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浪漫的一部电影,在不经意间点过深刻如命运之类的话题。
有很多人觉得伊娃滥情从而使得这部电影不值一提,我想这也许是他们的认知不够到位。
二战的大背景下,一切都渲染紧张仓促。
伊娃或许只是想找寄托。
她亦可以不顾一切,抛弃家国。
她曾经在盟军将要胜利时却希求德国军官带她走……也许是个人的原因,所以常被影片中的小细节所吸引,诸如伊娃在过尽千帆,回到法国后,与昔日恋人的那一番谈话,无奈地回答“我爱的太轻率”。
诸如白与黑酒吧里躁动喧嚣之下,西蒙问她还相不相信爱情。
又比如伊娃与那位德国军官最后的无声对望。
还有之前在德国战败之时,德国军官待在房里没有出逃,只是默默地演奏起琴。
以及更多。
当然,最主要是关于吉姆,这个偏执将近疯狂的人。
爱他,并不只是第一眼的惊艳。
以上一切都是个人的喜爱。
影片是由两条线交织而成。
西蒙的一条同样引人入胜感慨万分不胜唏嘘。
总而言之,构思巧妙,发人深省。
有谁这样幸运呢?
总是在陷入困境时,有神力相助,这个神力后来都发展成爱情。
爱情让她在战争时过得轻松,快乐!
爱情让她逃避了战后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困境。
爱情让她从单纯的少女蜕变为成熟有内涵的女人。
她的每一次困境,都让她成长,成熟。
都是更好的生活的开始。
困境让她的人生丰富多彩。
如果一生与初恋相伴到老,也会越过越好,但是人生就变会变得单调。
她能让自己陷入困境,也能让自己自救脱离困境。
爱情神力是她自己给自己赢得的。
因为她不仅年轻,而且有活力。
不仅漂亮,而且善良, 不仅多情,而且大胆追求,不仅勇敢,而且敢于直面人生。
这样的女人,才能赢得这样丰富的爱。
法语水平有限。
对话基本只听懂30%,但正是应为演员的表演以及音乐的恰到好处的烘托和升华,咱也心领神会了。
哈。
说几段印象最深的。
OST试听请见http://www.deezer.com/listen-7042617▒▒▒1 开头的黑白默片片段,那首叫《film muet》,这个boogie-woogie的小钢琴是不是让你想到卓别林了~?
▒▒▒2 纳粹指挥部门口的《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和《du chaud dans les bras》。
那个手风琴啊,怎一个怀旧了得。
一瞬间就把你带回40年代的巴黎。
▒▒▒3 《theme de simon》,Simon在家弹钢琴的那段。
琴声一出来,你突然想起了《海上钢琴师》里1900为船上偶遇的那个姑娘即兴演奏出的那一段。
同样都是“theme”,同样沉重而深刻。
同样是类似“引子”一样的小曲。
而这首可以算作后来,也就是电影同名曲《ces amours-la》的前奏了。
▒▒▒4 《blues de la liberation》,诺曼底登陆、伞兵帅哥空降、纳粹的高射炮、丛林战…喂,等等!
靓仔你空降下来为啥拿的是照相机(此刻的吐槽点实在太多了)!?
伴着这种big band式的欢快曲子,影片的小高潮降临。
你还来不及回想《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里面二战欧洲战场有多么残酷的时候,华丽谢幕。
大兵已经在酒馆里泡着妞了。
▒▒▒5 《bebop au black and white》,黑与白的比波普…没错,就是酒馆泡妞那段。
当时酒馆里的伴舞音乐。
那个小舞,跳得之欢快呀~▒▒▒6 《simon au conservatoire》高潮二。
标题为挡不住的爵士魂。
战后Simon在音乐学院好像是参加一个晋级考试,台下坐着的都是老学究。
嗯,咱来古典的。
咚咚咚,丢溜溜,咚咚咚,丢溜溜,老学究们听得津津有味。
突然之间,仿佛一股哀愤的圣光击穿他的心脏,也不知道被谁灵魂附体了。
手指开始在键盘上跳起来。
老学究们脸被拉长。
所有的音符都开始雀跃。
就像《追忆似水年华》里面那块饼干一样,用一首变奏的《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作为引子,西蒙所有的感情就在那一瞬间爆炸开来,追忆似水年华。
所有的往事历历在目。
分离、爱情、战争、压迫、苦难、和平。
我不得不承认这一段太赞了。
音乐太他妈给力了。
整个人的心都被带入进画面中的那些沧海桑田爱恨情仇里。
而关键的是这是首表面上非常欢快的曲子,如果你单听音乐的话,绝对想象不到乐者心里竟然想到的是这样的画面。
而在影院里,你的心随着琴声和画面一样起伏跌宕激昂,然后试图控制眼泪。
弹罢,转身,走人。
也不管那几个评委样的人。
轻轻的我离开,你爱听不听。
老子死了都要爵~ ▒▒▒7 《bebop de simon》,Simon我爱你~ 吹完小号吹钢琴。
哦,错了,是弹。
▒▒▒8 《les deux oncles》法庭后的传讯室里。
Simon为了鼓励女主角哼唱的那一首。
高潮三。
画龙点睛之笔。
浅浅的哼唱,带着隔壁坐着的警官都喜上眉头,摇头晃脑的。
伴奏突然袭来,女主角开始追忆似水年华。
无数的片段开始闪耀,掠过。
就像一场焰火一样绽放开来。
沉重的主题,欢快的节奏。
成长、邂逅、感情、爱人、亲人、朋友,如白驹过隙一般闪现、爆炸。
让你不禁感叹生命就像焰火般灿烂而短暂。
华丽的音符如雪后的暖阳一样洗尽你的全部忧伤。
冬去春来!
