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楚了什么鞋,破鞋对吧。
试问抽烟的人,有烟没火的感觉你难受不。
还有结婚那场表面看是喜庆,在看反打的背景绿了,红了绿了你自己想吧其中的含义。
梨代表什么,分别分离。
离婚。
还有其中提到的滑火柴,干柴烈火,你懂吗?
一点既着。
鲁迅说你该怎么谢我了,那就下水饺给我吃吧。
谐音是什么,睡觉啊,笨蛋。
最后漂流的水还有人,这些场景在太阳照常升起等很多文艺片中都出现过。
而且很多戏出现了镜子里的人,镜子是看自己的对吧,照片是给别人看的,还有她手里拿着照片讲萧军那一段戏。
看不懂的人才悲剧。
那是你的知识不够,打开的方式不对你依旧看不明白。
就像好多人看不懂无极跟东邪西毒一样。
前段时间在CCTV-6,看了由霍建起担任导演,宋佳、黄觉、张博等主演的电影《萧红》。
相信很多人,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都会对位列“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她产生好奇,毕竟萧红身上能够体现的,太多太多了。
恰逢2012年是萧红逝世70周年,这部霍建起导演的最新作品,算是为好奇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萧红、接近萧红的窗口。
看《萧红》之前,我一直觉得萧红题材的电影是很难拍的,因为虽然她的一生堪称短暂,却总有复杂而说不出来的意味:我们应该关注的,则是她的文学作品和成就,可坊间称道的,却是她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故事;如果将过多的笔墨聚焦在她的三段情史,却将电影落入俗套的轮回,又埋没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然而,霍建起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电影终究不是现实的复原,而是在妥协中,选取萧红生命中重要的几个片段,并试图追寻现实造成的,悲剧和残酷的美。
影片的镜头处理和音乐安排,还是颇为讲究的:当萧军找到了工作、一家人有了生活来源时,二萧跑到哈尔滨的街头欢快地唱着、跳着,跑到了一个废弃的房子里,在雪花中尽情亲吻,却配以相对低沉而悠长的曲调,体现二萧纯洁的爱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却为接下来二萧的感情裂痕埋下了伏笔;在香港的医院,当护士为萧红换床单时,端木蕻良抱着萧红,迎接窗口投射的日光,久久而没有放下,而萧红如婴儿般,依偎在端木蕻良的身旁,展现萧红此时此刻的绝对依赖和端木蕻良内心深处渴望上天的奇迹降临、感叹萧红悲惨一生,却无能为力的痛苦;当影片最后,萧红听着骆宾基读《呼兰河传》,留下的热泪和“我想回家”的呼唤,则进一步体现了萧红的悲剧的美,进一步将主题推向了高潮。
事实上,霍建起恰好是一个善于拍摄“美”的导演。
从《那山,那人,那狗》、《暖》,到最近的《台北飘雪》、《秋之白华》,再到这部《萧红》,故事情节、人物思想,平淡得如白开水一般,若即若离,若隐若现。
唯有他精心打磨的美,在引人入胜中,寻找矛盾的根源,展示人性中最纯朴、最空灵、最温暖的一面。
这种美的得来,或许出自残酷、源于悲剧、带来痛苦,甚至要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却让我们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复现美的意境,去感受其中蕴藏的,无处话凄凉的悲伤和渴望自由、美好的生命的怒放。
正如《台北飘雪》中,小莫看到消防车喷的泡沫,犹如雪花般落下,模糊中看到了那个最熟悉的身影;《萧红》中,当少女时摆脱包办婚姻、逃出家庭的“魔掌”的她,在弥留之际梦回那片最熟悉的乡野,在草丛中、在“长大了就好了”的叮嘱声中尽情奔跑——再平常不过的回忆,放在这里都有辛酸的味道。
毕竟,年华已逝,一切都变得那么奢侈。
可能有人有疑问,为什么萧红选择与萧军分手?
端木蕻良是否给了她真正的幸福?
