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有很多留白,音符跳跃的颇为厉害,于是试着描绘一二,从父爱缺失等角度粗略勾勒下主角老爷子的归家路。
弥留之际,戴着呼吸机的老爷子面对女儿会喃喃自语些什么呢?
故事开始于1914年,那年我两岁。
我的父亲作为法国首批飞行教练被军方征召,在马恩河战役里参与巴黎空域的防空巡航,这也是飞机作为一种现代战争机器首次投入战场,工业化战争给民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如荣格所说:战争火力从此已然投向于空间而不是人,可以远视距攻意味着战争更加残忍,某种程度上对手已丧失了作为人的自然属性,士兵的射击欲望集中于看不见的物体之上。
当时,陆军占有军方的绝对主导。
空军只是作为配合者存在,于是空中与地面侦查的报告时常迥异矛盾。
父亲他们基于高空垂直的,全景视野下所提交的德军部署与进攻的区位概图,经常被偏好水平的,透明的地面视角的陆军司令部否决。
作为对手的德军起先也是如此,战争便进入了长期的拉锯状态。
父亲也是位业余歌剧演员,最为喜好瓦格纳的咏叹。
可战时,瓦格纳的剧目被明令禁演。
战争的残酷性在你来我往的拉锯中愈见明显,交战双方突然意识到飞机除了侦查载体,更可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杀人机器存在。
自此,曾经以为紧贴于地面上,把自己与大地伪装成一体就能保证安全的广大士兵,开始发现自己所处的就是一个偌大难以丈量的天然墓场,死亡随着飞机的轰鸣声会随时降临……1918年,战争已接近尾声。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父亲忽然回来了,带给我的不是渴求很久的飞机模型,而是一只水晶球,轻轻触动,里面身着华服的漂亮女人会随着简单音符翩翩起舞。
当我稍懂些乐理后,似乎听见这曲调仿佛“尼伯龙根的指环”。
我猜父亲在那个下午始终静静的坐在书桌前,赌气没得到飞机的我返回书房去叫他吃晚饭时,父亲突然做出了一个意外举动,将水晶球抛向我,示意我将它接住。
当我全身贯注于水晶球时,枪声响起,透过水晶球我看到他仰面倒地。
自此,瓦格纳的音符对我来说意味着着终将逝去的十四行诗。
……1939年春,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上学的我得到了一个为德国元首演出的机会,当时希特勒战争狂人的面具还未公诸于世人。
除了抗拒“尼伯龙根的指环”,我参演了瓦格纳的大多数曲目。
音乐会结束,希特勒携一众纳粹高官接见演出剧团,挑了几个学生与其握手交谈,很不幸的是,我是其中一个,并且是照片见报的唯一一个。
当然,我必须要说,希特勒当时与我们的交流拘泥于音乐方面,并且他对于瓦格纳音乐的理解虽有偏激,但远高于普通民众。
我的人生如有污点,这算是唯一的一个。
1945年,为了躲避那些莫名的嫌疑与诘责,我没有事先通知任何人,独自去了加拿大,离开了爱人和刚刚六岁的女儿。
后半生她没有原谅我,我可以理解,但我不理解女儿为什么如此。
宝贝,其实我想保护你,在战后氛围悲伤诡异的周遭环境下,你有一个被称之为法奸的却已失踪的父亲不好吗?
