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老师提到了这个片子有意思,最近发现爱奇艺可以看。
刚刚看完,说实话这个摄影真的很棒,那个光影让我想起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对于时空的转换个人认为处理的不错,无论是再现旧时空,男主的想象,梦境,都让人觉得没有违和感。
跟摄影比起来差一点的就是剧情上,文艺片和悬疑片结合起来文艺色彩过于浓重,画面的光影已经够有氛围,再加上独白完全掩盖了侦破案件的本质,两个案子讲的有些不清楚,为了悬疑而悬疑的感觉,有些拖沓,尤其舞台跳舞的片段重现了三回,有两回的镜头是重复使用的。
一些人物动机和逻辑设计上也有问题,首先是没有看出来老刑警的办案能力,性格上倒是有描摹,年轻刑警感觉是个工具人没有起到老少配的作用。
两个女主人公尤其牵扯到对于自身我的探索,有个视角的转换,描述的太赘余,所以最后的反转其实一开始就猜到了。
总体而已我还是挺喜欢这部片子的光影运镜,作为一个网大它真的合格了。
以至于我为了看摄影师是谁看完了片尾,突然发现,好家伙在我的家乡十堰丹江口水库那拍的,又是惊喜。
二刷了。
被每一帧画面的美感和整体的浓重的氛围感打动了,好似每一个景深都有一片洞天,意味深长。
乌鸦悲悯的开篇,晚霞下的婀娜身姿,急促不安的雨落声,最后一幕远山淡影的辽阔和苍凉…… 美好皆成为过去,徒留未完的苍凉。
在剧情上,有两条主线。
一是过去的女孩儿情谊,关于梦想、陪伴和成全的故事,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最易碎,在这条主线上,表达手法比较委婉和写意,舞蹈很美,氛围感拉满,但是最后那一段舞台上的独舞,稍显冗长。
第二条主线,我认为是负重前行的办案人员,沈队与画像师的不对付与性格冲突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矛盾点”,与文工团的恬静文艺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互相烘托,一动一静,切换的比较丝滑。
不足之处,是沈队的下线稍显急促,人物其实可以刻画的更为生动和丰满,完全可以让这条线贯穿更久,上个更高的价值,所以沈队和章欣两人的CP忽然就嗑没了,我以为的第二条主线忽然断了,多少有些可惜。
剧情反转较多,这个角度看还是过瘾,不过烧脑也是真的,对不愿意动脑筋的朋友有些为难了,所以我二刷了。
二刷也有不少惊喜,尤其是细节方面。
不得不说,确实是很用心了:哦,原来沈队刚出场手上拿的是体检报告单,原来一开头芦苇荡里就站着一个黑影,原来林音死的时候光脚,原来沈队的手是被子弹打穿了,原来章欣最后给严华的画像是她一生的写照……人性的参差和时代的荒凉,成为了人生长河悲哀弥漫的始作俑者。
最后,摘录剧里几句打中我的台词: “拼命换来的,风一吹就没了” “无论成为谁,都需要勇气” “我来了,时代却走了” “人生像一条夜河,你在其中湍急而过,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在最喜欢的地方停留” 。
有时间,可以安安静静看看这部不错的片子,演员们都挺不错。
总体来说影片构思、拍摄技巧、人物刻画都很细腻,我不是搞拍电影的拍摄手法不是内行,就不班门弄斧了。
就影片故事内容说两句,至少有三个疑点:1 严华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现林音的死;2 作为最好的朋友,发现林音死了,居然不报警、不告诉领导,还能镇定的回来顶替林音跳舞,这是全剧最大的漏洞;3 当年尸体在二十多天后发现就导致刑警们把林英认成严华了?
这也太夸张了;
我是个画画的,所以看完这部片子特别有感触。
刷了两遍后,依然被打动,不得不留下些文字。
这部电影,其实悬疑破案的地方都比较简单,第一遍看到一半时就能猜到凶手了,这对推理爱好者来说没有什么挑战。
但是,我看完第二遍后,我觉得导演编剧的重心根本不在这方面,而是想去展现在理想与现实落差下人生的无奈,该何去何从。
所以如果把它当成悬疑片来推理可能会很失望,但是如果把它当成一部文艺片来看,它的能量密度是极其大的。
先兵后礼,先说不足。
故事分两线,一条是90年代章欣与沈张破案过程,另一条是80年代严华和林音在文工团的破碎记忆。
90年代,章欣最大的压力是来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 “画了个死人”。
而另一个主角沈队长的“没时间了”被章欣与徒弟认为他想的是升职,实际上是因为胰腺癌末期,他觉得没有时间破案了。
所以,90年代的矛盾是建立在“误会”上的。
章欣关心的是自身价值,沈队关心的是破案,这两人都没有对80年代那两位女性有过同情或者悲悯。
这造成了两条故事线无法交汇形成更大的力量,十分可惜。
而80年代,林音为严华放弃团里位置,严华在林音死后成为她放弃自我。
这个情感容易理解,但是缺乏事件的铺垫,导致整体比较抽象,浮在空中,需要脑补很多她们的生活场景才能完成共情。
这是本片,我认为最可惜的地方。
我看了下其他的评论,有两个问题被提及的最多,一个是章欣根据老石画出严华。
但是老石看到的应该是毁容后的严华,那章欣怎么画出来的?
