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有本杂志做过一个专题,罗列了中国各地,不同省籍文化的笑星代表人物,北京有郭德纲,上海有周立波,香港有黄子华,四川有李伯清!
前三者近几年大多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国范围内红过了一轮,只有李伯清似乎还固守着四川,他生长和成功的地方,并没有动什么进军全国的脑筋。
后来又听说,李伯清出家了,早已是佛门居士的李伯清最终还是选择了遁入空门,谨守戒律,渡己渡人!
《大人物》,川籍著名主持人,杨乐乐首次尝试投资拍摄的无厘头爆笑喜剧,李伯清,吴孟达,四川,香港两地著名笑星联手演出。
讲述一个迷失的香港主持人德叔,因为欠债,躲避到黄龙溪,结识了一群当地的各自身怀绝技的奇人异士,却不料也同时卷入了一场针对所谓泡菜坊“传家宝”的明争暗斗之中。
虽然号称是无厘头爆笑喜剧,李伯清,吴孟达又是其中最资深,最有分量的笑星,但是在《大人物》一剧里,两位笑星居然收敛了起来。
李伯清以和尚身份示人,戏份不多,只是偶尔口露禅机,并留下一件解救主人公的“救命火”。
吴孟达则干脆大谈起黄昏恋,学着《金玉满堂》里的厨神钟镇涛,玩味觉失调,全靠泡菜坊的一口泡菜,让他找回了味觉,也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对人生的信心。
影片里担负起搞笑职责的基本上都是湖南卫视的一批主持人和李伯清的一干弟子。
比如在影片中扮演男二号健仔的廖健,一方面是李伯清得意门生,四川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另一方面也是川籍著名音乐家,曾经与刀郎共同合作过乐队的摇滚乐手。
还有林子聪,快男吉杰,杜海涛,金莎等等,都在影片中有认真的演出。
喜剧是一回事,李伯清这一回主动出击,参与演出这样一部大电影作品,除了推广四川本土喜剧文化,民俗风情,风光旅游等等之外,更多的,恐怕还是想借由影片中看似无厘头的故事,阐释人应该如何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谨守本心,坚定执着,好好生活的禅理。
PS:黄龙溪的风景真是美,蜀南竹海,绿油油的江面上泛舟,还有古色古香的四川民俗一条街。
哎呀,好想立刻放假,上那去旅游,住上一段日子了。
整部电影集结了我从看电影以来,电影里面所有差的手法。
情节就不用点评了,贯穿在里面的就是莫名其妙,前后不搭,说的台词云里雾里的,演员不是过气的老东西就是无名无份的,表情和表演更是恶心至极,以为有两个喜剧演员,却没有一点笑点。
这些演员能出演这种电影,看来以后他们演其他的,我也要避而远之了。
是在无法忍受至今还在以这种弱智的剧情表演侮辱群众的智商。
罄竹难书呀,史上看过最烂的啦。
不想看这些B人第二眼了。
川派喜剧的独特性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喜剧电影《大人物》讲述了几位生活在四川的普通人颠覆平庸生活的故事,由吴孟达、林子聪、杨乐乐、杜海涛等老少明星联袂主演,故事情节简单,但多线索同时进行,故事布局上特别像当年《疯狂的石头》,单纯以演员阵容而论,《大人物》甚至更胜一筹,但自影片上映以来,观众口碑两级分化,有观众感叹影片带来的独特川派喜剧风味,也有观众抱怨因为方言的缘故,无法认同影片中的笑点。
方言喜剧因其独特性而导致的尴尬境况值得反思。
小投资喜剧的困境《大人物》是一部小成本影片,也是杨乐乐首次以制片人的身份进入观众视线,影片中许多演员的加入,也正是因为乐乐所具备的号召力。
据了解,这部影片的七成成本都用在了镜头和制作上,以小成本影片而论,这个比例算是“大手笔”,一方面力求制作上的精良可以给观众一个好印象,另一方面也因为投资的限制,使得影片不得不割舍掉许多优秀的创意。
当演员在秉承奉献精神为影片加分的同时,投资的束手束脚却让影片减色不少。
小投资喜剧需要自己的突围之道。
吴孟达与本土明星的互动尽管影片在设计与制作上欠缺完美,但也因其地方特色明显,也为本土观众所追捧。
因为四川本土笑星的加盟,影片从一开始就充满浓郁的巴蜀特色,而吴孟达与林子聪两位港星特有的港式无厘头风格也不甘落后,互飙演技的同时,也让各自代表的喜剧风格碰撞出火花,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喜剧感受。
在推广四川文化和风光方面的努力影片处处展现四川的美景,同时也将极富巴蜀特色的四川泡菜与火龙表演融入影片之中,影片还展示了竹海、糖人、诸葛弩、豆花等特色景区及特有物品,为推广四川当地的文化和风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年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便创造了将韩国饮食文化推而广之的作用,此次《大人物》的热映,无疑也将会带动巴蜀旅游和美食风潮。
这样的影片也能进影院?
