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s for everybody”过于安静的Beau从“洞里”向外张望,伴随着Mona的焦虑发作以及医生的一巴掌,Beau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向来人都把初生时的大啼看做生命的希望与活力,而我们只看到三个大字:“Beau is afraid”。
这是导演Aster的第三部长片,在票房爆炸的《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之后,A24给了Aster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预算,于是这个擅长在血缘中制造奇异诡谲的导演拿出了一部长达三小时的“nightmare comedy”,不论你是在影院一边如坐针毡一边移不开眼,还是在家里瞪大瞳孔破口大骂,love it or hate it,但这永远不可能是一部你没有任何感觉的影片。
导演在映后采访中说:“I just really wanted to make something strange。
”是的他确实做到了。
马丁西科赛斯说他“开辟了恐怖类型里的一亩新田”,而同样擅长在电影里制造诡异氛围的奉俊昊在看过《Beau is afraid》后盛赞这是“这几年以来最震撼他的一部影片”,并像个粉丝一样在后台追着Aster合影。
当有好事记者问Aster,为啥他这么喜欢拍“母子”的时候,他得到了一句这样的回答:“I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s for everybody。
”“Why is Beau afraid?
”还记得我们每个人学会的第一个词语吗“妈妈”。
在语言中,神话用某种特定叙事作为框架和范式,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某种神圣“象征”,“妈妈”正是所有人类面对的第一个“神话”。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每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哲学家都竭力分析解读这个“原初神话”。
“俄狄浦斯情结”正是老祖弗洛伊德对这个“原初神话”的一种精神分析,这里不在赘述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但是有必要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说明。
Aster在疫情期间说过:“我想拍的就是一部弗洛伊德式的《奥德赛》”。
按照弗洛伊德第一次在《梦的解析》中提到的这个概念,“俄狄浦斯情结”简单的说,是指在性别意识刚刚萌发的时期(4-6岁)的男孩的潜意识中,同时有着一种对母亲的性冲动和想要取代父亲的一种敌意。
在这部电影里,Aster对这种情结进行了一个Twist。
恰恰相反,电影里的性冲动和取代父亲的冲动是由母亲指向孩子的。
注意Mona这双手,博的出生即落入魔爪对于观众来说,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认为那条恐怖的街区,和一路上发生的奇异事情,都是来自于Beau的精神疾病所产生的妄想,观众是通过一个精神病人视角观看这个世界的。
后来我们才发现,Aster在底下埋着更深层的东西。
从Beau看到的Mona房子里挂的照片里可以得知,Beau所住的街区充斥着为Mona工作的人:原来这个邪恶混乱、充满危险的街道,并不是Beau的妄想,还包含着Mona的症状,它象征着Mona要给Beau打造的精神脚镣。
“外界是危险的,他们都想害你,只有你妈妈爱着你”,Beau所处的任何外在环境,都由他妈妈Mona操纵着,这种极端的控制欲,也是一种病症。
《佯病症》是2013年Aster拍摄的一部恐怖喜剧短片,片子没有任何台词,以那种温情的迪士尼/皮克斯配乐作为背景,给我们讲了一个恋子、被控制欲支配的母亲,脑补孩子上大学后离开自己最终建立自己家庭后,陷入恐慌,于是下毒想让孩子没法去大学报道结果最终害死孩子的故事,这与《博很恐惧》的内核几乎一模一样。
《佯病症》剧照 实际上这种病症在现实世界中也层出不穷,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维基百科:指照顧者故意誇大或揑造受照顧者的生理、心理、行為或精神問題,甚或促成該等問題的心理疾病,最常见在病患和子女之间发生。
这种极端的控制不仅给带来了Beau哭哭啼啼,总是一副无辜受害者样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精神疾病,而后他的精神疾病和Mona的这种变态控制加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与Beau一起看到的这个诡异又令人窒息的世界。
换言之,这是两个精神病视角下的世界。
Beau症状的根源是Mona的症状。
其实在影片一开头,Mona分娩时那种抓狂的状态,Aster就已经提示我们了。
而Mona的疯狂,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小时候没有得到爱,于是下决心要把爱都给孩子,但这种所谓的“爱”实则是一种病态的控制。
除此以外,这种病态还以另外的方式存在着。
贯穿全片Mona一直都在陷害Beau,给Beau制造各种问题,这种行为看似是控制,其实也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Mona不仅在陷害Beau,还一直要通过这种陷害让Beau承认,他并不爱她,这是由于小时候就缺爱的Mona因为这种缺乏,实际上潜意识内心最深处也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为了让这种潜意识里的信念得到释放,她只能不断通过陷害Beau并让Beau自己承认,这种“陷害---承认不爱”的方式是一种强迫性的存在。
然后我们看到,爱没有传承,病态却以相反的方式传承下去了。
人在子宫里时,需要是被即时满足的,这时候的“我”与母亲是一体,由一根脐带连接在一起,此刻“我”的主体性尚不存在。
出生后,我们才与自己的主体性一同诞生。
Aster在映后访谈上说:“家长和孩子,这是一种多么沉重的关系。
一开始,我们与某人通过脐带链接在一起,直到脐带被剪断,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像这种关系根本不可能真正剪断,一辈子都不可能。
”
对于Beau来说,这根若有若无的脐带仍然随时绑在他的脖子上,博的身体是出生了,但他的主体性就像他的性格一样,似乎从未出生。
而对于Mona来说,剪断的脐带就像剪断的爱,出生就意味着被抛弃,这种带着恨意的巨大主体性,又让Mona变成了怪物。
绝大部分东方家庭出生的孩子看这个电影应该都有一丝莫名的熟悉感,我们并没有发现太多人真正是有着完整成熟的人格,大家或多或少在性格上出现的问题也有很多都来自原生家庭。
我就自认为我是一个软弱且有依赖性的人,主体性是存在缺失的,没能在成长过程中完全展开,我非常清楚这跟在我爸名为“爱”实为“控制”的成长环境下成长脱不开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我身边很多人的家长身上有Mona的影子,很多同龄人对新生孩子的那种“爱”也透着一点过度的味道,这种实则来自自身某种缺失的投射,可能对小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
想要摆脱它,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意识到它。
后记1.在Beau那间小小的屋子里,才能找到的那一丝乏味的稳定,象征着Beau贫乏的主体性。
这种空间上的比例,同样也是Beau内心秩序的比例,这里有着99%的恐惧。
这1%的稳定也随着钥匙的不翼而飞而被侵入破坏,在访谈里Aster提到:“在更早的剧本里,Beau最后在Mona屋子的桌上发现了自己房间的钥匙。
”2.Elaine在船上莫名亲Beau,又给Beau明信片让他等她,肯定都是Mona收买要求去做的,最后我们也发现她是Mona的员工。
幼年Elaine是Mona一颗重要的棋子,通过让Beau去等待一个“虚假的希望”,压抑着他主体性欲望的释放。
3.Beau其实一直都有获得主体性的欲望,第三幕的森林舞台剧便是这样一种想象,博进入自己的想象空间后,戏剧性的获得了虚妄的一世,这一世里所有事件都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对应,但不同的是在这个想象空间里,他的视角变成了自力更生、娶妻生子建立自己的家庭,虽然一切被巨浪打翻,暂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最终通过一场奇遇寻得孩子。
打破这种想象的是Mona给他设置的最终枷锁,“你爸爸是死在我身上的,他遗传给你的病会让你在高潮时死亡。
”这最后一层枷锁事实上将Beau在精神上完全“阉割”。
“原来我根本没有建立家庭(主体性)的能力。
”4.Beau试图掐死Mona那一刻,那是Beau意识到这辈子全是骗局后,主体性(生之本能)的最后挣扎。
而Mona假死后Beau坐船进入审判湖,我理解这一切仍然是Mona那种强迫性的所设之局,直到最后一刻,Beau呼吸终于平静下来,也不再求救。
他似乎意识到,死亡是脱离这种永无止境的强迫性循环的方法后,通过接受死亡(摆脱依赖),他终于找回了主体性。
Aster访谈里说过:他想做出一种博尔赫斯式的环形叙事湖像不像Mona的羊水?
