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的故事情节,三段故事连结起来,顺其自然,以完成学校毕业照为契机,找到了拍摄家族照片的感觉,而这是由于父亲给与相机和家庭给与的爱的能力,能够感受爱,在东京打拼成功之后,再用爱去拍摄之后家族照片。
赤赤社的社长是懂爱的人,从照片中除了感受到笑以外,还感受到了“好”,这个好一定是一个团结的家庭。
时间来到2011年海啸,寻找高田家来到东北的契机不是那么的平滑,但是洗照片、帮助丢失照片家庭找回旧照片的情节,让“爱”再次升华。
有真挚的情感,各个家庭优秀照片的基础。
有动听且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总是恰到好处,节奏把握的刚好,情绪渲染的恰如其分,眼泪与欢笑在不知不觉的流露。
另外,还有一群演的不错的演员,大碗菅田将晖居然只演一个配角,这可是2020年的电影。
用双手围起孤岛。
现代人,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与前现代相比,压力的来源、数量和强度都大十几倍乃至上百倍,人们在这个时代更不容易被饿死,但更加痛苦。
父母过去的生活经验无法知道孩子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也无法获知和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每个人都被冰冷的社会分割成孤岛,迷茫、焦虑、失望是现代人的宿命。
原子化的生活脱离人的本性,那些亲密的、美好的、天真的瞬间都凝固在过往,一段真正的情感比金子还珍贵。
《浅田家》这样的全家福,展现的恰恰是当下人们逐渐疏离的家庭、童年和亲密关系,用照片定格时光即是将瞬间凝固成永恒,那些瞬间的永恒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力量和希望,如同一双温暖的手将孤岛围起,遮蔽所有的风雨。
在19世纪初摄影不太普及的时候,欧洲有一种摄影的形式叫 post-mortem photography-遗体艺术,最初是给予夭折的孩子设计的,给死者穿上精致的服装,周围摆放精致的花朵,在世上留下唯一的影像以慰亲人的思念;或许是思念的力量太厚重,这种形式逐渐流行,一些已故的成年人其亲友也会为他们选择拍一张这样的照片,并且还衍生出一些拍照的姿势比如会有一起喝下午茶的合照…这种形式一直到20世纪快照的诞生,少有之前一生没拍一张照片的情况,这种形式才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死亡给予世界一切带来了一种份量感,却没有能够超过死亡的份量,就好像我们没办法去表达极致的情感,我们所以为的极致在伴随死亡时总显得过犹不及,就好似连词语都无法传递的情感;连画面都无法承载的思念;连肢体都无法表达的情绪;这种份量给予人同感,却无法做到让每个人都能感同,但却能让人来时孑然一身,去时满载而归.我很喜欢荒木经惟的一句话:任何想留住活着事物的行为都是一种死亡,写真便是死亡的艺术.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天气:热
这张照片开启了浅田的创作之路人间自有真情在。
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故事,来疗愈风雨中的人们。
提到日本电影,很多人想到的是动画片,恐怖片甚至情色片。
这些是日本电影所擅长的,但还有一种类型也是日本电影具有代表性的名片。
家庭片《东京物语》《海街日记》《生存家族》,包括《樱桃小丸子》都是这种类型的优秀作品。
日本的家庭片不同于大陆的家庭伦理剧,虽然都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展现家庭成员间的互助互爱。
但由于日本人独有的委婉含蓄,它所表现出来的鸡毛蒜皮很少有破口大骂的激烈冲突,家庭成员间的互助互爱也很少有直接且深情的表达。
就是这种细腻,成就了日本家庭片独有的风格。
《浅田家》根据真实事件改变而来。
影片的结构非常简单清晰。
前半段用主角自身家庭日常作为铺垫,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在为后段埋下伏笔。
