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

Dangal,我和我的冠军女儿(台),打死不离3父女(港),摔跤吧!老爸,摔跤家族,दंगल,Wrestling Competition

主演:阿米尔·汗,法缇玛·萨那·纱卡,桑亚·玛荷塔,阿帕尔夏克提·库拉那,沙克希·坦沃,塞伊拉·沃西,苏哈妮·巴特纳格尔,里特维克·萨霍里,吉里什·库卡尼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英语年份:2016

《摔跤吧!爸爸》剧照

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1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2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3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4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5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6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13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14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15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16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17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18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19摔跤吧!爸爸 剧照 NO.20

《摔跤吧!爸爸》剧情介绍

摔跤吧!爸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哈维亚(阿米尔·汗 Aamir Khan 饰)曾经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摔跤运动员,在放弃了职业生涯后,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替国家赢得金牌。马哈维亚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哪知道妻子接连给他生了两个女儿,取名吉塔(法缇玛·萨那·纱卡 Fatima Sana Shaikh 饰)和巴比塔(桑亚·玛荷塔 Sanya Malhotra 饰)。让马哈维亚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姑娘展现出了杰出的摔跤天赋,让他幡然醒悟,就算是女孩,也能够昂首挺胸的站在比赛场上,为了国家和她们自己赢得荣誉。 就这样,在马哈维亚的指导下,吉塔和巴比塔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两人进步神速,很快就因为在比赛中连连获胜而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吉塔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学习,在那里,她将面对更大的诱惑和更多的选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危思禁入奇迹小子学校2017法网追击柳舟记长白山传说之捉仙记移居者桃色辩护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树中男孩德扑女王3:决战凤凰汇奔腾向海洋兄妹闯天涯肥猪内陆帝国蜂蜜与四叶草2第九部落芝加哥烈焰第十季诡扯美女公寓招笑猫富二代上班记白马公主第三季九指新娘晚安艾普儿傀儡姬伤痕和谐一家亲她之觉醒第二季柳浪闻莺

《摔跤吧!爸爸》长篇影评

 1 ) 反驳那些说这部片其实是父权(男权)的光环下的伪女权观点

那些觉得这部片不是宣扬印度女权主义的,只能说明没有细致看片。

首先,印度重男轻女情况远超你们想像,你们不要指望突然间冒出一个穆桂英花木兰出来。

第二,女性地位的低微不只是在男性观念里,还是在女性自己观念,所以两个女儿刚开始都觉得女的应该留着长发,穿着纱丽开开心心地等着出嫁。

直到他们看到参加婚礼那个新娘说出了心里的不公,无奈,无能为力,才知道自己父亲的用心良苦。

第三,他们的父亲,是第一个反对世俗眼光,主张女性也可以打赢男性的女权崛起。

记着,一开始,这个父亲也是男权至上者。

他希望有个儿子帮他夺得金牌,他也是一直在思想进步的一个人。

但他后来确实是改变了,他在比赛前碰到老乡,老乡说他的小女儿也是想像geeta一样,然后男主就跟geeta说,你明天只有一个策略,就是让大家都记着你,千万的小女孩都会因为你而改变她们的人生。

从他一开始只是希望有后代給他赢个金牌,最后大女儿把金牌給他,但是他亲自把金牌給大女儿戴上,并说以她为骄傲。

这个动作是有含义的,代表他真的明白自己女儿拥有跟男性平等的女权。

第四,很多人说,两个女儿根本是在父亲的强权下被迫服从的人生轨迹,根本不是自己的意愿。

我觉得也是看片没有仔细的,女儿们是曾经反抗过的,调父亲闹铃,装受伤,投降...后来是听了那个悲剧新娘的一番话之后,自己心里下定决心走摔跤手这条路。

两个女儿是真心不想当摔跤手吗?

不是,从她们一开始觉得别人侮辱她们,她们可以冲破女性就应该受侮辱的定式,挥拳打男生,还有大女儿第一场输给那个小伙子摔跤手,就迫不及待问下一场什么时候,想赢回来。

就知道这两姐妹都是女权崛起的幼苗。

父亲真正想培养她们当摔跤手,不只是想完自己的梦,也不是看她们小时候就有打架天赋,而是看出来她们有反抗命运的斗心。

第五,很多人说,女主角最后夺得金牌,其实背后就是有个牛逼的老爹,即是牛逼的父权(男权),但是最后一场比赛,父亲被困,她想起了父亲说过的,父亲不能一直保护你,但是能教你保护自己,真正是整部片子画龙点睛的部分。

真正女权崛起的宣誓时刻。

 2 ) 真实的摔跤爸爸

《摔跤吧爸爸》中父亲的原型叫马哈维尔( Mahavir Singh Phogat)。

马哈维尔的真实经历,有的地方比电影更传奇,有些地方(如对教练的黑化)则是电影的戏剧化虚构。

1,并非全国冠军:马哈维尔的早年摔跤经历。

马哈维尔1980年代在德里的摔跤馆受过几年训练,馆主是亚运会男子摔跤冠军昌吉拉姆。

马哈维尔只参加过一些地方性赛事,没有拿过任何大奖。

1987年退役后,像其他到体制内谋生的低段位运动员一样,马哈维尔回到家乡,先后在家乡边防警察和电力局任基层公务员。

2,重奖的诱惑:马哈维尔的中年人生转折。

2000年之前的十几年间,马哈维尔过着电力局小职员的生涯,从未想过要去培养摔跤冠军。

2000年发生了一个新闻事件改变了马哈维尔家族:这一年,马哈维尔的家乡哈里亚纳邦诞生了印度首位女子奥赛获奖者(女子举重,铜牌);随后哈里亚纳邦的省长宣布,如果本邦有人能拿奥运金牌,重奖一千万卢比(一百万rmb)。

