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标题其实是剽窃柏邦妮的。
因为我在看圣殇时想到几年前曾经读过她写的《为什么要这么疼》,为《爱情的牙齿》而写的那一篇。
圣殇给我同样的感觉,为什么要这么疼?
在我生命中让我感觉最疼最难受最歇斯底里的电影是莎莉兹塞隆获奥斯卡的那部《女魔头》,第二名就是《圣殇》。
看到女人吃下一块人肉时我想,金基德真爱弄这一套。
但看到女人受到“儿子”欺辱而大声号叫的时候,疼痛感穿透电脑屏幕感染了我,我很生气,感觉看了这么多年金基德电影终于触碰了我的观影底限。
为什么要这么疼?
我怀着怒气看完了圣殇,疼的感觉仍在。
我得说,这部电影让我很不舒服,但它真的十分“金基德”。
尽管和《老男孩》一样是复仇的故事,但金基德的救赎总在残酷中生发着烟火气,而朴赞郁那家伙是真的冷冰冰。
为了金基德仍然在做他自己做到极致,我愿意忍痛给他四星。
早先在《野生金基德》这本书还没有铺开的时候我就在库布里克提前订了两本,看完这本书之后再把他的电影重新看过一遍,慢慢才知道所有牛逼的背后,都有很多契机。
可以说《圣殇》里那些工人的状态完全可以与青年时期的金基德划上等号,在无法接受这种周而复始绵延无期的生活之后,一个人才会选择带上他所有的积蓄,去一片陌生的土地重新展开人生。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像这样,带着绝望和希望上路。
工作、爱、嫉妒、欲望、仇恨,绝望和希望永远是生存的动力。
江道因为绝望的人生而暴力讨债,又因为“母亲”赋予的希望而选择收手;“母亲”因为绝望而选择欺骗和复仇,又因为希望而选择一坠了生死。
在金基德的影像里,世界就是这样。
你无法辨清美与丑、善与恶、希望与绝望,他们被赋予在了每一个身不由己的形象身上。
《撒玛利亚女孩》中,你可以说倚隽是因为希望而选择赎罪,也可以说是因为绝望而重新踏上慰安之路。
金钱、欲望、爱,所有的一切,给你希望的同时,也会给你送去绝望。
一定会有这一天。
这就是金基德想告诉你的,你不需要过早感到悲伤,因为下一刻,你或许又会灿烂的笑。
金基德的人生履历是丰富的,这也是他的资本和契机之一,见多了世态炎凉和看似孜孜不倦其实又不知悔改的人类命运,金基德的悲观更多的是一种释然。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方式,就像他电影一次次无尽而枯燥的循环一样,一次次做爱,一次次偷盗,一次次要债,一次次痛改前非后又深陷泥沼。
这次《圣殇》中金基德的画面更像是一部伪纪录片,镜头的推进和拉远让眼睛很不适应,但是或许只有这样出戏的效果,才能不停的提醒我们,当你觉得他们可怜时,自己也是可怜的;当你觉得他们幸运时,那自己也是幸运的。
金基德不是教会你绝望,也并非想要告诉你人生的残酷,而是希望你能正视自己所面对的一切,就像江道躺倒在“母亲”的坟墓里,体味绝望的温暖。
熟悉金基德的人都对他的残酷和文艺司空见惯,所以哪怕片子早早就把复仇这个主题铺开,哪怕视觉上母亲和儿子一直在乱伦的边缘,哪怕放映的时时刻刻都冷不丁掉跳出些血腥和恶心的桥段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基德”。
这次的金基德把惊鸿一瞥给了结尾,这个结尾是母亲的内心戏,反映她负疚,仇恨和下沉的绝望,是一曲终了时最尖利、凄凉的尾音,这个尾音是“金基德”的,甚至太“金基德”,光这个结尾就配得上金狮。
结尾的妙处在哪?