一个是林音被陈默杀害后,为什么不报警?
第一个问题,我可以帮助回答。
模拟画像的工作应该类似于画画的默写,只不过画画的人没有见过实物,靠的是对人物面部的结构与比例的熟悉,先在心里组合出人物的印象再落于纸上。
因为人的面部结构与比例是在一个范围里的,只要捉住人物特征,实现并不难。
而老石在晚上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看到的应该是严华的面部轮廓与比例,而没看清严华的脸被烧伤(从影片后面严华烧伤的程度来看,还是特征轮廓分明),所以章欣能画出来。
这点还是符合逻辑的。
第二个问题就像有人杀人时警察为什么不及时出现一样,现实逻辑不能代替戏剧逻辑,林音就是严华自卑人生中的美梦一场,她的死也是严华的梦碎。
前面林音交代了这是她的最后一场演出,严华看着林音的尸体,想到的也应该是替她完成人生的谢幕而不是去报警,而严华在舞台上与林音的幻影无声对话后才最终决定要替她活下去吧?
我是这么理解的。
接下来就要夸夸这部电影了。
首先是摄影。
酷炫,风格化的见多了。
这部电影的摄影基本上没有炫技,没有搞那种为了夺目而刻意的方式,而是把格调意境都藏在平实的叙事交代上,这点特别难得可贵。
无论是一开场暗示严华失去自我的埋尸;还是章欣在画室的孤独寻找;到舞台上的严华看着林音起舞时,表达遥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这些都那么的自然,又那么的让人深入其景。
然后是音乐,第一遍时并没发觉。
但是看完第二遍,我发现我被感动共情的那几个点,几乎都是音乐促动的。
例如严华林音最后一次在天台对话,音乐寡淡无华,却辽阔孤寂,没有丝毫煽情却让人感受到白云苍狗,世事无常的无奈。
最厉害的是,最后一次舞台上,林音刚死,氛围应该是压抑的,但是音乐从欢快圆舞曲开始,让我觉得世间那么悲伤,实际上只有自己才知道。
然后严华失误,台前幕后都在诧异时,音乐开始转折,思念,悲伤的情感如溪水缓缓的流出,跟随着林音的动作慢慢汇聚成河。
河中暗流奔涌,却表面却波澜不惊,使我更加能感受到严华的悲伤:她已经不在了,从此天人永隔,我无法再走近她一步。
看到这里,不由为作曲的才情拍案叫绝。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这样的音乐,那高级的情感基本就出不来了。
其次是表演。
男主章欣是一个柔软的人,但是我感受到的却是他的坚韧和真实。
这一点不单只是建立在沈队的咆哮下,依然的坚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在章欣开枪的那段戏中,开枪前的犹豫,开枪后的紧张失措,一直回到警局写检查时仍然魂不守舍,没从开枪时回过神来。
勇敢的人并不全是性格使然,而是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选择。
章欣的表演很好的阐释了这一点。
他的表演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在画室里对徒弟的对话,画画的价值是由时间来衡量的,但是作为画画的人的价值又是应该由什么来衡量呢?
我自己画了二十多年插画,往往一个项目最后是作者获得成就,出版商获得利益,那我的价值在哪里?
