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最喜欢的大女主人设”男性合作方质疑女主角不懂熵增原理我们这个世界其实满满都是自以为是的傲慢和自我框架对他人的审视和分级我们太懒了 懒到用一种标准一种态度去面对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人与其说男人多数爹味不如说自以为的上位者的优越感简直是人性之癌难以去除因为我记得曾经有位男性友人尝试和我讨论近代物理学,我也是一句:“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你看了什么书吗?这点基础都没有你和我聊什么?”我是女性,且比对方年轻。
这个傲慢来自我我自以为的博闻强识和阅读量这就是“自傲自大”的人性之癌那个“我”无比强大,对外全无他人东亚文化圈里的男性,只是在教育和被扶养的过程中,被周围的家人和环境加重了“你是全知全能的责任担当者”的思想钢印而已而“心理上的全知全能感”,无疑是最巨婴且脆弱的不接受能力有限 不接受失败 不接受无知 不接受人人均有其边界 不要一味打性别战争放下简单粗暴的评价标准和流行空虚的语言体系,放弃标签化自己与他人才是和自己和解 和周围和解的第一步
三个女主的线继承了剧版的优点,各有批判,例如方欣线的孕妇工作问题,对婚姻的犹豫,日常是孕妇感受重要还是孩子重要等等。
但收尾收得很潦草,很像新闻或者是XSH上的孕妇心情笔记。
而且突然让张挺这样焦虑太奇怪,有让他下线的嫌疑。
不是说男性不可以产前焦虑,而是没有铺垫,突然让他变成这样。
有种看美剧的错觉,但这又不是美剧,是一部电影。
没有让张挺落地,也没有正面他和方欣之间的异地,工作情况等差异问题,这些偏偏是更为现实要面对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实质上可以触发更多的笑料,结果都忽略了。
挑了一个比较浮的小问题,就显得有点假。
而夏梦线,问题不是在于她没读过小说就去找人谈IP版权。
她是读了但读不懂,她对熵增概念不太了解。
类比一下,如果现在一个文科出身的经理,想找大刘谈三体版权。
让TA迅速读懂并和大刘就个中科学观念,哲学理念相谈甚欢,这显然不太现实。
里面也点出了,不止夏梦,夏梦前男友继冲也没读懂。
但继冲为什么能与KK他们玩得来,因为他天然的性别优势啊。
KK一伙人的逻辑和规矩就是男性世界里常构建的壁垒,除非夏梦用游戏作为敲门砖打进去,否则根本不具备对话的可能和空间。
而夏梦显然是意识到这点,才不停让男友代打游戏。
但剧作比较温柔的一点就是让KK这人更柔软,表达了他想和夏梦打游戏的原因是他想多了解夏梦的为人。
但实质上这种打游戏式的圈层试探和拉拢,规则式的服从,还不是以前酒局变样。
只不过变得隐晦罢了。
更好的了解还应该是从小说本身,改编案本身的质量,凭商业规则说话,不是更好吗?
幸好剧作最后也就这点落地了谈成合作。
所以夏梦在我看来,反而不算崩人设。
起码她也是意识到KK的诉求并再去研读了原著小说给KK改编方案。
而刘净线,太莫名其妙了。
姜山木的演员应该是合同到期了不续了吧?