随后,性格中有冒险基因且说一不二的马哈维尔做出决定,要把自己的女儿和侄女培养成摔跤国际冠军。

为了有充裕的时间培训女儿摔跤,马哈维尔从电力局辞职,此后长期以零散的房产中介职业谋生。

马哈维尔的早年摔跤导师昌吉拉姆在这一转折中施加了重大影响。

1997年女子摔跤进入奥运项目后,昌吉拉姆开办了印度第一家女子摔跤道场,让自己的女儿参加摔跤,并积极劝说马哈维尔等自己的学生让家中女孩参加摔跤。

某种意义上,电影中的“父亲”形象是昌吉拉姆和马哈维尔的合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昌吉拉姆去世的同一年(2010),马哈维尔的长女吉塔夺得英联邦冠军,可谓是对昌吉拉姆后半生女子摔跤事业的一大安慰。

3,马哈维尔的村炮教练生涯就这样,从电力局辞职的马哈维尔在小山村中以女儿、侄女为试验品,开始了村炮教练生涯。

马哈维尔信奉老派的摔跤信条,认为超强度训练带来力量,力量是摔跤致胜的第一要诀。

因此,马哈维尔训练女儿侄女的主要方式,就是用他80年代学到的摔跤技巧,加上和男性同等甚至比男性更剧烈的训练强度。

马哈维尔最可贵的地方是,当时印度政府对女子摔跤不够重视,他身处乡村,完全靠自己的低微收入来补贴女儿侄女的训练过程和现代化装备。

最后,插播一句,马哈维尔家族似乎真的有竞技体育的基因。

年轻时代,马哈维尔兄弟曾因土地纠纷与乡民械斗,其弟死亡,马哈维尔入狱11个月。

这种打斗的悍勇看起来正是摔跤等竞技所需要的。

后来,马哈维尔自己的四个女儿和其弟死后留下的二个侄女,都被马哈维尔培养成了国际摔跤选手。

4,马哈维尔与国家队教练的分歧,以及电影中的终极之战马哈维尔的女儿入选国家体校和印度摔跤国家队后,马哈维尔和教练在训练方面确有冲突,但电影通过虚构,把这种冲突戏剧化了,把教练黑化了。

电影后半段中,吉塔进入国家队后在国际赛事上每战必败,直到马哈维尔亲自出马训练女儿后,才最终险胜对手取得2010英联邦运动会冠军。

现实中,吉塔的经历较为顺风顺水,并没有这么戏剧化,在电影终极对战的前一年,吉塔就已获得了英联邦摔跤锦标赛的冠军。

在2010英联邦运动会的集训期间,马哈维尔会在国家队训练之外对女儿进行超强度训练。

这一举动被发现后,为了防止马哈维尔的过度训练毁了其女儿的身体,国家队禁止马哈维尔进入国家队训练营,国家队训练场在非训练时间也强制关闭以避免偷偷训练的情况。

禁止进入训练营之后,马哈维尔仍然试图通过手机遥控吉塔姐妹的训练。

吉塔姐妹有时会应付一下父亲的训练要求,有时太累了就关掉手机让父亲无法联系上自己。

总之,与电影情节相反的是,在这段集训期间,马哈维尔其实是一个“忙里添乱”的老父亲角色,所幸的是,吉塔姐妹聪明地没有让自己受到严重影响。

在现实中的那场终极之战中,马哈维尔应邀在观众席上看完了比赛全程。

比赛过程毫无悬念,吉塔以压倒性实力屠戮对手,第一回合1:0,第二回合7:0,爽脆结束战斗。

另外奉上:现实终极之战的视频剪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BsPls044SU其他相关链接:http://www.thebetterindia.com/79838/dangal-facts-mahavir-singh-phogat-geeta-phogat/http://blog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Arrackistan/the-curious-case-of-mahavir-singh-phogat/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havir_Singh_Phogat

 3 ) 那个“为你好”的人

那个“为你好”的人 文 / Sofia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岁月无声却有恒 其实这只是一篇感想而已。

我各人感觉,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影视圈,会认为大屏幕的演员要比小屏幕的演员更赞。

的确如此。

题记:去年年底,《湄公河行动》上映的时候,有一句话特别流行。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黑暗。

而是因为已经有人竭尽全力地将黑暗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

”今天,看完《摔跤吧!

爸爸》,我又突然想起了这句话。

正文:说实话,看到影片开始阶段爸爸为了实现自己的世界冠军的梦想、强行要两个女儿去学摔跤时,我体内浸淫了十多二十年的人权思想立马冒了出来:作为爸爸,你有考虑过女儿们的感受吗,你尊重了她们的意愿吗?

还是,你仅仅将她们当成了任由自己操控的傀儡和奴隶?

她们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有自己的意愿、不能自由做出抉择。

但是,这个念头刚起来,我便想起了我自己。

我出生在一个苏北小城,那里的人们视读书为改变自己命运、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途径。

所以,我和我的同伴们小时候直至青春期都没有学过任何才艺,家长们老师们对我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学习。

作为一名学霸,在我上大学以前,我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妥,因为成绩好,一直以来我收获的都是他人艳羡的目光。

可是,等我走出小城、来到北京上大学时,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不会唱歌、不会跳舞、普通话也不够标准、体育也不行,除了长得还算是美女、字也写得还可以外,简直一无是处。

在融入集体生活的时候,有一种从明星人物沦落为壁花小姐的失落感。

与此伴生的,是浓浓的自卑感。

因此,当我儿子要学才艺时,我给他硬性规定了两个科目,一个是钢琴,一个是画画。

学钢琴是为了让他有人前可以展示的才艺,可以避免我当年出现过的自卑处境;学画画是为了让他人后有自我情感释放表达的途径。

其实,最初要学钢琴学画画都是他自己要求的。

因为幼儿园班里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学钢琴,所以他也想学,当时我还硬给他延迟了半年。

我对他说:“学钢琴贵在坚持,你自己要想清楚,一旦你真的学了,我是不会同意你半途而废的。

”在这半年时间里,他一直在表示他已经想清楚了、下定决心了。

随着曲目弹奏的困难度的加深,他果然后悔了。

他打算放弃,但是我没同意。

这个时候我扮演了一个恶妈妈的角色,逼着他坚持练琴。

事实上,这个时候我自己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些改变。

在海淀这个地方,每个孩子都是多才多艺的,而且所学的还不止一门两门的才艺,简直是通才。

不会钢琴?

OK,没关系,咱们足球篮球乒乓球好啊。

不会球类棋类?

OK,没关系,咱们会跳舞会唱歌啊。

不会游泳?

