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中偷闲,终于把惊心动魄的《纸牌屋》第二季看完,弗兰克夫妇终于如愿以偿,登上总统和第一夫人的席位,不妄自两人两季来的费心谋划。
一部将“大数据”这个词炒得风风火火的电视剧,有人看见政权党争,尔虞我诈的无耻与黑暗;有人看到权钱勾结,喉舌噤声的阴暗与可怕;有人看到人性压抑,百合3P的荒谬离奇。
一将功成万骨枯,踩着无数人的尸体晋级宝座的Frank和Claire,却向无数人展现了他们之间最真挚的感情。
相比老爱对着镜头絮絮叨叨的Frank大叔,第二季里他老婆Claire才是叫人又爱又怕的狠角色。
与第一季夫妻偶尔为因为彼此小利益不同而产生分歧争吵相比,第二季的Claire则是一门心思支持Frank的阴谋活动。
甚至可以说,是Claire一路逼着Frank向总统这一头衔进军。
为全心全意辅助Frank,她决心将自己经营起来的事业交付他人。
为了逼下属就范,她不惜停用其保险,让对方因怀孕必须用某种药不得不接受她的议和;宴席上Frank发现Claire情绪不对,私下追问,得知即将被授予勋章的将军是当年强奸Claire的人时,暴怒地想同对方正面较量,却被Claire狠狠抱住拦下,以顾全大局为重。
夜里夫妇二人均是辗转难眠,Claire却毫不留情将当年被侵犯的细节说出,告诉Frank不要用愤怒去报复,而是要利用心中的怒气,实现心中的目标;为树立起夫妇二人的正面形象,在Frank被困Claire不得不独自接受采访,面对被问起堕胎往事时,Claire自爆被性侵往事,提升夫妇两人的声望;第一季里Claire对Frank失望时,还会跟着旧情人亚当无忧无虑偷欢,以一周为限。
到了第二季,曾经开除的下属被雷米买通,爆出自己的艳照,捅出同亚当的往事。
Claire毫不惊慌应对危机,甚至不惜以亚当的摄影师名声为赌注,一步步将其逼到绝境,只为保住自己的公众名声。
当年的纯真旧情,不过是一颗可以加以利用的棋子;当丑闻事件过后,Frank决心再次投入到搞垮Tusk的行动中时,Claire侧过脸,说以牙还牙还不够,要加倍偿还。
冷漠狠毒如沙漠之蛇般的眼神,让Frank都不禁对着镜头说,这个样子的Claire让他自豪,又让他害怕。
当Freddy老爹往年的黑社会历史被翻出,遭到陷害,Frank愤怒得无以复加,立马就要去探望Freddy,认为自己不能把伤兵留在战场上。
Claire理智劝说,告诉他这么做,就刚好中了对手的圈套。
眼见Frank压力过大,Claire不惜刻意安排与保镖的3P,舒缓其压力。
故而第二天Frank才能说出“睡得安稳如婴儿”这样轻松的话语,比第一季里Frank为利用舆论力量,与Zoe上床第二日才归,Claire一脸淡定,完全像个没事人一样更进了一层。
当Frank一脸怒气,认为总统已经不信任自己,对于搞垮总统步履艰难时,Claire从练身器材上起身,几乎是恶狠狠地教育Frank,总统不听你的话,你就把自己的心挖出来,捧到他面前给他。
受到启发的Frank果然给沃克写了一封情真意切挽回全局的信。
她冷酷无情,凶悍残忍,起家时候的员工可以轻易开除;为维护自己的事业,停用他人社保,逼人就范;为保自己名声,对昔日情人可以寸寸相逼,毫无半点情义可言。
诚如艳照事件发生时,Frank对着镜头所说,尽管他们这次依然会一起作战,但主刀人得是Claire,只有她,才能封住血。
的确,她干脆果断,冷酷狡诈,如同蛇与狐狸的合体。
不同Frank身上系着罗素和Zoe两条人命,Claire消瘦的双手从未亲自沾染鲜血,每次都是杀人不见血,出手快狠准。
她就像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根据丈夫的愿景自己做出改变,一步步帮他达成计划。
在危机关头,她镇定冷静;在丈夫暴怒失控,她帮他稳定情绪;在丈夫高压无解时,她帮他调控情绪。
《纸牌屋》中第二季对人性的挖掘更加深刻,尽管这是一幕情感上黑白色调的政治斗争剧,但几乎将每个主要人物的软肋刻画得十分到位。
如果说道哥的软肋是瑞秋,或者说他那种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发作,对他人情感依赖的情绪;Frank的软肋则是无法完全自控的怒气,对Freddy的情义;雷米的软肋是夏普;那么,Claire似乎是一个没有软肋,冰冷残酷雕塑般的角色。
但事实上,她的软肋比剧中任何人都要彻底——Frank。
第一季里,Claire曾问过Frank,我们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那个时候的Claire是想为Frank生个孩子的吧。
苦心孤诣,筹谋策划,一国总统。
可是千百年之后呢,一抔黄土之下,谁还记得她们?
面对艳照事件,Frank的信任和支持,让Claire镇定不少。
可是Claire还是半开玩笑式地同Frank说,我倒希望你不是那么冷静。
片刻后却自嘲道,算了,我们俩何必浪费这种精力。
在将Frank推上总统宝座的关键时刻,Claire放弃通过军队性侵立案,笼络总统夫人,迷惑总统。
她冷酷无情,却独独对他温柔有加。
为了支持他的事业,她决心全力以赴:看到女下属因怀孕被自己威胁,她打消了生育的打算,因为不想为自己和Frank留下被人威胁的软肋;因放弃军队性侵立案,导致女兵梅根旧病复发,自杀未遂后病情加重,愧疚的Claire唯一一次在剧中失声痛哭,打电话给总统夫人说抱歉——或许这是Claire收获到的短暂却真实的友谊。
但转瞬间她就亲手埋葬了这份情意,将总统夫妇推向火坑。
相对于天真烂漫心智如同少女般的总统夫人,Claire的冰冷狠毒完全与之相反。
但与总统夫人相似的,是她们都把自己的丈夫当做一个与自己人生相辅相成的容器。
总统夫人希望成为一个贤妻良母,与丈夫沃克恩爱和睦;Claire希望做丈夫的智囊和搭档,成就他的梦想。
故而,当结尾两人终于如愿以偿,Frank受着众人的恭喜即将进入总统办公室极力邀请她一同进去,说这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时,她努力克制内心的喜悦和滂湃,说这是Frank一直的梦想,让他一个人先进去感受一下。
剧中无数次可以看到,他们如同士兵一样一同跑步,在窗口同吸一根烟,靠锻炼身体发泄怒气。
精神的默契和彼此间才懂得的温柔,羡煞旁人。
如果说他手段毒辣,双手沾满血腥,但对她却是在意和关心。
她的一个眼神就可以让他看出她的不在状态,得知往事他恨不能替她一解羞耻,选票结果尚未揭晓他便急匆匆赶去探望独自接受采访的她。
他敬她,爱她,为她感到自豪,与她并肩作战,相依相偎。
他是盛满毒液和鲜血的容器,她则是容器里绽放得耀眼诡谲的地狱之花,相辅相成,组成一道耀眼的风景。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段戏,克莱尔哭了,她去看望好精神病发作的梅根回来,接到了第一夫人的电话,明明是恩将仇报的蛇,却得到了农夫的感谢,于是克莱尔坐在楼梯上忍不住哭了,这段让人忍不住联想起神秘河里的西恩潘,或者我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得经历的过程,我们本意只是想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可是,就好像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里的说的那样“我现在到了这把年纪,总是知道走哪条路是正确的,可是我从不会选对的那条,为什么?