反正就让他莫名因APP下线,接着就不见人了。
向东流莫名上线,但我想说,他的角色好奇怪。
不过也算是延续了刘净线啥都想尝试,啥都犹豫的性子。
但本片对她着画点在于亲情,但又太偷懒了,属于常规套路。
不感人,只能说,目前呈现的刘净线,她最坚持的,就是开餐厅了。
不过能在现在的影视中看到关于疫情的内容,还是很好的。
这部片不完美,但我想看第二季。
不知道还有没有。
2023年04月26日,华夏影院(九亭)。
电视剧版的浓缩,算是口罩期间的正能量影片了。
三个姐妹淘的爱恨纠葛,有时候跟闹着玩似的,有时候又刻意较真起来。
你说说,这女孩子要哄好,共情起来可真不容易。
以不同的味觉来勾勒女性之间友情倒也是新颖,三个女孩演得也够用力,不错。
在一部音乐剧表演里重拾过去,反思自己,保鲜了友情。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IP的观众来说,电影拍的还是挺不错的,人物选角都很有特点,故事和事件冲突既没有高高在上的虚假,也没有傻白甜的无脑,可以说是比较贴近都市生活。
一直觉得娱乐圈最大的诟病,是设立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人设。
其实每个人都是情感复杂,面向不同的人表现不同的自己是很自然的。
人设短时间确实可以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但是就像每一条捷径都暗藏荆棘一样,每一个快速树立的人设都可能会遭到塌房反噬,而人设的反差对于女性来说几乎成为了一种污名。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设也给了一个人在性格之外的一种形象维持,以至于在最亲近的人之间,需要情绪释放的时候软弱不下来,情绪收敛的时候独立不起来,情绪互动的时候敞不开心扉,社会人穿上了冷漠的外衣,普通人戴上了社恐的面具。
电影中反应的男女关系,职场和生育方面。
没有经历没有发言权。
生育是女人一生最脆弱的时候,是最需要社会和男人保护的时期,但保护不是过渡干预,方欣拒绝闪婚的坚持是值得称赞的。
婚姻不是坟墓,但一定是要保持三观一致;披着大女主外衣的夏梦,实际上只是一个心直口快,心机单纯的女人,能够走到这个地步,依靠的完全是她自身的能力,但人走的越高越容易给自己建立壁垒,打拼的时候需要强势,上了一个台阶以后可能需要的就是软下来,特别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特别是在自己并不那么擅长的领域,单一人设走到底塌房是难免的;刘净的冲突是生活中谁都会经历的共性,面对情感的分合,亲人的离去,能做到坚持自我就难能可贵。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慢热的,需要时间去探索去沉淀。
一如最后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加个但是,就像在冰面的一股暖阳,虽然还冷但心里已经有了希望。
电影《爱很美味》延续了电视剧的剧情逻辑,讲述了刘静、夏梦、方欣三个女孩之间的情谊与故事。
但与电视剧不同的是,也是由于电影媒介故事的封闭性,电影分别围绕三个人之间的各自故事展开讲述。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完完全全将视角视点放在女性本人身上,而非站在传统男性眼光视点凝视女性的故事与情感,评头论足地用男性的价值观指点女性形象的所思所想。
影片让女性人物力量自己说话,自己讲述自身的故事。
如方欣如何凭借个人力量,站在自己本身的角度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以及收到其他女性角色的引导和吸收;刘静也是同理,对于事业和爱情的关系,以及在男女双方关系如何进一步地思考;夏梦则更是偏向于自身的事业,仍旧是老生常谈,女强人如何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中进一步发展问题。
三个人面对的问题各不相同,两性、职场等等,但最终都回归到同一主旨上——女性如何在社会中活出自我,是做自己,而非男朋友的对象、下属的老板、客户的同事等。
本片中的主角是三个各异、却有联系的女性,其中的男性人物也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形象,不强制改变女性人物的发展走向,而是通过两性中的情感联结引导主要女性人物做出自己的选择。
