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我过于肤浅的缘故吧,我既没看出此片隐藏的深邃的哲学意义、存在主义意识什么的,更没看出哪里隐喻了金融危机(恕我孤陋寡闻,如果真有隐喻的话到底是哪一场金融危机???
)。
还有说“不要用批判现实主义眼光来看待此片”的,麻烦您先去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批判现实主义”。
我只是看到一个不太懂航海的老人家连遭天灾人祸,为了求生想尽一切办法的故事。
说故事可能都不太对,因为这片里没有“故事”,只有场景,情节。
三星可以说全给罗伯特·雷德福。
在这样的年纪敢于挑战这样的电影,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可除了主演的演技外,这电影也不剩下什么了。
不靠故事只靠可能存在的隐喻,是撑不起一部电影的。
本来想认认真真写一篇影评的。
没想到看到最热门的那个影评居然是个二把刀写的——既不懂航海,也不懂灾难自救就一通瞎喷。
我想问你仔细看电影了没有?
居然下面还有那么多无脑一片叫好。
最热评论就是大神写的?
最热评论就是对的?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是真的好多人没有。
1、本片从开始老人的独白就可以听出来老人是非常冷静的,即使几乎放弃;2、从发现无动力帆船被集装箱撞破到冷静的挪开集装箱、补船已经足见老头够冷静并且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了;3、从发现风暴、到风暴前的准备,挂风暴帆有什么问题?
你拿细节来喷,不要无脑喷,请问这一系列过程那个步骤和细节错了?
4、风暴过程中,船倒扣过来,这个已经是预料到的了。
老头惊慌了没有?
人家还是冷静的在处理。
看不看得懂?
5、影片已经充分提示了电子设备已经因为进水而损坏。
那个时候的手机是没有GPS的?
影片2013年说的就是2013年的事?
再问你看过电影没有?
仔细看没有?
看不看得懂已经细致交代的细节?
6、再说主桅杆断了、丢弃的过程和步骤有什么问题?
7、放救生艇请问有什么问题?
帆船沉默之前老头判断是否可以把船救回来,以及收集有用并且值得挪到救生艇上的物资有什么问题?
8、至于水箱中的水,不慎漏了。
漏了也就漏了,老头很快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阳光蒸发法来收集淡水。
请问生存能力你想比什么?
9、至于船用降落伞信号弹,请问有什么日用夜用?
你是说卫生巾吗?
大量烟雾红色亮光降落伞可燃烧20分钟了?
10、至于点火求救不小心烧着了橡皮艇,这个也许可以喷一下,不过拜托,错过两次了,很快船就远离海运航道线了(请问你会玩六分仪吗?
我是不会玩)请问除了这里犯错,还有哪里犯错?
这是一部类似少年Pi的影片,通片只有罗伯特·雷德福老爷子一位主演没有奇幻,只有真实虽然没有最终获奖,但它在奥斯卡与金球奖都获得了提名一切尽失丨All Is Lost影片始于平静的海面。
距离苏门答腊1700海里。
“7月13日,下午4点50,对不起,我知道此时此刻说什么都没有意义。
但是对不起,我尽力了,我想你们也会认同这一点。
我曾想尽力做真实的自己,坚强,善待亲人,有爱,坚持真理。
但我没做到。
我知道你们知道这些,对不起。
所有都失去了,只剩下灵魂和躯体,还有半天的口粮。
我知道我不可原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我才肯承认,但事实就是这样了。
我战斗到了最后,我不确定是否值得,但我尽力了,我一直心存希望。
我会想念你们,对不起。
”这是通片仅有的独白,话中有话。
雷德福老爷子饰演的应该是个独身老人,可能和妻子离异或者妻子已经去世;可能是个老花花公子,厌倦了烟火;可能生意场上不尽如人意,也可能是个让人厌烦的孤僻老板;可能和儿女们关系疏远,很早就逼迫他们独立生活;可能享受孤独,逃避现实。
一个人飘在海上,距离苏门答腊1700海里。
事实上这段独白更像是遗言,因为“我尽了全力”,但“失去了所有”,画面即回到8天前。
船舱里哗哗的水声吵醒了老爷子。
是一节海运集装箱遗落在了海里,撞上了老爷子的游艇。
里面全是童鞋,made in China。
箱子上有中文,还有HO WON的标志,好运。
可是老爷子没那么好运。
一场漂流随即开始。
老爷子调整风帆,让船身破损的一侧倾斜向上,补了船洞,想法儿排了水。
可是电路全坏了,应急箱里的通讯设备也全被盐水泡了。
一番努力,只得飘荡在海上,无法联系到任何人。
失去了联络。
风浪到来,大雨倾盆,船翻了好几个个儿,老爷子两次掉入水中。
情急之下,老爷子把救生气阀打开,拴在船尾进去避难。
大船敌不过风浪,封闭的气筏子反而稳定些。
大船经过几番挣扎,已然千疮百孔了。
风平浪静后,老爷子回到浸满水的舱里取了些救生用品和食粮,还有一个光学定位仪。
不舍的解开了绳索。
失去了船。
风浪又来。
筏子在渗水。
老爷子想法给自己确定了方位,一路向北漂着。
水桶漏了,没有了淡水。
做了一个简易的装置,靠阳光蒸发海水。
食物越来越少,耐心在流逝。
途中有两艘大船经过,老爷子发射信号,大声呼喊。
却擦肩而过。
失去了信心。
依然无尽的漂流,连钓起的一条鱼都被鲨鱼抢了去。
老爷子拿起笔,写下一些话,放在瓶子里。
犹豫中,还是丢进了海里。
这段话应该就是开篇的独白。
老爷子充满悔恨,一直在说对不起。
这是遗言。
失去了生的希望。
夜晚,一个光亮出现。
老爷子点燃了所有东西,希望能吸引到那个光亮,最后整个筏子都着了起来。