结尾的妙处在原本一切可以不一样。
母亲可以不将亲儿子埋在树下,母亲可以不将毛衣套在亲儿子身上,母亲可以选择沉默的死去,把复仇这个秘密钉死在嘴唇。
母亲没有这样做是因为难以启齿的爱,母亲在计划之初从未想过自己会背叛自己,她无知觉的从因仇恨燃起的绝望出发走到了即便不舍也要舍得的绝望里,她傲慢的从自觉替天行道的上帝视角出发走到了自我否定的顶峰,母亲的心理变化像是被命运蒙住眼睛慢慢踏进无间地狱的的过程,命运不置一词的将一个满怀英雄主义的献身者推倒在她自己的倒影上,这不得不说是不忍直视的悲剧。
母亲通过倒影明了的看见自己内心水火不容的感情,深知无法原谅自己,她最后鼓起勇气选择将复仇这件事和盘托出是因为知道知与不知对江道而言绝不相同。
江道如果不知道母亲是复仇,母亲在自己面前死去并没有彻底的毁掉他和世界的关联,他赴死时将仍怀念母亲的气息和举止,将仍惭愧于自己所做的一切。
他是作为一个人去死,带着深刻的苦痛和爱意,他是用死来完成救赎。
但如果江道知道这是复仇的话,那一瞬间他和世界的联系是以轰然倒塌的方式结束的,当他内心活动进行到自我嘲笑自己怎以为自己配得上爱开始他将他辜负的全部洗净,他不欠世界的,世界反而欠他太多。
他赴死不是因为任何情感,只是因为这地方不是他家,这周遭与他没有真实的连接,他死去是类似果子熟了要落地的自然现象,他不害怕亦不悲伤,他因为被欺骗已经完成救赎。
江道切断与世界联系的时候也许还来不及考虑母亲的用意,他应该无法体会这种歇斯底里的母爱,正因为这种无法体会配合片子最后长长的血迹更显阴郁沉重,像是布满乌云的天里随时要发出的惊雷。
母亲是将最无可舍弃的解释权从几万英尺的高空中投掷下来,只为它落在缺乏声音的角落里。
她不再求心安,她不再整治恶人,她不再与内心焦灼对抗,只因为她不舍,她动情,只能勇敢的承担起江道死前的哀默,她留给江道最珍贵的礼物是心死。
当然,在这个角落,除了母亲无声的呐喊外,地下也全是失势,卑微的故事,偶尔长出丝毫的倔强与自尊,像是帮助江道顺利死去的妇人,只让整个画面更显哀怨。
金基德没有给谁希望,他给希望着色只是希望绝望看起来更栩栩如生罢了。
終於看了《聖殤》。
上次很遺憾地錯過《阿里郎》,相隔了這麼久,終於再次在大螢幕上看到金基德的作品。
《聖殤》一反以往的傾向,使用大量對白,而且是赤條條地把問題暴露的對白。
不再單靠畫面說話,男女主角不再沉默,電影失去寧靜的理解。
老實說,喜歡金基德那獨特風格的人都會有點失望吧。
《聖殤》在鏡頭流暢度,長鏡頭的使用,畫面切割上的美感等技巧確是提升到另一個層面,卻失去了金基德那種獨有生澀的語言。
內容上依舊是人性的質問,男性在母性底下的角色對立。
在金基德的電影中,男性總顯得懦弱,令我想起《撒瑪利亞女孩》,兩者不同的是《聖殤》表達平等而對立間的衝突,《撒》則單單表達其差異。
但劇情上卻令人有所失望,落入俗套,失去了過往那種不受任何限制,無法猜測的驚喜。
第一個鏡頭的勾令我想起《漂流慾室》,或許象徵他對過去的一種洗禮吧,畢竟《聖殤》跟過去的作品有太多不同。
不過最後男主角贖罪的方式還是很有金基德的味道,充滿宗教儀式般的感覺。
三重山的尾shot也很有深意,保留他一貫風格。
《聖殤》大既是金基德他在跟自我妥協後的作品,明顯的轉變為他帶來了更高的榮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過往那個喃喃自語的他。
可是向主流妥協也非壞事,讓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他對世界的詢問亦是很重要的。
不過結尾那超長的拍手位實在有點兒那個,哈哈,金基德實在是個很可愛的男人。
最伟大的救赎就是懂得了爱,最后晨曦马路上淡淡的血痕,就是康道救赎之路上的最后一首挽歌。
母性是人类的本能,渴求母性也是人类的本能,施恩者选择死亡来惩罚“儿子”,一种极端却神圣悲悯的方式完成了究极的报复和救赎。
母亲最后隐忍的表情,也是被纷涌的母爱吞没了吧?
