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些人的生命,就是这么破碎的吧。
譬如男主,他其实一心一意地在对待自己的家庭,结果自己老婆和别人乱搞,出轨,各种出轨;就是不爱他。
他每天在家里面照顾小孩子,但是老婆还是各种的惹他生气,他最后到达了爆发的临界点,失手把妻子推下了楼梯。
妻子死掉的时候,孩子也不小心被淹死在了浴缸里面。
想必警察抓他的时候,这家伙一句都没有辩解吧。
你说他活着,是不是就在等待某一天的时光中,自己的生命破碎成这个模样。
好不容易最终在逃跑的过程中遇到了女主,重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的爱与温暖,但是每一天的时光中,他还是提心吊胆的,然后准备带着女主和女主的儿子逃跑。
女主的生命也是很破碎的。
女主婚后生下第一个儿子之后,就变得习惯性流产;女主只要怀孕的话就会流产,掉了四五个小孩子吧。
最终自己老公和自己离婚,和秘书结婚;女主内心很痛苦很痛苦,她不知道生命应该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出口,应该怎样走出去,下一步应该做一些什么。
在丈夫离开之后,她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的儿子。
最后的一幕场景中,女主的前任丈夫讲说:“你妈妈就像那样,她爱上的是爱情本身;她中途无法停下做任何事。
”我想我和女主是一样的,我爱上的也是爱情本身,以为爱情就是像言情小说里面讲述的一样,那么甜蜜温暖,那么让人开心,一直可爱。
但是并不是,爱情进入生活阶段的时候,就变得破碎不堪。
猜疑,欺诈,哄骗....你说是谁哄骗谁呢?
大抵是互相哄骗的吧,你骗骗我,我骗骗你,到了最终,也不知道到底是谁输了,谁赢了。
然后虽然男主是一个逃犯,但是我觉得这样的逃犯真的还是挺值得爱的。
他会做饭,照顾到家里面的每一个小细节,漏水的浴室,脏掉的房檐,坏掉的车子....关爱自己的孩子,他把一切都做了,除了带着女主光明正大的上街买菜之外,后来男主还是进去了,女主就在家里面一直等着他,等到了容颜苍老,等到了两鬓斑白。
这样的爱情虽然很破碎。
但是你到哪里去寻找?
电影里面小男孩文男主,你是怎么跑出来的呢?
男主说:“我告诉看护如果他们出去抽烟我就从二楼跳下去。
” “没有什么比事实更能误导人的了。
”是的呀,没有什么比事实更能误导人的了。
哎,希望每个人粉身碎骨之后,都能一品爱情的滋味吧。
先说下前提,看此片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多,而且前面看了《机械危情》《47浪人》,已经是相当疲惫。
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反而更耐心,或许温情的片子更容易触动我内心。
如哏在喉,在观看此片的时候这种感觉持续到影片的最后。
那种紧拨的心弦久久不能松开,几乎是握着拳头看完的。
电影的开端,影片就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一直到母子把男主带回家这种感觉才如负释重。
再到全能型大叔做饭的时候恰巧与先前TV里播放的杀人犯形成反差,绷紧的弦松了一大截,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巧妙手法,舒缓的配乐加上紧张的绑架噱头使得观众悬着一颗跌宕起伏的心。
影片的主旨无疑是在讲爱,起初也认为这似乎是在讲“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然,导演插叙的画面引导出两个人的故事才发觉两者的相互慰藉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贴切。
