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没去电影院看。
不知道在电影院看的可怜人会不会吵着服务员退票还钱。
怎么个烂法就不说了。
反正基本上不靠谱的都能跟这部电影靠谱。
比较通行的私下版本翻译是《赎命24小时》,英文原名是《车轮上的蝴蝶》。
关于这三个名字,代表了一干人等一贯的智慧:赎命比较通俗和紧张,作为私下版本“赎”字还算精到;危情当然是公开版,虽然有点俗套不过既煽情了又惊悚了,而且一个“情”字,算是一语道破天机的;至于《车轮上蝴蝶》,在电影里出现了一句台词,我没想明白,回来搜了一下,原来“Butterfly on a Wheel”是引用十八世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波普的诗,“Who breaks a butterfly on a wheel?”(是谁用车轮压死了一只蝴蝶?
),指为了一件小事而耗费极大的时间与心力。
简言之,小题大作。
不得不说,这个名字真是极其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这个故事的内核,不过用这个名大概电影的票房肯定惨淡,另外一方面,相关人士用一贯的智慧一定估计,中国人是不会理解这个名字的。
也许是得益于柯南,电影演到中段,我已经猜到了元凶,虽然布局的原因我仍旧猜不透,但似乎跟情有关。
妻子在过程中不断地暗示丈夫,你还有什么隐瞒我的?
你是不是真的爱女儿超过一切?
你是不是要坦白一些事情?
而丈夫的表现,令人失望:一错再错,缺少智慧,要么懦弱、要么粗暴,以一个谎言掩盖另外一个谎言。
布鲁斯南终于演了一次貌似反面角色,“其实他是一个顾家的人”,在电影一开始就已经交代清了。
不过老007先生那满脸的胡须和皱纹啊,可惜他妻子眼光不太好,选了一个更差的当外遇对象——虽然是在特殊状态下的一种极端化呈现,但是男主角形象实在太糟糕了,在斯巴达300里就不看好他。
个人认为,影片最大的华彩和败笔都在结局:丈夫和妻子玩完了游戏,他们的一切,存款、女儿、房子、工作,无一损失,而人性却在整场游戏中被挑战到极致,他们面对的一切似乎全都变了,又似乎梦醒一般没有任何改变。
我在电影开始不久也想到了这种可能,这是我预期的这部电影最有意义的收尾方式,算不负期望吧,其实是个伦理片。
然而幕后操手真相大白,女人的心态复杂,受不了丈夫的出轨,然而所采取的手段太有心机太多狠毒了些,说小题大做也可以。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女人告诉她丈夫,一切都没有改变,她期望他回来,带着一颗完整的心回到她身边。
在男人复杂表情里的一个拥抱,电影戛然而止,任凭观者判断结局,情感的主轴不是报复,而是回归。
我实在不知道在经历过这么一番戏耍以后,男人怎么可能会息事宁人,女人又怎么可能期望破镜重圆。
这么大费周章的目的实在令人费解。
如果是在探讨类似事件的解决方式,这部电影显然只能成为反面教材。
难怪有人说,这是一部折磨男人的样本。
看完觉得,这个女人可怕,缜密而演技高超,可也真是用轮子撞死蝴蝶,大费周折得不值得;不过考虑到她的最后期望,反而又觉得可怜了,终究是个女人。
倘或她和布鲁斯南毁了那男人的一切然后轻松地扬长而去,我可能对结局更赞些。
当然,这样只能从伦理片变身喜剧惊悚片,不会有那么多思索。
什么时候这种纯娱乐的片子也学会要让人思考起来了?