过了几年再看,发现还是停留在导演“一个概念形成的故事”的讲述上,没有亲临的观察的那种,深入其中经历的,观察感,真实性,导演真的就像上帝一样在外旁观,但是这样真的做不了上帝,人真的做不了上帝,你就错过了很多真实性直接,扮演上帝的叙述都是自欺欺人的自大,这种把自己的想法哲学推想呈现成影视的都是自恋的沉溺,缺少真实的沉溺和细致的生活的观察。
想探讨钱的问题而展现为了五百变五千的高利贷而不得不变残废的底层人民,对这种“到底是为什么”的背后的生活展现还不够啊。
想探讨的很多,为了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人为了钱,要享受或者取舍什么,这些基本的人情,一个家人不值几百韩元,而这样做的人也很可怜。
都很可怜。
都是给作者电影,这些既然是重点探讨的东西,留给观众遐想是不行的,为什么决定让自己绑行什么的,就像是导演揭开来让我们看到一样,这些过程应该让我们看到,而不是一个答案,我们也是观众,而不是你导演的观众,应该导演也以观众的视角去呈现,那些决定自杀(灵魂的死亡),渐渐变得开心,为什么没有女朋友,恋母情结也只是概念的展现,没有深入一点,人性,为了钱而死,荒废一生,失去一生的人,感受不到荒诞性,能感受到一点,也只是概念性的,没有真的在其中,就受不到震撼,导演差了一个“真的在其中”。
最有钱的男主最后也是选择死亡,不过他的死亡的驱动应该更好地叙述和完成。
圣殇也是比较封闭的一个标题,导演的个人思想最后输出的一个结果。
我们看不到其中的思路,只有去窥探他的精神世界,这样就比较自恋了。
为了三百变成三千韩元这样的原因死掉,感受到了一丝荒谬,但是就像只是听别人讲一个舒适那种浅淡的程度,深入其中的体验,这个人的经历,到底“怎么不值”,这个“不值”的看到是怎样的,期待可以展现。
想说的太多了,但是讲不完,透,只能讲清楚一个故事,一个故事里面包含这些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还有就是这些人的逻辑太偏离正常生活的人的逻辑了,难以理解每一个角色都难以理解,需要费劲的展现,总之这是一个如果想拍好就得非常费劲的电影,但是这个总的来说也还是半成品居然也还是获奖了。
还不错啦,金基德的镜头语言用了很多,蒙太奇,重在表意,因为一旦用了大家就知道这里可能是有猫腻的,所以一般不太会用,除非必须要用来以假乱真,说明他是把故事放在第一位,用镜头去服务呈现这个故事,讲清楚,讲明白,只是他的风格是冷漠的局外之神的视角,也没讲action,综合各种电影理论又有自己想法的,一个生长的自由混合体。
而不是为了实现镜头去拍片。
只是有个感觉,我看他的片子,有很多不足,他明明做了很多镜头处理,结果还是不够,应该是他已经觉得“够了”,但是在我看来有些地方还是不够,放在别人那里可能就更是“还不够”了,就是说无论导演怎么考虑观众做到“我觉得尽可能的够了”,到头来,也是有局限的存在,电影这个东西就还是有局限的存在。
他难以达到满足所有的“够”,在这种篇幅,又要塞个大东西的片子里。
他肯定也反复看了无数遍,觉得这样是够了的,因为镜头语言的处理本身就代表他有action的意识一些,以及想讲明白一个事情,但是我看又觉得有不明白的地方。
一个人的明白也难以笼盖所有人的懂。
也有可能因为是他编的,没有亲历,所以没有用action去表现的意识,他就觉得大家都懂,看无数遍,也就觉得“自己明白了 大家也都能懂的”那种自信。
我虽然能批评他,但我自己的片子呢。
我看无数遍,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会不会也有我自己的局限,是我自己不知道的?