没有后段的主题升华,这部片子也不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
从为自己拍照,为自己家人拍照,为别的家庭拍照,最后又回到自己的家庭。
每个阶段平滑过渡,这种细腻圆润是剧本打磨之后的结果。
剧情服务于主题。
《浅田家》的主题以拍照为中心,上升到了抚慰生活伤痛上。
拍照或者摄影,是近代才出现的新事物。
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可以通过光影驾驭了时间。
照相术满足了人们可以让时光暂停的幻想。
喜欢把拍照叫做留念。
留念,留住的是一次怀念。
多久没有翻开家中的影集了。
尤其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手机制造商们疯狂的攀升着自己拍摄科级,使之成为相机的替代品。
的确,数码相机的发明极大的实现了照相的普及化。
普及化换句话说就是实现了照片的量产,科级进步,产量提升,伴随着的就是价值的下降。
照相馆这个东西,未来是否还会继续存在并不清楚。
一家人收拾打扮,兴高采烈的去拍一张全家福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
那应该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事情。
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记录的不仅仅是图像,还有那一瞬间的感受。
假设用天真的想法去理解柯达公司。
他之所以没有发布数码拍照技术,也许是为了守住对于照片最后的气节吧。
走下神坛的沈阳生生照相馆照片是要洗出来的。
洗出来的相片和手机中存着的电子照片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物带来的神圣感,是代码所替代不了的。
这个世界需要被记录,我们的感受也需要被记录。
有时候,我喜欢拍一些空镜头的照片。
不想为了展现什么不想为了表达什么不想为了炫技什么只想记住拍照时候的感觉。
当有一天看到这张照片,会回想当时的所想所感,这是照片带给我的最大效益。
拍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时间留住,定格起来,慢慢品尝。
一部充满温暖和力量的作品。
整部影片传达情感非常克制,开头一幕是父亲的葬礼,政志和哥哥幸宏都对父亲的死表现得异常平静,让人不自觉地有些好奇。
影片从浅田家拍全家福开始讲述,第一张照片是毕业作品,主角政志为了能顺利毕业,让家里复原了小时候父亲、哥哥和弟弟三人前后受伤,到医院找妈妈缝针的一天。
政志凭借这张照片获得了最佳毕业作品奖。
第二张照片,是政志家里蹲了两年后,有一天跟父亲闲聊,问身为家庭煮夫的父亲有没有想实现的愿望。
这里其实让人隐隐有些担心,因为政志看起来不理解父亲为何一直承担家务,而不出去工作,甚至有点互相嫌弃的意思。
幸好,政志决定拍一张消防员全家福,来了却父亲的心愿。
第三张照片是母亲的心愿。
没想到从这之后,浅田家一发不可收拾地拍了二十多张全家福。
好像浅田家的人,只是把许多愿望暂时遗忘了,一想起来,竟然也有这么多。
政志拿着这些照片去闯东京了。
由于经济窘迫,他只能借住在早已在东京的女友若奈家。
全家福摄影集《浅田家》意料之中地明珠蒙尘了。
绝望之际,若奈出钱,给他预约了展览的画廊。
作品展出后,总算有一位出版商希美看中了他的作品,在之后的洽谈中,爽快地答应出版,她也和主角成了好朋友。
出版之后,摄影集的销量低到令人惊讶。
“已经好久没有出现销量这么低的情况了。
”政志又陷入萎靡。
没想到不久之后,作品获得了“木村伊兵卫摄影奖”。
转折终于来临,政志一战成名。
摄影集《浅田家》的最后一页写道:我会去任何地方拍你的全家福。
政志开始去各地给不同的家庭拍全家福。
之后,他发现自己拍的第一个家庭所在的城镇地震了。
他很担心,开车去确认他们平安。
去了地方,没找到人,他开始帮助一个小伙子洗照片、挂照片。
这些都是从废墟中找出来的,许多失去了亲人的人陆续来找回亲友的照片。
这中间,有个爸爸丧生的小女孩提出让他给自己拍全家福,他无法答应(因为父亲丧生了,拍不了全家福),他因此陷入了自我怀疑。
忙着忙着,父亲生日了,政志赶回家和家人一起替父亲庆生。
吹蜡烛,坐着的父亲突然翻倒了。
原来父亲得了脑梗,住院了。
政志和哥哥一起去寺庙为父亲祈福。
