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副本

Copie conforme,似是有缘人(港),爱情对白(台),原样复制,原型复制,完美仿品,Certified Copy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威廉姆·西梅尔,让-克劳德·卡里埃尔,阿加特·纳坦松,詹纳·贾凯蒂,阿德里安·穆尔,安杰洛·巴尔巴加洛,安德烈亚·劳伦齐,菲利波·特罗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伊朗语言: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10

《合法副本》剧照

合法副本 剧照 NO.1合法副本 剧照 NO.2合法副本 剧照 NO.3合法副本 剧照 NO.4合法副本 剧照 NO.5合法副本 剧照 NO.6合法副本 剧照 NO.13合法副本 剧照 NO.14合法副本 剧照 NO.15合法副本 剧照 NO.16合法副本 剧照 NO.17合法副本 剧照 NO.18合法副本 剧照 NO.19合法副本 剧照 NO.20

《合法副本》剧情介绍

合法副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威廉·施梅尔 William Shimell 饰)来到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为新作《合法副本》举办讲座。他与读者讨论书中的观点:关于艺术创作真实性的议论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复制品本身即是原作,原作也是由其他作品复制而来。一个做古董买卖的法国女人(朱丽叶· 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带着11岁的儿子参与了讨论会,想为刚买的书索要签名。中途因为儿子饿了她提前离开,临走时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 米勒和女人在她的古董店再次相遇,他们驱车去郊外看一样东西。她开着车载着米勒无目的游荡,谈论书的主题,参观博物馆,谈论她叛逆的儿子,两人一路上争吵不休。在一个咖啡馆,女老板以为米勒是女人的丈夫,就开始和她围绕米勒讨论起婚姻。于是他们将错就错,米勒开始扮演女人的丈夫,两人约会,去宾馆。但是副本只是复制,而非原作,米勒结束复制身份,独自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悲喜渔生不速之客机器人侵犯地球我的心机闺蜜插翅难逃这是什么鬼滞留死亡犯罪心理第七季芳心魔术师摇篮曲女子高生C3社普西芬尼之泪白首相知爱我车票小镇疑云第二季11-12-13至死不渝白发魔女外传来了神秘的地洞夏至廊桥王小毛的奇幻人生就像爱你神秘来客真假三莎伦魔术快斗新白蛇传之黑山老妖长安侠影之剑客风云遗留搜查第七季美女总裁爱上我

《合法副本》长篇影评

 1 ) 简评《合法副本》

一部看似莫名其妙,实则很深刻的电影。

在看过《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之后,更好地理解了阿巴斯对于电影的理念,关于主题上真实与虚构的探讨,关于形式上留白与想象的探索。

其实只需要明白以上两点,就能明白阿巴斯的电影了。

本片讲述的是,一位英国作家在意大利邂逅一位法国古董商女子的故事,片子围绕着艺术品原作与复制品、艺术与生活、女性与男性思维差异、真实与虚幻等方向,进行了叙述与探讨。

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剧情,节奏缓慢,对于部分观众来说算是有观影门槛,但是片中二人的对话还是很有趣的,能看见女性与男性在思维层面的差异,有分歧也有相似点,有争执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引发观众的深思。

看似对话密集,其实处理得很克制,留白部分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

在技法上,除了人物身份上的“真假夫妻”,还有大量在摄影、道具上的虚实对比,比如玻璃、镜子的应用,为本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喜欢故事最后的结局,留给了观众很多想象又贴近现实。

 2 ) 副本的价值不在于通往原作,而是它本身已触动你灵魂

新书发布会,男与女的相遇,话痨……很有before sunset的感觉,甚至在结尾的时候我仔细听教堂的钟声,猜想这个英国男人是走还是留?

是不是一旦触碰就灰飞烟灭?

很好,黄昏时刻,蜜月度假酒店的小窗外,安静的屋顶……电影结束了,可能故事才刚刚开始。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赏心悦目的五分电影了,叙事那么流畅自然,话题又那么令人深陷,很想把这样的电影叫做“散步电影”。

想像一下吧,和一个喜爱的人,没有目的地走着,聊着完全不肯松懈让步的话题,对,我们都不要相互谦让,不要为了貌似争吵感到羞耻,把真正的自己解放出来,不是为了哄哄对方开心而已。

我甚至跟着他们很享受这种节奏,心中怦怦。

我很崇拜导演对这部电影结构的把握,前半部分看起来完全是谈论艺术原作和复制品的问题,直到咖啡店那一幕waitress的误会才将故事忽然转折,这对才认识的男女变成了结婚15年面临中年危机的已婚夫妇的复制品,他们心照不宣地在伪作的身份中释放着原作的情绪。

看前半部分,我很势力,之所以激动,是因为对这类话题太熟悉了。

男主角James在托斯卡纳推荐他的新书《合法副本》,这是一本谈论艺术品原作与复制品价值问题的书,副标题是“一件优秀的复制品比原创更有价值”,这与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的观点恰好相悖,本雅明认为复制品失去了原作的Aura(“灵韵”),因此就缺少了原作应有的价值。