老爷子跳入水里,看着烧起的筏子,最终还是闭上眼,任由自己下落。
那筏子像园形的火圈,在海上烧着,明亮,悲伤。
一切尽失。
越来越深,老爷子就快沉入漆黑的深海。
光亮接近了,竟是一艘船!
打着照明在搜救。
这一刻我在荧幕前挥动双臂说你睁开眼,快睁开眼!
老爷子最后一刻几乎连自己都要失去。
但还是嗅到了生的光芒。
老爷子奋力游向水面,抓住一条有力的手臂。
有趣的一个地方,最后出水的一瞬间,画面全白,像是光明。
接着黑幕,全片结束。
一切尽失,在抗争到最后,努力过所有,坚持到极限,只有在一切都失去时,上帝又把希望,还给了你。
一切尽失丨那片传奇的海整部电影中,最多的展示就是大海,所以本期电影“好物”推荐:传奇的海域:墨西哥的罗萨里托巴哈影棚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泰坦尼克号墨西哥罗萨里托西临太平洋, 以65公里连绵一流的沙滩闻名. 沿着海岸线还有无数的怪石突起, 让人叹绝. 这里风景如画, 气候温暖。
但他的传奇之处是在于,詹姆斯卡梅隆当年特地在罗萨里托的海滩上建了占地40英亩的摄制场,巴哈影棚, 并造了一艘与“铁塔尼克”原船大小的布景船,这才有了伟大的爱情史诗:《泰坦尼克号》罗萨里托位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与美国加州接壤,紧邻美国圣地亚哥。
泰坦尼克号剧组当年在这里的海岸上建造了一个人工湖,总面积8.5英亩,面朝着大海。
等比的船模装载在湖中,大部分水上画面就在这里拍摄。
《一切尽失》同样选择了这个水上拍摄环境极佳的摄影棚,最终呈现了一部有关生命哲学的佳作。
还有一些我们熟知的影片也在此取景,比如约翰尼德普的《加勒比海盗》海洋没有恒定的形态,世界上每一处海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通过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罗萨里托,罗萨里托不是中国游客趋之若鹜的观光景点,那里没有处处被华人占领,那里有陌生的文化,美丽的海滩,奇怪的食物,漂亮的姑娘,还有许许多多电影的刻印,在这个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的浮华时代,或许它会成为你的新目的地。
回归初衷,借着电影,我希望挖掘更多的事物,丰富我们贫瘠的精神世界。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tappidea_tappmovie
老人的海上荒野求生,老人鲁滨逊漂流记,看近80的老戏骨还能在暴风雨中在风浪中搏击,真是令人钦佩,一个红色的集装箱刺穿了老人的帆船,虽然几经修补,但帆船还是行将就木,在风暴中老人不得不弃船,登上救生艇,好不容易看到一艘货轮,却没看到他似的走了,白天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小鱼,却被鲨鱼咬走了,晚上看到一艘巨轮又发信号弹,还是头也不回地开走了,不久他又看到一艘巨轮,此时已经没有信号弹了,他只好烧纸想要引起注意,没想到把救生艇给烧了,被迫跳入大海,没想到巨轮看到了火光,真的派救生船把他给救了,当然这一切也可能是老人临死前产生的幻觉。
「13th of July, 4:50 pm. I'm sorry. I know that means little at this point, but I am. I tried, I think you would all agree that I tried. To be true, to be strong, to be kind, to love, to be right. But I wasn't. And I know you knew this. In each of your ways. And I am sorry. All is lost here. Except for soul and body, that is, what's left of them, and a half day's ration. It's inexcusable really, I know that now. How it could have taken this long to admit that I'm not sure... but it did. I fought 'til the end, I'm not sure what this worth, but know that I did. I have always hoped for more for you all. I will miss you. I'm sorry.」
跟同类型的《荒野生存》《孤岛余生》相比,简直不再一个层次上。
海上莫名其妙的就出现了一艘帆船被一集装箱撞破了,然后主角开始了让观众感到莫名其妙的瞎折腾,完全看不明白他都早瞎折腾什么,帆船折腾没了,折腾救生艇,最后连救生艇都自己给烧了。
就连在海上用蒸馏海水获取淡水这么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还求生各P。
这部电影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为了表现人类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是显得那么无助、渺小、绝望的话,结局就直接让主角沉入海底。
是不是最好的结局呢?
