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阿弗莱克,《恐惧的总和》,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哈哈,这个有味道,至少剧本很大胆,居然在巴尔的摩引爆核弹……摩根·弗里曼真的是个让人尊敬的好演员。
人间,并不太平,核弹的阴霾时时笼罩,就像每个人必定来临的死亡。
而人类最大的悲哀,并不是制造出了绝世武器:原子弹,而是这些毁灭性武器,大多掌握在极少数的几个人手中。
当美国总统们在大选时慷慨激昂,热烈陈词以换取选民的支持,骗取选民的信任的时候,我的心里总在忧虑:如果他们真的激情洋溢,说不定哪天一时冲动,就真的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如果他们并非如外表展示的那样激情,那么,这种虚伪的外表下是否时时掩藏着狂热的好战的内心世界?
真的很遗憾,我们的命运,的确掌握在某些人手中。
好早前看过的片,刚又重刷。
怎么说呢,也算是部有意思的片子,虽然是典型的烂俗设定和烂俗桥段。
老美价值观的宣传总是这么直白,总统入橄场时的嘘声,卡伯特死前三问,美式橄榄球,救世主,个人英雄主义。
纯纯的美式主旋律,但也就老美能这么拍,一碗白饭翻来覆去地加不同佐料,人家也吃的津津有味,不得不说,也就九十年代的老美有这本事,谁让人家世界一超,怎么说就怎么对。
整部电影一如既往地在最后一段烂俗的激情演讲桥段后,大鹅做出让步,在电影里保住了美帝的面子和里子。
反观大鹅的暗杀,政治斗争等,个个都是战争狂人,美帝军方个个保持冷静,专业的职业操守。
整部电影让老美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俯视着大鹅,整个故事就是老美在苏联解体后用电影给大鹅一点点的可怜。
也不得不说,片子里加入了不少新奇的观点,比如大鹅新总统上位后,需要面对面交流,以便于近距离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从而直观判断对方的能力性格,这倒挺像那么回事。
不过大本和杀手在码头的搏斗,理论上完全没有必要。
大本在火海里开车,却凸显刻意,没文化终究是没文化,老美观众还是喜欢那种感官刺激,没有的内容硬塞也要加进去。
跟核弹沾边的电影多了去了,也许现在你看到影片简介里再出现核弹已经有点腻歪了。
光靠核弹制造的那点紧张感,已经无法再刺激你那疲劳的神经细胞了。
的确,往往这样的片子里核弹在就要发射之前的那一刻都被阻止了。
这部片子不太一样。
首先,这部片子里真的有一颗核弹爆炸了,在离华盛顿不远的巴尔的摩,总统差点报销。
好不容易让观众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景,美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总统真的都急了。
那种紧张的状态不言而喻,你轰我航母,我炸你空军基地,全面核战争面临一触即发的白热化状态。
面对此种情景美国国务卿都心脏病发作了。
其次,这部片子的立意不太一样。
虽然美国和俄罗斯是有敌意的,但是这部影片里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敌对双方,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一伙纳粹分子。
纳粹分子想制造争端引发战争,做得利的渔翁。
先是在车臣使用化学武器,再引爆核弹,还让俄军收到错误指令攻击美军航母;迫使美国还击轰炸了俄空军基地。
眼见战事升级,双方就要使用核武器了,这位英雄的CIA探员拼命阻止,把真实的情报告知两国总统,最终阻止了这场阴谋。
这位英雄还是似曾相识的形象,他是小人物——一名普通的不被注意的CIA探员,因为其独有的洞察力和智慧受到关注,凭借其执着的精神最终阻止一场战争,成为大英雄。
最后看到俄美两国除掉阴谋制造者,两国领导人一同发表讲话的时候顿时有一种天下大同、世界和平的感觉。
很好看的电影,引人入胜。
911事件后,一切都敏感起来,因为害怕再度触怒回教徒,影片将主要恐怖分子从原著中的穆斯林教徒改成新纳粹主义份子。
影片中提到新纳粹分子思想的一段话很有哲理:由于时代的不同,思想的传播不再需要以某一国家整体作为载体。
网络、媒体会把它传播到没一个角落。
信徒们不再是某一国的公民而是许多不同国家的信仰者。
希特勒太笨了,完全不需要同时和美国俄国作战,只需要让他们打起来就行了。
小说的原作者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几部电影,恐怕对影迷来说就如雷贯耳了——《猎杀红色十月》、《爱国者游戏》及《燃眉追击》,他本人也赢得了军事小说大师的美誉。
杰克·瑞恩系列的第四集。
这位同仁虽然明显没有James Bond有名,但是有关他的系列电影也拍到第四集了。
其中主演不乏阿列克斯·鲍德温和哈里森·福特这样的大牌明星。
在本集中本·阿弗莱克以30岁的年龄,扮演最年轻版杰克·瑞恩。
不过,年龄归年龄,瑞恩遇到的挑战可不逊于50多岁“高龄”的007。
恐怖分子借用核弹危机欲挑起美俄大战,眼看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拉开序幕。
瑞恩以中情局菜鸟的身份力挽狂澜。
本片中的动作场面并不多,杰克·瑞恩毕竟不是007一样的杀手,而是所谓的“斯文情报员”。
但是片中展示的美军装备可是让人大开眼界啊,包括曾经名噪一时但中看不中用的隐形战机F117。
又一次看了這部至少在美國人眼裏“政治正確”的電影,說實話,除去多美國總統過分的褒揚,我想這真的是一部很有討論意義的電影。
黎巴嫩和以色列又一次熱火朝天的打了起來,爲什麽呢?