这里是全片的G点。
尤其是她在脑海里和爱人们一起跳舞那段,黄包车小伙、纳粹、美国大兵、黑与白…跳得之欢快,这样的无厘头的搭配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这里我说的哭是那种感动的哭法)。
也不禁让人莫名其妙地联想起《虎口脱险》里那段凳子舞…好吧,在G点恶搞的法式幽默~锦上添花~▒▒▒9 《final de ces amours-là》最后在录音厅里的交响乐版。
也就是重回影片开头的场景。
不过还有一个哭笑不得的场面,就是屏幕里放着印第安祖父跑得比马还快,管弦乐队卖力地演奏着…至此,全片告终,伴着导演以往拍过的电影片花谢幕。
▒▒▒▒▒▒▒▒▒▒▒▒▒▒▒▒▒▒▒▒▒▒▒▒▒▒▒▒▒▒▒后来查了一下,据称Claude Lelouch是一直想拍这样一部电影。
花了40年写。
片中那个后来玩电影的愣头青估计就是导演自己的写照。
总的来说,这是近期以来法语片里面难得的佳片。
光看音乐就给五星!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不枉这40年),却丝毫不会让你觉得错乱繁杂。
恰恰使得此片时代感非常强烈,而且无处不透着对于那些时代的缅怀和致敬。
比如片中电影的诞生、黑白默剧、有声电影;二战,巴黎沦陷、纳粹宣传片、纳粹集中营、戴高乐的BBC演讲、盟军收复欧洲、风流美国大兵…再比如影片里的摄像器材的更新换代。
美国大兵去看法语版的《乱世佳人》。
女主角失手杀亲夫时,楼梯上的希区柯克的电影海报这些小细节等等。
当然,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爵士魂~ (笑▒▒▒▒▒▒▒▒▒▒▒▒▒▒▒▒▒▒▒▒▒▒▒▒▒▒▒▒▒▒▒OST中未收录的:10 片中还有一个女声版本的《Qu'est-ce qu'on attend pour être heureux》忘记在哪出现过,电台还是什么地方。
不过至少出现了两次哟~ 这也是一首满赞的歌。
11 纳粹集中营里面,Simon伴奏,另一个男子唱的《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这个版本也非常出彩!
而且特别适合当时的情节。
当然,和预料中一样,唱完就给枪毙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没苦了我提心吊胆地担心他没唱完就给毙了…OST最后的那几首应该是卡斯表最后的歌。
都是比较有名的bassa nova歌曲的法语版。
本来我是有意看完卡斯表的。
无奈今天去看已经是这片子快要下线的时候了。
每天只有中午有两场。
而我那场整个影院里就我和背后一个madame两人…字幕放到大概一半的时候,我清楚地看见madame抹着泪离场,就剩咱一个人还真有点坐立不安。
走吧。
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影院里看完卡斯表还拍手,那是杀手们干的事儿~
当男女主角坐在钢琴前即兴对唱,两人眼中只有彼此的那种凝视,有了那么多曲折的人生谱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唱到人心坎上,连着后面的剪辑片段我反复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如同前一遍那么美的让人只能报以眼泪。
世上怎么会有这么美的事与人,让我惊叹,这么美的事与人我没有经历过,让我伤心。
这时我就变成了我自己鄙视的那种多愁善感的女人,看到爱情故事就要掏出手绢来抹眼泪。
第一次觉得法语可以称得上动听。
我其实是羡慕嫉妒恨。
女主角永远有一个怀抱可以投奔,无论是纳粹军官,美国大兵还是音乐家,因为她漂亮多情又敢爱敢恨,完全就是我的对立面,她的爱来的快去的快,却每一段都疯狂的投入,经历几段感情起落又因情人报复而险遭牢狱之灾,最后的情人问她还能爱吗?
