻记者何克(Jonathan Rhys Meyers)伪装成国际红十字会的司机和另外两个记者一起驾车混进了那个人间地狱,他们要用打字机和照相机向全世界揭露这些暴行。
日军的战火将南京变成了庞贝。
废墟中的屠戮仍在继续,何克震惊地偷拍到了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机枪攒射、纵火焚尸的照片。
何克被日军抓到,将被斩首的刹那,游击队长陈杰克(周润发)突然出现,杀死了那些日军。
杰克原想将何克送到英国大使馆,但在途中遇到日军枪杀何克的记者同伴,惊呼中,他们也被发现了。
杰克和受伤的何克在乱枪中跳江逃脱。
在战地医院,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护士丽·皮尔森(Radha Mitchell)给杰克出主意,让何克去西北的黄石养伤。
来到黄石一座修道院的何克发现,这里有60多个战争孤儿处在饥寒交迫之中。
他们的心灵都因目睹父母姊妹的惨死而严重扭曲,特别是岁数大一点的刘石凯,对一切不了解的人都怀有敌意。
在丽的反复劝说之后,何克决定留下来帮助他们。
对于一个23岁的异国男子,照顾60多个孩子比冲向前线报道战况更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内心对爱和责任的执着,就一个大男孩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一刻,何克完成了Boy to Man的过程。
爱是恒久忍耐,何克耐心地与所有孩子沟通,积极地等待着孩子们对他的认可。
一个英国优越家庭出来的男人,带领孩子们读书认字、种粮种菜、修复发电机、竖起篮球架……黄石的小修道院里传出了孩子们的笑声。
何克在流民中又救回了四个战乱失怙、空袭丧母的孤儿。
国民党的队伍来了,他们对这些壮丁心存觊觎,找茬抓了何克。
乱世不法女商人王老板(杨紫琼)以身相救。
日军西进的消息传来,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威胁,何克他们决定步行1200公里去位于甘肃沙漠边缘的山丹躲避战火。
他们一路颠沛、一路惊险到达兰州,喜出望外地得到了当地官员四辆道奇卡车的援助。
丝绸之路上的驼群和马队,让这些饱经患难的孩子感到了归家般的安全,他们终于到达了。
途中车队遭遇龙卷风沙袭击的时候,何克的手被锈蚀的车圈弄伤。
在孩子们再次竖起篮球架、点燃发电机之后的欢笑声中,破伤风蓦然夺走了何克的生命。
黑色的十架风筝在天空遥遥召唤,白色的裹尸布签满了孩子们的名字,丽任由一掊黄土从指尖洒落,把这个叫何克的英国男人掩埋在了中国西部、永远地和他所爱的中国孩子们留在了一起…… 片尾字母打出的同时,那些曾经被何克怙佑的孩子,而今还健在的老人们逐个出现,动情地讲述他们心中的何克——“他是个完人,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我们永远感谢和纪念他”、“我们弟兄四个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生日都是7月22日,就是何克去世的日子”…… 何克是个心中有爱、肩负责任的人。
爱真的需要勇气,何克有,他有一颗善良、勇敢、悲悯、浩大的心,有这样一颗心的男人,才称得上真正的男人。
最近对电影没什么感觉,恰逢今日有人兴致好,在售票窗口前,觉得《黄石的孩子》比较靠谱,瞅着有周润发、杨紫琼、乔纳森。
看完以后我脑海里浮现的话是: 谨以此片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何克(男主角的中文名)——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说实话,是一闷片。
看的过程没有多少卷入程度。
出来的时候发现有俩小时,居然在期待高潮的持续等待中,混了这么长时间, 苦海。
原著的名字。
我喜欢周润发在其中说的“人在苦海翻滚”,我也喜欢他说,中国人是一个有忍耐的民族。
就如同,那些忍耐着对战争恐惧和对死去家人痛彻思念的孩子;杨紫琼扮演的女老板为了救何克可以委身于国民党军官;以及为躲避战祸长途迁徙的民众,饿得只剩皮包骨的战士,,,,太多忍耐,在战争的惨烈背景之下显得麻木而孱弱。
那个叫清的孩子的自杀震撼到我。
他看起来阳光而好学,易于接受别人,内心却执拗地固守着——或许被解释做对家人的思念,当迁徙来临,他无力到扼杀自己。
还有叫凯的孩子,经受了巨大的创痛,父亲被枪杀,母亲姐姐被蹂躏再枪杀,内心淤积了很多仇恨,手中常捏着四口之家的合影,他杀死的一个日本侦察兵,同样捏着一张四口之家合影,在这一点上,导演表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姿态,只对战争进行审判。
很喜欢杨紫琼在其中的高贵气质,笑容姿态都是拿捏得当的分寸感,让人舒服。
发哥的范儿很美国派,从台词到动作,特别是那股子冷酷洒脱劲儿,我总在游移,他到底是我军指战员,还是一西部牛仔?