也有人说此片是在讲“性”,一个单身很久的单身母亲,一个刚越狱的逃犯,加之母子两关于生理的隐晦谈话,都会让人浮想联翩,甚而卑鄙的我一度以为此片会有激情戏。
再说说表演,三人的表演堪称完美。
男主的表演起始有点先入为主的概念,后面的表演越显精湛,沉着,冷静地把一个越狱犯完美的呈现给我们。
凯特就更不用提了,相比之前的《泰坦》《革命之路》这是一个质的飞越,从开始的紧张,中间的情怯与胆怯,再到后期的惊喜与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盖特林的表演在此片里也相得益彰,虽说没有之前恶魔小孩那般灵气,不过这似乎是童星的一个通病,此片借他自叙的方式阐述了一个认识5天却相守25年的爱情故事,就如小孩他的父亲说的那样"She was in love with love",的的确确,这就是爱。
影片在逮捕阶段,乔叔把母子两人绑好,然后缓步出去的气氛堪比《三日危情》中逃逸的紧张气氛,到此时我还一度以为会有奇迹发生,然后三人逃亡天涯,要真是如此就毁了这片。
相反被捕再出狱反而给我们骚动的心打下一针镇定剂,也给温情画上一个句号,更是解放了我那如哏在喉的喉咙。
很温情,也很励志。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生活不易,都应当享受生活,享受每一刻。
我发现凯特温斯莱特从《泰坦尼克号》起,到《朗读者》、《革命之路》,再到去年的《劳动节》,都是演为爱而生的女子。
幸运的事她都遇到了好男人,杰克、米夏伯格、费兰克,和本片里的两个男人,应该是3个男人,还有一个好儿子。
前夫因为不能忍受女主角因习惯性流产造成的精神上的问题,而离她而去,感人至深的是他对儿子的一番话:她只与爱情相爱,离开爱她什么都不是,应该有个好男人带她走出困境,可是他做不到,儿子听后第二天就去陪伴他的母亲。
多好的一对父子。
更要说的是一号男主人公,一个逃犯,闯进了母子的生活,他就是那个能带凯特走出困境的男人,他修理房屋、家电、汽车,教会孩子打棒球、修汽车、做馅饼,这都成为这个孩子今后成长很重要的工具,甚至是职业(开了家馅饼店),虽然是在逃犯,虽然有点被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感人,凯特爱上了逃犯,情愿跟他逃到加拿大。
可惜没能成功,由于儿子的原因。
这里作为观影者也没有遗憾,觉得真挚的感情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逃狱和劫持,多判了25年刑罚。
我们为他们错失那么多美好时光而婉惜,更为他们最后能终成眷属而欣慰。
凯特温丝莱特宝刀未老,风韵犹存,甚至到了作为一个女人和演员最好的时候,她的美无可取代,她出演的电影也不愿错过。
和《革命之路》的背景类似,这次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小镇,单身母亲被越狱杀人逃犯威胁入家躲藏直至爱上这个男人甚至不惜等待他二十五年最后平静幸福地走在一起。
短短一个labor day的周末,就彻底改变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即将步入青春期的男孩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最终实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family。
不过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前半部分一直给人很紧张的感觉,伴随着凯特紧张兮兮的神情和有点神经质的特性,伴随着男孩渴望保护妈妈、关心妈妈的紧张感和天生敏感聪明的特质,让人总是误以为罪犯会随时发动攻势然后紧接着影片变成紧张的动作片和悬疑打斗之类,没有想到啊居然男主是个好男人!
这是我看完后仍然目瞪口呆不敢相信的结果!