萧红,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也许,人的一生是否悲剧,固然与社会有关,更与性格有关。
对于萧红来说,幼年时不幸福的经历和少女时被汪恩甲抛弃,形成了她独立而敏感的性格。
之所以说她独立,指的是人格和思想的独立。
她不会像刚从家里逃出来的那样,举目无亲而屈身于汪恩甲的摆布,也不会因为心里的羁绊,而不敢和萧军说分手。
正因为如此,她才有如此高的文学成就。
然而,女性的敏感,让萧红陷入到无法摆脱的迷局中——她渴望获得她想要的幸福,她渴望能够有人为她遮风挡雨,她渴望自己不再受到任何伤害。
在萧军、端木蕻良和骆宾基三人中,萧红最爱的还是萧军。
这不仅因为萧军是她生命中的恩人,没有他,萧红就得在小旅馆困死,更是因为他给了萧红真正的家,让她结束了漂泊,有了依靠。
然而,萧军的性格,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凭着有一身本事,不考虑其他人的看法和感受。
也正因为如此,当萧军有了外遇,当拳头对准熟悉的恋人,当爱情的激情流逝、生活的重复成为主题,两人的爱情也走到了尽头。
但不可否认的是,萧军从来没想过要离开萧红,甚至可以说对萧红百依百顺;当萧红对萧军说出“我可能不再爱你(这句话怎么熟悉)”时,也并不代表萧红真的不爱萧军了。
她说过,等我回来,如果你有转变,我就为你生个孩子。
她一直把与萧军的爱情,当作氧气,当作一生幸福的开始。
直到她结识了端木蕻良,她意识到,萧军没有让她摆脱内心的的彷徨、孤单和痛苦。
她,是该换换空气了——她确实为萧军生了孩子,可身边的男人,不再是萧军。
不久,孩子夭折。
萧红将端木蕻良视为真正的依靠,以为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幸福,找到了真正的家。
然而,虽然端木蕻良不像萧军那么暴躁、自以为是,却也无法给萧红真正的爱。
在重庆、在香港,在战火纷飞中,大多数情况下,萧红只是一个人,甚至比和萧军在一起的情况还要糟糕。
渐渐地,疾病侵袭了萧红的身体,她的健康状况呈江河日下之势,可陪在她身边的,却只有悉心照顾的骆宾基。
不过在影片中,端木蕻良还是颇为正派的,也多次出现在萧红病榻身边,悉心照料病重的萧红。
可真实的情况是,萧红去世之前,将《生死场》的版权给了萧军,将《商市街》的版权给了给了她弟弟(张秀珂),将《呼兰河传》的版权给了骆宾基。
而端木蕻良,什么都没有得到。
为此,他没有像影片最后那样和骆宾基在萧红墓前大发感慨,而是跟骆宾基打了一场官司。
骆宾基也不含糊,拿出了萧红的笔迹——“我恨端木”,令端木蕻良目瞪口呆。
的确,端木蕻良很爱萧红,却因为自己的疏忽和懦弱,让一代才女英年早逝,抱恨而终。
宋佳和萧红都是哈尔滨人。
对于宋佳而言,演绎起这样的角色,本不费吹灰之力。
然而,和之前定下的扮演者王珞丹相比,宋佳演绎的萧红,少了些少女的可爱与活力,却多了些20多岁这个年龄段上所不具备的成熟。
不过,影片最后的演绎,还是值得赞许的——尽管我觉得,如果把“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两句话加进去,效果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宋佳凭借在《萧红》的表演获得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黄觉就不用多说了,无论是《萧红》还是《倾城》,将硬汉形象演绎得相当到位。
最后,还是想说一说霍建起导演。
平心而论,《萧红》不是他最优秀的导演作品,但他最大程度上成功诠释了萧红这一女作家的光辉形象,也让我们通过光影,零距离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形象地感受她的美、她的爱,还有她的热爱。
“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很难想象,我们在小学语文课上学过的《火烧云》,如此生动而清新的描绘,居然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更难想象她在如此困顿和郁闷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创作热情和对生活的那份热爱。
看完电影《萧红》后,我一直在思考萧红的本来模样——她不是牡丹,不是玫瑰,不是空谷幽兰,更不是野花野草,而是北国漫天飘扬的雪花。
雪花款款落下,落在森林中、在城市里、在每个人的心坎,带来的永远是洁白无瑕、轻盈不染、沁人心脾。
然而,雪花再美,也难逃漂泊,直至融化的命运。
可就是在这融化的一刻,在阳光的照耀下,雪花将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这,则是雪花最美的一刻,也是不屈的生命,最美的一刻。
我们,也爱萧红,可惜斯人,空留余影。
我们不能忘记“东北作家群”,更不能忘记在那些岁月里,不屈的生命,留给我们的,不屈的信念、不屈的热爱、不屈的美好。
也许,这就是终生渴望幸福的萧红,衷心的安慰和祝福吧。
孩子的孩子,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儿去......
