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戳我心窝的电影了,最后半小时哭得稀里哗啦鼻涕带泪,能如此与电影中的人物共情,《姥姥的外孙》真正拍出了东亚家庭的图景。
表层大篇幅描绘的祖孙情已经给电影披上了温暖催泪的外衣。
从金钱利益出发的关心并非完全虚假,与亲人相处的过程中总能催发出血缘最深处的良知,唤醒家人间血浓于水的亲情,而当这份爱涌上心尖时,利熏欲诱已是渺渺烟云一吹即散,真心便可寻得真情,照顾老人也成了肺腑之举。
外孙的转变应验了这一心路历程。
而外衣包裹下的,便是复杂的社会议题。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每周一次的团聚可以因为利益纠纷而不欢而散,老人照料问题始终无法在争吵自私中合理解决,各子女各有各的念头,闹到最后只有女儿的心是诚的,临终关怀也是在女儿和外孙的陪伴下进行的。
始终,人老了就成了负担,人老了就成了鱼钩,会压垮那些不负责任的子女,也会钩上那些私利至上的亲戚。
真正付出的难得回报,游手好闲的常被惦记。
这也延伸出东亚家庭的父母观,父母总是担心着落魄子女的未来,对于失败后人,他们愿意给予更多再给他一条出路,即使他本不应得如此。
同时,这也侧面反映出重男轻女观念的压迫,姥姥对于她的父母临终照顾最多,可她却未从遗产中分得一杯羹,以至于购置墓地都要求助大哥,而大哥也不愿给她台阶下,就因为她是女性,恩断义绝地将父母的决定当作挡箭牌,将姥姥逐出家门。
而这种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延续下去,女儿也未曾在姥姥的遗产中获得回报,但女儿本就无私,便看淡遗产了。
也因此,外孙才对姥姥的遗产分配提出不满,可能有他主意落空的一部分,但更多是对姥姥潜在陈旧观念的否定。
此外,电影探讨了为人处世的立身哲学。
姥姥坚持四点起床卖粥,谆谆教诲外孙“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行行出状元”;多次叮咛二儿子找份正经工作,凭本事吃饭。
这些细微之处透露着姥姥的人生道理,也引发我对职业未来的思考。
当然,内核的社会议题不止如此,还包含对医疗设置的反映、对护理行业的反思、对婆媳关系的暗示,其内涵之丰富让我在感动之余也反省着这略显畸形的东亚家庭及社会生活。
姥姥的外孙 (2024)8.92024 / 泰国 / 剧情 / 帕特·波尼蒂帕特 / 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 乌萨·萨梅坎姆总之,披着情感外衣下包含复杂内核的《姥姥的外孙》绝对是今年最值得进电影院感受的电影之一,其对情感火候把握之细腻、对祖孙生活细节展现之动情、对人物形象塑造之生动、对故事节奏推演把控之稳当,都让我折服。
就让坟前的花瓣片片随风吹散,吹到院落的石榴树上,吹到姥姥的粥铺里,吹到那间一百万的“新房”中,顺着火车轰鸣而过,姥姥的声音仍在风中回响。
爸爸总说让我有空去看看爷爷奶奶,我总懒得去。
2023年的除夕,我去了爷爷奶奶家,爷爷一个人坐在阳台上,那时候他刚阳康,说话费劲,但还是和我说了好多,从我太爷爷干地下党被日本人抓住吊起来打,到他干支书的那些事。
当时我说爷爷往后我给你整理口述史,他笑了,点头答应了。
过完年我买了拍立得,说要给我爷爷奶奶拍照片。
但我忙,忙着和同学聚会,忙着在家打游戏,忙着赶作业。
一忙忙到正月十五,我爸回来了,他坐在沙发上,不说话。
我问他咋了,他说你爷爷住院了,肺癌晚期。
然后他哭了,那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见爸爸哭。
我懵了。
我不相信。
过几天我就要开学了,临走前我去医院看爷爷。
他很虚弱,吸着氧,他看我来了也笑了。
我带了拍立得,说爷爷我给你拍照,他从病床上下来,坐在椅子上,后面是白花花的墙。
那张照片拍出来,效果并不好。
后来我就回了学校。
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我爸请假一个多月不去上班,晚上也不回家住。
我也担心,给我爸打电话,他说没事,都请好了假,领导也理解。
钱的事也不用担心。
他想多在医院陪着我爷爷。
我问我爸,爷爷身体怎么样了,他给我打开了视频,隔着屏幕看着爷爷虚弱的样子,我很难受。
那时候爷爷已经说不出来话了。
四月的某个傍晚,我走在长桥上,突然感觉头晕,喘不上来气。
吃过饭回图书馆,接到了我妈的电话,说我爷爷已经走了。
我给我爸打过去,他说六点多的时候,没抢救过来。
没事,如果你忙就不用回来了。
我哭了,订了当晚的机票。
我从来没见到我爸那么憔悴,他穿着孝服,戴着孝帽,胡子拉碴。
见我来了,挤出来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
亲戚们打开棺材让我见爷爷最后一面,他脸色蜡黄的躺在那里,好瘦,好陌生,一点也不像那个爱看报纸的老头。
我抱着我爸嚎啕大哭。
我后悔啊。
那几天,我在东屋写论文,墙上还挂着他的棉袄和干活的手套。