这——居然是部讲纯爱的排成文艺气质的影片。
结尾十分钟彻底煽情渲染纯爱,但是因为之前的紧张和误解,让人一下子缓不过神来,不能很好地代入进而彻底被爱征服和感动,所以虽然结局是喜剧的,但是还是留下一点遗憾。
最近想放松,说看点动作片,但年纪大了,发现自己有时对那些快节奏的动作片已经不那么感冒了,更想看一些舒缓的,所以就选择了《劳动日》。
电影的故事是一个单身妈妈阿黛尔,在和儿子逛超市时,被逃狱的男主角弗兰克胁迫,一起回了家,弗兰克决定在这个家里躲避警察,可在双方的接触当中,阿黛尔爱上了深沉、顾家的弗兰克,甚至想和他一起逃离美国,但最终弗兰克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弗兰克和阿黛尔。
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身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可能有人不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什么,大致就是和绑架自己的罪犯接触时间长了,爱上了绑架犯,甚至协助其犯罪。
这其实是一种不难理解的心理,就好像爱情歌曲里经常会唱到的,不要在我脆弱的时候说爱我,人在脆弱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被情感趁虚而入的,这些跑进心理的情感,有些是真诚的,有些则是虚伪的,这也是为啥会有这么一句歌词。
弗兰克以儿子威胁阿黛尔,强行跟她回家躲避追捕。
被绑架的人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并且孤独无依,这时别人一点一滴的好,都可能瞬速占领被绑架者的内心,让他或者她产生依赖和好感,不论这个别人到底是不是加害者。
先说回电影,不过这里的女主角其实并不那么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主要是阿黛尔并不是因为被绑架而变得脆弱,更多的是因为自身经历,她在生第二胎的时候,流产了许多次,还和丈夫离婚,独自带着一个儿子亨利居住,她自身的痛苦经历导致她不敢和人接触。
经历了四次怀孕和流产,生出来一个死婴。
男主角弗兰克也是冤大头,被妻子带绿帽子,还养了别人的孩子,最终妻子准备再出去浪的时候,他推了妻子一把,妻子就这么死了……楼上的孩子也被浴缸里忘记关的水淹死了,弗兰克这个运气也算坏到家了,一判就是十八年。
其实弗兰克是个顾家的男人,回忆当中,抱着孩子的永远是他,在家里带孩子的也永远是他,他根本就是被前妻利用一溜够。
妻子当年迫不及待地扑上来只是为了给肚子里的孩子,找个替代的爸爸吧。
所以当阿黛尔遇见弗兰克时,比起弗兰克带来的危险,他身为男性的那一面和自身成熟的魅力更让阿黛尔着迷(黑帮大哥从不缺媳妇有一个原因就在这里)。
弗兰克会做工序非常复杂的派,弗兰克对家庭的照顾正是阿黛尔最想要的。
这个电影是讲爱情的,整体情节比较温情,没什么太多离奇得转折,或许也正适合我现在这个心态和年纪,经不起过度折腾了,电影结尾也算是个好结局,其实可以讲得不多。
那我就结合绑架外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来说说,现实当中真正的爱情。
现实里,除非两个人都很温和,都对这个世界坦然处之,并且有大量时间相互在一起,否则我们如今社会里的爱情还是更像一出绑架游戏,一出情感上的博弈。
东野圭吾有一本书就叫绑架游戏。
刚才说起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最后,说了一点,就是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加害者,被绑架者的心理都容易因为一点一滴的好而产生依赖和好感。
而我以前还写过这样一句话,当你选择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那这个人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轻易,也最能伤害你的那个人。
和别人同样的一句批评,别人对你是五点伤害,在她或者他那里可能就是一百点,这就是爱情带来的魔力,但反过来鼓励也同样会有加成效果。
可尤其是相爱之初,关系不够稳定时,轻微的负面情绪,都会搅动当局者的内心,产生莫大的痛苦,殊不知这就和绑架是类似的,你的心,已经被你爱的人“绑”走了。
在爱情里,你最大的负面情绪肯定来自对方,而越是消沉,你就越是脆弱,便会像绑架案当中的被害者一样,会不自觉地放大对方的优点和好(比如恋爱当中,对方对你10分好,才能确定是喜欢你的,但这时你会觉得对你1分好就是10分钟好,这样的心理状态非常容易上当受骗),甚至直接在心中美化对方。
因为在爱情的世界里,只要你不花心,其实等于,整个世界里就只有绑架者和被害者。
不要过度美化对方,是爱情当中不会输得很惨的要领。
人脆弱的时候需要依靠,人痛苦的时候需要安慰,可如果整个世界只有两个人,那你除了依靠对方之外,还有别的路可以选吗?