🖊️士为知己者死,女也为知己者容。
🖊️现代文青视角下的“小女人”萧红🖊️仅仅紧紧抓住一个“传奇女作家”“文学的痛苦与热爱的破碎”,而放弃她因“精神”而自我成就的生活,是一种狭隘的编剧视角。
🎈在梦中长大的孩子,都是极端孤单的。
🎈“呼兰河除了平凡世界的生活外,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盛举。
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
七月十五,呼兰河上放河灯了。
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
大家一起等候着,月亮高起来了,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
那河灯从上流拥拥挤挤往下游浮来,浮得很慢,又镇静,又稳当。
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下流的时候,使看到河灯的人们,内心无由的来了空虚。
那河灯到底要飘到哪里去……” ——萧红《呼兰河传》🖊️汪恩祖:纨绔富商,包办婚姻,抛妻弃子,失落萧红。
🖊️萧军:报社才子一见倾心,灾后失业生活艰辛,稍有起色最终背叛,失望萧红。
🎈我那时候最憎恨的,就是每天早晨挂在别的客房门上的列巴圈。
新鲜面包的香味,让饥饿的人想去做贼,但内心又感到羞耻。
我经常在两者的撕扯中挣扎,孤独中好像站在无人的山顶。
我清楚地记得,每家楼顶上的白霜,还有玻璃窗上流淌着的一条一条的泪水。
有时候走在街上,听到妓女们的欢笑,我都会羡慕她们。
🎈萧军永远不会说,别生气了。
他总是说,不许生气;萧军永远不会说,对不起我错了,他总是说,你好尽快忘记别人的不好;萧军永远不会说,别离开我,他总是说,没有萧军你会难过的。
他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湿你,但是云彩飘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
🖊️端木蕻良:痛苦的人是孤独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你知道我为什么写作吗?
因为没有更快乐的事情做。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拯救世界,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创造未来。
但是为苦难的世界担当情感痛苦,却应该是一个作家的精神追求。
我写苦难,就是希望苦难的现实能够改变,虽然我还没找到改变的道路。
内容与结构的偏颇故事是以萧红与初恋对象表哥、婚姻包办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四个男人的爱恨纠葛,在爱情的纠葛中耗尽了自己对爱情的期许,同时受时代的影响,为逃避战争,四处奔波,最终耗尽自己的生命,病死香港。
真的是爱情悲剧吗?
至少从电影里看似乎不是,而是两个人对于感情的期许不同视觉盛宴而非精神震撼从内容上看没有很全方位地展示作家萧红,而展示的是一个缺爱女人的爱情悲剧。
当然人身份的多样性,允许在传记时去交代作者的爱情经历,同时这种小我的经历也一定会影响写作。
但是这一链接也没有说明白,看完给我的感觉就是萧红一生都在恋爱、热恋、感情出现问题、被抛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既然你以“萧红”命名,大家首先去看时的心理期待就是作家其人及其作品。
大家要看的是萧红及其那个时代及其她的作品,而不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
如果我们想看这些,那就去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好了。
电影基本上是按照插叙进行的,在时间线的安排上基本清晰,以年代+地点的方式串其时间线:1941年香港——1929年呼兰——1931年北平——1931年的哈尔滨——1934年上海——1936年武汉——1941年香港。
大概能算作是文艺片,不得不承认每一帧似乎都是唯美的、浪漫的。
但是呢,我一个还蛮喜欢文艺片的人在看完之后,都会觉得里面的某些内容似乎不必要或是有点过了。
再怎么说这是一部纪实性的电影而不是一首松散浪漫的散文诗。
或许,这部作品拍得实在是有些太文艺了。
甚至到弹幕中有说 琼瑶 小时代等词。
悲剧性的人生与悲剧性的创作并且我觉得最失败的一点是,导演并不爱自己所刻画的这个人物,我想这个人物不管是好是坏,最起码在导演眼中,它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个体。
但是导演刻画的这个萧红让我一点也喜欢不上来,只觉得她是一个脾气暴躁,对两性关系较为随意的女人,而其中作为作家的天赋异禀和笔耕不辍被人忽略。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电影是一瞬间的事,那可能除了有这个电影本身的品质,节奏快慢,同时也与看电影时我们的心境有密切关系,包括我们看电影时投入的专心程度,甚至是看电影的环境。