这不是老年版的《奇幻漂流》,不用期待什么3D特效,它更像是海明威《老人与海》的21世纪加强版。
独角戏的设计不仅给Robert Redford的精湛演技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发挥机会,更难得地,导演天衣无缝地揉合了悬念惊悚片和灾难片等类型元素,令这部基本上没有台词的电影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戏剧张力。
而在我看来,这简直是一个带有强烈警世意味的寓言,远非是个扣人心弦的海上逃生故事。
不过,导演对结局的设计有点败坏掉整个故事的寓言味道,令影片又重回到戏剧化的行列,水准立刻降低了几分。
我猜测这肯定是导演屈服于好莱坞制片人的结果,或者说讨好观众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无论如何,J.C. Chandor这位导演不出所料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期待他的最新作品A Most Violent Year,不知会有怎样的惊喜出现呢?
看到这部电影,是因为优酷上很多电影是收费的,而我却幸运地看到了雷德福德主演评分很高却不收费的字样,觉得更加有必要看一下了。
没有人配戏,没有对白,只有自己一个人来演绎,很容易让人感到无趣。
即使是雷德福德这样演技一流的人依然令有些观众感到昏昏欲睡,我想那是你在观看的时候没有真正深入到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假如你是他,你会跟着他一起惊慌、沮丧,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被风雨熄灭。
当他最后几近绝望时选择沉入海底,是一种人们对生活对世界感觉到绝望时的隐喻式的呈现,其实每个人或许都难免在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需要经历一下这种绝望。
当他最后被救起时,我在沙发上为这个老人欢呼,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词在此时是多么的贴切。
这部电影的情节令他可以重新拥有自己的生命,同时也非常巧妙地告诉观众,绝望时当重新燃起希望。
不是吗,影片中的希望正是靠他燃起了最后所有的物品,甚至赖以寄身的充气救生筏而得到的。
绝望的向海底沉去,看着那个仿佛燃烧成一个句点的救生筏,all is lost,生命一点点被吞噬,这时奇迹出现了,仿佛漆黑的海上有个声音在说,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还得提一下那个令主人身处险境几乎丧命的集装箱,开始当我看中文”好运”两个字时,感到有点讽刺,难道在这样一部只有一个演员情节简单的片子里都要揶揄一下天朝吗,呵呵。
但我总觉得这既不是想揶揄天朝,也不是无意间随便选了这么一个有中文的废旧集装箱。
“好运“两个字出现在影片开头,难道不是对最后主人公被救的似有似无的一种暗示么。
但如果一个集装箱上面不是“好运”而是“good luck”,那就很奇怪了。
中文在这里仿佛是一种神秘的符号,揭示最后的结局。
这个联想属于我的“意淫”,呵呵。
在豆瓣的短评里面看到有豆友说主人公就是自己“作”,如果从我天朝的传统农耕文化来看,这确实很“作”,这把年纪不是应该在家对着儿孙乐呵乐呵,或者在养老院安度晚年等死吗。
请想一下,西方文明的一步步走向世界前端,是离不开航海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探索挑战精神的,而这部影片里主人公在茫茫无际的海上挑战命运拯救自我的情节,不管是有意无意,都非常巧妙地对应了西方文明里对那种个人价值的思考和呈现。
当你独自一人而临失去生命时,你仿佛无比贴近上帝,呼唤他的拯救,正如在少之又少的台词中,老人发现装淡水的塑料桶中全是海水时,抱着头痛苦地说了一声“God”。
这种文化是我们的文化里没有的,虽然我们也会喊“苍天啊大地啊”,“我的妈呀”,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会让一些人觉得这老头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跑到海上去作死。
昨天晚上看过,随后在豆瓣做了记录性质的短评,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一直都非常喜欢雷德福德自身的个人魅力和他的表演风格。
更为重要的是,未曾想到雷德福德会在七十几岁的高龄选择出演一部这样的影片,令人钦佩(是不是也证明了一直以来自己内心对他的喜爱和推崇是多么值得多么令人骄傲)。
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挑战——身体上的,演技上的,在我小小的个人视角来看,他的挑战是成功的。
无疑,影片也是成功的,那么多提名和获奖,绝非浪得。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本来以为7.7分会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豆瓣关于灾难,关于希望的电影一般评分相对较高。
可是看到电影最后那伸出的援手时,我满脸问号,然后就结束了,当然,不是说老人沉入海底才叫做好的结局,只是整部电影的起承转合,实在是让人困惑!