……后来几年后,你们也到了加拿大,我很高兴,我爱你们,你们是我的亲人。
可是我有了新的爱人,她是我的学生。
她是我见过对于瓦格纳作品演绎的最为准确的人,我也突然发现,父亲当年留给我的水晶球里的女人似乎活生生的出现在我眼前。
她使我有了爱情,更想起了儿提时的家,理解了瓦格纳对战争中父亲救赎与毁灭,甚至起了念头——回家……现在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丑陋与美好不是这个世界的两极,私欲与纵欲才是,一切美好与苦难都是由欲望而生,爱会熄灭多余的欲望,父亲交给我水晶球,告诉我瓦格纳的主题是救赎……
听Nightwish有个七八年了,看见他们整了部电影,期待值挺高的,看了之后说实话很失望,但是看得出Tuomas做了很多隐喻。
btw,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道听途说的,如果有误还请大神指正。
这片其实说白了就是Nightwish新专辑的宣传片。
乐团主创兼键盘Tuomas的名字赫然写在编剧那一栏上,这是个特别喜欢玩隐喻暗示的家伙,片中的tomas指的是谁应该不用再说了(况且这货还亲自上场演了)。
曾经,Tuomas,Tarja Turunen,Emppu,Jukka这几个年轻人意气风发的组了Nightwish,凭借着Tarja的嗓子,NW在强手如林的芬兰金属圈站住了脚(据统计芬兰大大小小的金属团有3000+),后来贝斯手Sami被开除和那个酱油的第二吉他手跑路了,Tuomas于是干脆就不要第二吉他手了,然后招募了在芬兰赫赫有名的Hietala家族乐团Tarot的灵魂人物Marco Hietala当贝斯手和第二主唱,胡子大叔的加入促成了Oceanborn和Once两张NW最成功的专辑,他的伴唱和黑嗓也成了NW的标志之一。
NW在灵云乐团(Stratovarius)衰落后接过了芬兰金属的大旗,成了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乐团。
话说,早年间唱片公司对金属乐团的考察十分残酷,一张DEMO听了20秒没能吸引住考官就会直接被扔出窗外,当年歌金始祖Theatre of Tragedy和黑金传奇Burzum都遭遇过这样的待遇,而当Tuomas战战兢兢的拿着NW的三首DEMO去给给考官听的时候,考官立即被吸引住了,当唱片公司要为NW出专辑的时候,Tuomas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歌。
那三首传奇性的歌为:The Carpenter, Astral Romance和Angels Falls First。
(这段是在这里看到的http://tieba.baidu.com/p/1839210920,这贴有很多NW的八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后来就是轰动一时的Tarja离队事件。
当时,Once的全球巡演进行到了最后一站,也就是芬兰本土的赫尔辛基,Tuomas把这场演唱会起名叫End of an Era,也就是说这小子早就憋着坏要把Tarja弄走了,大家可以看看演唱会的视频,你会发现Tuomas与Tarja在演唱会途中几乎没有任何交流,Tarja在唱一首歌的时候特意走到了Tuomas的合成器旁边,Tuomas也没理她。
于是乎第二天Tarja就被Tuomas以各种罪状开除出团。
大家一起合作10来年了,Tuomas和Tarja有没有过什么不得而知,反正Tarja后来嫁给了一个阿根廷富商,似乎对乐队的事情也不怎么上心了,所以Tuomas才会指责她没有摆正在乐团中的位置,Jukka和Marco也对Tuomas的决定表示支持,他们觉得留着Tarja对NW来说是慢性死亡,而吉他手Euppu则没有发表意见,据说目前乐团里还跟Tarja有联系的就是他了。
离队后的Tarja被索尼签下,出了一张圣诞翻唱专辑而两张全长,不过我觉得这两张真心一般。
Tarja离队后的NW便开始了新主唱的遴选工作,在一场类似快女的选秀中,他们选中了瑞典籍歌手Anette Olzon作为Tarja的接替者,就是影片中的Ann。
Anette和Tarja完全是两个不同嗓音的歌手,所以在Anette刚进团的时候的几场演出,唱到Tarja的老歌的时候简直惨不忍睹。
虽说Anette的天资不高,但是个十分勤奋的歌手,而且经常在非死不可上和歌迷闲扯,让NW变得亲民许多。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Anette刚入团时的Dark Passion Play,和这次的Imaginaerum,你会发现她的进步真的很大。
话说Tarja离团之后我反而更喜欢Anette这支NW,因为以前的NW是Tarja的NW,现在的NW是Tuomas的NW,Tarja在的时候,NW的风格多多少少有点死板和媚俗,突出一个不耐听,而当Tuomas能够放开手脚干起来之后,NW也被解放了,曲子的配乐更加丰满,风格更加多变,当然,女主唱声音上的缺陷也只有靠编曲来补了。
现在可以说说影片中Tomas妻子的隐喻了,Tuomas曾经在DPP这张专辑中一边喊着Get away, Run away, Fly away,一边Bye bye beautiful,似乎跟Tarja摆出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