哦,那压根儿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并不指望我儿子将来依靠钢琴去人前展现自己。

但是,这个时候,我之所以选择扮演恶妈妈的角色,是因为我要让他学会坚持、学会不放弃。

不能因为这件事情对自己来说是困难的,就轻易选择放弃。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学不学才艺的斗争了,而是塑造一个孩子的品性的战争。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会有反复的时候。

没有丝毫自夸得说,我儿子还是有一些画画天赋的,并且他自己非常非常喜欢画画。

结果呢,大概学习画画两年多的时候,他对画画也有了厌倦。

这个时候,我再次扮演了恶妈妈的角色,逼着孩子坚持,大概过了两个月,他又自觉地去画画了,并且恢复了最初的热爱,甚至每当有事请假不能去上课时他还深感遗憾。

事实上,孩子,尤其是心智还未发展成熟的未成年儿童,在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选择这个将来会有什么作用……甚至,有时候,连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真心爱我们、为我们着想、并且有能力为我们做出决定的人拉我们一把,推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这个过程,也许并不温柔,相反,却带有蛮横的霸道色彩。

但是,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时,你也许会真心的感激那个人,感激他当时忽略了你的自由意志、逼迫你做了你当时不愿意的选择。

就像《摔跤吧!

爸爸》里面,同龄的小新娘对俩姐妹说,她倒是希望能有一个这样的爸爸,一个为她考虑的爸爸,一个可以给她未来提供另一种选择的爸爸,而不是让她生下来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只知相夫教子的爸爸。

俩姐妹就在那一刻顿悟。

在给孩子报艺术班时,我曾经看过很多人的言论。

总体来说,长大后的发言者们几乎无人怨恨父母当年逼迫自己牺牲玩乐时间去苦逼地练琴,相反,除了感谢父母当年逼迫之恩的,便是怨恨父母当年为什么没有逼自己一把。

我想,电影院里的大多数观众都在小新娘说出“求而不得”之语时释然了吧。

不仅仅在学艺这件事情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即便是心智已经足够成熟,但是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并且,难免会犯糊涂。

是自己跌倒后再爬起来,在失败中摸索?

还是有一个人能够扶我们一把、让我们免于摔跤?

你会感激谁?

为什么在少女的世界里,霸道总裁款总是特别流行?

是因为那颗粉色的心还没有长大,希望有一个“为自己好”“爱自己”的人帮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我们不再憧憬霸道总裁时,是我们的那颗心已经被真实的生活打磨坚硬;我们已经知道,那个每当我们需要时便踏着五彩祥云出现的人只是一个美丽的希冀;我们已经明白,生活的黑暗还需要自己去面对,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有人替你将黑暗挡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而那个“为我们好”的人更是错过就不再来的珍宝。

 4 ) +1,我要为这部影片正名-致那些“直女癌”的粉丝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满怀期待打开豆瓣,想看下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和讨论。

结果在上面的评论区,满满都是“女权主义”的旗帜,让我不禁怀疑,难道真是这样吗?

我看过几个阿米尔·汗的采访,他一直支持印度改革(改变宗教愚昧,改变性别歧视等),这些负面的评论与他的个人印象截然相反。

我怀疑着:阿米尔·汗可能是一个披着进步者的极度直男癌的演员和导演。

结果,我不得不气愤地写下这篇影片。

拜托!

没有看懂电影就不要顺便高挂着“女权主义”的旗帜来掩饰自己愚昧好吗!

那些自以为很懂“女权主义”的进步主义者来!

你们连一个合格的电影观看者都算不上。

这部电影的确讲述两个在父亲威权主义下成长的女性最后在摔跤领域中取得不凡成就的女性,特别主角大女儿获得了世界冠军。

但,注意,整部电影,最微妙,最牛逼的转折点便是两个女儿与她们将要结婚的朋友谈话。

“the moment a girl is born, teach her to cook and clean, make her do all the household choices.And once, she turns 14, marry her off. Get rid of the burden”那个朋友羡慕两个女人有这样的父亲,能够为了她们 "against the whole world”。

女性主义者的影迷们,你们想想,如果这是“直男癌”泛滥的电影,这个转折点根本没必要加上去。

电影大可直接是父亲威迫女儿不断地练习,最后女人成功了。

另外,再注意这个电影的时间跨度,那是十几年的光阴。

对于父亲来说,一个选择是让那两个女儿还是像别家女人那样奴隶于他和其他男人,一个选择是让全镇人耻笑他十几年,倘若为了自己满足自己“直男”的优越,哪个选择让他更能感受到“直男”的威风?

自那个转折点,女儿们终于明白到,她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去摔跤,只能去相信父亲的训练,也只能相信自己能够成为最好的摔跤手。

自此,她们奋斗的目标都是自己,并非为了敷衍和遵守父亲的命令。

当然,父亲作为她们的教练和人生导师,是她们每次比赛的定心丸,鼓励她们勇敢向前。

正是这个谈话,两个女儿明白到父亲对她们的期待:自由,独立。

她们也希望通过努力来回馈给给予她们一切的父亲。

这是父女间的爱。

另外,也顺带一下印度的社会环境。

我认为,在印度,即使在21世纪,它仍是一个连女孩上街都很危险的国度,谈现代的西方女权的观影者都是耍流氓。

最后,我的观点是: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印度社会,女生也能做得比男生一样好,他期待目前强势的男权社会(印度)愿意开始去给予女性自我成展和探索的机会。

别依照这句话喷我“直男癌”,说需要男性给女性机会。

社会都是需要逐步发展的,美国发展了多少年,一步步从“承认黑人地位”,“承认黑人市民权”,再到“男女平等,女性投票权得到承认”,最后达到今天的“仍然在反性别歧视”。

这一步步的发展难道就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了?