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很适合到影院去观看,里面每一帧都美得可以作壁纸。
在此之前,我对于中国女作家及作品了解得很少,只读过冰心的作品,了解过张爱玲的生平。
这部电影后我想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及《生死场》,还想去读读萧红的人物传记,去看看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中国女性作家应该是很美好的,在剧中有这么一句话形容萧红“她是北方的雪,圣洁淳朴,孤单冷傲”。
最后我想以席慕容的那首诗《素面朝天》作一结束,总觉得放到这儿会很贴切
等她长大后告诉她,她的生母是一位美丽的作家
怀孕的萧红被抛弃在阁楼上
年轻时的张乃莹与萧军,如果一切都如最初见面的样子,专一,热情,真诚该多好,即使日子苦些也无妨。
“三郎,不要给满洲国做事,放心吧,就算饿死,我也不会给满洲国做事的。
”
三郎,这就是我们的蜜月,绝无仅有的蜜月。
“我那时候最憎恨的就是每天早晨挂在别的客房门上的列巴圈,新鲜面包的香味让饥饿的人想去做贼,但内心又感到羞耻,我经常在两者的撕扯中挣扎,孤独中好像站在无人的山顶,我清楚地记得每家楼顶上的白霜,还有玻璃窗上流淌着的一条一条的泪水,有时候走在街上听到妓女们的欢笑,我都会羡慕她们。
就像萧军说的尽管我们那时候过得很艰苦,但是我们从来不悲观、不愁苦、不怨天尤人,因此我们过得很潇洒、很自然、很有诗意。
”
赤诚与欢乐
在聆听《哈姆雷特》的故事,萧红,你是不是有些像“奥菲利亚”呢
萧军:“我的法则是爱便爱,不爱便丢弃。
”
无论如何,那是一段幸福的时光,无奈的是每道阳光背后都有阴影。
通往上海的火车
萧红与鲁迅先生在上海,先生为萧红的《生死场》作了序
萧红准备一个人到日本静一静我不在,好好照顾自己。
不必担心我。
我走并不是为了要离开你。
我知道是我让你不开心了。
萧红与阿虚(未来萧军的情人)
在报纸上得知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
为着翻作家萧红的外围资料,看了2012年霍建起导演的《萧红》,槽点太多,不一一吐了。
提到一生,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皱纹嵌着日啥的老头,颤颤巍巍坐在门口给孙辈讲50年前故事的画面。
但对于萧红,31岁就是她的一生,客死他乡,骨灰不明。
幼年丧母的萧红,其祖父和父亲、男友汪殿甲(存疑)、情人萧军、丈夫端木蕻良,以及临终陪伴的骆宾基这6个男人串起了与她或平行或交织的轨迹。
不知道萧红病逝香港时有没有感觉一生得到了幸福,得到了她祖父说的“长大就好了”,但爱情,她一定收获到了。
不假,萧红的爱情和写作生涯都不长,所以乙福海(电影编剧之一,另一为霍建起妻子苏小卫)把“展现一个完整、真实的萧红”作为剧本写作的初衷,并还获得了“夏衍电影文学奖优秀电影剧本奖”。
虽说这是大陆电影文学的最高奖,但也不能掩盖搬上银幕的剧本的低劣。
一部自洽的电影,大概相当于小说中的中篇或短篇,而一部自传体的片子,从孩提讲到人生落幕,面面俱到,必然是完不成的。
中青报的杜涌涛在谈及人物采访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把人物履历列出来,写成小传,这样的报道大多是失败的。
我也认同,这样写,一个原因可能是画人的本领还没有掌握到,另一个可能就是根本没吃头人物。
就这一点上说,我觉得另一个名字《落红》比《萧红》对这个剧本更贴切。
讲托尔斯泰晚年的《最后一站》,虽非完美之作,但表现他与妻子索菲娅间的爱恨交织的手法,大有可借鉴之处。
(许鞍华版本说是2015年上映,不知会是什么味道。
)看《萧红》时,一直有种编剧和导演都不懂萧红的感觉,但因我也不是女性,没法现身说法,这个女性谈起来会更好。
譬如,萧红在怀着汪的孩子的时候和萧军同居,而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又和端木蕻良同居,她的心里到底是怎样的活动呢?
按我的理解,女性生育期应该是生理和心理都很特殊的时期,新的爱情发生在这个时期,她会有恐惧么?
会有幻灭感么?
是现实威逼太紧?
还是欲望主宰了这些?
........等等。
片子里丝毫看不到交代,倒是一段一段的语文课本式的朗诵,把好不容易聚起来的一点点神给念散了。
两个编剧,苏小卫是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写广播剧也写过影视剧的乙福海早已转行行政。
当然,并未说对这种职务的偏见,而是,职务的烙印在片子里的的确确存在。
宏大的对东北人民的感情、脱离了实际的场景和学生腔、对爱情本质的无视和纠葛的一笔带过。
(有意还是无意?
)未经伦理允许的爱情可不可以被记述?
陪伴鲁迅最后半年的“波波诺娃木刻画”,当中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旁边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
这爱与自由的人格,到底是指什么呢?
--最后忍不住吐槽下片子里的鲁迅,为什么非要把他拍成退休副处长模样呢?