首先我还是声明,这只是个人感受,求同存异,不要杠,你当然可以喜欢这部电影,没问题,我完全理解。
我只说我的真实感受。
首先,刚开始没多久,一位看起来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在一艘帆船上苏醒,接着一系列非常娴熟的操作给还在担心的我吃下了定心丸,虽然各种困难,老人都是沉着冷静的处理,我心想,这是棋逢对手,跟大自然较上劲儿了啊,而越往后面看,我越发觉得后劲儿不足,甚至觉得导演在故作深沉,如果只是体现绝望,体现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那最后的伸手,我又被彻底拉回到了世俗,还有人说这是现代版的《老人与海》,在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书单中,不巧正好有这一本,以我的浅薄的感受,这部电影连提鞋的资格都没有,老人与海中的故事,与鱼与海与己与天与意志斗,虽一无所获,但看完仍然意犹未尽,感慨万千,这部电影中的老人,看到船连喊都懒得喊,你看到我最好,看不到别怪我没给你们机会救我,到后面的骚操作,完全是导演为了影片的风格,硬生生的把沉默贯彻到底,我心中只有两个字,刻意!
我知道可能有人会说,船来了,嗓子哑了,喊不动了,放火烧船是希望破灭了,那我想问导演是想表达什么呢?
老人相对年轻人本来就弱,更容易放弃?
拼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理解万岁吗?
抑或是还原真实?
老天爷就是这么不开眼盯着一老人狂风暴雨,几艘大船路过,信号弹就是看不见,连钓的鱼被鲨鱼吃了?
这叫真实?
如果这是真实,那最后伸手又是什么用意?
我觉得老人不喊(哪怕是一点希望),导演从头到尾给老人的台词就没有几句,就是给他这种设定,让影片看起来更有代入感,更加沉浸,自认为更加真实,但这种设定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设定而设定,违反常识,太阳暴晒的时候,草帽也不带,操作非常随意,如果这一切只因我是一个键盘侠,不能理解当事人的绝望,那放火烧船那一段,一整本书扔进火里的时候,我懵了,这是干啥啊?
破釜沉舟啊?
我说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会风浪也不大,对方的船那么近,您就开开金口,边烧边喊,就算老天爷安排的对方是个瞎子,兴许不是聋子呢?
就算喊不出来,您张张嘴试试,这么多观众看着呢!
唉,说这么多不好的,其实我内心知道自己是片面的,电影肯定有他的价值,只是我的观感,已经被故事的各种设定带出戏了,没有代入感,也无法感同身受,或许再过几十年,等到我老了,我连给故事中的老人提鞋的资格都不够。
电影永远是电影,它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在里面生活,也在表演,银幕前的我们,看着人们的表演,也是一种生活!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在Redford一次又一次与暴风雨的搏命,一次又一次收集最后的一丁点食物和淡水,一次又一次看到船舶经过时燃起炽热的希望直至最后如烟火般在海面熄灭时,我都一直在惦记着结局。
难得年轻的J.C. Chandor这么老辣的叙事节奏,难得Robert Redford晚年近乎要将最后的生命付之一炬般的表演。
Gravity的导演选择了一种安全但缺乏新意的方式,那这部All Is Lost呢?
如果最后获救,大多入戏的观众纠起来的心会舒坦过来,但有些落入窠臼的结尾难免显得虎头蛇尾。
如果最后Redford就这么死在了海上,这部电影又未免剑走偏锋得太过决绝,除了坐在那欣赏一个人的死亡过程,观众们看这部电影到底得到了什么?
所以电影的最后,以Redford被一只水上伸出的手紧紧抓住,然后整个银幕化成茫茫白光作为结局的一幕时,不得不让人激赞。
影院里有观众起身鼓掌,为了Redford历尽艰险获得的最后救赎;也有人坐在椅子上一语不发,黯然的眼神里写着他们觉得最后Redford还是沉入了海底。
在8月Telluride电影节的观众见面会上,Chandor和Redford就对观众做过这样的测试:“到底有多少人相信他最后获救了?
