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人猿行动》,光听片名感觉像是讲猩猩的故事,其实那只是本片要讲述的刺杀行动的代号。
故事发生在纳粹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
当时捷克斯洛伐克被盟国抛弃,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国内的反德抗争也不断遭到镇压。
1941年12月,两名捷克斯洛伐克士兵在布拉格郊外悄然降落,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刺杀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海德里希是德国纳粹党党卫队的重要成员之一,是他一手主导了让60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惨遭屠杀的“最终解决方案”,更是“史上最残酷刽子手”希姆莱的左右手。
他自1941年9月起担任捷克斯洛伐克德军占领区摩拉维亚与波希米亚的副行政首长,巧妙地运用“糖果与鞭子”的方式而将捷克地区逐渐德意志化。
他残忍成性,在任其间杀人无数,被人们称作“布拉格屠夫”。
如果不是死于“类人猿”行动,他很有可能会成为希特勒的接班人。
由于他的死,使得原本如日中天的德国情报机关从此一蹶不振。
因此,这次刺杀行动,被认为是二战最成功的暗杀。
电影也基本上还原了刺杀的过程。
1942年5月27日,“类人猿”行动小组在海德里希出行的必经之处实施攻击,投的炸弹炸毁了海德里希乘坐的轿车,导致他受伤。
8天后,海德里希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可能是伤口感染所导致的败血症。
但刺杀的过程并不是影片的高潮。
刺杀行动过后,7名行动小组成员藏身于教堂等待撤离。
1942年6月18日 ,750 名党卫军包围了教堂。
7名成员坚守了6个小时,最后全部英勇就义。
他们在生死存亡之际,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然而在行动执行之前,他们对这次任务也曾动摇和恐惧。
就单是要不要执行刺杀任务的问题,他们也争执过很多遍。
他们最后仓促地执行任务,出现冲锋枪卡壳的意外,侥幸逃脱充满了戏剧性。
但这戏剧性的确就是史实。
面对国家大义,他们并不全是高喊豪言壮语的志士,而是有着人性弱点的普通人,会恐惧和迟疑,也会软弱和自私。
希里安·墨菲饰演的约瑟夫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他是由始至终最坚定地执行刺杀任务的那一个,时刻都保持清醒。
但面对美丽又坚强的兰卡,他还是忍不住动了心。
詹米·多南饰演的詹,虽和约瑟夫一起被派来执行凶险的刺杀任务,却无法狠下心杀掉已经倒戈的布拉格居民。
在这个行动小组里,他的角色是跟随而不是合作,其实他的内心并不十分认可这个刺杀行动的意义和必要性,倒是抓紧时间与偶然邂逅的玛丽来场赴死前的片刻温存。
当知道任务必须执行的时候,他恐惧绝望,激动得歇斯底里。
执行任务的时候,他紧张害怕得坐立不安,满头大汗,双手发抖。
他成功投过去的那枚炸弹,在这次行动起了关键作用。
在最后教堂里的枪战,他完成了从游离于角色之外的士兵到视死如归的英雄的身份转变。
相比詹米·多南在《五十度灰化肥会发黑》里饰演的霸道总裁,他在这里帅多了。
这次成功的刺杀,导致了盖世太保和党卫队保安处逐渐衰落,但刺杀所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希特勒为了报复,下令在被怀疑有为刺杀小组提供掩护的利迪策村实行了大屠杀。
16岁以上的男性村民被枪杀,女性村民和儿童被送进集中营,他们当中大多数在波兰切姆诺毒气室被杀害。
之后整个村庄被付之一炬,推土机铲平了所有的痕迹,利迪策这个地方在地图上永远被抹掉了。
为了纪念利迪策惨案中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遇难的儿童,才有了6月1日的国际儿童节。
世界和平的今天,都是惨痛的过去换来的。
珍惜,便是铭记历史的意义所在。
一直都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本作也不例外。
魅力无限的两大男主,也为本片加分不少。
“我不想死”但“我不怕死”,懦夫一生已经死过几回,勇士则只有一次,是对7名伞兵最后的褒奖。
捷克勇士们在面对一波又一波像僵尸般挺近的德意志士兵时,从惊慌失措到镇定自若,把氢化物和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殉国。
整片节奏控制到位,对我来说几乎无尿点(分两次看完)。
而我也像是第8名伞兵,随着剧情跌宕起伏,当他们最后集体自裁时,居然感到特别放松,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
英国人为什么要制定这次行动?