但James本人声称,那副标题只是出版商需要话题性标题的结果,他本人只是想证明复制品其本身的价值。

他说他写作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五年前在一个广场上的一对母子,他们坐在一座雕像脚下,母亲在给儿子讲解,儿子抬头看着那座雕像,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件复制品,所以他是将它当做原作一样在欣赏的。

女主角是比诺什饰演的一位法国女子,拥有一家同时出售原作和古董复制品的小画廊,她因为不完全赞同James书中的观点,于是约他再叙。

两个人驾车去托斯卡纳乡镇的一个景点,一路上有很古老的柏树,他们继续着原作与复制品的话题。

比诺什有个叫做Marie的姐姐,过着简单的生活,相比之下,比诺什显然是给了自己太多限制,她拥有一段很糟糕的婚姻,和儿子的关系也处理的不算好,她总是难以摆脱紧张,喜欢“负责的生活”,抱怨家庭中其他的人想法过于简单,只顾自己的快乐,把她变成最后来负责的人。

他们谈论起简单生活,说简单生活是最难的,因为人就是不简单的生物,要过简单的生活是如此复杂。

这时候James讲了一个冷笑话,一个很渴的人走到沙滩,看到一个瓶中魔鬼,魔鬼说可以满足三个愿望,他却只要了三瓶可乐。

于是他们自然地讲到了极简主义的贾斯伯.约翰斯和安迪.沃霍——插一下,忽然想起英国的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中写到安迪.沃霍的汤罐,觉得那是一种物质温暖的慰藉,有时候生活就是如此简单——你随便把价值几欧元的物体拿到博物馆,人们对它的看法就改变了。

但重要的不是这个物体是什么,而是人们的看法。

那么,艺术的功能是什么呢?

很大一部分的艺术品都是在传达观念,也就是看法。

那么复制品与原创在传达观念这一层面上有多大的差异呢?

如果你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你它是原作还是复制品,会影响你对它的理解吗?

如果一直要追逐原创的概念,究竟有多少艺术品是原创呢?

从柏拉图那里开始,艺术品就只是影子的影子,是模仿,达.芬奇没有创造那个神秘的微笑,而是摹写了这一表情。

真正的原创很少,James开玩笑说Marie的口吃丈夫叫M-M-M-Maire时是原创,哦,Maire喜欢那样,觉得那是一首情歌,她喜欢他的口吃,而她对他丈夫的看法改变了这个男人的价值。

就像艺术家把不值钱的随便什么破烂玩意摆进博物馆一样,这种肯定和命名使寻常物品的意义发生转变。

哈哈,还是快点儿来谈谈惊险的第二部分吧。

很奇怪的是,有时候我真的会因为别人的喜爱而喜爱上一个人(移情好明显),比方说这个James,他在这部电影里对我最有吸引力的时刻是,他在外面接电话,而那个waitress不停地和比诺什谈论他的好,我就这样和waitress以及比诺什一起坠入对James的想象,就真的在那一刻心动,觉得爱了他15年,和他有那么多甜蜜的过往,虽然他真的会有很坏的时候,但依然令我着迷不已。

我那么喜欢他说起波斯诗歌中的“素花园”,虽然带着点而说教哈。

女人和男人对爱情的态度真是好大差异,女人相信承诺,喜欢追求永恒和不变;男人却相信物是人非,不能要求一棵树永远鲜花盛开。

如果有一点冷淡,那不是不爱了,只是爱的方式变了。

他们穿过一个不素的花园,走到一个带喷水池的广场,水池中间有一座雕像,女人平静温柔地依靠在男人肩上。

关于这座雕像他俩又开始争论:女:我喜欢,不要说服谁,不把它当成艺术品,我就是喜欢这个主题,我喜欢她把头靠在他肩上的方式男:我惊讶于你总是那么……情绪化女:我惊讶于你总是那么……不负责任男:不负责任?

这个男的除了会保护这个女人,其他什么都不会了女:他就是因此才永垂不朽的啊他们的争论真是到有点要令人生气的程度了,这时候一位老先生圣明地告诉James,这时候需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把手搭在她肩上。

真的是这样吗?

有时候一个女人咄咄逼人地想要争辩出什么结果,不过是期待一种不期而至的温柔。

反正James这么做了,比诺什激动了。

她去洗手间抹口红,戴耳环,她这样装扮自己,是希望令他喜欢。

这电影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多么不落俗套啊!

当比诺什美美滴回来的时候,James却很没风度地在为红酒中的木塞味生气呢!

