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九把刀让出了导演交椅,但还是亲自操刀了《等一个人咖啡》的剧本。
九把刀写过73本书,横跨惊悚与悬疑、武侠与爱情,这部《等一个人咖啡》也有类型混搭感,比如它有一个惊悚片式的开场,一个魔幻片式的逆转,当然,本质上,它还是一部爱情片,有三条围绕爱情展开的故事线,主线是阿拓和思萤,副线一是暴哥和金刀嫂,副线二是泽于和咖啡店老板娘。
这样的架构,层次感有了,叙事节奏也有了,但肯定没法保证电影一定有多好看。
这么说吧,《等一个人咖啡》显得松松垮垮,有闪光点,但达不到浑然一体。
《等一个人咖啡》延续了《那些年》的优点,也继承了它的缺点。
《那些年》最大的问题,就是电影感不足,《等一个人咖啡》还是一样,镜头语言苍白,还是一样的夸张进光,看着和大多数台式偶像剧没什么差别。
《那些年》的可贵之处,在于创作者的真诚,台湾青春片拍到九把刀这里,已经跟侯孝贤、杨德昌意义上的青春片没啥关系了,《那些年》百分百真人真事,光凭这份真实和坦诚,已经足够。
但其实,《那些年》有不少俗套,《等一个人咖啡》还是一样,暴哥和金刀嫂这条线,从闹翻到和解,其中的情节转折点设计,不见新意。
《那些年》的剧本胜在完整,但《等一个人咖啡》做不到环环相扣,最明显的,就是阿不思这个角色的设置,她是阿拓的前女友,也在等一个人咖啡店打工,一心要为老板娘调出那杯传说中的咖啡,但可惜,这两层关系都没被编导好好利用,以致回头看这个人物,她的存在,更像一个叙事上的噱头。
所以呢,《等一个人咖啡》的表达力不够好,但它的想象力,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看看九把刀在片中是如何完成“我爱你”的视觉表述的吧,他告诉我们,当你喜欢上了一个女生,你就能从她的后脑勺那儿掏出一根香肠,如果她也喜欢你,等待你的,就成了一碗热腾腾的豆花。
一般来说,写人物,就是写动作,动作是人物内心的外化。
九把刀的电影有个毛病,就是多解释性对白,多画外音,因此,香肠和豆花的设定,好就好在避开了九把刀的短处,也看出了他的创作功力,尤其在华语电影圈,爱玩脱力系的电影人,倒也不多见。
(by 淹然)原载《贵阳晚报》
17号,抽中了电影院的见面会首映票,同事百度了是九把刀监制,虽全是新人但也许会成就又一个“那些年”呢,最终两人决定——去!
17:20等到18:00终于见了导演和4位主演。
看见真人,听了他们对角色的解说,反而只对赖雅妍演的阿不思感兴趣是怎么回事?
或许从这里开始就预示了我给这部的电影的分数。
电影正常的台式开场,大学社团,兼职打工,偶遇……剧情不温不火,小小搞笑,一点点爱昧,正常的进行,直到“爱心笔”出现,女主挺身而出,这样的八婆个性设定电影里或许是可爱,但摆现实中就是讨厌了。
然后后脑勺变出香肠(最终还会出现豆花)的设定让我们无法直视。
后面剧情拖拉了,直到天使红娘挽救了结局。
暴哥、金刀嫂配戏比主角有吸引力,但过度的搞笑也是减分原因,阿不思反而成了点睛之笔。
电影全长120分钟,再减掉点,剧情紧凑些会更好。
或许是过了做梦的年纪吧,太过理想的,只会是童话。
片中有两句台词蛮感人,一句是:就算你是个臭三八,也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三八啊。
男女主日久生情,在相处中渐生情愫而不自知。
另外一句是,阿拓被拒后,骑着摩托大声喊:那个头上会冒豆花的女生,虽然我不知道你在哪里,但是我要去找你了!