所以爱情当中的盲目大多时候也在这类自愿的绑架案里萌生,男看不清女,女看不清男,为什么看起来那些花心的人总能取胜,那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被绑架,他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心中不止你一个人,他们并没有全心去爱一个人。
今天说了点腹黑,也不是鼓励大家花心,只是提供一种心理脉络,帮助自控与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new-comments"))
《情动假日》是一部情感复杂且细腻的电影,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在片中饰演的角色因长期的心理压力和创伤,手抖成为她内心紧张和不安的外在表现。
这种细节的刻画让人物更加真实,也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与脆弱。
温丝莱特似乎特别擅长演绎这类角色,她的表演总能将情感的层次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通过许多细微的镜头和情节,展现了角色内心的复杂状态。
比如,她在厨房里准备食物时颤抖的双手,或是与越狱犯相处时那种既害怕又渴望被理解的眼神,都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矛盾与孤独。
这种细腻的情感刻画在国产剧中确实较少见,国产剧更倾向于通过直接的对话或情节推进来传递情感,而《情动假日》则更注重通过细节让观众自己去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电影的结局看似完美,诠释了爱情的冲动与美好,但也让人不禁思考:如果生活能够平淡而安稳,同时又拥有真挚的爱情,那该是多么理想的状态。
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爱情常常伴随着复杂的情感和难以预料的后果。
影片通过这段短暂而深刻的情感交织,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也让我们反思生活中的选择与妥协。
总的来说,《情动假日》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它用细腻的情感刻画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爱情与生活的多面性。
虽然故事充满了纠结与矛盾,但正是这些情感的真实呈现,才让影片如此打动人心。
故事從男孩的視角拉開:他的嗅覺,他的困惑,他的沉思,他的舉動,靜靜地就將劇情的發展推向高潮。
沒有激烈的言語上的衝突,更多是通過男孩的沉思以及和自己具有類似經歷的女孩的探討而推進。
也正是在小女孩頭頭是道的分析中他最終採取了行動。
故事的主綫在母親與父親最終婚姻失敗與逃犯被監禁的原因交替展開,兩條平行的綫從母親與逃犯漸生情愫中越拉越遠,于最終交匯而成共同的逃亡計劃。
他們都曾有過一段不幸的婚姻,母親的一再流產與逃犯之妻身懷他人之子,同樣都是與“孩子”這一意向有關,終成爲各自的鬱結。
他們可以如此理解對方又如此堅信未來能夠共同生活也許正是因爲都承受著不同形式的喪子之痛所帶來的種種心理負擔。
與其說這部片子在講述“愛”,不如說是由一個孩子的妒忌所引發的一場對於錯亂的終結:逃犯被遣送囘監牢,母親對愛情的追求被放逐,父親獲得了監護權,小鎮日漸平息了恐慌與議論。
他也許不會預料到這一舉動蓋過了之前自己所有的恐懼而將眼前的一切推入深淵,中斷了逃亡計劃,終結了母親的期待和幻想。
