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在观众吃惊的目光地注视下 由正义到邪恶 由被伤害者到施暴者不断的转换着[Crash]期待这么打动人心的电影很久很久了 从看它的预告片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定是一部深入灵魂的电影 只是没想到要过了这么久才看到 果然 彻彻底底的打动了我 从第62分钟开始眼泪就没有停过看到并帮助到外表坚强的人在脆弱或受到伤害的时候的人一定会成为他最重要的朋友 但这往往是他平时最不够珍视的朋友 他会为此而忏悔懊恼责怪自己 ..天空从此开始变得异常的明亮坏人作了好事会让人感动 但是好人作了坏事却不会令人愤怒 即使是很坏很坏的事情所谓的"坏人"在紧要关键的时刻让你看到他的善良的时候 那种感动是震撼人心的 所谓的"好人"无意错误的做出了罪恶的事情的时候 那种诧异是令人心碎的到底怎么辨别好..人呢 是在他做坏事以前 还是在他做好事之后讨论好与坏是没有意义的问题 就如其实并没什么好人与坏人的分别.. 首先 我们把个人的行为称为好或坏 不是看其行为的动机 而是仅仅考虑行为的结果是有用还是有害 然而 人们很快就忘记这些名称的缘由 认为善与恶的本质天然的存在于行为的自身 不用看其行为的结果 ..不是我说的 是尼采 太人性的希望每一个人看这部电影 强烈的希望导演Paul Haggis就是去年的那部同样震撼的[Million Dollar Baby]的编剧 这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似乎 足以让他成为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还有一句话 这部电影的音乐同样是非常出色的 在适当时候出现 配合画面感动我们的灵魂 做这音乐的是我也非常喜欢的Mark Isham 优秀代表是[Life As A House]
题记:当瑞恩警官从快要爆炸的汽车里救出曾经被他侮辱的有色人种的妻子时,白人拯救苍生的美国好莱坞式豪迈再次胜利,这点上想在好莱坞混的导演绝对不可忘记。
――――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www.moviexclusive.com/review/crash/poster.jpg[/img]寒冷的冬夜,晚归的人行进在夜色里,只要前行就会有各种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反映在银幕上就成为一个套筒结构,你的故事连着别人的棋局。
人生在世,正如西谚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磕碰之间的宽容或许是最好的共存之道。
两个分属亚裔、南美裔的妇女因为交通事故的争执开始了这部电影复杂的叙事过程,这样的方式有点像传统的滑稽戏里的《13家打麻将》,在所有交叉的情绪失控之后找到一个和局的可能。
少数民族族群一直是美国敏感的神经,影片的前半部分是许多矛盾点的揭示:黑人对于被冷落的抱怨、阿拉伯裔人群带来的不安、心理失衡的白人警官瑞恩粗暴对待有色人种夫妻、被洗劫一空的阿拉伯店铺等突发事件,连续不断的事故发生在八个不同的家庭,编导利用蒙太奇将他们串在一起,诸多的事件交织变成导演阐述族群问题的传声筒,数条线索像小溪奔涌在最后汇入宽恕的大海,事件的层层铺垫最后达到电影高潮的手法一直为好莱坞惯用,也特别容易征服折中主义的奥斯卡评委们。
同样,电影大段的关于公正的台词必然受到美国少数民族的首肯,在所有惺惺相惜的表面之后是美国政客选票的秀场,911之后,在一直紧绷的防恐形势下,少数民族的安抚和相互沟通势必成为稳定重要的砝码,而以电影灌输和谐共处的讯息无疑是非常有效地途径,美国主流电影有着强烈的教化作用,好莱坞的主流电影永远和美国政治高度一致,任何和美国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甭想得到奥斯卡的垂青,《慕尼黑》《晚安,好运》在今年奥斯卡上吃的就是题材的亏。
《冲撞》成为最佳影片最大的卖点就在于它有一个种族问题和谐性论的外壳,电影套筒式的繁复结构其实是长篇肥皂剧惯用的吸引观众的手法,电视编剧出身的保罗·哈吉斯依靠打乱线性叙事再组接的方法把一部老生常谈的种族题材电影变成了道义脱口秀,向主流价值观靠拢成为好莱坞导演生存之本,这种媚俗直接导致了电影的情节编造感很深,无数的巧合里观众往往可以猜到结局,而充满幽怨的音乐很容易引起观众对有色人种遭遇不公正待遇的的同情和共鸣,好莱坞总是能够编圆一个故事。
《冲撞》的片名不仅指落山矶夜半的交通事故,它同时是指人与人之间恩怨摩擦造成的理性冲击。
人或许很难摆脱环境,可是人能在心灵的安慰之后发现和睦共处的途径,灯火阑珊是落山矶的需要的是彼此的理解和灵魂的靠港。
对亲人而言我们总会希望他们的平安,《冲撞》里给父亲买枪防身的女儿,为女儿带上护身符的父亲和劝妻子息事宁人的丈夫都构成了善意的支点,这个支点也让他们在突发事件里能够想到更远,这就是电影所表述的宽恕主题。
人无完人,不断的巧合引起下一个碰撞点,悲欢离合之后就是弥补心灵创伤的过程,人们在诉求和指责里再次检点自己的过责,直到彼此相互理解,所有的细节安排都向着种族和谐共处的主题,这非常符合主流当下美国的价值观。