中国电影果真病的不轻。
片名美其名曰大人物,但却没看出半点大来。
胸大?
那个大?
明星大?
本事儿大?
恰恰相反,一群鸟人倒显示出了超低的智商。
因此也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因此死皮赖脸的进入了影院。
吴孟达肚子够大,但离开了星爷的他已经老了,尚能笑否?
林子聪肚子够大,但智商实在太低,说的是那个角色,简直就是250+38+2杨乐乐胆子够大,竟然敢干起制片加主演的活,这从开始就注定影片必定是大烂片。
据说汪涵也客串了,可惜打盹了,没看见。
...........................这就是不扯闲蛋的影片,因此看了让人蛋疼。
打着四川震后重建的幌子,也不怕那些冤魂起来抓了你们。
其实还是蛮喜欢四川方言地。
但影片中的半方言半普通话,听的人尿点频频。
再加上半粤语半普通话的达叔......我果真被催眠了。
剧情也是华丽丽的烂。
哎,有剧情吗?
东一榔头洗一下的,看的人大脑就快要空白。
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忍受力,竟然战战兢兢的吧片子看完了。
当然鸟,也不是没有可取的地方。
比如竹海溪水,可惜活生生的都被达叔这样滴老男人糟蹋了。
这绝对是部低智商的电影,还好,偶就上了三年的学,看这部影片搓搓有余鸟。
这俩月份没什么好片,几部国产电影看得自己的智商好像都明显下降了。
好莱坞滑铁卢的《关键第四号》《致命伴侣》《创 战纪》竟然在内地票房纷纷热卖。
中国观众真的是病的也不怎么清.......
我!
勒!
个!
擦!
刚看完!!
达叔混了尼玛三十年啊!!!
才混了一个电影的主角啊!!!!!
当主角不容易啊!!!!
北京话有没有!!!!
四川话有没有!!!!!
德儿叔有没有!!!!!
仙人板板有没有!!!!!!!
芒果台的植入有没有!!!!
快男吉杰有没有!!!!!
你说没有集结!!!???
杜海涛的插入有没有!!!!!
剪辑师傅手法有没有!!!!
场景突然切换有没有!!!!
尾声没剪干净有没有!!!!!
故事线混乱有没有!!!!
夺命剪刀手有没有?
这片耽误我的青春啊!!!!
这片浪费我的感情啊!!!
导演你是一心想让观众崩溃啊!!!
还是一心想让观众崩溃啊!!!