全片的视角也都是女性角色出发,是在情感迸发的涓涓细流中涌现出,她们如何看待、认识、适应、改变周遭的世界,并且在与世界、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适应自己、成长自己,不为他人所左右,从自己的立场上决定自己的人生与目标。
综上,完全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的电影很少,大多数也都是站在男性凝视角度去评判女性力量。
但《爱恨美味》做到了,其延续了电视剧的风格,但视点却更加凝聚集中,在“她们”身上发出更加有力的声音。
少见的男导演能在把握都市年轻女性心理、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上如此细腻,总能让人找到共情和共鸣之处。
《盛夏未来》如此,即便是多年前的偶像剧《结爱》也是如此。
三个女性角色的生活状态都很让人歆羡。
虽然身处不同环境、不同职业、各有各的难处、各自挣扎在情感纠葛和职场问题中,但其心态仍然是普通人可以借鉴反思的范本。
方欣,一款看上去温柔乖乖女的标准“完美女友/妻子”形象,其实内心尤其坚定,就像刘净所说,内心的坚定强大让她无需通过外在伪装出强大。
拥有稳定的内核和自洽的价值观逻辑,真是在这个崩坏的城市生活中宝贵的解药。
夏梦,在工作和爱情中游刃有余、勇往直前面对一切,永远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气势。
电影版本对夏梦的刻画极其细腻,让人物较之剧版更上升了一个层次。
在面对“难缠”新新人类客户时的坚定斡旋、毫不放弃、充分展现专业能力和素养,对于与男友之间的爱情“差距”也淡然处之、毫不在意,本质上是有更坚定的内核支撑,无惧于社会标准的规训和审视。
影版尤其动人有趣的细节是夏梦“利用”男友的游戏技能、哄骗男友通过游戏搞定客户,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微妙的相处之道、诙谐又无伤大雅的小小谎言,有时可能成为推动轮毂转动的润滑剂,也让情侣亲密关系之间通过不那么“完美”的一面更拉近了。
刘净,纠结、拧巴、犹豫,太像太像生活中平凡的自己了。
但她身上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勇”,辞掉虽无聊但稳定高薪的IT工作,投入一入深似海的餐饮行业(尤其在疫情期间),中间数年的沉没成本自不必多说,更不必提所冒的巨大风险。
感情上坐拥美女演员网红的副导演、看似花心的约会软件上的随机匹配对象、稍显幼稚的富二代发小……虽然桃花纷至沓来,但桃花的质量有待商榷,不过,不管是好是坏,多元的情感经历总能化成人生独一无二的体验,或许只有在不断摇摆中,在经历无数次试错之后,才能获得让自己心安的“标准答案”。
我很喜欢剧版《爱很美味》,今天电影版上映了,我带着很高的期待去看,看完却觉得五味杂陈:好好一个IP,怎么拍成电影,就糟糕成这样了。
在原来的剧中,三个女主,都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就像我们身边会有的那种女生,你很想关心她们的人生,会有什么样的进展。
张含韵饰演的方欣,是那种从小会被人说是「花瓶」的乖乖女。
无论是生活,还是爱情,都顺风顺水,拥有一个外人看来完美的婚姻。
但没想到,疫情期间,因为大白的「流调」,她意外发现了丈夫出轨同小区的一个女业主,完美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离婚后,方欣重回工作岗位,认识了一个情投意合的面包师。
正当他们的爱情有了进展之后,她却又被新公司调动,要去上海常驻。
他们刚刚开始的爱情,即将面临异地恋的考验。
此时,她又得知,自己意外怀孕了。
她要如何面对爱情和事业的抉择。
又是否有勇气,再次开始一段新的婚姻,进入母亲的角色?
王菊饰演的夏梦,和方欣完全相反。
因为长相不出众,她从小就知道,想要获得什么,只能靠自己努力争取。
活成了女强人的她,在工作中,也成了同公司的男友的上司。
但因为过于强势,让收入不如她,能力也不如她的男友自卑心作祟。
两人最终无法逾越男女地位「倒错」带来的别扭,不愉快地分手。
分手之后,夏梦很快喜欢上了一个欣赏她的健身教练。
但再次「向下兼容」的爱情,能否走出不一样的结局?
李纯饰演的刘净,是个美食达人。
但为了满足父母期待,她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做了不喜欢的工作。
没想到,在疫情中,她被公司裁员。
不想让父母担心的她,天天假装出门上班。
在剧的结尾,她好不容易,终于告诉了父母真相,说服父母支持她,追求自己的梦想——开一家餐厅。
爱情方面,她也没能如父母的意,喜欢上了一个带着10岁女儿的单亲爸爸。
面对爱情和事业上的双重挑战,她能否能在男友、父母、继女之间,游刃有余?