”观众举手的答案分化得很有趣:一半对一半。
相信主人公最后获救的人们乐观的理由很充分:在两次遇船而不能获救之后,事不过三。
尤其是在Redford的整个救生筏都被点燃的时候,夜晚海面燃起的熊熊烈火没有理由被忽略,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人会冷血到见死不救。
于是即使在他精疲力竭沉入海底之时,救生船及时赶来,Redford还是能奋起最后的一点力气游向水面,紧紧抓住船上伸来的那只手。
电影的海报上在名字"All is lost"下边不是也写着么:“Never give up”。
只要不放弃,就总还有希望。
觉得主人公最后还是葬身大海的人们也有着悲观的依据:最后漂流的一两天,Redford的食物和淡水早已消耗殆尽。
最后的那只手,那道白光,甚至第三次遇船本身就像是一场濒死体验。
他的救生筏已经随着洋流漂离了主航道,遇船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所以最后的夜晚茫茫大海上那艘船的灯火才显得如此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隐藏得更深的是电影开始时主人公的口白,那不是他获救后的回忆,而是第八天时他在漂流瓶里写的话。
有人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有人在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你可以说这部电影有着最执着的信念和最顽强的生命力,我也可以说这是我看过的最最绝望的电影。
但这部电影必须只能有一种正确解吗?
这个世界也必须只能有一种正确解吗?
至少我觉得不是。
因为我一直相信其实每个人都不过是在从不同的角度,透过一枚棱镜看这个世界,运气好的人能得到一种纯粹的颜色,但“赤橙黄绿”并不比“青蓝紫”更正确。
所以我也一直相信,如果可以,对于一本小说,或者一部电影,开放式的结局总是很好的,尤其是拿捏得通透圆润而且恰如其分的时候。
电影中丝毫没有交代这个海上独自漂流的老男人的前程往事,甚至连姓名也没有,这也显示了导演和编剧J.C. Chandor在这部电影中包含的一颗巨大的野心。
在人生海海的孤独和漫长里,你可以是,我可以是,每个人都可以是这个独自漂流的老男人,这也可以是一部属于每个人的电影。
导演讲了100分钟的故事,到最后的一幕,他把这个故事完全交给观众:“拿去吧,我的工作就到这,这个电影现在完全属于你了。
” 然后观众会自己去思考结局,用自己人生里一直相信的东西去补齐它,如果合理,他或她会觉得很舒服,很坦然。
然后这部电影将留在观影者的脑海里,成为他或她人生的一部分。
上帝若喜欢一个人,会亲手把他的心打碎;上帝拯救一个人之前,总是先将他推下悬崖。罗伯列福近80高龄演这片,当真是现代版<老人与海>啊,独角戏,几乎无台词,极简的配乐融入环境声中也几乎无法察觉。可跟《荒岛余生、荒野生存、地心引力、127小时、活埋、月球、失事、少年Pi、我是传奇》凑个豆列了。
请收看BBC荒野求生2013特辑之老人与海。又名「老年Pi漂流记之无虎酱洁版」「月心引力」「活淹」「you-know-how-many小时」。既然不给人物任何背景介绍,那好歹给点求生指南常识吧,给点海上奇观历险吧,给点节奏吧给点细节吧给点神转折吧。不算难看,就是我把裤子脱了之后感到空虚寂寞冷啊。
看得好困
默片版老年派!三星给美丽神秘而危险的大海!
《老人与海》+《荒野求生》+《地心引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电影是部好电影,但是无对白,这么压抑的只有快进才能满足我这没有耐心的性子了吧 只是突然想到这几天失踪的飞机人们掉进海里的绝望感觉,心里不是滋味
海上求生指南
不知所起不知所终
老人与海。风平浪静时,那里是天堂;风高浪急时,那里是地狱。一切尽失,而后重生。
全片就那几句对话,没耐心还真看不下去
全局唯一的两句台词,my god, fuk!!!!!
一个地球生物的海上挣扎求生纪实 。没有了背景,人物就失去了灵魂,和在路边看被车压死的尸体一样没了与人物息息相通的感觉。
眼看希望一次次远去,你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嘛,真正的机会,也许只在你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刻,才会出现
老年Pi的求生漂流。
演员我很喜欢。
居然在这么喧闹的节日坚持看完了,还是一个玄幻的结局。
米卢你还是回去教足球吧!
还行吧
想牛逼没有逼的片
All is lost but h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