我简直为他生气时语带嘲讽、挑动眉毛的样子动心死了。

我记得我一个朋友说,最爱比诺什脱衣服时的模样。

阿巴斯没有在这部片子里给这样一个镜头,倒是给了个脱鞋子的,当然也有脱内衣的,但是是在教堂悄悄脱的,木有看到。

比诺什虽然已经上了年纪,略微发福,但依然美好,我喜欢她表情变化间的迷人气息,让我感觉到她的真实,好像从不为卖弄风情却风情万种而浑然不知。

她请求James留下时,故意口吃地喊他J-J-J-James,哎呀,嗲死了,哪天我也要原创地口吃一下。

 3 ) 一部电影,两种看法

先前看到一说法,在《原样复制》中,阿巴斯终于学会了正反打。

这话可能是认真的,由此可见,一般人对阿巴斯的误解有多深。

这话也可能是讽刺,说拍话痨片其实没啥难度,然而哪怕是对话,这部电影中依然用了太多的长镜头。

如果截取片中两个人开车去看画一段为例,时间长度大概十分钟。

一二十年前,阿巴斯肯定几个长镜头了事,不让人物出现,对准前方或者路边风光一顿猛拍,山路弯弯弯几许,何处是他们的家。

另一种做法是把镜头打在演员脸部上,特写到底,追求极致。

而在《原样复制》中,行驶旅途穿过市区进入了乡间,中间包含有背景变化,摄像机也从车体外部进入到驾驶座,以示两人距离缩短。

除去几次标准的正反打,二人配合的冷笑话也显示了演员的台词功力,阿巴斯把路边的树也放到了对白当中,一整段算得上饶有趣味。

比诺什饰演一个有身份但没有名字的法国女人,她熟练使用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三种语言,然而阿巴斯不是昆汀,《原样复制》没有讲究什么翻译互转,冲突爆发。

如果注意到双方交流时的语言发生变化,这就表明了人物身份和彼此关系开始转变,因为作家在前半程基本只用英语交谈。

其实语言并不会让观众头疼,让观众头疼的恐怕是对艺术品和复制品(赝品)的讨论,好比新浪潮电影充斥的美学哲学以及各种主义。

伴随着身份的改变,两个人也转入了中年夫妻的情感命题,作家充当了复制丈夫,电影变得好理解起来。

作家解释创作灵感,他在佛罗伦萨看到一对母子在看雕塑。

雕塑不是真品,然而儿子依然陶醉。

巧合的是女人那时也在佛罗伦萨,她和儿子的关系也处于紧张状态。

阿巴斯解释比诺什的角色时说,她就是一个复制品。

观众理解她,就能理解前作《希林公主》(Shirin)的所有女人,所以这个角色不需要名字,只需要一种“对位理解”。

如果把《原样复制》看做讲述中年危机的通俗剧,影片差强人意。

受限于阅片量,许多人只把片子视为是“日出日落”系列的深度版。

然而阿巴斯讲《原样复制》更靠近罗西里尼的《意大利的旅行》,意大利也是一个背景,它还可以是维也纳、可以是巴黎以及伍迪·艾伦的纽约。

观看电影时,观众很容易会有移情作用,尤其是碰到与自己某方面相似的。

他们不会觉得电影人物是虚构的,遥不可及。

相反,他们会觉得真实可信,充满着情感。

于是每部电影都是一个游戏副本,观众去重复体验。

《原样复制》结尾处,卧倒在床上的比诺什闭上眼睛,光线柔和,好似一幅静谧的人物画。

作家面对镜子,审视自己,同时也看向了观众,然后银幕上的窗口成了一部“片中片”,外面是托斯卡纳的街景,传来了钟声。

那一刻好似十五年前,他们相遇相爱,但这对夫妻却不是那对夫妻。

显然,阿巴斯并没有刻意去改变自己,他还是关注电影的本质。

尽管比不上极端的《希林公主》,《原样复制》依然有实验成分存在,全然对手戏的演员表演更是意外,比方在咖啡馆里,比诺什眼神里的迟疑不安,实在太真实了点。

【南方都市报】

 4 ) 评论原样复制 Copie conforme

爱在什么什么降临前三部曲的提炼版吧。

可能没那么通俗。。

或者说活泼。。

设计比较有意思,男的成为女的丈夫的拷贝,电影本身就是生活拷贝,拷贝中的拷贝。。

按影片的意思,是原版还是拷贝并不重要最后反倒像是开始,拷贝过程结束,作家回到自己身份,选择坐火车走了,就像回到最初,选择不在一起。。

最后一个神情非常复杂,经历过这个人生,还是没经历就错过了,他是复制品还是他自己,他把他自己搞蒙了。。。

可能就是因为,感情是真的。

还有些亮点,比如胖秃头男告诉作家你跟女人争论什么道理没用的,最简单就是把她肩膀一搂,什么都搞定了,于是男的一搂,果然。

然后,男的搂完后,到他开始放心的发脾气了。。

还有很多东西,阿巴斯厉害

 5 ) 补充逻辑的无限延伸

卢梭“语言是为说而存在,写作只能作为言语的补充”。

对于卢梭来说,他真实内在的自我和他表现给别人的自我是完全不同的,他需要写作来弥补他言语中的错误符号,言语被认为具有和写作有同样的特质:由不够清晰明了的符号构成,不能自动传达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是有待解读的。

德里达对这条“补充逻辑”的结构进行概括:被补充的事物(言语)需要补充完整是因为事实证明它与补充物(写作)有共同的特点,而人们原以为这特点只属于补充物(写作)。

案例:《忏悔录》中卢梭青年时期对德.华伦夫人的恋情,他住在德.华伦夫人家,并称她为妈妈。

“一想到她曾在这张床上睡过,我就会不停亲吻我的床铺……我甚至俯伏在地板上,心里想着,这是她走过的地方。

”(夫人不在场)“他把夫人吐在盘子里的事物一把抓走吞了”(夫人在场)夫人无论在不在场,都不能给卢梭以满足,结构中对补充物的需求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各种替代物的链条依然连续不断,即便卢梭拥有她,他仍然会感觉夫人脱离了自己,而自己只能在回忆与期待中得到她。