那需要当时的强势文化做出让步,弱势的文化才能渐渐发芽和成长。

 5 ) 一枚改变历史的金牌与现实数据

电影散场后,我急匆匆走出放映厅,打开手机查询电影中人物的真实故事Geeta Phogat:第一位赢得英联邦运动会的印度摔跤选手(2010, 55公斤级),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资格的女性摔跤选手(2012)Babita Kumari:在2014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55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两次获得英联邦摔跤锦标赛金牌(2009 51公斤级 & 2011 48公斤级)Vinesh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堂妹):在2014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48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Ritu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三妹):在2016新加坡英联邦运动会48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可以说Phogat家族改变了印度女子摔跤项目的历史,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亲Mahavir Singh Phogat的严格训练与关爱父亲做为教练的时候是非常无情的: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训练;让平时穿长袍的小姑娘穿上男孩子式的短裤;无视女儿们的苦苦哀求剪去她们的长发……父亲作为父亲的时候是极其温柔的:因为素食主义的母亲不愿意触碰任何荤腥,从来不知如何烹饪的父亲按着烹调书制作鸡肉;因为小村里的训练场不允许女性进入,于是便在自家农田里亲手开辟出一块训练场;为女儿们在辞掉工作,专心陪Geeta参加全国比赛;在Geeta受到学校教练不公平待遇的时候,长途跋涉来到学校附近租房子,以合适Geeta的方式训练她,并为她烹饪营养丰富的食物。

摔跤运动员的训练辛苦么?

当然辛苦,没有一项运动能够轻易地获得金牌,人们大多数只能看到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的风光时刻,而很少有人会了解他们背后的辛酸。

更何况Phogat家族来自印度偏僻小村庄,那里迷信各种生男孩的偏方,并且女性充满偏见。

当Geeta和Babita为了要参加小伙伴的婚礼而逃掉训练的时候,父亲生气了,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对女儿们发火。

几个小姑娘在婚礼后坐在一起,默默地流眼泪,Geeta和Babita抱怨父亲太过严厉,不让自己过轻松的生活,只因逃掉一次训练就大发雷霆,根本不想要这样的父亲。

一直面无表情,婚礼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的小新娘开口了:“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和烧饭,当我一满14岁就匆匆将我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接下来我就要过一辈子与扫帚与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

”小新娘的话令Geeta和Babita顿悟了,从此之后,姐妹俩再也不抱怨训练的辛苦,而是主动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拼搏。

此处补充一段数据:印度的童婚比例高达47%,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女孩被父母用来换取聘金,印度政府1929年通过禁止童婚法 ,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龄提高到21和18岁 ,均未奏效。

根据联合国统计,妊娠和分娩并发症是发展中国家15至19岁少女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Geeta在2010年德里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的那枚金牌,就成为了历史上的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千千万万的女孩的命运将会因此而改变。

虽然说摔跤的训练艰辛而漫长,但是这是一项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能,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行业,这是能够让那些女孩儿们逃离死神的解药。

顺便说一下,以下几个国家会在电影院上映这部电影:印度、美国、英国、科威特、荷兰、挪威、巴基斯坦、俄罗斯、新加坡、中国最后再补充一段后续:2016年11月20日,28岁的Geeta与23岁的Pawan Kumar结为连理,她的丈夫也是一位摔跤运动员,这场婚礼有超过2000人出席,Aamir Khan本人也出席了。

电影中母亲问:“女儿们这样训练,以后没有男人愿意娶她们怎么办?

”父亲乐呵呵地回答:“等她们变得强壮了,好男儿随她们挑。

”看来父亲说得没错。

 6 ) 一个父亲的惶惑

带着女儿看的,我四十,她十岁。

从效果而论,此片老少咸宜,小朋友明显受些激励和启发,对于我,则在随之心情激荡之后,慢慢生出了惶惑。

在我的角度看来,片中是一个父亲灌输、培育并最终实现梦想的记述,那些霸道、强硬甚至有些残忍的过程,最终的成果并非是金牌和荣誉,而是让自己的女儿获得强健的体魄,坚韧的精神,拥有了坚实的自尊和勇气。

而同为父亲的自己,看着身边柔弱的小肩膀,我能给的,又有些什么呢?

我是70后,少时也算苦读,但大多时候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为何而学,只是拿够分数可以上大学,谋个工作。

十二年寒窗,一朝上榜就开始了浪荡生涯,寻求过不朽的感情,最后都成陌路,追逐过成就和荣耀,终于也只是泡影。

路不算坎坷,但只是亦步亦趋,生活也还安逸,但活的没有筋骨。

回首看来,只有惜乎、迷糊和偶尔清醒时的痛苦。

所以,最爱的女儿,我能给你什么呢?

一个支撑始终的信仰?

这许多年过去,我的精神还是那么贫瘠,幼年被教育的那些主义,早被现实唾弃,能记住的先贤至理,又缺乏共识和逻辑,我甚至不能给你一个上帝,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对神和他们代表的普世价值真正敬畏,只是在需要时去庙里和偶像们做做生意。

一个善良的品质?

我不想告诉你善良是无用的同意词,这会让眼前的世界早早蒙尘,但现实迟早会给出残酷的证明,不想你吃亏,所以必须教会你提防和算计。

一个乐观的态度?

也许吧,我们尽力隔开纷扰苦恼,多留一些快乐和谐在你眼里,但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做的怎么样,在我有时急躁的言语和紧蹙的眉头里,会消磨你天真的快乐和美好。

 7 ) 我为啥喜欢米叔

其实之前在网上看过了,为了支持米叔就又买了张票。

网络版的镜头更多些,翻译也更接地气,但影院版的翻译明显更精准质量也更高。

被剪掉的镜头虽然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但对人物内心的表达稍有欠缺。

比如米叔决定让女儿练摔跤后米叔老婆担心以后女儿没有婆家要,然后米叔就说如果女儿成为冠军就不再是被人挑而是由他们来给女儿挑婆家。

吉塔两姐妹因为练习摔跤和被剪了短发在学校里被嘲笑她们反击的镜头,以及后来因为成为摔跤明星从被嘲笑到被羡慕,到成为学校代表站到台上那一刻的骄傲一脸。

还有米叔为了专心指导两个女儿练习摔跤所以辞掉工作断了家里唯一固定收入来源,那种破斧成舟的勇气的展现,感觉这些镜头剪掉其实都蛮可惜的,所以是不是应该骂一下广电总局以示不满呢?!