在寺庙门口,他回忆起从前父亲就是这么给自己和哥哥拍照的。
他知道如何给废墟中遇到的小女孩拍全家福了。
他冲到那个小镇,让小女孩和家人回忆最开心的经历,去到那个地方,复原那一天。
他戴上小女孩父亲的手表,按下快门,给小女孩和她妈妈、妹妹拍了合照。
他告诉小女孩:“你们家和我们家是一样的”(一直以来都是爸爸在给他们拍照片,所以爸爸没有自己的照片)最后一张浅田家的全家福,是父亲的葬礼。
当然,葬礼是假的。
政志最后说:“我成为了我想成为的摄影师,借助很多人的回忆和他们的力量。
”其实,也是借助了女友和家人无限支持和爱的力量。
看完电影,对于所谓“艺术家的土壤”,我有了新的认知。
政志其实常常没有自信,也称不上多么天才,他只是能够精确地把握到几个绝妙的时刻和那一刻人的状态,并坚持只拍自己想拍的照片。
他最后成了一个充满爱与力量的摄影家。
政志一介凡人,也可爱众生。
这就是浅田家的土壤,所给予政志的。
最后分享几个小细节:第一个,在得知政志获奖了的时候,女友若奈的表现很反常。
政志的作品终于得到认可,是个极好的消息,一般应该是高兴、激动。
但电影回避了她的表情,只给了一个背影。
她转过头去,回了房间,关上了门。
然后夜里偷偷起来翻相册。
到这时候我们才发现,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若奈承担了多少。
她用自己的收入接济男友,在他一次次被否定之后鼓励他,出钱给他办展。
政志并不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甚至常常像个小孩。
她对政志的作品有信心,却对世事的无常拿不准。
她要给政志坚定的信心,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两年来,她承受的一点也不比政志少。
第二个,获奖发言,父亲代表全家说了几句话。
父亲一本正经地说了一句的话:“是我教政志摄影的,所以这个奖有我一半的功劳。
……”一向默默无闻的父亲,为什么说了这样一句颇有抢功嫌疑的话。
这一半的功劳,非常耐人寻味。
有一半的功劳吗?
确实有。
这里每个人的解读肯定不一样。
我的解读是,政志的成就,我认为至少有一半是归功于浅田家和若奈、希美这些周围的人;父亲的这句话,是代表默默支持着政志的每一个人说的。
第三个,是若奈向政志求婚成功,之后遇到了浅田家的妈妈和哥哥,三人之间发生了以下对话:妈妈:“怎么啦?
”若奈:“我刚赢了一把赌注。
”妈妈:“赢了还哭吗?
”若奈:“我太开心了。
”妈妈:“若奈,恭喜你。
浅田家的媳妇可不能是爱哭鬼喔。
”然后三人互相鞠躬,欣喜地说些请多指教的话。
这一幕传递了一些信息,即家里所有人都知道政志和若奈在交往,对于政志和若奈的婚事,全家其实都在默默期盼,恐怕只有政志自己,迟迟不开口求婚。
政志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极不负责任、没有担当的。
但是若奈知道,他只是不擅于表达,对于感情方面近乎木讷,没有想到这方面罢了。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百丈禅师人性自带本真,可惜往往被妄念所困,一念无明。
当挖掘到人性真的一面的时候,或许便是那闪光的、自由的、喜悦的一面。
同一个娘胎里生的,俩人坯子却大相径庭。
哥哥这种人,就如你我他这99%的凡夫俗子,大都紧张烦闷,内心深存悲观和担忧,有牢骚和压抑,疲于奔命,为道德为生活所羁绊,努力克制,但又如履薄冰不得释怀。
弟弟政志从小便懒散不羁,甚至一度有一种日日钓鱼不务正业的废柴表象。
这游手好闲的弟弟,却自带了天生本真的原厂配置,似乎娘胎里出来就没那么多的烦恼,精神汇于一处,只关注自己喜欢关注的人性中真挚的点,小小年纪就懂得深度撩妹(识别人性本真),真可谓天赋异禀。
若是找不到有趣的点呢?
不如天天喝酒钓鱼,放空自己。
这里面没有享乐,也没有堕落,就是一种“空”,若没有值得做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做点什么呢?
就是这么一种安于待机状态的不动如如的高级感。
而后来所谓的获奖也罢,出名也罢,我想政志或许从来都没有在乎过吧,他在乎的应该还是乐在其中的过程。
影片中还有值得玩味的一个矛盾点。
哥哥非常顾家,一家老小系于一身,一直跟弟弟强调“为了让父母开心”。
而弟弟云游四海放荡不羁,老爸脑梗却还灵光乍现马上开溜。
所以谁是那个有担当的?
