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红色剧《圣天门口》开播,和张黎以往的作品并无二致,依旧凭着特定年代的沉重感和生命个体的私密感备受好评,一切的宏大、隐晦和灰暗都在预料中,所有明星的异彩纷呈也都在预想之内,其中最令人百感交集的便是段奕宏饰演的男主角杭九枫,一个混世魔王+革命者的化学反应体,通过粗暴的张狂勾勒出被一生被捉弄被伤害的赤子之魂,那些永难调和的执迷和怀疑,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内大于外、能把情感铺满每一格画面的段奕宏式角色。
作为群像表演的核心人物,段奕宏此次在《圣天门口》中承担着撼动历史的重任。
如果说其他数十个角色都是有板有眼有据可考的产物,那么杭九枫就是一个不讲规则任性而为的怪物。
无论刘醒龙的原著,还是张黎的改编,杭九枫都是一个区别于以往战争剧套路的异类,无论对于象征传统守卫者的雪、杭家族,还是新思想的拥趸,或是正在改变世界的武装势力,杭九枫都是一个十足的逆子。
他对故土有情,对阿彩有爱,对革命有热忱,却直到最后也没能摘掉混世魔王的标签,只因为历史是不可撼动的,趁势而来的人潮轻易就把这个不甘束手就缚的异类淹没了,不管他曾经有多么的鲜活和不甘,所有的狂狷不羁只能换成加倍的悲凉。
杭九枫在剧中有两个主要的对手,明里的对手——马鹞子,暗里的对手——傅朗西,马鹞子自不必说,两人缠斗半世两败俱伤,佛朗西则用光彩夺目的漂亮履历,折射出杭九枫的命运悲剧。
名义上,傅朗西是根正苗红的正宗革命家,本质上,他却是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总能在各种争斗中深明大义如鱼得水,关键时刻却又能大局为重自保有术,段九枫的野性和个性使其成为了傅朗西之流手中的枪、身前的盾。
《圣天门口》显然不想成为常规意义上一红到底的主旋律红色剧,所以在两者之间,选择对杭九枫投入的更多的心痛与关注。
张黎拒绝了以往充斥红色剧题材中的虚假浪漫和现实主义,却对个体的爱和对主流的讽刺表达得蓬勃欲出。
杭九枫之所以能够把导演的“旨意”表现到如此充分,一方面是故事的魅力,另一方面则是段奕宏的表演,真的做到了笑中有泪、泪中有血、血中有柔肠,当他在一次次在弹雨中奋勇冲杀,当他一次次在家族恩怨和革命纷争中无功而返,当他和阿彩爱到无限热,所有观众都看到了杭九枫神经刀的张狂外表下,一颗不屈但伤痕累累的心,那种默默承担,不愧谓之为真正的汉子。
对于段奕宏来说,这种由内而外的演绎其实由来已久,记得当年最早认识段奕宏,还是王小帅的《二弟》,一个深沉苦闷带股狠劲的小人物,标准第六代风格,在海滩上带着偷回来的儿子放肆嬉戏的场面,强大的爆发力一下子就让笔者记往了这个西北汉子,然后就是《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及一系列令他扬名大江南北的荧屏角色,还有影迷们更加熟悉的《爱有来生》《西风烈》《我愿意》,也包括今年的话题大作《白鹿原》,一个一个如风似火,热烈并值得品味的银幕形象,构成了段奕宏的独特演绎风格。
以较近的《白鹿原》的黑娃和《圣天门口》的段九枫为例,一个是长工的儿子,一个是世家子弟,都成为了革命路上的混世魔王,都有一段狂热的悲剧爱情,黑娃对田小娥是饥渴夹杂敬畏,来自原始的占有欲,段九枫对阿彩是从敌视慢慢转为欣赏,发自对美好的向往,从很多表演细节都能看出段奕宏对角色的多维理解和驾驭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促成了两个角色分别在各自的故事里鲜活到无人能及。
可能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会觉得段奕宏的表演方式过于张扬,风格过于自我,这无疑是个误区,历数当下影视小生,形象俊美但缺乏特征者居多,而纵观能够流传下来的实力派,莫不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相信随着光阴的流逝,随波逐流者只能成为华丽的背景,而那些敢于在潮流当中张扬自我、张扬风格的异类,才能在星河中继续闪耀。
年代史诗剧集《圣天门口》带着“另类”的红色氛围登陆安徽卫视黄金档,这是一部风格独特,极具电影质感的作品。
该剧讲述天门口小镇两大家族纠缠一生的恩怨情仇,通过雪、杭两家对内对外的合作与争斗,演绎中国崛起的风云之路。
黄志忠在该剧中饰演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狗头,通过他极具智慧又充满自虐的方式完成女儿交托终身的大事,也正是这一安排,给两大家族分合缠斗种下了契机。
黄志忠饰演的狗头是土匪出身,人物从一出场就带着悍然之态,身缚绳索,在扰攘的围观中自行出现在雪家门前。
张黎和刘淼淼的讲述节奏在本剧中有着强烈的个人特质,导致人物的出场以及故事的发生有着难以琢磨的意图,黄志忠的出现最初看起来像是一种对雪家金钱上求索,而当他第二次再以同样的方式再次来到雪家并要求更多的金钱时,则行为升级,变成一种勒索。
这种无理要求的逐级递增符合土匪的行为模式,黄志忠也因为不多一言的冷处理,让这个角色引起了更多观众的注意,因为要在慌乱的剧情里猜测他的初衷,猜测他的动机和目的。
但这又是一个在剧中无需背负太多符号的角色,尽管这个角色用了让观众费解的方式一再和雪家接触,但他的目的其实又单纯的近乎幼稚,他只是想把自己的女儿交托给值得信赖的人家,这种思维方式以及对子女未来的关怀,无论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还是今天始终都没有变过,这是一种单纯炽烈的情感,也是无需安排隐喻来写照时代的情感。
在这样的剧情设置下,注定了黄志忠饰演的角色在剧中是一个匆忙谢场的人物,他大多时候沉默或者言语吝啬,和观众交流大多时候都是在用行为,经过试探,他通过了对雪家的考察,终于放心把女儿交托出去,然后,迎来了宿命的最后安排——在返程途中被杀。
这是一场出乎意料的杀伐,也是引出另一个人物出场的伏笔,革命开始,新的思想传入小镇,原本固有的格局开始发生改变,瓦解或者重组,人物命运在一系列跌宕起伏中,开始了重构。