因为我知道,要走完它太他妈苦了。
”有一部分人能坚持下来,可是在过程中不断看见别人的所作所为,然后开始质疑起自己的内心,怀疑起自己的信仰,问自己“是不是我自己认错了方向” 最后我们统一地选择了另一条路,越过了原先视为道德的界限,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别人,然后是短暂的自责,最后选择淡忘它,相信地说,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何必走的这么苦。
于是最后我们能看见克莱尔擦掉了眼泪,拎起行李,走上楼梯,短短的几十秒就是这么个过程,
“The road to power is paved with hypocrisy and casualties. ”通往权力的路是由虚伪和伤亡者铺就的。
纸牌屋第一季的成功,除了导演Finch和Spacey, Robin这样的实力派组合外;故事引人入胜,环环相扣,结尾处给人以“原来如此”的感受也是重要原因。
不过这种恍然大悟的智商快感,到了第二季的时候被削弱了。
基于对Underwood的性格铺垫和日益了解,大家都能够猜测到他的目的,也就不会再为最后的结局过于惊讶而只是会心之笑(或者惊)了。
第二季的故事显然要比第一季残酷许多。
The butcher begins. Underwood离开自己擅长的国会,whip votes所带来的观剧快感被大把砍掉。
剩下的是一个操弄权谋的副总统,在权力顶端的左右逢迎,城府计算。
第一季时Underwood站在画面的边缘挥手的镜头令人难忘;第二季时候他已经站在总统身侧,成为镜头聚焦的人物。
剧集颇费心机的渲染这样一种权力的连带效应;吵杂的装修,无所不在的特工,家门口日日示威的民众,以及不断被牺牲的过去的平静关系(Frank and Freddy)……没有一种利用能真正做到让对方一无所知。
即使最后看起来Walker似乎仍感谢Frank的帮忙,但是以Frank迅速解决中美危机的速度,再加以时日回想,真相对他来说也并不远。
Underwood是清楚这一点的。
所以他更喜欢和Cathy Durant 以及Jackie 这样的人讨价还价。
一切都放到台面上来,理性计算衡量利弊,配合我只是为了自己获利;这样的Give and Take,符合第一季最早时候Underwood对着镜头的那抹微笑。
“Give and Take, welcome to Washington.”Underwood的个人野心与他的工作巧妙的融合了。
通往权力的路上,一切都可以作为条件来谈判。
Claire是他最亲密的战友,知己和爱人。
这种爱纯粹又复杂,是性格的吸引、目的的一致以及“革命”的需要。
世上哪有纯然出于吸引而能够长久的爱情呢?
而婚姻,需要更多的东西来维系。
所以与其纠结于他们的真爱问题,不妨看看这两个人所表现的不同面向。
Claire和Frank的个性非常相似,第二季中都各有一次表露情感的戏份。
Frank对Freddy,Claire对Megan。
不同的是Freddy对Frank说,你从来不是我的朋友 “You are just a good customer.”。
Frank坐在回来的车上对着镜头说了文章开始的那句话,心有不甘的内心独白却也默认了自己此行的虚伪。
而Claire则是面对Megan利用的指责,和Mrs. Walker诚心的感谢;坐在家里的楼梯上痛哭失声。
这里的愧疚毫无疑问,因为她知道自己确实在为了自己利用她们。
通往权力之路,恐怕不仅仅是虚伪和伤亡;更是对自我良知不断的否定吧。
Underwood的选择有其不得不的一面,不沦为一个棋子,屈居于他所鄙视的商人tusk之下当然是一个原因。
越靠近权力中心,则越为权力的魅力所着迷是第二个原因。
如果靠累卵登天,这难与危险,不需多说。
Frank从来不具备绝对的优势,很多情况下不过是在博弈之中。
走错一步,则堕进深渊。
很多时候,甚至要仰仗他人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死活。
权力的游戏,何止是精心的算计就够呢?
这里所需要的胆量和运气,恐怕也难以计数。
总体看来,第二季故事仍不失水准,依旧是美剧中的翘楚。
但个人偏爱第一季,除了以上的原因,更多是一种,说起来颇为不好意思的“审美的道德要求”。
这不是评判剧集好坏的某个标准,而是表达作为一个观众的一些看法而已。
第一季腹黑剧情的酣畅淋漓建立在一个条件之上,是所有被政治游戏踢出局的人或者被伤害甚至丢了性命的人,都是某种程度上自己主动选择玩游戏。
即使我们说死伤者罪不至此,但也不能否认他们都自愿加入了这样的权力交易中,现实死伤,只能自负。
选择与响尾蛇为伍,被咬死恐怕也不能太多抱怨。
然而第二季的走向,则是不断的,出于自己的目的将无辜的人拉进漩涡之中。
一个又一个的人被利用,被丢弃;身不由己的受到波及,拖进故事。
最后只有Rachel 和 Gavin某种程度还幸存着;Gavin作为边缘剧情人物不提,Rachel则纯粹是因为Doug对她的某种扭曲的仁慈和依赖。
这个时候,没有选择游戏的人被强行拖进来;或死或伤,全凭他人意志;如果这时候还说Underwood is so sexy,自己也说不出口了。
这样的人确实迷人,但是当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牺牲一切人,不关心任何人的时候,则谈不上任何德性上的好感了。
权力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呢?
剧集没有探讨,哲学家都没有太多解释。
人们天然的觊觎权力是霍布斯的人性观;而一本君主论被历史污名化的马基雅维利,事实上则对公民德性有很重要的论述。
一个可以使用各种手段保住君王之位的主权者,拥有权力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维护他的国家。
我们真的可以停在追求权力这个目标上而不追问为什么吗?
Underwood会是个好总统吗?