而Tarja也不甘示弱,单飞之后的第一张专辑My Winter Strom的主打歌就叫I Walk Alone,歌词里面也有一副你丫给老娘等着的架势。
如果那个因为Tomas疏于关心而意外身亡的妻子真的是指Tarja的话,那么Tuomas似乎对以往的所作所为有所愧疚,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将来NW与Tarja再次同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当然如果将来还有NW的话。
而片中的Ann这个角色与Anette在NW中的角色也如出一辙,她是Tuomas借以宣泄情感的代理人,所以片中的她最了解Tomas,但却不是他的妻子,也无法代替她的妻子。
为什么说将来可能没有NW了呢,因为Anette在去年10月也走了,估计就是这片子拍完没多久。
Anette与NW的矛盾自从DPP这张发行之后就一直不断,先是有爆料说NW5人在一起时,那几个芬兰人都是说芬兰语,身为瑞典人的Anette根本听不懂,然后Anette曾经抱怨说开完演唱会,那四个人一瞬间全跑了,连送她回酒店的人都没有,后来,居然发生了Anette在演唱会途中崩溃的事情,然后NW10年还是09年停止活动了大半年,因为Anette生孩子去了。
话说我对Anette离队并不感到奇怪,倒是满佩服她呆了那么久,一路过来看着Anette从一个愣头青成长为一个镇得住场子的世界一流乐团主音,然后就这么走了,挺可惜的。
Imaginaerum的这只NW跟Tarja时代的NW拉来比的话,根本就不虚的。
Anette离队之后,Tuomas找来了荷兰籍歌手Floor Jansen临时替补巡演,这位被称为地板姐的前After Forever女主音在欧洲金属圈算是鼎鼎大名了,如果真能加盟NW也算是两个传奇之间的结合,但是人家是有自己的团的,估计正是入主的可能性不大。
NW又要进入一个漫长的与主唱的磨合期,对于一支已经将近20年的乐团,不知道还经不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梦魇之旅实在是太精彩了!
十分佩服导演的表现手法,每个画面都处理的很精彩,细节的地方更是让人看得震撼,多种角度视觉的配合,加上主人公内心不同时间线的角色穿插,以及各种重要事件混乱而聚焦,更有气势磅礴的音乐,给人视觉甚至内心的震撼!
把梦魇表现的淋漓尽致,仿佛你就身处这样的一个梦境中!
在梦境中,他不停的同心中的恶魔做斗争,他要找回心中美好的记忆,要记起他心爱的女儿。
他心中的黑暗因童年而起,为了不伤害到女儿,他选择封闭,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女儿的爱,他把所有的爱都放到了一个秘密的地方。
在生命即将终结时,他终于放开了心结,也得到了女儿的原谅!
梦是破碎的凌乱的,导演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
澎湃的音乐真好了再现了做噩梦者的内心情绪,切合故事点,连转折的地方都表现的何其细腻。
看得我整个人心情激动,身上时不时泛起起鸡皮疙瘩!
精彩!
那么正经干嘛,不如与Tuomas和他的小伙伴们玩儿起来。
---抛离乐队而存在的剧情片---Tuomas:年迈的Tuomas弥留之际迷失梦中;父亲在幼时自杀于自己面前的梦魇挥之不去;年轻时沉迷于音乐之中间接导致妻子意外身亡;不懂表达强灌于女儿的爱使女儿与自己渐行渐远;摆脱心魔化的父亲;把女儿拉回记忆更要拉回内心。
Ann:Tuomas音乐层面的挚友;最熟悉Tuomas的陌生人。
Gem:憎恨Ann认为Ann是第三者父亲是因为陪她而间接导致母亲过世;被Tuomas以自以为是的方式灌输音乐理念,认为父亲音乐盒的说辞只不过是为了哄她练琴;认为父亲心中只有乐队没有她与母亲;终于知道真相的Gem眼泪流下来。
---我希望自己看到的---Tuomas:大家好,我是Tuomas,Nightwish的头儿,我有才又自我,我闷骚又深情,谁抢走我的挚爱我就小气吧啦地恨乌及乌。
Ann:大家好,我是有能掌勺的本事却干着打酱油的活儿的Anette,我以为我了解Tuomas的音乐我是她的心灵捕手,但他只当我是便当。
Gem:大家好,我是Tarja,我是芬兰瑰宝,我是被Tuomas表面上恨乌及乌内里却挚爱着的掌上明珠。
Gem的妈妈Tuomas的妻子:大家好,我是无辜的Nightwish。
Tuomas的爸爸:大家好,我是Tuomas挣扎拧巴的内心。
Marco等:大家好,我们是强大的没有我们不可的但感情上游离于Tuomas和Tarja之外的牛逼拖油瓶。
现在,我看到的故事开始了。
Tuomas永远有自己的世界,Nightwish活在他的世界里,Nightwish完全受控于Tuomas,所以Tuomas认为Tarja也必须要完全受控于他。
这一天,传闻中的瞎七杂八让Tuomas的心魔茁壮成长,最终在一场名为《End of an Era》的演唱会中爆发,2005年10月21日,成为了Nightwish的分水岭。
Tuomas认为是Tarja的老公使Tarja变得越来越偏离初衷,他想拽回她,却无力拽回她,他告诉她只要她按照他的路走,那她就能够光芒四射地起舞,可Tarja全然不信。
有Tarja存在的Nightwish的生命于这一天嘎然而止,Tuomas亲手摔碎了音乐盒。
随后的海选让Tuomas遇到了Anette,以Anette为新任主唱的Nightwish冲Tarja恶狠狠的喊过去:“Bye Bye Beautiful!