黄志忠的角色大都沉稳而充满爆发力,在经过《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磨合之后,这次仅有数集的戏份显然更像是一次友情客串,但即便真的是一次“另类”演出,他依然把人物的价值进行了最大化的塑造,在这个人物完成谢幕演出之后,小宋佳饰演的阿彩开始接力,以其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触发当初黄志忠为天门口埋下的纷争导火索。
《圣天门口》:柯蓝的一场“文艺革命”■ 文/慕容天涯电视剧市场眼下的火爆程度惊人,可以说远比依靠银幕数量刷票房的华语电影市场要好得多。
最根本上讲,大部分观众都能找到自己茶余饭后的消遣或者心头之好。
但是,有些电视剧由于制作精良,阵容强大,显然不只是消遣那么简单。
一部由张黎导演,改编自刘醒龙长篇小说,由段奕宏,小宋佳,黄志忠以及柯蓝主演的革命大戏《圣天门口》传承了当年笔者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喜爱。
初识《人间》是几年前是出差在外地时,深夜电视台重播看到颇感惊艳,沉浸于剧情几乎一夜未眠,那种久违的大气与精致难得的融为一炉,成为了记忆中的绝对佳作。
此番,大时代背景下的家族纠葛被传承到了《圣天门口》之中。
那种厚重之感很像是一部电视剧版本的《白鹿原》。
天门口两大家族之间的明争暗斗,城头变幻霸王旗的风云际会,以及多股势力之间的争夺被融为一炉,给人绝佳的观赏体验。
不过,相比这奇情的故事,最爱的依旧是人。
那些小人物夹杂在时代中的被催生出了多种命运变化,才是最为珍贵的。
段奕宏的杭九枫还是他最擅长的路数,执拗,有活力,像是打破死水时泛起的微澜。
至于小宋佳依旧透着挡不住的那股野劲儿,她有大花旦和青衣之间切换“模式”的本事,阿彩一角演绎起来驾轻就熟。
但是比起这些演员自身适合的角色,演技方面存在挑战的角色却依旧是亮点,那便是剧中扮演梅子的演员柯蓝。
这部剧里,导演张黎很难得的保持了女主角与男主角平分秋色的个人特质,延续了女性角色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不俗地位。
这种处理的难度实际颇大,以柯蓝扮演的角色梅子为例,他爱上了那个纨绔的大少爷雪茄,但是后者带来的却不是爱情而是无尽等待。
这样一来,与主动投身革命的女性们相比,梅子这个人物更适合“卷进”一词。
那种被动和无奈太过残忍。
每个时代,女子或如李清照那般有挣扎又无奈,晚年落得个帘儿底下听人欢声笑语,或如本剧中的阿彩那样不羁追求从头至尾抢在人前掌握主动。
所以说,对比那些流着血,夹杂着口号与主义,横眉立目的革命。
柯蓝扮演的梅子在演绎一场难得的,又不得不上演的“文艺革命”。
在这个过程中,梅子都有着不一样的恬淡。
似乎在那种血雨腥风之中,有些不合时宜。
第一次与阿彩的见面,这女人是极为矜持却又不可侵犯的,二者皆美又都非同俗人。
之后待到天门口,成为了雪家的大少奶奶,那种不凡才一点点的涌现出来。
革命不只是振臂一呼,更是无声抗争。
摄影师出身的张黎甚至用文艺范儿的大逆光和熟练的剪辑,给了梅子在故事里的特殊空间。
钢琴音清脆蔓延,性格外柔内刚的梅子很多美感多多的镜头从观众眼前掠过。
可谓是极富想法的创意。
虽然这种文艺范儿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表现方式,毕竟手持摄影的晃动与呓语般的第一视角,有时候并不是这种传统的革命大剧的正统路数,但是对于柯蓝已然足够,可见本剧过后,她的主持人正在转变,成为了真正的演员。
所以说,如果电视剧的好是因为缜密的故事与精彩的转折,那么演员的好实际是一个适合的角色与出色的表现。
对于柯蓝,能够记住梅子的外表温婉与内心挣扎,之后看到文艺革命的不俗与震撼,已经足够。
这就如同人人得见却不一定挑起拇指的逆光革命故事,是记忆,有光晕,难复制。
一直等到第三集的结尾,宋佳才踏着西河水一步步走进天门口,作为女主角,她的出场确实有些姗姗来迟,但她的出场却充满阳光和朝气,踏水而行的姿态让原本散乱的剧情顿时尘埃落定,那些浮在故事外面的人物,像在风里一直飞荡的丝巾“啪”的被手捉住,由着她神采飞扬的牵进了天门口。
宋佳的出场太文艺,太戏剧了。
文艺来自于那一方红色的盖头,在导演眼中,颜色会给人物以生命和色彩,所以宋佳的角色就叫“阿彩”,简单强烈,而“红”是生命的奔放和自信的开始,代表憧憬,热情,理想,也代表她命运的走向——对于这个一路从天远地远的广西走来的大女孩而言,不知道自己要嫁的是个什么人,也不知道这个叫天门口的小镇是否一如父亲传说的那样淳厚善良,但她心里就是莫名的充满了朝气,想在这个神秘而陌生的地方,用自己的手抓住未来的命运。
所以她像个文艺青年那样,睁大眼睛打量这里的山山水水,感受天地的辽阔。
其实在这以后,宋佳也常常把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害怕别的声音、态度,不害怕拥挤,甚至孤寂。
观众也跟着她,眼睛发亮,眉毛扬起,心跳加速,热情奔腾,看到美妙。
看到人物对爱情对理想的狂热和信仰。
这里面也许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隐喻——“红”是鲜血的颜色,代表着“生”和“牺牲”,对颜色的运用和态度恰如对人命运的安排,所以才有了“阿彩”最后投身革命的创举,红是权威的,只为相信它的人所见。
戏剧的是,宋佳也在这条河里和逃婚的雪茄相逢了。
西河成了天门口与外界的分割线,也成了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分割线,镜头,从来都停在靠近宋佳的这一边。
然而宋佳还是放走了她所投奔的男人,其实也是放了雪茄和梅子的爱情一条生路,这个时候,她对逃婚的雪茄充满了羡慕之情,因为这个男人能去一个真正想去的地方,心里装着一个真正想见的人,但之于此时的宋佳,天地虽大,却找不到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那个时代是荒谬的也是真实的,喧嚣,也无可奈何,每个人都在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最大化,反而渐渐丧失了家园。