毫无意义呀!
海德里希,当时总督,党卫队的高官。
屠夫,犹太灭绝计划的制定者。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杀他 有何意义呀?
根本改变不了战争的进程。
也阻挡不了犹太灭绝计划。
付出的代价是所有的空投人员全部丧失,地下组织完全被破坏,几千人的平民丧生。。。
这完全是不计后果,鲁莽的,坐在办公室拍脑门的人制定的行动。
这些人死的太冤屈了。
电影中,每个特工面对被捕的可能而采取自杀时,自己要决绝于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是扪心自问,有没有勇气做到。
真的是佩服这些人。
2016年英国电影
题材的优势,导致那个时代随便一个抵抗的真实故事拿出来都可以拍电影。
电影虽然前半的铺垫略有点散漫,但是从刺杀开始整部电影就绷紧了,直到最后一个写意的镜头让人湿润眼眶。
这种明明知道一切会怎样还是让人心悸的感受,其实还是要归功于导演简单动人的描写。
只是很难想像,该导演的成名作是当年一部非常惊艳的《超市夜未眠》,在那部电影里他简直用尽了所有花哨的电影语言,而现在,他反而懂得用最朴实的方式来拍电影了。
要说电影最大的bug,莫过于最后大战中蠢蛋到家的德军士兵们了,不过为了戏剧效果,不提也罢。
战争中所谓的英雄不是随随便便的称呼,当需要献出生命时,是个人都会犹豫都会害怕,也许是我看了太多正能量的爱国教育抗战片,一个个主人公到最后总能放弃小我完成大我而毫不犹豫,你甚至能想象出那些主人公光芒万丈,这些英雄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太触不可及。
而anthropoid里的人物更真实,一个只为坚定的完成任务,一个只为回到正常的生活,没有人想做英雄,甚至到战死时他们也没有改变这个想法,这才是真正的战争,残酷无情个人打分7.5补充,突然想到一点,片子的做旧感十足,看画面一点不会觉得是个新片子
最近抗战题材的电影有点多。
国内的,有《我的战争》。
韩国还拿出了《密探》冲击奥斯卡。
但是,以上提到的战争片,光光看完都觉得后悔了。
这些那些的缺点太多了,离好片的距离太远。
今年倒是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让光光很喜欢。
男主还是有实力有保证的霸道总裁,「五十度灰先生」,詹米·多南。
今天,就来讲讲平静的讲一个惊心动魄故事的战争片,《类人猿行动》。
豆瓣 7.5 分,比较靠谱的成绩。
这个成绩在今年的同类型的片子中,已经算中上了。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历史厚重感,在战争背景下对个体的爱情、生活还有年代感的精确刻画。
这个分数是这部电影应得的。
在一开始,电影用字幕交代了历史背景: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占领,捷克人民英勇反抗,纳粹高官采用了血腥镇压的手段。
然后是提示电影来源的本片依据真实事件改编。
为什么要特意加上本片依据真实事件改编呢?