慷慨陈辞的台词为有色人群抒了一口怨气。
因为是主题先行,诉求意愿的电影,演员发挥余地不大,剧情的设计也因为编织的戏剧性而减少了对于矛盾冲突的震撼力。
瑞恩警官在导演煽情的音乐里必然走向和解,所有关于种族的话题都被导演诗意化处理了,在柔意的音乐里族群的歧见荡然无存。
当瑞恩警官从快要爆炸的汽车里救出曾经被他侮辱的有色人种的妻子时,白人拯救苍生的美国好莱坞式豪迈再次胜利,而这样的拯救还出现在黑人编导情绪失控的段落和阿拉伯人杀锁匠的段落,同时,黑人编导对黑人小混混的那番告别表明着黑色人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决心。
而在现实里,积怨太深造成的不信任往往让简单的摩擦演化成族群暴力,有时就是鸿沟不可调和。
这是经济落差和教育问题所致。
《冲撞》以它流畅的编剧和一个宽恕和救赎主题赢得了所有渴望和谐和宽容人们的心,而我个人最喜欢的镜头是锁匠为女儿带上护身符场景,那是美国人的希望,也是世界的希望。
一个和善良与平安有关的念向,这是为人类祈祷着的天使,她出现在良心发现的一刻。
【附录:影片资料】《冲撞(Crash)》2005美国: 导演: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主演: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唐·钱德尔 Don Cheadle、马特·狄隆 Matt Dillon片长:115分钟奖项:第78届(2005)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歌曲奖个人评价:艺术性2.5,欣赏性6(学剪辑的看看)2006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中午11时50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整部影片张驰有度,人物形象丰富饱满,情节精心布局,确是大师级的力作。
然而影片所描绘的决不仅仅是种族之间的冲突,真正激动人心的每个人物在crash事件中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
正义与邪恶是人性的两面,无论你是处于社会的底层还是处于显赫的位置,你的人生都会被一个一个crash所笼罩。
crash问题显然不是局部的,不是多种族社会独有的,而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会面临的。
种族歧视只是一个典型,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歧视。
在中国就有地区歧视,省份歧视,户口歧视,性别歧视等等等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如果没有建立起独立、健全的人格,你的思想很快会走上歧路,即使你有了健全的人格,在个人机遇,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你也可能命途坎坷。
我甚至想将crash抽象为中国传统易学中的相生相克,而善与恶也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
假如一个人有罪,那么这个社会也有罪。
以为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结局就是一样最终走向罪恶。
美国很多影片在阐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所展现的深度与力度,显然比很多中国城市编写的文明手册内涵要丰富很多,也比那些高高悬挂的宣传标语更有说服力。
当我们习惯性的用社会矛盾、阶级斗争这样的刚性词语描述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境界显得那样的狭隘、单调、不可调和。
而我们今天面临的所有问题在人类社会存在之后就已经有了,我们被这些表现形式迷糊了双眼以后,也忘了如何去解决问题。
事实是被很多发达国家奉为至宝的孔孟学说,儒家文化,在中国应者寥寥。
还有些人对着孔子的只言片语,大肆批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落后,最重要的表现是思想文化的落后。
而当代发达国家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所依托的治国思想恰恰是中国传统以人为本、仁义治天下的思想。
中国人在中西方文化的crash中,丢弃了自己的至宝,捡着别人的唾弃物,可悲之至。
在种族歧视背景下对生活的挖掘很深,内容充实,立体感强,BGM很赞,每个黑人演员都是实力派演技十足,每个故事都有人性的“撞车”亮点,黑人妻子在车中被对自己性骚扰的白人男警察营救、小女孩穿着她爸爸给的童话中的“隐形斗篷”在无知冲动的杂货店老板面前飞身救父、白人小伙自以为善良却因经验缺乏害死无辜、富人妻子缺乏安全感在电话中阐述了最真的事实、黑人丈夫似乎在为那位无辜的人送行,脱掉了在亲情面前无力的“外衣”后对他妻子说爱、被盗杂货店老板因为一颗空弹找到精神寄托、黑人强盗小伙在自相矛盾的抢劫同肤色人的车后反省并放了一车的偷渡人。