即便是喜剧,剧情也是很重要的,喜剧效果的铺述要顺着剧情的走向,才能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大人物恰恰是背离了这一点,影片中的笑点毫无根据,莫名其妙,加上群众演员僵硬的表演,即便是吴孟达也难挽回这粗制滥造的评价,影片的背景选的很好,但整体是小品片的设置,所以,大人物,成就不了大票房。
因为实在找不到片子看了,在时光网和豆瓣搜索了它的部分影评,有好评有差评,好评认为是四川话和香港喜剧的结合,于是我对这部片子抱有了幻想,我以为打差评的都是非四川人,他们听不懂方言中的幽默。
于是我跟朋友去了电影院观看,结果发现那些写好评的都是托。
电影院里面,连8岁小孩都吵着说太烂看了,我是四川人。
什么李伯清、什么吴孟达见鬼去吧。
导演竟然还出了书《制片功课》本片导演对自己的认知我也是服了,看来世界上确实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偏要去做需要很多才能胜任的工作,自己又不知深浅。
真的是因为很烂才给的差评好吗,千万不要再活在意淫中了,这根本不是同期上映电影刷的恶评。
想当导演还是长点心吧,批评都接受不了怎么成长,难道你自己没看过那些经典佳片吗,自己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标准都不知道,如果真的觉得这就是自己最好的迟早转行吧。
导演太幼稚了,不持续学习只能拍让人无法忍受的东西。
即使导演需要一个理由给自己信心,但那绝不是把别人的差评当成不善意。
导演在书中那句“如果电影同行和观众不能对电影保持善意,那么我该怎么办”我真的怒了。
怀疑他真的把自己当成国际大导了,居然怀疑到观众头上去,你自己善意了吗,对得起观众吗。
信心是靠自己不断精进得来的,导演这条路从来不是容易的,不要以为自己认识几个人了,写出点东西了就自以为是,对自己的认识很重要,共勉。
我承认,我太沉不住气了。
逛了豆瓣N年,从来没有注册,充其量也就是上来看看影评和剧情。
如果不是看了大人物,我想我注册的日子还遥遥无期。
这是我第一部中途退场的电影。
这是我第一部自认为烂到我无法忍受的电影。
自插双目,含恨而出。
而且我无法想象还有这么多人给好评!!!
还有这么多人说话一套一套的!!!
我知道日子艰难,大家都是为了生计,无所谓。
但是我实在看不惯有人说了真话却被大堆回帖谩骂。
一段真话被大篇假话蒙蔽。
这部电影真的好烂!!!
文/满囤儿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将川派喜剧和香港无厘头共煮一炉的《大人物》,既让人们想起了吴孟达为代表的那些儿时记忆中的香港无厘头喜剧,也让我们想起了《十全九美》和《熊猫大侠》等曾在内地引领一时票房旋风的山寨喜剧。
影片笑料的量比起过往那些经典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以看得出,但凡有幸参与本片创作的人,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摄影,都开动全部脑筋,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了“如何让观众笑”这样一个命题中去。
于是,我们看到了不仅片子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正常人,甚至连镜头、道具都充满了喜剧色彩。
观众不仅会被众角色滑稽的动作、怪异的腔调、幽默的台词所挠痒,还会被他们怪异的装束和在镜头内的独特站位而“雷”到。
总之,本片不仅在时间跨度上保证了笑料密集,还做到了空间上的笑料堆砌,堪称一绝。
如果说各派喜剧都有他们原本的颜色的话,那么《大人物》就将这种配色打乱,重新装饰了一遍。
片子以极富巴蜀特色的四川泡菜与火龙表演为故事线索,将蜀地独有的热辣风情与诙谐幽默,跟一些现代潮流性的新新元素做了结合。
60出头的散打评书创始人李伯清,为了拍出有年轻气息的新喜剧,特意到北京拜访了刚刚凭借喜剧迈入2亿元导演俱乐部的尚敬,谦虚地请教喜剧艺术如何创新,如何适应90后观众的欣赏习惯等。
于是我们看到,虽然16岁高龄的散打评书最近陷入了段子创新不够的窘境,但是期待凭借《大人物》打一个漂亮翻身仗的川派笑星们,还是憋足了功夫,信心十足的。
超豪华的笑星阵容是影片的一大看点,也是满足观众期待的一大手段。