船的形状像不像Mona的“洞口”?
开头是新生,是从洞口出来,结尾是死亡,从船翻下湖去。
我不看恐怖片,A24除外。
2.但这其实也不是恐怖片,而是心理恐惧片,片名就说了——《博很恐惧》Beau is Afraid3.Beau翻译成博,翻译的不好beau是beautiful,是小帅哥,情郎,花花公子类似于现在很多人说的奶狗男友女人都爱奶狗,给女人发奶狗表情包准没错所以这部电影的真实名字应该是《奶狗很害怕》或者《男宝怕怕》去掉恐怖片的氛围,吸引更多观众4.为什么说要吸引更多观众呢?
因为这部电影的票房不佳,让我很心痛如此优秀的作品,亏本了,请问会不会影响导演下一部作品?
反正我还想看导演继续表达,掏空干货支持一个艺术家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赚钱5.Beau这个名字,是妈取的一个妈妈给自己的儿子取这名儿就有点养宠物的意思,满是调侃和拿捏事实也是如此,博的一生,就是被妈妈控制的一生事实上,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博妈但可惜,电影分4幕第一幕,就告诉博,妈死了6.上周我说过这世上有许多应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活蹦乱跳祸害人被伤害的人,却经常咨询治疗博便是如此电影第一幕,就展现了博的广场恐惧症又或是强迫症+焦虑症的实体化博从自己家的公寓望出去外面简直就是Hieronymus Bosch《人间乐园》《地狱的景象》所有美国新闻恶性事件,都在街区上演
0元购,吸毒,滥交,裸体神经病杀人狂,报复社会变态,流浪汉,警察二话不说就掏枪射杀无辜群众,种族仇恨或者干脆就是无差别仇恨,。。。。。。
这像极了华金凤凰演的《小丑》而博的演员也是华金所以,我怕我自己笑博很害怕博不敢出门但即使不出门,博也会在家里被流浪汉袭击无奈的他只能跑到街上,然后被车创晕过去7.关于第一幕,谈到广场恐惧症的实体化以上那些猎奇的混乱的街道,很显然只是博的内心世界映射外面的世界不安全,人类在互相残杀,我只想呆在家里有趣的是,前段时间我好像写过广场恐惧症和病态依恋的关系当时读了一些美国的论文(知识星球?
微博?
或者是跟人聊过?
不好意思我输出太多不记得了)博的恐惧,根源还是来自于——和妈妈的依恋这里引入主要矛盾和剧情:妈妈死了,被吊灯砸头,脑袋没了8.博妈的死亡显然引起了博的恐慌症发作他极力逃避博妈,与此同时又离不开博妈博妈是一切的根源电影第一幕,表面上的重点,是混乱失序的街区实际上的重点,是博感到焦虑,索性想回妈妈家(倒不是觉得安全,而是觉得无处可去)但却阴差阳错的丢了行李和钥匙,延误飞机打电话给博妈,又被误会是故意的对博妈又爱又恨,矛盾至极的时候,突然传来死讯外面的世界混乱失序,其实是内在的映照颇为有趣与此同时,导演在第一幕埋下许多伏笔一些不明所以的照片、符号、道具打乱时空线索,令人疑窦丛生9.最有趣的第二幕来了博被车创晕之后,被救助到另一个家庭这个家庭表面温馨,实则诡异至极一家四口人,父母,儿子(死),妹妹家里的大儿子死了,所以把博接回家,是想替代儿子但这替代显然不成功,因为妹妹无法接受深入观察细节,才发现诡异之处家里有两个专用杯子,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已死的儿子的妈妈把儿子的杯子拿给博用但妈妈和妹妹是没有杯子的说明妈妈和妹妹在这个家庭里毫无地位只有爸爸,是男权代表甚至失去的儿子,也无时无刻不依然存在而妈妈也告诉博,我能理解你既,我知道你是被控制和忽视的工具,我也一样两个被家庭伤害的人,总是可以瞬间认出对方可惜,妈妈接受了博,想把博缝合进这个家庭妹妹却不接受有一段戏,只拍镜子里的妹妹这种镜头手法非常经典:即人物在场,但却不存在主体也就是说,妹妹在这个家里是被忽视的10.第二幕的结尾,妹妹拿来两桶油漆第一桶粉色代表自己,挥洒在哥哥的墙上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第二桶蓝色,妹妹直接把油漆全喝了进去然后暴毙而亡——哥哥即使死了,父母也爱他,我却被忽视甚至找了博回来代替,也比我重要妹妹整个人生都是被控制、打压和忽视的正如多数有毒的家庭所以妹妹把代表哥哥的蓝油漆灌进肚子里而死我记得卡夫卡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在小说《判决》,里面的主人公与父亲发生了口角,父亲随口骂道“你去死吧”儿子立刻应声说“好,我去死”,就像说“好,我去倒垃圾”或“我,我去关门”一样轻快然后儿子跑出家门,穿过马路,跑上一座大桥,跳下去死了。
卡夫卡后来回忆说,他写到那里时有一种“射精般的快感”。
很显然,被压抑的卡夫卡通过文学“射精”般的反抗父权而《博很恐惧》里的妹妹用灌油漆的方法把故事推上高潮
11.第三幕的戏剧,和第四幕的审判使得故事的真相开始揭露,同时也越发的抽象绿色的衣服,象征性的符号,老旧的照片梦境、潜意识、内心世界舞台,正式揭幕弗洛伊德、拉康、霍妮、齐泽克、陆续登场嗯。
这里想写的太多,所以不想写了。
明天补吧。
再写个有意思的12.再写两个有意思的博妈始终都把博当成自己的玩物、工具、操控客体在博很小的时候,博妈就说,你爷爷做爱,处男之夜,射精完就死了你爸爸做爱,处男之夜,射精完就死了这是家族遗传,所以你不能做爱,不能恋爱,不能结婚言下之意:你一辈子只能陪着妈妈,不许和外面的骚货狐狸勾搭而博也信以为真了但其实博的父亲并没死而是被关在阁楼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嗯,准确的说,变成了一根巨大的屌看到这一幕,我笑出声了,同时流出眼泪导演真的懂
毕竟博的一生,就是被操控的一生在博身上,我看到了大量的回避型依恋障碍的影子好在我从去年开始,吃透了回避型依恋的知识许多回避型依恋,都是被母亲控制,勒索,忽视而形成的创伤说回博博的初恋,也被母亲调侃拿捏即使他很害怕谈恋爱会死,还是被大方率真的女孩吸引即使母亲一而再三的讽刺,说反话,阴阳怪气他也还是鼓起勇气和女孩初吻,牵手但这次初恋终究还是被双方母亲拆散这是博最后一次的求生从此以后,博变成了博很恐惧把博的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一段也是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在公众号,知识星球,知乎,我无数次讲这个话题:父母祸害孩子,孩子带着创伤,只能祸害他人,或者祸害自己而大量禽兽不如的垃圾父母,依然徘徊在人间
13.电影最后一段,终于进入了恐怖片阶段我愿称之为恐怖片的最高标准:杀人诛心在许多心理书里,都提到一个概念内在法庭即一个人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审判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犯的罪,都要受到处罚自己的童贞,却被深深的埋藏,压抑,忽视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心理迷雾,是所有人的噩梦夜深人静,睡不着时?
你是否突然想起自己多年前的社死、做过的错事、愧疚?
又或者被侵害边界、被误会的愤怒?
那么,把这噩梦搬进电影,你又该如何应对?
