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你就不再是一个人,你将不再孤单。
这就是我说镜头比娄烨还晃的女巫片——《你将不再孤单》,披着恐怖片外衣的文艺片。
新生女巫与外世界接触的各种知觉通过摇晃的镜头传递给观众,让人徜徉于欧洲大陆广袤的原始森林中。
新生女巫通过杀生与附生完成灵魂的周转,电影在几次周转中表现女性视觉凝视下的女性,女性凝视下的男性和孩童。
最终新生女巫以小孩的身躯重新成长,成长为女人,成长为母亲。
初代女巫靠“恨意”而生,时刻提醒新生女巫将要面对的“地狱”,而新生女巫用自己灵魂的流转与与人类一起生存逐渐形成了“人”的认知。
一种不信命的叛逆使她有了完整的灵魂,由此完成了“爱惜”,“保护”,“给予”等“人”的高级行为。
新生女巫体验了在一个微缩的社会中作为女人,男人,小孩的不同视觉,最终在一个因意外去世的女孩的身体中成长为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平等的交融,成为一个母亲。
我的理解:导演大概是想讲“人”,我们一直认为灵魂随着躯壳降生,而电影的角度是一个躯壳如何在经历中逐渐完善人格,从而形成灵魂。
以女性的角度来讲述更是精妙,因为母体孕育了万物,而母亲与所孕育之物之间的联结才是人性最终的完整之处。
先是,老女巫看中了一个婴儿,但婴儿的母亲和老女巫做了个交易,在16岁的时候,将这个女孩献给老女巫。
所以,这个在洞窟中长大的女孩,看见老女巫将母亲杀死后,也成了一个女巫,跟随着那个杀死母亲的老女巫,在大自然中,开始了人生奇异的旅行。
不会说话,不懂人生的年轻女巫,在老女巫的指引下,学会如何在残酷的环境和变幻的世界中生存。
即便是女巫,也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天真的女巫。
她需要成长,需要经历人世沧桑,追寻着生存的意义,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她夺取了一个农妇的身份,并用这个农妇的身份在人类世界上生活着。
学会了以前作为一个人类没有学会的各种事情。
比如洗衣服,打扫,做饭,与人相处等等。
她隐藏了自己女巫的本性,在男人面前顺从,在女人之间放纵,完全沉浸在人类本真的幸福之中。
但好景不长,在受到侵犯时,她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接着,她继续不断地扮演和体验着人类世界的各种角色,从女人到狗,再到男人和小孩,这个女巫似乎经历了整个人类的故事。
在扮演和体验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温柔。
风吹拂着山谷,百花灿烂摇曳,阳光赋予风景意义,而生命与大自然合唱共鸣。
小溪,茅屋,河流,森林;劳作,恋爱,结婚,生子,一切的一切,在生命的蓬勃风景中呈现出美好和希望。
而这个森林里的恶魔,生命的敌人,年轻的女巫也渐渐感受到了那饱满而丰沛的生命质感,她变得如同人类一般渴望生活,渴求幸福。
影片自始至终回荡着不会说话的女巫的心声,那如诗一般的语言,像孩子般懵懂,也像老人般苍凉。
女巫,她像一个潜入到人间的精灵,去洞察和品尝着这幸福和不幸交织、悲欣交集的人世间。
记得弘一法师圆寂时,只说了“悲欣交集”这四个字。
这是生命的彻悟,是人世间的一切总结。
在纷乱错落的各种事件中,短暂生命和复杂人间就这样呈现在这个精灵的面前。
她不再是邪恶的女巫,因为她有一颗好奇而美丽的心。
影片还讲到老女巫是怎样诞生的,原本她也是一位单纯的女子,渴望爱情、婚姻和生育。
却被别人欺骗,不仅没有生下小孩,还染上疾病即将死去。
她吸血求生,却遭受人类的火刑,最终变成了女巫。
女孩和女巫,一边是对人间的赞颂,对幸福的渴求,一边是对人间的诅咒,对不幸的刻骨铭心。
女巫的长生不老是对时间的诅咒,对生命的诅咒,对幸福的诅咒。
用杀戮与仇恨维持的永生,和短暂而幸福的人生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因此,女巫选择了短暂的人生。
而老女巫却不允许女巫拥有这样平凡而幸福的一生,出于嫉妒,她杀死了女巫的丈夫,还要杀死她的孩子。
为了拯救女儿,女巫只有将婴儿也变成了小女巫, 为了爱,她不得不将这种诅咒传递下去。
她永远不会说话,永远在幸福和不幸之间徘徊,永远在希望和绝望间彷徨。
她历经了沧桑,却再也得不到幸福。
失去幸福的女巫愤而杀死了老女巫,影片结束。
此片探讨了生与死,幸福与不幸,探讨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意义。
用巴尔干半岛上的女巫传说影射了人生的瞬息万变和好景不长。
还有不幸的漫长与幸福的短暂。
即便如此,正如一首歌中唱到: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
爱情和家庭,成长与老去,耕耘与收获赋予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幸福的权力。
我们应当紧握生命之杯去痛饮幸福的琼浆!