问题是,谁都不要以为别人是傻子,以为有且只有自己可以瞒天过海而天衣无缝。
无论男人女人,也无论领袖还是走卒,记得有一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人们在智商上不会相差太多,不过是反应快慢的问题。
Let Sporus tremble –"What? that thing of silk,Sporus, that mere white curd of ass's milk?Satire or sense, alas! can Sporus feel?Who breaks a butterfly upon a wheel?"Yet let me flap this bug with gilded wings,This painted child of dirt that stinks and stings;Whose buzz the witty and the fair annoys,Yet wit ne'er tastes, and beauty ne'r enjoys.——"Epistle to Dr. Arbuthnot" Alexander Pope,1735在18世纪的英国诗人中,亚历山大.蒲伯绝对是反讽诗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智者的一生就是地球上的一场战争。
”的确,蒲伯的一生就是在不停的战斗中度过的。
尽管蒲伯从不主动攻击他人,但他出色的才能,不合时宜的信仰以及童年时的残疾不可避免地招来一些平庸文人的嫉妒和非议。
针对这些恶意的攻击和诽谤,他从不退却,而是有来必往,给予坚决的回击。
这部电影引用了蒲伯在“致阿伯斯诺医生书”中的一句:"Who breaks a butterfly upon a wheel."意指是谁用滚滚车轮碾死了一只孱弱的蝴蝶!
这句话也是蒲伯反讽诗窥豹一斑的艺术展现,它形象地表明了人们有时会为了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杀鸡焉用宰牛刀”的小题大做!
凡是没有理解反讽这一手法精髓妙义的人,身临其境地去看这部电影是必然会失望的。
男主角内尔的登场俨然一副贴心丈夫慈爱父亲的光辉形象,而女主角艾碧也似在这样“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中甘为主妇乐不思蜀,他们二人的爱女苏菲天真可爱,这样温馨温暖其乐融融的家庭景象使得他们坐落于芝加哥郊区的大屋仿若世外桃源般令人向往。
在艾碧生日的当天,一个自称“莱恩”的不速之客将他们一团和气的安宁和谐生活彻底打乱。
莱恩以苏菲性命相要挟,要夫妇二人在之后的24小时之内完全听命于他的控制和摆布。
于是,幸福表象下的不堪婚姻本质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时刻,如涨潮般的海水弥漫,呼啸着喷涌而出,当浪潮终得平复,影片也在令我局促不安的灰色基调中戛然而止,而我内心对于婚姻的审视和对自己的反思却久久不得平息。
我记得老公在初见内尔这么完美的男人之时,发自内心地自愧不如啧啧称道,影片也借艾碧好友之口道破内尔是"The greatest husband",可我也记得自己在针对老公对内尔的由衷赞赏之时说了那么一句于他看来无比扫兴的话,“没有到一个男人生命的终结,你永远也不能说他是好是坏!
”不知是出于女人对男人的直觉威力还是出于我对男人悲观质疑的态度,反正影片最后有力地印证了我之前“乌鸦嘴”的神奇预言,内尔的确没有他看上去的那么完美!
你说内尔道貌岸然也好,说艾碧阴险狡黠也罢,这都不是这部影片想要让观者洞悉的主旨所在!
婚姻对男女的考验和男女对婚姻的权衡本来就不是一视同仁般的并行不悖!
有的婚姻看上去坚不可摧,有的婚姻看上去危如累卵,有的婚姻看上去牢不可破,有的婚姻看上去如履薄冰,但并不是说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婚姻就没有一触即发的潜在危机,也不是说危如累卵如履薄冰的婚姻就没有柳暗花明的内在转机。
看完这部影片,艾碧挽救这段婚姻的良苦用心让我着实感慨良多。
面对爱人的背叛,竭斯底里的女人也许会咬牙切齿地实施报复,再不济的女人也会“一哭二闹三上吊”,可艾碧没有这样做,她和莱恩设计了一场跌宕起伏悬念亘生的好戏,配上二人里应外合天衣无缝地演绎,唤醒了丈夫迷失的责任、丧失的爱意,然后艾碧告诉他一切都未改变,她仍然满心期待着心有愧疚的丈夫回归,回归有妻有女的美满家庭。
所以,婚姻中的你若不能洒脱地和那个男人说拜拜,你必须温柔;婚姻中的你若不能洒脱地和那个男人说拜拜,你必须贤惠;婚姻中的你若不能洒脱地和那个男人说拜拜,你必须宽容;婚姻中的你若不能洒脱地和那个男人说拜拜,你必须体贴;当然,婚姻中的你若不能洒脱地和那个男人说拜拜,你必须有点脑子,懂得经营!
可我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却是:作为一个温柔贤惠宽容体贴有脑子又懂经营的女人,为什么不能洒脱地和那个男人说拜拜?
为什么还要大费周折地去用车轮碾死一只蝴蝶呢?