真实性的冲击。
在战争背景下的虚构故事相当的多,而看电影的观众,看电影的直觉是:电影是假的,故事是编剧编出来的。
无论电影在服装、道具、化妆还有剧本上都十分考究,做到很强的年代感。
但是,如果你有一丁点疏忽,一丁点让观众觉得这个「有点假」,那就完了。
如何让观众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有强烈的代入感,是电影一直在做的。
而一句「依据真实事件改编」,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让观众更快的进入电影的情景中。
这句话并不是魔咒,能让导演拍的不用心。
越是依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越不能出现不符合年代感的人事物。
故事非常忠实的依照历史事件拍摄,但花了更多心思在历史事件之外。
两个伞兵,一个老兵,一个新兵,被派到布拉格,执行刺杀纳粹德国高官的任务。
和布拉格的抵抗组织接头后,为了不引人注目,两人分别找了一个女伴,掩人耳目。
四个人约在新年派对见面,但新兵的女伴和他一样菜,一下子就吸引人注意。
这场戏光光很喜欢,十分平静,却波涛暗涌,四个人的性格也很好的凸显。
新兵和他的女伴一样,对自己的处境没有充分认识,搞不清楚状况。
两个人涂着口红,穿着花枝招展的来。
老兵立刻有小情绪了。
女士来了没起身,坐着不搭理人。
新兵也劝说老兵太紧张了。
但这是战争啊,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一点点懈怠造成的失误,可是毁灭性的后果。
老兵一直仔细观察着聚会中德国军官有没有关注自己。
情急之下,老兵想了一个办法,让女伴给自己一耳光。
女伴照做了,把德国军官对自己的关注扇没了。
老兵和女伴的老成,新兵和女伴不清楚状况,一场戏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除了主线的暗杀事件,影片还不突兀的加入了丰富人物的爱情戏。
老兵和女伴的爱情戏,很好的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老兵和女伴约会,给女伴拍照,拍着拍着,就变成收集情报了。
虽然老兵一心只想着刺杀,但他也是个人啊,只是对女伴的爱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太不现实和脆弱了。
他选择藏在心里。
在一段时间侦查后,反抗组织还是没有进展。
这时候问题来了:德国高官要被调到巴黎,如果再不暗杀,就没有机会了。
于是两个伞兵硬着头皮上。
这就是历史事件中的暗杀。
这场正面交锋持续时间很短,伞兵让德国高官负伤,最终医治无效,军官死了,刺杀成功。
行动成功了,但战争还没有结束。
为了抓捕刺客,党卫军封锁布拉格,全城搜索。
这时,战争必备的投敌者出现了。
害怕遭到党卫军杀害的反抗组织成员背叛了。
无恶不作的党卫军顺藤摸瓜,找到了反抗组织成员藏身之处,与他们在教堂交火。
明知道寡不敌众,还是要打光最后一发子弹,多杀一个德国士兵。
打不过,也不落在敌人手上,从容就义。
这场激烈的战斗,影片用影像传达了,也在影片的最后,用字幕表达了战斗的激烈程度。
7 名伞兵坚守了 6 个小时。
命都搭上了,只换来在历史中这么一句简短的记载。
在这场暗杀和由此引发的屠杀后,捷克斯洛伐克得到了英国等反法西斯势力的支持。
只是,代价太残忍。
虽然是改编历史事件,《类人猿行动》并不主要在说历史。
历史背景下的人,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一心想暗杀军官的老兵,在残酷的战争中,仍然相信浪漫爱情的新兵。
老兵的女伴,能和老兵情投意合,因为她也经受战争的折磨,对德国人深恶痛绝。
《类人猿行动》作为一部战争片,却没有过多的强调战争,人物的塑造立体,历史背景清晰。
这样的反战片,十分工整,完整度相当的高。
对比我国的抗战雷剧,能不快进完整看完一集,光光敬你是条汉子。
没有精神内核,只是过过打鬼子,帅哥美女耍酷扮靓的眼瘾,是国产抗战片的通病。