电影里有个细节贯穿全程。

米叔第一天带两个孩子进入他自己准备的摔跤场的时候,第一个动作就是抓起一捽土放到心口和嘴上,然后告诉两个女儿要对大地有敬畏心,因为只有拥有敬畏心,才能够获得大地的力量和回馈。

后来吉塔第一次进专业赛场和男孩子比赛的时候,她也做了同样的动作,此后所向披靡,一直到进了国家队,心态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期间都没有再做这个动作,直到最后因为在国际赛事遇到挫败后又重新回到爸爸身边接受爸爸指导,再参加英联邦赛的时候她又做了一次,并在最后艰难的拿到金牌后她亲吻了地垫的那一刻,我想她也终于明白爸爸跟她说的敬畏心是什么意思,同时也是对她爸爸理念的深刻认同,而不再是简单的追随。

我觉得一个成功的,顶级的优秀的演员是不能简简单单的用演技好来概括的。

演什么像什么是一个好演员能做到的,但演什么是什么才是表演的最高境界。

吃演员这碗饭的人很多,称得上优秀的也不少,可是做到这一点的全世界的加一块儿用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我也不想说米叔有多敬业,毕竟敬业是任何职业的基本要求,更何况敬业而没有天份又努力的人多了去,这个不是值得称道的地方。

而米叔和其他演员的不同在于他能把角色和自己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而不着痕迹。

以前看米叔的戏只是觉得他演得很好,但说不出特别的地方。

这次他分别饰演角色的青,中和暮年就一下子明白了和其他演员的差距。

他演三傻的时候都已经是快50的人了,然而出演一个小鲜肉居然毫无违和感。

这次也是一样,完美演绎一个怀抱理想的摔跤手的三个年龄段,我不想说身材的变化,那个被说的太多也并不是没有人做到,我想说的是米叔的眼神。

米叔在演青年的时候,那眼神里跳跃着的是对喜爱的摔跤运动的志在必得和对这个世界的狂热,所以眼神很明亮、清澈;中年时开始沉淀,挣扎,但仍然执着,所以眼神是坚毅;暮年时仍有愤怒但却无奈,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理想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平和的人生,但他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只是即便是接受,也不愿意放弃,所以眼神开始沧桑,但仍然有力量。

很多演员在演这种有年龄跨度的角色的时候,感觉都会非常刻意,比如说一个青年饰演老年,会有夸张的皱纹以及刻意表现衰老的动作,比如迟缓,含胸驼背这些,或者一个年龄较大的演员饰演更年轻的角色,只会感觉到不伦不类的扮嫩,这种角色的塑造不能说失败,但是太过刻意的装扮和表演总会让人感觉痕迹太重,不吹毛求疵的话看看就算了,但打分的话真没有高分的价值。

可是米叔不同,他把爸爸的三个年龄段过渡得十分自然,外表身材妆容自然,眼神自然,完全不着痕迹,细节也无可挑剔,我想大概这就是顶级优秀的演员所能表现的极限吧~其他的比如尼古拉斯凯奇,虽然也同样优秀但是却也拍了很多烂片。

但是米叔对自己的作品有思想和品质要求,所以米叔的电影真值得去电影院花两个小时去看,他也同样值得大家对他的欣赏和喜爱。

最后想说音乐很好听,配乐很到位,专辑虾米上有可以试听~虽然电影很煽情但仍然值得一看~以及印度人的眼睛都很漂亮,无论男女睫毛都好长~我如果也有那么漂亮的睫毛该多好啊哈哈~PS:剧里面的侄儿感觉好可怜好不招人疼啊。

吉塔两姐妹打架被人找上门来米叔问也不问就先打侄儿;姐妹两跑婚礼上去疯玩米叔过去就是给侄儿重重一巴掌但是自己女儿就下不去手;最后要指导吉塔拿国际金牌的时候直接让侄儿把手机拿给吉塔用也不问他同意不同意。

还有平时各种使唤就不说了,关键是这孩子还不反抗。

在印度这个重男轻女的国家,家里唯一的侄儿地位反倒没有妹妹高,简直太悲催了有木有啊哈哈~—— 分割线——~( ̄▽ ̄~)经提醒国内版本剪掉的20多分钟是米叔自己剪的,为的是显得整部影片情节更紧凑,所以我之前错怪广电总局了,当然这事儿是米叔自己干的就不说啥了,我就是要这么双标啊~😉

 8 ) 神说,要燃!

这个中译名显然是凑《翻滚吧!

阿信》的同款。

其目的不明。

因为在我来看,《阿信》与其说是体育片,应该更接近传记片。

曾跟一位小伙伴闲谈“体育”这一类型片的格式和要素,以及中国作为(至少是国际赛会金牌数量上的)体育大国,几乎没拍出过优质体育片的原因。

最基本的,体育片的真主角应该是运动。

在运动的推进中实现主角的改变——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性格上的,在比赛的推进中解决所有的矛盾——个人的群体的社会的,经由运动的特点和比赛的过程阐述主题观点——赞美的批判的思考的。

而无论是体操《阿信》还是搏击《激战》,都是反过来,主要讲述的是赛场外的故事。

场内外的两条线没能通过运动项目并成一支。

《摔跤吧》也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故事上却是很花心思虚构了。

这部电影的主要矛盾,是爸爸“在国际上为印度拿到金牌”的梦想与女儿们的成长——他的执着到底是给了她们羽翼还是折断了她们的自我。

从这一条主要矛盾上发散出了无处不在的官僚作风,和浸染社会的性别歧视对运动项目及运动员的妨碍打击。

这些矛盾,以及主角的转变,不用爱情扰局,不以伤痛转折,不经天灾不遭意外,就纯粹以摔跤来展开和解决。

一心想要儿子的爸爸在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打架天赋后不顾全村的闲言碎语破除万难训练她们摔跤。

吉塔一度反抗爸爸的训练。

直到输掉人生第一场比赛,她彻夜不眠期待着下一场比赛,摔跤从爸爸的梦想变成了吉塔的人生。

进入体育学院后,接触到新世界的吉塔再一次反抗爸爸的权威。

输了一场又一场比赛后父女和解,这时爸爸的训练和意见不再是以父权或“剪头发”的威胁强加于她,而是她自己选择的,事实上变成了运动员跟教练的关系。

到了最后一场比赛,剧本索性强制爸爸离开赛场,吉塔以自己的技巧认知和判断赢下(这不算剧透吧),挑战了性别歧视,抛弃了以学院教练为代表的官僚,完成了父亲的梦想,最重要的是,实现了自我的独立。