这时,我觉得我和章欣是同一个人了。
林音,那悲伤与高雅的气质,光是站在那,都令人心碎,让人想去安慰。
这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嘛。
严华最多的词都是在旁白中体现的,我在看其他文艺片时,像这种华而不实的旁白,基本上都是忽略掉的,而这位演员的话速声音,苍凉沙哑,看似不带情绪又饱含经历一切的荒芜,使我一下子掉入那个时代洪流中。
沈队,这是一直要被人误会的角色,一开始有多讨厌他,最后就有多感动。
一个大老粗,却是无比细腻的人,这种反差效果最难的是“自然”这个度的拿捏,这位演员做到了,他那句“就此别过,来生再见”那么文的词,从他嘴里说出来,那么的让人信服。
更令人佩服的是,照相馆变态杀手,他戏份不多要不是死尸要不就是日常对话,真正的表演就一场戏。
而正是这一场戏,能让全片唯一的坏人立住了,还能交代出他杀人的目的与痛苦,让人去想象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戏份那么少的人物,都那么认真去雕琢,这部电影实在是诚意十足了。
看完两遍,观感是复杂的,我没办法组织出更好的语言去表述出来。
但是我觉得好的电影正是这样的,它不需要教我懂的了什么道理,而是让我能随着电影里的人过了一段不属于我的人生。
这就够了。
这部电影,我很喜欢。
谢谢。
看完整部电影,感触至深。
先夸一夸导演的拍摄手法,光影运用得很好,人物的表现力也很到位,整个节奏舒适流畅,男主能力出色,性格不卑不亢。
电影中表现出职场和社会问题的力道刚好,不会盖过故事的主题,也不会避而不谈,有悬疑的成分,但不刻意作为爽感的噱头,没有无效戏份,一气呵成。
然后重点谈谈俩女主,两位底层女士的互相救赎。
在故事里,她们是普通人,平凡的外表,平凡的背景,平凡的奋斗,没有金手指,没有幸运,也没有伯乐,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
但是她们因为跳舞相遇,彼此的相处成为了生命里最有活力的时光。
现实是残酷的,不管是人为的罪恶,还是客观的不幸。
可人情是温暖的,能成为一个小小普通人度过漫漫长夜的勇气,能成为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朝着梦想迈步的动力。
其实我们普通人的生命,大多数都是由这温情所支撑的。
也许我们一时兴起,喜欢追求不平凡,向往着远方的山。
然而,千帆过尽、洗尽铅华后,归来时,我们终究是需要温情来填补和修复自身,还是要面对着自己的影子,在最后的日子里,平凡而温暖着。
严华和林音,都是热爱舞蹈,并准备为之付出一生的人。
她们在残酷的环境里拼命地发光,互相认可,互相救赎,在黑暗里成为彼此的光。
林音生命的意义就是跳舞,可是年纪渐长,她的腿已经无法支撑她的梦想,她注意到了有才华的严华,默默把最美的舞姿留下,默默退场。
严华何尝不向往舞台,可是她的第一次演出,也是最后一次演出,自始至终,都是为林音而跳。
因为林音说,“我汇报演出完了以后再走”。
要让林音跳完最后一支舞啊。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曾经辉煌的舞台已经无人问津。
在现实生活里,又有多少无数人为之堵上一切的事业,最终消失在了时间的洪流之中呢?
但即使那样,那些梦想也不曾是假的,那些温情的救赎,依然是人生的暗夜里最亮的光。
这个故事里,没有用受害者突出警方的英明,也没有用罪恶来控诉现实的残酷。
只有,把每个人当成人的尊重,和普通刑警前赴后继的日常。
故事的主人公们都已远去,但她们留下的关于救赎的故事,将永远不淡。
小成本的制作,没有自带流量的演员,没有震撼的三维特技,没有崇高的英雄主义,也可以带来非常不错的艺术和观感,这句话是说给别的某些看了也不想评论的电影听的。
影片的服化道普通又简单,通过光线、构图与后期,细致入微的再现了那个似乎已经很遥远的八九十年代的真实质感。
即使有一些剧情细思也许不合理,但也不影响影片的真实与唯美。
我曾有那么十几分钟在质疑,谁的人生被替换了,而亲戚朋友都没有一个知晓的?
严华已“死”,或许亲友就断了念想。
而“林音”却是“活着”的,不应该像一阵烟就消失了,她的同学、玩伴、父母、姐妹、师长、朋友,以及警察,难道没有一个人发现她被别人替换了?
看着看着,就释然了。
电影故事能触动你内心的,有时候就是那么极致到偏执的东西。
变态连环杀手,因为被母亲和女友抛弃,就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人。
那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热爱舞蹈的年轻女孩,付出一切去争取实现梦想,在唯一一个对自己好的朋友被害的时候,勇敢的踏上舞台,埋葬自己,继续别人的人生呢?
观众,看的虽然是剧中人的悲伤故事,其实哪一个故事,不是来源于真实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生呢。
就像我,年少时喜欢画画,但并没有真正的去热爱画画,奔波中的空闲时间,多半用在看漫画、看电影、看小说,或者吃好吃的。
现在喜欢写字,可是大纲还没写完,就停笔好久了。
不够拼尽全力的喜爱,谈不上热爱,也不配有梦想,多么的悲哀。
那么拼尽全力去热爱,就不会悲哀了吗?