因爲他們有恐懼,他們害怕被消滅,如同電影裏一樣。
那麽如果讓這種恐懼集合起來呢?
那麽答案應該是全部的毀滅。
是的,全部的毀滅。
人類似乎真的很嗜血,如同那些所謂的軍事迷們,真的不知道會死人的戰爭究竟爲什麽那麽讓人覺得快樂。
只是感到一絲絲的悲哀。
我們只會感到恐懼,但是又有誰會去思考,這足以毀滅所有人的恐懼究竟來自何方呢?
很感动经过苦难后情侣的拥抱,反观现在的自己,忽然想流泪,目前自己的家的状态感觉不到温暖,伤心,淡淡的。
1,影片开头,1973年赎罪日战争,发生在10月6日至10月26日。
主要方向是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
战争头两天埃及、叙利亚联军占尽上风。
以色列一直对外否认有核武器。
2,韦瑟山紧急行动中心(Mount Weather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地下超级堡垒,国家预备指挥中心,该地位于弗吉尼亚,距离华盛顿特区48英里(77公里)。
1959年为了应付核打击而建造。
灾难时期,美国政府的核心部门能够藏匿于此,以保证指挥机构的持续运转。
4,SS-18洲际弹道导弹。
北约代号“撒旦”。
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末研发的第四代陆基核导弹。
射程达到16000公里,打击精度为500米。
1975年正式装备部队。
现在最新型号打击精度提高到了350米之内。
其分导式弹头可以同时攻击敌人多个目标,也就是说一枚导弹可以同时攻击10多个目标。
5,第二次车臣战争开始时间是1999年8月26日。
当年12月的格罗兹尼巷战是越战之后最残酷血腥的巷战。
由此推算这个故事的时间发生在1999年,而同一时期俄罗斯总统是叶利钦,美国总统是克林顿。
讲车臣战争的电影有《炼狱》、《爆破》、《风暴之门》。
6,电影里出现了美国总统的安保方式。
当时已经确定巴尔的摩有核武器,在撤退的过程中,安保人员配合默契,分工明确,行动果断,纪律严明。
其实,总统安保是一个体系,一般VIP出行的时候会设置多层严密的防御圈。
具体的例子有,2018年特朗普和某国领导人在新加坡的嘉佩乐酒店举行过会晤,当时新加坡将安保升到了最高级,出动了2.3万名警员,并且出动海军开展酒店周围的巡逻。
讲要员保卫的电影有《G4特工》、《22英里》和《十月围城》。
其中G4特工指香港警方保安处第四组,专门负责各国VIP的警卫和安保工作。
7,互相确保摧毁的核战略思想。
实际上俄罗斯和美国都具备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
也就是说他们在承受第一轮核打击后,仍然有能力展开反击。
电影里两位总统都在衡量核打击的后果。
犹豫不决其实也是担心对方的核报复。
先说电影本身制作很不错 一些场景装备武器等都挺下本 情节跌宕 节奏很好 各大老戏骨们保证表演缺点来说剧情稍微有点浅,只有美俄两国视角的黑帮火拼不过对于一个商业片还能要求什么呢?