他称呼夫人为妈妈,但夫人本身也是他从未了解的母亲的替补形象。

即便是真正的母亲在场,也无法令其获得满足,他对于母亲同样也需要替代物。

一条永无止境相互联系的链条不可避免的使得盘旋在其间的补充物不断增加,这些补充物之间激起的正是对把握事物的直接感,那种抓得住的感觉。

因此原物是由复制品造成的,而原物总是迟迟不到,且永远也抓不住他。

“没有文本之外的东西”,当你脱离符号和文本,看似抓住了事实本身,但你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符号,更多的文本,补充逻辑的链条如此循环永无止境。

 6 ) 我们都看到了爱情真实的模样

电影结尾,男人对着镜头注视了良久,他像是在看什么,又像在沉思。

伴着钟声,电影结束。

我们不太清楚这一镜头表示的意思,朋友表示当时男人在撒尿,她听到了冲厕所的声音。

但我觉得,以阿巴斯的品味断然不会设置这样“低俗”的结尾。

我的看法是,当时这个男人正在犹豫要不要把胡子剃掉。

如果他剃掉了,今晚他就将留在这个小旅馆,如果没有,他将搭上9点的火车离开。

作出这一推断,是基于前面反复铺垫的信息:女人的丈夫每两天剃一次胡子,雷打不动(即便是结婚当天)。

当然,有人会提出异议:当时当地有剃须装备吗?

联想一下《随风而逝》中那个相似的机位——男人对着镜子剃胡须,或许可以有个答案。

这个男人就犹豫在这场假戏是真做/假做还是不做上。

从咖啡馆莫名地被认作丈夫起,他已经陷入迷糊。

一方面,他琢磨不透这个女人的心思(就像世上大多数男人那样),另一方面,他不清楚丈夫这一身份需要做什么。

他依然沉睡在男性思维中:理性、争辩、好胜。

他所触碰到的矛盾,展现出了一个男人面对爱情时的无力。

从一开始,整个故事的发展就牢牢地掌握在这个女人手上。

是她,将自己的电话/地址交给了男人;是她,开车带男人去了那个地方;是她,率先陷入了夫妻关系的假“副本”,掌控着男人在这一场游戏中的表现。

与女人的热情、流动、难以捉摸相比,这个男人是僵化的、截断的。

这倒与他的身份相符:一个研究艺术史的学术男。

看看两人在车上“交换”的笑话。

女人讲述了她的姐姐与姐夫的逸闻趣事,逗得两人渐入佳境;而男人只能生凑出一个俗套的笑话,被女人叱之以“什么烂笑话”。

一个来源于人生经验,一个从旧纸堆中搬出。

这种设定(或者男人与女人本来的面貌),必将制造出层出不穷的矛盾,产生与化解,观众也将从这种获得自我认知,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爱情中两性的常态。

因此,《合法副本》超越了一个爱情故事的预期,它的典型性与普遍性在于展现出了爱情(婚姻)中的两性差异:女人可以多么地美,而男人又能多么蠢。

女人的美丽,在于她对待爱情的勇敢姿态,比诺什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角色。

在咖啡馆里,她想听一听男人写书的灵感,男人于是讲起了五年前自己在罗马遇到的一幕:一个母亲领着儿子在街上走,没经过一个街角就要转过来看看儿子跟上没有;还有一次,两人坐在一个喷泉雕塑下,母亲向儿子讲解雕塑的过程中,并没有透露这一雕塑“副本”的身份,而儿子仰视着雕塑,就像观看真的一样。

在这一长段讲述的过程中,比诺什留下了眼泪,我想,观众比这位正在讲话的男人更早地感知到了这点,然后推断出故事中的母亲和儿子正是镜头前正在默默流泪的这个女人和开头出现的那个一直在玩游戏的孩子。

心理上与情感上的这种思维变化,依靠一个演员强大的表演能力,而比诺什漂亮地完成了它。

同时,我们也可看出这个男人的笨拙与迟钝,他陷在自我的话语里(一如开场的演讲),感觉自己正被无形的聆听者所包围。

同样一场需要强力演技的场景发生在快接近结尾的酒馆里,男人搭在女人肩上的手(这一动作的完成需要多少引导:婚礼上新婚夫妇分别请他去合照,广场上老人的善意开导。

他太倔强了!