另外,看过些作家访谈,好像他们在日常不怎么待见用文绉绉的方式表达。
第一次听人说起《萧红》是和辰哥聊天的时候,她在影院看的,但是有些失望。
“太软了”。
辰哥这样评价,彼时我并不了解萧红个人生平,仅仅知道是个女作家。
前段时间网络上集体讨伐绿茶婊的时候,林徽因被人掘坟似的提起。
后又有众多四月天钟爱粉为其平反,主要一点就是说林徽因已经很惨了,大家不要这样黑她。
要比惨,萧红更惨。
有人这样说到,于是贴了一篇长长的文章,记叙了从逃婚到死亡的过程,没有太多感情色彩,是萧红的大致生平。
现在找不到那个帖子了,但我记得好像是八卦组的。
八卦组也真算是包罗万象了。
我跟朋友简述生平之后他们的第一感觉也是这女人想要独立但不够独立,有胆子,但却不够大。
当时看完那篇文章之后的感受是,真实的萧红可能比电影里的更软弱,她除了心中无限执着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读书、写书、出版、接触文艺界之外,她从未逃离过对他人的依附。
似乎是萧红自己也说过类似的话,自己是个女人,不能脱离男人而生活。
最初是因为物质需求而不能离开丈夫,后来因为精神所依不能离开情人。
两次自以为是的恋爱,两次远离爱人的生产,男人伤她这么深,她还是无法离开男人。
电影情节还是有所改编和美化。
海报上宋佳长发红唇,白面细眉,萧红几乎从未这样美过。
比如萧红追随表哥到北平读书那段,实际上是和表哥私奔,电影里则直接抹去表哥和萧红的感情,表哥才是萧红的初恋。
比如萧军花花肠子那段,萧红在外人面前从不表露,反倒是萧军气度嚣张。
萧军在家打了萧红,友人看到萧红的伤,萧红说是自己撞到门,萧军则大呼是自己打的。
萧红有着文人好面子的性格。
萧红在香港临终,端木早已离开,实际上并未返回。
她在分配遗产时留了萧军和骆宾基的部分,没有端木的份额。
后人猜测没有端木的部分大概是怨恨这个男人娶了她而不要她,因为那时端木在外已经有别的女人。
影片的结尾,骆宾基说,为什么所有遇上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
我觉得男人们倒不一定是多爱她,被她的才华所折服才是真的。
爱上她的才华,继而发现她的软弱,随后把她抛弃,萧红身边的男人差不多都是这个路数。
时势造英雄,时代有悲剧。
凭萧红的才华放到今天肯定不是那般凄惨景象。
现在的大多数女作家的生活过的潇潇洒洒,起码脱离了电影里描述的饥寒困窘,也没有战乱的颠沛流离。
而感情的受挫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灵感来源,即便不一定写情情爱爱的内容,她对于苦难的理解、对悲痛的诠释或许别有一番面貌。
她在当时写《生死场》、《呼兰河传》成名,很大程度上确实沾女性作家的光。
人们提及她的名作总要说“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触感”,好像写苦难的作家里全是男性,这一抹亮红色给观众打了一针鸡血。
萧红似乎从未埋怨过自己生为女人承受太多苦痛,也从不想着要完全走出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的禁锢,她接受了新的思想,又没能完全脱离旧的态度。
面对奔涌而来的好的坏的东西,永远一副顺从着的态度,接受订婚丈夫的施舍,接受萧军疯狂的情欲,接受端木的接盘,接受骆宾基的照料。
她对这些男人心存感激,也急迫的抓住可抓住的机会。
她说自己就是个女人,最普通的女人,要最朴实的感情。
这是萧红在那个时代对于“女人”的理解,她因为这样的理解写那个时代贫苦的北方劳动妇女,也因为这样的理解承受那么悲戚的情感。
昨天闷头在家看了好些一直想看却无暇看的《萧红》。
记得全国首映是在3月8日,是打着女性、觉醒、爱情、文艺等主题词的片子。
大概还是认为女人堪比花朵,盛放也免不了凋零,又或者因了张爱玲那句传颂的不能再传颂的分手名言:“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所以片子的英文名也恰如其分的译做了“falling flower”。
想来也觉奇怪,民国的传奇女子诸如张爱玲、陆小曼、林徽因的故事都已被搬上大屏幕无数次了,情爱传奇也在世人心中演绎得轰轰烈烈,唯独萧红,遗世独立,至今鲜有关于她的作品问世,《萧红》算第一个,接下来,还有许鞍华和汤唯的《黄金时代》,值得期待。
萧红一生,始终陷在渴望爱与害怕被抛弃的两个困境中书写苦难。
我也始终搞不明白,为何她总是怀着一个男人的孩子而奔向另一个男人,却又在一切安稳后渐行渐远,是因为她从未懂得自己要的是什么,还是对寂寞的害怕,爱的匮乏,致使她总是轻易地被点滴的温暖所融化,最后只能无声地流逝于无形。
第一次,逃婚而出,遭旧式家庭遗弃,陷入饥寒交迫的窘境。
第二次,重投逃婚对象。
也是,当生存都受到威胁时,那么原本厌恶之人也变得面目可善起来。
他给她钱买衣服吃饭,他供她继续念书,原来像夫妻一样的同居、怀孕也并没有那么可怕,直到他也不辞而别,将大腹便便的萧红和欠下旅馆的600块大洋一并遗弃在旅馆。
第三次,救世主萧军的出现,第一次陷入热恋。
爱情,教会她表达与书写。