电影还有更恐怖的一面:博的心理医生和博妈窜通好了博所有的表白,都被博妈录音且那么多的伤痛,博妈不仅没有同情博反而拿来继续指责博(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一段是博自己的想象与愧疚)(很多人总是嘲笑、指责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但也许这部作品可以让人们多一些理解,他们内心的创伤)
电影最后一幕,博一生认识的所有人都参与了审判他们细数博的罪孽然后判处他:死刑立即执行此刻,卡夫卡的《审判》,《我杀了妈妈》等作品附身审判结束,围观者立身电影结束,观众离场只有博孤独的死去射精般的快感
14.这部电影,仅仅是讲述扭曲的母子关系吗?
还是太简单了拉康和齐泽克,都喜欢用心理学来象征社会意识形态而这部电影的野心,也绝不仅仅是心理故事最后可以发现,博的母亲,其实是超级富豪她手底下的公司,乃是消费主义巨头从电影开始,公司的符号就频繁出现在各个角落我甚至有一种冲动,把所有符号出现的场景找齐这些符号,象征着资本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入侵和控制父亲象征着权威,母亲负责洗脑社会是一场骗局,我们都是待屠宰的羔羊消费主义把垃圾像油漆一样灌进我们的肚子正如扭曲的母亲玩弄着我们正如高高在上的慈父威严不可侵犯而回到第一幕,街道上那些疯子,嗑药,颓废,流浪,抢劫所有美国新闻里,那种混乱的治安,恶性新闻那种美利坚乱象,反智主义又是谁造成的呢?
这才是齐泽克变态意识指南齐泽克锐评,齐泽克狂喜,哈哈哈哈
15.不喜欢数字14,14不是我喜欢的颜色所以15听说这部电影原本四小时,很期待导演剪辑版希望导演可以流出哦对了,我以前还介绍过导演的前两部作品仲夏夜和厄运遗传以及《博很恐惧》是导演2011年短片的延续导演进步神速,羡慕了用余华的话说就是:拍的真好 ,草,很嫉妒另外写文的时候,脑子里闪过许多梗图,配图我觉得很有意思,但不想挨个找了已经10点,直接发吧希望以后微信评论区可以出图片评论
三个小时的沉闷电影,需要点意志力才能看完,艺术电影的通病,即使有“凤凰叔”不遗余力地表演,导演的表达依旧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
四分也就到头了。
故事讲述一个被母亲终身控制的大叔试图走出困境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导演给大叔用了五个场景,以幻想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每一次似乎有转机的时候总是有母亲或者类似母亲的力量关上那扇已经能看见一线光的大门。
看得出来每个场景设置的人物都很刻意,没有一个角色包括群演是没有意义的,导演用心的安排每个时间和空间,以至于过于用心,我总是不自觉的去深挖其根源意义以至于自己都能感觉是一种过渡的解读,可能导演并没有那个意思。
有争议或许才是导演本意。
看过《小丑》以后,“凤凰叔”就自带绝望感了。
每一个走不出来的困境都有原生家庭的阴影。
“我们”并不是指现代社会的全体自然人,而是指这其中的男性朴赞郁不吝赞美地说这是近20年世界最优秀的恐怖片,我想他一定会喜欢的。
因为不论是前作《分手的决心》、《小姐》,还是在近年来目之所及的主流、非主流类型片中,保守主义式的男子气概正逐渐在这些电影的男主角身上所消亡,承接其精神气质的反而是女性角色(不一定是女主角)。
电影本身非常简单,一句话:一个老男孩是如何发现自己深陷令人窒息惊悚的母爱中被囚禁半生但未曾抵抗并最终被审判的故事。
气质依旧如前作《仲夏夜惊魂》般迷幻,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主人公博仿佛卡夫卡《审判》中的K一样,被周遭遇到的人所折磨、软禁,但为何被折磨为何被软禁,没人知晓。
阿里•艾斯特已经形成招牌式的Dolly镜头所展现出的庞大信息量背景是支撑很多观众看下去的原因,也是让影片越来越走向超现实的推手,观众从起初的困惑,到后来开始心疼起这个大倒霉蛋,最后被告知:你所怜悯的,正是我所唾弃的。
作为A24最受瞩目的类型片作者,罗伯特•艾格斯未能延续《女巫》《灯塔》式极具个人风格的创作,交出的《北欧人》答卷难言满意;大卫•罗伯•米切尔两部长片又尚未形成作者标识。
而阿里•艾斯特在处女作《遗传厄运》对畸形家庭关系的讨论、续作《仲夏夜惊魂》对畸形亲密关系的讨论后,稳定地保持着作者意识输出。
那么到这一部,他在讲什么?
他在讲男性气质在当今主流社会的男性身上的压抑甚至是消亡。
如果带着这样的视角,去回看博在片中所面对每一个激励事件的反应,在简中语境下就是:妈宝男、窝囊废、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他说过“不”,但从未坚持过,只能一次次地被裹挟、被“安排”,直到瞥见母亲可怕的控制欲和心思。
别多想,听完母亲的发泄式的自白后企图掐死她只是导演对观众的一次挑逗,不是什么所谓的人物觉醒,只是这个可怜的大男孩的一次回光返照。
但是博是有自觉的,在堪称神来之笔的臆想动画中,博是类约翰•福特式的上身:开拓者、勇敢、果决、坚毅……最重要的是,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愚蠢与错误,所以在幻想中,他得到了救赎,获得了大团圆结局。
回到四年前上映的《小丑》,同样是被现实(本片更像主观现实)的高压所折磨、同样是有着“邪恶”专制的母亲、同样是有着臆想中的爱情……华金•菲尼克斯敏感脆弱又极其适应神经质人物演绎的银幕特质延续至了《博很恐惧》。
不同的是,亚瑟身处沟渠的戾气与愤懑是具有感染力和煽动性的,利用媒介传播,“小丑们”揭竿而起;而博的悲剧性在某种意义上是比亚瑟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他连底层的草莽气质都没有,一生都在服用压抑雄性激素的药物,这种药还是虚拟现实的!
所以再回头去看本片唯一一个强设定:博所在的男性氏族,凡是交欢中女性获得高潮体验的,定暴毙而死。
耳熟吗?
还记得《反基督者》里夏洛特•甘斯布用剪刀剪去了什么吗?
延续的还是拉斯•冯•提尔人类学中母职惩罚的探讨,不一样的是与前者切身反思女性所遭受的苦难与不公—哪怕是带着本就厌女倾向的矛盾与不安,阿里•艾斯特则完全将男性当作了受害者。
以韩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近年来主流类型化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成为强势方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种强势绝非古早黑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形态:心思缜密、手段毒辣、为情所困,她们更多的是在生理、智力水平接近甚至强于传统男性的情况下,主导推动叙事走向。
对于情感的态度也褪去了所谓“恋爱脑”等无聊刻板的印象。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同一部影视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更多强调的是被保护、被关心的需要。
换句话说,现在的银幕男性,可能越来越不再需要男性气质了,更多的是在女性角色身上呈现。
那么这样的一部电影,在中国有没有相应的文化意义?
我觉得远远没有。
无论是社会形态还是人文现状,都还远远达不到能够担任社会反思的角色。
在北美它警惕的是愈发标签化、刻板化的新时代女性形象与两性关系。
在即将形成强大而富有攻击性的文化浪潮下,是否与当时所提倡的平等多元号召会相去甚远,甚至重走历史的老路?
预警!