很不喜欢片中的爱情线索,为什么所有的好莱坞不好莱坞总有一个段这样的美女帅哥恋?
还偏巧女护士的前男友就发哥?
还偏巧发哥救了何克?
还偏巧发哥迟暮,何克当年?
不能接受女护士一会抽烟,一会毒瘾发作,在俩男人怀抱中辗转……太搞了!
还有激情片段,还穿绸缎睡衣,还有唱机,干花??
玩点新花样不可以?
这明明就是托名汉相,叫做黄石孩子,围绕的都是何克的爱心,责任,爱情,经历,直至死亡。
何克下葬,孩子们的表情不是很做作,所以,也不煽情,全片都这么平淡,以一种貌似客观的姿态反应着国际友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我们所能做的,如果不是去崇拜和感激——片尾特意放了几个尚健在的当年的孩子的感激之词——那么就去看看“他者”眼中的我们——就好像,导演挑选的几十个孩子,全是单眼皮的男孩子;挑选的日本兵,也确实是我们觉得很“像”日本人的面貌,我推荐这位《明日帝国》的导演看看《东方学》!
一个隔靴搔痒不疼不痒的片子,无法激起太多对于民族性的反思,只是,我们到底是怎样一个民族呢?
看之前,我以为黄石是一个人名,而且发哥演的就是这个人,电影讲的是发哥怎么在抗战中保护儿童的故事;看完后,才知道自己顾名思义加主观臆断的有多么离谱。
黄石是一个地名,发哥演的只是男二号,一个新四军的游击队长杰克.陈,影片主角是一个叫乔治.霍格(中文名叫何克)的英国记者,女主角是一个叫丽的澳大利亚籍医护人员。
影片有中国、德国、澳大利亚三国联合制作,资金实力很雄厚,所以拍的很有质感。
上海租界洋人的舞会、战火硝烟中的南京等几个场景,戏份很少,但美术道具等做的依然很精良,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也反映了国外电影制作者的敬业态度,哪怕场景在影片中只有几分钟,甚至几个镜头,他们依旧会不惜成本地去做,以保证整部片子的质感。
当然,前提是他们也有钱。
片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只是蜻蜓点水地描述了一次。
日本兵很狡猾,先把重机枪用布盖起来,然后把零零散散的平民聚到一起,全部赶到机枪前面,当把布拿掉露出机枪,这些无辜的中国平民才意识到什么,开始哭喊尖叫。
机枪扫射之后,日本兵再一一检查有无活口,发现活口就补上一枪。
尸体处理的方法则是把他们堆成小山,一烧了之。
乔治目睹了全过程,并拍了很多照片。
日本人抓了他后,刚开始很客气,乔治还可以用日语和日军军官聊天。
但照片洗印出来摆在日军军官面前后,日军毫不犹豫地将他拉出去砍头。
他被杰克陈救了,没死掉,和他一同来的另外两个记者朋友虽然有通行证,却还是被爆了头。
日军为了掩盖自己的暴行,连外国的记者都敢杀,那么在南京,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
一叶知秋,虽然影片对南京大屠杀仅寥寥几笔,但能让人想象到整个局势。
乔治在黄石为孩子所做的一切,让我想起了《天国王朝》里男主人公在自己封地里为人民所做的一切,他为自己的臣民打井、垦荒,一切为人民服务,乔治为孩子们修发电机带来电、树篮球架让孩子们玩、种蔬菜供孩子们吃,教孩子们英文。
他们都在做“有意义的事”,他们都令我敬佩、令我感动。
丽,来中国五年,一直奔波在各个地方,救助那些前线下来的伤兵、战火中受伤的平民、染病的百姓,但她确是一个澳大利亚人,她除了让我想起加拿大的白求恩,还让我想起了2007年以真人事件改编的电影《面纱》,爱德华.诺顿饰演的医生主动深入中国内地,救助感染了霍乱的中国人。