而不是让不幸如影随形,如同女巫的叹息隐藏在黑暗的角落里。
灿烂阳光下,我们要翩翩起舞,努力追寻着美好的光明,因为,这既是生命的礼赞,也是生命的价值。
此片获得第38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提名。
一部需要耐心欣赏的女性电影,女性需要自己拯救自己。
没人能把她们从窒息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只能靠她们自己在摸索中去感触这个世界,去感受这个世界给予她们的爱与痛。
这里再次向张桂梅校长致敬。
同时纪念我母亲的好友,我村最后一位跳井的妇女,05年后该村再无女性自杀。
(不算影评,纯属有感而发,电影里某些画面,让我想起了村里的一些人与事。
本人男,对女权什么的没关注过,只是为小时候见闻中那些女性唏嘘感叹而已。
)
你将不在孤单搜了百度,才发现居然是一部恐怖片…完片的第一感觉是心里堵堵的,毕竟女主的老公死了,一个不介意她是女巫的深爱她的男人,就这样被她的女巫母亲杀死了…但是细想来,这部片子的出发点,不正是“我”这个单一视角吗…一场女性的生命轮回…起始是被母亲保护的压抑的爱…母亲为了不让女巫夺走女儿,将她藏匿在山洞,剥夺了她成为一个“正常人”成长的过程,但是最终母亲没有办法留住女儿,女巫带走了她…女巫企图教会女儿如何成为女巫的生存法则,可是这个女儿好像不太灵光,没有办法配合她的脚步,最终她抛弃了女儿…女儿一路跌跌撞撞,变成了媳妇、黑狗、男人、女孩,甚至长大成人遇到真爱…两个母亲企图守护、教会、引导、隔绝的东西,女儿最终通过自己的经历,体验、成长、丰满了…初出山洞时,她分不清天、地、山、树的关系,觉得天空吞没了一切。
她对生命充满好奇,触摸羊羔、爱抚兔子、放走小鱼,以此激恼了女巫母亲…误伤了一个女人,并成为她后,她努力学习着“做人”这件事,别扭的动作,奇怪的神态,不合时宜的笑容…她被教育说“女人是水,只能顺着男人生存…”她学会了同情,在看到同样遭受男人虐打的女人时,她会蹩脚安慰…生活平静的过着,女巫母亲出现了,告诫她生活不会如此下去,她终不会被接受的…直到被强奸,她爆发了,害怕且愤怒的杀死那个男人…这是她独立人格的建立期,从小到大,她都是依附品,即使自己的生母被女巫母亲杀死,她也只会跟着女巫母亲走,不知道仇恨、愤怒…愤怒让她觉知了“自我”,让她从一个生命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她变成了狗,观察人类的生活,并且利用自己的女性肉体,勾引男人,然后成为了他…如果说变成女人的时候,让她学到了人类的行为,激发了自我意识,那么成为男人后,她体会到了人性…跟之前一样,成为男人也经历了一段行为适应过程,因为一些不像男人的举动,他遭到了耻笑,被称为“娘娘腔”…所以在遇到同样被家人责骂的小男孩时,他会出手相助,收获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他体验到了性爱快感,身为女人时因为害怕而杀死别人的性爱,原来是美妙的…他学会了痛苦跟哭泣,所以他杀死了自己,救活了悬崖上掉下来的小女孩…她的灵魂在被慢慢装满,她越来越像个“人”了…变成小女孩后,她经历了自己不曾体验过的快乐童年,被溺爱、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她遇到了那个作为男人时,帮助过的男孩,并相爱结婚了…新婚初夜,她学着作为男人时做爱的体位,爬到丈夫的身上…她用不同人生段落中,学到的一切,体验着新的生活…她向丈夫展示了自己的尖爪,丈夫亲吻了它们…她得到了一个完完全全爱她接受她的男人,并且孕育了新的生命…可是女巫母亲的阴霾不会就此消失,女巫母亲变成了一只野猪,刺死了女儿的丈夫…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女儿拖着肚子,努力生活,并产下一个小女