——真心觉得焦虑&抑郁比较严重的人不适合看本片。
对这部电影的简述,导演说过若干版本——最开始是 "nightmare comedy," "a Jewish Lord of the Rings, but [Beau's] just going to his mom’s house," "if you pumped a 10-year-old full of Zoloft, and [had] him get your groceries." 我个人最认同这个版本的表达...导演表示他用了大概10年时间构思这部影片“Every detail has a detail inside of it” “I wanted to make a film where it feels like you’ve been through a life, or even through a person”主演对本片“喜剧性”的评价——Gallows humor. The characters are going through such trauma, you haven’t a choice but to find something funny about it.导演首作上映的时候,连同几部其他那两年上映的恐怖片,掀起了好莱坞对elevated horror\psychological horror的热议,但《博很恐惧》是真正的心理恐怖片,恐怖之处在于表现了真实心理焦虑、恐惧并将其具象化。
但导演这部没有像前两部用对普通观众友好的类型手段,而是魔幻化博的种种焦虑和惊恐瞬间,后果就是如果不是特别高敏感、高焦虑的观众,则会感到片子莫名其妙,哪里恐怖了?
其他恐怖片展现给观众另一个世界的恐怖之处,而《博很恐惧》隐含的是现实生活就是最恐怖的地方,无法逃离,也无有归处,旅途处处是惊吓,栖身之处分分钟被占据、被毁灭,来处则是施加更多压迫让你更无助的地方。
种种打压下,整个社会、包括家人,也只会审判:你自作自受,都是你的错。
船只翻了,你终于支撑不住,无限的黑水终于淹没了你......几个具象化的恐惧——自己的家哪怕出租屋都是最私密、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了,焦虑的人总觉得外界各种不安全、环绕着各种无法掌控的恐惧,好在回到自己的窝,有一处安全屋的感觉,而这段情节就是让你无处可逃,瞬间把人扔到魔窟...森林动画那段好不容易建立一个家庭,又遭遇悲剧一辈子寻觅家人,一路孤独旅程直到非常衰老又虚弱的时候,终于见到了孩子们那段,看的时候虚无感MAX...主角“醒来”好似终于遇见了父亲,结果他一下子被崩了...lz自己焦虑、抑郁都比较严重,分若干次才看完全片,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摇摆——导演太懂我&想和导演同归于尽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片子让我这么难受。
怎么说呢,导演非常有才华,据说伊藤润二的《旋涡》可能会是他来导,挺合适的人选。
7.7 / 10「你幻想过你母亲的死亡吗?
」《博很恐惧 / 宝可噩梦》在上映之前,就因为这条令人出戏的TW「译名」,被公众讨论。
但是,相比电影译名热烈的讨论,对于电影内容的讨论反而少了很多。
这绝对不是因为电影本身不值一看,只是...电影所涵盖的信息量太多,让人无从谈起。
——————————无剧透推荐:跟以往的 A 24 电影(《瞬息全宇宙》、《鲸》)一脉相承, A 24 再一次用超写实的手法探讨「亲子关系」。
电影邀请到对「诡异」题材颇有心得的导演 Ari Aster ,用「惊悚片」的手法,细腻地通过四个段落,来呈现一位妈宝是如何面对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全片充满隐喻,如果你是艺术片爱好者,那非常建议你到电影院欣赏这部电影。
但电影的呈现手法也许会让一部分对「暴露画面」敏感的观众不适,需要谨慎决定。
——————————微剧透影评:正如前文所说,这部电影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元素和隐喻,所以本文也只能探讨一部分对于笔者印象深刻的内容。
《博很恐惧 / 宝可噩梦》的「宝 / Beau」,其实是主角的名字。
电影一开始,是主角「宝」在接受心理谘商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开头的这一幕,就已经「预告」了整部电影的剧情梗概——注意,只是「剧情」。
像我们大部分人的梦一样:日常生活中一段有张力的记忆,很容易被我们的大脑扩写成绵延一整晚的噩梦。
在梦中的第一个场景,是宝待在家里,之后宝的住家却阴差阳错地被流浪汉鸠占鹊巢,最后宝逼不得已赤身L体地出门被车撞。
在这段故事里,我很容易地就联想到了「婴儿出生」的过程:成千上万的精子攻占卵子,着床子宫,最后婴儿「逼不得已」离开安全的子宫、赤身L体来到莫名其妙的世界。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童年时光——在安全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被推着进入光怪陆离的成人世界。
下一个阶段,宝被接到了一对白人夫妇家里。
在这段故事里,虽然也可以解读成「青少年的成长阶段」,但导演想强调的内容可能更聚焦在主角「宝」的故事身上。
其实从电影一开始,宝的妈妈虽然未曾出现,但却是宝身上的一团沉重的乌云,一直影响着宝的行动和想法,电影中也时常会出现宝的妈妈名字的缩写。
导演的意图很简单——宝虽然独立生活,却一直活在和母亲畸形的关系里,虽然眼里没有母亲,但是全世界其实都有母亲的阴影。
但如此亲密的母子关系,并不健康,宝惧怕母亲、仰赖母亲、痛恨母亲,宝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
这部分内容映射在宝的第二段梦境里——他想要被无私地爱着,没有回报、没有威胁的、理想的母爱——甚至父爱。
这样理想的关系具现化在一对照顾宝的白人夫妇身上。
但是宝很快就发现,白人夫妇的爱,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出于他们对自己亡子的愧疚,这是一种补偿。
跳出电影来看,这种对于子女感情的「代偿」,依然存在现实世界的亲子关系里,放大来看,不只是孩子之间的「代替」、「竞争」,也可以说是——很多父母利用自己的孩子去弥补自己的心理需求。
电影中的宝虽然察觉到了,但仍然很享受这种关爱。
但是宝依然恐惧,宝的恐惧很真实——这世界上真的有这样无私的爱吗?
我真的值得被这样无私的爱着吗?
经历过传统东亚家庭洗礼的大部分人,一定能明白这种感情:比如某一天不需要写作业产生的「不真实感」,对于亲密关系不放心的「不安全感」,这来自于孩子从小被灌输的畸形亲密关系理解——我爱你是因为你的成绩、你懂事、你听话,爱是一种具象行为的交易。
以至于很多人 第一次在成年人的情爱中,无法适应这种无私的爱。
宝的恐惧很复杂,他期待无私的爱,但他又不相信,所以这份爱里,充满了诡异的桥段。
最后,宝跟大部分人一样,亲手验证/试探了一些事,让爱自己的人无法继续爱下去了...
宝在一个孕妇的指引下,逃往了第三段梦境.......树林中野生的话剧舞台。
构成噩梦的要点是什么?