最后,香肠豆花特调也是甩。
我想说,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总是在等一个人。
等那个懂你,爱你,疼惜你的人。
所以,那个脑袋上冒火腿肠的人,尽管我不知道你在哪里,尽管我非常非常想见你,尽管你一直都不肯现身,但是,我决定去找你咯!
九把刀把喜剧情节拍的有点魔幻,也充满黑色幽默。
暴哥and金刀婶的故事,好笑又心酸,为了一点小事冷战十六年。
但我还蛮想知道,阿不思其实一直都是个女同吧。
那她的坚持是什么意思呢?
她也在等她的一个人咖啡吗?
据说,《等一个人咖啡》是九把刀这辈子第二好的小说,但改编成现在这副模样,总让人想起一句古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一条明晰主线,是柯景腾喜欢沈佳宜,掏了心肺。
《等一个人咖啡》也有一个关键事件,那就是调出一杯“不似咖啡”的咖啡,假戏真做。
可惜,在电影行进过程中,电影老跳到不搭嘎的东西上,比如那家海鲜炒面店,比如那些大丈夫的热血打赌。
即便那段故事把台式屎尿屁的趣味发挥到了极致,可惜,它们的显眼反而把咖啡店映衬得缺乏生机,毫无活力。
试看,周慧敏饰演的老板娘完全不在状态,好像幽魂。
阿不思造型虽酷,但角色可有可无,形同鸡肋。
万人迷的泽于,一笑一开口,立马散发着台湾偶像剧的精准神韵。
简言之,这家咖啡店的气场不够,好料不多,导致了放大招反转的时候,整个煽情效果也大打折扣(虽说依然会叫人意外)。
关于咖啡店的台湾电影,《第三十六个故事》已经风靡过一阵。
如今,九把刀卖的似乎只是一个概念了。
由于《杀手欧阳盆栽》和《变身超人》不甚成功,有人也怀疑着九把刀似乎只能卖上九个月,远远够不上九年。
好在,《等一个人咖啡》在台湾票房不错,香港的两千多万也可以交差。
毕竟,这个卡司规模,确实也顶不上《那些年》的三分之一。
人们有直观的对比,面对柯震东和陈妍希,再看看宋芸桦和布鲁斯,我想说,即便后两者不让人讨厌,但也不会有太深刻的印象。
江金霖是《那些年》的执行导演,早先有八卦说,台湾评委在讨论《那些年》时,直言九把刀在拍摄现场完全依赖执行导演。
但大家都看署名,他依然还是作为名正言顺的新导演。
不过,反观内地跨界的郭敬明韩寒,实际上,当预算足够强大,导演只需要做选择的活,而不是创造的活。
摄影方案,A或B。
服装方案,C或D。
就跟有些演员喜欢抢着导戏一样,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所以,即便有人会觉得不好看,《等一个人咖啡》还是“一部电影”。
暴哥等人的段子好笑,老板娘的故事也感人,甚至连周星驰粉丝都会感到欣慰,居然有人直接致敬起他了,从《破坏之王》到《少林足球》。
可是,《等一个人咖啡》依然无法消除那种乱入感,从神似《艋胛》的谈判追杀,到《鸡排英雄》和《总铺师》的夜市小吃,这些戏码不是不好,而是给我一种单调重复感。
或许它们对台湾观众非常灵验,可是,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次往脑袋上敲转头,一次次从后脑勺掏出香肠。
拍第一块砖,掏第一根肠或许是聪明,但后来的,我觉得一点也不。
对比下《少林足球》,铁头功的出场还有老板等人助兴,比《等一个人咖啡》要好玩太多。
如果从放大招的格调上,《等一个人咖啡》在剧本和结构上,真的不逊色于《心花路放》,可惜,香肠豆花爱心笔令这部电影的气质游离于咖啡馆以外,更像是那些主打本土人文风情的台味电影。
某种程度上,《等一个人咖啡》变成了小清新和台味片的混合物,是优雅和低俗的冲突,涂抹了九把刀的屎尿屁趣味于其中,令人难以入戏——而只能当做一部恶搞喜剧来看。
可是,当恶搞起来,你又发现,这些东西在无厘头电影面前,依然是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连打手枪的威力都不够,毫无震慑力。
毕竟啊,这些一看就不是什么真实故事,谁会当真呢。
【凤凰网 http://ent.ifeng.com/a/20141020/40333960_0.shtml】
咖啡?