”自然Tarja不甘示弱,告诉Tuomas:“老娘自个儿也能爽歪歪!
”父女的斗争就这样开始。
Tuomas自然是后悔的,但他这种闷骚自我不成熟的男人不善表达也属正常。
所以他偷偷地粘好音乐盒,刻上Tarja的名字,视若瑰宝。
面对Anette,他可以为她量身写歌谱曲,更可以借她的口唱歌给Tarja听,但Tuomas最擅长做的,却是在瑞典人Anette在的场合,用芬兰语与Marco他们说Anette听不懂的话。
Anette一直在Tuomas身旁,尽全力去融入Tuomas的世界,但Tuomas心中只有Tarja。
可Tarja不知道Tuomas的心思,自打母亲过世后,Tarja憎恨父亲摆了自己一道,认为害她远走是筹谋已久的阴谋,认为Nightwish面目全非是因为Anette取代了自己。
终于,被折磨得七零八落的Tuomas实在困不住自己的那拧巴的心魔,他发现唯一能够摆脱心魔的方式就是干掉心魔。
所以Tuomas父亲留给他的阴影灰飞烟灭。
想要最大程度地保护住爱,那最好的方式就是爱ta,绝非埋葬ta。
于是Tuomas赶走了Anette。
但Tuomas这种天才讨厌鬼怎么能让自己做恶人呢?
他只好让Anette赶走了自己,反正你们都是坏人我Tuomas是天真灿烂的小男孩啦。
所以你Anette去告诉Tarja吧,让Tarja知道我需要她啊,我内心最渴望的还是原配Nightwish涅槃啊!
这边,Tarja终于知道了真相!
原来老爸Tuomas一直以来最爱的就是我!
看着女儿被坏人拐上邪道他心痛啊他有挫败感啊!
妈蛋原来是这样啊!
我翻白眼啊!
结尾,Tuomas带着对自己的心及对Tarja的感情释怀的笑容,送走了那颗疲惫不堪的心。
---我---胡言乱语罢了,莫当真。
最后,不要找什么新主唱了啊,Marco大叔就在阵中啊!
I'll hope to hear the chords played again one day.我希望这旋律今后还会响起Without them I'm lost in this nothingness.不然我会迷失在这虚无之中Wandering after far off music through a desert of ashes.在沙漠中随着音乐渐行渐远If a tune had a colour it would be a mixture of pink and red.如果可以用颜色来形容曲调Constantly afraid of it fading away.时常害怕这色彩会褪去Terrified of the silence that may come.恐惧那可能到来的死寂My final memories are pulling me towards the end of a black alley.弥留时的记忆引我走向小巷尽头There's a door in the darkness...黑暗中有一扇门I struggle to find my way through the door.我努力想穿过那扇门I can hear it clearly now.现在我能清晰地听到The most beautiful melody ever created by man.人类创造的最美妙的旋律I enter the room...我走进了那间屋And there forever remains that change from G to E minor.那里有我至亲挚爱之人<图片1>
个人感觉应该没有隐喻第一任主唱,但是我猜这个是托马斯的自传,因为感觉里面电影里的男主对父亲的情感刻画的非常深刻,如果没有托马斯自己的影子,很难这么深刻吧(当然只是个人猜想)。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只当做普通奇幻电影看,不免觉得剧情单薄,角色单薄。
但是在了解了Nightwish以后,认真听了Nightwish以后,再次看这部电影,感觉泪点好多啊。