尽管他对于外交、内政、法案和政治手腕都十分擅长。
对于牺牲和做出重大决定绝不手软;就像最后出尔反尔Send Xander Feng away时候说:“sometimes you need to sacrifice one for the sake of many. ” 然而剧集中,只有一个Frank Underwood, who can sacrifice many for the sake of one.也许我胸无大志,也许是人各有志,也许是被教育洗了脑。
Frank 嗤之为 “a heart can choke the mind when all its blood flows back into itself.”的情感,似乎比起那些寂冷的夜晚,窗台的烟匣,日昼夜的工作,不能放松的警惕和计算 更为诱人呐。
即使如Remy 和 Doug 这样的人,也最终败下阵;恐怕不仅仅是失败那么简单,背后也是编剧奉送的:“值得吗?
” 的追问吧。
“Always Prepared”——以不谈政治的角度谈《纸牌屋》从2.14开始,热了很长的《纸牌屋》,终于暗淡。
两季过后,对第三季的期待似乎并不强烈。
不是很喜欢的某些东西,降低了对其延续的热情。
但,丝毫不否认,第一、二季实在太精彩!
有个细节,第一季里讨论教育法案时,会议室那个“三条腿”录音终端,好熟悉,自己每天上下班都要按一下的东东,突然画面里看到,好有代入感。
(Bty记得电影《谍影重重》就因为剧中用这三条腿的家伙,才让我从I看到了IV。
恋物癖?
……)当然,《纸牌屋》的精彩在很多方面,微博微信都有很多讨论介绍。
若再感叹一番,不免拾人牙慧。
为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仅写写当时看电视剧的一些内心感受,作为对2月下旬荒废时间“秉烛夜读”的回顾和纪念。
Always prepared!
当克莱尔结束电视性侵采访后,与弗兰克坐在窗边,想吸烟。
弗兰克起身从墙画框里取出了一支,说一句:Always prepared!
——这,是整部剧,自己的最大感触,最大共鸣。
选作题目,当仁不让。
一、窗边的爱情爱情,是有生命的,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的。
有的人的爱情在床上,有的人的爱情在镜框,有的人的爱情在车房,有的人的在银行,也有的在图章……,无论在哪里,都不分贵贱,也没有对错。
有生命的东西,必然要有时间空间来承载,爱情是有生命的,必不落俗套,只是要想清楚,并愿意一生。
弗兰克和克莱尔的爱情,在窗边。
每天回去,他们都会坐窗边,共同吸一支烟,倾诉、分享,还有鼓励、宽慰、担当。
Soulmate!
多么美好的爱情,多么令人陶醉向往……(可见家里有个坐着聊天的窗台是何等重要!!!
)当不在一起时,他们更希望能“经常和彼此说话”,无论昼夜,无论累或烦躁,“想要人陪伴就打给我(call me if you want company)”。
“并不是每一个婚姻都不是单身”,这种心灵伴侣所给予的富足,让多少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处处小心,精神不能放松,或是没有共鸣、没有激情、波澜不惊的婚姻羡慕嫉妒恨。
关于窗边的爱情。
克莱尔对病榻上的史蒂夫说,向她求婚的人很多,但弗兰克是唯一懂她的,他知道她的幸福不是两个人生一堆孩子,然后数着日子等退休,他向她保证“你免受这些痛苦,也永远不会无聊(never be bored)”,“他知道我不想受崇拜或溺爱,于是拉起了我的手,为我戴上了戒指”。
有人说他们的爱仅是利用和追逐理想,我不认同。
除了工作、精神上爱的共鸣外,生活也有很多爱的共鸣。
爱的细节,掩饰不住,油然而生。
如弗兰克被教育法案、桃子事件缠绕的焦头烂额时,还能精心采集郁金香,带给华盛顿的克莱尔,以及冰箱前的“晕”、双方温柔关切的眼神等。
他们如高山流水,心有灵犀一点通,沟通相当简洁高效。
应对教师罢工时,克莱尔转身扭头:disorganized labor,轻描淡写间刀起瓜落;弗兰克承诺和两位议员一起伸脖子放铡刀时,克莱尔举一杯红酒,揶揄老公晕血,真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们的爱,无人企及,超越了身体,存在于灵魂。
Zoe不能撼动,亚当也不能入侵。
正如弗兰克警告亚当嘉乐威:“你和克莱尔的风流韵事,怎么可以与我和克莱尔的爱情相提并论!
”也许如此高贵的爱情,只有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灵魂上乘的人才拥有。
他们既独立,又依附;他们是两个人,也是一个人。
他们的彼此依附、陪伴,还体现在困难的发生。
当弗兰克被开空头支票时,克莱尔说,“如果你不接我电话,那我们就完了。
无论什么我们都要一起面对”。
当克莱尔的电视采访被触及痛点时,弗兰克的政府停摆还没有下文,但他毫不迟疑的选择与克莱尔在一起,站在她的身边,给她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拥抱,最后两人坐在窗边,“Always prepared”,同吸一支烟,为她唱起:“Let me set beside you; and tell you my mind; my mind is to marry; and never to part. The first time I saw you; come go along with me; before we get married; some pleasure to see……”二、Always Prepared,和专注Always prepared和专注的共同点是用心投入。
为把吉莉安招入净水计划,克莱尔做足功课,她遍数吉莉安的谷歌薪酬、毕业致辞、事业价值。
她坦承自己,“对在乎的人自然上心(when its someone I care about)”。
弗兰克在图书馆揭幕的前晚,他的老同学感叹,“在水上漂流时,你想的只有眼前的事,一切尽在这一瞬,没有时间想其它”。
弗兰克致辞时用“和谐”来诠释,“不同的声音混在一起,只有那一瞬,那个瞬间只有一息之长,与持久或永恒无关”。
这一瞬,是专注的力量。
做到专注,很不容易,“保持专注是需要勇气的(staying focused requires strength)”,弗兰克对弗莱迪烤肉店被连累而愤怒时,克莱尔如是说。
三、危险的临近观剧时一直心存疑问,为什么总统不能感受到危险的临近?
——后来想明白了,总统沃克缺乏一种决策的能力!
优柔寡断,依附于周围,六神无主,左右摇摆。
“六神无主是因为没有信仰”,左右摇摆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
不做决策,本身就是一种决策。
做决策,需要有信仰(决策依据),并要执着到底。
总统,被弗兰克掐了弱点,被逐步解除(放松)了决策的信任,最终隔离,成为无头苍蝇,失去章法,空有一腔热情与理念。
四、价值体现克莱尔对吉莉安说,“你不是普通的亚洲女孩,有能力有雄心又漂亮,我不是来买你的,我钦佩你,我想给你施展的平台,想帮你扫除障碍,让你做你想做的事情”……能让人驱使生命的,是什么事情呢?