如果这种局限天生就存在,导演就不能突破了。
面对具体伤害自己的人,不去恨这个具体的人,而去怪责背后的社会(金钱或男权)是很困难的。
这个成为了恶人母亲的人也做到了,但是又难以做到,她还是自己跳下去了。
这部电影我总是没有突入点,但是又有话要说。
可也不愿为了评论而评论,我始终想带入家庭的亲润,血脉的联结,圣母的纯洁,地狱的深渊,死亡的不可逆等种种多样而沉重的情感来表述。
所以,关掉所有无关的事务,再一次放起圣殇的故事,不谈其他受害者的故事和指引,只有李江道和母亲的幸福和圣殇。
一、冷酷?
底线。
李江道其实是一个有恻隐之心的孩子。
他坚守着自己的一种底线,不触碰其他女人。
就算女色来临之时,并不乘人之危,宁愿自我感知。
他的行为是他愿意面对自我的一种方式。
但这种内心的硬结需要一个有爱的女人来化解。
所以,当他并不愿接受的母亲到来之时,他不能接受一个陌生女人对他突然的忏悔,他要把这三十年的怨气都发泄出来,用他最狠毒的方式。
李江道报复母亲这一幕,更像是圣母怜子雕塑的一种解释。
在圣母怀里的耶稣是圣母的孩子,但是,我们所有人包括圣母又都是耶稣的孩子。
圣母既是他的母亲,又是他的孩子。
他进入母亲的那一刻,母亲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我愿很隐忍地想象这是一种人类的原罪。
伦理之情的逆溯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触及的底线,但却往往在打破之时让人变得更加疯狂和毁灭,当李江道打破了这种底线,来报复消失了几十年的母亲,来打破自我无法抑制的怨念之时,他突然醒悟。
他不能打破这种原罪。
二、识途?
伪装。
为了让江道相信她就是他的母亲,她伪装成一个离散多年的母亲,为了自己当年做出的行为愿意付出任何的代价和无限的痛苦。
最初的江道做出了防御,骂她,打她,侵犯她。
他逼问她他的痣在哪里,逼迫她吃下自己的一块肉。
为了报复这个杀人者,带给他所能感知的痛苦,她伪装到极致。
作为观众,你不得不相信这就是一个忏悔母亲找回儿子所能做的一切。
她用一个女人能带给孩子的所有温暖终于融化了李江道。
他们共同经历了报仇者的威胁,更加融合在一起,慢慢她发现江道是如此缺乏安全和母爱的一个孩子,竟也动了怜意,甚至帮他自渎。
有一时间,她甚至就像是在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
可是,当她织好毛衣再次回到自己的孩子家里,依然无法控制的悲伤。
她为他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所有痛苦的伪装。
三、幸福?
幻灭。
她为他打扫房间,为他做菜做饭,第一次,李江道发现了母亲的好和家庭的爱,原来是这样的温馨和幸福。
他们一起逛街,就像一对让人羡慕的情侣,彼此喂对方吃东西,完成一个孩子玩气球的儿时梦想。
幸福这个词都无法表达一个三十年没有母亲的人突然有了母亲的情感范围,我想只有他在未来受到的那种痛苦才可以比拟。
他有多痛苦,那时就有多幸福。
为什么幸福这个词那么难以衡量?
是因为所有人的幸福都一样?
为什么痛苦的表达就这么沉重无法跨越,像圣殇这个词,是因为所有人的痛苦有无数种?
幻灭的开始有一种预兆。
母亲直白地在江道面前织毛衣,江道对正在织毛衣的母亲说的话却全是她心中之痛:“在来找我之前,你在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没有家庭吗?
丈夫或是子女?
我有没有兄弟姐妹?
"她织毛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眼泪不能停止。
江道却再问:你有没有想做的事?
有没有想杀掉的人?