再说说其他的,先指出一些需要注意到的重点: 原著是92年的,刚刚经历完圣诞夜之变不久; 而电影则是02年,911之后。
看得出来当年一部分西方精英同样怀揣着大同梦,在苏倒下之后希望能改善对俄关系,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结束,即使是电影中一个叫Mezmeroz的强硬派成为了俄罗斯总统,或者我应该叫Putin?(毕竟提及了车臣),这些精英们也给予了厚望,看看主角为其的辩护认为他们只是想要稳定和发展(毕竟同样也是白人,也信上帝)第二个重点是 原著的反派本是伊斯兰极端分子,电影则据说因为911而将反派改成了Neo-Fascist,其他基本忠实原著,核弹还是CIA偷的。
当年的这部分精英们认为敌人应该是Neo-Fascist而不是安拉胡阿克巴,即使这是在911事件之后不到8个月就上映的电影。
用现在的视角来看,这一小部分西方精英的看法相当的有远见。
但是这些想法完全没有被重视,比如这部电影出乎意料的低分数不管是imbd还是豆瓣。
现实往往就是这样的事与愿违。
西方世界完全没有致力于改善关系而是更加强硬对抗俄国。
而现实中声称在打击Neo-Fascist却是俄国人,对比电影,现实实在是太讽刺。
不知道当年那些认同原著或者电影的理念的这些制作人,投资人,精英,上层阶级怎么看这二十年后的世界?
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噢,他们可能没办法发出声🤫
好早前看过的片,刚又重刷。
怎么说呢,也算是部有意思的片子,虽然是典型的烂俗设定和烂俗桥段。
老美价值观的宣传总是这么直白,总统入橄场时的嘘声,卡伯特死前三问,美式橄榄球,救世主,个人英雄主义。
纯纯的美式主旋律,但也就老美能这么拍,一碗白饭翻来覆去地加不同佐料,人家也吃的津津有味,不得不说,也就九十年代的老美有这本事,谁让人家世界一超,怎么说就怎么对。
整部电影一如既往地在最后一段烂俗的激情演讲桥段后,大鹅做出让步,在电影里保住了美帝的面子和里子。
反观大鹅的暗杀,政治斗争等,个个都是战争狂人,美帝军方个个保持冷静、专业的职业操守。
整部电影让老美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俯视着大鹅,整个故事就是用电影的方式,体现老美在整垮苏连后整个社会对苏抱有那种不带同情的一丝怜悯。
也不得不说,片子里也刻画了不少新奇的观点,比如大鹅新总统上位后,需要派遣高官访问,既是外交礼节,也是要通过面对面交流,近距离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从而直观判断对方的能力性格。
又或是参议员的情报工作会议,需要智囊团伴随,慎之又慎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从而避免基于主管因素导致的重大决策失误,虽属艺术加工,但表现方式也确实挺像是展现顶层决策过程的那么回事。
不过大本和杀手在码头的搏斗,纯属画蛇添足。
大本在火海里开车,又凸显刻意,没文化终究是没文化,老美观众还是喜欢那种感官刺激,没有的内容硬塞也要加进去。
2017.11.12好多年前看过一遍,留下的印象就是“剧情好复杂,人物好多,没看明白”,这回重看,看明白了。其实还蛮好看的,大本很难得地演技在线,还有我喜欢的凯撒大叔演俄国总统,好可惜没能开成系列。
其实还是英雄主义影片,两国元首真蛋疼,尤其是美国总统,都被核打击了,还那么“淡定”……
其实归根结底我还是喜欢美国主旋律大片……
应该说这部片子还是不错的,就动作、情节来看不是很好,但是有一定悬疑,吸引观众眼球。#李某人的观影录#
世界可太不安全了
跳着看完的
喜欢战争片的朋友值得一看
很久以前看过,现在再看还是震撼啊。。。。。剧透一下:核爆了。。。。。恨我吧!!!
其实蛮好的
冲着摩根弗里曼来着
有点扯~
这部John Clark终于出现了!虽然互动时间不长,但是好基友太萌了好吗,求重启版一定要撑到好基友会合><就算没看过原著,只靠之前三部的感觉,大本的JR也确实OOC了点,毛利毛躁愣头青小伙真的不是那谁吗。以及编剧每次都搅和Jack和Cathy的约会是闹哪样啦
cctv6看的
演技都爆表了
111
cctv6的配音实在不咋地
很好的商业片,好莱坞传统美俄危机
后半部分还行
看的事兩碟裝的看到第二碟才覺得緊張起來,核彈爆了,兩個國家都差不多要仍炸彈了不過爲什麽電影里普京一下就搞下臺了?還有最後做掉那幾個法西斯怎麽還用特工暗殺的手段呢,直接抓起來,判個反人類罪不行嘛??
本 阿弗莱克拯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