放走雪茄,宋佳迎来了和杭九枫相遇的契机——一场一个人的婚礼。
自宋佳出场,仿佛每场戏都充满强烈的故事冲突,在这场更具电影特质的戏份中,人物的感觉鲜活跳跃起来,疯狂起来,是男的围着长围巾,是女的穿着背带裤,短发上扎着一支小红花,是不管不顾,是绑在一块过一生,像被杀之前手挽手大声念诗,像在金寨看见的共产党,是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对于宋佳,她精致优美正是来自于这种跃动着的果决和情趣。
而在婚礼上那回头一鞭,算是给自己在天门口的故事,立了场子。
(未完待续)
关于马鹞子网络上一直有个关于东德士兵开枪被审判的段子。
说东西德统一后,法庭审判曾经守卫柏林墙的士兵,因为他们开枪打死了许多企图翻越柏林墙到西德的东德人。
在法庭讨论有罪无罪时,有名士兵辩解说,我没有罪,因为我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
法官说,你是在执行命令,但你为什么枪口不抬高一寸?
马鹞子为什么不能把枪口抬高一寸?
马鹞子在《圣天门口》里,镜头前面,他是唯一一个多次开枪杀人,很彻底的没有退路角色,而且是那种自己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那种。
他真是全无人性吗?
马鹞子是个官二代,他的叔叔在天门口镇做镇长,他在县城做保安大队长。
吃皇粮干公差,上报皇恩下保黎民,管着几十号人,几十条枪,是响当当的实力派,县长都得给面子。
可是天门口镇,历来是文有雪家,武有杭家,马鹞子那点儿人马枪支,在天门口镇被杭家压的死死的,半点威风也抖不起来。
没料想再后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
眼看暴动就在眼前,小小的天门口镇闻共色变,谁也没想到共产党带着泥腿子在天门口搞暴动,小镇里最有势力的杭家竟然是主力军。
等暴动队伍进了山,马鹞子重回天门口,就接过了杭家人走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成了天门口镇富户们的保护伞,成了共产党独立大队不共戴天的仇人。
他牢牢抱住国民党冯团长的粗腿,狐假虎威不可一世,在天门口充当反共桥头堡,急先锋,坚决执行命令,尽可能的完成任务。
乡里乡亲从来不管不顾,子弹和枪口不认人,一双手沾满了红军战士和红军家属的鲜血。
马鹞子这辈子做出过两次关键的选择,一次因为事业,一次因为爱情。
可惜结果都一样,都是做完选择,站过去了以后,得不到相信。
事后用马鹞子的话说,这种不被人当自己人的滋味,我受够了!
所以他才会180度的大掉头。
俗话说开弓就没有回头箭,更何况他这样开弓以后再反复的,只能是一条道跑到黑,而且是铁了心的彻底断了退路。
说到底,马鹞子是个小心眼。
受伤,然后就报复,睚眦必报。
独立大队在天门口暴动,带着大刀长矛去攻打马鹞子自卫队把守的县城。
冯团长的正规军就在不远,马鹞子又刚被傅朗西割掉了耳朵,加上叔叔死的不明不白,自己和杭家又有血海深仇,按说这新仇旧恨,再加上他手里有人有枪,这天时地利人和他都有,谁投降他都不会投降,谁参加革命他也不可能参加革命,可是他就这么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投降了,反正了,加入了革命的大家庭,尽释前嫌,还主动向杭家示好。
如果这个时候用投机来解释,说马鹞子参加革命就像辛亥革命那时候革命军请黎元洪做了都督,我看不是。
马鹞子着了魔似的一心一意要跟傅朗西走。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管那么许多,什么主义,我只知道,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
傅朗西相信我,我就给他卖命,死了也值了。
种种迹象表明他是一个肯为兄弟两肋插刀义字当头的人,就算他不是,他也一直在给自我做种种心理暗示和自我催眠,把自己往追求进步的有情有义上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因为傅朗西来,也因为傅朗西走。
当傅朗西在他和杭九枫之间,给了杭九枫的一个热烈的拥抱,打翻了马鹞子的醋坛子,也彻底粉碎了他的希望和革命理想。
他觉得他舍了老婆孩子热炕头,视前途和金钱如粪土,带着队伍脑袋别在裤腰上跟着傅朗西干革命,不值。
他觉得他一个真心交出去,不但没换回个真心,还加了个对他的小心。
得不到泥腿子们信任交不成朋友也就罢了,竟然还不如在他眼里赤手空拳一无是处的富二代小混子杭九枫,更得傅朗西的喜欢和器重,队伍撤退还要防备他叛变。
上赶着的真不是买卖,舍了孩子没套到狼,他完全找不到继续干革命的理由了,他无法再说服自己。
马鹞子当机立断,叛变革命说干就干,打死了潜伏在身边多年的共产党卧底,拉着队伍回到了国民党那边。
从那时候起,他绝对是开始尽忠职守了,简直是全无人性的工作狂,真下黑手真敢开枪。
他是铁了心的跟共产党对着干,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最后逃到了台湾,客死异乡。
马鹞子的第二次选择,是他死了老婆以后,娶了段三国的女儿线线。
平心而论,线线对他是刀子嘴豆腐心,真拿他当孩子他爸。
段家上下,对他也不错。
但是不错归不错,始终,段家除了线线,没有人拿他当自己人。
处处加着小心和防备。
甚至是一次又一次的利用他,利用他的职权和身份,保护共产党,为共产党做事情。
别看线线的姐姐丝丝和杭九枫无名无分,但是段家对从没为段家做过什么的杭九枫,要宽待和厚爱的多。
从来也不曾帮着马鹞子干过一次坑害共产党的事情。
这又是一次让马鹞子格外伤心的情感经历。
可即便是受了伤,混蛋到底的马鹞子对段家,可从没六亲不认过。
因为连襟这一层关系,他对杭九枫,也就多了一层照顾和感情。
再加上后来丝丝和线线有了共同的儿子一镇,让想儿子想疯了的马鹞子,更是从此心甘情愿的戴上了金箍罩,即便一镇有可能根本不是他的儿子,他也认了。
友情没了,他已经承受不起再失去亲情了。
片尾,一镇对他父亲身份的认可,让他感动不已,他从此离开了故乡,死在台湾,不算抱憾终身。
回到最初的问题。
马鹞子是全无人性的坏人吗?