这三位女生,会如何应对各自生活中的挑战,她们的友情,又将有什么样的发展,是观众对电影最大的期待。
但导演和编剧很「绝」的地方是,竟然能完全避开观众们的所有期待。
正常人都会关心的剧情发展,在电影中通通没有出现。
相反,他们把重点放在,制造一些很无厘头的「冲突点」上。
为了制造戏剧性,没有困难,刻意制造出一些困难,让这三位女生去经历。
比如说,刘净和单亲爸爸的爱情,本来有很多看点。
但电影偏偏选了一个最烂俗的情侣矛盾:刘净发现,男友在用「约会」软件,于是产生了误会。
但她没有找男友说清楚,也懒得去吵架,而是自己也在「约会」软件上,约了一个陌生男人,来报复男友。
Excuse me?
这是一个智商正常的女人可以想得出来的操作吗?
这么「抓马」的情节,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吗?
这就算了,剧中爱她爱得无法自拔的男友,到了电影里,发现女友生气后,竟然完全不来哄女友,整个人间蒸发。
最后,两个人吵了一架,就草草分手了。
刘净也迅速走出情伤,和「约会」软件上认识的男人,发展出了新的暧昧。
看完电影,你会感觉自己「被耍了」:如果这份爱情这么廉价,可以说丢就丢,那我们磕了一季是为了什么呢?
你只好怀疑,这么潦草的处理,是不是因为约不到演刘净男友的男演员档期,所以随便编了一个故事,让他早早领盒饭?
还是资方强行要塞进一个新男演员,所以只能让原男友「be」?
总之,从正常逻辑来考虑,你怎么也想不通,这对情侣的感情,怎么会这么「塑料」。
即使是为了照顾没看过剧的观众,要加入新的故事线,刘净的这几个操作,也让人费解。
还有夏梦,原来在剧里,是一家影视公司的副总,能力出众,事事要强,气场强大。
但到了电影里,她却成了一个对工作敷衍了事,啥也不会,只会让男友帮忙用自己账号打游戏,来讨好客户的职场小白。
排练年会节目,倒是比谁都上心。
要去和客户谈IP,她连作品都不看,就跑去一通输出,然后在一番非常不专业的操作之后,还要质问客户:你不就是因为我是女的,所以不给我版权吗?
看到这里,我真是尴尬症都要犯了,明明自己对作品毫无了解,却要拿性别说事。
这真的是一个职场女强人会干的事吗?
还是编剧为了挑动观众的情绪,随便找了一个「性别歧视」的标签,来给电影制造话题呢?
看剧时,你会觉得创作团队很用心,没有随便用那些争议性的话题,而是贴近生活地去创造具体的角色和故事。
但到了电影里,你会觉得导演和编剧,是先设定好了标签和主题——我们要讨论「性别歧视」,因为「性别歧视」有话题量;然后再去编造冲突点——你不给夏梦版权,就是歧视女性。
这种先有论点,再去编造论据来自我证明的创作方式,只会让人觉得牵强。
除此之外,电影中的人物,不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像是集体降智了。
比如说,方欣的面包师男友。
在剧中,她是一个体贴入微的暖男,知道方欣对很多食物过敏,就经常亲自下厨,给她做饭。
但到了电影里,他的智商和情商,却下降到了二百五的程度。
得知女友怀孕后,他「产前焦虑症」发作。
每天晚上不让女友好好睡觉,叮叮当当地用锤子修屋顶。
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两个工作了近十年的都市白领,竟然租不起一间不漏水的房子。
这就算了,发现屋顶漏水,他也不去找楼上的住户解决,而是每天自己用锤子修。
把女友吵醒了,他还不觉得自己做错,一本正经地说:房子太潮湿了,对孕妇不好。
难道不让孕妇睡觉,不是更不好吗?
这是一个智商正常的男人能干出的事吗?