停下歌唱的那个吻代表了她的回答。
我想她敢这么奋不顾身是因为她从来没被人辜负,开始的胆子是上天给的,后来的胆子是情人给的,她是幸运的姑娘,永远是男人们争取青睐的女神。
扬起一双小鹿斑比般水汪汪的眼睛就能打动纳粹军官,身陷险境时有两个小伙为她挺身而出,两人都爱她到情愿三人行,法庭上有了解她的律师为她当完美代言人。
还在那样浪漫的地下酒吧拉她到钢琴边坐下,把心声毫无保留的唱给她。
我喜欢她额头上青筋暴露,显出一种岁月的沧桑,却只代表故事不代表衰老,我喜欢她深邃的眼睛,带着热泪凝视时的真挚与深情,如同无声的誓言,我喜欢她修长且直的眉毛,有种忧郁,惹人怜爱,经过那么多失败的感情,昔日的小姑娘成了一支带泪又带刺的玫瑰,但我觉得她那张写满故事的脸庞比任何时候都动人。
而同样历尽沧桑的男主角就像个知音,眼神能看到她心底去。
于是男人怂恿着观众支持 “我踏遍万水千山只为找到你”那样的沉重的深情。
终于让女主角笑中带泪的又一次放开怀抱去爱了。
所以我更喜欢的是这样的男主角,钦佩这种爱的能力,理解这个爱情丰富到会让世人冠以荡妇的女人那种永远等待被爱的心。
知道她此刻站在湍急的河流前却又放不下河对岸的景色,坚定的向她伸出双手。
因为每一个女人都是百分之百憧憬爱情的傻瓜啊。
他唱的那么投入,眼泪随时要掉下来。
承诺就在这样美好的旋律里,扬手就能摘下满满一捧。
我想任何女人都会放下所有顾虑,抓住他的双手。
眼神里是不用道明的默契。
经历过那么多也许不能再爱的热烈与忘我,却能让人脸上总会有浅浅笑意,那就是生活的厚爱。
这是导演在拍了50年爱情片的解释,因为某个吻。
尽管不是落在寂寞的你我的脸上,却依然让人心神向往,没了它可以生活,却没那么精彩。
而我的奢望则是在我已经鸡皮鹤发时,我也能有那么多故事可以回味。
妈的,这个脆弱的时刻。
如果增加一小时片长,还可以增加以下内容1.德国军官在获知伊娃的身份后,变成一个虐恋狂2.黑与白酒吧老板参与当地的黑市交易,遭到黑帮追杀3.奉命杀害伊娃父亲的手风琴手在获知了真情后开始一段心灵救赎4.电影爱好者可可为了梦想艰难求学的励志之路5.伊娃童年时跟随母亲遇见一个神婆,对她伸出5个手指头6.伊娃的弟弟放弃了钢琴爱上了摇滚乐7.JIM的曾祖父带领族人争取原住民权利8.BOB利用胶片实现穿越到战场,从JIM背后向他开了一枪这样,基本的电影元素都包含进去了,直接送各电影学院做科教片
法国爱情故事,一个丑女和一些出色男人们的曲折爱情。
红颜祸水,克夫啊。。。。
一个漂亮多才的女人一个可以为了激情背叛一切的女人一个幸运的女人一个可以说声不爱你而悄然离去的女人一个青春巨漫长的女人一个总有人爱她,她也总有的爱的女人一个酷似爱神的女人有点像女性意淫片,哈,任何一个环节她都已经应该死了而,总是出现一个出色的男人。。。。
我去,好吧,羡慕嫉妒恨啊。
生活,就是忘了的那些事情
浮现三毛书中那个军官,带他进城出城的那一个。
那个咖啡馆里的男人,坐在长椅上聊天的那一个。
她的书并没有看完,剩下的连塑封都没有拆开,因为她只活了前几本而已。
llva说你只是背叛了你的妻子,而我却背叛了整个法国。
她唯一没有背叛的就自己而已。
影评有人说她是水性杨花的荡妇,如果这样会让你好受些,她会欣然接受这个称呼,是我觉得,谁又在乎呢。
我走了,我们来世再见。
我们结束了,因为我不想生活在不确定中。
只是你不知道,她的决绝与爱情,同样热烈到让人窒息,不曾背叛自己。
东岸EAST SHORE JAZZ CLUB2012年12月7日、晚上九点半江湖酒吧2012年12月8日 晚上八点半+ MANUEL HERMIA TRIOhttp://wangbamusic.com
导演:克劳德·勒鲁什 主演:奥黛丽·达娜/雅基·伊多/拉斐尔/多米尼克·皮诺 类型:剧情 出品:法国Rezo Films □点评:西帕克★★★★ 片长:115分钟[这样的爱]是一部可以一遍遍观看的电影,它提醒了我们当初为何会爱上电影,这是一部只属于迷影之人的杰作正如同,每一个坠入爱河的小伙,都会给心爱的美妞写情书一样,每一位伴着电影长大的导演,都热爱把自己的作品拍成一篇给电影的情诗,这让致敬与模仿成了电影中一出独特的戏码。
不管陈可辛如何去说[独臂刀],昆汀如何去爱里芬斯塔尔,但别忘了,那场发迹与六十年代的新浪潮才是这股致敬旋风的真正始作俑者。