包括弗兰克、克莱尔。
克莱尔问,“我们会留下什么”。
弗兰克说,“很多成就”。
克莱尔问,“为了什么”。
弗兰克说,“为了彼此”。
克莱尔问,“如果彼此都不在呢”。
弗兰克没有回答……弗兰克评价幕僚长琳达辞职时说,“她虽然输了,但她奋战过”——短短评价,暴露了他的价值体现——hunt,be hunted,他不喜欢听天由命(leave things to fate),“勉强生存与死无异”,获得想要的东西,权力。
他们乐此不疲,是因为知道自己的价值,和价值体现。
尽管通往权力之路,有无尽的虚伪和伤亡,还有对自我良知的反复否定违背。
品味剧情,反观诸己,值得我们驱使生命去做的是什么?
五、恨与痛苦,信仰与背叛恨。
恨在人的腹中酝酿,在体内翻腾。
亚当被利用时说,“以前从未恨过任何人”;克莱尔反问,“这种感觉是不是糟透了”。
但当克莱尔面对rape,又何尝不是,“你以为我不想摔东西么,我深知那种愤怒是什么滋味”。
然而,更多时候,面对恨,利用恨,但不能用来对付“它”(you’ll use that, but not on him),必须这么做,没有别的选择。
痛苦。
“痛苦有两种,一种让你变得更强,另一种毫无价值,只是徒增折磨”。
对无意义的痛苦,除了尽力挖掘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外,一切毫无意义。
最后,克莱尔看了精神失常的梅根并与第一夫人打电话后,坐在楼梯上哭,不知那种痛苦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
信仰。
信仰,是考验最严峻时依旧能坚持到底,而不是其它。
背叛。
总统背叛了弗兰克,激出了一个“不再忠诚于任何人”的斗士;弗兰克与克莱尔的先后相互背叛,造成了流域法案的失败,也导致了彼特提前出局的被动,并埋下了艳照伏笔;总统背叛了塔斯克的赦免,被反咬一口。
背叛,都留下了太多伤害……六、三句话另外,还有三句印象深刻的台词。
塔斯克拿着伊朗16世纪的文物说,“有些东西破碎后,修复起来是多么难”(how hard it can be to put something back together again once its been crushed)。
弗莱迪烤肉店无辜卷入后,弗兰克说,“我不能把自己的伤兵留在战场上(I wont leave one of my own bleeding on the field)”。
听后让人震撼。
最后是克莱尔的一句话,“我们投入太多关心,就会被蒙蔽双眼(when we care too much, it blinds us)”。
(2014年03月22日,广州,G.Chen)
第二季里这个白色粉末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现实中弹劾发生的几率又有多大?
————————————分割线———————————————1.什么是炭疽?
“9・11”事件后,正当美国人极力想抚平纽约世贸大厦倒塌带来的创伤的时候,接二连三的在邮寄品中出现“白色粉末”炭疽病原体芽孢的恐怖事件。
炭疽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名称起源于古希腊文“Anthrakos”,意思是煤炭,是因典型皮肤炭疽病所形成的像煤炭一样的黑痂而得名。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对象,人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患病牲畜和带有病菌的皮、毛、肉等而感染。
炭疽多发生于农牧业地区,包括拉丁美洲、南欧、东欧、亚洲,非洲、加勒比海和中东地区。
人类感染炭疽的概率很低,只有10000:1。
容易感染的人群主要是那些有机会接触病畜、染病死亡的动物尸体及其制品的人,例如牧场工人、屠宰场工人、制革工人和剪羊毛工人等。
炭疽的传播途径包括伤口接触、飞沫传染和消化道传染。
人与人之间因接触而传染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
人类感染炭疽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传播;二、通过未煮熟的染有炭疽杆菌的水、乳、食物和病畜肉引起肠道炭疽;三、通过空气吸入含有炭疽芽孢的尘埃而感染原发性肺炭疽。
炭疽病菌可发生在人体包括皮肤、肺、肠道、脑部等一切部位。
2.炭疽何以“恐怖”?
炭疽是一种阳性杆菌,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对付它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它能形成芽孢结构,这种保护性的孢囊可使细菌具有在自然界长期生存的能力。
它的DNA包在一个壳里处于睡眠状态,能在泥土里生长几千年而不死,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生命;再者炭疽芽孢杆菌可以产生荚膜,进入体内可有效抵抗白细胞的吞噬,从而大量地增殖、传播、分泌毒素。
正因为它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都非常强,故做成生物武器可以长时间存放在库房中,且杀伤力极强。
按常规来说,炭疽感染后发病早期并不难对付,一旦炭疽杆菌孢子进入生物体内的血液循环,开始增生、扩散并产生生物毒素,治疗就很困难,被感染的动物将全身出血直至死亡。
炭疽感染后会依传播途径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病症,这些病症会在七天内显示出来: 1.皮肤炭疽:大约95%的患者是通过皮肤接触感染病菌的。
炭疽杆菌通过被切开或磨损的皮肤进入生物体内,感染初期会感觉皮肤发痒、起肿块,如同被昆虫叮咬一样,过1-2天就会产生水泡,形成1-3厘米的不痛溃疡,溃疡中央将形成炭疽感染所特有的黑色腐肉。
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患者死亡率大约是20%,一经及时治疗几乎不会有死亡的情况发生。
2.呼吸道炭疽:炭疽杆菌通过空气传播,进入呼吸系统和肺部,再进入血液循环,致呼吸道炭疽。
其先期症状类似一般感冒或肺炎,几天后可转变成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休克,还常伴有脑膜炎发生。
这种类型的炭疽感染概率非常低,但后果最为严重,患者可能在感染48小时以内丧生。
3.消化道炭疽:感染后的特征为急性肠道发炎,呈现恶心、厌食、呕吐及发烧等症状,随后有腹痛、吐血及严重下痢等。
据资料分析,最多见的是皮肤炭疽,占总病例数的95%,治疗比较容易,通常使用抗生素就可以治愈。
怕就怕吸入含炭疽芽孢的尘埃而感染原发性肺炭疽,病菌沉积于肺部,通过淋巴结扩散到血液循环,一旦确诊,几乎100%死亡。
肠道炭疽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口腔-咽喉型和腹部型。
前者属于上消化道系统感染,患者口腔和食道首先出现溃疡,然后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败血症等症状,患者感呼吸、吞咽困难。
后者则是下消化系统感染,初期表现为肠胃不适,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然后开始便血、尖锐疼痛、严重浮肿、呕血。
24天后会产生腹水,最终死于大出血、水电解质失调,以及并发休克。
肠道性炭疽感染的死亡率达2560%。
所以说,“白色粉末”――炭疽,就会导致隔离这一幕的发生。
————————————继续分割——————————————关于弹劾?