我想说人性,其实就是高级的兽性。
野兽如果被同伴抛弃,会是什么结果?
再说一句,其实没有好人坏人,只有好事坏事。
人在越大的压力,利益跟前,怎么选择,才是本性。
刘立伟的马鹞子,性情中人。
一口气看到十四五集的时候,看不下去了。
前面十几集很出彩,画面、对白、人物表演、故事情节都好,能够让观众思考革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组织是怎么壮大的。
如果多知道一些历史,尤其是当代史,就会发现里面让人深思的东西很多。
没看后面的,但根据历史发展,麦香这个做小本生意的,酒店老板娘,曾经的寡妇,肯定是斗争的对象。
在特定时期,看这样的电视剧让人感慨很多。
可惜看到杭九枫和阿彩到现县城大闹马鹞子那段,觉得编造得有些离谱,本来沉重的题材,轻飘了,编、凑的痕迹太多了,成了瞎胡闹。
几乎由《人间正道是沧桑》原班人马倾力打造的《圣天门口》即将于22日在安徽卫视上星播映。
张黎导演三年磨一剑,再次执导同题材剧集,无论从角色塑造还是情绪渲染,其进步都是有目共睹,而作为两部剧的主演交集之一,柯蓝的演技更是经历了从“人间”到“圣天”的华丽蜕变。
临近毕业的那年,不知为何开始迷恋孙红雷,然后开始密集的观看他所有的电视剧和电影。
恰巧那段时间热播《人间正道是沧桑》,洋洋洒洒50集看完之后,除了对孙红雷持续升温的喜爱之外,个人有了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方面是觉得这部剧的导演张黎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同样是革命题材的电视剧,但是在张黎导演的导筒下,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怀,极富特色的镜头调度,总能让人在严肃的战争之余感受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除了感受了杨立青成长的阵痛,柯蓝饰演的勇敢率真、坚持梦想的瞿霞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总有一股似春风般温暖的文艺气息环绕四周,直到在《圣天门口》里面看到梅子,才恍然大悟,这股清风,源自柯蓝的身上!
其实柯蓝在《圣天门口》中算不上是主角,更不是女主角,但是她所饰演的梅子却在这部史诗巨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部电视剧横跨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中后期30多年时代变革潮流中一个叫天门口的小镇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这个镇上雪杭两大家经历的沧海桑田的变幻。
天门口的人们朴实善良却又愚昧无知,当外面的世界早已炮火连天的时候,这个小镇还在过着老爷丫鬟的日子。
当梅子带着自己的女儿踏入天门口的第一步,也就注定了这个女人与这个小镇荣辱与共的一生。
梅子的爱情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当她来到天门口时,已经是一个十几岁女孩的母亲,她跟雪茄最激烈的爱情,我们无暇目睹,却充满了想象,但笔者相信她深爱着雪茄,不然他不会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这个闭塞的小镇。
当然,柯蓝对于梅子这个角色成功塑造的贡献并不仅仅表现在其对爱情的忠贞,她的眉宇之间和一举一动都诠释着这个母亲既有中国传统女性隐忍大度的美德,另一方面又不乏小女人对真情追求的倔强。
从一个对天门口来说是陌生的女人,到紫阳阁最后的女主人,三十年的世代更替,梅子既跟国民党将领冯团长保持不卑不亢的友谊,又能跟混世魔王杭九枫成为交心的朋友,这份沉着和睿智,这份泰然自若的气度,完全是靠着柯蓝对这个角色十足的把控演绎出来的,这种深入人心的刻画,令人由衷的佩服。
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黎尽其所能大玩镜头语言,无论是《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是《圣天门口》,人物背影的跟拍等手法让剧集既严谨又活泼,既展现大时代的变迁,有不忘小人物的情怀。
作为《圣天门口》中新时代的领军人物梅子,她给天门口代入了新潮的思想,作为张黎御用女演员柯蓝,也在镜头前,将导演的文艺情怀传达给每一个观众!