香港喜剧巨星吴孟达首次以男一号身份重返阔别十余年的大银幕,虽然角色的身份是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可实际上由于一些先期遭遇,影片开始时已经是落魄到了比小人物还不如。
虽然搭档不同,但是德叔这个角色依然是吴孟达当年曾经让我们印象深刻的那一类角色,糗事不断,自嘲不息。
另一个星爷的御用搭档林子聪,最近在脱离星爷作品后,也走出了新的喜剧道路,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只拿自己的身体做文章。
林子聪能够耍出一种贱贱的感觉,堪比美国屎尿屁喜剧中的那些烂仔帮。
内地配上的几位演员,知名的大部分并非笑星出身。
首次担任制片人的杨乐乐,身材比当初做主持人好上不止一筹,在大片里当花瓶都没问题。
金沙本来也是就以娇小可爱著称的。
两个熟脸美女,再加上惊艳一瞥的国际小姐王芊,把影片因为恶搞和无厘头而蒙上的视觉“脏乱差”调节了一把。
杜海涛和吉杰这种大熟脸在片子里也挺放得开,出尽洋相。
其他不知名的本地笑星的参演就比较“友情”了,完全就是为情义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型的演出。
烂泥一般的德叔,遇上了为重整火龙剧团而奔波的小健。
这是两个Loser的相遇,也是两个Loser带领着一群Loser重生的励志故事。
虽然影片从细节上看,完全做到了“娱乐至死”,可是等看完整个影片,看到那传说中的火龙技艺再次亮相的时候,会感到一股力量。
火龙象征了一种精神,尤其是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它更是激励着巴蜀人用乐观的心态去摆脱灾难的痛苦,活出新的生活。
影片中,几个角色总会为了搞笑而不得不把自己搞的浑浑噩噩,甚至狼狈不堪,可是故事的背景始终是干净的。
黄龙溪的美景有一种让人心灵澄净的力量,正好将表面的污浊洗掉,把角色的内心呈现了出来。
这些因为过于沉浸于社会利益纠缠的人们,就好像被强行喷上了漆的瓶瓶罐罐,色彩很多很杂,却因为不纯净而丑了。
黄龙溪这一片净土,正好打乱这些人之间的这份纠缠,重新调配了配漆的颜色,重新装饰了他们的人生。
娘亲啊,看此片,只求速死。还要出稿,信春哥满血复活也不行啊。
李大师原来是打酱油的!海报真欺骗人。。。。
看着湖南人的面子加个星
有两颗星是给达叔的 不解释
我们普通人一生经历的看到的,仅仅是人类的冰山一角,未知的不代表不存在,不要去否认,好的坏的都应该正视它,警觉勇敢的面对,或许可以避免很多的伤害。人性的阴暗面是与生俱来的,有权力就会有黑暗和腐败,商贾也不都是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警察也不见得全都是公正无私廉洁自律的,善恶不分种族地域年龄职业,世间有至善就肯定有至恶,但是这只是橄榄的两端,大部分人还是小善小恶。一个普通人是改变不了一个已经被阴暗面主导的人,而拨乱反正也可能是另一个伤害的开始,与其耗费巨大的力量去改变它,不如先改变自己,保持觉醒,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身边的人,把有限的能量用在美好的事情上,也是再为世界为和平做贡献。从自身做起,有余力再去照顾更多人,世界自然会越来越好,秩序也会越来越健康。
泡菜
终于发现一部烂片
懒得评价了,凑合看,但属于消磨时间。
去电影院看这种烂片实乃人生之大不幸。
看了部分瓣友的评论,认真看了15分钟,发现确实无法看下去,没任何内涵和剧情,真的很垃圾!
吴孟达为什么要毁了自己的招牌?
从开头看,这部电影应该还是蛮四川蛮成都蛮川西坝子的感觉。看到后来尤其是杨乐乐一出场就基本上开始毁片了——你作为投资人,你能不能安心在后台呆着啊。全片的亮点不在金莎,不在吴孟达,不在蔡子聪,不在杨乐乐和吉杰,而在李伯清老师、在廖健和那一帮四川民间艺人,还有那一口熟悉的四川话。以上。
不知所云,整部戏唯一的卖点就是吴孟达成为主演,电影太一般了,浪费我的银子!
好亲切的四川话啊!
剧情太懒了……
本来就是一部搞笑片,四川的风景很吸引我,打的人情分,5分!
其中一星是出于对四川及四川话的个人喜爱
剧院里有个胖子从头睡到尾
我擦!零颗星啊!人的一生到底要看多少部烂片啊!
属于看了一次不会再看第二次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