看这种弱智的情节设计,你会觉得自己的智商也受到了侮辱。
在剧的结尾,方欣因为要去上海常驻了,本来面临着爱情和工作的两难选择。
但到了电影里,这个挑战也被轻描淡写地略过,说是公司把她派到当地谈项目,所以不用和男友分居了。
在可能产生冲突和戏剧点的地方,不去认真打磨,一笔略过。
在一些毫无必要的地方,却又刻意制造冲突,增加戏剧性。
用这种偷懒的方式解决问题,只会让人觉得没诚意。
当然,也不能说这电影毫无优点。
如果作为消遣,它可以让你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夜晚。
电影中对女性议题的讨论,也延续了剧中那种举重若轻的风格。
比如说,方欣作为孕妇,在职场上遇到的内卷和排挤,很会让人产生共鸣。
还有一些点缀其中的金句,也让你感觉很对味,比如说方欣对姐妹们说的:「这个时代批评一个人太容易了,我不想听你们在这自我批评。
」电影把女性互相欣赏,互相扶持的那种亲密感,拍得很好。
可以看出,导演是想延续电视剧的风格,用一种很「轻」的方式来讲述女性故事。
但是因为这个故事过于「潦草」,让这种轻显得浮于表面。
让人觉得像在电影院里,看了一出2小时的电视剧一样,还是你不能倍速的那种。
我们之所以喜欢看女性题材的影视剧,是因为这些作品,说出了那些生活中真实存在,却被很多人忽略了的女性困境。
但如果绕过这些真实存在的困境,用一些刻意制造的冲突来堆砌,只会让电影本身显得轻浮。
这样的作品,或许会让剧迷心甘情愿地买单。
但要引起更广泛的共鸣,和对女性议题的深入讨论,还差得很远很远。
今天是上映日啦。
「愛很美味」劇版劇本是2021年,我人生中第一次和編劇用視頻會議把劇本前十集修定完成的(你們懂的😬),然後兩年後開拍電影版,夏夢的年會原本辦在上海(所以她和陸斌住酒店)劉淨因為餐廳消防整改,所以去橫店探山木的班,順便拜訪新入職的方欣和想把面包生意轉移上海的張挺(所以他的徧執也開始產生)。
然後開拍前,我們還是回到了成都。
三年的一場大夢初醒;我才發現「美味」系列,肯定會是我人生重要的一個時代紀錄。
而且還是輕喜劇類型。
在「美味」系列前,我所有的作品想要的是我的表達、一個意想不到的故事、要有戲劇張力、要有反轉。
盛夏要有未來,訪客肯定有秘密,大樓要是是摩天的,大師必須會催眠。
但這三年,世界給了我一個真正意想不到的大反轉,我才開始思索,當這個世界真正寫下歴史性的戲劇轉折時,我自己的生活和我周圍朋友發生的細碎小事和困境,也可以是我想說的故事;當和朋友相聚沒有那麼容易時,我才發現原來每一次和朋友吃飯、喝酒、聊天八卦、互相抱怨是很珍貴的。
這是一個都市輕喜劇系列,我們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周圍的人,大環境的困境中,還能面對生活中的瑣事,片段一些無所謂,戲劇性低一點也可以,片名難聽一點也還好(我自己覺得還行);這個系列不是我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但是我唯一和劇中角色交朋友的作品。
絕對值得紀念一下。
這次我不會向觀眾說,大家好,我是陳正道,這是我的新電影,看看我這次帶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和私貨)。
我會這麼說:Hi 觀眾們,向你們介紹我的三個好朋友,她們叫:劉淨、方欣、夏夢。
試著交個朋友吧!
如果有空?
Let’s have a Ki Ki? Ki Ki is a party 就我們幾個人,聊聊天,跳跳舞,玩的開心就好!
這三年,我做出了能感動自己的「盛夏未來」,還有讓自己開心的「愛很美味」;你們呢?
評論裡大家分享一下?
這一次世界重新運轉了,生活又即將迎來新的改變了,下次見面,我們聊聊後來大家發生了什麼事!
上映日就聊到這!
假如今天再也碰不見你們,先祝你們早安、午安、晚安。
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
4月15日,根据电视剧《爱很美味》改编的同名电影即将上映。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携手原版创作团队集体回归,并续写他们的故事。
看过电视剧的观众都知道该剧主打的就是“女性友好”而今搬上大银幕之后更是延续了之前的角色及其情感路线。
刘净的梦想餐厅经营并不理想,这沉重的打击迫使她思考理想和现实该如何平衡。
她到底是该继续坚持热爱还是该另谋生路?