弹劾是指立法机构对政府官员提起的一种刑事诉讼程序,起源于英国。
1376年,英国议会确定了首批弹劾案例。
美国在制定宪法时借鉴了英国的弹劾程序。
美国宪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总统、副总统和合众国的所有文职官员,因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和轻罪而受弹劾并被定罪时,应予免职。
美国宪法赋予众议院弹劾的权利,由其依据应予弹劾的指控提起诉讼;而参议院则依据弹劾指控条款对官员进行审讯。
简言之,众院起检察官的作用,参院则相当于审讯陪审团。
严格说,弹劾只是指起诉,被弹劾并不等于被免职;只有经参院审讯定罪后,才能被免职。
弹劾的具体程序是众院司法委员会首先对指控证据材料进行审阅,以确定有否开始正式弹劾调查的依据,如通过决议,即向众院动议开始正式弹劾调查。
众院批准启动弹劾程序的议案后,授权司法委员会进行正式弹劾调查。
调查结束,司法委员会如通过正式弹劾条款,将提交众院全体投票表决。
众院只需简单多数票即可批准弹劾条款。
众院然后派员向参院提交诉讼书。
参院则需要三分之二多数票,才能将受弹劾者定罪。
如被弹劾的对象是总统,参院的审讯需由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主持。
一旦参院裁定总统有罪,总统即被罢免,由副总统取而代之。
在司法机构中,弹劾的范围要宽得多。
美国宪法第三条规定法官在“行为良好”时可继续任职,也即国会可以行为不当为由免除法官的职务。
作为“美国的文官”(civil officers of the United States),国会的成员可被参议院弹劾或被众议院解职(这发生过一次,是针对参议员William Blount的)。
在当代,开除(expulsion)成为处理行为不当的国会成员的主要方式(尽管这仍然很少发生),因为一个议院可以独立决定开除自己的某个成员,不像弹劾需要牵涉到另一个议院。
众议院必须以简单多数通过弹劾条款(articles of impeachment,所有50个州的立法机构以及哥伦比亚特区的市立法委员会(city council)也可以针对同级行政机构通过弹劾条款)。
弹劾条款中包含了正式的指控内容,一旦通过,就称被告“正被弹劾”(impeached)。
随后,由参议院对被告进行审判。
如果弹劾案是针对总统的,则审判由首席大法官主持,否则则由副总统(以参议院主席的身份)或参议院临时主席来主持(这可能也包括对副总统自身的弹劾案,但一般法律中并不允许由同一个人来担任法官和被告)。
美国历史上,国会仅对三位总统进行过弹劾调查,但是没有一个最后被罢免。
1868年,由于在南北战争后重建南方问题上的争论,第十七届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受到弹劾,但在参院审判时以一票之差被宣告无罪,未被免职。
1974年“水门事件”中,众院司法委员会通过了三项弹劾总统尼克松的条款。
在众院对弹劾条款进行表决前,尼克松宣布辞职。
1998年,美众议院以克林顿在其绯闻案调查中作伪证和妨碍司法为由提出弹劾动议,参议院参与了克林顿的弹劾审讯,但弹劾动议在参议院未获通过。
按照这个概率来看,弹劾总统,现实中很难看到!
但在。。。
Zoe被Underwood推下隧道被列车撞死,在我看来就俩字:活该。
从观众的视角来看,Peter是Underwood干掉的,有理有据。
可是从剧中人物的角度来看呢?
除了Underwood自己谁都不知道,什么证据也没有。
杀人手法可谓非常娴熟啊。
结果Zoe却要一查究竟。
怎么查?
你倒是给我说说呀。
你不能整天跟在人家屁股后面,问,诶,我说你呢,那个谁谁谁,是你杀的吗?
是吗是吗是吗?
诶!
你倒是说呀。
这时候我的内心OS就是武林外传里邢育森口音:真笨。
Underwood已经给了一个不错的条件了,Zoe也不想想,她几岁,他几岁,利用和即将成为副总统的Underwood的关系可以让自己在新闻界更有名,更具关注度,也就更不容易被杀,或者说被杀后能受到更多关注。
而Zoe却不要。
退一步说,Zoe真的关心Peter是怎么死的吗?
恐怕也不真的关心,她只想挖一个自己觉得是重大新闻的料而已。
这个料随便是什么都行。
可是即便认定了Underwood杀了Peter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你也不想想你一个小喽喽能做到些什么?
康熙帝尚无法轻易扳倒鳌拜呢,一个普通记者捕风捉影就说副总统杀了人。
这尼玛是杀人啊,能随便给人安的罪名?
换了谁,都会觉得Zoe烦且没用。
真要扳倒Underwood,你得找政治对手啊,比如,Zoe有幸活到后面几集的时候,找Tusk啊,那人家Tusk自然有手段先造点舆论,无法将Underwood定罪起码也能导致他被迫辞职嘛。
我们生活在一个反政治的时代,许多年轻人认为政治低俗,脏,腐败而且往往无用,而《纸牌屋》刻意迎合了这种虚无主义。
片中深谙华盛顿权力关系谱(白宫、国会、两党、媒介及场外的游说集团)的民主党党鞭安德伍德把政治操弄成了一盘中国象棋:一切手段是为了夺帅,一切棋子都可以拿来交易和出卖,年轻女记者和酗酒议员不过是卒子和马的区别,中美商贸关系则成了离间总统和国务卿的炮。
这一切都符合我们对现实政治暗黑的想象。
除了佐伊被推下铁轨嘟囔了一句“愚蠢婊子”,我们看完《纸牌屋》后,唯一留下的情绪似乎是更加愤世嫉俗。
有意的与现实政治重合更是带来令人惊奇的收视率,社交网站好评不断,名人推荐无数,甚至在中国也引发了一阵收视热潮。
严肃的好的影视作品永远是现实的回声。
美国的现实是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政治漠不关心,投票率不断降低;对应中国的现实则只是过了一把干瘾。
如果说抹了一把理想主义糖精的《新闻编辑室》在中国风行,是因为正切合了中国民众对媒体实行第三权力的饥渴,那《纸牌屋》无疑就是为同样饥渴的民主制度撒了一把盐。
安德伍德说:大家对民主的评价过高,我不经任何选举就当了副总统。
我们很感安慰。
好比一个患了痔疮的基佬安慰一个性无能的:你看,我也过不了性生活。
如何在那种脆弱的时刻反击、包抄,弄死那些试图打败你的人,这是安德伍德一刻不停思考的问题。
对付敌人,既然是敌人,那么用什么手段有什么区别?
如果只是权谋,我们有更好的教材,《三国演义》滋养了我们整整几百年。
《纸牌屋》当然不止于此,通过警察局长抹掉议员(人大代表)的酗酒醉驾、招妓记录我们还司空见惯,真的至于副总统亲自动手谋杀一个记者吗?