“虽不明但觉厉”,网络热词,语出自周星驰电影《食神》,直白的解释来说就是“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是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如果看完以上解释,你还是不能体会这句话的精髓,那么这表示你一定还没看过近期正在安徽卫视热播的史诗大戏《圣天门口》。
作家阎晶明是这么评价的:“一部大胆借用电影手法并结合话剧艺术的电视剧。
场面的仪式感及情节的隐喻,情节的跳跃和任意切换;多个人物的特写和内心独白,关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及其命运结局,悲喜难言,令人唏嘘。
”是的,《圣天门口》正是这样的一部剧,TA深奥、TA文艺、TA高屋建瓴,TA收获着一小撮文艺青年知道分子的热烈赞美以及一大片普通家庭观众的疑惑不解;TA与TA那些的野心勃勃电视剧前辈一样,明明是范冰冰,硬要当林徽因;明明是邻家女,非变成死文青;有着拍给聊天瞌睡打屁的大爷大妈杀时间看的电视剧命,却长了一颗向往着征服戛纳评委的电影心;这,就是电视圈里的“虽不明但觉厉”。
特征一:旁白文艺腔 导演拿奖不用慌香港著名文艺导演王家卫是如何横扫上世纪末香港台湾欧洲各大电影节奖项的?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使用了大段大段的独白。
正如《阿飞正传》里,张国荣寂寞的独白:“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圣天门口》里,故事从小姑娘雪柠对外公的偷窥独白开始:“外公家的客厅里,总有人在高谈阔论,但是这一次,却与以往不相同,傅郎西与冯霁青,是外公最得意的两个学生,两个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傅郎西告诉我,他是布尔什维克,而冯霁青则当上了国民党的团长……”这段独白,引出傅郎西的那一番演说,更引出天门口镇将要面临的国共之争。
遇到认真刻苦的观众,总免不了翻出百科全书查查是不是真有一种鸟没有脚,查查布尔什维克准确的中文释义到底是啥。
旁白这种神奇的影视技巧,虽然实际上是当导演无法用画面流畅描述故事时,才不得不用其对剧情进行的弥补和补充,但一旦观众被旁白逼着出了戏,犹如雪爪鸿泥刻意营造出苍茫疏离的文艺感,着实腔调十足。
如上文,雪柠的旁白,以旁观者视角跳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寥寥几句,打破了电视剧单一时间性的桎梏。
搭配那大气磅礴的音乐,革命来临时候的人心惶惶与势不可挡,便精妙地表现出来了。
又如第五集中的那段独白,“在那个暴风雨来临的早晨……铁砂炮就支在杭家院门里头……阿彩一直坐在河边,等着杭九枫与马鹞子一块回来,阿彩没有等到他们,却等来一架钢琴。
”这段独白便是交代故事的起承转合,干净诗意得多,倍增文学意味。
特征二:对白无人话 演员才能显文化在我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里,什么标准才能判断一个人有木有文化呢?
好比方,你路遇一个叫花子施舍一个肉包子,该叫花子砰砰的砸着碗喊:老板你也忒小气了!
好歹给两张钞票花花嘛!
你肯定立马觉得他不识好歹顿时鄙夷之;但是假如这个叫花子砰砰的砸着碗喊:咄!
不食嗟来之食!
你肯定立马觉得他高风亮节顿时肃然起敬之。
这正是大白话和文言文之间的魅力差异,《圣天门口》也正是靠着这种差异感将自己变成一部有文化有腔调的电视剧。
剧中,天门口代表着国共两方势力的杭马两家进行巷战,雪大爹出来调停,身后飘过一帮镇上的女人,挥舞着小手帕踩着小碎步高喊口号:“施之以德,内外宾服,化解干戈,以和为贵”一连串文言文看得观众目瞪口呆不明所以,有文化的观众这时便会向没文化的观众解释:这口号源于《淮南子·原道训》,表达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天门口用自己的古老的方式,化解了这一场即将变质为革命的冲突。
而傅郎西那段著名的革命演说是这样的:“气象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天空中有二十四种白云,每一种形态都不一样,但每一种都有它”二十四中白云?
朴素的情感与复杂的思想?
没文化的观众继续目瞪口呆不明所以,有文化的观众再次陷入思考,于是无论什么观众,基于对知识的尊敬,都只能即刻对着电视机肃然起敬。
特征三:镜头意识流 观剧口碑直喊牛影视艺术之所以是人类所有艺术手段的集大成者,突出手段就是采用蒙太奇,用拼贴镜头串联人物、时间和空间,比如镜头一转,婴儿长大成人;比如灯光一暗镜头一转,黄花大闺女变成熟龄小妇人,让观众的想象在镜头以外的地方充分膨胀。
《圣天门口》就是使用大量的意识流镜头来描绘回忆与现实交织、幻想与现实交汇,场景跳跃、叙事破碎,务求令观众产生不知道今夕何夕之感。
例如段奕宏饰演的九枫对小宋佳饰演的阿彩一见钟情,先是用镜头描述了九枫看到阿彩如何笑容明媚气势逼人;紧接着又拍了一段九枫与阿彩携手拜堂养儿子的画面,知道的看明白了前半段是九枫现实中的观感后半段是九枫不靠谱的YY,为这流畅而跳跃的镜头大喊一声“牛”;不明白的还以为这剧提前剧透大结局了。
又如第五集中,董重里看着傅郎西提着双枪走出教堂的情景,他突然觉得他身上的光彩灿烂而不能直视。
他觉得傅郎西就是那个冲击上万敌人防线的苏联红军英雄夏伯阳。
夏伯阳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场景与傅郎西同马鹞子对阵的场景,二者在他脑子中交替出现,前者是黑白色的,后者是彩色的。
看懂的明白了前者是想象,后者是现实,别具动人风采的魔幻现实主义镜头,就在这几个切换之间巧妙地完成了对故事的描述,智力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没看懂的,大概只能敲敲电视机壳子,误以为家里彩电秀逗变黑白了。
特征四:暗喻象征多 观众解谜忙得欢张黎导演的电视剧,无一不是充满了各种象征性的符号,到处是暗喻。
《圣天门口》自然也不例外。
往大了说,圣天门口本身就是一个隐喻,那是一个时代,是一个微观的中国。
“圣”字,意味着洗礼与光明,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那样的时代乱世的背景之下,所必须接受的洗礼。
教堂是新兴势力的代表,所以杭九枫与傅郎西常常在这里讨论革命;而镇上的老宅子则是旧社会的缩影。
在圣天门口这个小型社会里,还浓缩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符号,杭九枫象征革命与自我成熟,傅郎西象征革命者最具魅力的时刻,阿彩则是追求自由、反抗束缚,董重里是命的追随者,而马鹞子则代表了背叛,雪大爹则代表了对传统的坚守……红布象征革命,热情叛逆,革命者杭九枫与镇上的人们用做旗,也是代表了他们对革命的态度;24朵白云则作为革命的另外一个具象,呈现白色的洁净感,成为对自由的高贵向往;梅子指甲上灵异飞舞的蓝色蝴蝶,代表了梅子的希望,而有希望,人活着就有意义。
在编剧与导演的手下,为观众留下种种谜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圣天门口》。
你看到了什么,赋予了什么解读,那它就是什么样的,正是本剧的精妙所在。
结语:各种“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是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电视剧,说白了,就是电视剧导演尝试在电视剧的框架里进行电影镜头的实验。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影视载体,电影和电视最大的区别,是银幕大小不一样。
电影有更丰富的选择,以最常见对话场面为例,电影里景深怎么安排,镜头怎么运动,剪辑怎么交代等等都需考虑。
电视因为受限于屏幕,正反打,大饼脸接大饼脸的拍摄是最实在最高效的,电影里那些大气的全景镜头,放在电视银幕上八成黑乎乎的看不清楚。
同时,看电影是具有仪式性的消费行为,大家要离开家,聚集到电影院里去,在一个独立的环境里进行观看,观众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
与电影封闭的理想的环境不同,电视并不完全占据了观看者的注意力,看电视是一种家庭里的娱乐活动,打毛衣的打毛衣,搓麻将的搓麻将,如何要求每个观众都能集中注意力去体会导演的每一个良苦用心?