还有男友的“开小差”又该如何处理?
想必答案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方欣升级为“职场妈妈”,而“新手爸爸”张挺则表现的过于紧张。
孕期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着巨大的艰辛和无处不在的挑战,而“后院失火”又是未曾预料的。
对方欣来说,她就像哈姆雷特需要在生存和灭亡中做艰难抉择一样,考虑“家庭or事业”。
自带霸总人设的夏梦则是要学会平和自我价值和外界平衡。
这些问题是电影主人公的,也是当代女性生存过程中大概率会经历的。
所以对这部电影有着无比的期待,希望从电影中得到解决问题的灵感,希望从故事中得到肯定或否定。
期待电影的上映,想站在旁观者角度去评判这“一地鸡毛”
本来已经不想写这篇影评了,但看完电影版《爱很美味》之后,心情还是会因为夏梦这个角色和王菊的演绎而激动,但又发现自己无法摆脱潜在读者的影响来写感想,所以就随便写吧。
很难讲《爱很美味》存在一个明确的主题,似乎剧情还是在按照第一季的故事在平淡的生活中继续走下去,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样,嬉笑之间见真情,苦难和挣扎也就真切地随处可见着。
整部电影没有太过明显的转折点,除了末尾处三人因各自不同原因的那场哭戏,但这都是属于个人线顺理成章的发展,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增加了“人与人的悲欢实难相通”的感受,即便是悲伤,夏梦、方欣和刘净的感受和震撼也是完全不同的。
我不确定这是否是轻喜剧的特点,就像流水一样平淡地划过每个主角的生活轨迹,却能在电影散场之后,在观者哈哈大笑之后,给他们带来些许唏嘘。
但我还是想努力理解一下这部电影的核心……精神?
在我看来,它实际上讲了一个对现代都市人而言,再耳熟能详不过的“劝告”:打开你自己,珍惜你自己,在与他人的碰撞中找到你自己。
但是,舆论场上现有的声音都难免带点孤芳自赏的味道,好像打开自己是一件多么悲悯他人的事情,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看似在退让实际上却暗中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的样子,实在难以让我喜欢。
但《爱很美味》用如此日常和生活化的场景、冲突做到了。
三姐妹还是和往常一样打打闹闹彼此嫌弃,在每个人的人生关口面前熟练地切换角色:她的事情,就扮演上帝,给点局外人的建议;自己的事情,就焦头烂额,生怕别人碍了自己的事。
姐妹的事不是我的事,相比之下,所谓的姐妹大过天、姐妹的事就是我的事显得幼稚可笑而不成熟。
也正是这样,她们才总是爆发矛盾,也总是在最后又反思自己的缺点。
但是,这才是所有关系的真相不是吗?
当我们承认,人总是不可能跳脱出自我的中心,就到了下一步,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还是会选择退让一步,成全所谓的关系,寻找所谓的爱呢?
好像这种问题违背了某种普遍道德式的利他,追问它们要么容易陷入虚无,要么容易走向愤怒。
但我觉得,《爱很美味》还是想要给出一个属于生活的回答,带给我们一些希望。
退让不等于变得圆滑,而是一种对他人和自我不完美的接纳。
就像电影最后,方欣接受了夏梦的强势和多管“闲事”,刘净接受了方欣面对婚姻的犹豫不决,夏梦接受了刘净的左右徘徊,她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最后接受了自己眼中不完美的自己,我们可以说这是朋友的力量,但朋友只是其中的力量之一而已,我们接受了他人,又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接受自己和更好的成为自己呢?