最悲伤的情节是,托马斯目睹了父亲的自杀和GEM目睹水晶球的公主被摔在地上。
另外,有一个感人的情节是玩具兵始终保护着托马斯,在把他送进他的珍贵回忆的保险箱以后,玩具兵们和邪恶雪人大战一场,玩具兵们重创了邪恶雪人,好壮烈。
最后一个感人的情节是,托马斯终于摆脱了邪恶雪人(他一生的阴影),勇敢的面对女儿,在死前看了女儿最后一眼,终于把自己对女儿的关心传达给了女儿。
配上Nightwish的音乐,感觉电影的表达更加丰富了,非常感人。
另外我很不懂怎么能有人把Nightwish叫做芬兰的凤凰传奇。。。
Nightwish和凤凰传奇明显不是一个层次啊。
Nightwish能做出这样一部宏大的音乐电影来,却无法想象凤凰传奇做一部音乐电影来是什么样。
没有贬低凤凰传奇的意思,只是二者真的不是同一个层次啊
我这人不轻易给差评,实在是这部语无伦次的电影完全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差评之。
这部片子归纳起来很简单,一个老年痴呆的糟老头子犯病了马上要死了,女儿因为父女关系不好签字同意医生不抢救,必要时拔插头,从这里开始双线叙事,主线是糟老头子开始做一个冗长混乱的噩梦,梦中有个他小时候堆的雪人要害他,他梦到了一些他不记得的人,梦到了父亲在他面前自杀,等等,直到他最后恢复了记忆,也意识到这个带着皮帽和防风眼镜的坏雪人就是父亲在他潜意识里残存的阴影,我发现很多这类型的片子都喜欢讲顿悟,一旦悟了就解脱了,雪人就消散了,他也恢复了记忆,从噩梦中醒来,跟赶来的女儿告别。
辅线就是女儿在父亲老朋友Ann的帮助下了解了父亲的内心,原谅了父亲,赶到医院去给父亲送终,父女俩一笑泯恩仇。
这个片子说白了就是个育儿片,讲小时候不幸福缺少父爱母爱的儿童长大了以后会性格缺失,进而也再传给下一代,如此恶性循环。
糟老头子最后能刚好醒来,又刚好跟女儿冰释前嫌,只不过是因为这是电影罢了,现实中基本不可能有这种事情发生。
西方人在家庭不幸这方面的问题比中国严重的多,因为西方的价值观是自我为中心的,儿女长大一点以后与父母家庭的关系就开始淡泊,当然中国也有不少混账父母和混账儿女,但总归少很多。
中国家庭一般会尽所能及地去为下一代打拼和铺路,只要父母勤奋,一般家庭都是会越过越好。
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70,80两代人成家以后,会越发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我们会把全身心的爱倾注在自己孩子身上,只是有些人做的不够,还有些人会做的过头。
说回这个电影,这个电影拍的就好像是导演带着观众做了一次噩梦一样,感觉一点都不好,我很想吐。
两分,不能再多了,我再也不想看它一眼。
没有任何的了解就开始看了,刚开始以为是奇幻儿童电影,然后可怖的雪人复活了,就步入了恐怖片范围了。
脏乱黑暗的梦境,将童年的阴影渲染得十分到位,因为我是有两三次捂住了眼睛,透着手指缝在看。
然后高潮来了,因为音乐来了,恐怖的小丑,疯狂的舞台,还有激昂的哥特式摇滚乐,让我这个小清新也不由得直呼过瘾。
黑暗与光明,遗忘与希望。
一次又一次出现的黑雾袭来,那一声大过一声的撞击门的声音,砰!
砰砰!
砰砰砰!
直击心脏!
画面、音乐再配上男孩恐惧而又茫然的面孔,整个情境就似乎在你心里讲叙那段过往,整个释放了感官去听一段故事。
而后是一大片的芦苇,干净空旷明亮同时还有刚刚过去的恐怖气息依旧萦绕着,不由得拽着那颗小心脏小心翼翼的继续看下去,希望总是有的,梦想也还是有的,虽然结局壮美而凄怆,但终归是最好的结局。
看完就立马删了,平板內存有限,然後就爱上了,立马找所有的配乐来听~哎哟,各种激情澎拜,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了~ 哎呀~音乐!
音乐!
画面!
画面!
画面!
剧情神马就直接忽略吧,几句话就概括了~ 嗯嗯,个人而言,哥特摇滚式的文艺片。
以上,仅为个人观影感受!