)瓦解了女人内心积聚的烦躁心理,她耐心地听着主动的“丈夫”订餐,萌生了去厕所补妆的想法。

这就是出现在海报上的比诺什,她涂上了口红,调换着耳环,然后回到座位等待着一次完美的用餐。

但却不曾想到,男人的旧习复发:他抱怨酒的栓塞味,从而破坏了女人因为佩戴首饰而营造起的美好感觉。

紧接着就是一场戏剧性十足的对手戏,因为阿巴斯用的正反打的特写,再加上资料馆的大屏幕,比诺什脸上的细微表情展露无遗:因为喜悦或愤怒而涌起的细微皱纹,让我们正在见识到了表演所能达到的力度。

我想,我再没见过一个电影中的女人可以这样美,她对爱情的期许、失望、愤怒、犹豫就在那短短的几个镜头里悉数混合于一起。

我只能转向另一方:这个男人,为何这么蠢?

难道不知道良好的爱情关系需要几句虽然违心但好听的话的调剂?

可能,他渐渐地明白了。

两人坐在台阶上,搂靠在了一起。

这也许是愤怒之后的回光返照,也可能是女人进教堂卸下束缚(胸罩)的缘故。

但他依然不知道当年他们度蜜月的旅馆是哪栋,依然想不起房间窗户推开后往左往右看到的又是什么。

他依然是这份爱情“复本“的局外人,他以自己现实中的实际行动反驳了他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复本与原件一样真实。

一部论文式电影的完成:①先行的主题。

在这部电影里,“合法副本”“原样复制”,书的题目无不在指涉影片的主题,与书中探讨艺术史上原样与副本间的关系不同,电影探讨了一段发生在现实生活的爱情故事:假想的夫妻能否真做。

②简洁、严密的论证。

空间:新书发布会现场、餐厅、艺术品店、车厢、画廊、咖啡馆、广场、酒馆、旅馆等,或公开或私密,或开放或密封。

清晰的空间走向辨明了这段感情的情感变化:同样在疏离与亲密间变动。

③论文明确地标靶出论点,电影却不该对限制观众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不然将生成Death-Image)。

论文式电影标明了主题,却展开于这个主题衍伸开的空间中。

 7 ) 不可复制的是细节

这部片我犹豫是三星还是四星。

似乎四星有点多而三星有点少。

不过,我发现一部好的电影看完就和读完一首好的诗歌的感觉一样:你根本没冲动去给电影的具体内容品头论足一番;你唯一能说的就是宛如金圣叹评论“好大一场雪!

”那样“好!

好!

好!

”或者舌头卡壳一样说我真的好感动好惊叹好。。。。。

至于怎么好,只能是“你自己去看吧!

”(当然,如果你说按照完全专业的角度对什么光线啊、镜头啊等等技术评论除外。

)而这部电影就属于这种。

——————不过,因为它没有好到四五星爆表,所以似乎我还是有一点点想explain的冲动。

朱丽叶和西梅尔是真实的夫妻吗?

如果是,前半部分俩人明显陌生人的尴尬、礼貌就毫无道理;如果不是,后半部分的亲密就很难理解尤其是刮胡子那里。

我觉得导演的高妙就在于,真假不重要!

而更难的是,这前后之间的过渡自然到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他们是假的,你会讽刺地发现似乎很多人的夫妻生活都是在“照本宣科”,可以预测(predicatable)。

如果所有的陌生人都把他们当做了真的夫妻;那么,真的,又同假的又有何区别呢?

西梅尔坚持着真假无异,而朱丽叶坚持着真假有别。

所以朱丽叶嘲笑着自己的妹妹无视真实的妹夫而爱着美化过的“假人”,西梅尔则认为这才是化繁入简的大智慧。

朱丽叶“真诚地争论”着,而西梅尔则发现这种争论总是雷同——男女之间永远无法在同一平台互相理解,而只能依靠宛如礼仪、宛如句法一般的沟通模式才可以亲密(譬如,“她只是想你搭手在她肩上”)…………似乎整个故事都在印证着西梅尔的正确,可故事的最后,西梅尔却不能像一个“真正的丈夫”那样留下,即使朱丽叶妥协地愿意做了那个“妹妹”。

我想,导演与其说是在讲生活,不如说是在讲电影。

一个影片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细节。

一个出色的导演不仅仅会讲故事,更会调动演员发挥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充满细节的演技。

故事也许可以复制,但不可复制的是其中的细节。

朱丽叶是一个让自己沉浸在细节中的人,而西梅尔则更近乎纸上论道。

只有细节,才会带着你走向一个不可预测unpredictable的未知;也只有细节——就像西梅尔背后的钟声所暗示的那样——让时间把那一个个宛如赝品的故事凝固成独一无二的真品。

这就是为什么,好的电影是不会让你有冲动解释的。

因为你空洞而抽象的语言代替不了细节——那些生动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声调,那些光影和节奏;如果要勉强解释,那大概要花费比电影时长更多的时间吧。

————不得不再次为朱丽叶的演技赞绝。

种种小细节拿捏得真实可信。

我想换个演员这部片肯定要调水一大半。

这部片是上周看的,因为刚才看到amour惊喜地看到熟悉的面孔,便过来看下是不是西梅尔。

 8 ) 提供“眼光”的電影又一次擊中了我

真品與贗品,原創與複製的話題,早就是反反復複談論的話題。

作家男寫了本討論原創與複製的書,在意大利做宣傳。

地陪女帶著作家男來到郊遠小鎮的美術館,這裡有個珍貴藝術品,可50年前才被發現其實是很久以前的贗品。

但贗品的藝術價值會因此降低嗎?