电影中每次人性的“撞车”都不存在对错、你每次的选择都影响以后的发展,而每次矛盾都是之前的积累,那些积累的小矛盾又可以追溯到种族歧视,其整体性渲染力有此可见,电影似乎在主张种族歧视的可恶,但电影中好的结尾也在阐述每个人都是心存善良只是被激励的方式不对,也需要在浮躁的环境下保持心静正确处事。
从汽车追尾开始,到汽车追尾结束,影片就叫作crash。
而这个名字,更包含了另一层意义,种族的摩擦和碰撞。
种族问题一直也是美国人的敏感话题,可我相信,大多数美国人看过这部片子后都会感到满意。
因为美国人大部分都是善良的白人,他们一直关心黑人的平等,为黑人遭虐事件而愤慨。
看了这部片子后,他们可以安心了,可以不必再为詹姆士.雷(刺杀马丁·路德·金博士的白人)而忏悔了,也可以不必再为马丁·路德·金的未竟事业而祈祷了。
因为他们发现,美国已经是有色人种的天堂了,而在这天堂里行善的天使,正是白人。
于是在奥斯卡得奖了,当那些评委们看了这部片子后一定拍手叫道:事实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导演、编剧那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把美国种族问题的根源分析的太透彻了,把事实真相揭示了,功不可没啊。
奥斯卡算什么,他们应该得的是诺贝尔和平奖。
如影片中暴露的那样,确实存在着一些种族歧视分子,可是他们需要理解。
对待阿拉伯人(影片中他们自称波斯人)的态度是暴躁了点,可那是因为911的影响啊,应该理解亲人罹难的痛苦啊。
更何况政府还为一个叫萨达姆的伊拉克人授予了勋章,美国白人的心胸之宽广可见一斑。
再看那位对黑人妇女性骚扰的白人警察呢,当时的事件确实令人气愤。
可他也需要理解,那是因为他为救自己父亲而刚碰了一个黑人女人的钉子,一口恶气要出呢。
百善孝为先,应该可以谅解吧。
如果不能,那更令人感动的在后面,他冒着生命危险在车祸中救出了那位黑人妇女,这样一位舍己救人的种族主义者你能不原谅吗?
是的,在现实中,或者说在影片中,两个黑人分别被两个白人警察开枪打死了。
可这是新闻报道的表面,被隐藏的事实是什么呢?
且看,其中一位警察是同情黑人的,在白天还救了一个黑人的命,晚上又给一个路边的黑人小混混搭车,雷锋啊!
因为怀疑那个黑人要掏枪,在警告不听的情况下出于自我防卫的本能而射杀了他,当然,事后他深深的忏悔了,更可能为此一辈子痛苦。
而另外一宗事件没有叙述过程,只是从事后的调查了解到,那个死掉的黑人(是个探长)吸毒、贪污,而调查组却要为了黑人的名声而掩盖证据,并不惜牺牲那个“无辜的”(影片中另一位黑人探长语)白人凶手(也是位探长)。
于是,对外发布的新闻就这么出来了。
善良的美国人民啊,你们可曾知道,那些被新闻抖出而被诬陷的恰恰不是你们所关心的黑人,却正是白人啊。
他们被诬陷,被当作杀害黑人的刽子手,被当作魔鬼却无怨言。
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可是你们黑人也太不自重了,怎么一点都不体谅白人的苦心呢。
他们为你们伸张公道,可你们却为了保全自己的位子而不敢说;他们为你们颁发荣誉,为你们掩盖罪行,为你们遮丑,甚至连白种女人都让你们搞了,可你们还不知足,还是要犯罪。
你们不但抢白人的东西,还抢自己同胞的东西。
白人在你们面前都很注意言词而生怕触犯了你们的尊严,可你们自己却骂自己黑鬼,一点都不自重!
唉,谁叫美国的白人都是天使呢。
影片最后,除了那两个倒霉的黑人(倒霉的黑人强盗和腐败的黑人探长)之外,结果基本是个大欢喜。
有色人种的肉体和精神都得到了拯救,白人拯救了黑人,黑人又拯救了阿拉伯人和亚洲人(或中国人)。
天使在人间啊,高贵的人拯救低贱的人。
难得导演这番意味深厚的寓意了,这简直是伟大的希特勒的人种划分哲学嘛。
如果把中国春晚的一首歌作为影片的主题曲就更好了,让白、黑、黄三种颜色的小孩唱:白人,黑人,黄人,我们是幸福的美国一家。
原以为国人喜欢拍这样的片子,没想到美国人也喜欢拍并且喜欢看。
看来都是爱听甜蜜的谎言的。
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也许根本用不着千遍。
可耻的是导演和评委们,可悲的是被愚弄的民众!
没看过的朋友奉劝还是不要看了,看过的朋友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被导演把脑子给撞坏了。
重看一遍的时候仍旧感动,为那个冲入汽车中的男人,为女人烟火中的回头落泪。
为小女孩抱住父亲,父亲绝望的哭喊。
为这城市的华灯初上,雨中的车灯,滚落的黑人男孩,手里握住的木头雕像。
我们知道种族歧视不好,知道自己也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但当我们看到街上成群结队的黑人,我们还是会感到害怕厌恶。
我们明明做人都恪守准则,但还是有人对黄种人有偏见。
当我们在努力为自己这个种族证明时,我们总会有同胞在拖后腿。
生活就像撞车,有因不一定有果如果我是评委也选它是最佳影片,不是因为最好看,而是因为最反映社会现实。
我很疑惑,如果《撞车》能得奥斯卡,为什么《低俗小说》不能?