就连韩国的《密探》,也犯了这样的毛病。
原本想表现在战争背景下,个体是如何抉择的。
却拍成了不像谍战,也不像战争,爱情几乎没有,剧情也很糟糕四不像。
还好有《类人猿行动》这样的好片子,让我们知道历史的沉重和战争的残酷。
首发于公众号:光说电影(gsmovie),独到靠谱的影评,让你不愁没有好电影看。
完成度很高,是的,整部电影两个多小时可以说没有尿点,节奏很快,思绪一直被电影抓着。
运镜、灯光、布景、剪辑都很成熟。
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在线,尤其是两个男主角,尤其墨菲,层次分明、角色立体。
最终几个伞兵的自杀,说实话,把我这个大老爷们看哭了。
同样是讲二战当中的刺杀,我觉得此片的某些特质和李安的色戒有异曲同工之处,至少在渲染敌占之后的压抑恐怖氛围,都很到位,让观众至少对我来说,真真切切的感觉到压抑,感觉到恐怖。
此时的两位勇敢的女孩子无疑给压抑至极的气氛增添了一丝温暖。
后面几个党卫头目阴狠毒辣的审讯更是给我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我觉得此片的可贵在于真实,首先事件是真实的,最重要的角色的表演和塑造很到位增加了代入感,是真实的。
不管是墨菲饰演的伞兵时刻保持的那种警惕,还是詹米饰演伞兵在一些危险时刻而极度紧张到无法呼吸,这都是真实的,这才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自然的反应,不管受到多少专业的训练,在自己的生命收到威胁,自己的被俘将会受到各种酷刑伺候时的那种绝望,每个人都会紧张到无法自控。
电影讲述的身为勇闯敌占区去刺杀纳粹首领的伞兵,首先他是一个人,然后才是身为士兵的使命和责任,最后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信念,这才显的真实。
我们需要这样真实的电影,看过太多杀人如砍瓜切菜的爽片之后,这样真实的电影才显得可贵的。
让大家看到真实,看到纳粹、侵略者的残忍和反人类,看到战争的残酷,看到反抗斗争的不易,如此我们才会更真切懂得人类勇敢和牺牲的可贵。
别动不动就战争打仗,甚至刚过上好日子没几年就忘了先烈们、忘了逝去的人们给我们争取来的这一切。
同样的道理也得让欧洲的一些傻缺青年知道知道,看一看什么是真正的战争,看一看纳粹代表什么,一个国家被占领意味着什么。
看电影的时候忽然之间,我好像就看到了二战时期的abc,安灼拉可以是约瑟夫,艾潘妮是兰卡,向导公白飞可以是少尉,伽弗洛什是小提琴家。
我曾以为的笨手笨脚的马吕斯可能是扬,还有不知名的、会念诗的热安,这里他说:懦夫死去无数次,但勇士只死去一次。
这里似乎没有格朗泰尔,但或许人人都是格朗泰尔,他们质疑自己的牺牲是否有意义,但是他们的太阳神是捷克斯洛伐克,所以他们又说,捷克斯洛伐克不会害怕,于是一个又一个人,说服下一个人拿起了枪。
可是啊,安灼拉你为什么如此理智而无畏呢。
你从一开始就声明所有捷克斯洛伐克人都准备好了为国而死,你从一开始就赌上了所有人的性命。
你的冷漠,因为你不相信还有光明了么?
你不相信这个生活还有值得爱的人了么?
还是说,同样的?
也许,捷克斯洛伐克是你的爱人。
约瑟夫相比之下,少了神性,多了人性,但是他的影子总让我看到你。
马吕斯,这次你战死在了街垒,你的珂赛特她未来如何,你无法陪她走完了。
唯有如此,我突然发现我是希望马吕斯活到革命以后的。
你期待一个回归正常的生活,你值得,但你没有得到。
然而,然而。
你们知道么?
因为你们七个人的六个小时,英格兰最终向捷克斯洛伐克伸出了援手。
弱国无外交,国家这样等待救援并不光彩,但是那七个人,站着死的为国家永远蒙上了一层光。
ABC战死清晨,终于唤醒了巴黎人民。
同样的,放哨的三个人没时间去叫醒其他人,但是枪声也唤醒了地下躲避者。
从这一刻起,地上的人就没有想过生还,对吧?
像街垒一样,这样把自己包围,做困兽殊死一搏。
直到交战的枪声最终归于沉寂。
安灼拉和abc的墓地在街垒,你们的墓地在教堂。
街垒和教堂。
我突然发现,最后的最后,主角两个还是没有向叛国者故意开枪,你们在想什么?