伴随吉塔成长的是一场场摔跤比赛。

摔跤不是我熟悉的运动,无论是泥地摔跤还是垫上摔跤,除了对技巧分的简短讲解外,并没有长篇大论的介绍规则与技巧,都是用实战来表现。

比赛的拍摄和剪辑也保持了一个适当的度,分明了攻和守的不同技术,突显了女子轻量级摔跤的敏捷迅猛的观赏点,也不至于令观众感到夸张——其实奥运会的比赛并没有这么好看啦。

作为一部励志性的体育片,《摔跤吧》在燃点上,也是做得很够。

要想燃,一是要拍出这种运动本身的美健壮烈,点出与其他运动的区别;二是要拍出主角在作这项运动时特别的美健,点出与伊日常生活的区别;三是要拍出“参与”通向“成功”之路的壮烈,点出与其他职业通道的区别。

老病选手或者underdog比较容易做出这样的效果来,所以体育片不怎么喜欢人生太过得意又得意得太早的运动员。

吉塔基本算是一路顺风顺水——家学深厚,少年成名,蝉联国家冠军。

能在她的故事里找到曲折,进行放大与加工,通过她的刻苦的童年(其实也不会天朝的小运动员苦)和初入国际赛场时短暂的不顺(其实她的低谷期算不得长),将她放到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的大环境里横比,加上最后一摔的慢镜和BGM,硬是给拍燃了。

我原本总以为运动的选择对体育片是很重要的。

好莱坞专注单人强对抗类,比如拳击格斗什么的,因为这些项目本身就热门,规则也好懂(就算不懂也不影响剧情),打得鼻青脸肿分分钟要送担架视觉上和心理上也容易出效果。

看完这片,体会到小伙伴说的,running man就是打个纸片都能整出世界杯的激动人心来(更别提节目传统技撕名牌了),只要是竞技都能燃,不分项目。

本来嘛,连射箭这种静态比赛,我们奥运会也能看到high起来。

燃不燃,有多燃,看的还是拍摄手法,剧本套路,还有表演态度。

阿米尔·汗在这部片里95%的时间都是胖大叔。

他就为了那5%的,也不算多吃重的情节,挑战身体极限地急速减肥增肌。

要换天朝,胖的地方穿个肉垫衣,壮的时候画两块肌肉再搞个CG,都解决了。

就更别提女演员们的身材管理和摔跤术学习了。

把人的因素充分考虑之后,适合天朝拍的项目又很局限了,应该是不露肉技巧又不特别外露的那种。

我看射击可以。

 9 ) 国内某导演正筹拍中国版《摔跤吧!爸爸》,目标票房80亿

声明:这是一则洋葱新闻。

印度知名演员阿米尔·汗新作《摔跤吧!

爸爸》在国内上映两天,口碑不俗,豆瓣评分达9.1分。

就在观众为电影感到激动、沸腾之时,国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导演却向媒体表达了担忧: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审美,仍然很差。

《摔跤吧!

爸爸》讲述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将2个女儿训练成世界冠军的传奇故事。

当大女儿吉塔最终获得冠军,印度国歌在体育场内响起,许多观众纷纷表示:看哭了。

“可笑至极!

”这位导演气到嘴唇发抖。

您是不是认为,中国人应该把眼泪留给中国自己的摔跤冠军呢?

记者急忙问。

“哦,那倒不是”,他摆摆手,“体育是不分国界的嘛。

随后,这位导演向我们指出了《摔跤吧!

爸爸》的3处硬伤。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马哈维亚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的成长,过于顺风顺水了。

所有的困难都浮于表面,说训练,就进步神速,说和男孩子摔跤,就一个能打的也没有。

第一次打全国比赛就拿全国冠军,第一次打英联邦比赛就拿国际冠军。

“电影第一个硬伤就在于,马哈维亚和吉塔在没有遇到任何贵人的情况下,就成功了!

这是严重违反传统戏剧理论的!

”他轻蔑地说。

我们去看影史上那些优秀的主旋律影片,哪个主人公不是在贵人的帮助下走上人生巅峰的呢?

说明导演内心深处还是太自恋,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那一套。

那您觉得影片中哪个人物适合做马哈维亚的贵人呢?

记者问。

他微微一笑,“我看那个当地体育局官员,就很适合嘛!

”在马哈维亚最需要经济支持的时候,体育局挺身而出,替吉塔和巴比塔解决专业训练垫的困难问题,整个戏一下就活了!

观众流下的眼泪,一定会更多。

片子的导演过于沉溺在“女变男”的戏谑和奇观上了,在现实层面彻底失衡,才会犯下这样一个低级错误。

我们的记者连连点头,果然是专家,看问题切中肯綮。

“电影的第二个硬伤是,严重丑化了国家教练的形象!

”他继续开炮。

在片中,教练的战术水平竟然不如马哈维亚这个村庄老大爷!

“这不瞎胡闹吗?

”他向记者摊摊手。

“但是吉塔运用马哈维亚的战术最终获得了胜利,如果听教练的,可能会输。

”记者说道。

“不可能!

”他斩钉截铁地说。

运用马哈维亚的战术只是侥幸小分获胜,如果按教练说的去做,只会赢得更轻松,可能都不需要进入第三局。

“不光是战术水平的贬低,人格上也存在矮化。

这是我尤其不能接受的!

”他说到这,情绪有些激动。

就算马哈维亚对教练的临阵指挥指手画脚,教练也不可能把马哈维亚关起来,这段戏对观众简直是折磨。

导演的水平还是有限,如果教练不仅不生马哈维亚的气,反倒把马哈维亚纳为助教,岂不是皆大欢喜?

父亲、女儿、教练,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击败对手,捧得桂冠,这场面,你知道会哭死多少观众吗?

“整个片子的确是一下就升华了!

”我们的记者若有所悟,急忙问:那第三个硬伤是什么?

这位导演倏地站起身,几乎是义愤填膺地说道:片子第三个硬伤,也是最大的硬伤便是,在吉塔夺冠的关键时刻,县委书记在哪里?