而在新浪潮后期投身革命的克劳德·勒鲁什,也一直将电影作为他钟情一生的爱人。
两种历史交织作为勒鲁什的第50部剧情长片,他将所有的心血与诚意都倾注到了这部作品中。
行云流水般的镜头调度,体现了一个年过70的老导演,极强掌控力。
在他缓缓运动镜头,快速剪切之下,一场跨越历史的爱情悲剧缓缓铺开。
虽然我们看了太多以二战为背景的爱情史诗,但勒鲁什在[这样的爱]中,带给所有影迷的,却是一个真正最容易产生移情的切入点——“电影”。
也许,勒鲁什唯一没有料到的是,昆汀借着二战说电影的[无良杂军]抢在了自己前面,但这丝毫不影响影迷观看此片的所产生的情绪起伏。
对于昆汀来说,战争与电影都是他酒桌上的游戏,但对于曾经在纳粹种族灭绝中逃过一劫的勒鲁什来说,电影才是支持他至今的力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靠着电影,勒鲁什可以轻易寻找到他所需要的情绪。
伊娃与吉姆、鲍勃之间的三人行,明显来自于[朱尔和吉姆],伊娃举手投足间的那份不经意的微笑,让人想起当年的让娜·莫罗。
正是这样俯仰即是的细节,利用了不同电影在情感上的共性,使得身为影迷的我们,可以更快的进入剧中人物的内心。
除了渲染剧情以外,电影更是历史转换的脚注。
每一部电影,都有着当年时代的影子,抓住一部最有代表性的电影,便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片头的卢米埃尔默片象征着二战前的纯真年代,而一旦进入了有声片时期,技术开始强势侵入电影,希特勒的演讲随着胶片传入整个欧洲,恐慌也开始加速。
随后,被占领后的法国,让·嘉班在[雾码头]中的形象,成了勒鲁什心目中反抗强权的英雄。
而盟军登陆后的[乱世佳人],代表着整个欧洲的复苏。
片中所选的老片,都经过了导演精心筛选,与历史有着微妙的镜像。
事实上,电影史与所谓的历史,本就是两条互相渗透的曲线。
银幕下的我们,因年龄关系,大多无缘见证历史。
但当年的电影,不管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都可以让我们这些“连认识莎士比亚都需要通过奥森·威尔斯”的影迷,有最直观的理解。
在电影后半部中,伊娃射杀了她的丈夫,屏幕上闪现了希区柯克[电话谋杀案]的海报,熟悉勒鲁什的影迷,此刻定会惊起——这不正是他1986年的作品[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Ⅱ]中谋杀的重现吗?不同时空,不同电影,但唯一相同的,却是永恒的希区柯克。
此时,观者才恍然大悟,不管是战争、爱情,其实都是勒鲁什的作者印记,这也是导演给那些高阶观众,所准备的彩蛋。
一吻打通命脉片尾的一吻,是点睛之笔,随着这一吻,一直游离在故事边缘的犹太少年,用旁白说出了自己真实身份。
原来,他就是当年初出茅庐的克劳德·勒鲁什本人。
因为这一吻的见证,他将今后所有的五十部电影,都定下了“爱”的基调。
音乐中,一幕幕勒鲁什电影片花闪现,带着我们浏览了整个电影人生,这样跨越寰宇的蒙太奇,将本片的空间延展到浩瀚的现实世界。
当我们重新审视少年勒鲁什的这条暗线,便可以发现,其实片中所有的电影片段,都是透过这个年轻电影人的眼睛,传达着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
这段不凡的经历,造就了勒鲁什作者导演的坚持。
尾声中,我们来到了50年后的现在,片中角色的后代,一一现身,参与到[这样的爱]的拍摄之中,勒鲁什用他圆滑的过渡,让虚幻和现实,两个本不相干的时空,得到了跨越式的对接,全片的维度顿时丰满。
由此,我们也看出,导演在之前让电影走入历史,并非是无心插柳。
毕竟,在勒鲁什这个骨灰级影迷的心中,电影就是历史,就是现实,是组成他世界观的一切。
这样终极的迷影情怀,才是本片如此动人的关键。
如果硬要深究本片的真实性,那一定有太多可以怀疑推敲之处。
正如同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所说的那样,记忆是个不靠谱的东西,甚至燥热都可以改变它。
那段战争时代的爱情传奇,也许皆是源于犹太少年的幻想。
但,这又如何?