但是,却给不了她渴望那个唯一。
她说,萧军喜欢女人,女人也都喜欢萧军。
她说,我就像是一根被他划过的火柴,逐渐燃烧成灰烬,然后再看着他划另一根火柴。
第四次,在端木的身上,找到了那束唯一的崇拜的热烈的目光,为此,她怀着萧军的孩子毅然与其分道扬镳,与端木正式结婚。
但偏偏,就是端木,将其孤身一人留在战火纷飞中产下早夭的孩子,使其再次陷入困境,从而一病不起,终于寂寞辞世。
这么看来,片子不该叫《萧红》,而应该叫《萧红的那些情爱往事》。
不可否认,爱情对其一生影响巨大,但片子却始终只能叫人记得萧红的这点情事,所以,对表现萧红情殇连连苦难不断的一生总有点隔靴搔痒之感。
还有那些想努力文艺却失败的台词。
比如,萧军抚摸着女人的脸庞说:让你这样美丽的女人流泪,这真是一种罪。
再比如,鲁迅先生竟对萧红说:你们俩就像是两只刺猬,靠的近了就会互相伤害,离远了,又会互相需要。
女人陷入苦难,看得太多太多,娜拉出走以后还是要面对衣食住行,电影里也说了,肚子干瘪的滋味是那种会叫人想做贼的羞愧。
可惜,这部电影无法给我这样的悲痛感。
女人的战争,总是杀敌八百,自伤一千,或者同为女人,互相为难,内耗太多。
如果,不是苦难滋养了萧红,她是否会有这样的创作才华,如果,她不是女人,她的才华是否还会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
刹那芳华,落尽萧红,凋敝总是情有可原,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
看完这部可称之为悲剧的女作家传记,我在为其惋惜,佩服之余,又深深的下决心不能重蹈其覆辙。
无疑萧红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常高的造诣,她个人的才华使然,时势造英雄也是有的,在那个年代,一个民族的苦难催生出无数的题材和经历。
而今,我们没有那个机会和背景去创造她们有的辉煌,但我们至少没有背负国仇家恨,没有体味世事沧桑,所以纵使我会为自己平庸的生活感到无望,却又为自己生于这个时代而深深庆幸,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说远了,我不觉得一个女人放任自己流落到不幸的境地是获取他人同情的资本,假若有这种想法,那么我就还在封建男尊女卑的思维禁锢之中。
由于我生处在现在这个时代,使得我有了生来独立的人格,整个过程总觉得萧红总把自己处在一种极度不牢靠的依靠之中,我以为,这是悲剧的根源,她非常倔强,也非常勇敢,是于时代抗争的娜拉。
但是又常常把对别人的期望作为生活的全部,期望本身就是抽象的。
另一个方面来说,萧红也好,张爱玲也罢,都是深受文学熏陶的人,然而我窃以为,伟大的文学作品给她们这些热爱文学,醉心于作品情节之中不能自拔的女人带来了一种悲剧的宿命,在我少不经事的时候,我也对文学作品中坚贞矢志不渝的男女主人公深怀敬意,并发自心灵深处的向往那种纯粹的,精神支柱状态的爱情。
我也以为无视众多追求者一往情深的爱会对我报以同样的热情和忠诚,是的,我也这样坚信过,好在我生于这个时代,这对于我来说是极度幸运的事情,我们女人的权利和机会与民国不可同日而语,我在受教育的同时有着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适应这其中的落差,只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好自己,那么就有机会适应这个落差和学会直面这个事实,对于感性动物来说,这是一个鲜血淋漓的过程,也许以后回想起来会觉得没什么,但对于二十出头的姑娘,这真的需要时间。
太多的文学作品歌颂美好的爱情,无视家人的感受,物质的基础以及其他很多不可或缺的因素,似乎把一些女孩子都教育得太傻,都以为自己中意的人是那么忠诚 坚持 热烈,其实也许有,但是你未必喜欢,一个人的感情只能叫暗恋,两个人互相爱慕才叫爱情,这就决定了爱情的不确定性。
我看完萧红的生活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吸取教训首先,就是深刻的觉得,一个女人要想在今后的生活不至于被动,那就不能与自己的家人有着太大的背离,应该认真的听取、权衡家人的意见,不把自己逼得太苦,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着坚实的依靠。
然后,就是不要让自己怀着孕谈恋爱,怀孕是结婚之后的事情,这是自然法则,有时候遵守规则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即使显得墨守成规,毕竟性爱之后的结果是由女人来承受,一些必要的保护必须是自己给予自己的,让男人爱上怀着别人孩子的你,并不是一件证明你魅力的光荣的事,那么大一顶绿帽子戴在你的爱人头上,他想要不直面都不行,对于男人的这点尊严,女人有必要去维护。
生在幸福年代的我们,或许会像一片花瓣,无声的腐烂在世界的一角,虽然我有着这种杞人忧天的不满,但让我平庸而幸福,所以我深刻的感受到我热爱着和平。
一个傻逼导演伙同蠢货编剧硬是将萧红拍成了三流明星范儿,编剧连萧红全集都没看完吧?