本座无法从电影拍摄角度,更无法结合所谓的欧洲文化背景解构电影。
[逼座日系出身,对欧洲一窍不通]而纯粹从一个路人角度出发畅所欲言些有的没的,从文化与摄影外说电影回归电影欣赏的本质:普罗大众应该怎样评价这部电影时间紧凑,草稿也没打,婊述略混乱,但 本文中只重谈两点:1 心理学层面的解构2 自由联想式的荒诞艺术欣赏对平民的催眠。
梦是什么:就是现实中接受到的信息但不会很留意,之后就会在睡时的潜意识中再度伪诈身份后作怪。
解梦需要心理学专业姿势!
同时年少时的影响以利比多的形式融入人格中成为其一部分。
时而也会骚扰下梦境,也将影响其一生。
[主角就是受了其年少时父自杀影响][当他觉得自己是在重蹈父亲覆辙时,而疏远你]就是与其女儿之间问题的核心所在之一。
解释这个还得回归到心理学层面上去。。。
或许需要套用认知论的姿势解读还有个成功点是营造出了一种梦与现实的双线高同步率,并赋予现实一种怪异气氛。
沉重阴暗荒诞的氛围交织以及情感的转折手法表现并非特别生硬,以此为前提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以至于影片无法沦陷为没思想没情节这类指责的节奏。
唯一的不足就是现实描写篇幅再短将更好。
有了现实发展这条线才使影片剧情化,单纯抛弃剧情独立欣赏这种美妙的表现手法,自然也无法产生心的共鸣与艺术审美更不知所云。
但同时也影响到了纯意境欣赏。
梦离不开现实,但又独立于现实。
其实这种人物关系系的情节非常老掉牙,但通过梦境讨论心理学就要严肃得多了。
这种精神分析学上的自由联想漫无边际式基调非常适合晚上睡觉前欣赏,可思绪放空。
逼座看着尽然睡着了,第二天才继续看完。
在当今这样一个纷繁浮躁的社会里,难得突破边际的天马行空逃离现实牢笼的禁锢驰骋于狂想曲般的海原上平民需要通过梦释放压力,通过梦境般的电影入睡。
以求暂时的逃离HARD模式的生存环境。
升华灵魂。
还有个唯心学:。
周大瞎说是在梦里看见了妹纸,还是在妹纸的梦里出现了你?
有时撇开些沉重的学术话题单纯欣赏那片荒诞的梦更有韵味,也使人轻松。
作品的一些细节拍得非常抽象 毫无章序但却似乎又喻似些什么。
一百个看客内心中就有一百个奇葩,若然精分,导演就笑了。
或许抛开一切背景 欣赏荒诞与猎奇足矣!
关键词:似梦非梦,重体悟自身。
精神分析论。
核心:梦本身有化解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冲突的作用,甚至有某种欲望[利比多]的实现。
大体上讲也就是那个贯穿始终的骷髅雪人就是其父亲融入到人格中成为了一部分 并影响其一生 所以这部影片就是一部通过梦实现自救的过程!
自我圆我超我的体现注:本文无逻辑,想哪写哪,未经排版,随性而发还有为什么只给3分,一分是扣在了过于冗长的现实描述,另一分是扣在了竟然没有养眼的嗲比出现!
别的都能忍,这点不能忍!