孩…她感到害怕,就像自己母亲把自己关在山洞一般,把孩子关在房子里,时刻守着…女巫母亲又出现了,划破了女儿孩子的胸口…女儿急奔着拿起斧头,砍死家中的牲口,喝下血,吐在自己孩子胸口…孩子也长出了爪子,变成了女巫,活了下来…女儿转身冲向女巫母亲,在她的质问下,杀死了她…女巫母亲因为被村民视作异类焚烧,一辈子都不相信人类…所以她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诫女儿做女巫的生存法则…当女儿获得幸福时,她又嫉妒不平衡,扼杀了一切…生母因为害怕女儿被女巫杀死,把她囚禁在山洞,也囚禁了她的声音,让她一辈子不能表达自己…女儿经历了一切,但是当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囚禁跟女巫化…所以,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否有对错呢…女儿的每一段人生经历中,都会有一个爱自己的人类母亲…不嫌弃她的愚笨怪异…抚摸她的脸…给她温暖…絮絮叨叨那么多,最终想来,这个片子给了我什么启迪呢…大概是,爱不是束缚,而是细润的温暖吧…
8.1在封闭的洞里活着长大的她 是如何思考的 用什么 语言吗?
从哪里习得?
每天来喂她的母亲吗?
面对外面的世界 好奇吗?
对无知是否 更大的是恐惧呢?
若无 那是什么状态 一片空明?
这世界于她 应该就是空的 她有了两个妈妈 一个是“低语妈妈”一个是“女巫妈妈” 前者对她的保护让她成了“白痴” 后者对她不屑的打骂 …… 总有一天 她会反抗吗?
反抗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一切生灵都具有的自然属性?
人类是各种替代的试用品 无论男女老少 都太过羸弱 都一碰就碎 从里到外 都是做男人了 世界中心了 不是 还是被训 说一天到晚就想着做爱 哦 眼光不行没挑好啊 可是 一天到晚可以和女人做爱的男人至少很帅吧 哈哈 肯定的她一直在做的可能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即“我是谁” 她可以换各种身份来确认自己 但那个样子能做到吗?
我怀疑 或者说 很难她和自己对话的声音是最可爱的 这个音效的想法很棒这电影可能在教我如何看待自己 如何审视生命 一切都是向内的 所以自己会对自己说话 而且能听见 事实上的我曾经多少次错过自己对自己发出的声音 早已不记得了 只晓得 确实听到过 而已好喜欢这样近的去看人的脸 被光线切割后的局部 柔弱的 坚毅的 婉转的 悠扬的 局部的情绪是最最丰富的体会过人间的五光十色 还愿意回去那个冰冷的独自一个的世界吗 答案是 愿意的 不 是更加愿意了!
因为 我只是暗处的一点萤火这电影像一首会自动流淌的诗一般 穿越了我的心房 生命如河水般流淌 越过多少人的脸庞 仿佛他们还都在眼前她也不愿那样的 所以一直回避、忍耐、对自己视而不见 直到悲剧发生 其实悲剧一直就在那里等她 不管她如何都会要经历 可这个样子去 让她总觉……放弃本来就比坚持要容易简单得多 放弃是舒服的 坚持是痛苦的在欢乐的边缘 女巫已不再可怖 可能是欢乐的因子同化了本来悲伤的颜色—— 绿色吗?
是的 是幽深的绿色 在阴翳的光的返照之下还熠熠生辉……生命的终点是安息吗?
生命是没有终点的 或者说 生命对我而言是没有终点的 安息只是旅途中在某个驿站的一夜好眠# 该如何抛弃形骸本有的那些到根植于原本就有的里面去 窥视、思考、抚摸 然后 继续 一层层的褪去 直到找到那个有点像自己的影子 you’ve never been aloneyou have that shadow of yourselfYou won’ t be alone You’ll be together forever# 男人要的 是 女人眼睛里流出的东西… 吗?
只是那些… 东西吗?
不是的 他们想要的至少比你看到的要多得多!