于是,这类怀抱着电影之梦的电视剧往往会吃力不讨好,落得收视不佳的下场,《圣天门口》、《橘子红了》、《青瓷》高开低走的收视率正是典型的例子。
口碑上,混得好的如《大明宫词》,在多年后能获得一批死忠粉丝的拥护;混得不好的如《新红楼梦》,至今人说人骂。
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敬佩以及赞扬这些电视剧制作方的雄心壮志,却也不得不为他们必须承担的风险,捏一把冷汗。
完全版阅读剑指腾讯黄金档:http://ent.qq.com/zt2012/shengtianmk/02.htm本文创意感谢@林弥亚 题外话扩展:这个词条下的评论都被柯蓝的水军占光了,可惜这剧收视太差,另一女主角小宋佳的角色和演技又太强,柯蓝的钱估计白扔了。
刘醒龙耗时六年,几度停歇,废弃了近20万字,终于打造了这部历史长篇;出品方、张黎及其创作团队则同样用了近6年的时间,将这部被誉为“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构!
”的文字作品搬上荧幕。
可以说,电视剧用另一种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将这段厚重、激烈、浓郁、感性、滂泊的历史重新展现出来。
雪、杭两家的恩怨情仇,在革命潮水般汹涌洗礼下的大时代之感,令观者身临其境,心潮澎湃。
与原著小说有所不同,编剧邹静之的倾力而为已然让包括导演张黎在内的诸多主创感同身受。
但在浩大的拍摄过程中,一向特点鲜明的张黎再次对剧本做了些许的改动。
但电视剧始终坚持突出革命与信仰的精髓未变。
而原作中关于地域特色与宗教信仰的部分有所削弱。
但对于各种女性、情感等的细腻描写,反倒在与历史事件的大气刻画中,得到了相辅相成的相互烘托,令人性的魅力,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愈发闪光,弥足珍贵!
通过“雪、杭二家”及整个天门口的历史变迁,展示出崛起中的中华所遭遇的坎坷和曲折。
说其特别,是因为该剧无论从故事,拍摄,剪辑,表演等各个方面,都与如今充斥荧屏的口水剧山寨剧大相径庭。
导演张黎、刘淼淼的风格化创作,在《圣天门口》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区别于当今多数剧集主要以硬纸板上白描的方式叙述故事,本剧更像是书画家在宣纸上创作,使用了上至泼墨,下到工笔的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其间不乏大量的梦境幻想与情境虚构,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更丰富和饱满,也更容易让观众走进人物内心,回首望去,波澜壮阔的历史厚重之感,与革命者的浪漫主义情怀,油然而生。
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背景,以天门口镇“一文一武”的雪家和杭家两大势力的分合抗争为主线,讲述了在革命车轮下,一群小人物的大命运。
无论在影像结构还是剧情剪辑,都有着极具个性的编排,画面以唯美唤醒沉重,而故事则以诗意重构历史,将中国20世纪的岁月在梦幻之中拆分组合,分配给不同的角色以感情生涯,抗争与合作,坎坷与曲折,与时代一同沉浮,成长。
圣天门口》有着强烈的电影质感和镜头律动,让波澜壮阔的历史与个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完美融合,或跳跃,或张弛,或急促,或内敛《圣天门口》里,故事从小姑娘雪柠对外公的偷窥独白开始:“外公家的客厅里,总有人在高谈阔论,但是这一次,却与以往不相同,傅郎西与冯霁青,是外公最得意的两个学生,两个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傅郎西告诉我,他是布尔什维克,而冯霁青则当上了国民党的团长……”这段独白,引出傅郎西的那一番演说,更引出天门口镇将要面临的国共之争。
遇到认真刻苦的观众,总免不了翻出百科全书查查是不是真有一种鸟没有脚,查查布尔什维克准确的中文释义到底是啥。
旁白这种神奇的影视技巧,虽然实际上是当导演无法用画面流畅描述故事时,才不得不用其对剧情进行的弥补和补充,但一旦观众被旁白逼着出了戏,犹如雪爪鸿泥刻意营造出苍茫疏离的文艺感,着实腔调十足。
如上文,雪柠的旁白,以旁观者视角跳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寥寥几句,打破了电视剧单一时间性的桎梏。
搭配那大气磅礴的音乐,革命来临时候的人心惶惶与势不可挡,便精妙地表现出来了。
又如第五集中的那段独白,“在那个暴风雨来临的早晨……铁砂炮就支在杭家院门里头……阿彩一直坐在河边,等着杭九枫与马鹞子一块回来,阿彩没有等到他们,却等来一架钢琴。
”这段独白便是交代故事的起承转合,干净诗意得多,倍增文学意味。
影视艺术之所以是人类所有艺术手段的集大成者,突出手段就是采用蒙太奇,用拼贴镜头串联人物、时间和空间,比如镜头一转,婴儿长大成人;比如灯光一暗镜头一转,黄花大闺女变成熟龄小妇人,让观众的想象在镜头以外的地方充分膨胀。