若說不會降低,因為我們同樣可以得到審美的快樂。

若說會降低,因為贗品畢竟不是真品。

可什麽是真品?

作家男反問地陪女。

人們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時,並沒有去追究這個女孩的下落。

因為如果深究的話,蒙娜麗莎這個女孩的笑,才是所謂“真品”吧!

所以如果我們把眼光總是放在真品或贗品之上,就已經失去了欣賞的能力。

當地陪女駕車載作家男來小鎮的路上時,作家男就曾感歎,路邊的樹木,每一顆都是原創,獨一無二的,是美的,但缺一個藝術家,將它放入美術館。

也就是說,藝術形式是一個外殼,提供一個觀看的眼光,當我們跟隨這個“眼光”去發現美的同時,又被這個外殼所限,被這個眼光所限,只看見了“眼光”,而忽略了內在。

隨後二人來到咖啡館繼續聊天。

作家男走出咖啡館接電話,咖啡館的服務員以為二人是夫妻,和地陪女聊天,大講夫妻之道。

地陪女並沒有糾正她,而是順其自然。

隨後在廣場,一個大叔同樣誤以為二人為夫妻,教作家男只需用手搭在妻子的肩膀,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可以化解夫妻矛盾。

當作家男真的把手搭在地陪女的右肩時,故事進入了拐點。

之後我們發現,這個作家男居然就是地陪女的丈夫!

而這怎麼可能?!

因為如果這樣,我們就要推翻前面的劇情!

於是看到很多此片的故事介紹和評論寫到,作家男是借此機會,假扮地陪女的丈夫做戲云云。

這卻是對此片最大的誤讀!

因為其觀影的“眼光”仍然深陷于“真假”之中!

不能自拔!

如果作家男可以假扮丈夫,為何丈夫不能假扮作家男?

原因只是因為我們“先”看到作家男,所以我們一早就認定了作家男為“真”,所以就要在後面認定丈夫身份為“假”。

道理如同先前的小故事一樣,一個珍貴的藝術品,最近才被發現是贗品。

這影響我們欣賞它的眼光嗎?

一個作家男,最近才被發現是丈夫,這影響我們欣賞它的眼光嗎?

影片走到這裡,真假已經不再重要。

這也是阿巴斯對電影的又一次探索。

說白了,這是兩個故事,用同一個男演員和時空串在一起,甚至連故事都串在一起。

說白了,這也是一個故事,兩個無關的身份。

用這樣的表達做出“藝術形式”的自我反省,重新激活發現美的眼睛。

當丈夫和妻子爭吵不休,各自用各自的觀點將對方逼到絕境,丈夫大吼一聲:“如果不准備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爲什麽還要溝通?!

”這才應該是影片海報上的slogan!

影片中對愛的討論,也緊扣著形式與內在的反省,不再一一讚美了。

以後要是誰再問爲什麽取二道販子這個名字,我就推薦這個片給他看。

這是多強大的註腳啊!

 9 ) 纵使一切都是假的,我一样会感动

如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始终都是赝品,如果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其实出自弟子之手,如果爱因斯坦写下“相对论”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如果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林黛玉从来不曾真心爱过贾宝玉,那么阳光是否会依旧灿烂,我的明天是否还会同样美好?

真实与仿造真实所产生的副本,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价值,这就是伊朗知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试图在电影《合法副本》中探讨的议题。

阿巴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当属《樱桃的滋味》,这部电影在1997年为阿巴斯夺得戛纳影展金棕榈奖,也奠定了阿巴斯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樱桃的滋味》以非常严肃的手法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这部影片的最后,导演却插入自己的画面,并说出“这只是电影”这般让人扫兴的话。

然而,这段看似无意义的结尾片段,却道出了阿巴斯对电影这个叙事文本的信念:电影所呈现的是纯然的虚幻,观众从中看到的只是真实的一种拷贝,是现实的一个副本。

从这点来说,《合法副本》可以说是对《樱桃的滋味》那个突兀结尾的再说明与再阐述。

《合法副本》由法国女星朱丽叶-毕诺许担纲演出,她因为此片获得2010年戛纳影展的影后桂冠,就此完成世界四大影展的封后记录(戛纳、柏林、威尼斯和奥斯卡)。

虽说《合法副本》在议题上延续《樱桃的滋味》的结尾,在戛纳影展上也有所斩获,但这部电影的手法却与《樱桃的滋味》有截然的不同。

阿巴斯的作品向来严肃、甚至晦涩,但《合法副本》却是一部色彩鲜艳的爱情轻喜剧,男女主角在意大利托斯卡尼的街头徜徉,一同参观各种艺术品并偶然遭遇各式的人,两人在行进间不断就爱情展开对话,影片的议题便在这一句句的对白当中被带出来,这正是影片也被翻译为《爱情对白》的缘故。

从形式上看,《合法副本》与爱情小品《日出之前》极为相似,都是一对男女在数小时的城市观光过程中借由谈话彼此了解、发展爱情。

但《合法副本》的故事走向却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采用的是后设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