他们都是国际主义者,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中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之分,有的只是得了病受了伤需要救助的人。
乔治和丽这两个外国人替我们中国人照顾着60多个孤儿,而一个国民党军官却要征用孩子们的学校,为此,将乔治投进了监狱。
这个军官说道,传教士、共产党、日本人,祸害了中国这么多年,这一切该结束了。
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他让所有的中国人为之汗颜。
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兰州那位行政长官,不但没有为难乔治他们,还送了四辆卡车给他们。
正是有了这些中国人,中国才没有完,才一直存在希望。
杨紫琼在片中的出现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卧虎藏龙》里把她整的太老,《飞鹰》里又装嫩,青春逼人的过了头,这部戏中让我感觉到了她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穿着旗袍披肩的她,气质高贵,举止优雅,标准的贵妇人气质。
影片中,有那么一刻,很普通的一刻,我感动的热泪盈眶。
在行军途中,一头缠绷带的伤兵倒在路边奄奄一息,丽过去查看后给他打针救治,一个中国医生过来把丽拉上车,说别救了,他已经不行了。
丽在车上边走边回头,这时影片给了一个这个伤兵的面部近景,看到这个近景,我眼泪一下就上来了。
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啊,半边缠着绷带,血迹斑斑,眼神中充满无助和绝望。
一个伤兵躺在路边,完全不能动,只能慢慢等死,我不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时,在中国医生对自己都置之不理的情况下,一个外国女医生却来救助自己,我不知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看《见龙卸甲》承受得住胡诌,看《黄石的孩子》却有些承受不住真实。
没眼镜,画面是否有质感,完全不晓得,但是,我觉着,比《集结号》耐看。
首映式上的发哥,有点《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风格,而且,他那种脸型,胖了老了后,像大婶,但在影片里,却判若两人,到底是有演技的。
爱尔兰小帅哥才是第一主角,表现得不错。
杨紫琼不打了,也蛮好。
就是有几个孩子,能瞧出是在“演”,不够自然。
《黄》中,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场面不多,却是影响并改变乔治·霍格的至关重要的内容。
嗯,很不淡定地,我淌眼泪了(见不得任何大屠杀镜头,就像自己前世经历过一样敏感),而后,伤感的情绪,一直持续到影片结束。
儿子看得挺专注,散场后,还把白求恩与主人公进行了比照。
借机和他说了些认真的话,包括可以看日本动漫熟悉日本文化但要对这个民族的人保持警惕之类的。
不管他是否听懂,接受一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人性主义的教育,有个印象,应该不至于成长得太离谱儿。
在生升的当日排片表上,《见》1小时1场,《黄》总共才3场。
网上愤青那么多,真到他们该支持一下票房的时候,就没了踪影。
还能指望战争来了他们上前线?