我总感觉爷爷就在院子里,还在那里东拾到拾到院墙,西拾到拾到柴火。
只是我出到院子里的时候,他就回屋喝水了。
后来整理我爷爷的遗物,他做了三大摞剪报,第一本就是“健康”,第一页就是“长寿的秘诀”“预防癌症的方法”。
我摩挲着开胶的纸页,唉。
他真是一个仔细的老头,记天气,记每日开销,记当天的新闻联播,还记谁来看望他。
有志坚、志杰、董宇,还有嘉朔。
所以我羡慕阿安,不论他出发点如何,他能陪着他姥姥走完最后一程,不像我。
今年初二,因为我姥爷的养老问题,几个长辈打扯扯,惹得八十三岁的姥爷在炕上大哭。
我妈是“嫁出去的女儿”,我和我爸更是“外姓人”,都没“资格”参与这场由舅舅们主导的讨论。
姥爷拉着我的手,让我告诉我爸,多去看看我奶奶,老伴刚走的时候,有些话不知道该和谁说。
我心酸,和我爸说,把姥爷接到咱家住吧。
我爸说,你姥姥刚去世的时候,我就和你姥爷提过,但他好强,那时候也年轻,住了一段时间就走了。
我和姥爷说,姥爷你来我家吧,他也不说话。
在农村的观念里,有儿子还靠女儿养老,不好。
我很无奈,也很悲哀。
我姥爷和我奶奶的养老,两相对比,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昨天看《姥姥的外孙》,我一直都在想我爸说过的话。
他说他小时候,爷爷奶奶在饭桌上聊的,都是村里哪家人孝顺,伺候老的伺候得好,所以他一直觉得孝顺是为人之本。
影片中,阿安一开始总在问姥姥“我在你心中排第几”,最后出殡的时候变成了“你在我心中排第一”。
我觉得这个设计很好。
就像我爸说的做的那样,父母生养你一场,不能总算计着从父母那里拿些什么,而是要想着回报父母些什么。
一贯泰影的温馨和清新,因为是华裔所以夹杂着的潮州方言和对牛肉的细节还让人觉得亲切。
对亲情、死亡、陪伴等现实问题的探讨来的同样深刻且热烈,是那种在影坛上不会过时又常怀怀旧感的题材,因为老去的味道,因为死亡的主题。
本片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姥孙卖粥的烟火气、姥姥面对上一辈遗产不公的委屈和对下一代无能为力的焦虑、孙子从敷衍的照顾到真挚的不舍、解开最后一颗扣子的习惯和不吃牛肉的兰因等等,大量生活化的画面和前后铺垫的镜头语言将外孙和姥姥的感情进阶烘托到高潮来临。
当风吹动坟上绽开的花瓣,那是隔辈亲的眷恋和惜别。
对于中国家庭,这种隔辈亲的感受应该同样浓烈。
父母上班或者远走打工,年幼的孩子总要由上一代长辈暂为照顾。
沧桑而干枯的心灵被新鲜而亲昵的血脉浇灌,很难说得清老人和稚子谁获得的爱和陪伴更令自己满足。
只是孩子成长的太快,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奔跑之快恨不得将父母抛诸脑后,对于承载他们更记不清的童年回忆的迟缓老人更是置之不理。
于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结局来临,学会珍惜的时候已经太迟。
但是对于片中姥姥曾遭遇的不公在自己女儿身上重演这个细节出现时,我才感受到了整部影片的不对劲。
其实也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它将人性的刻画直白又幽默(从一开始就知道外孙的不怀好意却依然接受陪伴的老人尽己所能去阐释心中的公平,通过外孙的眼睛来观察三个儿女对老人的态度也是一种经典手法)、父母深沉而无助的爱也有细节支撑(姥姥为大儿子健康忌口最爱的牛肉、心疼女儿又要上班又是唯一伺候自己的人所以常和女儿吵架、将房产留给嗜赌成性的小儿子、为外孙种石榴树且留下百万存款)、诸多人物特色也描绘了一出生动的争夺遗产浮世绘(舅舅看着执意不肯让姥姥在大儿子家住时看向他的鄙夷、坦诚没有房产给外孙面对外孙离去时孤苦又心痛的姥姥、贡献了全片所有眼泪的姥姥的女儿、照顾临终老人的年轻女孩的坦然和嘲弄),这都让它成为了一部精彩的老少皆宜的亲情电影,除了那一点不对劲。
姥姥去跟自己哥哥要父母的遗产失败,只能让女儿把房子过户给好赌的小儿子帮她还债。
娘俩在女儿家里时,姥姥告诉女儿她无法说最喜欢谁,但是她最想要和女儿呆在一起,并且劝说女儿不要再吃剩菜,免得和自己一样得癌症。
这时女儿说的话绝对是全片最经典的台词:女儿继承癌症,儿子继承遗产。
如果男性不能感同身受,就想想自己的母亲,是否是上一辈家族里勤勤恳恳对父母奉献最多却默默无闻的那一个;想想自己的姐妹,是否因为自己是男人就享受了太多性别上的红利以至于当做是理所应当;想想自己的女儿,是否现在万千宠爱的她将来只能当一头吃草挤奶的老牛?
女儿在片中是个出场不多的角色,她无疑是三个孩子里最孝顺的,大儿子只出钱不出力、小儿子不出钱不出力。
为了照顾自己的母亲,她为了不被辞退只能把日班换成夜班,上完夜班再去照顾姥姥。
面对自己儿子恶意的揣度,疲惫的躺在沙发上的她不气不急,缓缓解释不是因为她想要谋取家产,而是因为这是她的妈妈,她想尽可能的陪伴和照顾她,而这也是千百年来社会对女性思想的规划。
可是为什么她不能获得遗产?
就像姥姥面对哥哥时质问的那样,为什么擦屎擦尿的是她,被父母强行塞了恶丈夫的也是她,而她却得不到遗产?