拍电影便是造梦,但勒鲁什已更进一步,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片尾字幕中,[这样的爱]电影散场,但这份记忆,会像片中所有的老电影一样,一辈子被观者珍藏。
高潮时刻:第50分钟,吉姆的印第安曾祖父在一场比赛中仅靠着一对裸足,远远超过了大批骑着马车、赛马的地主,赢得了一百亩荒漠,几十年后,这里发现了石油,命运在此时已然注定。
精彩台词:这个吻,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在未来50年中,我拍摄了如此多的爱情故事。
适宜人群:所有影迷(原载于《看电影》杂志,审片室栏目)
Ces amours-là是Claude Lalouch为纪念他入行50周年的新片,讲述女主人公Ilva在二战的大背景下的感情历程。
这样讲是不是太单薄?
可事实是如果说,电影讲述的是Ilva在解救他父亲时意外与德国军官相爱而与初恋男友分手;继而在这位军官离去之后又同时爱上两个美国军人Jim和Bob,其中Jim还成为她的第一任丈夫,并为得到她而不惜谋杀了自己的好友Bob。
最终在离婚之际,她才找到真爱,她的诉讼律师Simon。
如果要简化故事,大概也可以潦草地说成就是这样。
可是众所周知这样的故事怎可称得上是电影,又怎可称得上是人生?
而真正的影片是要如何去扩充,又该如何去懂得这样的一生?
影片一开始,是Simon父母的相遇,在一台最老式的摄影机前。
当时的摄影机还不能同时录制声音,所以在人物的神情动作背后,会跳出字幕:“它叫什么?
”“Lumiere摄影机”“做什么用?
”“用来重现生活。
”电影本身也是由“电影”串联起来的。
可是我不想说这个,就像不想长篇大论地讲述故事的背景,战争,血腥,屠杀,等等等等。
我想讲述爱。
或者说我想讲述这部电影的名字Ces amours-là(那些爱)。
那些爱,那么多的爱,走过了那么长的路,成就了爱,成就了爱的人,也成就了故事本身。
可是什么是爱?
什么又是真爱?