为什么《爱情是狗娘》不能?
或许本片倒叙的手法还有所不同,但在这样交错的结构上并不比后两者更加巧妙。
或者说本片的主题更加现实和深刻,尤其是在揭示种族冲突方面,对美国社会有很深的警示意义。
但是我却觉得对于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来说,不应该是仅对当下发言的,普遍的人性、永恒的真理才是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
所以在我看来,《低俗小说》和《爱情是狗娘》的主题反而更广义,更能感染全世界的观众。
当然本片确实是一个很复杂很深沉的故事,可能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解读,比如一开始对“撞车”内涵的解释——我们每个人都躲在车窗后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太怀念了,所以借撞车来寻回这种感觉。
这对工业社会表面的冰冷和背后的扭曲做出了深刻的揭示。
只是种族歧视这个主题太尖锐太明显了,毫无回旋直指人心,反而模糊了观众对这种普遍意义的思考。
这是无疑是一部杰出的电影,但在我心目中一定及不上《断臂山》。
尽管后者我还没看过,但是,我就是这么确定。
中国的二百五翻译很完蛋,他们在撞车的DVD包装上写道,“在未来的三十六小时里,一场意外的车祸把这些生活在洛杉矶却素不相识的一大群陌生人拉到了一起,在短短的36小时内,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结果我无数次和这部电影相遇,看到这几句话,就总把它当成了一个俗套的灾难片,直到看到它得了奥斯卡,才买来看过,一边看,一边庆幸自己还好没有将它错过。
去年看的电影不多,这是难得喜欢的一部。
我一直非常喜欢看群戏,因为从技术角度来讲,它是很难拍得流畅自然,众多人物,千头万絮,搞不好就是乱麻一团,所以拍摄群戏,在我看来,是即考验剧本结构,又特别考验导演功力的一件事情,因此近几年来,更是难得看到一部群戏的佳作,上次还是《高斯华德庄园》,也是很多人集中在短时期内的种种表现,那种属于戏剧所独有的畅快淋漓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但那也是2001年的事情了,况且《高斯华德庄园》是把人都关在大宅子里搞事情,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和一件事情相关的不同人。
这和在洛杉矶这样一个繁华的大城市里将各不相关的人物连接起来相比,显然后者要困难得多。
我看到媒体上有人惊讶为什么《撞车》会打败《断臂山》,有资深的影评人士找到的原因是,《撞车》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的问题,或者说是因为它长了一张“奥斯卡的脸”。
而我却觉得,《断臂山》是一部典型的作家电影,它改编自小说,李安的思想深度虽然是没话说,但是他的讲故事的手法,却一直是作家式的。
这并不是不好,只是电影之所以成为小说或者绘画,或者音乐所不可代替的一种艺术形式,却正是因为它的讲故事的方法,是影音光色多种感官体会相结合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撞车获得本界的奥斯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它更加的纯粹,用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撞车》是做了一件只有电影可以做到的事情。
讲了一个只有电影可以讲的好故事,而且这故事讲得还很好,它有作为电影所独有的细节,不可以被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所代替。
“他人既地狱”,我在边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直想着这句话,看到有人在评论它,总是去强调他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的问题的时候,想到的也是这句话,黑人是白人的地狱,白人是黑人的地狱,但有时候,黑人也是黑人的地狱,影评人是导演的地狱。
我看着种种的影评貌似客观的分析美国的社会问题,心中就忍不住冷笑,其实这样的一部电影,说的不过是人罢了,人和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相同,不论他们是白的,黑的,中东的,还是西班牙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隔阂,并不因为皮肤的颜色差异或相同而决定。
我们,包括我们看电影的人,心存偏见,也并不是那样的置身事外,如果不相信的话,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就问问自己,当那个菜鸟小警察和黑人小青年同车的时候,当黑人小青年笑了起来,开始掏自己的口袋的时候,有多少人,会担心那个黑人掏出来的是一把枪?
老实说,我想过,在看到结局后,我问过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
然后我不得不坦率的承认,因为那是个黑人。
你看到一个中国女孩和白人男子在一起会怎么想?
你看到一个中国女孩和一个黑人在一起又会怎么想?
如果你说中国没有那么多种族问题,那么好,你对新疆人怎么想?
你对东北人或者上海人又怎么想?
你看,人就是这么复杂的,我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它反映的是复杂的人性,而不是黑人,白人,伊拉克人那么简单。
因为它让我知道我自己也是复杂的,而不像一些影评人自以为是的那样纯洁。
白人也可以是弱势群体,黑人也可以欺负人,当一个小警察父亲的痛苦命运掌握在一个黑人的手里的时候,白人小警察也会被黑人欺负,专门抢劫白人的黑小子冲上车却发现同样黑皮肤的男人也可以开高档汽车。
委曲求全取得了成功的黑人该愤怒的时候不愤怒,不该愤怒的时候却查点送了命。
一心以为自己可以公正对待他人的年轻警察最后理想破灭,发现自己和自己鄙视过的人并没什么两样。
一心想伸张正义的黑人探长却被人嘲笑,“你想干什么?