奶茶?
冰淇淋?
牛肉面?
甚至说臭豆腐?
……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只有那个人,才是不能替换的!
我们先来说说女主吧,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无意中捡到一本离奇的书,于是潜意识里幻想出了一个本不该存在的人。
这里在言情里面加入了一点悬疑的成份,有些人就会觉得比较扯,然后弃看甚至差评,就像喝咖啡一样,一个每天喝纯咖啡的客人,你给他加奶加糖,他是不会感激你的。
比如我某天早晨去到一家牛肉面馆,要求来一碗素面,因为价格太低,老板娘的内心是拒绝的(摊手)……所以结果不外乎两种,要么我走要么她留。
好的。
抛开那些狗血的剧情,抛开阿拓、老板娘、阿不思、……等等的那些人,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
从第一次的邂逅,泽于把手伸向思萤的那刻起,她就爱上了他。
而后跟踪他,为了他去咖啡店打工,看他喜欢的电影,下雨天把自己的伞给他,只会偷偷凝望他看到他却说不出话来……到最后终于鼓起勇气的表白。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爱一个人的样子,无论最后只是一场梦也好,因为梦醒了我还记得你。
我觉得这就很好了。
就像我看了一部剧【半妖倾城】,男女主真心相爱,却情路坎坷,在经历无数考验之后,本以为可以在一起,最后男主却失忆了,与女主再次擦肩也形同陌路,让人心中顿感悲凉………相比之下,这里的女主就幸福多了。
其实我们的味蕾在心里,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无论是咖啡、奶茶、牛肉面、还是臭豆腐,都是幸福的味道!
我希望有那样一个人,让咖啡不苦,牛肉面也能吃出法式大餐的味道。
九把刀是我高中的青春回憶。
高中的時候班上總是九把刀的那幾本書大家傳來傳去,你看完了換我看,有時還要等個好幾天才能等到,上課的時候偷偷在課桌底下看。
那時九把刀蔚為風潮,看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後,人人都喜歡上綁馬尾的女孩。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們興沖沖地問了我們愛好張愛玲的國文老師,覺得九把刀的小說如何?
國文老師面帶嘲諷的表情,他說:「九把刀寫的不是小說,是故事,是腳本。
」我還記得那時候班上一陣沈默,彷彿大家都被澆了一盆冷水,覺得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蒙上了一層灰。
後來真的開始喜歡上文學,也開始對九把刀不那麼熱衷了,心裡也開始明白那時候國文老師話中的含義。
但是九把刀對於我高中的青春回憶還是占有一席之地。
然後過了幾年,九把刀真的把他的故事拍成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而他證明了他的確是一個成功的故事寫手,一個賣座電影的導演。
而『等一個人咖啡』正是我那時偏愛的小說之一,還著迷過阿不思一陣子。
看過小說的我已經知道劇情,也知道九把刀的小說裡頭角色一向是平面化的。
但是不得不說我對於電影仍是非常失望。
角色的平面化以及劇情的膚淺,都一再讓我在觀影的時候忍不住按下暫停鍵。
而演員的演技在這劇情之下亦無法發揮到最好,而差勁的演技更無法說服觀眾。
意圖搞笑的場景在我看來都尷尬的要命。
看完了以後只覺得自己不要在毀壞自己的青春回憶比較好,回憶就只能在回憶中最美好。
九把刀写了不少小清新的书,很有一些人气。
九把刀拍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台湾 大陆票房都不错,特别是在大陆,很给原本大陆对他很陌生的名字增长了许多的商业价值!
于是,为了商业利益,大陆有人就特别去投资,拍的等一个人的咖啡,希望也能够再捞一笔!