为什么?
人民?
是人民么?
你们当然希望他们站在你们这一边,但是又怎能苛求人人?
你们是勇敢的,同样也是宽容的。
欣慰的是,历史是也对勇者仁慈的。
你们7个和abc相比是幸运的,他们没有成功,但你们阴差阳错完成了刺杀。
我听着人民之歌,写下这些文字。
电影像一篇悲惨世界的au,但是明明悲惨世界才是假的。
所以啊,安灼拉你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同类的事情真实发生了。
你说啊,为什么这么的悲剧之上还要唱出自由的歌?
我应该高兴真的发生了这样的绝唱,还是应该捶胸顿足地含泪呢。
答案是,或许同样的,安灼拉是一种人生状态,并不仅仅是一个角色。
约瑟夫的最后一幕,可以是被救赎的肖申克,可以是倒挂街垒的安灼拉,可以是古人,可以是来者。
我想,几百年后,另一个不叫缪尚的咖啡馆,有一群不完全匹配的abc,在做着类似的革命。
光是想想,我觉得已经很幸福了。
这个我生活的世界,确实有过很多悲伤。
但因为你们,和无数个古往今来的你们,它并不悲惨。
我喜欢电影的运镜,和音效,和台词,和主演的演技。
既体现了人性,又没弱智主角或者德军。
这让带有德国滤镜很久的我想到,德意志其实是一个如此可怕的民族,我已经好久没有这样的寒战了。
近期最佳,10。
特作小作文一篇,豆瓣长笔记要是能设成私密就好了。
在屠杀不断进行的时候,特别行动小组中出现了叛徒。
这个人叫卡莱尔·柯尔达,布拉格当地人。
看着敌人的报复行动,柯尔达寝食难安。
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他未曾胆怯过,但现在,柯尔达真的怕了,他怕自己的秘密最终将殃及到他那刚刚满月的儿子和年轻的妻子。
就在这时,纳粹发出了赦免公告,公告称,在指定时期内,对坦白自首的人实行赦免。
于是,柯尔达选择了背叛。
他向盖世太保揭发了玛莉亚。
在刺杀行动结束之后,特别行动队员是分散藏身的。
柯尔达知道捷克地下反抗组织已经为他们制定了一个逃生的办法。
近期,所有人将在秘密地点集结,他不去,他们是不会走的。
但是,在叛变前,柯尔达还不知道这个秘密地点究竟在哪儿。
清晨,盖世太保闯进玛莉亚的家,她立刻意识到自己活不成了,借机吞下了随身携带的氰化钾药片。
盖世太保对她17岁的儿子阿塔进行了严刑拷打,他受尽折磨,一言未发,直至昏死过去。
阿塔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家中,面前出现了老熟人柯尔达,那个曾经在他家里潜伏数月的英雄。
阿塔并不知道是柯尔达出卖了他们,他告诉他,地点在西利亚梅赛迪尔斯教堂。
1942年6月18日,德军795人将教堂围了个水泄不通,7名暗杀队员坚守教堂,经过14个小时的战斗,3名队员倒下了。
当子弹用尽之后,剩下四名队员誓死不屈,全部自杀。
按照原计划,组织已经安排他们于第二天清晨离开布拉格。
柯尔达指认了加比希克和库比斯,他俩的头颅被纳粹割下来拍了照。
希特勒试图用血腥镇压,来威慑捷克的抵抗分子,结果却是更加坚定了抵抗组织的反抗决心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
3年之后,柯尔达被处决。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群捷克伞兵中的两个捷克伞兵约瑟夫和杨刺杀德国总督海德里希的故事。
故事描述的是刺杀前后,他们身边人的反应和遭遇,且德国人大肆屠杀捷克人民,他俩虽然自己也很难熬,甚至想了结自己,但是还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最后在与德国人的激战中死去,每个同志都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告密人同是同志的乔尔达也没好下场。
面对入侵的敌人,到底是反抗有意义,还是束手就擒不会导致更多屠戮有意义。
煎熬地活着比死去更勇敢更艰难。
信仰比生命更重要。