别说突然的插上一段两男一女的3P了。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我们能理解,着重表达“春药”便是媚俗了吧。
媚俗的电影不是不能满足于真实,媚俗的电影只是否认真实。
媚俗的电影只是太泛滥的正义和太泛滥的阴谋。
当然,这也不关这部《纸牌屋》什么事。
无可救药的迷茫,无以复加的媚俗,自鸣得意地背诵已变的琐碎空洞的真理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纸牌屋》只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我们也是。
顺应这个时代,是容易的。
顺应这个国家的专制,好处也是明显的:我们无需知道谁在大选中获胜;我们很容易成为乐天派,因为官方报道处处充斥着颂扬之声;我们不用给手表上弦,反正日子总是一成不变。
我们会讲越来越黑色的笑话,更具幽默感。
我们会因健忘而更加幸福,只要在一定时间内不常看见多样性,就会连多样性这一观念也飞快忘记了。
无可救药的迷茫,无以复加的媚俗还不算糟糕的,人人都如此,谁又能苛责什么?
如果非要在《纸牌屋》里寻找一位人物角色,套上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子或情绪,我们会发现除了沮丧,一无所获。
不用说安德伍德阴谋用尽只是为了达到权力的巅峰,记者佐伊用身体换取的也不会是新闻理想。
驱动这盘暗黑政治棋局的是对人性悲观的极致想象。
嘲讽政治,嘲讽人性,嘲讽一切,继而滋生的愤世嫉俗,这恐怕才是《纸牌屋》带给我们的情绪中最糟糕的部分。
我们沮丧,所以我们尽情享乐,好像我们活得似乎永远不会死;我们无力的嘲讽,我们自甘堕落的平庸,所以我们死得也好像从来没活过。
发表于南方周末24楼影院,请勿转载。
Francis的目标一直是总统,毁一个总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他的民调毁了,作为副总统的Francis在总统手下干活,不能明目张胆的作对,那借谁的手呢?
Raymond Tusk。
利用这个Francis无法操纵,又让总统言听计从的人,加上自己幕后操作,一步一步摧毁总统的reliability,同时剪掉总统的羽翼。
首先,让Tusk跟总统反目成仇。
Tusk支持总统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多年的交情,而是因为总统能源源不断地为他在商场上提供便利,要毁这层关系,就要一方面诱导总统阻碍Tusk的生意,让Tusk与总统反目,另一方面诱导Tusk制造危机,打破总统对他的信任和依赖,让总统觉得如果给不了Tusk他要的,他会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仔细看看Francis是怎么造事的吧。
一开始,国务卿在要不要把中国网络攻击放上商业合谈议程一事上与Tusk出现分歧。
多好的机会啊。
快速过一下利害关系:Tusk要合谈成功,弱化稀有金属的出口限制,这样他在中国的精炼厂就有利可图了,这点国务卿本来没有意见,但她更关心网络攻击的问题,想在这轮会谈就谈这个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一谈,合谈有陷入僵局的风险,后面几轮可能没戏了,Tusk不愿冒险。
最后总统勉强答应国务卿,同意用“a really soft touch”触碰这个问题。
事情看似结束了。
但Francis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Tusk的不同意已经让国务卿心存顾虑,Francis旁敲侧击告诉国务卿你根本不可能在网络战问题上有什么实质进展,有Tusk在,你在总统那根本没用胜算,你的soft touch别说对中国有什么实质效果了,就连白宫的支持都得不到。
国务卿求助了。
Francis继续说,当然,办法还是有的,就是在这一轮就强迫中国面对这个问题,这样总统只能被迫支持你了,有意还是无意违背对总统的承诺不过是技术问题。
“Cathy, if you don’t like how the table is set, turn over the table”。
果然,这轮合谈失败了。
国务卿看似无奈地采用强硬态度,白宫和总统大人是真的十分无奈地采用了强硬态度谴责了中国。
这时候到Francis出场了,Tusk为了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当然去说服总统向中国道歉,这倒也是为后面几轮商谈的大局考虑,可是总统心里不愿意,想他刚骂完中国,转头又要去讨好?
不好受呀。
Francis利用这一心理开始第一次离间,把别受Tusk左右的观念灌输给了总统:“You do what you think is best, the American people voted you as president, not me, not Raymond Tusk.”总统看似做出了一个自己的决定,继续对中国强硬,第一次忤逆了Tusk。
Tusk心里郁闷打电话给Francis,Francis那句“I am surprise too”让我一下笑了出来。
一局终,总统忤逆了Tusk,国务卿不待见Tusk,Tusk心里堵得慌,Francis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怀疑。
First Win。
第二轮关系到一个两党僵局:提高退休年龄民主党不肯,福利改革共和党不肯,这样下去联邦政府开销会被冻结。
Tusk最挂心的还是中国,想这个僵局快点过去,这样总统就可以早点处理中国的事。
Francis自告奋勇要去说服总统,给共和党他们想要的提高退休年龄,让共和党同意民主党的福利改革,从而避免内政僵局(个人觉得Francis根本没必要揽这摊子事)。
Tusk觉得只要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怎么都好,他才不在乎什么退休年龄,于是由他“as a friend”去说服总统,Francis去说服共和党。
首先要搞定参议会,好不容易跟最麻烦的Tea Party的Curtis达成一致后,这家伙又反悔了。
看剧时很容易会被民共两党之间眼花缭乱的谈判迷惑,但不要忘记,Francis的目的是离间Tusk和总统并且让总统在任期内出乱子。
这时放弃,Francis不仅会延续内政僵局,更会输了总统的信任,让先是说服总统同意提高退休年龄后来又说这是个坏主意的两面派Tusk扳回一局。