只是,九把刀自己认为,他需要强烈的展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去高涨自己在台湾年轻人,这个受众中的影响力。
于是 就有了服贸太阳花学运一直到现在,九把刀的各种言论!
无论是他自己脸书喊的:跟大陆做生意,台湾就没有民主了,还是他为了台独建国的公投盟泪流满面,包括跟邱毅打的官司,九把刀成功的在自己的台湾青年这个受众中名气威望高度提升!
有人说,他的政治态度是他的自由,当然,没人能硬逼九把刀支持统一,反对台独,也没人能改变九把刀对大陆的敌意和仇视!
只是,你既然选择了如此的政治信仰,如此的仇视和敌意大陆,为什么还要为了商业利益,跑到大陆来卖电影?
政治信仰是你的自由,但为了铜臭却又腆着脸跑到大陆赚钱,这是不是在思维模式上很不要脸呢?
于是,又有人说了,不能因为他的政治态度和信仰,去敌视他的电影和小说!
乍听一下,似乎很有道理唉,但问题是,既然对方把你当敌人,你还能热情的拥抱着敌人去送钱?
这就如同,有人被人砍了一刀,还高喊虽然他砍我不对,但我依然明天还买他的凤梨酥吃!
这是一种怎样的被虐情怀,我不明白,我想,或许绝大部分的大陆人都不明白!
等一个人的咖啡是不是一部好小说,好电影,众说纷纭,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想法!
但要不要看九把刀的等一个人的咖啡,我想,许多大陆人已经有了定见,就如同杜汶泽一样,大陆人也是人,凭什么,你扇着我的巴掌,还要我给你低头送钱?
有人说,别人打你你送钱,这是大国国民的情操,我觉得,呵呵,这反而是傻逼中的傻逼!
如果严格从制作水准来界定《等一个人咖啡》的话,这部九把刀监制的最新作品显得有点过于微电影水平。
这种微电影水平着重体现在镜头语言以及演员表演上,大多数镜头除了努力在接近MV式唯美小清新之外,并没有多少具备十足电影味道的镜头,而演员的表演时而过于夸张,时而过于僵硬,时而干脆不管三七二十一怎么高兴怎么来,使得影片看起来多少有些过于随意。
或许,这可以称之为一种风格,甚至可以视为台湾青春偶像剧或爱情片一贯的特点。
但既然出现在了大银幕上,尽量显得像电影而不是微电影,并不是最严苛的要求。
好在,《等一个人咖啡》并没有因为制作水平上的瑕疵而玷污了整个影片所想讲述的故事和试图传递的内涵,最终将影片的整体水平在往下掉的时候拉了上来,促其成为可以值回票价的电影。
影片值得肯定之处就在于其至少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在叙事手法上,用了一些心思。
就跟内地上映的大多数影片一样,能否完整的讲一个故事成了考量一部电影是否值得一看的基本标准。
同样是爱情电影,披着古装和武侠外衣的《白发魔女传》虽然票房上有所斩获,却不能掩盖其烂片的真实面目,因为它的故事性实在薄弱得还不如范爷的绸缎衣裳。
而《等一个人咖啡》则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仅有笑有泪,还有感动与思考。
为免剧透,故事的具体细节不便细说,倒是整个故事的小情小调,虽然并无太多新意,却也足够令人欢喜感动。
而剧情的精妙设计,叙事手法的巧妙的转折,倒是为电影的整体水平提升了不少档次。
很多观众甚至为结尾的剧情啧啧称赞,为故事隐藏着的“真相”既惊讶又感动,原来前半部分大多数了然无味的剧情里隐藏了那么多的伏笔啊!
这种手法虽然谈不上大师水准,却在大多数标榜爱情的烂俗电影里突出的给了观众一次不错的体验。
这似乎已经蛮够的了,不是么?