影片中的刑侦队长,在与画像师临别时,说出了几句肺腑之言。
他年轻时逞能,拼命做英雄,守护一方平安,多年后回头看,却似乎什么都没有做。
他说,拼命换来的,风一吹就没了。
可是,无论多么悲哀的结局,我想总有一天回头看,拼过命的人生,一定更值得。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影片只有6.6分,不应该这么低,特此5星。
偶然刷到这部片子,本来是快进过完的。
觉得画面很美,有文艺片的气息,也拍出了八十年代县城的破败感,男女主都挺漂亮。
看过来目前的一些影评和人物关系解读,最大的bug在于严华当晚为什么会出现在林音死亡的现场,以及她为什么要更换身份远走他乡而不是报警、留在文工团当首席。
如果从严华的角度去考虑,她对林音是无限崇拜的,甚至精神错乱到想变成她,继续走她的人生路。
那个时候没有DNA刑侦技术,破题的题眼在那双鞋。
画面闪回的时候,照相师手里拿的是严华的鞋,严华认出来是自己鞋了,她当时换走了林音身上的衣服和鞋子,回去参加表演。
我认为是严华精神错乱之后,杀了林音并把自己当成了林音,借机离开文工团和主任的魔爪,过起了林音的生活。
此后发现照相师当晚也去过现场并拿走了自己的鞋,因而有了杀他的动机,连环杀人案的逻辑形成闭环。
严华:文工团仓库管理员,无缘舞蹈演员,却执着地学习、追求。
林音:文工团舞蹈演员,首席!
一姐!
女神!
看到小严华执着的追求舞蹈,她教给严华毕生所学。
希望小妹可以延续自己的舞蹈梦!
严华感恩于女神对自己的眷顾,教导,这是莫大的帮助!
所以得知林音被杀后,她才会去延续林音的生命。
去完成她的梦想,而放弃了自我!
这是一个懂感恩,爱恨分明,注重情感的人。
她的形象立体、鲜明,虽然行为并不可取,但是她情感充沛,给观众冲击力很强!
她的行为、她的人生由她来负责,有什么错吗?
画家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很厉害!
但是他最后对严华说的那些话,为什么让严华无地自容,心生后悔之意呢?
小镇是美的,也是枯燥的,在一眼望到头的日子里,我们相互慰藉。
你羡慕我,我亦仰慕你。
在你的光环下,我亦步亦趋成为了影子,你也曾和别人提起,我就像当年的你。
我们仿佛活成了照镜子,眼睛是彼此的开关。
悲伤时,我是林音;欢乐时,我是严华。
然而“人生像一条夜河,你在其中湍急而过,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在最喜欢的地方停留” 。
我来了,时代却走了” “拼命换来的,风一吹就没了”“无论成为谁,都需要勇气” 没有眼睛的画像,浓墨重彩或是远山淡影,都是空灵。
本想着写个看过的短评,没想到超过了350字,哈哈。
很不错的一部电影,把九零年代的那个感觉基本上都拍出来了,甚至能够让你仔仔细细的看完。
演员都不认识,却都演得很好,基本上也都契合那个角色。
在三星与四星之间犹豫,编剧还是不够硬,现在观众智商也都是在线的,这部电影在铺垫的过程中基本上就已经知道来龙去脉了,所以在大幕揭开的那一刹那基本上也没有太多的震撼,说一句不剧透的,好的悬疑不是靠巧合的,如果没有那些巧合而换成另外一种方式才算是好的悬疑片。
在这点上《伤城》很好的做到了,把结局摆给你,再一步一步的解惑,真是很不错。
另外说两个细节给道具组(虽然他们也看不到),不剧透。
第一,90式警衔在地级市公安局长一般都是四杠一星,县区分局的局长一般都是三杠三星,电影里面的县公安局长是两杠三星,错误,99式警衔才是两杠三星;第二,90年代警察出勤除非是有大会,一般是不戴大盖帽的。
(交警除外)总之,最后还是决定给四星,是一部好电影!!!
加油!
超良心网大
悬疑的剧情有待推敲,但是我愿意为摄影师的取景和构图买单!