# 男人可以是个懵懂的孩子 只要他还在长大 女人就不行 女人生下来就应该已经长大了# 哭是什么 笑是什么 对生命的祭奠 对活着的怀念是与生俱来的 是需要学会的是生存的伪装 是身形背后的冷然是与别不同的畏惧感是融入大众以后的失落感
这两年越发感觉恐怖片的萧条。
如今的恐怖片只能通过特别的情节设定让人眼前一亮。
最近新出的《你将不在孤单》就属于此类电影。
电影讲述19世纪马其顿的一个偏僻山村,一位母亲为了让她女人免于遭受女巫祸害把她藏在了一个洞穴中。
十六年后女巫还是来临杀死了母亲然后带着这个同样属于女巫的女孩儿走出去。
途中她们分别生活,从来没有出去的年轻女巫对人类世界充满了好奇,她意外地杀死了一个村民,然后用这位村民的皮肤装扮成了人类,这也完全激发了女巫的好奇心,她想要装扮成不同的人类来生活。
电影除了女巫需要通过更换内脏才能装扮成不同人类的画面比较血腥外,整体的恐怖色彩不多。
电影更多描绘的是一个天真不谙世事的女孩不断感受自然,接近人类的过程。
她内心女巫的身份让她自己在自问自语,同时外在人类躯体让她不断去旁观模仿别人,所以她的内外一致是错乱的。
她扮成年轻母亲时遭到了丈夫虐待,扮成年轻男子时学会了劳动和男女欢愉,如同盲人摸象,她用一副身体感受不同人的生活。
刚开始的她是冷漠的,对于自己和身边的人类,只是不同的肉体和躯壳而已。
但是慢慢的她融进了人群,学会了开心的笑学会了难过的哭,最终因为救人而扮成了小女孩。
从此灵魂和身体终于契合,她开始真正以人类女孩的思想生活。
她有了亲人朋友和爱人,但是老女巫嫉妒她美满的生活杀死了她的丈夫,最终她将老女巫消灭。
老女巫与她如同一段新旧的轮回,她们总是以不同身份装扮进入人类社会,都有过和睦的家庭,都被曾经的女巫所破坏,但是年轻的女巫被丈夫所接纳,生出了对抗的勇气。
电影通过重口味的换装扮来描绘了一个女孩从懵懂到拥有幸福人类生活的过程。
温情得很特别。
这样的情节设定出乎我意料,像是想吃苹果,结果收到了梨,虽然梨还是挺好吃的。
完完整整看完了,没有一点快进,血腥中有着小清新,又夹杂着抑郁的感觉,和之前看的女巫那部电影不一样,这一部的角度很清奇,女主从不同的人角度过完了她童年青年,到成家,到最后的悲痛;老女巫也是个可悲的人,自己这一辈子的出生到后面的遭遇,再到最后的报复,她是孤独凄惨的,总的来说,在如今疫情下,难得的佳作!
昨天跟人讨论16型人格,发现我俩从曾经的INTP变成了INFP,“到底是为什么?
”我想是因为年龄带来的同理心和理解吧。
在这个电影里,她,因为神奇之力,可以在杀掉对方后,掏出内脏,成为被杀的对象。
于是因为好奇新生小孩,她,成为了农夫之妻,一只圈养犬,接着是一个年轻男孩,最后一次化身,是要去救一个落崖的小女孩。
也是在这个女孩的身体里,她完整的体会了一个正常小孩的长大,还有恋爱和结婚以及生孩子。
明明是很痛的事情,因为喜欢他,这个别的人觉得缺乏灵敏的男孩,所以愿意为他生孩子。
对比第一次杀死农夫的妻子,还有那个试图接近她的男孩,这一次,她主动的接受了他。
电影包裹在一个略显恐怖的全身化妆的“烧焦至血色花纹“的女性角色还有不时出现的血迹,掏出的内脏里,却不断的用女主的旁白,乡下的美景,农作场景,表现出了一个让人会忽视掉血腥,而开始关注诗意般叙事的故事。
也许起先会有点难入戏,因为有点散,可是相信我,看着看着,这一切都连起来,再也不是没头没脑的MV式故事。
每一个角色的出现,都好像是成长路上的也许并不被喜爱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最后的最后,严母式的Old Maid Maria对她说,“这次你竟可以这么轻松的做到”,那也是她与女主角,还有女主角新生儿之间,一种母女关系的传承吧。
女孩长大,因为有了要保护的东西,从懵懂到坚毅,终于有了片头部分母亲一直要求的“力量“。
可是母亲还是母亲,哪怕再严厉,看到了孩子真的要起飞离开自己,总还是有那么一刻的不舍和痛惜。
这个电影因为实在是太美好了,以至于在商业院线能够上映这件事,本身就成了谜。
也感谢这个吹着风有阳光的下午,在荧幕前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温情成长。
是的,我读出了美好和温情,你呢?