夏梦这个角色,让一切故事的发生都有了起点和存在的支点。
她的强势和高度的目标性、信念感常常会给他人带来不适,而这种不适又会反映到她的一切人际关系中,给她带来困扰。
在某种程度上,我想,《爱很美味》的故事对我来说就是在看夏梦的成长,在反思她的反思,难过她的难过,快乐她的快乐。
电影版夏梦和kk的故事线展现的,与其说是一个年轻职场女强人是如何搞笑地克服困难最终拿到IP的职场故事,不如说它反映了强势的、目标性强和带有唯一成功标准的女性在当今社会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我不觉得夏梦是一个个例,因为我总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凡事希望做到最好,制定的目标就要尽力去完成,积极地争取想要的机会,加上并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得到后会因此得意与满足,可以说,夏梦的价值感是建立在相对单一的标准之下的,当然我不乐意去扯什么中国教育的困境、传统中国思想的保守和中国人对待成功的普遍焦虑,因为这就是在把这类人贴上“争强好胜”“钻营功利”的病态式的标签。
《爱很美味》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夏梦想拿到kk的版权,在各种正式渠道均无效果之后,只能想方设法欺骗kk自己拿手百里守约,在哄骗男友帮助后才终于和kk建立了”虚假的”朋友关系,但在真相被戳破的时刻一切又显得可笑和可悲。
我很喜欢这个设定和情节,因为它传递了这样的隐忧:同样是信息时代的年轻人,甚至是大厂总监的都市丽人,也有被甩在身后的无法跟上所谓时代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危险。
“夏梦”们似乎显然正在被一种更加自由式的话语捆绑着,当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和新标准出现,当单一的兴趣爱好或休闲方式成为身份认同的根基,普遍性的标准式微,看似多元但实则壁垒又高又厚的准入成为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唯一可能,我该怎样和更多与我不同的人成为朋友?
我该怎样进入他人的世界?
或者,再退一步,我该怎样得到别人的认可?
“夏梦们”正在寻找自己该如何自处的出路,她们也期待被人真正的爱护和喜欢。
在电影快结尾的地方,夏梦和陆斌在便利店的那场戏,夏梦哭着问陆斌为什么会喜欢强势的自己,陆斌说不知道,但又说每个人总会有各种喜欢他人的原因吧。
我想,《爱很美味》之所以现实,是因为它看到了夏梦们的存在,但它的乌托邦也在于,这样的夏梦实在太可爱,她也有人爱,也仍然会爱。
看到那里,和夏梦一样强势并也常常因此自卑的我,得到了救赎。
此为记。
3.5 基本延续了电视剧的优点,不油不腻不做作,从听到电影选择Let’s have kiki这首歌的时候,就觉得电影已经赢了。
看完有种很窝囊的感觉
很喜欢这部剧,导致我对电影的期待有点高,看完之后多少有点失望,只能说勉强及格吧。原班人马,电影的调性基本和剧版一致,但是故事衔接真的不太行,像是在看一个不断卡顿的PPT似的,像是开不好车的我给不准油门让车跑起来一突一突的往前蹿。不知道是不是剪掉的太多,连贯性真的不太行。有些人物设定的也太单薄了,虽然是女性向的剧,男性角色可以弱化,但是不能让人觉得这男的存在没必要。他们的存在,至少要做到推进剧情,故事转折,或者是表达观点等等吧。比如,王菊那个角色的前男友,为什么出来呢,我不知道。
愚蠢又庸俗的友情,做作又糊涂的爱情,刻板又扯淡的工作,你不知道这个电影想表达什么,特别是结尾以如此无聊的方式强行让故事结束,宛如qj观众的大脑
无功无过,中规中矩。开心观影,轻松愉快。更像是剧版的先导片,作为电影来讲,剧作问题还是不少,不过依旧延续了剧版的高完成度和女性视角下的犀利。第二季快快到来吧!
男性都是亢进的,玩乐主义的,享受浅层生活满足的。女性都是游移的,小细腻小敏感的,自我安慰成长的。感情都是黏腻的,悬浮的,庸碌现世的,隔靴搔痒的。整体上说,并没有什么动人之处。
预告即全片系列(特别是某角色真就只有预告里的镜头),虽然有120分钟但既没有故事发展也没有人物成长。方欣线紧扣剧版结尾的悬念,接起来最自然,但结尾处理像个只讲了一半的故事;夏梦线强行降智看得人不适,倒是陆斌情绪稳定、不卑不亢,是看了影版后唯一好感度上升的角色;刘净线最莫名其妙,爱情事业亲情好像啥都讲了又啥都没讲,草率分手真的是导演第二季要换CP?