自己遭遇了不公,为何又同样施加在自己女儿身上?
电影所展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样是在表现女儿的不争不抢、不辩不夺,仿佛只要争了就是心怀不轨、抢了就是别有用心、辩驳了就是心中有鬼、夺了就是假孝真奸。
于是她不能争,也没有人为她争。
所以在表现伺候爷爷临终的孙女形象时,她总是一副为多数人难以接受的冷淡、算计和心机模样,却容易忽略她在伺候老人过程中的伦理坎坷、身体劳累以及真切想要孝顺爷爷的孝心、和对临终老人的孤独和病痛产生的同情与帮助。
所以孙女值得获得遗产,明明姥姥的女儿也值得,可是她没有。
孙子的爷爷给孙子留了银锭也没有给她,生活所迫她想要儿子的银锭,儿子却为了姥姥给了好赌的舅舅还债。
姥姥也没有任何财产留给自己的女儿,她可以不吃牛肉、可以送房子、可以种石榴树、可以每月给外孙子攒钱,可是面对熬夜工作还要伺候自己康复的女儿,她只能心疼的和她吵架。
说来可笑,受过同样的苦的女人,却不能怜悯同自己血脉相连的另一个女人。
还有一个细节,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甚至在片中是作为一个搞笑细节出厂的,即老年人的性欲。
影片开场是孙子来给爷爷修电视,发现爷爷特别喜欢看性感超模,于是和爷爷开起老当益壮的玩笑。
其实在新闻上也时不时会看到老年男性嫖娼、猥亵的视频,很多科普文章包括有些噱头的中老年相亲综艺也同样表明老年人的性欲并不因行动的迟缓、思想的落后而有所减弱。
食色性也在他们并未咽气的身体上同样有理有据,但是性欲并不仅仅是存在于男性身上,女性也同样有。
只是年轻女性的性欲尚且为大众所难容甚至是要拉出来审判一番,更何况是上一辈乃至上上一辈沉默的中老年女性呢。
所以姥姥是没有性欲的,她年迈的身体可以坦然的曝光,她松弛的皮肤散发着老人味,她漂亮的衣服只能穿给每周只来陪她吃一次饭的儿女看,她因化疗而光头的头就只能光着,她没有自己的审美,她也没有性,她是母亲、是姥姥,没人记得她是女人。
即便如此,这部关于亲情的电影依然让人热泪盈眶,能有遗产让子孙后辈围着她转,即便讽刺心酸而后顿悟善终实属不易,我也不想揣测,如果外孙最终真的竹篮打水一场空,他能否做到和自己母亲一样宠辱不惊真心送别姥姥呢。
这是人性的复杂,想不到办法自渡。
《姥姥的外孙》在8月2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上映一周后,电影在豆瓣依然维持了高达9分的高分。
作为泰国2024年的票房冠军,《姥姥的外孙》成功凭借实力让许多观众哭着走出电影院。
《姥姥的外孙》讲述的是一个泰籍华裔家庭的故事。
没有迎面而来的“萨瓦迪卡”泰式风情,电影中展现的反而是我们所熟悉的文化和语境,潮州话绵软的腔调一出,相信很多游子都有所共鸣。
电影翻译唯一做得不够好的一点在于,片名中【姥姥】的翻译。
潮州话是潮汕地区的方言,属于闽南语体系的分支,在潮汕闽南地区,我们一般称呼【姥姥】为【外婆】、【外嫲】。
【姥姥】这个词在这样的语境下就有点水土不服了。
而电影中,外婆的饰演者,是一位有着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的素人演员,却演出了老戏骨的感觉,或许是电影过于切近她原本的生活,才显得真实又生动。
豪华的墓地从电影一开始,外婆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拥有一块豪华漂亮的墓地。
墓地形式意外得很熟悉,是中国南方山区经常出现的墓地形式。
一块豪华的墓地需要一百万,子女觉得不划算。
主人公外孙也多次对外婆的愿望表示不理解。
外婆说,有一个漂亮的墓地,是对于子女的一种保佑。
外孙说,就算是这样,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扫墓吧。
外婆说,那就更要一块漂亮的墓地了,这样你们可能还更愿意去看望。
墓地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意向。
外婆心中,一个豪华的墓地,是一种祭祖文化的遵循,是一种对于他人羡慕,对子女的保佑。
它更是一种家族的承载物,在清明的时候短暂地团圆家人,短暂地追忆先辈。
买墓地的出发点是爱,这是外婆心中朴素的信仰。
但是这个愿望要达成太难了,不关心自己的大儿子,给别人操劳打工的二女儿,赌博欠钱的小儿子。
一个豪华的墓地就像一个奢望。
于是外婆带着外孙找到了自己的哥哥。
想要找哥哥借一百万买一块墓地。
她的哥哥一家富甲一方,豪华别墅搭配尺度夸张的庭院,惊呆了穷外孙。
外婆的父母把价值几百万房子留给了哥哥,自己一直关心照顾父母,但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
“我想问你能不能给我一百万,我得了癌症,很快就要走了,我想要买一块漂亮的墓地。
”而外婆马上就被赶出去了。
她的哥哥说,不是一个姓就不是一家人了,今天出了这个门以后也不要再回来了。
明明上一分钟,两人还用潮州话对唱,外婆还把头靠在了哥哥的肩上,下一分钟,因为利益两人的关系就被冷血地切断。
而最让人唏嘘的是,外婆的父母的墓地也属于简陋版墓地,却留下了几百万给自己的儿子。
封建残留的重男轻女和极端的传宗接代思想,仍然是每个东亚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它以一种动力亦或是伤疤的形式存在于心中。
在外婆的葬礼上,外孙接到了银行的电话,火车呼啸而过,轰鸣声中,带了一段已经遗忘的记忆。
外婆:“别一直玩了,你走得太慢了,我们今天是要去给你存钱的,因为你考了第一,外婆以后每个月都要给你存钱。
”外孙:“那外婆能一直给我存钱吗,从现在到外婆去世,存够一百万。
” 外婆:“你是在诅咒我吗?