回看时才发现这一段其实是电影的内核之处。
简简单单几句话描述出故事的本源。
母亲肆意地叫喊拉开了幻灭的大幕,等待的这一刻终于来临。
她愿用她所挨的打和作弄,来侵蚀这个人的心房。
她像一个终于积蓄到灵感的画家,肆意挥洒自己手中的画笔。
她对着埋葬自己儿子的那棵树说,他的灵魂马上就要泯灭,可是她却为何这么难过。
四、深渊?
绝望。
圣母承受的爱与苦痛,都是孩子带来的。
当母亲知道自己难以分离内心的复仇和怜悯,她立刻变得伟大。
陷入深渊的她知道,她在用她所承受的苦痛来还击,她将把李江道拉入她所在的深渊。
她,在救赎李江道的灵魂,而不是泯灭。
这个复仇所带来的宽恕和救赎,让我绝望。
生而为人,所承受的苦痛,从出生到死亡。
身体如此,灵魂更甚。
我们最终是带不走自我灵魂的,他们可能存在于世就那么一会儿,就是你在追寻内心时候的那一会儿。
就像母亲痛苦承受儿子的去世并压抑地诱导另一个人灵魂转弯的那一会儿,就像李江道听着母亲的苦痛无能为力并对着遭受伤痛的母亲求饶的那一会儿。
对于这个故事,像春夏秋冬又一春那样,我心深处总有一种无法凝结的绝望在身体里灵魂里分散,以至于现在深夜的我变得周遭都像是圣母和耶稣,都像是在宽恕和救赎。
我的灵魂在一旁看着现在绝望的我。
圣母安排他在偷偷地笑。
有点快进看的。
也看了简介和剧透的。
我感觉一般,不过这个片子得了金狮奖。
可能是各种天时地利人和吧。
韩国导演我还是更喜欢李沧东的片子。
密阳和燃烧都很好看。
内容也很残酷,但是有意味。
这个片子里的残酷就很直接。
男主的眼线也是有点奇怪。
我可以从感性上理解密阳里那个妈妈在听到犯人自我原谅的崩溃,也可以理解燃烧里男主那种疑神疑鬼和愤怒。
但是这个片子里的感情,我好像只能从理智上去理解了。
哦,妈妈为了替儿子复仇。
但是更简单的方法不是直接捅死这个男主吗?
就感觉是硬拗出来这个假扮妈妈的情节。
并没有必要。
如果男主不吃这一套,直接把这个假妈妈弄死了呢。
毕竟从他一开始的出场来看,他的行为是很畜生的呢。
所以这个故事的成立的前提建立在这个男主虽然是个垃圾的,但是他还向往母爱。
而且情节为了体现母子情。
这个男主居然没有女朋友。
他这个年龄,又是个混蛋,居然没有x伴侣?
总之,片子的情节设定是很令人咋舌的。
然后很多段落也很野蛮残酷,包括最后那个结尾。
其实这个结尾让我联想到了美国往事的结尾。
那个男二跳进了垃圾粉碎车。
总体来说,我觉得获奖是因为老外吃这一套。
就好像老外可以理解寄生虫,但是get不到燃烧一样。
他们可以欣赏油画,但是不能理解山水画。
几个月前看的第一遍,那时片子已经捧得金狮奖,大学以来一直金基德的电影充满喜爱与敬佩,看完这部荣誉最高的作品之后并不是很满意,依然极端,只是方法浅显了些,因为和之前几部喜爱的金基德作品相比,它真的不够好,最多也就是金基德中等水准。
过多的电影内涵不做分析,豆瓣上分析的精准的评论已经很多了。
近来韩国有四部表现“母子关系”的电影,都有“恋母”意味《少年菀得》、《圣殇》、《罗曼史-曹》《《犯罪少年》(可爱的真贤姐姐)。
这次金基德男女主角都有浓妆,男主角的眼线画得好像8090组合里的那些人。
开始以为是暴力片,看到一半发现是悬疑,而且结局很好猜,情节让人汗毛倒立,但不怎么绝望,因为感情带入不会很深,虽然情节没有bug,但因为对人物心理实在不明白,从头到尾都在想怎么会这样。