《圣天门口》就是使用大量的意识流镜头来描绘回忆与现实交织、幻想与现实交汇,场景跳跃、叙事破碎,务求令观众产生不知道今夕何夕之感。
例如段奕宏饰演的九枫对小宋佳饰演的阿彩一见钟情,先是用镜头描述了九枫看到阿彩如何笑容明媚气势逼人;紧接着又拍了一段九枫与阿彩携手拜堂养儿子的画面,知道的看明白了前半段是九枫现实中的观感后半段是九枫不靠谱的YY,为这流畅而跳跃的镜头大喊一声“牛”;不明白的还以为这剧提前剧透大结局了。
又如第五集中,董重里看着傅郎西提着双枪走出教堂的情景,他突然觉得他身上的光彩灿烂而不能直视。
他觉得傅郎西就是那个冲击上万敌人防线的苏联红军英雄夏伯阳。
夏伯阳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场景与傅郎西同马鹞子对阵的场景,二者在他脑子中交替出现,前者是黑白色的,后者是彩色的。
张黎导演的电视剧,无一不是充满了各种象征性的符号,到处是暗喻。
《圣天门口》自然也不例外。
往大了说,圣天门口本身就是一个隐喻,那是一个时代,是一个微观的中国。
“圣”字,意味着洗礼与光明,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那样的时代乱世的背景之下,所必须接受的洗礼。
教堂是新兴势力的代表,所以杭九枫与傅郎西常常在这里讨论革命;而镇上的老宅子则是旧社会的缩影。
在圣天门口这个小型社会里,还浓缩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符号,杭九枫象征革命与自我成熟,傅郎西象征革命者最具魅力的时刻,阿彩则是追求自由、反抗束缚,董重里是命的追随者,而马鹞子则代表了背叛,雪大爹则代表了对传统的坚守……红布象征革命,热情叛逆,革命者杭九枫与镇上的人们用做旗,也是代表了他们对革命的态度;24朵白云则作为革命的另外一个具象,呈现白色的洁净感,成为对自由的高贵向往;梅子指甲上灵异飞舞的蓝色蝴蝶,代表了梅子的希望,而有希望,人活着就有意义。
在编剧与导演的手下,为观众留下种种谜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圣天门口》。
你看到了什么,赋予了什么解读,那它就是什么样的,正是本剧的精妙所在。
单以表现手法来看,张黎创造性地使用了很多意识流的手法和大篇幅的人物独白,回忆与现实交织、幻想与现实交汇,以此来表现人物心理并推动叙事,这在之前的作品中比较少见。
在《圣天门口》这部电视剧中,人意识上的流动,思维在过去、记忆和想象中自由跳跃的方式是史无前例的,剧中的几乎每个人物,每场戏,都在抵触传统平铺直叙式电视剧的叙事手法。
比如对于意识流的运用,表现出当不同影像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人的行为具有的一切可能性。
意识流的核心,在于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意识流中形成思想素材流向的根据。
意志对思想的影响越小,自由联想的程度也就越大。
当一个人集中精神时,他不受意志控制的意识依然在流动。
比如当雪茄逃婚那场戏,雪大爹看着他家的管家,他的思维随时在流动,他眼角余光看到了那顶帽子,立刻联想到管家戴上帽子,马上就想到他来冒充新郎官,继而想到婚礼现场两个人对拜天地,再从对拜天地想到被狗头拆穿,再想到狗头的暴怒,对雪家的报复……这样自由思维连续流动,产生无穷无尽的思维源泉。
《圣天门口》正是这样一个结构,往往通过当事人生活中遭遇的一件事一个画面,或者别的,来引出当事人记忆或幻想。
这些尚未解决的冲突,使我们能深入地看到当事人内心状态的联想。
生活不是一个房间,进去就能看见家具,甚至是最隐秘的角落。
生活更像是由不断改变互相影响的迷宫组成,日常生活就是交织着记忆、情感、幻想、过去和现在重叠的迷宫,让人难以取舍和抉择。
《圣天门口》的剧中人物时常在具体现实和抽象现实之间跳跃。
对导演而言,也许他们不想说明任何事物,只想表现他们,留给观众来判断。
跟一切告别,麦香麦香,多美的名字。
让一个女人的名字关乎嗅觉,充满了味道。
麦香是个寡妇,有自己茶楼,天门口镇最漂亮的老板娘,豆腐西施、阿庆嫂一样的人物,往来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她身边不乏追求者,比如林大雨。
天门口镇的混世魔王杭九枫,也只和她打情骂俏。
直到她遇见傅朗西,第一眼见到这个从外面世界来的新青年,就一下着了魔,一见钟情。
麦香爱上了傅朗西,爱的既盲目又彻底,爱的义无反顾。
生意不做了,扯红布,闹暴动,麦香参加革命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傅朗西身边,关心他,照顾他,从他的生活起居开始,为他做自己力所能及和力所不能及的一切。
然而傅朗西和麦香走到一起,不是因为爱情,没有那么纯粹。
傅朗西为了在天门口扎下根,闹革命,问计杭大爹。
是杭大爹给他指点迷津,出的主意。
你只有娶一个天门口的女子,这里的人才不把你当外来户。
于是这个不食人间烟火,苦行僧一样家伙,绝不能动这个心思,傅朗西是个差点就把“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等等等刺在后背,永远迫切的觉得时不我待,从来不知道早婚早恋为何物的革命清教徒。