我觉得不在于恐怖的桥段, 而在于无法结束/挣脱噩梦的无力感。
话剧舞台上,是宝的人生经历——不只是宝过去的人生经历,更有未来的预告。
其实在宝的上一段梦境里,宝就已经通过闭路电视窥视了自己的一小段未来,但在这段梦境里,他看到自己「完整」的人生走向。
像是在青年时期的人们,已经被一眼望得到尽头的人生烦透,期盼一个答案,一个人生最终的解答。
同时,我们也能从这段梦境里,看出:宝开始对自己的诅咒试探,隐约期待着对母亲的忤逆和冲突。
电影最后一段,宝回到了母亲的大房子,与自己的初恋SEX,并完成了「S死母亲」的宿命。
对我来说,这段的情绪是最强烈的,他充满着「伊底帕斯」(恋母情结)的隐喻。
精神分析大师佛洛依德从「恋母情结」的分析中开始自己的心理学探索,而「恋母」也是佛洛依德认为奠定一个人性格的重要阶段。
和大家想象得不同,佛洛依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恋母/恋父」的阶段,而成功渡过这一阶段,有助于孩子完成「独立意识」的培养。
但显然,电影中的宝没有成功地渡过这一阶段,这使得宝对母亲既依恋又痛恨。
在这段故事里,宝与自己的初恋SEX(之前宝被母亲告知,SEX就会死亡,如自己的父亲一样),这使得宝害怕SEX的同时,却又痛恨自己无力奔赴所爱之人。
其实,现实里具有恋母情结的人当中,就有类似的行为动机存在——有一部分有严重的Virgin情结的男性,因为潜意识里惧怕会与自己的母亲做爱,所以抗拒与非Virgin进行SEX(只有非Virgin才能验证女子 100% 并非母亲)。
换句话说,这些人害怕正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又潜意识地暗示自己与异性的关系,是和「母亲的爱」高度相似的。
电影的最后,宝亲手S死了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这也印证了我的猜想。
宝通过SEX,来隔绝了亲密关系中自己与爱人/自己与母亲的不同,从母子关系中独立了出来。
这同时也代表了对母亲的背叛。
所以在电影的最终章,宝乘着小船重新经过阴道般的洞口,回到子宫,面临审判。
检察官旁的母亲义愤填膺,自己的代理律师却早早「阵亡」,宝夹在“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母亲窒息的爱”之间,全然无力为自己辩护,最终只能将躯体「重归母体」。
——————————電影花邊:《寶可噩夢》是 A24 目前為止製作成本最高的電影,達到了 3500 萬美金。
《瞬息全宇宙》製作成本為 1500 萬美金。
電影原片長度達到了驚人的 4 小時... 感謝剪輯師,我們看到的是 3 小時版。
這部電影本應是導演 Ari Aster 的處女座,電影劇本出自他 2011 年製作的短片。
Ari Aster 自己解釋這部電影是“猶太人的'指環王', AKA 你媽讓你去買個東西。
”XD🎥片長:179min⭐IMDB : 7.2🍿爆米花指數:71%🍅爛番茄指數:70%——————————#宝可噩梦#电影#影评#A24#Beauisafraid#
不要急着说“我又没有一个这样的控制狂母亲,我看不懂!
不能共情!
这是一部小众烂片”看完这部电影,不觉得它有多精彩,但是一直到入睡前,电影里的一幕幕,就像影片中那个森林里的小剧场一样,模糊了电影和现实的边界。
我情绪很稳定地崩溃着,感觉我早已接受了好多好多好多的失望,但最后却只剩下了“愧疚”,愧疚?
以下是我自己视角的解读:1外婆是一个控制狂,给妈妈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影响,比如“事情一定要按自己的计划进行”,妈妈虽然一直焦虑自己也会变成外婆那样的母亲,但真相是,如果你不能摆脱你的恐惧,你就会变成恐惧本身。
妈妈变成了外婆,并且有过之无不及。
2爸爸的离开让妈妈失控了,于是妈妈要在博身上找回掌控感。
怀孕让妈妈失去了人生的掌控权,于是妈妈对博的性教育是“如果他和女人发生关系,博就会死亡”。
3博有多爱初恋呢?
他虽然没有忘记她,但是漫长的青春里也没有去找过她。
森林剧场里他幻想的妻子面貌也并不是初恋,而是随便一个女性。
孩子的脸是清晰的,三个漂亮的男孩。
比起爱情,他更渴望后代4收留博的一家人,也是博妈妈的员工,她们一直在测试博对妈妈尸体的尊严有多在意、妈妈离世对他的打击…,这让本就不受重视的女儿抓狂,她的父母更关心已经离世多年的儿子,都不愿意爱她。
她父母甚至在掺和在别人家窒息过剩的爱,都不愿意爱她。
既然过度的爱和不足的爱都这么让人痛苦,既然刚刚好的爱都是属于死人的,那我们一起喝油漆自杀吧!
…她妈妈让疯兵追杀博时那么愤怒,好像她很爱她似的,好像她不知道谁是凶手似的。
5博的房子被流浪汉钻入时,便利店老板还在要求博补齐那一点点零头,甚至要为此报警。
矿泉水是妈妈公司旗下的,价格是妈妈订的。
不管博的安身之所(内心)多危在旦夕千疮百孔,眼下最重要的依然是交够钱!
(满足妈妈的要求)哪怕只差一点点了!
都严重得要报警!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为了一瓶矿泉水差几角钱报警?!
(违和、不公)6关于博回去前一天,钥匙和行李箱丢了,是真的,还是撒谎?
是撒谎,首先邻居投诉博发出噪音、偷走博行李箱和钥匙,但博其实并没有发出噪音,并且偷走行李箱同时还扔下了好几张投诉噪音的纸(难道博都要出门了还有空制造大噪音?
)所以,这里的噪音指的是博内心的焦躁杂音。
到临出门,焦躁达到了顶峰!
流浪汉们真的闯入博家里吗?
依旧是幻想,流浪汉完全可以通过博家窗户外的梯子进去啊,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博的门开了才能进?
比起博那寒酸的小公寓,对面超市不是更诱人吗?
超市外那个光着身子跳舞的男人,其实是博的内心一种向往,年轻大胆自信放松。
博下定决心要回家后,跳舞的男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光着身子到处桶人的变态老头。
7博到底有没有通过妈妈的测试?
通过了,但妈妈原本就醉翁之意不在酒所谓的测试,不过是要博愧疚,但妈妈其实本质上是要爸爸愧疚、要外婆愧疚、要让使她不如意的一切愧疚…堵不住源头,抽刀断水水更流。
其实博已经买下了那个圣母雕像、订了票、被收留时也已经反复要求尽早回家了、在最后的审判时,她妈妈这个原告都已经不在了,他还在为小时候那些不成立的罪名认罪…如果这都不能通过测试,这本就是一场,没必要通过的测试。
8大家为什么要一起配合妈妈测试博?
连最私密的心理医生、初恋…有钱能使鬼推磨,以及,博在配合测试。
因为恐惧,很多恐惧…因为他表现得很温柔、礼貌、很需要一个及格…因为连他自己的妈妈都在测试他…9博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去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学一门手艺,生3个孩子。
但是会发生灾难、妈妈是缺失的、孩子被当做孤儿一样长大……在博的憧憬中,苦难像舒适圈一样虽迟但到。
10结局博掐死了妈妈,然后开着小船驶入河里自杀,岸边传来爸爸对儿子溺死的悲痛呼唤。
但这只是博最后一口气的幻想,妈妈变成了外婆,博变成了妈妈,不甘心的人们寻找下一个供给“愧疚”的人,博想到了那个只剩下一个生殖器的爸爸。
你不要变成你讨厌的人啊,不要总想着别人对你愧疚而珍惜你,不要焦虑。
不要给别人建议,不要管别人。
故事几乎没有正常的地方,很多细节貌似在故事结尾,都找到了答案,但其实并没有。
大部分情况下,故事大概是在启发人的思考,强调逻辑就有点牵强。
故事开始,博就在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给他开了新药,强调又强调,必须用水服用,如果不用水,这可不是开玩笑。
基本可以预见,博肯定吃药的时候没喝水。
回到博生活的社区,这里也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主儿。
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多余的镜头,博生活的社区,是个什么鱼龙混杂的地方,可见一斑。
而且,社区还有一位“杀手”四处游荡。
这让博更加没有安全感,整天就想着待在家里。
可是,老妈打电话了,让他参加老爸的忌日。
博很为难啊,出门对他而言,就是个挑战。
当晚,博就失眠了。
感觉好多吵闹。
而隔壁邻居却说是博在制造噪声。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几乎是陷入了时间循环。
这是不是吃药吃的,几乎不可考,因为故事本身就没那么多逻辑。