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公弱弱地问我,“艾碧不和内尔提离婚的原因是因为爱情吗?
”我哑然失笑,爱情?
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发笑的构词。
在面对这样狗血的爱情时,我又不淡定了,可我还是宁愿相信艾碧不提离婚的原因并非出于爱情,只是因为习惯,习惯依附于内尔的生活,没有工作,没有事业,没有收入,没有所得,没有独立的自我,她苍白的生命只剩下了丈夫和女儿!
“弱者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唉,什么时候我们能跳出这个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的性别领域,能够张开双臂信马由缰自由驰骋于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在完成女人的使命之前真正地成长为一个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人呢?
我期待着,努力着,仿佛像我已经看到了那一天一样——幸福。
剧情张力还不错!
虽然结尾的解释有点牵强!
我看了其他网友的介绍才知道Butterfly on a Wheel 的意思!
保卫家庭!
使出这种辣手手段!
不知男主角还愿意过下去吗!
最后那回归的一吻到底有没有!
有点意思!
本片通过一名娶了演技派的老婆又和007老婆搞外遇搞得全世界都知道的大哥的悲惨经历,向我们揭示了搞外遇的禁忌,对于所有致力于搞外遇的人民群众们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以下总结四则,抛砖引玉:第一,不要搞外遇。
比如这位男一大哥,你说你没事黑黑竞争对手的网络,抢抢订单;搞搞办公室政治,玩弄一下同事。
这些虽然也很不好,但也就只限于很不好。
可是你一旦搞外遇,这就是道德问题。
何况你还不是第一次搞,是搞了好几次(至少两次),这就是道德败坏的问题。
所以最后你被别人玩弄完全是自找的。
第二,做好隐瞒工作。
就算你的欲火中烧非搞外遇不可,你也千万别搞得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比如这位男一大哥,你说你自己好好数数,这片子里有三句以上台词的角色,除了您那未经世事的女儿哪个不知道你搞了外遇?
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三句以下台词的角色八成也知道你搞了外遇。
你说你搞外遇搞成全世界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八卦杂志都懒得登那种,你不死谁死。
第三,注意选择对象(注:不止和你上床的那位,还有和你上床的那位上床的那位)。
就算你从小不知道小心俩字怎么写,搞外遇搞得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你一定注意不要搞到007头上。。。
比如这位男一大哥,你说就算你披上斗篷,也是一希腊肌肉美男,属于以一当一万那种,但是您拼得过人家007嘛?
虽然这位皮尔斯.布鲁斯南大哥也就是个过了气的前007,一不小心就把沧桑写在脸上。
可人家当年开跑车泡美女惹得全世界姑娘尖叫的时候,您跟哪呢?
您虽然智商也挺高,搞办公室政治把同事搞得一愣一愣的,但是您搞得过军情六处的前特工嘛?
您泡这位大哥的老婆,您不是找死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娶个好老婆。
如果你非要搞外遇,而且还希望搞007老婆这种高质量高难度的外遇,那你就千万不要娶一个这么nb的老婆。
虽然我们前面说007很nb,但我们不得不说,这位男一大哥,您的老婆比007还nb,-___-||| 根据剧情来推测,这次行动完全是您老婆安排的,007也就是听您老婆指挥。
而且您老婆不光能负责幕后策划,还能自导自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行动在整个事件的第一线。
而且而且您的老婆还是一位表演天才,无师自通的那种。
那表情、那动作,我靠,就差在脑门上就写上“我是一个演员”了。
娶了这样的老婆,你还要搞外遇,你真是非死无葬身之地不可。
最后的最后,奉劝大家,“外遇有风险,行动需谨慎”。
p.s. 现在好莱坞的编剧,越来越喜欢故弄玄虚了。。。
看完这片子不知怎么忽然想起了著名的史前一万年。。。
当时那个渲染,那个铺垫,我是怀着满心期盼,看着那个又高又瘦的穿得跟木乃伊似的外星变态一挪一挪地出来了,就等他眼睛放火,屁股放电,手一指天把地上的人全劈死呢。
结果这大哥怎么就被一穿着皮裙子的野人用一树枝给戳死了,连脸都没露一下。。。
我囧呀。。。
扯远了,这部片也是这个意思,看了4/5,心说布鲁斯南大哥你干嘛呢?