所以Francis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开始去说服6个共和党员弃权,并且利用议会议程强制让这个法案在参议院通过了。
总统对Francis的信任强化了,Tusk也乐于见这个结果,但这还不算赢,还有众议院这一关,而第四集基本都在说Francis和新wig Jackie,还有Tusk派来帮忙的Remy如何说服一众众议院议员,最后Jackie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当然这集最出彩的还是Claire峰回路转漂亮的采访,但这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就不多赘言了。
总之,第二局,Francis又默默赢了。
这时候冯先生出现,精炼厂,浮动汇率,大桥的好戏开场了。
之前国务卿的商业合谈只是表面的谈判,真正核心的谈判是跟冯进行的这场。
想想看冯和Tusk这哥俩好要是因为自己的生意关系扰动了政治,白宫怎么看Tusk,总统怎么看Tusk。
Francis要的就是这种事情发生。
刚好冯要背中国政府而行,说如果想杰斐逊港大桥项目顺利,只要美国在WTO坚定立场,让中国推行浮动汇率就好。
中国通货膨胀,对Tusk和冯都要好处,而总统so badly要这个可以削减赤字的大桥项目,本来坚定自己对中国浮动汇率的立场并不是什么难事。
Francis当然不会让事情那么简单的过去,他的目的是把Tusk和冯丑陋的商业关系暴露在总统眼前,告诉总统,别傻了,Tusk只是在利用你赚钱,他才不在乎你或者白宫或者美国。
于是Francis开始一边破坏谈判,一边告诉总统和Tusk自己这边谈判不顺,坐等Tusk露马脚。
果然,Tusk不小心说出了自己跟冯私下沟通时冯说Francis一直不合作才导致合谈不顺,暴露了他跟冯的私下联系。
总统在Francis的激将下,要求Tusk停止跟冯的私下联系。
Francis继续破坏谈判,冯和Tusk都着急了,Tusk在总统面前又提了这事,再次暴露自己跟冯的私下联系,总统烦Francis谈判失败,也烦Tusk跟冯私下联系,大声谴责了两人,并第一次挂断了Tusk的电话。
看似第三局是lose lose,然而谴责一个亲近的导师,和谴责一个半熟的幕僚分量是不一样的,作为半熟的幕僚,Francis赢了总统亲近的Tusk导师。
第三局后,Tusk开始不行了,而Francis开始连续出拳了。
趁着给中国施压的档口,Francis提出核能源补贴计划,绕过中国从第三方买核能源,迫使中国要不提高他们的全球价格,要不降低价格维持对美的核能源交易。
Francis才不关心中美的能源贸易,重要的是这触及了Tusk的核心利益,他知道Tusk不会同意,这样一来就会跟总统产生矛盾。
果然,当大部分核经销商都同意这一计划时,Tusk和其他公司勾结拒绝支持这一计划,他们不买,计划无法顺利进行,总统开始觉得Tusk是故意要他丢脸了。
这时Francis提出用反垄断法恐吓Tusk他们,告诉他们要不合作,要不彻底禁止这些公司的纵向合并,把他们经销商强制分离出来 。
总统不想破坏自己跟能源大亨们的关系,还有跟Tusk的关系,要Francis安静地处理这事。
Francis怎么会乖乖就范。
能源补贴计划风声一出,Tusk立刻准备上法庭,Francis想总统和Tusk矛盾激化,搬出了能源委员会,要总统威胁Tusk要他们帐目公开,总统开始担心了,要见一见Tusk,这两人要真的见面 Francis就没戏唱了。
他要确保让Tusk觉得总统背叛了自己,对自己出了一计重拳,同时还没有商量地余地。
于是有了Francis邀请Tusk到自己家,在总统隐瞒能源委员会之事的同时,告诉Tusk总统的真正意思就是要不接受能源补助计划,要不就接受能源委员会调查公开账目,没有第三条路。
Tusk一气之下断了整个华盛顿的电,还威胁要让东南部停电,总统就算再相信他,也无法不怀疑他的邪恶动机了。
这时Francis又开始搬弄是非了,告诉总统自己在Tusk无耻的诱导下说了能源补偿的事,这才招致Tusk的报复,总统之前还跟Tusk聊得好好的,一下觉得自己被耍了。
总统在Francis的鼓动下决定由政府接管Tusk在东南部的三个电厂。
第四局,Tusk失去了总统的信任和支持,总统失去了一个忠实的拥护者和灯塔,还得罪了一群能源大亨,Tusk被迫同意了能源补助计划,美国成功向中国施压,Francis赢得了总统初步的信任,Big Win。
至此,Francis可以说瓦解了总统和Tusk的关系,总统没了真正能帮他保驾护航的人,后面几集里慢慢的成了Francis的羔羊。
《乡村爱情故事》与《纸牌屋》第二季《纸牌屋》开播,当Frank夫妇从夜色笼罩的公园并肩跑出,一路到镜头前,两人同着黑衣,远处华盛顿特区灯火闪烁,夹杂着警报的嘈杂背景音让人不安。
一句话出现在我脑子里:这两人一路从黑暗里杀出的人,自身必然也是黑色的。
这个气氛非常严肃、神秘、暗流涌动,我已经不敢喘气了,这怎么行。
恶趣味的我忽然希望完美演技的史派西此时笑场,针对这个问题,我做了一番思考,最后觉得,在他们稍作停留的那一瞬间,可以让赵四出现,嘴角一抽:“干…干什么玩意呢你俩?
”,紧跟一段街舞……到这里,可能有一半人要以此文牵强附会哗众取宠为由走开了。
所以此时我应该严肃地告诉你一个秘密,《乡村爱情故事》(《Countryside Love Story》,以下简称《CLS》)和《纸牌屋》有一个赤裸裸的共同点:都是发生在一片白色的时空。
你看,《纸牌屋》故事的舞台是White House,白宫;而《CLS》发生在象牙山,那象牙是什么颜色的?!
这可不是无聊的巧合,将白宫和象牙山作为舞台就是要告诉大家:山、水、道路、宫殿……这些都是纯静平和、与世无争的,但人在这里,江湖就在这里,用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来填充故事的是人。
人太复杂了,两部剧的角色们揣摩对手心思,见招拆招,都异常精彩,刘能大战谢广坤、赵四破解刘能;Frank生擒小记者,党鞭上位副总统……在别的剧中,善恶分明,善的最后干掉恶的是固定结局,观众也就是过个正义得以伸张的瘾。
但是《CLS》和《纸牌屋》都做了非常高明的设定,不分善恶,你不知道怎样才算圆满的结局。
《CLS》是一群朴实无华,天然无害的农民,最坏的招数也就是刘能偷放广坤的驴,但你抬我杠,我拆你台,故事竟然延伸了七季。
《纸牌屋》是一群老奸巨猾的政客,一切都是为了“残酷的效率”,善良一词对他们来说撑死是个工具。
所以看这两部剧,同学们,它们不是杀鬼子,固有的道德标准衡量不了,一个是善对善,一个是恶对恶,所有情节的发展都是靠矛盾冲突架构起来的,没有人天然应该胜利。
这更符合世界本来的状态,伟光正不好找,大多数人也只是在向着目的勇敢前进。
换个角度,我们这个国家,到底谁在看《CLS》,谁在看《纸牌屋》?