那个湿漉漉的,带着无限活力的,闻起来醉人的,生动的麦香就此不见了。
参加革命的麦香,处处为大局着想,处处维护革命队伍,连举办婚礼,也是为了把大家团结在傅朗西的周围,为了增加革命队伍的凝聚力。
她深深知道,这支队伍,是她丈夫的命根,这是她丈夫的事业和理想。
她的丈夫可以没有她,但是不可以没有这支队伍。
保护革命队伍的最大权益,就是在保护她丈夫的最大权益,就是在保护他们的二人世界。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麦香为了这份她全心全意维护的爱情,在她能够选择的前提下,她做出的选择,好像完全忘了她的生命也只有一次。
为了大局,她站出来顶罪,杀人偿命的罪;为了大局,傅朗西去雪家养伤她留在山上打游击从此咫尺天涯;为了让傅朗西带着尽可能多的粮食撤退,中了枪,她当机立断决定牺牲自己;为了不给敌人羞辱她,利用她要挟傅朗西的机会,她用梳子亲手毁了她引以为傲的容颜。
在被敌人卖到不知道有多远的地方以后,她的生命和她的一切,就此划上了句号。
从此,天门口,傅朗西这些,都不再和她麦香的余生有丝毫关系。
革命成功了,在风平浪静的天门口教堂,他们结婚的地方,麦香回到了傅朗西的身边。
这是傅朗西的幻觉,也是麦香最后一次亮相。
没有人再提起过这个人,她走的干干净净。
麦香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
也许她被卖出去以后,没有活到革命胜利。
可也许她还活着,以她的聪明和干练,她怎么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会找不到回归革命组织的方法?
她当然可以想办法重回天门口。
作为同敌人做过坚决斗争的老红军,作为功成名就的傅朗西的爱人,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鲜花和掌声。
可麦香就是麦香,麦香不会,她永远不会,她早就亲手给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句号。
麦香是不会带着被俘的污点,不会带着一个不干净的身子,不会带着一张已经支离破碎的面孔,回到她深爱的傅朗西身边,让她所爱的傅朗西陪她度过余生。
傅朗西在乎不在乎是一回事,她麦香在乎。
他们是已经共过患难的夫妻了,她不会允许,傅朗西再次因为她过有压力的生活。
她选择一刀两断的切割,切割生命,切割爱情。
这是属于她的尊严和骄傲,这是她对于生命和爱情的理解。
数一数看一看天门口的恋人们,麦香和傅朗西,杨桃和董重里,阿彩和杭九枫,阿彩和王巡视员,杭九枫和丝丝,马鹞子和线线,雪茄和梅子,……不用再数下去了,见证革命时期的爱情,只有生离,或者死别。
看到买了红布准备暴动的那些人说的话,我胆寒心颤,背后凉嗖嗖的…要杀这个,要抢那个,要浮财,要………我的天呐张总,实在看不下去了。你太高深莫测,中国往事的姊妹片?白瞎了演员
如果说阿彩和杭九枫的感情是热烈的,那么傅朗西和雪柠的感情就是内敛朦胧的,很迷人。袁文康这个时期带着少年感,吐血的时候特别迷人,还带着欲望,性张力拉满了。
现实主义和魔幻主义叠加,一个人的内心独白有好几种声音在对抗,描绘了天门口这群人在革命的洪流中被推动着前行。傅朗西是天门口革命的主推人,在这个小镇上掀起了风浪,凭借一次次的计谋与勇气,在敌强我弱仍然取胜。杭九枫(点赞段奕宏老师演技)这个小魔王也被革命的力量所吸引,加入共产党。整个故事情节饱满,诙谐有趣,黑红轮替。各个角色披着人皮,演着鬼戏。外加运用插曲烘托情绪,把舞台剧元素融入其中,是该片成功之处。
整部剧故事不够丰富,所以技巧性的镜头语言反而显得拖沓疲软。
好片子。
播了好几天了,怎么豆瓣还“尚未上映”?
看过
一般
披着剧的外衣弄了个电影的魂,不伦不类。但剧本精彩,对白、人物、线索的发展,挂着红色的旗帜,却尽量展现不一样的革命群众。很喜欢傅朗西,人格魅力太过强大,力压了我奔着而去的段奕宏。最爱麦香,她用梳子划破脸颊被卖远方,这个故事对我而言也到了终点。革命里的爱情,不是生离,就是死别。
补标 当初特地买了刘醒龙的原著来看!
确实不错!导演或者说原作者对女性身上的温柔、善良、母爱、勇敢、坚强等各种优秀的品质展现的非常细致,每一个女人都很美!虽然最后的杭九枫让人非常讨厌,或许他最后的命运就是他这个人物的本身性格决定的,但确让我觉得接受过良好教育、真正有思想的人还是更善良,更有智慧些!马鹞子的演技也值得看
实在无法接受这种拍摄方式,演员的表演也很夸张,像舞台表演。
不太喜欢剧情 但镜头好美啊
还不错!
五星给混世魔王 编剧太坏了 杭九峰和阿彩怎么就不能在一起呢!!!不合情理 !!!
戏剧化的文艺电视剧
对一部喜欢至极的电视剧,说不出原因和理由,也是理所当然的吧,当傅朗西独自一人来天门口组织革命力量的时候,那种革命理想主义特别迷人,当阿彩和杭九枫初次见面,他们能想到后来生生死死纠葛了一辈子吗?立体鲜活的人物,各种思想的碰撞,历史时期的转折……慢慢娓娓道来,最终的爆发,像极了真正的历史,厚重舒缓厚积薄发顺势发生……
看了八集看不下去了,剪辑尤其乱,人物角色没有之前的电视剧设定的丰富多彩,而且题材是大红
段奕宏,好演员!演技没的说!
夫人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