拍得有些随意。
绝望中的希望,目标无须策动。
二战中纳粹三把手海德里希被刺杀前后的真实故事,这段历史其实是六一儿童节的起因。前半段的密谋刺杀和实施计划略显云淡风轻,反而后面激战情节有点震撼。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其流亡政府在英国培训了以两名伞兵为骨干的小分队,空降到境内,联络到部分反法西斯者得到庇护获取情报信息制定刺杀了计划,海德里希被炸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希特勒为了复仇直接毁灭了一个村子。被出卖身份暴露后在避难教堂与党卫军激战最终都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仅就这部电影而言,剧情没有太大问题,比较平坦,然而夸张的是:在刺杀的现场,手枪对手枪、4打2愣是没打中敌人一发子弹(虽然最后刺杀成功了),到了教堂却个个变成战神。
后半段交火简直就是败笔,抗日神剧啊!德国人弱智一样,要么手榴弹不舍得使,要么扔出去让人扔回来,傻傻冲上去送死。不知道有没有人数过,反抗军这边干掉多少德军。在地下室德国人不灌汽油放火,不扔手榴弹,偏偏放水,还就俩水管,过家家呐?!
出差时候在酒店房间看的。先看了猎杀T34然后看的这个。对我这种肤浅观众来说,坦克怼脸开炮可比看俊男美女艰难时世谈情说爱有趣多了。
街中心四人刺杀队,教堂天台地窖反围剿。生活片段有点老套,但情节还算写实残酷,不错
还好。
沉闷,可能年纪大了,不是所有类型的片子都能看的进去
一群配角塑造得并不成功,而最后的枪战戏又比重过大,既过分讨巧,场面也失于真实。总之,一个好故事没能物尽其用。可惜。
还原度之高,令人敬畏。
被家国情怀污染。刺杀海德里希本是捷克流亡政府的好大喜功的“献礼项目”。
垃圾!!!谈恋爱谈你麻痹!!!比《豺狼的日子》差太远了!比《影子部队》差太远了!希望垃圾导演能看懂我的中文!
作为一部战争片,气质不够冰冷吧。120分钟时间拖的有点长了,节奏其实可以更紧凑一点的。
2.5
中国的史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刚刚看完这个,在看完我的战争,我操就是导演的战争啊!什么鬼片?!这是一次真实历史事件的改编。希特勒得知自己中意的继承人被打死,发起了残酷的报复行为。他下令屠杀了捷克一个叫“利迪策”的村子140名包括婴儿在内的所有人,国际儿童节也由此而来。 为了悼
非常另类的讲述二战的视角,几乎可以说是政治不正确了,我印象中大概只有《鬼子来了》是类似这种视角。电影的色调始终是灰暗而压抑的,正如同故事里的角色,不管怎么选择,似乎都是荒诞而绝望的。这居然还是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很庆幸我没有活在那样一个年代。
对刺杀行动的正当性的着墨,显得颇为可贵,其实片子所刻画的人物和他们的选择,已经对这种正当性,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前三分之二拍的很好,后面拍的像抗日神剧。
同样是暗杀纳粹人物的电影,这部要比《刺杀希特勒》要好许多。基本上全部是史实,真实的历史永远高于自觉聪明的编剧。海德里希被炸这么惨了,还能立即开枪反击暗杀他的捷克伞兵,据说后来他在医院都医治好了都能自己吃饭,却突然间挂掉了,也是很吊诡的事。这电影可以和今年出的《慕尼黑:战争边缘》连着看,英国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慕尼黑协定,二战爆发又接收捷克流亡政府,帮他们训练特工空降布拉格去刺杀海德里希,最后造成利迪策惨案,有了现在的儿童节,也为捷克争取到在盟军的支持,最后能战后独立,尽管现在已经成了两个国家了。刺杀片段和最后教堂暗室里的镜头,都使用无声或钢琴伴奏,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