谁是那个没良心的?
乍一看毫无疑问,哥哥有责任有担当扛起一切家庭责任,而弟弟则是自我为中心游戏人生。
但是仔细咂摸,弟弟之所以能成为顶级摄影师,并不是因为他的放荡不羁,而是因为他的“心”从来不在自己身上,从小时候撩妹就能关注到对方是否是真的开心,到后来走上摄影道路也是为了让父亲实现一生想当消防员的夙愿(表面看会误以为是为了毕业作品,其他他根本不在乎是否毕业)。
后来去北方第一个家庭拍照,能代入捕捉到对方都没意识到的最在乎的樱花这个点,地震后还在第一时间赶赴北方寻找这一家人,心中时时刻刻都和他们勾连在一起。
在癌症家庭时,则别出心裁地拍出了一家人的那种依恋与凄美,政志眼中滚烫的泪水又何尝不是深入众生人心之时所感受的爱与痛苦呢?
最后那个女孩,政志苦于无法帮其拍家庭照,但是心中却24小时在思考如何破局帮女孩实现夙愿,以至于在神社灵感出现时当场就赶赴北方。
通观整片,弟弟似乎才是那个从来都不是为自己而活的人,而是为女孩(朋友)、为父亲、为陌生人、为众生而活,因众生而喜,因众生而悲。
这种大爱超越了小市民一己私利为基础的“家庭责任”,是一种难得的见天见地见众生的通透。
影片中在政志灵光乍现要去给小女孩海边拍全家照的时候,母亲先是给了一巴掌责其不孝,然后又微笑拥抱鼓励他勇敢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或许母亲只是出于母爱,鼓励孩子追随兴趣,但是也凸显了这里面一个矛盾点:我想她模模糊糊也知道这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一定有更值得做的甚至自己无法触及的高度的事前要去践行。
这位不顾家的孩子反而才是家庭的荣耀,有自己无法理解但是又无条件相信的使命。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图像和音乐又何尝不是?
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情感,我的一切感知都嫁接在这些载体上。
脱离了我们从文字、图片、声音获得的一切信息,我们的世界也即随之崩塌了。
所以大千世界,确实皆是虚妄。
但是反过来,借助这一切“空”的表象,法门也同样有万千,可以让我们直抵人心,窥见最真最诚的人心和彼岸。
或许只有当一个人全然了忘记了自己,放掉了世俗的功利和“上进”,放掉了这一些周遭的假象和羁绊,才能真正腾空自己的心,看到人性的本真,触摸真正的喜悦,感受到浩大的慈悲与生命的意义。
暑假即将结束的夜晚,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满心温暖与感动,真好。
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妈妈是护士长,爸爸负责操持家务,平时喜爱摄影,每年十一月都会给两个儿子拍张合影,做成贺年明信片。
儿子们长大后,哥哥幸宏踏踏实实工作,弟弟政志却在毕业后游手好闲了两年,爸爸妈妈也不责骂他,相信他总会找到自己想要干的事。
转机是从政志想要实现爸爸的愿望开始的——当一名消防员,于是一家人拍了第一张《浅田家·消防员》。
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妈妈的心愿,哥哥的心愿,弟弟的创意,组合在一起拍出了多幅脑洞大开饶有趣味的全家福照片。
政志也由此受到鼓舞,决定到东京去开创自己的摄影事业。
打拼多年,他终于遇到知音,有贵人相助帮忙出版摄影集,有伯乐赏识获得摄影大奖,进而受邀为多个家庭拍摄体现家庭特色的全家福,事业蒸蒸日上,前景一片光明。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海啸及地震,政志得知第一个邀请自己拍全家福的高原家所在的野津县受灾严重,立即赶到那里,没有找到高原一家,却遇到一个年轻人小野,和他一起开始收集废墟中的照片并清洗整理让人们找回的工作。
这项工作曾经有人质疑,事实证明它抚慰了灾难后无数人的心——他们一共清洗整理了约八万张照片,数年内有六万张被领回,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
人们为什么需要这些旧照片呢?