混乱的博拿着行李准备出门,一转身,钥匙没了,行李箱丢了。
为了能喝到水,博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奋斗,然而,还是被关在了公寓外。
忽然之间,整个街区都安静下来了,所有人都没了踪迹。
博感觉被所有人抛弃了,发狂。
砸了公寓的玻璃门,逃到了家中。
回到家中,洗澡。
却发现有个人莫名其妙的“游”在房顶。
这壁虎功的功力稍微差点,直接砸下来了。
博就光着身子跑了出去。
遭遇“杀手”。
一番搏斗,被车撞了。
一转眼,博就醒在了公主房。
据说,是撞他的司机把他给捡回来了。
这家人也是相当的诡异。
男主人是个医生,女主人好像全职太太。
儿子参军挂了,儿子还有个战友,创伤后遗症一直住他家。
还有个神叨叨的女儿。
博想着参加老妈的葬礼(因为之前,电话里头说,老妈被吊灯给砸死了,头都砸烂了),男主人说没问题,但就是各种借口拖着。
一番折腾下来,这家的女儿喝了油漆,把博给吓得,直接逃走了。
在此期间,年轻的博上场了。
他和老妈之间的关系,隐隐的透着神秘。
而他的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每一次问,都会遭到一番“毒打”。
这个执念,大概是博的心理病的病根儿。
博是一路逃窜,逃到了一个小树林。
小树林里,正在上演一幕舞台剧。
舞台剧里头,正在演一个人的一生。
虽然相当的不符合逻辑,但台词总是若有若无的暗示,好好的反省自己。
故事演到最后,博发现,这不是在演自己吗。
那个年迈的自己,就是我。
可是,这里有个严重的破绽。
博曾经问过自己的老爸去了哪儿,老妈的回答是,你们这个家族,只能干一次,干完就死了,所以你是“遗腹子”。
所以,老年的博遇到了自己的仨孩子,孩子的疑问也是相当的给力啊。
博无言以对。
面对如此尴尬的场面,创伤后遗症出来救场了。
一番血肉模糊之后,博又成功逃脱了。
这次,博终于搭了便车,赶到了老妈的葬礼。
不过,葬礼已经结束。
面对这冷清的场面,博也是做了一番人生思考的。
然而,很快,又来了一个女的。
同样是错过了葬礼。
一番交流下来,俩人是“他乡遇故知”,激情四射。
女的直奔卧室。
到了床上,博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老妈曾经说过,上床就得死啊。
连忙说等等。
这哪等得了啊。
这一切,基本发生在“冗长”的诡异之后,基本在2:19:00左右,也算是给了这“费脑子”的故事一点点刺激。
博带着忐忑的心情,被女的给“强”了,事后,女的表示“爽死了”。
然后,真的死了。
此时,老妈现身。
两个人开始了灵魂的质问。
很多开始的“诡异”,基本都可以在这番对话中找到答案,虽然不全,但聊胜于无。
博对此一点也不意外,因为他早看到了尸体手上的胎记。
那么,之前的种种诡异,大概都是源于博的想象。
或许,博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大房子。
儿子的挣脱,老妈的控制,最后好像都归结于一段不甚美满的婚姻。
或许,故事还有另外的深意。
这个小时候的阁楼,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如今的博,是不是有勇气去探索一番?
然而,阁楼上的“精彩”,让人大跌眼镜,以至于都无法截图。
故事的最后,博变成了一个“试验对象”。
这个试验究竟在试验什么?
考验人性吗?
还是让人看看自身的斑点?
这场辩论,和博没有关系。
他只是一个试验品。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或许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的习惯,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坠落。
这是夸大了蝴蝶效应,还是危言耸听,真的让人很“恐惧”。
到最后,彼此散场,根本没有一丝的波澜。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究竟是看到的是“人性”的恐惧,还是“习性”的恐惧,还是“本性”的恐惧?
这些都留给资深影评吧,我等,看到了一出癫狂,有所触动,就ok。
定位到母亲豪宅,柱形墙上挂满了Beau男孩时期的照片,唯有一张例外,那是就是此时我们看到的Beau的模样——或许,将此影片全权视为意识流的表现,也一点不为过。
无论是凭直觉,还是凭线索,我都嗅不到一丝一毫“真实”的味道,除却Beau儿时那些零星恍惚的影像。
简直废话!
也许“你”会这么说。
这是A24,是Cult,谈的就是“超现实”,干嘛扯什么真实...emmm,虽然但是,我猜“你”也从未考虑过,既然创作者用如此多的手法试图“混淆视听”,将关键信息抽离后又不断抛出线索,那自然是埋藏了一条抑或是几条拨开云雾的路径,期待有人走进作品最根本的思维脉络。
我在说什么呢?
哈,自然是小小的cue一下那些结束了短暂的“瞻前顾后”并开始大谈阔谈诗和远方的“文艺工作者”。
这些朋友擅长对电影各层次的信息进行杂糅,主打一个“意”“实”不分,只求行文“声调迷人”。
不过,纵使我的吐槽欲望如此强烈,却还是放弃了“没脸没皮”地跑到人家家门口“撒野”,说到底,还是怂了,心甘情愿地屈从于在我脑袋瓜里嗡嗡作响的“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过,脑回路十八万的我又最终把脑筋转了回来:面对大众对电影作品五花八门的解读,“一千个哈姆雷特”真的说得过去吗?
电影终究不同于纯文字作品,作家可以凭“一己”之力邀请任意读者自己个性化的幻想世界,但电影创作者没法如此“肆意妄为”。
鉴于其多部门合作的属性,一套内部全员知会的逻辑注定必不可少。
或许,我们这些码字人在“大施拳脚”的同时,应该尽可能考虑让自己的“小蚂蚁们”靠近那个逻辑,如此,也能有效避免“谈的天花乱坠却无法很好解释某个路人关于某个镜头的基本提问”这样的尴尬境地。
如此大放厥词,我自己又何德何能?
不敢当,我只是一个对各种Ctrl+V式的“妈宝”描述感到格外别扭的小透明。
废话停止,说正题。
继续看向豪宅里的照片。
当Beau望向另一面墙,我们看到一大堆MW公司的商品广告图片,几乎每一张广告图里面都有年少的Beau。
没错,男孩Beau正是这些商品的“御用代言人”。
这一细节将引发一系列细思极恐的问题:Beau真的有离开过母亲掌控下的环境吗?
从开篇到结尾,那个出场时长最长的中老年形象的Beau,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有理由猜测,最为真实的Beau·本Beau,可能根本就没有在影片中露过面。
真实的Beau年龄未知,形象未知,甚至于生死未卜。
全片都在用一种写意的手法,展现出一种游离的、跳跃的、恍惚的、挣扎的意识。
看到有朋友将这种表现唤作“梦境”,但我更倾向于“意识”这个描述。
因为这些与Beau的个人经历关联至深至切的画面,在我看来,还是同兼具随意性和不可控性梦境影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有一类人无法在脑海中形成图像,此病唤作“心盲症”;那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脑海中的画面超乎寻常的丰富”,其重点表现于精分、焦虑、双向、抑郁等症候群。
基于个人经历,我觉得本片非常接近于对此类意识状态的模拟。
当然,这也是颇为主观的个人小感悟。
下面谈谈自己对片中部分意象的理解,以及对Beau和母亲关系的猜测。
在此感谢某博主的拉片,我也是从Ta所梳理的布景细节中受益匪浅。
我说自己反感“妈宝”之辞,是因为由扭曲畸形的精神施压造就的行为决策“失能”,和“妈宝男”对母亲的那种颇为“坚实”的依赖性和信任感,完全是两码事,我从来不觉得“妈宝男”会有什么自主反抗的逃离意识。
Beau害怕的从来都不是“失去母亲”,他害怕的是“无能为力”。
“无能为力”是Beau的这段意识奇幻之旅的“主标题”。
在这趟奇幻之旅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情绪,他的想法,他的冲动,他并未只是木讷的呆在原地。
这些感性的部分促使他迈出脚步,无奈总是碰到各种匪夷所思的障碍,仿佛开启的每一条行动线,都是炼狱模式。
当然,这趟奇幻之旅的发生地是大脑皮层,对应到那个从未露脸的真实的Beau,他的表现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大概率,只有听之任之。
意识在呐喊,但意识也只是意识,万念终是一个“空”。
下面是“母亲”对Beau说的话——你的一整个人生,都在询问那些你碰到的蠢货:“如果我这么做,可以避免这个,或者让那个发生吗?