” 外孙:“因为我想要一百万给外婆换一个新房子,现在的房子太旧了。
”那一刻,外孙终于知道了外婆为什么每个月都要坚持步行去银行存钱,尽管步履蹒跚,但依然风雨无阻。
或许是外孙考了第一,外婆内心有着望子成龙的朴素愿望;或许是外孙一句要给自己换大房子的年少轻言,外婆用余生的时间给外孙存钱。
哪怕外孙已经忘记;哪怕外孙已经不再优秀;哪怕外孙带着想要遗产的心接近自己,她也一直坚持到了去世之前。
哪怕买不起漂亮的坟墓,她也从来没想过去动给外孙的一百万。
外孙最终兑现了年少的诺言,用外婆给自己的一百万,给外婆买了一个漂亮的墓地。
一个宽敞的墓地,一个金丝镶边的墓地,一个让别人羡慕的墓地,一个外婆最想要的墓地。
清明扫墓的时候,外孙依然随便一倒,把花撒成一团,但是撒完之后,会像曾经的外婆纠正他一样把花散开。
他故意那样撒花,其实是想外婆能像曾经那样纠正他,再次出现在他身边。
但斯人已逝,如今清明,仅余一人散花矣。
疾病与苦痛人生来就与离别紧紧绑定在了一起。
疾病则加深了【离别】这一概念。
而癌症几乎就直接指明了【离别】。
而在电影中导演尽可能弱化了癌症痛苦的表达,所以观众看到的是掉落的头发,愈发行动不便的身躯和化疗没完成就去世的阿玉。
相应的导演加深了【离别】的表达,突然频繁的探望,对自己病情的缄默。
外婆深夜在床上抽泣,呓语道:“爸爸妈妈,你们来接我了,爷爷奶奶,你们在哪?
”可以看到一个垂垂老矣之人在面对死亡时如同孩童般的的无力感,以及来自本能的恐惧。
外婆说,从前一家人经常打牌,现在一周一次的聚会,也凑不出打牌的人。
而后来,连聚会的人都凑不齐了。
这是子女别离父母的宿命,从古延续至今,并且将一直持续下去。
外婆原本已经算是一位空巢老人了,如果没有外孙的陪伴,临终的一年,她都将活在孤独与等待之中。
外婆说:“我不喜欢春节后的那一天,冰箱里塞满了食物,我一个人怎么吃得完。
”
外婆对外孙说:“我没有东西能留给你了,你不用再照顾我了。
”外孙在寺庙里的祝愿写着,希望外婆买的彩票能中奖。
观音菩萨没有看见。
外婆坐在院子里,看着拆迁的人搬走了所有的东西,自己被小舅舅送进了养老院。
宁静的午后外孙在养老院的床前,按照外婆的习惯帮她解开了衣服下摆的扣子。
外婆笑着跟他开玩笑说:“我正好要解开扣子秀性感呢。
”每一枚松开的衣服下摆扣子,是外婆对青春年华的追忆,也是一次次告别。
雨后的彩虹隔开阴阳,电影中最漫长最深刻的别离,是一家人开着小货车,载着外婆的棺材,开往墓地的告别。
外孙在外婆每一个生活的地方,敲敲棺材告诉她,这是此生最后一次的路过,最后一次的别离了。
外孙每敲一下,观众的眼泪也跟着流下一行,等走完了,影院里已经全都是泪人了。
而漂亮的墓地就是外婆离别的表达,刻上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思念,告别生命,告别未来。
观音菩萨低眉顺眼,愿她保佑外婆的在天之灵不要孤独寂寞。
信任与偏爱 电影中外孙因为功利而接近外婆。
他看到了堂妹的成功——爷爷真正把钱留给了出力最多的堂妹。
而真心实意照顾爷爷的堂妹,在拿到了遗产之后,踏入了下一个临终家庭,把亲情变成了一项产业。
带着功利心接近外婆的外孙,却拒绝了两位舅舅递来的钱,真真正正为亲情付出。
而信任意味着两个世界的接轨和碰撞,外婆是真的在逐渐的磨合中对外孙有了信任。
外婆教外孙自己煮粥的技艺,给他买一件衬衫祝愿他找一个好工作;外孙知道了给观音参拜的茶要用水壶烧开才算数,从听不懂潮州话到会唱潮州话的童谣;外人来找出售这座房子的人,外婆也把这件事压在心底没有说出。
但信任不意味着偏爱。
大舅舅从小身体不好,于是外婆开始信仰观音,从此不再吃牛肉。
外婆最后把房子给了欠了一百万债的小舅舅——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小儿子。
只有女儿最照顾外婆,可外婆还总跟母亲吵架。
外孙质问外婆,“你还不明白吗?
到底谁才是你最爱的?