我们的领导干部,还是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啊!

您的意思是,马哈维亚所在的村子、乡镇、县市各级领导应该欢聚一堂,和全村人一起,在电视机前共同见证这精彩的瞬间?

记者摸摸下巴,似乎懂了。

对咯!

还有我们央视的记者,也应该在现场嘛。

只有这样,电影结局才会像新闻联播一样美好。

所以说,这部片子导演还是欠一些火候。

但是我们的观众,却为这样的电影叫好。

只能说,这届观众不大行。

那您计划,如何去提升观众的审美呢?

“目前中国版《摔跤吧!

爸爸》已经正式立项,由我亲自导演,计划明年上映,目标票房80亿。

”哇!

那除了刚才您提到的3个硬伤,中国版本还会有什么变化吗?

记者关心地问。

“运动项目会改,改成中国传统优势项目——举重,一个村里的女娃是个举重奇才,徒手可以举起汽车,女娃父亲起初不同意她练举重,但是乡委书记认为女娃是个好苗子,做通了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坚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把她带到了奥运会的赛场上。

”“好励志啊!

”记者被剧情吸引。

“片名就叫《举重吧!

书记》,后续还会开发《击剑吧!

村长》、《滑冰吧!

主任》、《跳水吧!

指导员》,打造一系列IP。

”谈起下一步规划,这位导演踌躇满志。

上面是一则洋葱新闻,希望你会喜欢。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知春路卡佛」,谢谢您。

 10 ) 不负责任的说,全都是剧透

老实说,我完全没想到,今年让我哭到变形的是一部印度片……我太喜欢它,以至于在看完之后我觉得我必须写点什么。

为了吉塔和她的爸爸,也为了吉塔背后难以计算的、被忽视、被轻视的女性。

我们不是生来为了锅碗瓢盆和生育,我们应该有选择的权利,有自愿成为自己的权利。

故事大概是这样:马哈维亚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摔跤选手,由于家境贫寒又得不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夺得全国冠军后不久即退役。

虽然不再参加比赛,但是对摔跤运动的热爱和“想要为祖国赢回一枚金牌”的梦想,使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子承父业”。

生儿子成了夫妻俩的重任,甚至全村的人都积极献计献策,导致妻子生产竟变成了村中的大事。

然而一连四胎都是女儿,马哈维亚变得心灰意冷。

但是神明似乎没打算让他这么快放弃。

一次村子里的人上门讨要说法,竟然是自己的大女儿和小女儿将同龄的男孩打的鼻青脸肿。

他忽然想到,国际比赛是不限男女的,为什么不能培养自己的女儿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告诉妻子自己的计划。

妻子说:“她们受伤了怎么版?

”他说:“那就治好她们。

”妻子问:“如果村子里的人说闲话怎么办?

”他说:“不用在意他们。

”妻子又问“以后谁会娶我们的女儿呢?

”他说:“我把她们培养出色,她们就有权选择自己的丈夫。

”姐妹俩莫名其妙的被拉进了爸爸的魔鬼训练:每日五点起床训练、不准吃油盐和辛辣、会被扔进河里、穿男人的短袖和短裤,甚至被剔去了及腰的长发……除了强大的体能训练,还要忍受村里人嗤笑,那副不男不女的样子,让她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直到有一日,当她们哭着埋怨爸爸的不近人情和蛮不讲理,一位刚满14岁却已经披上嫁衣的女孩说:“我多希望有这样一个爸爸,他把你们当成子女,认真为你们考虑。

而我,一出生就要处理所有家务,一到14岁就要出嫁,减轻家里的负担。

我要被送到一个不认识的男人那里,再生儿育女过完我的余生。

我多羡慕你们。

”看着火红嫁衣下,女孩悲伤的神情,她们开始理解爸爸,这是他能提供给她们最好的出路。

摔跤训练场不接受姐妹俩进入,马哈维亚就自己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沙土摔跤场,日复一日的练习。

大女儿吉塔很快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摔跤选手,但是她需要舞台,需要一个被认可的地方。

马哈维亚带着她们到了摔跤竞技场,要求参赛。

一个女人要参加摔跤比赛?

这个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四面八方涌来的男人,带着轻慢和猥琐的眼光,不怀好意的希望对手撕烂吉塔的上衣。

她如同一个女战士,在狼群里勇敢的选择了最强悍的对手,毫不示弱的攻击再攻击。

她让周围的人看傻了,看愣了,不禁为她发出一阵阵喝彩——“这个女孩真厉害!

”自那之后,吉塔在沙土摔跤场所向披靡,四处都在传播她的故事:“一个很厉害的女孩子,打赢了好多强壮的男人!

”马哈维亚没有就此止步,他再次教导吉塔室内摔跤,并成功把她送上了全国冠军的宝座。

当吉塔被鲜花和人群簇拥着回到村里,高处的回廊上是已婚女人们木然的眼神。

吉塔已不必再过如她们一般的人生,只是有的人从来没有等来这样的机会。

成为冠军选手后,吉塔要前往国家体育大学接受训练。

迥异的生活、训练环境花了吉塔的眼睛,她涂指甲、留长发、跟同伴看电影、逛街购物……她不再那么苛刻的对待训练,相信国家教练新式的技术,并且与家人出现了隔阂。

摔跤意味着什么呢?

从前,它是吉塔改变命运的途径,是只可进不可退的方向。

而现在,过于舒适的环境让吉塔不再将之视为必须夺取的目标。

她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甚至相信自己已经是国内顶尖的摔跤手。

“爸爸已经过时了。

”她这么跟妹妹讲,负气离家。

但是,现实很快给这个洋洋得意的小姑娘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接下来所有的国家选拔比赛,吉塔一场未赢,草草的结束了国际赛程。

她终于崩溃,泣不成声的给爸爸打电话,她说:“爸爸,对不起。

”她又剪掉了长发,恢复了严酷的练习,仔细与爸爸探讨战术。

原来,她的教练根本没有根据吉塔的特质实施适合的训练方法,而且决定在吉塔落败时放弃她。

官僚体系中永远充斥着这样的人,无功无过,漫不经心。

他们不再尊重运动员挥洒汗水的努力,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大概也早被抛之脑后。

结局我不再说啦,或许你们也能猜到。

我想分享马哈维亚的一段话。

决赛前的晚上,吉塔问爸爸:“明天的战略是什么?