电影中一个细节可以很好地说明——那个当初怒斥小野的中年人,在得知女儿已经在海难中去世后,想要找一张女儿的照片。
政志和小野他们不计前嫌帮忙寻找,终于在一本毕业纪念册中让中年人看到了自己的女儿。
他抚着照片上女儿的脸,喃喃说:“那时她还好小啊……”一屋子人都红了眼眶……照片是记忆,帮我们留住那些快乐美好的时光,留住曾经年少的我们,最美的我们,幸福的我们,搞怪的我们,阖家团圆的我们……照片也是力量,是鼓舞人勇敢活下去、相信明天会变好的力量。
你看到樱花树下仰脸灿烂欢笑的高原家(后来政志从布告栏中看到他们一家安好的信息),看到躺在榻榻米上身着手绘彩虹衫的病童一家,看到海滩上永远记得与爸爸在一起度假的内野家……你会感动于亲情的美好,生命的珍贵,进而更加用心地投入生活,拥抱生活。
一直没有提到影片中还有一个人物:邻家女孩若奈。
小时候,政志拍下了她在海边身着红裙开心而笑的一张照片,若奈认为它拍出了最真实的自己,一直视若珍宝。
长大后,她收留了来东京闯荡的政志,一直给他鼓励,让他要对自己有信心,还出钱给他办摄影展。
最后,她收获了政志承诺的十倍回报——一段美满的婚姻,终于让自己也成为系列作品《浅田家》中的一员。
影片中的人物,就这样因为摄影、照片,深深浅浅地联系在一起;而在快门闪动、光影定格的背后,凝聚在一张张照片里的,其实是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恋人夫妻之间的爱,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关照,一点点,一滴滴,汇聚成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共同抵御生命中难免的风浪与暗礁。
9.0 / 太好了,怎么能这么好。
伟大的日影,伟大的摄影师。
“能够弥补人们丢失物的空缺的 一定只有记忆,而能让这些记忆更加清晰明了的 就是照片,并不只是为了留下记忆,有时候这些照片,也会成为让现在的你活下去的力量。
”一张一张的全家福中看到的是生命力 看到的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与憧憬,这种和谐又不失生活烂漫的节奏是专属于日影的纯真。
老公消失的棱角化为了更有力量的演技,虽然脸大得已经要变成黄渤了,但是那双永远饱含深情的眼睛只要一凑近屏幕我就知道还能装进一片天地。
拿起相机拍下世间最美丽的那道彩虹时已经湿透了的双眼,是否也联想到了自己的“虹”。
我是真的要给第一个想到让他俩演兄弟的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小七家里顶梁柱式的稳重和不时闪现出来的手足无措,中和了Nino一腔热血的执着和偶尔露出冰山一角的脆弱。
不仅是霓虹80后男演员里面两个top级的首次合作,两个人只要光站在一起,就已经是本双担所见过最美好的画面了。
3.5⭐很好的故事。
很一般的叙事。
看了一圈影评,还是好评占多。
但实在对不起,我觉得电影并不出彩。
看的时候产生的疑问:只有一本作品集的摄影师真的可以算专业摄影师吗?
后来看了浅田真实的故事,原来浅田家的创意照片很多,创作也分主题,比如后来帮别人拍全家福但电影里。。
实在没表现出来。。
我只觉得跳跃可能对nino太熟了,看左撇子的他用右手拿筷拿笔还想:啊 有心了但很多时候还是下意识(?
)用了左手哦嘿嘿 发现彩蛋苏打出现的时候就觉得地震那块的故事才是重头(毕竟请了苏打)然后就,浅田没有了家黑木华演的女朋友宛如工具人,无条件精神上物质上支持,求婚也得自己来。
然后还很高兴。。
看得我好憋屈日本人わからない🤷🏻♂️所以为什么我就是get不到nino的演技那个被赞誉的给患病儿童家庭拍全家福时看着镜头流泪的scene明明是个很感人的场景但总觉得没有渲染到位仿佛能看到导演要求:镜头移动到近景的时候眼泪要滑落,お願いします!
然后nino完美让眼泪滑落,よ!
さすが!
名俳優!