建议 要不导演去翻拍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或许更为妙趣。
很多影迷肯定看过一部非常优秀的,讲述人们在死亡之前的意识停留瞬间一眼万年的影片《生死停留》。
那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弥留之际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的故事,他想要改变很多结局,然而最终却以失望而告终。
那个故事告诉我们,死亡就是死亡,无法排解是常态,然而那个故事同时告诉我们或者说引述了一个概念,当一个人处于弥留之际的时候,这种意识会不断地加深加强,最终回应造出来一种幻觉,而这种幻觉可以任由装扮。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用弥留之际的意识来装扮自己的一生的故事,本片名叫《梦魇之旅》,说的是一个垂暮的老人在自己昏迷的时间里,经历的一系列事情,而这些事情大都与自己的曾经拥有过的一些绝体的东西有关。
老人在回忆中不断地和自己的过去和解,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尝试,最终在即将离开之前获得了自己的孩子的原谅。
故事也终于圆满的结束了。
《梦魇之旅》这个概念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之前没有《生死停留》,那么之后的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说《鬼故事》等,都是这一概念的很好引申作品。
然而《梦魇之旅》唯一的亮点就是对于片中人物的设定上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一个垂暮老者,在自己的梦中不断地交织着自己的童年,青年以及暮年。
这样的不断地变换着的时间段很好的将整个故事的核心串联起来。
同时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童年时候的阴影一定意义上给自己今后的人生路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因此,他才会在自己的一生中成为一个被自己女儿不理解的父亲。
这是本片的核心。
然而这样的故事本身就会有一个伪命题,当人们将自己的一生与别人和解的意愿全部集中在自己的弥留之际的时候,这种意愿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这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
“生死停留”这个概念很有趣,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经历了生死停留的人最终都会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
也不是每一个目睹了生死停留的人,终将能原谅即将离世的人。
如果我们思考一下片中的女儿与自己的父亲达成和解的过程的话,就会发现,原来女儿与自己的父亲的和解,不过是她无意之间发现了自己父亲的秘密卡片,而且旁白的第三者为她娓娓道来父亲的悲惨童年故事之后,和解才最终达成。
而此前,女儿有大把的时间来做这样的思考,然而事实上女儿却没有能够用那样多的时间来稍微的了解一下自己的父亲,这就是此类事情的根源了。
和解或者是理解需要的从来都不是生死停留,而是耐心和细心,当我们面对一个喋喋不休的人的时候,耐心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看到一个弥留之际且有着强烈的渴望交流的意愿的人的时候,耐心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这种耐心,这种重要的耐心从来都需要被理解,即将到来的死亡只不过是为将死之人增加了被别人同情的砝码而已。
此情景加深了这种天平的倾斜。
然而事实上,我们应该自始至终都保持自己的耐心才行。
和解并不仅仅适用于弥留自己,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与任何人达成和解,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我们自身。
理解别人,给予别人解释的空间其实并不助于我们忽视一种情绪。
不过是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一件事情,而了解这件事情才是核心。
至于说了解后的你需要不需要彻底的理解和放下,那就另一回事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本片属于非常无聊的电影,然而某种程度上来看,本片的这种无聊其实再跟大家说一个道理,不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因为理解需要花费的时间并不需要很长,只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兴趣去了解就行。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
不断地发现,又不断地用新的发现来掩饰过去的发现。
然而这种被掩盖了的过去并不代表过去就没有存在过,没有存在过的过去是不会对于现在有任何的影响的。
但凡有影响,那么就说明过去真实存在过,对于一件真实存在过的过去,我们能做的有什么呢?
不过接受这种存在。
因此,当女儿接受了自己父亲童年的悲剧的时候,自然可以很好的理解父亲此后的行为了。
和解并不一定要发生在弥留之际,我们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和发现,就会解决大部分存在着悖论的问题,不要仅仅是让弥留之际的人多一些满意少一些遗憾。
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将这种满意多给些时间呢?
这或许值得我们思考。
……你好,再见
看完眼角不湿润的都是不懂摇滚和北欧文化的人
作为mv就不算有想象力 作为电影就
Poorly scripted. Only the Nightwish is the something you can expect for
有点闹腾
NightWish也救不了
除了你,还有谁会做这样的梦啊。
一边是肥皂般的父女情仇,一边是色调阴暗的特效场面,还有一边是代入感机枪的摇滚乐,对于那些一贯看电影强调情节的人来说,可能很难评价这部电影。
很感人
其实是一段自我救赎和父女感情修复之旅,只有let the past go,才能够move on吧。配乐很赞,场景也很赞。
完全不知所云
很不错的音乐剧。三星半
意境比较特别
回光返照的癫狂设想,黑暗奇幻风携带隐喻性极强的象征物,超赞的是配乐插曲,题为梦魇之旅实为梦醒时分,追寻人类心中最本真美的情感,就当珍惜当下身边人,爱再一次战胜黑暗
夜愿的部分太少了 剧情的魔幻因素很一般 看头不大
死亡的意象是生命的复写
就是难看 冗余的慢镜头和磅礴得奇怪的bgm
I love it.I love these songs.
nightwish算高中回忆吧...当年看的时候还蛮喜欢
一声叹息始终叹不出
很喜欢Nightwish,但此片实在是一点感觉都没有。所有人物几乎都像白纸一般,让情感生硬了。最后感觉男主的梦境似乎也不是那么“深奥”。感觉只是个平淡无奇的家庭伦理片,还有些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