” 外孙不明白,在外婆被自己的哥哥赶出,尽心尽力依然得不到遗产后,为什么依然把房子给了不成器的小舅舅。
外婆对着母亲说:“我说不出来最爱谁,但我最想跟你待在一起。
” 在爱的语境下,永远不存在公平客观,不管是重男轻女的糟粕思想,还是主观上没理由的偏爱。
外婆愿意一直穿大舅舅送的鞋,就算不合脚也一直穿,还嘴硬跟外孙说“合脚”。
而大舅舅带外婆去参拜观音,在手写的祝福里却看不见患癌的外婆。
在各种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上,他也总是出钱不出力,外婆也看出来他是为了遗产。
所以外婆想换一双真正合脚的鞋了。
小舅舅偷走了外婆存钱罐里的二十万。
外婆说,她不希望经常看见小舅舅,因为小舅舅生活好的时候都不会来找自己。
但外婆的房子依然留给了小舅舅,母亲还帮小舅舅挡住了大舅舅对于房产的争夺。
这就像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循环。
母亲开玩笑说:“儿子继承遗产,女儿遗传癌症。
”为家庭牺牲成为了东亚家庭女性的梦魇,她们深陷其中,却又因为爱的束缚动弹不得。
母亲说:“付出总比得到令人安心。
” 而外婆数十年如一日给外孙存钱,本意上也包含着对女儿的补偿吧。
小舅舅把房子卖了之后把外婆送到了环境不好的养老院。
外孙又把外婆接回自己家照顾,给外婆唱潮州话的摇篮曲。
大舅舅在外婆临终前说,“你福气真好,你有一个很孝顺的外孙。
” 而这一切或许早早就埋下了种子。
外孙出生时种下的石榴树,答应外孙不能给别人吃,就算是小舅舅想抢来吃也不给。
外孙小时候怕鬼,晚上只能睡在外婆和外公中间。
给外孙存的一百万,就算买不了自己最想要的漂亮墓地,也坚决不动。
这也是外婆一直藏在心底的偏爱,十数年单方面的偏爱,却从来没要求过回报。
而外孙早就忘记了儿时的事情,忘记了石榴树跟自己同岁,是给自己种的,忘记了外婆给自己存钱,忘记了要给外婆换新房子。
外孙只是在外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当了她的全职外孙,陪她走完最后一段路而已。
一面镜子笔者在电影不止一次泪崩,特别是最后片段,情绪崩溃、哭得稀里哗啦。
或许因为笔者也生长在这样的东亚家庭下,是一位外婆的外孙,在五岁的时候参加了外公的葬礼,也是一位在扫墓时候心不在焉的小孩。
又或许更是因为我的外婆像电影中的那位外婆一样,深深地爱着我。
外婆有一个小卖部,小时候找她拿零食拿玩具,每年春节给我包一个比其他亲戚都大的红包。
而我也被困在东亚文化语境的症结,也感受过亲戚间的亲情在利益面前的易碎。
而电影像一面镜子,值得每个人仔细对照。
欢迎加关注你的观影小助手,欢迎来树洞堆星星
我的奶奶,有兩兒無女,有我不肖孫女。
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疾病加重,其他人不讓我回國,我爸做「全職兒子」。
這個病不消瘦,相反,是腫脹,以至於最後面部已經不是我熟悉的臉龐。
不去醫院,拖到最後不行了,在她住所去世,去世時按我爸說法,「很安詳沒有痛苦」。
我期間所做的努力不過是催他們就診,一張未被兌現的機票,口罩,血氧儀,浴室防滑墊。
記得奶奶說過讓兒子給她洗澡終究尷尬不能所有洗得很乾淨。
奶奶去世後,她的手機被保管的我爸清除了微信,重登後我看到在她走的前幾天微信轉帳紀錄,轉給我爸了幾筆錢,操作人不明,那時候他應該在炒股,和電影中的二兒子一樣。
奶奶生前我問她想要單人墓還是合葬墓,她說單人。
但死後還是下葬在爺爺的墓裡,傳統思想還是經濟原因,或者兼而有之。
兩個兒子一生都沒能理解他們的母親,我覺得悲哀。
奶奶生前拾破爛攢錢補貼家用,也為我開過存摺,老一輩人的習慣。
死後遺產不知怎麼分配的,我也沒資格問。
奶奶生前的住所被租還是賣給了別人,這次回去在樓下張望,從排煙管裡排出的是別人家生活的氣息。
奶奶生前也喜歡種綠植,現在肯定不復存在了。
從小我就能感覺到愛的不對等,覺得奶奶「愛錯人了」,也覺得自己無論怎樣都只是因為她愛爸爸才愛我。
奶奶也信佛,是有所求的信,也算虔誠。
繼承很妙,因為基因的繼承,所以有財產的繼承。
可我深知,很多東西無法繼承,也傳承不到。
“风吹过的时候,我才又把花重新撒开了,本来我就是要等着你入梦来见我,然后告诉我你的新房子到底住的怎么样。
”其实在看片子的时候也没有注意三兄妹到底是个什么的德行,我只是将重点放在了姥姥和外孙的日常上了。
1. 喜欢把衣服的最后一个扣子解开,展示自己性感的身材-共出现两次前后呼应2. 出殡的时候穿的姥姥买的衬衫3. 清明不好好撒花姥姥会打你4.接姥姥从养老院的三人间回家5.一次因为外孙流泪是因为他走了,另一次是他来了等等,之后想起来再补充
拖了这么久终于去电影院看了。
剧情确实是非常常规的亲情片——外婆患癌症,妈妈和舅舅这些子女辈各有心思:欠赌债的舅舅偷钱还债,超市上班的妈妈想通过临终关怀拿到遗产,炒股票的舅舅一直疏于尽孝最后想彰显经济实力…电影中的“孙子”是个世俗眼中不务正业的游戏主播,开始自然也想通过接近外婆,对外婆好,已达到某种目的。
但最后真的产生了亲情,并意识到外婆在自己小的时候就开始存钱,当外婆去世时就存到了一百万。