這之後,男孩漸漸長大,有了第一個女朋友、自己的家庭,屬於自己的店鋪,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伴隨著這份妒忌,他展現出超越其年齡的沉著和冷酷,以至差點摧毀了母親的所有希冀,斷送一個逃犯僥幸的幸福。
從另一面看來,這份“妒忌”又足以令孩子成長,嘗試讀懂大人的世界,同時也試著修復自己童年的缺失。
而那不為世俗所容忍的窩藏逃犯的行爲,伴隨著這段光景產生的愛情或親情,與這個孩子在日後十五年間的不斷反思自我和日漸成長相比是那樣的流于表面。
好在導演並未讓這十五年的沉澱在記憶中白費,母親和刑滿出獄的逃犯最終還是走在了一起,從短短五天的激情迸發到經過了那麽漫長的相互守望之後,終可長相廝守。
这个男人是迷人的,他是生活的艺术家,懂得享受生活,从味蕾开始征服阿黛尔和她的儿子。
最后让这个女人倾尽家当、死心塌地地陪着他逃亡之路。
我喜欢这样的拍摄手法,影片一开始就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介绍他的母亲是一个早早就失去爱情的中年妇女,再到孩子从游戏机屏幕倒映出弗兰克和阿黛尔依偎在一起,最后以孩子的旁白说出整个故事的结局。
一切都是以第三人称展开来展开整个故事的。
一开始,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要给一个定义为爱情片的影片取名为劳动日。
电影中不乏这样的陈述: "那天,弗兰克修理台阶上松动的地板,让厨房门不再咯吱咯吱响,又清理了檐沟里的垃圾...";以及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劳动日期间,这些也l都表现了电影的主题—labor day. 这个男人的出现,弥补了阿黛尔对爱情的渴望,孩子对父爱的渴望。
从小和母亲长大,这个男孩眼神里带着一股懦弱气,对母亲的使唤也是言听必从,这种性格也注定了故事的开头,遇到弗兰克,对他难以拒绝继而帮助他"逃跑"。
阿黛尔看到这个男人对她孩子的影响,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一个父亲给予他阳刚之气是多么重要。
这个男人并不坏,当初失手杀死妻子、溺死儿子,越狱失败后,他宁愿自己承担所有,都不愿牵扯到阿黛尔。
越狱加判十年,绑架加判十五年,阿黛尔一直等他服刑完出来,最后圆满的在一起。
如果不坐牢,他将是一个成功的父亲。
小男孩如今长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会换轮胎、打棒球,以及最后经营了一个桃子披萨店,这些都是他对小男孩的影响。
警鸣响起,在最后一刻,他还能那么沉着冷静地给阿黛尔和小男孩绑起来,深深地拥抱阿黛尔,对她深情地说出:"我宁愿再用二十年来换取多和你在一起的三天时间。
"这样的男人是迷人的,任何一个女人都会为他沉迷。
By Serena
剧透较高,建议看过电影后再看本文这里是分割线—————————————————————————当一个女人开始将爱的对象标榜为爱本身,也就开始了对生活的能力的餐蚕食和瓜分,直到有一天爱的对象突然消亡,于是蚕食集成为鲸吞,活生生的在心口啃噬出一个巨大的伤痕,继而于是连同爱的对象丧失的,也就还有爱本身。
后来亨利在铺展着水幕的窗前娓娓讲着自己的母亲阿黛尔的故事,一个儿子平静的以一个男人的视角去讲述母亲作为一个女人的经历,才得以去直面爱,直面生活。
被五月夏日的阳光蒸着的美国小镇慵懒的拖沓着时代的生猛,安静而有序的节奏使阿黛尔将其作为自己和儿子寄居的小巢。
几年前阿黛尔结束了一段婚姻,用儿子亨利的话说,也同时失去了爱的能力,于是生活成为一种不死的将就。
每个月阿黛尔带着亨利去一次最近的镇中心,进行一次大型的罐头和半成品的采购,东西不到不能凑合的地步是不会更换的,当亨利的裤子已经无法遮住脚踝,阿黛尔所想到的也只是裤子该去更换了这件事情本身,而对亨利的身躯开始成熟,心智开始到了萌动的关卡丝毫没有觉察。