当然我这样的奇葩俩都看,《火影忍者》我也就这啤酒炸鸡看。
戏就是戏,都是虚构的,不能说他们演绎的就是哪类人的生活。
奥巴马和王岐山也不会承认政客都那么办事,乡下的我爷和我奶也怒骂谢广坤真是个王八犊子。
这里就不说这个国家城乡差异,五线城市的文化生活观察这种话题了。
把这两部剧放在一起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CLS》里的人群和《纸牌屋》里的人群,是这个宏大世界的两极。
一个是东北农村最基层,一个是地球最发达国家的核心,它们的区别就是刘能穿西装和Frank穿西装效果的区别。
两个极端的意思是,他们都是特殊的。
不论是需要我们踮起脚尖瞻仰的“党鞭”,还是需要俯身成锐角才能看见的苗圃主人他老丈人,我们面对的姿势都应该毕恭毕敬。
因为我们,芸芸众生,夹在刘能和Frank中间,被称作“沉默的大多数”,理所应当向两极致敬:你向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权力,你也向往沁人心脾让人心安的泥土香。
而他们,正享受着这些,并娱乐着我们。
对我个人来说,为什么“House of Cards”第一、二季会是编剧的教材﹕1. 让坏人当主角,而且逆流而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达到了guilty pleasure的最大快感。
开始写第二季的时候难道编剧没有在白板上写着「让Francis Underwood当总统」这个条律?
就等于假设浮士德最后不是成为了魔鬼,灵魂没有被天使没收,而是成为了皇帝,想想这是多么刺激的事。
2. 主线和副线的互辅相承。
3. 对白把握着简明与睿智的平衡,对白里几乎没有多余脂肪,但又保持着非常克制的出人意表。
甚至人物有时是只把话说了一半,观众的认知已经凭借对角色性格的理解或作为全知者的优势,知道另外一半是什么,换来脑袋参与剧情的快感,而这个入场劵的费用当然不便宜但又没那么贵- 精密的提示、铺排及节奏考究令观众没那么难参与,有着被体贴的尊重。
4. 人物的行为偶然出人意表,但必须符合其性格及人性,令观众信服- 这一点很难,其实偶尔是「好看」到令观众忘掉了某些牵强的处理,这看似是四两拨千斤,没那么难,但也绝不容易。
当然也不能「太好看」,「太好看」有时就意味着牺牲了太多人物的现实生活感,但永不忘记「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有时比「好看」更会得到知音观众的敬意,”House of Cards”在很多配角身上的处理正正如此(如卖排骨的Freddy、 情深款款的Remy、天使魔鬼于一身的Rachel和Doug、抑郁症的Megan等等),点到即止的余音枭枭比比皆是,把所谓的「好看」(意思是最典型的、带着大幅跨度的所谓剧力) 留给主角。
5. 用仔细的细节又融入剧情的政治资讯性元素(一般观众如我对这些都是似懂非懂的),去掩盖甚至辅助一些几乎成为硬伤的吓唬人技俩(把中国打造成跟美国亦敌亦友的国家既符合事实也充满片面化描述及大胆假设,本来其实是很难过关的),起码令观众看的时候不至于「出戏」,甚至愿意选择性地被蒙混去,条件只要是一切似是疑非。
6. 好的剧集当然也是有文学养份的﹕“House of Cards”告诉我们政客要打开最大的「开放思维」(不代表胸襟),告诉什么是「欲擒故纵」,「妥协的艺术」只是用短暂的放下尊严好让达到目的后换来更恒久的尊严,同时要懂得「引君入瓮」偶然向对手吐露一些自己的底牌,只因为我们肯定对手也不是笨人,只有偶然的坦承才可以令对方输得更彻底,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输给什么,政治角力中就是要比对方计算愈来愈多愈来愈前的下一步,直到最后步太多了成为乱局谁也算计不了谁,就斗反应快,机智和精力之战,人物的疲惫是戏剧最后的精髓,达到剧集最美的内核﹕政治人物的寂寞和自我认识- 走多远的路去违背自己的良心,便要隔多远的回路距离去遥望自己,那茫然的朦胧美。
Francis Underwood到第二季结局仍然只是一块烫手山芋,因为他仍然充当着代表观众沉醉在邪恶权力梦想的符号,所以他还暂时保有不「被」蓦然世故的特权。
或许,哪一天他的这项特权被剥夺了,“House of Cards”将更文学化,而可能再没那么商业化。
精彩度和Frank一样有了质的飞跃
5,6,10, 13 跳着看了4集。剧情惊悚小气,比较适合安排到广场舞大妈故事。可他非要讲全球政治。英国政治惊悚小说改编的实在不好看。
软弱的虚伪其实跟无情没有差别。
从没想过一部政治剧会让我如饥似渴追着看的。
扯鸡巴蛋
仍然是“不断面临危机却又总是化险为夷”这样屡试不爽的传统套路,只是现在流行让高智商酷逼反派当主角,如老白,如弗兰克,才让人看的过瘾。剧情发挥过度变成扯谈但尚算能接受,最喜欢的是两个主角的深度,总有新的一面是之前从未揭晓但又是意料之中,这才是人性。也可惜只有两个主角是这样。
精彩程度完胜前季,只是安德伍德夫妇二人实在过于强势,以至于其他对手们都太过黯淡。不过十一集的设定始终觉得除了噱头再无其他。整季的故事承前启后扣人心弦,最后结尾一幕也是点睛之笔。下季,Frank终将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帝国中崩塌。★★★★★
强行降智成这样了,还九点多分无法理解,六分都高好吗
两晚看完。爽。另外建议大家直接看片。千万别先看豆瓣短评。#剧透你说你都不知道怎么骂你好了#
后面弱了……
这一季好烂
我操,第二季重口了好多啊,但还是好看到爆炸。Kevin Spacey演技真是超神,赶紧出第三季啊~~~~
第一季三星,第二季三星半
编剧已经彻底打算把此剧变成侦探剧类型了,又是两起谋杀,还有3P!Frank一路披荆斩棘,完胜傻X总统和大亨,感觉就象他在打电玩。第三季已经不值得期待了,最多也就满足一个好奇心而已。
“没有一个人为我投过一张票。”相比之下,第二季的人物和情节较第一季要弱化和单一了,长袖善舞的只剩下了安德伍德夫妇,其他人太黯淡。总体而言,两季讲完一个精彩的黑色政治剧,足以让其他拖泥带水、废话连篇的电视剧见鬼去了。8.1/10.
惊人发现:这部剧里,我一个喜欢的角色都没有……
跟瑞秋有关的两个男人都死啦,你妹的!
阴谋感太强,总统智商过低。
其实从下木大人开始亲手杀人,我对此剧就开始失望了……
开场就迅速撇去了那些已经无法继续挖掘的媒体政府关系线,把重点集中在政治斗争上。男主独白少了更多用行动挖掘性格。中国第一次在美国政治剧中如此有存在感。不知道最后站在权力巅峰的FU敲完两下桌子后回过头看这一切会不会祭奠一下他踩过的那些尸体。另外看完这部剧后热衷于聊爱情,是不是太low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