为什么呀?
不明白呀。。。
看完后1/5,心说布鲁斯南大哥你至于嘛,不就一外遇,直接捉奸在床,大不了一枪打死俩不就得了。。。
太复杂实在是太复杂。。。
Keep It Simple, Sucker...blog原文链接:http://sakinijino.com/archives/895
刚刚看到几篇影评,大概意思是说最后一幕女主解释做这一切的目的是:让男主尝一尝失去一切的味道,并想要和男主重归于好。
excuse me???“
”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①女主巴拉巴拉一堆,说自己受了很大的伤害,每天晚上看着男猪睡觉,做梦,还可以想象到还有一个女人也在看着她老公睡觉,心里很是不爽,最重要的是女主说了:我不做了!
(潜台词是什么,老娘不和你过了呗!
)
②女主说男猪你仍然拥有一切,大房子,好工作,乖孩子,but just one thing,who broke the butterfly with the wheel....?(原文不记得,大概是这个意思哈)这唯一不一样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已经用车轮压死蝴蝶的女主自己哇。
③男主出轨不止一次,片里有两个片段女主提到了丹佛,可见他们之前在丹佛的时候男猪一定也出过轨。
女主心灵收到了很大的创伤,以致愤怒、压抑、绝望......不然也不可能联合前007自导自演这么一出好戏给男猪。
况且聪明如女主,怎可能不明白破镜不能重圆的道理?那么,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好戏过后,分道扬镳。
女主最后说“我看清了你,但我不想继续和你一起”不就是说两人完蛋了嘛,剧情是这样设定的肯定有它的合理性。
有人说男主冤枉,女主太狠,我大可说这是活该,凭什么他外遇让人伤心就该放过,他情妇也是明知道自己丈夫知道真相会受不了还继续为之,这些说明他们根本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就该让他们尝尝这种滋味,故事的设定就是被背叛的人无奈愤怒之后做出的一系列较之夸张的可以说报复行为吧,似乎也没那么简单,小题大做,每个人对事件的衡量度不同,有些为情自杀的人不为人认同,我觉得似乎可以理解,感情的伤痛的确看不见又很深!
虽然看到结尾未免感觉有点小题大作,但如此颇费周折,环环相扣,好莱坞编剧的功底也不是唬的。
故事其实很简单,外遇当事者被各自的爱人合谋设计,体验那种孤独无依,举步维艰,世界毁灭的无助和痛苦,明白所谓的外遇之爱不过是肉体狂欢,真正的感情仍在原配。
主题虽小,看起来相当过瘾,惊悚环节,丝丝入扣的布局非常精彩。
婚姻中出轨的可能性多半源自于人类的一种动物本能吧?
一位喜欢语出惊人的男同事说:某著名作家都写过:一夫一妻制是对人性的束缚,换言之,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
看看现实的婚姻中,当一方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在身体上或者思想上背叛了自己时,会发生什么?
她会找自己的闺中密友哭诉,不断地查他的电话、短信,判断是否这会是真的。
看,我这里用的是她,通常婚姻中的背叛者是男人,好像忠诚对于他们来说更困难一些:)当然,现实中也有更极端的情况出现:前两天本地一对夫妇在家中“离奇”死亡,知情者盛传是因为老公有外遇,正为失业在家苦闷的老婆打开煤气,两人共归于尽。
可怜,留下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跟年迈的奶奶生活。
扯远了。
本来觉得这个《车轮上的蝴蝶》(赎命24小时)并不是一部特别精彩的片子,在国内充充进口大片也只是看在有前007加盟的份儿上。
但是看到最后,不由得笑起来了很好的一部已婚男性的教育读本嘛。
看看,貌似忠于妻儿和家庭的尼尔经历了一个怎样的24小时啊?