亨利无法去责怪阿黛尔,甚至没能意识到自己受到了伤害,或者和阿黛尔一样,将一些东西本能的阻隔了起来。
然而,阻隔本身意味着被阻隔的东西的存在,与其说爱是一种能力,毋宁说爱是一种无形无状的器官,将一种能力的封闭并不意味着使一个器官坏死,阿黛尔疲惫的脸上总是带着警惕的目光,提防着爱的可能令阿黛尔时刻警惕,而时刻警惕的反反复复又使她陷入无尽的疲乏,如此的恶性循环愈加将阿黛尔封闭起来,然而却在自我保护和对爱的饥渴中消耗着日渐干瘪的生命。
38岁的凯特·温丝莱特尽管丰腴不再,然而风韵弥醇,所诠释的阿黛尔眉宇间的慌张与惶恐,目光流泻出的不安与渴望,搭在一个突如其来的男人肩膀上的发梢,被午后斜阳微微勾勒的胸脯,让人心碎。
于是一个男人闯进了阿黛尔和亨利的生活。
在某次采购时男人挟持了亨利,并强迫阿黛尔将其带回家中。
男人表明自己并没有恶意,只是在逃出监狱的过程当中需要一个临时避难的场所,一天之后便会离开,然而为了使阿黛尔母子免于包庇罪的指控,男人还是执意将阿黛尔绑缚起来,做一天的人质。
阿黛尔就这样爱上了这个男人,也许是从她见到他的那一刻开始,也许是从他表明自己没有恶意的那一刻开始,也许是从男人在绑缚阿黛尔时小心的系上绳结,仔细的调整绳结的松紧以避免磨痛阿黛尔的那一刻,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不经意间触碰到阿黛尔肌肤的那一刻起,然而无论如何,男人将亲手烹饪的食物送到被绑缚的阿黛尔嘴边时,阿黛尔自然而然的张开嘴,用心的咀嚼,小心的下咽,就像夫妻之间才能有的那种默契,此时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的亨利才明白,终究有一些东西是身为儿子的自己所不能给予的。
刚刚步入思春期的亨利被这个自称弗兰克的男人所吸引,弗兰克与阿黛尔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似乎可以提供给亨利关于思春期的一切答案,关于触碰,性,和爱。
在此之前,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可以为亨利提供任何关于这一切的暗示,于是当弗兰克出现的时候亨利觉得突然间自己也在与什么人谈起了一场若有若无的恋爱,梦中的亨利浸泡在一面深蓝色的湖水中,眼前浮上来了一个洁白的少女,赤裸着身躯游向有些无措自己,梦醒时的亨利听到隔壁房间里传来的急促的喘息与颤抖的呻吟,梦呓未消的亨利于是将自己蜷缩起来,像个婴儿一样,浅浅的在心中平添了一种新的情绪,那是在一个家庭中通常属于对父亲的情绪,敌意中带着几分嫉妒。
在镇子里亨利偶遇了刚刚从芝加哥搬来的画着烟熏妆的女孩,女孩与亨利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父母因为分别去追求新的生活而想方设法踢开自己,模糊的怀疑仿佛被女孩一语道破,于是当阿黛尔和弗兰克决定一同移居国外时,亨利的第一反应竟是肿胀了双眼,杂着哭腔说道,“难道你们也会在乎我的感受吗?
”对于男人来说,无论当下的目的地在哪,生命的目的地永远是那个愿意倾注所有去爱的女人。
一天的期限结束,弗兰克照理应继续逃亡下去,此时阿黛尔却选择挽留。
留下意味着打破阿黛尔一家的节奏并带来潜在的危险,而实际上,阿黛尔的节奏早已被弗兰克打乱,也并没有比让彼此无法相爱更大的危机,然而对于弗兰克来讲,则还差一个声音。
“我觉得你应该留下来。
”亨利说,于是就此亨利和弗兰克达成了一种默契。
往往父亲要认同孩子的成长,将孩子看做一个平等的成员,而不再将孩子看做是自己的所有物需要经历一场剧烈的阵痛,弗兰克在这一点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得以让亨利在这个难关面前平稳的度过。
尽管也会有迷茫,而当阿黛尔对啜泣着的亨利说,“我们从没想过抛下你。
”的时候,两个人的默契成为三个人的连结,于是亨利可以坚定的对画着烟熏妆的女孩说,“他们并不是那个样子”,而画着烟熏妆的女孩则自顾自的取走了亨利的初吻。