”好像你生来就没有“选择”的能力。
你任由事情发展,但无所作为。
你让别人为你完成。
你觉得这样自己就能把自己撇干净吗?
You spent your whole life going aroud, asking every half-wit you could find, “If I do this, can I avoid this, or will that happen,” as if you were born without the mechanism to choose. You let it all resolve itself in the abscene of you. You make everyone do it for you. You think that makes you innocent?此处的“母亲”同样是Beau意识的一部分。
不过,既然“母亲”不是母亲,此番言便很可能与真实的记忆有所不同。
这番言论可能并非出自真实的母亲,我倾向于将其视作Beau最为强烈的“恐惧”之一:由母亲亲自“揭穿”真实的Beau在“乖巧”背后的本质。
但是请注意,这一场景之所以会存在,说明这番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了“本体”的认同。
下面是Beau咨询“心理医生”时的“录音”——当我开始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开始干自己的事情,她会认为我的这些变化是在针对她,然后变得非常生气或是伤心。
她会让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难过,直到我停止才罢休。
When I was just starting to like my own stuff and do my own things, she’s take all those changes very personallly and get very mad or sad, and make me feel bad about it until I stopped.所以在你断奶的过程中,她会把你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视为背叛?
So, through the weaning process, she took your displays of automomy as a betrayal.没错。
你什么意思?
Exactly. What do you mean?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她会给我很多的爱,但是如果我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回敬她的爱,她会认为我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好像我在试图伤害她。
Well, like, she would give me lots of love, but if I didn’t give it back to her in the exact same way, she saw it as me being not thankful, and like, trying to hurt her.所以,爱是有条件的?
So the love was conditional?是的。
Yes.啊,这对你而言是好事,博。
Ah, this is very good for you, Beau.“Beau”与“心理医生”的这段对话是意识的另一部分。
“Beau”在脑海中找到了一个倾诉对象,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小心翼翼地做着辩护。
在这段“录音”中,“Beau”以一个无辜者的姿态表达着自己的委屈,而“心理医生”这个角色,替他说出了更为犀利的评判:“她会把你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视为背叛”、“她的爱是有条件”。
这样的表述看似一语中的,可但凡细品,你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具体而言,当“医生”得出了“他认为这是背叛”的结论,“Beau”先是肯定,又瞬间回过神来,紧接着问了一句,“你是什么意思”,表示“Beau”对“Betrayal”这个语意如此强烈的表述有着些许的迟疑(“你是什么意思”也是Beau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经常会说的一句话)。
“心理医生”继续“引导”,而此时的“Beau”也鼓起勇气说,母亲总是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伤害自己。
“Hurt”是这段对话中出现的第二个语意强烈的词,只不过这次是由“Beau”亲自说出。
紧接着,他对“心理医生”接下来“爱是有条件”(当然也委婉了很多)这一结论,没有表示出异议。
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和“录音”这两部分,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对立关系。
在两段截然不同的POV中,自己口中的对方行为均显得极为极端。
不过,大概是因为此处的“母亲”真的太过强势了,以至于这两部分已俨然变成主动和被动的“控诉”和“申辩”,而很多人会因此受到“败犬效应”的影响,更加倾向于同情“Beau”的遭遇。
但是,请注意,切勿偏离“题设”。
“母亲”也好,“心理医生”也罢,他们都是Beau本体的意识产物,是Beau本体基于现实和主观感受幻化出的极端碰撞。
这就是意识的复杂之处,矛盾之处。
不过,这对母子在现实世界的相处状况,或者说相处表象,真的有这般极端吗?
如先前所述,Beau儿时那些零星恍惚的影像是我认为值得参考的“真实部分”。
游船上,是母亲Mona率先提到了另一个孩子的存在,将Beau的注意力吸引到Elaine身上。
当她询问Beau的想法时,Beau没有明显的表态,一如全片所揭示的那样,反倒是母亲对Elaine的评价很高,“像这样的女孩,漂亮,自然,自信,沉稳,很好的男人才配得上她,不过,你就可以。
”
“像这样的女孩”,Mona的表述明显包含了她自己。
这一情绪是我在这段奇幻的意境之旅能够瞬间理解的东西,也让我有更大的把握确认这段影像的真实性。
本质上,Beau的“意识之旅”就是将现实中的隐匿的情绪以极端的形式无限放大,用极其主观的方式为观众呈现永远无从表露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影像充斥着主体的想象,对自己及他人的解读是纯粹的个人思维产物,具备误导性,又有理可依。
观众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会针对不同片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共鸣,但是相互之间观点又很容易产生分歧。
但是怎么说呢,“意识“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量子纠缠”。
本体Beau在扭曲畸形的精神施压下演变成了无法做出行为决策的“失能儿”,这究竟应该归罪于谁?
源于过度保护原生家庭,还是说消失的父亲?
源于将与母亲未能达成的和解延伸至下一代?
以上属于对Mona的诘问。
“扭曲畸形的精神施压”会不会来自Beau自己呢?
我认为母亲会这样想,所以我不作为?
我害怕事情发展成最坏的样子,所以我不张口?
她问我喜不喜欢这类女孩,我不知如何作答;她在商场里大声呼唤我的名字,我害怕一旦自己出现,她又会怪我冒失不懂事......
孰是孰非,哪能一概而论。
“扭曲畸形”在单纯的自我立场的“庇护”下开始悄无声息地生长,而双方在隔着“屏障”的交涉下,又将“恶性循环”进行到底。
下面谈谈我对几个意象的理解(我看也没啥人谈)。
我曾经一度认为“被关在阁楼”是Beau本体的遭遇,但是JJ怪超现实般的存在又在“刺眼”地提醒我,不要被“母亲“的一面之词所欺骗。
所以,我还是更愿意相信Beau本体其实并没有被母亲关进阁楼,且是从来没有过,阁楼上的一切是Beau本体最为黑暗的想象之一。
洗澡的镜头中出现了两个Beau,是那个臆想中的叛逆且勇敢的另一个“自己”,因为大胆询问母亲父亲消失的真相,被关进了小阁楼。
小阁楼上有什么呢?
在这一极度黑暗的想象中,有一个被囚禁的“父亲”,当然还有那个因反抗被束缚的“自己”。
成年后的Elaine也是想象的产物。
我先前推测,真实的Beau年龄未知,形象未知,现如今看到儿时明明年纪相仿的二人竟在成年之后有着如此大的形象反差,我又再次确定了一推测。
至于Elaine为什么会死,自然是因为那个源于母亲且深深扎根在Beau心中的恐惧,必须要以一种方式应验。
作为意识的主体,“Beau”又怎么可能在做爱时死去?
但是“诅咒”务必要应验,以这种“迁移”的方式。
关于被车撞上后留宿在外科医生家。
受伤后的“Beau”被安排在了女儿Toni房间,而叛逆少女Toni并不受父母重视,甚至在父亲口中变成了little asshole。
Toni是同Beau截然相反的存在,她的危机感来源于父母将爱给予了更为“可怜”的人身上,而忽略了自己。
怀着对死去儿子的思念,医生夫妇对可怜无助之人施出援手,包括同儿子一同服役的Jeeves。
当Toni愤怒地大喊,是“Beau”夺走了自己的一切,我意识到,Toni的设定也许正是本体Beau对自己一如既往“乖巧”行径的一种反思。
这种“乖巧”或者说这种“可怜无辜”的样子,会不自觉地吸引来别人的关心。
不仅是吸引,说“过度吸引”,甚至是“过度侵占”,似乎也不为过。
至于Toni的遭遇,代表着本体Beau在潜意识里设想的的另一个可能性,一个过于叛逆、失去关心的孩子会怎么样?