导演借由怪异的剧情发展、镜像与大量的直视镜头画面,提示真实与虚幻并存的事实,并提示观众自身作为“观者”的重要性。

■在影片当中,男主角是一个英国作家,刚刚出版一部专书探讨艺术品复制品的价值,他在书中表示,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观者的感动与联想,如果一个复制品能引发同样的感动与联想,那这个复制品的价值便不低于真品。

为了宣传这部专书,男主角特地到意大利托斯卡尼参加新书发表会,他便是在这个发表会上与女主角相遇。

女主角是一个法国籍的单身母亲,她在五年前带着儿子搬迁到意大利,经营一家艺术品小店维生。

女主角在姐姐的推荐下买下男主角的新书,尽管女主角对于书中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她还是亲自去参加新书发表会,希望男主角能为她买的书签名。

不过因为儿子的干扰,女主角在发表会开始没多久就提前离开,但留下自己小店的地址,邀请男主角来拜访自己。

《合法副本》这部电影与大部分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样,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诠释和理解方式,端视观众自己的选择。

男主角后来去拜访了女主角,他当天晚上9点必须到火车站搭车离开,但在此之前的时间,他任由女主角带领自己到附近参观。

由于片中女主角名字的缺失,以及导演数度以镜中影像方式来呈现女主角的身影,因此可以将影片理解为男主角的一段回忆、幻想,或就是一段真实的经历。

在路上,女主角提到自己那个不切实际的姐姐,以及缺乏责任感的孩子,男主角却对这两人感到认同,羡慕他们能简单地相信简单,能随着自己的感觉过生活,无视现实和外在价值的桎梏。

男主角尽管写了一部专书,阐述人的主观感动比外在现实更为重要,真品与赝品实际价值相当,但自己却不完全相信这种主张,仍不免挣扎于外在世界所赋予人们的价值标准。

男主角的这种矛盾心情,在爱情这个议题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两人先后遇到咖啡店的女老板、拍摄婚纱照的新人、以及一对到此地观光的老年夫妇,或是主动的误解、或是女主角刻意的玩笑,这些人都认定男主角和女主角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女老板对女主角忠告夫妻相处的秘诀,新人邀请两人一起拍照,老年夫妇中的丈夫则为男主角提供对待妻子的秘诀,说只要轻轻地将手搭在妻子肩上,两人便能平息争执。

对于这些遭遇,女主角觉得非常有趣,认为当下的美好便是全部意义的所在,然而男主角则没有这么开心,眼前的幸福景象只让他想到感情注定会淡薄、婚姻终究会破裂。

尽管如此,男主角在与女主角一同进入餐厅用餐时,他还是悄悄地将手搭在她肩上,结果女主角一进餐厅便躲到厕所化妆、并戴上两只大大的耳环,似乎这一个搭肩的动作,将两人带进了另一个世界。

女主角装扮完成从厕所出来后,发现男主角正因为肚子饿、红酒品质不佳、服务员态度恶劣而生气。

这连带地影响了女主角的情绪,她先是指责对方看不到自己精心打扮的模样,继而责怪起男主角昨晚在两人结婚十五周年纪念日时竟然兀自地呼呼大睡。

结果男主角也发起脾气,提到两人更之前的旧事,埋怨对方不体谅自己工作如何忙碌,只会自私地要求这、要求那。

男主角后来甚至拂袖而去。

两人后来还是和好了,女主角在门外找到男主角,她为他要来的两块面包让他颇为感动。

两人转身便去到一间旅馆,女主角告诉前台,自己和丈夫十五年前在此度蜜月,现在希望能到原来的那个房间回顾一下过去。

前台毫不犹豫地将钥匙给了他们,让他们自行上楼去到房间内。

进了房间后,女主角在床上躺了下来,娓娓说起自己始终记得当时男主角躺在她身边的景象,一切甜蜜的回忆似乎就又都回到两人身上。

女主角还开口请求男主角留下来不要离开。

男主角无奈地说自己必须在9点前赶到火车站,之后便起身去浴室梳洗。

面对镜头,男主角恍惚地用水顺了顺头发,之后便转身走开,只见浴室窗外不远处的两只教堂钟不断摆动着,钟声铛铛地回荡不已。

■这一切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

是回忆还是梦境?

就算“蒙娜丽莎的微笑”始终是赝品,画中那抹朦胧暧昧仍然会吸引我们的目光;就算“命运交响曲”不是贝多芬的作品,那四声惊人的敲门声响仍旧会撼动我们的心情;就算“相对论”只是爱因斯坦的一场胡乱发想,论述中的深奥广阔仍然会改变我们的视野;就算“红楼梦”里林黛玉不是真心爱着贾宝玉,但她以一生眼泪偿还一段陪伴的誓言仍旧会感动我们的心灵。

是我们的感动赋予这些事物意义与价值,而不是真与假的本质,只要能敲打到人心,副本和正本一样好!

作为一个导演,阿巴斯用《合法副本》这部电影来回答他在《樱桃的滋味》结尾所留下的疑问。

在《合法副本》中,男主角与女主角究竟是两个陌生人,还是两个结发超过十五年的夫妻?