从电影的前半部分开始,一些似乎与电影无关的片段零零散散的闪回,一开始会让观众误以为是阿黛尔的回忆,但却又与阿黛尔的故事无法对接。
片段里,男人疯狂的陷入与女人的爱情,云雨蒸腾后低调的举行了婚礼,婚后男人的目光开始渐渐变得有些冷淡,却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重新变得兴奋与欣喜。
电影的后半段阿黛尔的回忆与片段的闪回最后交织在一起,回忆中,阿黛尔在有了亨利之后几经流产,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再要孩子的打算;闪回里,男人开始怀疑孩子是否为自己亲生,并最终在与女人的争执中失手将女人推倒在地,女人在丧失重心的过程中头部收到了撞击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咖啡屋里亨利的亲生父亲对亨利缓缓的讲述着阿黛尔的故事,“一个更好的男人应该陪她度过那一段最艰难的时光,但我只想要正常的生活。
”对面的亨利此时已经十九岁了,他终于知道,阿黛尔在屡次的流产中陷入了对失去爱情的妄想,当女人死去的时候阿黛尔也最终隔离了爱的可能,亨利的父亲离开阿黛尔并非因为阿黛尔屡次流产而带来的疏远,而是因为身陷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绝望情景中的阿黛尔无法再对爱做出回应,此时亨利的父亲业已经完成在阿黛尔生命轨迹中的使命,离开,使阿黛尔在应该的时间应该的地点与弗兰克相遇是他与命运对阿黛尔共同的恩宠。
至于怎样的机缘巧合使弗兰克最终被捉拿归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出现使女人重新完整,使男孩得以成长,作为回报,终于在很多年之后,弗兰克得以自由的呼吸着爱的空气,拥抱着迟来的新娘。
我们似乎永远无法预见生命中何时会受到伤害,何时会出现治愈的转机,然而时间总是无孔不入的消磨着有限的生命,但随着这种消磨,最先脆弱的总会在某一个点上分崩离析,让命运有机可乘。
弗兰克最终被捕入狱服刑并非是对于他和阿黛尔的残忍,因为无论是谁都无法成为谁的拯救者,只能在某个契机之下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弗兰克对阿黛尔的爱使她明白爱的意义就在于爱本身,而并不是靠任何额外的东西去维系的,爱是一种器官,自生自成自充自盈,弗兰克的离开使阿黛尔的生活割出一块空白,却使生命得以自愈了然,得以在若干年以后还能够去爱。
还有一个小时就下班了,于是关于Labor Day的感念就只好速速写一下。
毕竟我是从一种整齐划一教育体系里成长起来的怪小孩,所以看到电影某个版本的翻译片名《劳动节》时,就一度想要放弃观看。
但看在温丝莱特,这个最擅长演不食人间烟火的作角色的女主情分上,想说不然就先体验一下开头好了。
后面的剧情就是,开篇色调降了几格的田园风光娓娓道来,和偶尔闪回的一点点悬疑,让我好好坐了下来。
温丝莱特的确很适合这样一类角色:在无论哪个时代背景,都不食人间烟火;与周遭格格不入,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情感选择;她的肤色和裸妆扮相有那么一种病态,让人觉得就在这张面孔下,有个故事即将发生。
如果可以给影片再多打几个标签,或许其中之一,可以是“美食哲学”。
关于美食哲学如果用美味关系来形容Frank和Adele的关系也不为过,一个水蜜桃派,一顿绑架中的午餐,开启一段一切都很合理,唯独不符合法理的恋情。
一顿美食在这里更多的被幻化成对家庭的诠释。
不肯走出自己的孤单,对一切失去信心,也没有什么生活能力(从各种细节能判断出来)的女主,就不可控的被俘虏。
加上,男主man值足够。
故事成立。
标签二,成长的困惑线索是小男孩的蜕变经历。