但Nino的眼睛里。。
我看到的还是Ninoもし訳ありませ m(._.)m
拍照一秒钟,修图一小时。
随着时代的进步,拍照已经成为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随意地按下快门吧,内存卡容量不像矜贵的胶卷;随心地按下快门吧,Photoshop可以弥补你绝大部分的前期缺陷。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陈奕迅的《沙龙》,黄伟文在里面写:“虽则那即影即有售罄,菲林都已拆走。
但是冲动用完,又再有。
”电影里,二宫和也饰演的浅田政志从刚开始学摄影,就习惯了每次拍照前都要做足功课再按下快门:也许是闻一闻青梅竹马所用的头发洗发水品牌,然后拍出最真实的她;也许是去询问全家人的梦想,然后一比一地在镜头前呈现它;也许是去了解那些找他帮忙拍全家福的家庭的故事,然后为他们落一场樱花雨、造一道彩虹、扮演总是充当摄影师的父亲……然后为他们留下最值得回忆的瞬间与最温馨深刻的纪念。
为了一张照片,他可以等待来年樱花再开的时节;为了一份留念,他可以满怀热泪地按下快门;为了一个请求,他可以背叛自己摄影师的身份放下相机、拒绝摄影,只因他没办法拍出违背自己内心的“全家福”。
摄影本就应该是这样充满仪式感的事情,一张薄薄的相片,因为镜头内外的人的珍而重之,可以完成那些未竟的梦想,可以留住一个温馨美好的家,可以让眼泪在落下的瞬间、感动发生的一刻被定格,并成为往后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的美妙温存。
能在听了《沙龙》的这么多年后从《浅田家!
》体悟到摄影的意义,真的让人感到无比的幸福。
我们在电影里学习,在生活里经历,再把经历摄成相片,拍成电影,看到自己。
这恐怕是我们的人生中所能经历的最美丽的循环。
我真的太喜欢《浅田家!
》的剧本了,用一张张照片串起故事,用最细腻的日式温情把催泪弹扔到最远,爆到最大,让你在感叹“果然还是这种套路”的同时还是不争气地流下热泪,却在最后狠狠将你反套路一波,让你重新认识“日式温情”所能去到的极致,仿佛听到编剧与导演狠狠地嘲笑自以为看透一切的你:我们不止能用温情骗你的笑与泪,还能用温情来制造反转,没想到吧!
真是让你佩服不已。
尤其让你想不到的是,从来严肃看待死亡的日本人,现在竟能用如此戏谑的方式来迎接死亡了——死亡是一场可以彩排的重大仪式,我们何不来一次真情实感的死亡彩排,好过滤掉死亡里那些悲伤的成分,用剩余的死亡教给我们的珍惜来迎接我们的“新生”呢?
写到这里,我还在幸福地回味着电影里那些动人的时刻:浅田家一次次被卷进小儿子的摄影梦想的时刻、黑木华在听到二宫获奖佯装冷漠却又在深夜默默翻看相片的时刻、妈妈扇小儿子一巴掌然后又让他去干“最重要的事情”的时刻……这样一封写满亲情的温馨、梦想的辛酸、爱情的纯真的写给摄影师的情书,真的真的很值得一看。
我喜欢的nino回来了,最近看了小单车又想起在湘南海岸骑公路赛车的少年。浅田一家的幽默感,让生活苦中作乐。影像承载了温暖的回忆,也给予向生的勇气,每一张全家福都非常可爱。摄影师不仅仅是捕捉,还要用心交流,而这些都呈现在影像中。
好会哦!“和我结婚,要么还我200万元,你选哪一个?”
今日最佳&花臂nino~"照片并不只是为了留下记忆,有些时候这些照片,也会成为让现在的你活下去的力量"
好平 好无聊 感觉男主就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 干着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也不明白钱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都是被爱包围着长大的孩子所能拍出来的照片啊
不知道是潜藏基因作祟还是家庭氛围致使,我们一家三口都不喜欢被拍。最近一张全家福都要追溯到快十年前表姐结婚时半推半就的灵光乍现。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家庭郑重其事,不变如一的每年一张全家福全家福的意义到底在哪我想这和中国人一面非常重视家庭,一面又不会坦率表达爱意一样我们习惯了无时不刻隐隐地关怀,却又羞于仪式感满满地记录不说了,我要学着每年一张全家福了,毕竟,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哭死个人
有点无语,说实话完全没有真正的打动我的地方,说烂吧也不至于,就是很程式化的煽情。
挺无聊的,这种童话故事的后果就是每一个人物和故事都在人意料之中,每一个情绪起伏都显得套路。小津和是枝裕和的平淡中蕴藏的是现实的真实感和力量,而日本这一大票同质化的电影中,真实人物,大地震,各种大主题堆上,有的却是连隔靴搔痒都谈不上的自娱自乐,怪不得反派影评独不做日本专题,可能真的就,没啥好说的吧。(这部电影还有大量废戏废人物和让人看不懂的人物关系,日本是有什么法律规定电影必须拍够两小时吗?)