2013年,一部由好莱坞女星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实验电影以惊艳的视觉美学震撼影坛,却又以晦涩的剧情令人迷惑、敬而远之。
不过,这部影片倒是轻易俘获了影评人的欢心,在那年登上不少年度榜单。
如果说当年这部《皮囊之下》没能让普通观众真正领略到非人类对情感与人性的好奇与追寻的话,那么今年一部同样惊艳的作品算是实现了这个愿望,只不过将其主人公从外星异形替换成女巫。
女巫题材的影片近年来风靡影坛,因其奇幻诡异的情节成为惊悚恐怖类型的标配,也因其女性身份的内涵诞生出不少探讨女性主义的佳作。
澳大利亚导演戈兰·斯托列夫斯基的《你将不再孤单》出色地抓住了这个题材的类型属性与潜藏的女性意识,令人眼前一亮。
故事讲述在19世纪的马其顿地区,经常有“食狼女”(即女巫)出没,她靠吸食婴儿之血维持生命。
一个农妇的女婴被女巫看中,农妇将女婴藏在深山洞穴里直到其十几岁,结果被女巫发现带走。
女孩跟随女巫学习生存本能,在不同动物、女人,男人的皮囊之下满足其好奇心并体验到人类的情感与爱。
表面看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巫养成记。
尽管有不少茹毛饮血、挖取内脏的惊悚情节,但全程配上诗意的旁白、空镜头与优美的摄影光线,浮现出有别于常见类型片的温情脉脉的气氛。
电影大师泰伦斯·马力克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影响了一大批后辈,而斯托列夫斯基对马力克风格的模仿并非重点。
他借助这个女巫故事来揭示出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从懵懂与好奇,到学会爱与复杂的情感,有了孩子后逐渐获得母性,懂得宽容与摒弃嫉妒心理,最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和理性的人类。
相比于《皮囊之下》里的外星女主角,这个年轻女巫同样对人类保持着好奇的态度,不过她并不像外星人一直利用性感女人的外表去捕猎男人。
这个女巫先后换上动物、女人和男人的皮囊,在不同的生活体验中引发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性别、平权等话题的思考。
剑走偏峰的导演将故事背景设在19世纪的山村,看来是有道理的,这个愚昧落后的地区充斥着各种贬低和歧视女性的行为:比如女人在有男人在的场合不得说话,要在男人吃完饭才能上桌吃,被作为男人的附属品。
反观,男人被赋予了刻板的性格形象要求,要保持阳刚之气,导致有毒的男子气概盛行,家暴行为给女性身心留下了可怕的烙印。
女巫先后换上女人和男人的皮囊,体验性别差异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透过性别互换的视角去审视性别刻板印象与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父权制度根源,无疑给当下不少热点问题引出有趣的思考角度。
而关于母爱的探讨也呈现出立体复杂的一面:一个是呵护备至不让孩子接触外界的生母,一个是放归自然让孩子自力更生学会生存能力的养母,哪种母亲才能真正培养独立的孩子,相信看完影片观众自会有答案。
除了出色的美学风格与深邃迷人的主题,影片还汇聚了一批跨国演员阵容,瑞典女星劳米·拉佩斯(《龙纹身的女孩》)最为瞩目,连同葡萄牙男演员卡里托·科塔(《一千零一夜》)、大导演简·康平的女儿爱丽丝·恩格勒特、法国新晋男星费利克斯·马利陶德(《每分钟120击》),以及饰演老女巫的罗马尼亚演技派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四月三周两天》),各位演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一部女巫题材的恐怖片却在不断突破类型的限制,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力与意想不到的女性话题思考,难以相信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
剧透。
剧情大概就是:主角从小被女巫盯上,女巫在主角长大后鲨了主角的母亲,带走了主角,把主角也变成了女巫。