关于Adele和Frank的很多互动细节,影片都没有展现,而是已小男孩夜里听到的耳语,被支出家门后的猜测,和突然回到家中视觉中某些不自然的主观手法去刻画。
倒也应了那句伏笔:真相,才最足以迷惑人。
越狱犯说了真话后如愿逃亡,小男孩说了真话后如愿跟母亲取走巨款,和导演那种:你什么都没看到,但是我猜你知道了的胜者心态。
男孩对Adele,是一种“占有“的情感。
毕竟家人对他来说,只有妈妈一个。
所以当屋子里出现了第二个人,要分享母亲的情感,在小男孩心里就出现了一道必须与之对抗的情感癌变。
于是从开始由于缺失父爱而对Frank表现出信任和依赖,再到因为他也许会夺走母亲和自己生活的全部而产生敌意,因为Frank被捕,与母亲的关系产生裂痕,再到终究,他释怀的让Frank去给这段假日情缘来一个完结。
是一个人的成长,从独有到尊重自由那段艰难旅程。
然后就是学艺的部分。
不得不说,影片里缓缓道来的环境铺陈,偶尔扣住呼吸,让心跳停拍的回忆碎片,让影片节奏破掉长镜头用太多了就会一直想睡的魔咒。
当一个爱情故事放在了时间接近停滞的小镇假日里,看惯了一秒一光年节奏的观众可能会抱怨时间在这里那绝望的绵长。
像纪录片一样,导演用小男孩三年级作文的陈述,把这个家庭缺失的那些琐事都用着看似永恒的几天上演了一遍。
平淡到寂静的小镇,看起来有各自故事,和各自神经质的邻居,说真话却永远被忽视的每一个人。
遥远的位于1980年代的美国小镇,却好像又近在刚刚经过的我们的社区里。
但是在Adele缺乏爱的世界里,我们所怀念的邻里间的关怀,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对她在眼里空无一物。
那是个爱上爱情本身的人。
她的前夫,大三男生的亲生父亲那样说。
而她为了这几天的平凡琐事,就一心与一个亡命徒奔走天涯的权衡,她不是陈丹青评价欧美人表情时那种”从来没有被欺负过“,她是爱上爱情本身。
好吧,这其实真的是个蛮烂的借口。
但是在一部片子里自圆其说,又最好是经由一个看似客观的人,比方说来自多年以后的前夫对Adele的评价,就变成了一个好像必需的处理手法。
最后我想说,告密的也许不是那个小女孩,也许是神经质的女邻居,也许是小男孩怪异的开学第一天举动引起警方的注意,也许是亲生父亲。
说出来的真相最会迷惑人,而没说出来的,才更贴近每个人心中的真相。
对于一个发生在时间空隙里的封闭时空故事,我们这些围观者们,知道的已经足够了。
虽闷,不过细腻暖心,喜欢这种故事
特么的这电影真的逆天
小女孩的出现很突兀,男主的过往交代的太慢,从男孩的视角讲述局限太大很多细节没有表现出来。
Stockholm补爱
这故事比玛丽苏还有毒
She was in love with love.
“男人修车糊墙、擦地打蜡、清理水槽、熨衣烤派之时才是植下爱与善意的一刻。”罪人一直是罪人吗?对有些人来说,他是救赎。
好像一个老登在给我讲从知音上听过的故事
爱情?孤独?恋母?命运?拍的如此松散琐碎,让我实在无法了解影片试图表达的含义。
前半部分一边看一边叨叨变态、斯德哥尔摩症 。。最后竟然打脸 还挺感动的😂
肥温完美的诠释了一个单身绿茶母耐不住寂寞斯德哥尔摩 从她给儿子启蒙的那声desire 也就说明了原因 情不知所起 摸舔插吸
这是一部沉闷,冗长的电影,但它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独特的故事。
我的娘亲啊,又是一部看了第二遍才知道是什么的片子 为什么每一部美剧里都有一个愚蠢又邪恶的小孩,不对,是两个
温斯莱特真是肉欲十足的尤物。
Beautiful
什么东西啊 简直浪费我一个多小时
爱的斯德哥尔摩
美国王家卫?
扭曲的价值观和逻辑,对镜头美学的滥用!太私人了,制作团队做出来就是为了炫富的。有脑子但不多,几个自己写的主线价值观之间塞满了cliche,不喜欢。
诠释斯德哥尔摩症的范本,凯特还是那么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