喜欢电视剧,抱着期待去看的,结果很失望。电影版,不太行。
没看过剧,电影简直降智。。
对《爱很美味》剧版的热爱便是它打破了传统都市爱情喜剧的套路,真正脱引而出,展现出三个主角的魅力以及友谊。电影版由于篇幅受限,不免让人怀疑是否能起到相同的效果。结果居然是不亚于,甚至是超过剧版的最终成品。“俗套”有吗?有的。“陈词滥调”有吗?有的。但是好吗?好看吗?对!好看的!这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在诙谐幽默的同时,也不忘点出一些社会中的困境与问题。
搞不懂为啥一定要拍成电影,就挺普通的,三位姐美死但是最后导演你是在拍什么。。。。。。
有一点散乱,但自然的对白和相对接地气的桥段可以很好的遮掩这一点不足,让人看得比较舒服,不过它同时会损失一部分认为电影一定要讲些什么的观众,这会令他们觉得失落。开篇提出的友情点成为第一主题,爱情主题依附于这个,甚至某部分成为职场的矛盾,陈正道是一位很会抓社会话题点的导演,比别的导演要准确,但并不深入,话题只是为了话题,而不是在电影里为了人物、精神或者别的。结尾的情感升华写得是很好的,由约定的自我批评变成对相互的肯定,这种主题升华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靠剧本公式,理性逻辑推导出来的,这一节拍得再好一点就更好了。虽然剧和电影对职场环境都有相对真实的描绘,但在某部分处理方式上仍然没有照顾全面,夏梦显然在最后才明白自己的工作态度有问题,这放在矛盾落脚点太轻松,方欣那边还是隐性强调工作外的social等等
剧作上选择了最简单最简单的写法,太偷懒了。
因为太爱电视剧,所以一定要来支持电影版。陈正道对镜头下的女性朋友是真的饱含深情,用她们的口吻去诉说弱势群体在当下社会的性别认同。相比剧集少了女性角色更深入的探讨,最后大团圆结局浮于表面,但在当下院线作品里,也是比较可贵的女性视角。只有无视性别差异和旁人佐见,不必强加苦难,才能唤醒真正的女性主义。
王菊线很假。小妞电影,各方面在大陆同类电影的水准线上。再接再厉。
信任是堵塞的马桶,一旦试探就会变得一团狼藉。焦虑是渗水的顶板,一旦撬开墙皮就会滴个没完。谎言是偏差的子弹,一旦开枪就可能会中伤自己。爱情是最难理解的熵增定律,不能像交友软件轻松匹配。生活是充满反转的分子料理,不会像网红探店随意点评。姐妹是就算你嘴上说没事,还知道你不行留下来陪你。
上映了,点映看完的人终于可以来骂了。如果是电视剧里的一集,可以,但作为独立电影,不行。刘净换对象是通过姜山木人设全崩完成的。张挺的人设越来越单调平板符号化。夏梦那一对是唯一及格的。当看到刘净说以后再给姥爷做红烧肉,我就在心里说,如果姥爷没吃上这顿肉就去世,这部片就真是俗到家烂到家了,结果真是。
边看梅西边刷完了,轻松有趣又很符合当下女性心境,对于女性处境还是描述的不错,还带着一丝幽默。如何摆脱各种困境,职场、家庭、爱情,除了几个地方些许尴尬之外,其他的都特别特别好。当我们吵架之后,从自我反省变成了互相赞美。女性始终太爱内省,我们需要的更多是赞美与勇气。没看过剧的也能看懂,三位女生都很美。两位厨师的互动我很爱。
有点受不了男导演极力揣测和意淫女性的各种内心情感,排出来的都是不同品种的“小时代”而已。
看得懵懵的,倒不是说有多复杂,而是感觉很多都没交代。感觉就像电视剧直接从第十集开始看,再一看,居然还真有同名电视剧。看不进就不勉强,直接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