这里也点了题。
那么我觉得这个电影好看的点在于1.泰国的景拍得好。
开头就有水门寺大佛,日系配乐,石榴的开花结果隐喻着人的生老病死,包括东南亚唐人街湿湿脏脏破破又带点中国元素的味道。
2.绿皮火车情结。
婆孙俩每天早上沿着铁路去卖粥,最后billkin在铁路边和银行打电话,火车飞驰而过的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候和我婆去赶墟(市集)。
3.billkin确实很帅。
虽然我没看过bkpp的泰腐。
4.最后敲棺材告诉外婆到哪了那一段让我直接泪崩。
很湾湾。
当外孙在背后摇晃着他姥姥的轮椅,质问在她心里自己排第几时,老人无助的哀伤,慌不择路地眼神,让我的泪水像线珠一样一串串涌出,止不住的心酸,想到如何坐在轮椅上的是自己,那是多么难过。
这部电影很难得地涉及了一个无比现实的海外华人家庭的故事,与祖国在文化上达到了真切的共鸣,其实换做国内的某一家庭,也是丝毫不违和。
对算计亲人的愤慨看电影的开头,主人公M看到自己堂妹因为照顾爷爷,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产,于是便对自己患了癌症的姥姥开始现“殷勤”,以图能获得财产。
观影伊始,自己内心对这种行为的愤慨与厌恶,达到了极致,以至于难以入戏,看下去。
自己知道这类电影往往会反转,可是如何自洽的反转,始终萦绕在我心头,于是硬着头皮看了下去。
但接下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算计与衡量筹码。
无论是堂妹告诉他要“排第一位”,还是姥姥去见自己亲哥哥,请求帮助购买墓地,由最初的亲昵合唱,到结尾的被扫地出门,还冷血地对自己身患绝症的亲妹妹说“永远不要再回来。
”或者自己亲舅舅同样对姥姥突然的“热情”。
那种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嘴脸,让人十分难受。
深埋心底的爱然而,老人家的感情是隐秘而深远的。
为了大儿子的健康,许诺几十年不吃牛肉;为了二儿子的赌债,临走给了房产;为了大女儿帮她从小带外孙,每年定期帮“没用”的外孙存钱。
作为长辈,她已经尽全力做到平衡了,然而每个人总是会从自己的立场去片面看待问题。
姥姥回到女儿家,跟自己女儿说“M问我,我心里的排第一的是谁,我真的不知道。
”这一回答,让这部电影更落到人间烟火中去,因为无比真实。
都是自己养育的儿女子孙,如何去排序,她在风烛残年的日子里,显得无比无助。
冷血面具后的真情古人云“论迹不论心”,堂妹照顾爷爷尽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但她达到目的后的言语和面孔,我相信又不免让许多观众不舒服,我也一样。
然而,在她被亲戚当作照顾工具,接到豪宅中去,她与M那段对话让这部电影的层次更加丰富。
她说,“那个早上,爷爷被东西噎住,我知道怎么做,但是我没有”。
那是我在心里像是盖章一样,心想对嘛!
就是这样,为了财产,故意害死自己的至亲。
可片刻间,她泪眼婆娑地继续回答,“爷爷之前跟我说,他不想这样下去了,我相信他一定去了一个很好的地方,所以他从未来看过我。
”每个亲人来探望老人只会每周付出十五分钟,而她是二十四小时。
孰冷血,孰真感情,显而易见。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对死亡、亲情、利益的讨论如此之丰富,一部反映现实的佳作,值得一看。
亮灯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动,有的人等以为有的彩蛋,有的人还在抹眼泪。
一直到字幕结束,还有四个人坐着,我率先走出影院,摁了电梯,电梯门关了一下又开,走进来坐在我前面那对情侣。
男的说,这电影后劲还是很大的。
我想,后劲很大,可是刚刚在抹眼泪的是你女朋友,你看起来也没啥。
男人看完这部电影,会感到被冒犯吗?
还是会更加确认,只要我是男的,总还是有继承的优越性,总可以把孝顺父母的重担甩给姐妹。
不过现在大多独生子女了,事情变得不那么复杂。
看这部电影时我第一次明白,外婆的葬礼上,妈妈和姨妈为什么在争外婆生前对谁最好。
二十岁的我边哭边觉得她们可笑,我只知道外婆是对我最好的人。
而现在我陡然领悟,那是因为我对外婆根本没有什么付出,我只领受她对我的爱,她送我上幼儿园,她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过年她塞给我越来越多的压岁钱。
在她患癌症的大半年光景里,我也只在寒假看过她两回。
不像我妈妈,她在医院里照顾外婆,虽然被外婆抱怨动作慢总不能准点吃饭。
她会计较外公外婆留了多少东西给舅舅,也会在外婆被火化时哭得喉咙沙哑:“我没有妈妈了。
”这是中国人的亲情,混杂了利益与真情。
多子女的家庭里,孩子会衡量父母给了自己多少,又给了兄弟姐妹多少。
姐妹不能觊觎父母的遗产,只能凭着一些点滴给自己安慰:父母是爱我的。
所以我很理解男主阿安在得知姥姥把房子留给了不成器的小儿子时的质问:“我在你心里为什么不是第一位?