你想维护一个白人么?
” 世界好象是无休止的轮回,很多问题绕来绕去,总是最后会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
我们是怎样出生的,又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这似乎需要我们一生去追寻答案。
我们永远在试图跳出他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种种定义和概念,但又同时在用这种种的定义在定义着别人和自觉不自觉之间证明着这些我们厌恶的定义,身为一个黑人,白人,阿拉伯人,富人,穷人,男人,女人,人生巨大的转折也许只有那么几次,但是种种的束缚却总是在日常不经意的细节里,像空气一样将我们包围,你无法逃脱,这才是最让人感到窒息的,即便是你会试图寻找看上去和你一样的人,但那也只是外表而已,他人即地狱,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却为它所表现的那种强大的冲撞的力量而着迷,砸碎玻璃,捣毁世界,冲撞使我们心灵深处那个封闭的自以为是的世界毁坏,冲撞将我们猛的抛入空中,砸入他人的世界。
然而我想,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畅快和淋漓吧。
我们冲入他人的天堂,我们自己的地狱,即便是痛苦的,伤痕累累的,但也是让你感到自己的灵魂是活着的,因为我们会在那里遇到很多人,但无论遇到谁,你遇到的都是你自己。
另外的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鲜活的你自己。
而那些从来将自己保护得好好的灵魂,故步自封的头脑,只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的衰老,死去,腐烂而已。
他们永远不知道,自由之门,就是这样被撞开的.
一连三天把《Crash》看了三遍,每次都看得泪流满面。
不过我想这不算什么丢人的事情。
比较有趣的是这三次都是在同一瞬间,一直在打滚的泪水好象突然得到了批准一样夺眶而出。
于是我不怀好意地邀请一位从未观看过此类型电影的“初级观众”来验证我的感觉是否带有普遍性,结果是:当这一瞬间过去,他说话的声音突然变得哽咽。
因此可以说明:不少人会觉得这一瞬间是本片制造的悲剧性情绪的峰点。
片中感人肺腑的场面不少,许多场面也在大肆渲染地用音乐,慢镜之类的老生常谈的方法竭力“煽情”,但为什么这样一个平平淡淡的镜头却格外突出?
人物的“多维”是一个很难被确切描绘的概念,但我们还是可以暂时简单地把之理解为角色性格之间的“矛盾”。
美国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则时常被概念化(尤以漫画电影为甚);作为另外一个极端,欧洲电影则时常会把“维”扩大到几乎离题(戈达尔的若干电影作品可以作为这一“几乎离题”的典型例证————比如让一个江湖大盗大谈性观念),但这样的“多维”其实对塑造角色并不会产生多大的意义,因为他们并不代表着一种“矛盾”,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
从剧情看《Crash》中并没有严格的主角,配角之分,Matt Dillon饰演的Ryan的戏份也并不多,但如果按照编剧理论,Ryan是全片中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全体人物中最多维的一个角色,Ryan的性格和行为中的种种矛盾牢牢地锁住了观众的注意力,是全片中最能让观众产生“移情效应”的角色。
Ryan的“多维”塑造经过了手法传统但巧妙的编排: 1 在与“非美裔”社工论理没有结果的懊恼情况下迁怒于一对“有不法勾当”的黑人夫妻身上;在遭遇女人的“过激言论”后同样以“过激行为”报复。
“种族主义者”的第一维成功树立的同时,Ryan的行为动机本身是没有漏洞的————作为一个单纯的“种族主义者”,侵犯一个黑人女性并不需要以“因遭遇女人的过激言论”来作为动机。
编剧从一开始就已经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一角色; 2 对父子关系的描写以及对Ryan父亲病痛的正面描写客观上削减了观众对Ryan这一“种族主义者”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他的下一个行动(再次找社工理论)埋下动机。
那张充满爱意却束手无策的脸使“关爱家人”的第二维的树立仅仅寥寥几笔,却能落笔开花; 3 Ryan次日再次找社工理论,恼羞成怒之中道出的关于自己身上的“种族主义色彩”的背后真相令人信服和同情,到了这一时刻观众其实已经很难再把这一角色在心里定位为“种族主义者”。
除了充分和巧妙的编排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Ryan这一角色的心理和行为都是为常人所熟悉的。
它不是描绘CIA的机密工作,也不是什么边缘人物的常人难于接受的极端的价值观,而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生活本身: 试问有哪位观众不曾为病痛的亲人焦虑和伤心?
有哪位观众不曾因为不公平的制度或仅仅因为“运气不好”而遭遇无谓的苦难?
又有谁可能在发生了这一切之后仍然能够象“耶酥”一样前嫌尽弃,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那样继续生活?