答案就是,会自杀。
紧接着Toni的母亲Grace进来,焦点又回到了“Beau”身上。
“Beau”破门逃跑,在此情节中自然是为了逃离追杀,那挣脱开意识流,实际表达的含义即,本体Beau对由自己的“不作为”引发的悲剧感到了巨大的恐惧。
再到结尾。
不论这股意识流在大脑皮层中的经过了怎样匪夷所思的碰撞,包括“反抗”在内的无数种可能,最终还是被“审判”全全吞没。
“Beau”所有的attemption,在审判台上被赋予了最糟糕的解读。
而这样的“审判”,本质上就是“自我审判”,台上的判官,台下的看客,依旧是意识的产物。
暂时回到先前讨论的那两方POV。
他们在本质上是对立互斥的,放在你我的社会,人们必然会为此争得不相上下,但在Beau的意识里,在母亲拿出遥控器、“心理医生”开门走出的那一刻,母亲方POV便“狠狠”占了上风。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在那段“录音”中,原本“批判”母亲的“心理医生”,却在结尾感的时候突然“倒戈”,“Ah, this is very good for you. ”于是乎,我们又再次深切体会到感受到“母亲方”控诉”的实力压制。
待到结尾,这种压制将达到顶峰,意识的呐喊在寂静的湖面不会有回声,而且他也没打算呐喊。
他只是一遍遍喊着“妈妈帮我”,只是在无限恐惧中,随船沉下,淹没于湖心。
而我们未曾谋面的Beau·本Beau,万念终是落得一场“空”。
PS:还有部分小细节没谈到(写不动了。。。
),如果你有疑惑,不妨试着按照上文的的思路去理解,也许能得到答案;我觉得本片在某种程度上和扎克·施耐德的Sucker Punch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辈子我在找寻家的路上 淌着泥泞挂着荆棘直至步履蹒跚也没有抵达 在半道我看到星星点点的光 每一次我虽踌躇不安最后还是热烈天真且灿烂地向其狂奔 拼命用力地抱紧它 尔后才发现我所怀抱的 最终还是充满恶意地刺向我自己 千疮百孔也意犹未尽 即使是我最后声嘶力竭地呐喊 我向你高举旗帜投降 我接受你 接受这个社会 接受这个世界 以大众的方式给我的指责 我只是摇尾乞怜地哀求你救救我拉我一把 我不想再独自一人在漆黑一片的沼泽里阴暗爬行了可你依旧站在你对我爱的立场上你的社会道德至高点上俯视着我 冷漠地任由黑暗将我吞噬 你没有发出一丝一毫的声音 藐视且龊弃的眼神是我这辈子最后的影像太难受了 连着两天看了两遍三小时 太难受了 窒息感从屏幕渗出来 Beau掐着母亲喉咙的时候 仿佛有只手也从画面里伸出来掐紧了我 四下寂静无声 只剩下外界浩浩荡荡袭来的谴责 如针似箭由天而降 四面八方地袭来等到影片黑屏 也没能缓过来 整个后脑勺都是麻的 我送不出膝盖 因为我的腿已经软到站不起来了
3.5 好于《仲夏夜》但仍远低于《遗传厄运》。设谜和解密几乎割裂成了两部电影,前者仿佛嗑入了大量考夫曼、林奇、柯南伯格的电影后形成的一种癫狂的内心影像,将噩梦根源与潜意识深处进行外化。但又处理得过于奇观化、节奏过快、设定过飞,构建全程都无法令人跟着他的脚步,无法走入他的内心,只能旁观想“这拍的都是些啥....”。解密部分倒蛮不错的嘞,艾斯特重新回到家庭母子关系的爱恨,家人间无法真实面对的羞愧、永无止境的互害,以及遗传的绝望锁链。几段撕X戏很是精华。看完不由感慨:2023了,还有人愿意投钱拍这种血亏电影,也真的令人感动呢。
能激发国人阅读理解激情的佳作。
与前作同水平发挥,时代前沿的探索先锋,深入探讨人类关系佳作,蜘蛛,水等符号贯穿全片,拉高电影思想性极限之作。
花了快三个小时看了这么个鬼东西!真想冲进片场踢爆导演的蛋!
如果电影索性只是表达焦虑症患者的妄想痛苦说不定还会获得一些共情,结果通篇都是一种基于「恋母/ 弑母」情结下的下水乱炖拼盘,所有的想象和无厘头仿佛都是导演嗑药的结果,长达三小时的折磨让观影也成为一种自讨苦吃的受虐。
直男癌,又臭又长的电影。有些转场和心情外化表现还不错。最后15分钟解构的还行(只是还行)。
片中所有人用自身行为演绎了啥叫侵犯,可谓是“变态”之间的折磨。
最忠于自我或许并不等于最佳。整体看起来很抽象,但表意还是跟前作一脉相承,即“主观能动性是存在的基础与毁灭的根源”,只是这一次Ari Aster用电影的最后一个小时打破了“仲夏夜”的最终落点(尽管二者同样都具有病友疗伤片的属性),构建起更加极端且直观的叙述语境:当人的生命力被动到只由应激反应与生理本能所驱动,忽然出现的变量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Aster想要探讨的事情。另外,看的时候脑子里想到两个片子,分别是《妖夜慌踪》和《天幕杀机》,三部电影的确是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只是前两者拍法更高明一些);联想一下,本片的一头一尾是属于畸形共生关系的生命轮回,即便能够预知未来,也难以抵挡宿命的审判,直到银幕内外的两道光互相照耀,那些或抽象或疯狂的元素似乎也有了明晰的可能性;离开戏院还是留在水中,这是个问题。
A laborious, agonizing undertaking that leads to all the trite conclusions. R.I.P. to the poor souls who had to endure this in a theater.
因为一些什么分两次看完,或许分段看不影响片子本身的极端割裂。在没人需要之前先推出导剪版,然后再推出导剪导剪版。他真的,我哭死。
博很恐惧,我很愤怒。
不知所云
一个摆脱母亲控制的故事,采用超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碰上这种片,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逼、不懂”,然后打高分。其实大可不必,同样的“弑母”主题,佐杜洛夫斯基的《圣血》更好看,各种隐喻也更加清晰和易于解读。好故事、好电影一定是易于理解和感受的。
好high啊!来自妈宝的恐惧,成名的美国导演很喜欢拍这种偏意识流的片子,用抽疯一样的炫技去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声音用得炉火纯青,视听上非常出彩。看片之前做好了心理建设,没有期待这是一部恐怖片,想看导演这次如何把反类型的想法进行到底,如何解构恐怖片的同时玩出新花样,现在这三个小时,新不新已经不重要了,A24花了这么多钱,还能让导演这么疯,我已经high了。
一锅mommy issues大乱炖,这很难评,A24赔钱是一定的了。赶紧回家又刷了遍同是A24出品的BEEF洗眼睛😂2023.08.02 字幕版二刷:Ari Aster还是蛮屌的,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以及Beau真的是个窝囊妈宝男😂
6.5/10 第二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研究的范本之作,一封献给弗洛伊德的“情书”。对一个精神分裂且偏执人物的心理现实的深度挖掘,人物混乱的意识流经常外显化为“视觉现实”,这是与上世纪现代主义电影全然不同的呈现逻辑。人物对母亲和家庭的心理阴影(恐惧)主宰了人物,从而主导了他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思想,并最终使其无可避免地走向崩溃/毁灭的结局
受不了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从第一秒就看出来在说什么并且一直在絮叨地说,自恋已经溢出屏幕。
老年博的奇幻漂流之妈宝的多元宇宙
无限趋近于现实主义家庭恐怖片
又臭又长且无病呻吟 男主一直对不起和逃跑 get不到导演要表达的 三个小时 真的我1.5倍都觉得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