两人究竟是彼此生命中的正本,抑或只是一段短暂偶遇里头各自幻想的副本?

不要问导演,而要问观众自己的内心,但凡感动你、触动你的部分,就是真实,因为如果不能打动人心,即使是正本,其价值只等同于劣质的复制品,但如若能打动人心,就算是副本,价值便相当于一个精美的正本。

电影只是现实的副本,然而,一部好电影的价值,与真实人生一样珍贵。

 10 ) 原版也好,赝品也罢,结局尚且如此而已

烦乱的钟声,凌乱的思绪,上下随风起伏的钟摆,教堂也不再让人心情宁静,声声撞击扣问心弦。

然而,始终只有一人入戏。

从陌生到熟悉,从陌路到夫妻,有一种步入婚姻就会完蛋的即视感,男女思维的差异始终是情感中无法填补的巨大鸿沟。

这部电影的格调是极难被模仿的,近两小时的固定镜头+长段对白对话,途中看的些许无趣,可后半部分的假扮却以种轻巧的方式呈现了夫妻间的“碰撞”,是有别于《开往春天的地铁》,但二者又是异曲同工之妙,恋爱的产生的甜蜜幻觉不自觉让人忽略了或是模糊了那层深深的厚障壁,直至婚后这层隔膜越来越厚,挤压到彼此无法呼吸。

荧幕外的观众看着对面女人的小心翼翼,谨慎讨好与妆扮,可这一切终不敌对面男人手中软木塞红酒与自身愤懑的心情。

自我情绪压倒了一切,亦或从来便是如此,你的所有努力于他而言都是徒劳。

所幸一切都是虚假,我们都尚未入戏太深,还能有人从中脱离而出。

噩梦一场,大梦归离。

《合法副本》短评

a: nothing changed here at all.b: u've changed.a: me?b: u went to church just now.a: oh, i went there to take off my bra.

8分钟前
  • 🌪
  • 还行

现象世界是理念的copy(摹本),艺术又是对现象世界的copy——柏拉图的艺术观,在片中籍由男作家之口,以对蒙娜丽莎的评议再度呈现,用意却不在贬抑,要消弭的是所谓摹本与原作间的“价差”。看之前不知是阿巴斯的片子,只心中连连赞叹、再在惊异。片末定格于一个空镜头,却让人心如潮水涨满。

1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文艺片适合拿年轻人的爱情做题材 这部中年版的<Before Sunrise>并不讨巧 也没发挥出Abbas的水准 关于婚姻和艺术的探讨是本片可以欣赏的地方 但也并无太多新颖 只是Juliette Binoche的表演将该长处发扬了出来

17分钟前
  • 张大毛喝美年达
  • 推荐

太作了对不起欣赏不来

21分钟前
  • 庸人不自扰
  • 较差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新作,朱丽叶·比诺什主演,她依然很有魅力,但影片太多台词,特别是后半段两人说来说去,看着感觉有些闷。

24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抹口红,挂耳环,是谁入了戏。然而真的好闷,看不下去。

27分钟前
  • Fantasy❉
  • 较差

31245人在豆瓣评分。2024年11月27日。不推荐观看。意大利托斯卡纳风景旅游片+哲学艺术话痨片+生活琐事话痨片。

30分钟前
  • zj@99
  • 较差

法国电影就是矫情

35分钟前
  • Ephemeroptera
  • 较差

据说是sunrise哲学版 张力很足 假戏真做其实是挺可怕的事 一方逃离一方深陷 让寂寞更寂寞

36分钟前
  • 固力果guriko
  • 推荐

意大利语也很好听嘛

39分钟前
  • 花无缺
  • 还行

个人极为喜欢的电影,但是和他的《樱桃的滋味》比较起来略显薄弱,所以可惜给了个四星。想了想,还是给了五星。

44分钟前
  • 迷影网
  • 力荐

看不懂。

48分钟前
  • Hey Johnny
  • 还行

电影告诉我们,即使是到处睡姑娘的髪国艺术家,面对有精神病倾向的戏精女孩,都是要敬而远之的。

50分钟前
  • ghost
  • 较差

爱在的合法副本(

55分钟前
  • 还行

女人,捉摸不透而又令人著迷。永遠猜不透你的心,不論是我們剛剛認識,還是已經風雨同舟十五載。真喜歡這小情調~雖然結局是什麽意思呢= =?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中年危机版《爱在日出日落前》,赝品夫妇竟能如此入戏,泪点在咖啡馆的那个母子小故事

60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看不懂。法国小镇漂亮。

1小时前
  • 轩辕漱河
  • 较差

我蒙了...

1小时前
  • 小美Gemini
  • 很差

要是在放《唐山大地震》的影院里也放几个摄像头,记录各种人大哭的镜头,然后做成一部影片也会很震撼的。观影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zMjIxNTk2.html

1小时前
  • 倪娜
  • 还行

WX-D9《合法副本》典型阿巴斯+新感觉。比诺什JJ显沧桑了,得戛纳影后。mk2版。豆瓣介绍似乎有误。

1小时前
  • XX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