画面和气氛渲染牛到极致,比如开头自杀,最后男主葬母时挖出红毛衣男尸,又给自己换上毛衣,最后的最后男主把自己挂在卡车下,车缓慢开出去,一路红色。。。
其实韩国动作片很好看,但情节和画面都太沉重,这部尤其是。
ps,玩音乐的帅哥实在让人念念不忘。
金基德成了大業。
江道是討債男人, 他的帳簿記錄了很多欠債的人, 他每天在昏暗的工廠區往返, 他每到之處, 猶如惡鬼駕到, 依時把放入信封備好欠金的債務人一心以為清還欠款, 討債人點清鈔票後用力的把信封打在對方的臉, 聲調深沉的說還有利息呢? 債務人痛斥江道是大幅增加利息至債台高築的吸血鬼, 他利用強而有力的手掌逐次的摑打欠債人, 要他們打不還手, 罵難還口, 他明白怎樣羞辱人, 摧毀他們僅有的自信。
黑暗是恐懼絕望的溫床, 男人知道討債鬼快將到來, 他嘆息時日無多, 要女子在工作場地做愛, 女子起初不肯, 後來感到男子的絕望, 苦苦哀求, 她迎合男人擺了後進式體位姿勢, 男人把握不多時間, 不拉脫對手衣服, 寧願不要養眼及刺激性慾的奶白肌膚, 掏出性具, 對正溫熱地帶插入, 及時行樂, 朴贊郁導演主張的暴力美學電影《親切的金子》有同樣鏡頭; 金知雲執導的《我看見惡魔》 亦有同樣取材, 韓國導演似乎鍾愛拍攝這類壓抑題材, 朴、金導演電影男主角是英語教師及殺人狂魔, 一個是作育英才; 一個是姦殺女人的人面禽獸, 師、獸意味高高在上的男人慾火攻心, 不管酒暖菜熱, 或是亡命天涯, 女性都是狎玩之物; 金基德編撰的男性是欠債小人物, 女人是犧牲色相的奉獻聖母, 他擔心債主代理人是否容許欠款可否延期一周繳交? 他了解若不及時發洩, 日後不能健全成事, 所以他不在意於冰冷的工場行淫, 他要在討債鬼拍門前完成樂事, 精華未瀉, 他最不願碰面的人已經在玻璃門窺伺, 他匆忙推開性伴侶, 女子要男子出外, 她跪下, 利用女人最能動男人心脾的淚珠肉體泣求寬限, 惡鬼不要被迫的肉祭, 他搶了保護承托乳房, 也是拒絕男人色心大起的屏障 ― 乳罩, 以掌摑欠債人節奏抽撃女伴玉背, 惡魔鄙視出賣貞潔的女人, 江道經綺夢宣洩慾念, 肉體橫陳, 他憎恨棄了兒子三十年的母親, 陰道是生命誕生必經的管道, 因愛而有的麟兒不是必然的母子相依為命, 陰暗潤濕的性器官觸發了棄子恨, 他選了討債人工作是不用顧忌仇家連累親屬的尋仇, 他抽打女人背部格外用力, 炙紅烙印是他對要盡生兒育女天職女性母親不務其職, 今生不能再見, 把報仇凌辱加諸在女人身上, 他恨那個攆出了大門, 關了門鎖, 單獨對抗魔鬼, 利用肉體救愛郎的女人, 沒有血緣的女人可以履行大義, 母親呢? 她是生是死兒子不知道, 不知哪裡的母親埋葬了兒子正常求偶的功能, 江道沒有性伴侶, 他不看女人裸體書刊及色情網絡、視頻解決性慾, 他惡真實女色, 要在夢裡得到性滿足, 他利用抽打拉扯的血痕提醒金錢是萬物之神, 女人是罪惡之源。
一個自認是母親的女人現身, 江道不以為意, 女人握住活雞頸項, 神情嚴肅的凝視兒子, 交給他, 烹飪是為人母親的職份, 女人先把家禽還給江道宰殺待吃, 她不能貿然進入兒子居室取得主導權, 她首先不干預兒子, 其後女人踹了骨折殘廢欠債人患處數次, 大罵詛咒兒子必有報應, 不得好死的傷者, 兒子覺得莫非這個不明來歷的女人真是棄兒子不顧三十年的母親? 