这电影是为小宋佳量身定做的吧?
一个作家,最有华彩的地方是她或他的作品,而不是什么几角恋,好吗!
萧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做梦成奥菲利亚呢!
傻逼二货编剧才这么写!
她当年说,她最多是红楼梦里的傻大姐,如果没离家出走,可能就是一麦杆垛旁抽大烟袋的婆娘!
她和萧军,是萧军离开她,而不是她离开萧军,好吗!!!!
连这种基本事实都要抹杀吗!!!!!
她和端木蕻良,编剧只看骆宾基的回忆录吗?
端木蕻良有那么软弱无聊吗!!!!!
她和骆宾基,当年她病得里倒歪斜,当还跟骆宾基谈暧昧的恋爱啊,有笔写啊,交流啊,电影里整得骆宾基是一小花痴样儿!
还有,小宋佳稍微花点妆,别每个镜头都弄这么漂亮能死啊!
萧红要这么会打扮,这么漂亮,萧军能离开她吗!
还有,鲁迅这么有趣伟大的人,硬是给拍成一个屎壳郎这是导演的什么功力啊!
还有,许广平为什么总是个年轻圣母 样儿?
当年小许跑到老鲁家里去要跟老鲁过日子,谈恋爱,多先锋的人类啊!
八卦说,当年老鲁去世,宋庆铃去安慰许广平的时候,直接说,要不咱们以后再找一个吧,开始新生活,别为虚名所累!
生活的一切如此精彩,傻逼导演一定要纸片化所有人物,难道老霍老了就一定要成一个僵化的傻逼吗!!!
我太愤怒了!
落花无语对萧红。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和县,1942年病逝香港,年仅31岁。
她22岁发表第一篇小说,并在接下来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
《生死场》、《呼兰河传》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1879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出版,小说里出走的娜拉俨然成为了当时乃至以后无数追求独立的女性的精神领袖;32年后,在中国的北方哈尔滨,一位在20年后将会深深影响文坛的女孩出生在一个阔绰的封建地主家庭……1930年,这位有着和父亲相同的倔强性格的女孩因为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而她悲惨而又壮阔的一生,也伴随着她的出走而拉开帷幕。
她叫张乃莹,我们更熟悉的,是她的笔名:萧红。
人们总是赞扬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那位勇敢的离开自己丈夫的娜拉;却很少有人愿意想象,出走的娜拉将会遇见什么?
所谓女性的独立,远非是出走这么简单的,也远非是出走就能解决的。
萧红一生都在爱与自由中苦苦求索,在她香消玉泯弥留之际,她是否又追寻到了这两样东西呢?
终究是没有人能知道啊!
人生如戏,又或许,连这位戏中人自己也还是参不透这场大戏的奥妙。
萧红死前两年的长篇巨作《呼兰河传》的末尾,她写道:“蝶儿飞着,鸟儿叫着,又到五月了,叶子坐在后院冥想,莺歌的爸爸担着柴草经过后门了。
”一生寂寞的萧红试图用写作来找回曾经的故乡,土地,亲人,可是到头来,她也只能藉由记忆之火来温暖自己冷寂的心灵。
想一想,又有谁能回到那遍布着自由与爱的少年时光呢?