像王朔说的,到那境地,沉默的大多数的行动,才是左右历史的力量。
片方认为,当年小说作者因英文发音的缘故,将“双石”和“黄石”搞混了,最后变成今天的“黄石的孩子” WHERE 此双石非彼黄石双石铺镇 陕西省凤县双石铺镇始建于1961年,位于凤县北部,是凤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全镇总面积235.2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6024人,占全县人口总数五分之一。
双石铺镇东、西、南、北四面环山,主要山脉呈东西走向,以嘉陵江为轴向西南拓展,是山谷、河川兼备的山间盆地。
森林资源丰富,出产黄芪等百余种名贵野生中草药。
双石铺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
祖师庙是道教圣地,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工合”运动的国外友人艾黎的旧居。
杜鹏程的名作《夜走灵官峡》为此处更平添了几分神奇。
黄石市 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
地处幕阜山北侧,为幕阜山向长江河床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辖地内多低山。
最高峰为阳新境内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岭。
综合 WHYShuang误读成Huang艺术真的要忠于史实吗?
《黄石的孩子》公映前,湖北黄石还专门把电影首映式拉了过去。
不过这部电影却遭遇了“史实有误”的说法,因为历史中故事发生地不是“黄石”,是陕西省凤县的“双石”。
昨日,该片的中国制片方北京其欣然影视公司相关人士也回应记者说,影片在地点上和史实上确有出入,但电影不是纪录片。
北京其欣然影视公司的朱先生昨日向记者表示,其实这个问题在影片开拍的时候就出现了,导演就已经做出了解释。
影片在地点上和史实上确有出入,但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黄石的孩子》是一部故事片,不是需要完全符合史实的纪录片。
针对该问题,片方一位工作人员还称,这些天也对外回应过,片方认为当年小说作者詹姆斯听到这个故事时,因英文发音的缘故,将“双石”和“黄石”搞混了,误将“Shuang”写成了“Huang”,于是就有了《TheChildrenofHuangShi》,最后变成今天的“黄石的孩子”。
不仅地名有误,发哥扮演的新四军陈汉生也是虚构的。
片方表示,“国外制作团队对中国地理和历史认识的确有偏差,但在基本没有很大出入的前提下,我们也不必过于苛求。
”《黄石的孩子》还未公映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抢先推出影片原著小说的中文版。
记者了解,其实在2005年的时候,《木乃伊3》的主演布兰登·弗雷泽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就披露,英国记者乔治·何克的故事将被搬上银幕的消息,当时记者听到的片名叫《广西的孩子》。
2006年底,影片在甘肃开机拍摄,名字叫《黄石的孩子》,曾在《碟中谍3》有优秀表现的乔纳森·莱斯·迈勒斯取代了布兰登·弗雷泽,出演乔治·何克。
据了解,当时还有好几个备选名字,比如“苦海救孤”、“苦海”。
《黄石的孩子》在香港上映的时候,影片叫《战火逃城》。
朱先生也告诉记者,《黄石的孩子》目前在全国的票房达到了1500万元,在湖北黄石市做完首映式之后,在当地上映一直反映强烈,现在每天还能有1万元的票房收入,在当地简直就是奇迹。
本报记者 唐爱明 WHO乔治·何克是谁生活中的乔治·何克到底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凤县双石铺,去探寻尘封了70年的历史。
《凤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五十五页有一段文字记载:“1938年9月到1944年冬,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路易·艾黎在这里工作了六个年头,同时与英国朋友乔治·何克在如今凤县县城双石铺附近的柏家坪两孔窑洞里,度过了极不平常的四个春秋,直接领导了双石铺的‘工合’运动,亲手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
”1943年,乔治·何克被任命为培黎工艺学校的校长,照顾着从中国各地汇聚而来的战争孤儿。