如上所述,电影里有笑有泪,有感动有思考,不仅仅在于电影设计了很多颇为有趣的笑点桥段,还在于电影在笑泪背后还传递了引人感动与深思的内涵。
影片有三组相爱的人,通过各自的爱情之路来诠释什么叫爱的发现、珍惜与宽容。
第一组是看起来大大咧咧甚至很傻很天真似乎并不可能在一起的男女主角,他们从单相思到最终发现彼此真爱。
剧情说起来并无多少新鲜,早在很多偶像剧里有过类似的套路,无非经常拌嘴经常有一方很欢喜对方,对方则喜欢着另一个人,彼此却又总是在一连串“巧合”下走到一起,或大胆或逗比的培养起互相的生活印记,当影片行将结束时才猛然发现,那个看起来并不是真命天子的人却是扎扎实实在爱着自己的人。
这组爱情支撑了整部电影令人欢喜和感伤的一大半,很多笑点都源自于他们。
影片的大多数笑点并没有太多智慧性的幽默,倒是常常是一些看起来很傻很天真的桥段来制造笑料逗乐观众。
但每一个观众大概都能从男主角傻傻的笑傻傻的做些傻事情中看到其中包含阳光的一面,从而会在观影过程中热烈期望着他们走到一起。
而剧情的发展实际上也的确凑成了这一对,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令人感到清新与自然。
这给生活中一向苦恼于自己总是遇不到真爱的人一个温馨的提示:或许你从未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
第二组则是为本片煽情的爱情伴侣,虽然第一组也有令人感伤的时刻,却并不及第二组来得多,因为他们有过失去。
就好像是男女颠倒版柯景腾与沈佳宜(女孩个性十足男孩乖巧温和),他们在学生时代建立情感,却又在经历考验后走到一起。
正要积极地在幸福大道上发足狂奔的时候,一次意外让近乎完美的男孩离开了女孩的世界,留下女孩近乎痴人的在思念与等待中生活。
也正因为有过失去,才更加珍视珍惜,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彼此付出着无法连线的爱。
女神周慧敏虽然没有贡献多么令人惊叹的演技,却奉献了足够赏心悦目的颜值,算是影片一大亮色。
而第三组则更是诠释了爱的宽容与家的真谛,一对颇有个性的夫妻,因为一件小事而彼此怄气十六载,近在迟尺也决不让步,像是要彼此抗衡到底。
直到被年轻人的有意点拨,加上彼此对于爱的恒久保留,最终选择了宽容,再在一起时,如同久别胜新欢,已然如胶似漆。
正是这样或那样的爱情故事,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辅以通俗却无伤大雅的笑料,添以平淡却形式纯粹的感动,在笑与泪之间,勾勒彼此的爱情,传递爱情的若干真谛,使得电影瑕不掩瑜。
影片能在港台地区制造较高票房当然有其道理,一个完整又颇具内涵的故事在同类型国产电影里的确是有些难得。
就像男主角穿着比基尼遛白菜一样,你永远不要低估了生活中如同一棵白菜般细微的琐碎价值,或许,那正是点燃你爱情火花的那一个引子。
你要去发现,去珍惜,并在拥有之后多些宽容。
台湾青春爱情电影总是透露出一种傻傻的淳朴,那种单纯幼稚可笑的情节混掺着无节制的善良,仿佛一下子也让自己单纯了许多,电影总是围绕着纯爱进行展开,不掺杂一点杂质的情感看着那么的让人难以接受,却总能勾引起人们对爱情幻想的兴趣。
爱情的美,无非是两个人对彼此的甘愿付出,爱情的美,让对彼此的牵挂都成了一种幸福。
我们幻想的爱情总是会在心灵深处落地生根,而真实的爱情却一点一滴的割伤了我们,刺痛了心灵。
电影就是一个造梦的机器,它给了我们对内心深处的爱情有了一个完美的幻想,又对真实的爱情鼓起勇气去追求,因为电影的结局总是好的,而我们幻想的结局也会因为追随而梦想着有一天也会是好的。
等一个人,需要付出时间去相处与见证,也许我们会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他而完成一场轰轰烈烈华美的爱情,也许我们会在错的的时间,错的地点,遇见对的他,却会付出艰辛与努力去见证自己内心当中最真的感情。
是你的终归是你的,怎么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最终还是无法将他紧紧的攥在自己的手心里,随着时间的飘摇,你还是会选择放手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没有什么放不下,想不开。
痛了自然会放手,累了会不知不觉的陷入沉睡,只是自己还天真的以为自己还在锲而不舍的追随着,而实际上在自己的心里早已经放下,空缺,等待着爱你抚慰你心灵的人出现。