《萧红》(2012),与近期影院上映的《黄金时代》类似,也是一部以萧红一生的人生轨迹为主要线索拍摄成的传记题材影片。
本期先对这部2012年的《萧红》进行点评。
首先在拍摄技巧上,瑕疵确实很多。
电影的前半段还差强人意,尤其是萧红、萧军相识相恋的情节处理与镜头表现都相当不错;但是到了后半段,剧情的发展与变化却突兀了起来。
给人的一个感觉就是需要详细展开的情节却一笔带过,而需要边缘化处理的情节却往往冗余繁杂。
例如萧红随端木来到香港后创作她一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背景就介绍的相当模糊,人物传记电影(尤其是作家传记电影),本来就应该在作者本人的代表性作品发表的时期给与最大幅度的关注,通过作家本人的心理描述以及作家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的阐述,才能最大化的丰满人物形象;再例如影片最后针对萧红因肺病感染而逝世的情节又给了过多的镜头,此时倒不如采用蜻蜓点水似的情节处理,通过弱化作家的死亡事实来强化(或者称之为永恒化)作家的影响力来结束电影。
具体来说,影片末尾只要两个镜头足矣,一个是萧红在弥留之际的那句“我会好起来的”(此镜头表现出萧红对此生的不甘),另一个就是萧红在病床上无言啜泣的镜头(此镜头的寓意很明显,表现萧红对生的渴望与无奈)。
但是,抛却拍摄技巧,单就电影的情节呈现以及对作家的心理活动的挖掘而言,导演霍建起还是可以的(虽然影片中很多心理再现也是通过一些XX专家的深度揣摩,难免显得做作),国产电影向来在这一点上是弱项,而这也是国产电影难以在国际诸多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的原因之一。
浮于表面的电影画面再震撼,也打动不了观影者的心灵。
所以在此也就不能再怪霍导演了。
事实上,传记类电影的拍摄,或者再广泛一点,剧情类电影的拍摄,最大的难点就是对人物的心理再现。
《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感动人,不是因为影片对历史的还原,而是对历史的挖掘。
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藉由史实资料来再现,但是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再现,却不单单是查阅查阅相关资料就能搞定的。
《萧红》(2012)中,人们最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萧红与萧军的感情纠葛。
我们知道,二人在贫贱中相知相爱,后来二人在文坛上名噪一时的时期,却也成为了二人感情出现问题的时期。
面对丈夫萧军的出轨,人们总是深恶痛绝,并且总在揣摩着这位追求自由的女作家此时对丈夫的心态变化。
针对于此,导演通过一场车站离别戏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这场离别戏中,萧军手里拿着两个苹果拼命的向即将出发的火车站跑去,此时镜头切回到萧红,我们看到了一个满含期望的眼神特写。
这巧妙的一跑一看,实际上就是萧军对萧红的愧疚与不舍的心理再现以及萧红对萧军虽恨尤爱的心理再现。
而这两个镜头,也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了。
最后,再谈谈萧红,这位被赋予“文学洛神”的女子。
萧红所处的时代,于她而言或许是痛苦与快乐并存的黄金时代,说痛苦,是因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说快乐,是萧红有幸与包括鲁迅在内的诸多文学泰斗生活在一个时代。
而在这痛苦与快乐的双重包围下,萧红,这位寂寞的东北女孩,从异乡到异乡,漂泊一生,她不停地写啊写,想通过写作来找回她失去的一切,在她少年时代的呼兰河,却任凭她再怎么写,也只能永远活在她的记忆里。
没看过小说,没看过任何萧红的东西,感概这位感情波折但是那么执着去追求爱情的女子。姑娘啊,你的春天就要来啦。
"跟谁不跟谁,一辈子大不一样。"
宋佳演技一般,撑不上去是个大作家,顶多算是文艺女青年。而男人们就显得更没有魅力,尤其是那个鲁迅先生,那样怎么可以是鲁迅先生!不过有些场景还是很美的。
太文艺,不喜欢了。
演員感覺不夠入戲 有的時候情緒又太過了╮(╯▽╰)╭ 對白很平庸甚至些許雷人 旁白倒是不賴~ 攝影與配樂做得極好~ PS. 愛情 之於本我的女性 是致命的 毀滅性的 不論好壞…
呵呵 本人长的。。。。。。。。
性格决定命运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
Falling Flowers 这个译名太牛逼。。。
。。。。。。。。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重要的。”“我不愿面对,但内心深处在聚集忧伤。”——与梦想、文字有染的女人们,注定孤单。
晚来偏无事,坐看天边红。红照伊人处,我思伊人心,有如天边红。
感觉对萧红的关注点太八卦了吧 记得黄金时代里一句话:我的作品不知道有没有人读,但我的绯闻将永久流传
已阅,暂时没什么感觉,今年应该还有部关于萧红的影片,看完了再来比较比较。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学到了。片子二星,一星送男神。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
欲表达的内容很多:娜拉的觉醒与抗争、凄美纠结的感情和日益成熟的创作轨迹,但过分注重人物关系的八卦,未深挖主角深层次灵魂的光华,以致沦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迷恋过的萧红”。摄影很美,台词文艺,靠大片旁白弥补叙事的手法显得笨拙。如萧军所言,萧红是美丽而脆弱的,然而小宋佳面相太坚强。
最受不了最后洛宾基的结案陈词,哦哟~怎么像语文教参书一样,非要用华丽的词藻排比的句式来总结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受不了,还有那句,为什么每个接近他的男人都会爱上她,怎么很像出来卖的?导演处理文艺女是否太过淫荡了,要么就变成像萨冈一样,青春蒙东式的风情,而间于文艺和忧伤之间的作家,埃
温吞吞没腔调没观点,失望!
看电影倒没觉得她多可悲。性格刻画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