培黎工艺学校的文化课设置和当时的国立小学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管理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那里从不体罚孩子,而是耐心地劝导。
正是因为这一点,当时只有9岁的柏汉杰因和乔治·何克的养子聂广涛熟识,就从国立小学逃课到培黎工艺学校上课,每天放学再混到国立小学的队伍里回家,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后被父母发现才停止。
到1944年冬天,聂广涛突然找到柏汉杰,说他们要走了,原因他也不知道,并交代柏汉杰不要告诉别人。
这期间,柏汉杰和乔治·何克有过很多接触。
柏汉杰回忆说:每次见到乔治·何克的时候,他都在看书,看的什么书自己也看不懂。
乔治·何克不写字,使用什么东西(老式打字机)嗒嗒嗒地打字。
他的中文说得不错,就是比较慢,但每次都会教导他要好好学习,要追求知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乔治·何克还经常带着学校的孩子到农户家里,让孩子们学习农活,了解生活,还经常拍照。
WHAT 片名误导一段历史日前,好莱坞大片《黄石的孩子》正在全国热映,不过这个片名却误导了一段历史。
影片本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不过故事并不是发生在湖北黄石,而是陕西凤县双石铺镇。
在《黄石的孩子》一片中,男主角乔治·何克收养了聂家四兄弟。
今年正月初,该片还未上映,就有几名湖北的记者找到聂家兄弟中的老三聂广涛,说明来意后,聂广涛却告知记者,你们搞错了,这段历史不是发生在黄石,而是陕西的双石铺。
随后,聂老就通知了陕西省凤县政府,希望将此事更正。
该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末,来自英国的记者乔治偶遇日寇大屠杀幸存的60多名孤儿,并与几位朋友一起带领孤儿跋涉千余公里,逃避战乱的故事。
《黄石的孩子》其实是根据这段真实故事改编的,那为什么就成了“黄石的孩子”了呢?
影片的简介中提到“沿着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怎么走也到不了湖北黄石啊!
记者从制片方其欣然影视公司了解到,真实的故事发生地的确是在陕西省凤县双石铺。
当年的小说作者转述这个故事时,因英文发音的缘故,将“双石”和“黄石”搞混了,最后才变成了今天的“黄石的孩子”。
《黄石的孩子》剧情上世纪30年代末,从牛津大学毕业的乔治·何克(乔纳森饰)游历到上海时,正值日本侵华战争。
有心成为优秀记者的乔治成为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时,才真正明白战争的涵义。
因为他照的照片被日本人发现,于是日本人要用武士刀解决他。
紧要关头,一支共产党游击队救了他,“Jack陈”(周润发饰)——— 一个受过美国教育的共产党人和乔治成为了朋友,陈必须为这个不会说一句中文的英国人找一个躲藏的地方。
澳大利亚自由主义护士米切尔建议他们去黄石。
而乔治到达那里时,60个身心受损的男孩正在孤儿院里跑动。
乔治本想重返前方,可是米切尔突然离开,留下他一个人处理事务。
一个本土女商人王太太(杨紫琼饰)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当米切尔和陈回来后,乔治赢得了男孩们的信任和热爱。
但是,战争拼命地追赶着他们。
乔治认为只有一次逃生的机会——— 前往著名的丝绸之路,翻过高山,前往位于甘肃山丹的沙漠绿洲…… WHEN 乔治·何克何时来到双石铺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凤县的双石铺是大后方,地处川、陕、甘咽喉,是战略物资转运重镇,很是繁华。
据当地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各地逃难来的人特别多,到处都是难民棚。
1940年,乔治·何克来到这里,一是为了安全,二是来投奔朋友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好有个照应。
如今,乔治·何克和朋友路易·艾黎居住的窑洞至今还在,窑洞外部在乔治·何克等人的建设下有一些欧洲风格,明显区别于周围的建筑,窑洞内的木地板也保存完好,虽然所有的家具摆设都已经不在了,但我们还是能看出乔治·何克是个有情调的人。
1993年,为纪念“工合”运动,凤县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搜集了大量乔治·何克和路易·艾黎的相关资料,还将县城内的一个巷道命名为何克巷,以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
说到《黄石的孩子》一片搞错地点,凤县一些群众认为,片子已经放映了,也没法改了,只是这种不严谨的态度不能接受。