人们探讨过喜欢和爱,可是从没真正探讨过爱与真爱。
我们这一生,也许都会像Ilva一样爱很多人,爱过很多人。
那些也都是爱,不可否认的爱。
你不能因为她爱上了德国军官而离开初恋男友便说她从未爱过;你不能因为她用一枚硬币决定婚姻便说那不是真心;你不能因为Bob死了她就嫁给了Jim便说那没有诚意;你不能说她在离开Jim之前对他说,“我已不再爱你”是句纯粹的托词。
你不能说她不爱,你不能说她没有爱过,你不能说她没有真正投入。
那不是一句she’s not that into him可以概括的情节。
那是要用一生去填满的爱情故事。
爱在你的人生里,始终被人生所包容。
而在你懂得人生之前,你又怎么可能懂得真爱。
虽没有Ilva那么丰富的感情经历,Simon的初恋也并未献给女主人公。
他在押送犹太人的法西斯列车上遇见的Salomé才是。
他甚至坦言道,遇见她,使他在开向地狱的火车上偷得一角天堂。
可是二战胜利后,Simon再也没找回他的Salomé。
一场无疾而终。
然后你是不是会突然开始怀疑自己第一个爱上的人,也许还有在他之后的许许多多的人。
对他,对他们,那到底是爱,还是真爱。
Ilva那么轻易地就离开初恋男友,却痛斥德国军官才忍痛被他抛弃,选择与Bob结婚却迎来他的死讯,与Jim的完美姻缘却在他一个又一个负罪的噩梦中被摧毁,最后自己因为误杀了Jim而被送上法庭。
此时她认定自己不会再爱。
但正如Simon所言,“Franchement,vous êtes encore capable d’aimer quelqu’un.”(真的,你依然能够去爱。
)Sous entendu,你永远能够去爱,但却无从获悉如何才是真爱。
而或者真爱从来就是在自己内心深处,只爱了无数次之后才会被发现。
又或者,爱,是找一个人,让他带你看到光明。
而真爱,他可以看透你的黑暗,然后他会说,坚强一点,看,阳光与我们同在。
这也是Simon在最终审判前对Ilva所言。
他说,“坚强一点,我在法庭里等你,然后一切都会好。
你看,不管怎样,还有阳光,阳光与我们同在。
”Ilva的内心始终是强大的,而在Simon这样告诉她之前她甚至并不自知。
她并不自知在多年之后为离婚从美国回到法国,去见旧爱是要多强大和多平和的内心。
她看德国军官的眼神,她坐在初恋男友的办公室里说因离婚而需要律师。
是谁能做得到,那样坦然,面对人生。
电影中还有一幕注定成为亮点,Bob在酒吧问Ilva,如果要你只教我一个法语词,你会教我什么。
Ilva想了想,说,paix,在法语里,paix是和平的意思。
那是在二战的背景下。
而如果只说我们自己,像一个唯心主义者一样仔细审视我们自己,我们内心深处的paix,大概就是真爱吧。
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波澜壮阔,甚至连生离死别都平静面对时,教会我们这些的,便是真爱,也便是我们自己。
正如剧中时Ilva和Simon的女儿向请自己诉讼的客户讲述她父母的故事结局,最终父亲先逝,母亲失明之时说,不,这并不悲伤,这就是人生。
而他们的指挥家儿子正录制着父亲当年作的曲子。
生活延续了下去。
平缓却动人。
然后影院散场。
再后你突然明白,真爱即整个人生吧。
即无改变,也无对立可言。
女主就是一军婊啊怎么就跟爱情扯上关系了呢?怎么看都看不出她哪个是爱呀…只想说还能再乱点么…看过的片子里倒数第一名非此片莫属!
就是因为那一吻,让他拍了这么多部爱情片!最后男女主角哼唱的那一首感动非常,全篇满是对电影的爱呀!
挺无聊的 居然能标8.1分 不就放一个女的和五个男人的故事吗 外加纳粹背景 没什么惊天动地的
“这就是命运,而命运永远是正确的。”一个女人接连的周旋于不同的几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或许她是放荡,但这就是她爱的表现,只怪她陷得太快太深。十分十分棒的配乐,曲曲动人,始终串联着故事的进行;开头有些散,但随后便渐入佳境,使人入戏。略有回忆录式的结局也不会让人感觉突兀。★★★★
电影原声好听啊
爱即随心所欲。往深处想想,这也是隐喻法国若软的腰段,德国、英国、美国、欧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音乐真的好
@Alliance Français avec Laurent Couson
cry and you cry alone,laugh and the world laughs with you。
3.5阅片不够不能很好体会到迷影情怀啊,比如没看出楼梯上的希区柯克的电影海报这些小细节呀!但还是能感受到导演对电影的热爱。
我真不理解这样的爱,音乐给两星
一个拍了50年爱情主题电影的导演对爱的理解。配乐超赞。
1、IIva的故事从法庭开始,审判的不是她的罪,是她的”这种爱“ 2、片中辛格说,摄影记录人生而非生活。IIva的生活不光彩,她是叛国滥情的”坏女人“…而在她眼里,她只有爱。她愿与爱共赴战场,纸醉金迷也无法诱惑,她的爱甚至与男人无关,因此传奇一生
导演似乎在用大战背景下的内斗来表达爱是超越民族宗教,凌驾于道德准则之上,统领全世界的至高无上之所在
这剧情介绍。。。我服了
深夜,高清,电影的音乐真心太棒了!看过很多又二战元素的电影,这个可以在我心中排前三。
最后作品是法式矫揉做作的代表
叙事手法极其迷人,典型法式浪漫派……
配乐!!!
人可是这样的洒脱,爱或者不爱,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