电影的美是让你感到了爱的纯真,电影的美让你明知道看到了虚假的东西,还能哄骗着自己去相信,去感动。
电影并没有给我们讲述一个真真切切的故事,而是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幻想,创造出了一个夸张虚构的现实童话。
电影的逻辑就像陷入爱情里面的人们一样,没有智商。
却能够让这种傻得可爱的智商,唤起我们对纯真爱情的幻想。
电影很耐看,我们喜欢这样的电影,并不是因为他有丰富的剧情,而是这种电影不需要让人思考而直接体会其中酝酿的感情。
说到剧情,电影堪称无脑,几乎可能出现的弱智剧情都能出现在电影桥段里,不但恶俗,甚至毫无品味,不同时空都能串联起来来营造一个不可能有的爱情,着实难为了作者与编剧的想象力与构造力。
电影作为爱情喜剧的存在,充分发挥了台湾青春偶像剧中的所有商业卖点与元素,毫不吝啬的将所有发生的不可能都可能性的出现在剧情中,不但嘈点多多,口水多多,就连电影所描绘的人生价值观都让人不忍直视,不敢苟同。
但作为一部迎合青少年口味的电影,电影还是给予了青少年观众一种放荡不羁的爱情梦想,因为电影里有甜蜜,有悲伤,有对一个人的眷恋,有对爱情缘分的刻意安排。
不但为我们阐明爱情的道理,也为我们讲述了一场生动活泼的爱情故事,没有背负过重的感情负担,随性而为的人生感悟,加深了电影对爱情的理解,也幻想出了爱情可以永恒的概念,十分具有创意。
电影里面的爱情感觉更像是由二次元的世界里走出来的,夸张的剧情,夸张的戏份,仿佛每一段爱情都能来的惊天地,泣鬼神。
我们触摸电影里面的人物,更像是翻开了一本漫画书,那种感觉仿佛什么都能成为可能,无论是天使还是凡人,无论是活人还是死人,都会有那么一份纯美的爱情守护在你身边,关心你,牵挂你,一直等你重新找回快乐,重新找到自己的幸福才肯离去,才肯走开。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幻想自己也可以有份让自己幸福要命的爱情,因为我们渴望被守护,渴望被关心,渴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有一段纯洁无暇的完美爱情与自己邂逅,与自己相伴。
哪怕自己缺点多多,毛病多多,都丝毫不会受到影响,丝毫不会动摇爱情陪伴你的决心。
我们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奇迹,这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难以体会的感觉。
虽然电影用一种近乎无厘头的搞笑方式为我们进行诠释,这也难掩爱情透露出来的那种不可抗拒,不能拒绝的魔力。
正因为对爱情颇为深刻的描写,让电影充满了一种颇为饱满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支撑起整部电影,而不让电影的剧情显得枯燥乏味。
我们可以鄙视电影的剧情,也可以看低电影的质量,但我们不能抹去的却是电影饱含深情的爱情。
一开始看这部电影是带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并准备好看完就嘲笑湾湾人民的又一次小确幸假正经的泛滥。
电影前半个小时果然没让我失望,心想“哈哈,真不愧烂俗台剧般的无聊、瞎扯。
当一娘炮所谓美男子做出那招牌微笑时,身上的鸡皮疙瘩不禁掉了一地。
当老板娘带着那做作无表情的面孔出现时,心想又是没事儿无病呻吟。
当男主角穿着一身比基尼拿着颗白菜,横穿在校园各地时,心想这演员也真够苦逼的。
“于是,就这么漫不经心地看了下去,忍受着一如既往刺耳的湾湾腔。
直到最后秘密揭开,听到天使(美男子)说出这句话”每一个人,都在等待一个能看到自己与众不同的人。
“突然,被这句话感动到。
女主觉得自己是个很普通的人,男主却痴痴地喜欢着。
看着他陶醉的眼神,才明白“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真理。
其实,这部电影很简单,也很烂俗;很夸张,也很恶搞。
但是天使的这个角色多少有点意外,这是电影让我感觉到有一丝可取之处的。
整个电影都在讲述等待的故事,这是个非常好的主题。
当剩男剩女成为一种社会性危机,每个年轻男女都无法忽视不恋不婚的社会舆论对自己形成的无形压力。
你,是否还愿意继续等待那个能看到你与众不同的人呢?