凤县一位领导说:“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搞错地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一段历史这是不负责任的,我们无法向我们的下一代交代。
”
一个叫何克的英国人,背着自欺欺人的嫌疑,带着耶稣气质的仁爱,有着百折不挠的品格。
影片反复出现用风筝做成的十字架,已显露出较强的宗教气息。
励志的气息和上帝的恩泽一样,无处不在,那个几乎被战火烧焦的古老国度一样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何克带着自我牺牲,带领着混沌中的孩子们寻找和平世界。
很多人都愿意把本片和《辛特勒的名单》相提并论,表象都是:战争中,手无寸铁的受难人民,一个人救助一群人。
可以说,辛特勒也具备耶酥的气质,只是这个耶酥不是那么圣洁,好色而贪财,只因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才做出如此浩大的善举出来。
而何克要单纯一些,他出身于神职家庭,天性纯良,但也因此少了性格扭转时的张力,以及更重要的,一个凡人欲成为救世主时,剧烈的内心挣扎是看不见的。
所表现的,只是他一心想上前线,而不是那么情愿地要照看孩子。
而只是在阴差阳错下,他才成为众子“之父”。
这样的描述也许符合何克本人的真实状况,但戏味却由此淡了许多。
耶酥还有一层意义是要牺牲掉的,诚所谓惟有牺牲,方能救赎。
他是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何克最终因破伤风感染而死在了目的地,甘肃山丹。
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具备冒险家气质和热心快肠的外国友人,曾满怀理想地来到当时处在内忧外度的那片国土。
最著名的就是那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夫,他是因血液感染而告别人寰。
张骏祥为此拍过电影,那是典型的国际主义颂歌。
而曾拍过“007”的导演罗杰·斯帝泼尔德,从某种程度上弱化本片最直接的国际大援助背景。
片中最重要的两个华人角色,周润发饰演的新四军领导人陈,是受过西方教育的,带有骑士风范的职业军人,他与战地护士米切尔有过爱情,并在情感退去后,仍能保持生意不成仁义在的良好关系。
有趣的是他还有一个英文名杰克。
而杨紫琼的风尘劲在这部电影里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符号作用,她饰演的王老板具有那个年代,中国妇女所鲜有的独立人格和温雅风度。
虽然为了何克的远征,而不得不委身当地的官员,但其姿态仍然是从容而孤傲的。
这两位华语巨星,不管所说中文和英文都一样的蹩脚,但散发出的洋味,都还谈得上有几分真切。
这不单单是美国人想像的中国,也是美国人希望见到的中国。
他们了解并理解西方文化,甚至还有几分享受的味道。
电影并乐于呈现某种东西方文化碰撞。
《面纱》和《伯爵夫人》,讲述的都是老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特殊历史环境里的寻愁觅恨的故事,于是或多或少透露出一些文化的陌生感来。
而在这部片子里,何克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得以展开,孩子是混沌的,等着他去开蒙。
而恋人和朋友,均是理解他和关心他的。
何克只凭赤子之心,便能见容于任何一个时空,也就能够翻山越岭、一路凯歌了。
也就是说,影片对何克眼中的中国兴趣不大,它在意的是何克能否完成他的精神之旅,在什么地方完成并不重要。
最后,何克完成了,也牺牲了,于是,其灵魂得以美妙的升华。
没有纯粹的艺术,艺术诉诸心灵。
基于这个原因,这部片子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它体现了心灵的力量和艺术的价值。
1.没想到这个片子的恶评这么多2.外国人拍的中国片总是有一种怪怪的味道比如某些角色会用很不东方的方法来睿智不过我喜欢怪味3.片子的节奏很好,很快当然,作为好莱坞的导演,这不奇怪但是作为主旋律影片,这样的节奏就不常见了,让人很舒服4.电影很努力的消弱煽情,这对于感恩题材,无论是好是坏,我倒是很受用我平生最怕煽情5.显然电影的一个重点是表达被拯救者的独立人格被拯救者不再是一群可怜的,善良的,没有区分的感恩者他们也有他们的现实,他们的表达,以及他们的坏我想这一点好过辛德勒名单想来,被拯救者也不是白纸一张啊拯救者和被拯救者,都很生活我想这一定是导演很在意的地方6.音乐很美,画面考究7.影片对待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立场,那可是"相当的"主旋律!