仅凭以上几点细节,观众的“移情效应”足以充分地产生。
观众们都理解到了Ryan其实在警察的“威风凛凛的外形”之下,他不过是一个在社会中下层挣扎求存,而且处境十分被动的常人。
事实上,这一段落树立了Ryan这一角色的最重要的一“维”。
4 救人的段落表现了Ryan这一角色的最显著特征:一个尽责尽力的警察,这在第一场戏中就已经几乎被毁的一“维”终于被成功地重拾。
电影用了很“长”的篇幅描写Ryan如何急匆匆地奔向出事车辆,如何焦急地在漏油的汽车中试图营救受害人。
作为角色的“多维”塑造,到了这一步其实已经相当完整和完美了。
被救的黑人女性刚好曾经被Ryan侵犯,这显然是一个刻意安排的“巧合”————这一“巧合”是另外一个小故事的“转折点”,但一个曾经被几乎完全破坏的“维”不仅仅需要一个常规手法来重筑,它还需要一种非常的力度,这一“巧合”的剧情编排是Ryan这一角色“多维塑造”的最重一笔,在非常适当的电影手法衬托下,这一段落所形成的“第一高潮”的力度非凡,它全面提升了Ryan这一角色的表现力————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体,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5 影片的最后,镜头又转向了Ryan和他那正因病痛而苦不堪言的父亲,重新“逼迫”观众去面对(可能是编剧自己最看重的)角色的一维:一个关爱家人的平平常常的人。
综观这个过程,这一“结局”是异常低落的。
这一瞬间才是这一角色乃至整部电影的“基调”————它意味着一种强烈的,不可逆转的生活的负面。
这一为时仅仅数秒的镜头犹如一首宏大交响乐作品的结尾一样,回应和回响着前面所讲述的一切,当一切突然再次浮现于脑海中的时候,当观众们终于突然领悟了这一“基调”的时候,心理是不可能不为之一震的。
那就是人们突然难于抑制地悲从心生的时刻了。
以上几点仅仅是从“多维塑造角色”的角度试图分析这一“高潮”的产生原理,其实任何一部电影的手法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一“高潮”的产生同时也借助着其他的手法。
其中有一个细节是不可忽略的,虽然可能很少人会意识到,但它实际产生的效果却是显著的————在所有的人物中,唯有Ryan这一角色是没有任何发展的: 他仍然做着他每天的工作————当一个警察; 他仍然充当他的“种族主义者”————没有任何东西改变过他的思想; 他仍然面对着他苦难中的父亲伤感而手足无措————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善。
波斯店主在一番疯狂行径后或许将充满希望地东山再起;小锁匠可能即将再次搬家;黑人夫妻可能将学会互相体谅,黑人警官或许将不再对他的同族视而不见...其他的人或多或少都产生着各种变化和影响,积极或者消极,但只有Ryan这一角色犹如深陷泥塘,观众没有感觉到这一角色有任何发展的可能。
这一对比产生着令人绝望的效果,使观众无法不对Ryan投下极大的怜悯之心。
这是这一“高潮”的产生原理中不可忽视的浓重一笔。
电影手法中的“平行剪辑”也起着重要作用:惯常电影中的“平行剪辑”通常是为了强调“同步性”,但在《Crash》中,除了强调“同步性”外这一叙事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或者数个不同线索的故事互相借助以产生戏剧性积累。
细看本片,其实并非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完整的:比如黑人电视导演和太太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正面解决,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彼此之间都发生过什么,这个故事相对缺乏充分的“转折点”,但是借助其他小故事已经营造的戏剧性:前程(可能)尽毁的年青警察;大难余生的家庭;被病痛折磨的父子...这一切都足以让观众感觉到“家庭成员应该齐心协力维护家庭的平安,和睦的重要性”,一句深情款款的代表着宽容和谅解的“I LOVE YOU”是最令人满足的。
其中的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非常巧妙地把“剪辑”等等所有的手法所产生的效果的顶点都安排在同一段落涌现。
所以结尾的这一段落时间长达六分钟有余。
《Crash》是一部非常传统的电影,它的具体手法甚至有些略生硬之嫌(比如一直在利用同一动作作为不同场之间切换的“法宝”),它的价值观,它的角色塑造手法,它的编排原理都没有任何“创新”的地方,但我非常欣喜地看到今年的OSCAR最佳电影奖被颁发给了这样一部“全无新意”的电影作品————这一事实是对一种朴实,负责,认真的创作意图的认可和鼓励。
任何电影人都应该诚实地这样问自己: 你的角色有几个“维”?
你真的在用心构筑他吗?