但是,作为要推荐给已婚男人看的影片,好像这部《赎命24小时》还是有一点隔靴搔痒的地方,它的剧情在最后强硬地画了一个看起来充满温情的圆满结局:妻子艾比说明了设局的初衷:只是想和尼尔一起,让他体会将要失去孩子和家庭的恐惧中,那种两人相依为命的感觉。
呵呵,这么有心计的艾比竟然是出于这么单纯的目的。
在那一刻,导演还不如出来念念圣经说段关于婚姻和家庭对一个成功男人的重要性什么的。
前面那么有戏剧性的设计,最终不了了之,让人怅惘啊,好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到最后都变成了凶手当初迫不得已的忏悔和自白,而不是揭开了人性之恶的血淋淋的真实。
那么软弱无力的原因,枉费整部影片还算出人意料的结构安排和演员的尽心尽力了。
这样倒回去想想,就觉得前面的铺垫真是笑谈了。
其实烧钱扔出车外那段挺精彩;恐高的尼尔站在大厦顶端汗流浃背也很精彩;尼尔从“绑匪”汤姆家出来在车里对妻子艾比说:是卡尔和朱迪有染,才导致朱迪被辞退,啊哈哈,尼尔抽烟遮掩的时候眨眼睛的样子,应该是标准的撒谎者的模样吧?
但是,败笔恰恰在最后,整个故事揭开“为什么”的时候。
艾比什么都知道,是她设局的,是她要让眼前这个看起来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男人尝一尝恐惧:让他明白当他不能失去的都将失去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但是,仅此而已吗?
这之后还是接着爱他吗?
当这一切没有发生过吗?
布鲁斯南饰演的也仅仅是这个惩戒行动的执行者吗?
完成以后就坐在家里地板上没事了吗?
弱啊,为什么不干脆残忍点,让结局在出人意料之外,更多一份残忍,让欺骗妻儿、踌躇满志的偷嘴男人更惨一点呢?
从这个不忍,我们看出:导演是个男的,而且肯定也是已婚男人,对了,迈克 巴克尔,1999年《完美计划》的导演,男性。
但是《赎命24小时》还是“可贵”地表达了一种可能性,在丈夫出轨这个问题上,女方可以采取比哭诉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当然,要智商足够玩死他的女性让自以为是、八面玲珑,在婚姻中扮演好丈夫好父亲,在事业上塑造成功男人形象,还想在情人身上寻找快乐的男人,尝一尝一无所有的恐惧。
所以,鉴于好不容易发现的这部那么有教育意义的读本,我们来改变一下结局,让已婚男人印象更加深刻一些:艾比设局,让尼尔在大厦那里就跳下来?
或者让尼尔成为杀人犯,把与他有牵连的女人杀掉?
让两个男人决斗,尼尔肯定打不赢007?
反正让他死掉算了。
那么,家就散了。
也许导演本来也有更残忍的结局,本着治病救人的想法,还是算了。
我看到网上有个男人的评价说 这么聪明的女人 可以做朋友 不值得做老婆。
对此,我表示不赞同。
这不是聪明的女人要不要的问题?
而是道德问题。
任何一个女人都可以成为那样的妻子,因为都是男人逼出来的。
一个搞婚外恋的男人,一个说谎的伪君子,一个如此演技派的骗子。
试问什么样的女人适合他?
必然是片中的这个女人了。
片中真正痛苦的人是谁?
当然是导演这次绑架的男女。
面对另一半的出轨,他们这样做想必大多人会认为是小题大做了吧?
那面对出轨大家有怎么做的?
沉默?
离婚?
忍受?
或是想惩罚出轨的人却无能为力,甚至我们看到有人为此而自残自杀……对于这些事实,你们还会觉得片中的人是小题大作了吗?
他们无疑是幸运的悲哀者了。
我想这么做肯定不是为了去挽回什么,只是为了惩罚。
为了让出轨者也感受感受无能为力的心力交瘁的滋味。
被人背叛了的男人女人们,请看看这部电影吧!!
已婚女人的娱乐片 外遇男人的恐怖片
狗血的反转剧
就为了婚外情有这必要这么大动干戈么...
有点混乱
其实我没看懂。
结局太出乎意料了!
破烂剧本
这个悬念从一开始就不是很吸引人,心理上也很难立住脚,有些东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绝对好片
电视放的。坑爹。
老007老了
2011/9/14午夜至9/15凌晨,CHC高清电影,普通话配音版,xj合看,4星
小题大做背后的现实意义
神经病吧……
故弄玄虚
已婚男人,别玩外遇!
我得到一点启发, 就是偷情也要低调呀
与人斗其乐无穷哇~~~~
美国
主角老婆绝对的蝎子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