那个上吊自杀的孩子小青、吸食吗啡的丽,即便表面平和,战争及其延伸效应带来的重创,留下的脆弱是永恒的深渊。
对于看不见的未来,没有人能时时刻刻足够强大,谁都会想逃避,在某些个时刻独自强撑,也许就没能撑下去。
最后丽说孩子们也许不需要她,但她需要孩子们,因为走下去需要彼此支撑。
那些孩子起初破坏何克的工作,破坏他为他们糊的窗纸,侧面反映出他们都是受到重大伤害的孩子,所以才会这样不易相信他人。
他们如此悲惨,失去至亲,又如此幸运,遇到彼此。
上海歌舞升平,南京战火纷飞,两座城市不过300公里,在同一个中国。
只会问日本人会不会打到这里,只知道从这里逃到那里。
大学英语老师说过那时日本常常是一个小分队十几个人就屠掉一个百人的村子,因为他们在屠杀一家时隔壁都紧关大门,以为自己能侥幸免于难,于是日本人就一户一户屠了个干净。
为何那段历史如此屈辱,仅因为日本人丧失人性、残忍至极吗?
中国人不团结、不互助、不全民抗争,屈辱很大成分是出于愤恨自己人的不作为。
就像越爱的人伤你越深。
日本侦察兵,同样有父母姐姐。
战争,谁想!?
战争,实质不过权与利之争,顶端之人置身事外,无辜之人为其拼命、因其受害。
所有的理由都是堂皇冠冕,所有的正义从全人类的角度都是非正义,所谓的忠于国家、忠于命令不过是对于人性的惰于思索与盲从。
若所有人都是和平主义者,那么你不会成为将军、不会成为士兵、不会成为枪械制造者、不会成为任何增长战争因素的一个身份。
即便你是将军,你不会去命令开火;即便你是士兵,你不会听从开火的命令;即便你是枪械制造者,你不会出售用于战争的枪械。
说到底,和平在众多人心中根本不重要,没有权力、利益等等重要。
如若和平称霸,便不会出现“正义”这个词语。
那个不断问何克“你有米吗”的女人,她如何克、丽同样重要,她是所有孩子的妈妈,孩子给她的吻,是应得的。
看之前就知道不会好看,结果也差不多。
没什么节奏感的戏,流水帐般叙事,没有高潮没有低谷。
基调呢,说红色吧,周润发那个角色又有点微妙,可是乔纳森那个角色吧就真的很无私,所以主旨是歌颂外国人?
汗在这样一部戏里乔纳森同学依然全裸了,在这样一部戏里乔纳森依然有好多行头,可见妖孽的人到哪里都是妖孽,只是妖的程度不同,妖反正都是妖的
爱可以超越国界,更超越生死
我觉得蛮好。
主旋律
片子一般,不过发哥走到哪气场都强
实在浪费时间~
太平淡的片子
20080403 7点40 金逸,从我的角度看到的不是对于8年抗战期间外国友人帮助我们所产生的感动,而是对鬼子的深刻仇恨
多少有些失望
为铭记和感谢
真人真事。Jonathan Ryth。
剧情太不连贯。
周演这种婆婆妈妈的片子,好怪哦。
主题切入点不错,演员也还行,但缺少一些有爆发力的感染 //20080420 End.
南京大屠杀版的白求恩...虽然是真人真事,不过我这人天生反骨,片尾让那几个已变成老头的孩子现身来宣扬其伟大,反倒让我觉得这是艺术夸张出来的形象,而这几枚老头则是拿人钱财,于是配合演戏! 毕竟这是电影,且老头们出来的时候电影也还没完~
没啥子感觉
合拍片……以后合拍片能交给日本X界吗?
周润发不像八路
电影的拍摄技巧就不做过多的评述了,但是其意义值得赞扬
西方人的中国电影真诡异。一星给发哥,一星给King Henry!!
典型的西方看东方的视角 脸谱化的人物性格 简单的有点儿简陋故事 主题涣散 人物行为可笑 人物之间的关系荒谬 挺不切实际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