女人帶了鰻魚放在門檻, 江道不屠宰, 他把海產放入魚缸, 掛在海鮮身體以膠袋密封的紙張寫了女人電話聯絡號碼, 江道撥了號碼, 女人入室弄了鰻魚燒烤早飯, 片片魚肉在爐板熟透卷曲, 食具掀翻的熟食是女人算是成功登堂入室, 改變了江道執拗的仇怨, 女人的計劃是這樣的, 她先是哼唱兒歌, 勾起江道失落的母親記億, 接著帶食材, 留下聯絡方式, 給予女人準備入廚盡母親責任的提示, 她備妥食物, 雖然江道不下箸, 然而, 女人留了食物給江道歸家吃, 母親溫暖了兒子的心, 為得到保險金額把欠債人弄成殘廢的惡魔不能成為天使, 但魔可以是體諒人間冷暖的人, 江道在單獨居住的老嫗住房以兔子代替自殺兒子欠款, 動物還是逃不了被汽車輾斃的厄運, 金基德還是以血訴說改邪歸正不能力敵的果報; 江道因為有母親的愛, 魔可以淨化成為主針十字架的羔羊, 架上眼鏡的兒子彷彿年輕數年, 他陪同母親吃飯, 逛街, 母親把街頭表現者製作的可愛汽球送給兒子, 途人嘲笑孩子氣的大男孩, 母親為兒子出頭, 掌摑多嘴的人, 江道在陰霾的狹窄工廠區橫行無忌, 在光照的市集他只是受母親溺愛的兒子。
毛衣上半顏色是近似紅的橘色, 下半是白, 紅是血, 是江道背負未能清還債務自殺者的罪, 母親叮囑兒子澆灌樹苗, 要他承擔一生的罪; 白是母親給予贖罪, 兒子歷經哭泣、認罪、跪下, 探望曾經遭他欺壓殘廢的事主, 人面全非, 他穿上毛衣, 在柏油路奉獻生命, 直線血紅滲透罪與贖的抗戰, 往事如煙, 生命換來的救贖清洗了一切的罪。
Patrick Chan寫於2012年12月1日
一個字,虐。
一开始就知道结尾了,只有部份镜头还有点意思。
这部拍砸了, 开始用上帝的口气说话了. 人最拙劣的时候就是模仿神说话, 这时候离垮台或上供台都不远了.
金基德怎么变这样了
太黑暗 看完心里闷得慌 或许是部好电影 但有意义么
我艹,好阴郁的片子!绝对好片!可是看完了我心里非常非常不舒服,不给五星!太压抑了!一个可怜恶人灵魂被救赎之路和一个复仇女子的毁灭对方灵魂之路,可怕!
我非常非常非常地失望!
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复仇都可以成功,这不科学。
又被我看到一半就猜到剧情
有些人,每天满脑子各种变态的想法,最后选几个拼出来拍部片子,比如金基德。
從母愛找尋人性的故事。一向不是金基德的粉絲,可是電影最後挺震撼的。不可以說是不可不看的傑作,至少可以說金基德回來了。
“既然我们最终都得死,为什么不选择自相残杀”,金基德胜在简单,所以纯粹,有力量
生硬残忍
金导的电影里是没有道德这回事的,一切都朝着万劫不复的地方奔去,有一些控诉的意味,却也飘荡着浓烈的对于伤口的自怜自哀。终究还是一个悲伤的片子,而且带着救赎意味。可是众生都是这样可怜,谁能将谁宽恕?
太人性,吃不消~
可以更虐心的 结果感觉很普通
距離上一次看金基德差不多已經是3年前的事 記得當時看的是極其虐心的妓女三部曲。話太多的金基德果然不來塞~ 結局那道沒有和曙光相逢的紅線總算扳回點面子。但是爲什麽還會有人問出她到底是不是他親媽這樣的蠢問題。真是替您的智商捉急。
也就跟撒玛利亚差不多水平。(那条什麼7.4分的短评太你妈高智商了
【D】目前为止看过的金基德最差,扬短避长。
有金氏电影特有的牵强感。习惯了以后也算一种风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