最后,谨引用艺术大师富特文格勒的一段关于艺术创作的文字来作为这一篇短文的结尾: “独创性可以有两种根据: 一是音响本身直接的材料————新和声,新节奏的新颖和独特; 二是已经熟悉的材料结合运用所生的新颖。
我把前者称作是纯理性的。
自瓦格纳以来这种尝试已经够多了,他们把我们带进了深渊。
第二种带有真正的人性力量和艺术力量,但却得冒不被认可的险,因为这种独创性只有在相应的解释下才能体现。
...... 艺术材料本身的发展可能已经用尽,但艺术发展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但求人们要将真实,协和,神圣的协合交给大众而不是相反的东西。
”
当好莱坞把小金人颁给《撞车》的时候,又一次验证了那个著名奖项的主流口味。
《断背山》里的爱情再纯粹,也只存在于艺术作品里,现实是天人永隔,鲜血凝结了艰涩的同志之爱。
而《撞车》让评委们面对的是当下困扰美国人的现实,种族歧视甚至仇视,更要紧的是,电影有一个光明的结局。
其实与其他几部提名电影相比,《撞车》的获奖也算当之无愧,拿《断背山》来比较,只说明我个人的口味而已。
导演保罗·哈吉斯继《百万宝贝》的编剧之后,在《撞车》里,他几十年积累的电视剧集编剧功夫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十几二十人的群戏,时间又限定在24小时之内,却有条不紊,掌控自如,每条线索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人物感情饱满,丝毫不让人觉得有促迫急就之嫌。
至为难得的是,电影的节奏也是张弛有度,情绪缓缓又又力地推进,在巧合之下,编织出一个完美的圆,到了最后,随着音乐响起,一部纪实风格的社会片,竟然也会让人像史诗或爱情片观后那样心理熨帖舒坦,同片中的大多数人物一样,得到了一次称得上完美的宣泄,看到生活原来仍然充满希望。
这样的圆满的故事,这样纯熟的电影语言,这样强的掌控能力,在近年的好莱坞电影里,的确难以找出与之抗衡者。
就是因为这个故事编得太圆了,反而让我觉得不真实。
美国人的社会问题我不感兴趣,这电影让我喜欢、打动我的,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普遍的人性困境。
我不觉得这是部社会学意义上的现象展示或问题解剖,那不是电影导演的事情,保罗·哈吉斯怕也无力承担。
他展示给我的是每个人所面对的生活困局以及它们对他的生活和心灵所造成的影响,这些困境和焦灼及其导致的愤怒和情绪失控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只是电影里借助了美国有色人种这个群体来表现,所以让人们忽略了其心理学上的意义。
社会问题不能靠这一个个巧合得以解决,不能靠某一个人的善意举动就引起连锁的改善,心里上的疾患更加难以在一夜之间痊愈。
猥亵有色人种女人的白人警察可以在第二天拼着性命搭救了同一个女人,可是晚上他仍然要面对被病痛折磨又无法沟通的老父亲,次日还会恨不得杀了那个不近人情的黑人女秘书。
而那个年轻警察不论多么心存善念,客观公正,最后因为恐惧枪杀无辜黑人而后毁车逃逸的却是他。
好坏善恶,哪里那么容易下定论。
生活的压力,亲情的缺失,安全无保障,人格受侮辱,你怎么能指望他们都心平所和,逆来顺受?
如果不找一种方式发泄,恐怕剧中的每个人早已经精神崩溃了。
只是片中多了些巧合,他们平时撞车后的互相争吵对骂突然就升了级,被命运推着经受了更大的考验,让理性的力量骤然失控。
电影里也是靠了巧合,让人们又轻轻巧巧地找到了安慰甚至救赎。
波斯老男人不知道他开的那一枪是空包弹,小女孩生还的奇迹让他以为那是他的天使。
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明明没有什么天使,善与恶都在自己的心里,只要在这样灰暗的日子里生活,前一天的天使也许就是另外一天的魔鬼,谁能碰得到一个真正如小女孩般的天使而得到彻底的解脱?
可是大多数人仍然会让自己感动并相信那个小女孩的故事,总会有些东西是那么美好,有着搭救人心于苦难的力量,否则,我们怎么捱得下去?
其实有些问题拿出来放在桌面上很直白的讲出来,发牢骚并不是最佳方式,克制比表达更佳难拍,不过2004的片那时候还没有弗洛伊德,也拍不出绿皮书这种种族歧视的好片,豆瓣这个分有点高。两个黑人大学生因为在路上遇到白人女人看见自己就往白人老公那边缩了缩,就把白人的林肯领航员抢走了?警察追查时把开着同一型号车的一对上流社会的黑人夫妇拦下来,白人警察借着搜身性骚扰抚摸黑人女人的脚踝,小腿,大腿……而黑人老公却趴在豪车上还在对黑人警官道歉,不否认现实中会发生比这种更过分的情况,比如弗洛伊德的死亡,但影片中冲突高潮有点人造雪那味儿。好消息是在影片的18年后,即使心里多鄙视黑人白左们也得装出一副大家都是平等的上流社会思想哈哈,不知道谁会拍一部关于华裔的美国地位现状呢?不然黑人大学生抢了车都要压死了一中国人。
不明白为何赢了奥斯卡。好刻意,为了讲种族而讲种族,衔接的也不好,有几个很不错的小细节,但是整体欠佳。
要看巧合和蝴蝶效应可以看《撞车》,还有《阅后即焚》。哈吉斯说:“我想,我拍电影的题材是困扰我自己的问题,并不怎么考虑到观众的想法。但如果我觉得困扰,也许别人也会。”