浓浓的日本味儿,小日本是一个永远无法被征服或消灭的民族,说不出来,很有韧性,不知道是日本独有的还是学中国的,着力点不太一样,中国人的韧在求生上,日本人就是那股韧劲儿,任何一件小事儿上做到极致。200万日元不还给黑木华了,结婚。表演一般般,剧情稀巴烂,没人买写真集怎么就获得摄影界大奖了?完全不对劲。
一定要看看原版的摄影集啊!
你以为是个少年励志片,结果是个主旋律大作,地震的馒头得吃多久啊…还有这结构流水账到小学一年级水平,是专门给自媒体拍出来的吧
励志家庭故事,并不是我的菜
所以就是一篇流水账?主旨是啥?
虽然没拍过全家福,但是好像明白全家福的意义和快乐了。
几个触动我泪腺的点:1.政志获奖后父亲的发言:是,是我教政志摄影的,所以这个獎有我一半的功勞。我活了70年,雖然沒什麽值得驕傲的成就,但今天,我要為我的兒子感到驕傲。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對我而言生存意義就是,我的家人。我希望今後的30年,我也能繼續努力,一直照顧淺田家直到我100歲。謝謝大家。2.拍摄佐伯家的“彩虹”全家福;3.小野听到政志说那些找到照片的人表示非常感谢时哭泣;4.父亲生日的意外,以及哥哥转达父亲的话:你準備什麼時候拍淺田家的全家福啊?我會努力復健,在你拍攝之前做到能夠自由活動的。5.拍摄内海家的海边全家福;……一部期待好几个月的电影却自我保密到只记得主演是二宫和也,以至于看到妻夫木聪、菅田将晖等人时惊喜一下。& 看过的中野量太三部导演作品《滚烫的爱》《漫长的告别》《浅田家!》都挺喜欢。-12900
在一副失意的表象下竟然拿了木村伊兵卫写真赏结果主角的摄影可以说毫无长进而是不断原地踏步地高速庸俗化到一种有点恶心的程度(还有比给叫樱女孩家拍一张樱花下的照片更庸俗的事吗)这种片子究竟是捧原型人物还是黑啊?得把任何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人气死吧。作为新世纪少有的“事件”—311毫无意外地没有缺席 而对它的呈现也成为衡量日本导演水准的试金石 目前除了滨口和园田高分过关庵野略差以外几乎没有看到合格的;而这一部甚至都可以算在蹭热度消费地震。正能量到想吐。唯有两个镜头可观 堤上背景三分之二波动海水和消防员照后全家聚餐桌前一个从右往左先退后进的镜头如波浪一般
果然好无聊我的天,要不是看提名了这么多奖项根本就不会点开……我觉得应该拍晨间剧的啊这个题材,拍电影太平了。讲道理这种真实人物改编的,片尾不应该放原型的照片吗,还再放一遍剧照是什么迷惑行为emmm
整部电影里我最爱那个黑道大姐一样做派海海的出版社女老板,所谓伯乐就是这样,二话不说的把你从落魄境遇里捡走,二话不说的让你相信“好的永远是好的”。多爽啊,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见鬼去吧。机遇来时就是这么痛痛快快的,从不折磨人。
3.5;这么多大牌卡司作配好有排面,回到日影的小七太温柔好看了(虽然还穿了花衣服!且竟然不是主角!)依旧是日影常见拿手的治愈温情路数,然而藉由「照片」这一介质折射的成长、感悟及至溯回的人生,视角与立意都算独特;前后衔接自然,跳脱出个体放眼到更广阔的视野,进一步体悟到何谓陪伴、何谓共享的记忆,几个家庭的素材捕捉颇具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