”那不仅仅是关乎钱,还有爱与认可,是男主一家长期的付出需要被姥姥肯定。
但妈妈一定是被外婆爱着的,妈妈被爸爸家暴的时候,外婆亲自去爸爸家讨过说法。
妈妈与爸爸分居,外婆来帮着妈妈带我,在冬天用冰冷的自来水洗尿布。
生完我后妈妈被辞退了,等我大到不用整日看着时,她打算摆摊做点小生意,从外婆家拿了8000块本钱,回家路上就被人抢走了。
长大一些以后,外婆和我说起妈妈以前很苦,她说:“现在好了,苦日子过去了。
”我在她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掉眼泪。
是的,很苦,连带着我童年的回忆也都是苦涩的,只有住在外婆家不到半年的日子,泛着金色的光泽。
与电影里姥姥的石榴树类似,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樱桃树,是南方一种果实不大的樱桃,但水份充足,比大樱桃更甜。
它是在我有记忆以后种下的,前两年它结的果实不能吃,等到第三年以后,就能吃到美味的樱桃了。
因为樱桃的保鲜期极为短暂,所以每到五一,我最想着的一件事就是去外婆家摘樱桃吃。
那棵树也从小树苗越长越大,成了棵大树,自家吃不完,外公还要拿到街上卖。
到了高中,我学业压力增大,很少去外婆家了,但到五一时,外公总会送来大包新鲜的樱桃。
后来,樱桃树不知为何砍掉了,外公外婆也不在了,现在,外公外婆家也被拆迁了。
拆迁时,舅舅作为外公外婆的唯一儿子合理的分到了宅基地,妈妈的户口一直没有迁出,在她的一闹二闹下,终于也分到了。
而我再也无处去寻觅那棵樱桃树。
2024.9.9更新:评论区的一些男性认为电影不冒犯他们但我打女拳,首先我是背后蛐蛐了同场男观众,背后蛐蛐人还要你同意,你是我爹吗?
这么爱当爹活该看到女的发言就觉得挨打。
其次如果电影没有讽刺男的想着不劳而获继承家产的意思,我哪里有机会借题发挥,电影就是讽刺了重男轻女的华人传统,说重男轻女已经过去的请睁眼去闽南潮汕看看。
《姥姥的外孙》无疑是这个暑期档最好的电影,它好哭,也好痛。
泪点都来自于“人老了就开始盼人了”的酸楚。
外婆在他人坟前许愿自己死后也住进独栋别墅,穿得漂漂亮亮的坐在门口等待孩子们回家一起吃饭,她一次又一次重复着的,是对凉薄的亲情的拼命挽留。
东亚家庭中的老人,永远是不需要台词修饰的泪点。
而『痛』是我对这部电影感受最多、最不寒而栗的部分。
因为它毫不掩饰地暴露了东亚家庭“吃人”的本质,尤其是在“吃女人”上,更是毫不留情的敲骨吸髓。
人老了就是累赘,哪怕来看望也只愿停留15分钟,哪怕一起吃了饭也不愿再打一局牌。
如果说老人还有一丝的价值,那就是临终前让儿女把“尽孝”的戏做足,是身死后留下一笔遗产。
而这并不是最痛的,最痛的是电影呈现了这个社会是如何彻彻底底的、理所当然的『吃女人』。
爷爷可以略过子女把房子留给临终尽职尽责看护自己的外孙女,外婆却只能留给一屁股债的小儿子;明明很爱吃牛肉却因为大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去信观音菩萨而一辈子不再吃牛肉;哪怕是想用一个漂亮的独栋墓地换子女们在自己死后能多来看看自己,也不愿动那笔存了一辈子的、给不成器的外孙的基金;自己的父母走之前都是外婆照顾的,而遗产是给了哥哥的;还有外婆糟糕不堪的婚姻,也是父母给她选的。
到了子女这一代,对女性的剥削是依旧延续的。
外婆摔倒后,大儿子留下了钱,小儿子什么都没做,真正在外婆身边照顾的,是女儿阿秀。
而外婆什么财产都没给女儿留下。
阿秀也遵守了传统孝道的规训,认为“付出总比得到让人心安”。
孝顺是做给外人看的,却真把自己骗了。
而且,你会发现,亲情的破碎是注定的,到了阿安这一代,亲情是明晃晃的利益。
为了一台游戏机对辛苦工作回家的母亲笑脸盈盈,发现阿梅把临终照护变成谋利的生意而打起外婆的主意,无论是阿安还是阿梅,他们已经不存在所谓的亲情纽带,而更讽刺的是,这样的阿安可以什么都不做就拿到外婆生前为他存好的巨额基金,而东亚女性,却极少如阿梅一般,拿回自己应得的报酬。
这就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东亚社会,对男性的偏爱总是没有保留的。
“姥姥的外孙”是大陆上映的名字,“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才是这部电影的原名,也是不假修饰的现实。
东亚亲情,是一本假惺惺的道德经,是一场自私算计的生意。
自私的儿女,被遗弃的老人,这是东亚家庭更是中国家庭应得的报应。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现实就是如此彻骨的寒冷。
其实电影还有很多很多值得讨论的情节,但因为我看的是点映所以不想把所有细节都提前暴露。
写下这些是因为,希望看过的人,别再骗自己了,这不是温情的家庭叙事,这也不是感人的祖孙情深,这就是对东亚家庭,尤其是中国家庭的一纸血淋淋的控诉。
评分很高,不过剧情真的很一般,就很普通的剧情。看了解说才感觉有一点感动。孙子问姥姥怎么今天穿这么漂亮,姥姥不回答,妈妈说,今天是聚会一天,原来你都不来。这里还挺搞笑。生这么多儿女真的没有生一个好啊,哎,一般妈妈都是最孝顺那个
在“老人”面前加上“空巢”来渲染悲剧效果,最终让观众泪如雨下其实是种创作取巧。说白了,本片的姥姥育有两儿一女、名下有老宅、有自己的事业(粥铺),患癌1年后去世才不到80岁,试问走进影院的观众有多少个能自信四十年后能有这种条件,又有什么资格跟人家共情?与其避免“空巢”,不如做好“老人”。
比中国《我们俩》泰国的文化横向少了一些丰富,纵深多了一些简单的细腻。
平庸得吓人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是啊,一代又一代重男轻女的不治之症一直在延续
Nope 有点像网飞AI电影
人之将死还是如此爱男 如果主角是外孙女还能得到财产吗?姥姥觉得自己照顾父母但是没有拿到一分钱委屈 那她怎么让自己的女儿也受这份委屈?人家导演在片里都直说了“儿子继承财产 女儿继承癌症” 人家男宝又落得清闲又拿钱 拍个电影给自己庆祝一下 评论区的外孙女们在跟着感动什么?还狡辩说给外孙等于给女儿 你们可真会自我安慰
这电影为啥叫姥姥的外孙还美化重男轻女营造温情氛围啊?能不能叫女性恐怖片啊?细节很好,演员很牛,但剧情很吃狗屎。别告诉我这是在讲女性困境,我看到的是你在重男轻女里挑着虚伪的爱来歌颂。真不愧男导演拍的。
浪费时间的垃圾,这玩意叫电影?