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的一部国产网大悬疑,其实三星是按照悬疑片类别打的,如果是按照文艺片打甚至能达到4星。以悬疑片来说有一些强制逻辑和为了推动剧情的刻意设计实在是不能忽视的bug,尤其是很多观众也提到的开篇怎样能把一个目击者口中的烧伤脸的人画出模拟罪犯画像问题。但是以文艺片标准来,一句“我来了,时代却走了”真是把全片这种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梦想与人生被击溃的苍凉感拿捏住了,尤其多次提到的上山下乡支援三线建设问题。再就是片子里出现过的三个主要的女性角色命运也让人喟叹,某种意义上说,这片男性角色看完没感觉,尤其男性人民警察们,都是推动剧情的工具人,反而女性角色刻画得让人怜惜共情。这个意义上说这片也是可以打4星的。
还可以吧。就是三个女主的脸,长得也太像了……
镜头,构图,光,配乐。两位女性的情谊,最终她们一个活着,一个毁容活在暗影之中,男画像师去寻访做流莺的女配,在审讯室问询女一,问为何她成了这样。最后活下来谈话的是他们,而死了的,被猥亵的,被埋葬的都是她们。山和雾气,世界本不该这样
山真好看,尾段拖沓了。
起了一个片名是石黑一雄的小说,然后一味的往《杀人回忆》的风格上靠,弄得十分的文艺,絮絮叨叨两个小时,其实故事打磨得很粗燥,逻辑上的漏洞太大了,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它居然是网大,以网大来说有这种资质就算不错了。PS:三个女演员我感觉都一个模样。
年代特点也没拍出来
摄影略好,表演后期勉强及格。其他部分就都是问题了,2小时的时长水份太多,剪掉20分钟完全没问题,无论当初目标是院线还是网络,这个时长都是很难接受的。剧情方面,看了开头,推理爱好者基本可以才出一个大概来了,但是bug实在太多。推理方面,首先是当初的尸体被被刨出来没人发现真身。老警察的录音带自己听了也不上报,夜晚遇到强奸犯也没有后续,土枪来源避而不谈了,这都是明显的问题。新老警察配的经典组合却没有用好,缺少互动交集,老警察老发火,主人公明明啥也没影响他。两个女性的交集缺少铺垫,仅仅是一点点跳舞宣传片蒙太奇就把关系推上去了完全不够。再加上调色的泛黄老调子和现实没有区分开,表演上女孩见到主任就上去动手动脚等等问题。总之创作者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中国电影人对《杀人回忆》的执念这是有多深,前赴后继地模仿和致敬……这一部其实还好,质感完全不像一部网大,尤其是摄影,非常出色。
#202261#1.摄影满分,无论是构图还是取景,拿出来都是壁纸。2.剧情尚可,案中案的情节设置虽然已经屡见不鲜,但是本片的叙事还是清晰有条理的。
原来这个暴躁的队长,嘴里一直嚷嚷的没时间了没时间了,说的是自己没时间办这案子了,胰腺癌晚期。变化有点大,那么多漂亮的女孩的舞蹈队,跳芭蕾的,随着剧团的解散,梅莉竟然以卖为生,,,,有点点的惊悚。悬疑居。照相馆的,因为感情受伤,只要是想离开淮北的女孩,他就给人杀死,,,,第一个女孩,以为后面穿雨衣的人是坏蛋,在跟踪他,向真正的凶手求救,她幸运,跑出去了,这么近的接触,竟然还是没抓到坏蛋。严华为了舞蹈被主任潜了吧,为了林音,放弃自己的身份。一般的电影。
漏洞较多,可惜了,本来能成为一部国产经典悬疑片的
感觉加上历史厚重的东西人物更能立得住。也不枉借鉴石黑一雄
照相馆老板是变态杀人狂,为情所困专杀要离开小镇远行的人,女主闺蜜也被杀,女主决定完成闺蜜未完成的梦想于是换衣服以闺蜜的名义完成最后一舞并南下生活,多年后女主被烧伤毁容回乡,无意中发现真相用枪为知己复仇。
不知所以然
非常不错,扎实的剧本,真诚的服画道,以及悠远的摄影剪辑,与其说说像《杀人回忆》,倒是更具有锡兰的气质,唯一的问题可能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演员的演技,除了男主外形比较符合角色气质,其他所有人都不在线。
一部有点质感的电视电影。模仿杀人回忆的桥段太多,多到有些泛滥。林音被人追赶那一段基本是分镜照抄级别的,什么都想学,唯独关于时代背景的权力寻租的控诉以及上山下乡带来的城乡割裂反而是没学到杀人回忆的灵魂。另外有很多地方还有视听的错误。只能说是勉勉强强
国产网大天花板,导演模仿能力强,演员没有金惠子,配上마더音乐也合适~
太烂了!文艺片导演能不能不要碰悬疑题材,你就好好文艺你的,井水不犯河水可不可以!这拍的是个啥啊!要剧情有矫情,要悬疑有文艺,烂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