天使说“两个人的缘分需要很多的巧合”,这些不经意的巧合,串起了两人手中的红线。
恋爱不仅是一场短暂的邂逅,而是数个邂逅的完整故事。
可是,在几十亿的茫茫人海中,两个人一次邂逅的概率都极低。
可见要等待一个爱情,是多么漫长又渺茫的幻想。
假使能像《爱神》中所说,“每天和你擦肩而过的人们当中,你可能会对某个人产生特别的感情,只是对视过一眼,便无法忘记他“那样开始一段爱情,虽浪漫,也至多只能出现在浪漫主义的电影里。
残酷的现实正在考验着我们。
时间、皱纹、金钱,日益疲惫的身躯,耳边不得清净的唠叨,正在慢慢腐蚀我们对爱情的期望与等待。
于是,大部分人选择了将就。
能等待到最后的便成了英雄。
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看九把刀还是很戳点啦!看到结局又哭又笑,这么幼稚要怎么办!
整部片就是为了给陈妍希小龙女打广告的,其余都在拖时间。
网上很多人抵制导演、编剧什么的,就像之前抵制香港的杜汶泽一样,相关的电影票房、口碑都很低。然后我带着不信邪的心态看完了,电影本身确实一般,没有亮点甚至有些俗套。
作为九把刀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 本片洋溢着黑色神经喜剧的风格 加入了不少离奇怪诞的元素 围绕着四段爱情展开勾画 有些人明明彼此相爱 却被命运捉弄 今生不能相守到老 有些人明明深爱彼此 却因为误会而冷战十六年 每一段没有完美结局的爱情总让人有些惋惜 而每一段懵懂开始的爱情却又美好得让人有些心醉
有种台式的夸张、荒诞和幽默,最后又落笔到细腻的感情处理。如果是大陆人打分确实有点有失公允,毕竟他们连吹喇叭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哈哈哈哈哈
太喜欢这样的男主了
一个有别于原著的全新故事,思萤和阿拓的选角很合适,但还是没有原著那么感人,很多奇奇怪怪的角色都删减或合并了,特别是老板娘的故事更是韩剧般扯淡
每个人都在等一个人,等一个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人。还不错,有笑点也有泪点。
九把刀其实志不在“爱情片”,他写这种故事就是圈钱而已。就像彭浩翔拍志明与春娇一个道理。
导演微博玩多了,把微博梗堆积成电影和春晚有什么区别
4.3 你们不要为了抵制什么而攻击这部走心的电影~
先看的书,终于看到阿不思。
阿拓学长身材真棒!其他,,,,,,,呵呵呵呵,,,,,,
除了周慧敏,其他角色都还很耐看。故事本身也挺有意思。九把刀还是比较擅长清醒爱情故事片。片尾狠狠自嘲和嘲弄了其他电影,很搞笑。对了,片中那个冷酷的穿黑衣的调咖啡的女生,真是迷死人啦
蛤???
很煽情很纯很萌,少女情怀总是湿。
本以为会难过一把,却是笑了一场。
看这个片子的感觉就是……《屎就放心中》。
屎就在心中!
很好看,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我想,要向编剧那样把不可能的想法传达给别人。话说台式微笑很深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