冲着9分去看的,镜头里那些熟悉的画面,快轨站台两侧的街景,水门寺大佛,狭长潮湿的巷道和随处可见的小吃摊,茂盛的热带植物,仿佛回到了三个月前我们穿梭在曼谷街头。影片一直保持着温情的克制,那些我们耳熟能详,但又从不敢轻易提起的话,才足以刺痛到我们。“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改姓的那一刻我们就不是一家人了”,每一个中式家庭的父母辈都在经历这样的故事,但我们不敢拍。真实往往是最可怕的,真实的残酷往往也是最令人痛心的。
能写出那样的台词“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说明年轻的导演在反思,但反思的不够深。老人走了,所以年轻的观众,尤其是男影评人,还能写出为重男轻女开脱的影评(某某映创公众号)来。真正的反思是带大家看到改变、从观念到行动,而不是原封不动的展示。这种浅层的反思只是老人肉体走了,并没有把重男轻女的糟粕思想带走,糟粕被年轻的男人传承了下来,不知还要多少代才能被消灭。
我也想起了我的外婆,幼时我和她一直龃龉不断,我的调皮捣蛋在她那里得到的回应永远都是嫌弃和数落,这种状态维持多年直到我读书工作后越走越远,她终于开始对我有了好脸色,但那时我们已经是几年才见一次的频率了。到如今我追忆起她来,总还是童年时代两人之间的认真较劲(她总赶我回家而我非赖着不走),一点都不温情。所以我接受不了影片中姥姥最终留有一手的包袱,如果非要在结局抖个大响,可以把石榴那个桥段放到最后,其实就够了。包括哭着唱摇篮曲的状态也不对,祖孙俩本来都还演得不错的。
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姥姥到门外和讨债人周旋,结果发现对方是外孙发帖吸引过来的看房人。她支走那个人后默默走回房间,看到孙子坐在那里,心里是怎样的想法呢?又是怎样在短短几分钟里劝说自己看待这件事?我想不到她居然拿起新买的衬衣给外孙,还能装作无事发生去叮嘱他要好好工作好好面对人生。或许是人年纪大了,时间残忍起来连多余的悲伤都来不及。
bk的演技抗打,煽情虽滥但比较有效,只是同款的原生家庭告诉我:温情主义救不了你们东亚人。
看过的人真多啊!评分也是真高啊!相信很多人都被感动到了,但感动与否不能成为电影好坏的评价标准。作为电影,它很一般。我就是这么冷静又客观。
男主当然有理由瞧不起邻居家的女生,因为她还会因为得了不义之财而心怀愧疚,而男主角这样的纯畜生只需要假装成被感化的模样就可以里外都装成人。姥姥一生的积蓄滋养了三头猪继续祸害别人。而男丁得到家产,女丁继承癌症的同时,母亲还获得了男主角这个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开始继续重回寄生虫吸血状态的好大儿,以及随时可能“被猝死”的临终生活体验。
最后,阿安在坟上还是死性不改把花瓣一股脑儿倒下来,没有像姥姥教的那样把花瓣好好撒开,可能是因为姥姥曾经说过,他在她坟上不好好撒开的话她会从坟里爬出来吓他吧,可惜阿安不怕鬼了,姥姥却再也不能出来吓他了
没事的,东亚家庭都是这样,大家都蛮假的
看完终于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原本叫《中国家庭》。以为是一部温情的家庭童话,但却是如此充满细节的血淋淋的现实主义的故事,甚至有点残酷,无孔不入地切入中国家庭的要害。「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除了男主的妈,整部电影没有一个人真正无辜。东亚家庭真正的癌症:孙儿都是自己膝下的亲人,却要分内外,外孙这词就挺逗的。重男轻女,这是渗透在家庭成员间每个毛孔里的隔阂。冲着马群耀去看,最终非常感恩它不是什么为粉丝打造的电影,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规规矩矩的三幕式,叙事上没什么惊喜,但就是绝不偏袒,绝不说教,懂得静默。看完后,很想我外婆。
橱窗里存钱罐被偷走的是信任,春节后冰箱里吃不完的是孤独。拜观音后不吃的,寺庙签上写满的,石榴树上熟透的,都是姥姥对这个家的爱。我带着功利的企图住进她的房子,她带着卑微的渴望想买漂亮墓地。当我学会了姥姥的语言,才听懂了她最后没说的话。当我闻不到房间的老人味,才记起她曾经许给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