”爸爸说:“明天的战略是赢。

如果你只拿了银牌,很快就会被忘记,但是金牌却会被记住,成为榜样。

你看那边的女孩,你不是为了你,你是为了像她们一样的女孩子。

为了那些一出生就必须与锅碗瓢盆过一辈子的女人,告诉那些认为女人不及男人,你们可以赢。

”我不会告诉你们,看到这个地方是我第几次哭……影片最后,荧幕上出现真实的吉塔和妹妹的照片。

字幕显示,吉塔和妹妹都先后取得了世界冠军。

因为她们父亲的努力,现在有数千印度女孩都开始练习摔跤。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所有认为不可能和不起眼的改变,都是一次信仰的释放。

我们手中选择的权利,因太轻易而不被珍惜,确是其他人梦寐以求的希望。

我想不到用什么情绪,去唤醒那些不以为然的懒散。

阻止前行的可能不只是自己,但若失掉一颗想赢的心,未免太过让人失望。

去做你想做的事。

如有人笑,不必理会;若会受伤,好好治疗;若感灰心,还有家人。

《摔跤吧!爸爸》短评

错误译名, 正确译名是 《摔跤吧 !》

6分钟前
  • 公评
  • 很差

片子應該是四星的片子。配樂,情節都給人感覺很好。而且演員的表演也大大超出了我對一般商業片的預期。扣一星的原因在於。現在畢竟不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了。老給人看樣板戲。玩意再好也是不行的。片子裏的每個角色及其臺詞,都生硬缺乏表現力。而且非常程式化。幾乎可以說沒有一個人物的性格是鮮活的。

8分钟前
  • 陰陽魚
  • 还行

电影本身套路化,但这部电影表达的价值观还真是令人反感啊。★★

12分钟前
  • Q。
  • 较差

两星半/问题不在性别而在于极端的孤立片面。开头矛盾呈现比《百鸟》丰满,然而之后开始滑坡,到最后一刻都没能突破“爸爸是对的”的框架。因而其他每一个人物都抓马夸张符号化,全部为男主服务。这时候反而见出《愤怒的公牛》主人公极端中心却没磨灭人物间对话可能性的高妙。其他还不错。

1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忘了标记。想念冠宇

20分钟前
  • 酸菜大王
  • 较差

非常工整,我居然并没有哭……

21分钟前
  • Zhao
  • 还行

競技場面確實拍得好看。為了顯得政治正確,把父權壓制和民族金牌成功學用解放婦女做了下包裝,其實是轉移了視線,本質上還是靠民族主義在煽情。3.5

25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宣扬父权倒是宣扬的不错,爸爸为你做的都是好的,为你做的选择造就了你的才华。

28分钟前
  • B
  • 较差

#北京电影节#我不觉得这个片子囿于父权的藩篱,父亲虽然有在女儿身上圆梦的渴望,但也建立在发现女儿的天分的前提上。摔跤让两个女孩子挣脱了偏见和无止境的家务,挣脱了14岁嫁人的命运,踏入更广阔的世界。说直男癌都是怎么想的?

31分钟前
  • 延延
  • 力荐

关于本片价值观-不看社会背景就评判三观就是耍流氓。在印度的社会状况下,女性是没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氛围的,先破才能立。就像片中父亲对女儿说的-你不是在为你一个人战斗,你要让千千万万的女性看到女生并不是只能相夫教子。最后,这场斗争的意义早已超脱出父亲一己的梦想,升华了呀。

33分钟前
  • 小鲸鱼社畜版
  • 力荐

知道什么人会在女孩子非自愿的情况下剪掉她们的头发吗?纳粹。别扯社会背景,就算是印度的社会背景下,不结婚跑去摔跤那叫矫枉过正,也绝不是片中女孩的个!人!意!志!一段婚礼上的对话就企图强行洗白父亲的自私我是不认的,一个巴掌一个甜枣的手段不仅洗脑了两个女孩,还企图洗脑观众。

35分钟前
  • 基闹
  • 较差

印度电影导演首先是一个MV导演,这片子的歌舞部分剪辑的都不错,也没太传统式的脱离环境的唱跳,印度电影越来越跟国际接轨,这是大趋势。两个多小时的片长还是不够俭省,看的有点累,剧情衔接也确实俗套,但好在印度人拍电影的精气神特别足,这点很鲜明,而且在笑点的控制上很克制,总体来说很成熟了

3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不喜欢,父亲是绝对正确的,去买个鸡都能臭着脸说一句话就讲到五分之一的价格,咋不去上天呢。

41分钟前
  • 派大星
  • 较差

这片子挺正常的,高分的点在哪里没看出来。

43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致因钟爱阿米尔汗且被各大公众号狂推而想看此片的小伙伴们:建议把此片资源删了。风格平淡!价值观扭曲!完全不是之前的风格!我用两个半小时时间不是为了看你奥运拼搏精神的!跟十多年前的国产奥运片相比,除了活儿细点,毫无区别。

45分钟前
  • 被子十七
  • 还行

我眼睛不好,想着能不哭就别哭了,最后还是哭到双目失明

47分钟前
  • 老袁
  • 力荐

一部情节点密集不落俗的通俗电影。父亲和女儿是导师与英雄组合,脱离父亲后的女儿被其他事物诱惑会懈怠会犹疑,敌人来自内心。英雄需要回归,她要彻底克服自己,所以导师不在场真是巧妙的安排。

51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非 常 好 看 。不说别的,国内电影啥时候把120分钟的故事好好讲明白不让观众坐如针毡就是最大的进步了。

56分钟前
  • Augenstern
  • 力荐

整体制作很棒。导得很流畅,歌舞也不违和。写得就一般了,尽管把女权、家庭、英雄主义、官僚主义、攻守战术选择这几个大点很全面地包含进来,但是剧情设计简单粗暴。

59分钟前
  • 小A
  • 还行

这种用力过猛的体育励志主旋律电影你们也能看高潮了, 谢晋老师得气得一口血吐在银幕上.

1小时前
  • 南风南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