主角和女巫有矛盾,最后离开了女巫,通过杀HAI别人夺取别人的外皮(也有的是意外死亡后被主角占据了身份的),伪装成别人,体验别人的人生活着。
直到最后女巫找了过来,杀害了主角现在这副人皮的家人们(其实完全算是主角的家人了,因为最后一个身份是小女孩,主角已经用小女孩的身份和村子里的人生活了很久,直到结婚生子)。
而女巫也被主角杀死,主角的孩子也被变成了一个小女巫,故事完。
故事的背景在很久以前,处处都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和压迫,电影没有大多数恐怖片的压迫感或是血腥,只是通过不断更换身份来讲述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从文艺片的角度来说电影还算不错,但也有许多文艺片的通病,节奏很慢,人物对话很漫长。。。
调整到1.25倍速看感觉刚刚好。
就连最开始把主角变成女巫的那个女反派,也遭受过压迫。
因为打仗,村子里的男性死完了,女反派渴望有个孩子,其他镇子的人来迎娶女反派,女反派也就跟着走了。
来到新家后,才发现丈夫是个将死之人(和植物人差不多),在丈夫的家人逼迫下,女反派被强行与一个活死人发生了关系。
最后又染病,快死的时候喝了动物的血恢复了过来,被村民们抓起来烧死,但只是被烧成了一副凄惨模样却没死。
压抑的电影,和恐怖片没多少关系。
马利克拍画皮估计就这样了……白纸般生命探索世界的故事,对爱的理解贯穿始终,拍得很美,也有点寡淡
7.2
3.5,低走高开,电影假借超自然女巫外衣,内核导向人文情怀故事。逆光拍摄,大段意识流自白,充满全片的背景音乐,概念呈现就没少学泰伦斯·马力克吧。文本聚焦多种身份导向的个人意识成长,超自然概念就创造了这一外来客体的台阶,社会与人类之外的客体升华投射出人性光辉。但文本形式与视听概念,马力克构造的内核更加深入。且这部真是制作到位吧,一众脸熟的欧洲各国卡司。
就是因为7+分才去看的,结果演的啥,感谢浪费了我2个小时
真的像致不灭的你,找回自己被夺走的人生的人生。男人想要女人眼睛里的液体,大反派玛利亚是镜子,映照着受伤的女人。不爱看缓慢文艺片的我看得很勉强,但拍得其实挺不错。
马力克拍女巫
哎真是给你们惯的不想说啥了
披着恐怖片的文艺好片 值得深思 玛丽亚好几百年不相信也得不到的东西 她无法接受女主这么轻易的获得 妒忌之火在她眼中燃烧 两个遭受苦难的女人 一个眼里只有摧毁 另一个眼中确是想方设法的得到 经历不同让女主必然不会走向玛利亚的后路 在真正的死亡到来那一刻 痛苦的玛利亚才算彻底重生。这片里的女巫让人恨不起来。
女婴,女孩,女人,女巫。浅焦,摇摄,逆光,马利克。充满历史隐喻的意象诗,导演值得入股。
她把唯一的女巫唾液给了她的孩子,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我就是鼓足勇气想看个恐怖片儿
2022-04-23女巫存在主义日记。其实摄影没有特别美,但故事是美的,就是不太能撑得起这个时长,有点壁炉了。
不应该以恐怖题材为噱头,而应该强化影片内核表达。
【3】除了当然美丽的类自然主义的视觉,找不出太多可以肯定的,女性主义思考也只是入门级别。现在看来,这些“好审美”的恐怖片一多,也创造了出某种俗套。
长片首作+1⭐️
一个小女孩小时候被女巫选中成为他的接班人,长大后先跟着女巫生活,接着发现自己吃血,而且装了别人的内脏之后就会变成别人。过了几种生活。大女巫却时时过来阻挠她想过的正常生活。画面血腥恶心,有不少性场景。
不是说它不好看,但是每一个女性通过各种换皮来实现成长的故事为毛最后都要归结到生孩子。要说《奥兰多》这种是92年拍的也就算了,都30年过去了你们对女性人生的体会还最后落在繁殖上???
不收藏了,觉得太故弄玄虚
一位孤独的老女巫,一名无辜的女婴,奇怪的组合,小女巫长大后体验人生百态,只想融入人类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为此不断杀人,换躯壳,然而到了最后,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她却只能放弃人类身份,也让她的孩子复生成为女巫。这个故事虽然有血浆片段,老女巫妆容也跟火燎过一样,基调却是偏文艺的,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巨大的孤独,给7分吧。
这不是恐怖片更没有想象力。还有多少烂片没有标记?补标是个体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