各种人物交错,刻意剧情设置,牵强人物纠葛,想把所有社会矛盾串联起来,自作聪明。整个电影就像个工业品没有丝毫美感,和电影艺术背道而驰。 我没有感受到他对于人和社会的爱,有的只是导演编剧满满的野心,为了话题而去拍,和为了爱去拍呈现出来观感完全不一样。而这电影恰恰就是为了功利的前者。电影里面到处都导演的旁白我要拿奥斯卡,你们都是我的工具人。作为奥斯卡最佳,本来是有最高期待的,毕竟挤下李安的电影,遗憾的是只不过是个利用政治正确不择手段获奖的心机婊罢了。
几组情节齐头并进,最后大曝光——“哗”!这种结构在好莱坞不少见,只是这部太凑巧了:虽说洛杉矶是多种族杂居之地,但都这么既冲突又和谐,既无奈又欣慰,“不破不立”、“以斗争求团结”,也太凑巧了吧?看来全世界的左派都说同样的话,也都爱用巧合为自己挣声望,殊不知“过度的希望,自然而然产生极度的失望”,族群融合肯定比弥合贫富慢得多,强行提速的结果就是——撞车。
♥天使和恶魔同在♥/1.种族问题2.真是讽刺= =3.早晚你会懂做黑人是什么感觉4.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艰难的活着5.我不会放弃你6.人性真是复杂7.一人补偿一个么…8.我会保护你的9.超现实主义?10.每个人都有联系,每个人都有故事11.人类真是太脆弱了12.做好事会很开心哦13.雪与火14多线索网状结构交叉
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交织的线索看似毫无头绪却是十分有条理。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种族矛盾的激烈程度一定程度可以反映该地区的犯罪率水平。美帝可以自嘲种族矛盾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大天朝则会自夸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美满和谐。
如同一张白纸上的人物群像素描,对于有脸盲症的我来说辨认角色实在是煎熬。几场高空俯瞰的上帝视角审视着这个城市发生的一切,形形色色不同种族肤色语言的人在这里,上演着暴力与博爱、杀戮与救赎的反转。里面有些小故事真的不错,可是导演真的很烂,把许多个好故事掐得细碎以后都讲成了烂故事,还不如完完整整的讲清楚一个好故事。
虽然也算是跟11点多少分和盖里奇的片子一样的拼图循环链式结构,但重点不是玩戏剧性或者技巧,而是串联人生百态去呈现和批评种族歧视,真够沉重的,妙也算巧妙,但看着觉得很闷。
美国根本不是什么melting pot,而是一veggie salad pot。radish进去radish出来,cabbage进去cabbage 出来。
主题复杂,文法多重,Paul Haggis的厉害之处就是能把这些碎片拼凑成型,并且齐头整脸干净精准,挫败断背荣登最佳的CRUSH依仗的就是这种纷繁而又秩序的社会情感掌控力道。
应该是07年看的,印象很深。“撞车”也应该理解成冲突,其实这就是一部描写冲突的电影。种族、文化、信仰、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国度、一个复杂的城市,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大融合的世界,各种冲突每天都在上演。可是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家园里,生活都彼此牵系,为什么就不能多些和平呢?
在我的审美趣味里,这种电影只能得零分。热衷于所谓发掘人性的艺术家,其实和种族歧视者是一丘之貉,这两种人的骨子里都是对所有“非我族类”的高高在上。
看两个地儿哭了,一个是警察把那个女的从车里拉出来,还有一个是黑人把偷渡的中国人都放了。虽然最后那句“don't talk to me unless you're american”很搞笑
多个人物角色,多条故事线交叉在一起,却不觉得凌乱!整个电影的节奏超好,丝毫不烦闷。超喜欢小姑娘隐身衣的故事,那一声枪响顿感心碎,而几秒后发现她没事时,眼泪都出来了。人与人之间因为肤色外表文化国籍甚至经济状况都能分个三六九等,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人心、和互相的理解与宽容和不自卑的心态。
和几天前看的【爱情是狗娘】很撞脸,结构几乎一样。一场车祸展开几段人生,紧接着自我反思,只是主题更现实,表达更直接。电影剪辑很流畅,故事很紧凑,该表达的都表达了,缺点唯独匠气过重,审美疲劳。
第一次觉得中文翻译的标题是如此的苍白无力,crash,看完后说不出的感觉,心中感觉像是被抽走一块似的,貌似知道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只有一种无力感,人在人生面前如此无助。
剧本写得很好,但类似结构的电影里,约翰·塞尔斯的希望之城比它好太多了,没有它这么刻意和用力,镜头在人物之间的流转宛若行云流水,所以忍不住想压低一下这部片子的分……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没想到会如此有深度,有内涵。CRASH除了撞车之意,更有不同种族人群之间的碰撞意味。多线叙事表现的多位不同种族人群之间碰撞磨合,发人深省,被深深震撼,让人无比动容,落泪。几位黑人及少数族裔演员都是老戏骨老配角,演技太赞!奥斯卡最佳影片实至名归!
这种片子看着真是打不起精神,我是有多肤浅,背景音乐很不错,剩下的,感觉导演跟个新闻记者一样,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