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下午我的右眼皮奇迹地跳了一下,以为又有什么好事了到了晚上交警就给我打电话了河北大学校长又给我打电话了原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想到我一夜彻底走红网络是啊,我有很多辆轿车,五处房产现任副局长,指日可上青云孰不料说出的话,比我的大盖帽还重这个孽种,竟然为了一个女子忙急急撞飞了两个女子,末了还说:污了你的车,李刚是你爸于是我爷俩只好在电视上裂开两张大嘴哭呀,为啥这做爸爸的权力这么大好孩子事已至此不妨挤出眼泪几把没准儿今年奥斯卡男主男配就是咱俩
当讽刺变成生了锈的铁锹,一块块铲出隐藏起来的懦弱,无知与无能狭路相逢谁会获胜。
马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场景,刚刚要奔三十的人们是否还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
老马跟儿子说,“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了你好呢",”我不是你爸,我特么不干了。
“ 马车也往地上一蹲,”你怎么就不知道我不需要你为了我好呢。
“当教育者本身没有搞清教育的目的,教育到底是教育还是教唆,受教的反抗终究是得救了还是无药可救了,但愿将会有子女的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代的绊脚石。
铺天盖地的道理永远都明晃晃的摆在那,听到看到和领悟到始终是教育过程里希望与现实的不可调和,自觉和觉它始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终归结底无论弯路还是捷径全部是百年生命里的体验,因为不管有没有来生,在死亡这个节点上除了体验我们什么也不能够带走,体验本身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整个91分钟里都充满着讽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揭伤疤的幽默最是细痒的抓心挠肝,不带着点痛感怎么才能知道这幽默本身就不是个幽默呢。
尤其是老马送鹿志国去精神病院的一段,自己却被当成精神病关起来了。
到底是他对于精神病算是精神病还是对于正常人算是精神病,我也搞不明白了。
我们创建了一切也赶走了一切,却并没粉碎中规中矩的儒家信奉,压抑、禁欲、”与大众不同既是不成熟“仍然根深蒂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却从未自问过是什么样的文化,是适应人性的文化还是泯灭的文化。
十年过去了,变化改变了很多无足轻重的时代标志。
然而一旦把生活中的主流人群放到荧幕上,主流却成了另类和滑稽,可回到现实的时候却一如既往的盘踞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讥笑着身边的”另类“。
如果到了我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就得当成精神病去看的时候,我还是认为是精神病成了褒义词,而不是我们成了精神病。
如果发出声音然后就会被淹没掉,所谓的不合群以及付出的孤单代价那就是成为精神病的价值。
任凭无知和无能拼死的对抗建设、反省和开放,肆意的说,”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好吧,那就让你的梦想和时间一起见鬼去吧。
《我是你爸爸》基本上可以列入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虽然得的奖项寥寥,当年引起的反响也不是很大(因参加国际电影节被禁),但是下面的几大亮点,足以支撑起它的“经典”二字。
首先,这是王朔导演的唯一一部电影。
王朔作为在二十世纪末及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文艺界的风云人物,这部电影且不论其艺术成就,沾上王朔这个名字就显得弥足珍贵。
其次,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担任了编剧和主演。
冯小刚担任电影主演不多,除了《我是你爸爸》还有一部就是让他获金马影帝的《老炮》。
在他获金马影帝被人惊叹的同时,殊不知,在《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就展露了演员才华。
影片本身叙述了父子关系的矛盾演变,虽然是部家庭剧,但是并没有传统意义上家庭电影的沉闷乏味感。
除了艺术性,这部电影的商业属性也是十足。
王朔和冯小刚双剑合璧,包袱笑料和讽刺意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此,这部电影在看得过程中像看王朔小说一般过瘾。
王朔不做导演原因
这部电影之后,王朔再也没有拍过电影。
我并没有详细查阅过王朔为什么不当导演的相关资料,就这部片子而言,其实可以看得出端倪一二来。
王朔本身擅长于文字功夫,对电影的操作并不十分专业,或者说对“画面”并没有十足的兴趣。
据说当年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王朔一直坐在监视器后面,而冯小刚则一直忙前忙后,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二人合作导演,合作编剧完成的。
虽然导演位置没有放冯小刚的名字,但这次实践是冯小刚难得的一次电影导演实习机会。
而且倘若导演、编剧、演员都让冯小刚占了,那王朔在这部电影中的地位就真的不足挂齿了。
没有给冯小刚安导演名头,王朔或有私心。
电影完成之后,王朔就兴致勃勃地拿到海外评奖,得了些名头,可因为私自参加国际电影节,被中国官方禁止放映。
这部片子在当年是赔钱的,虽然市场的光碟一直在兜售,但在当年版权还没有得到官方太大的扶持,这部片子最后的盈利并不多。
好片子就这样被埋没了。
作为王朔的处女之作,最后落得如此惨剧,让王朔对电影怎么能够不心灰意冷?
冯小刚应该受到的赞美
在2018年娱乐新闻中,崔永元和冯小刚之间的骂战应该是一个“大新闻”。
崔永元报私仇当然没什么不对,冯小刚《手机》一事其实也情有可原。
具体原因另外有一篇《是时候给冯小刚的<手机>翻案了》做过讨论,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要强调的是,在网友大批辱骂冯小刚的同时,我想问有多少是理性的?
有多少人其实是把崔永元当成发泄口来发泄自己生活不如意的?
冯小刚受过多少辱骂,就应该得到多少赞美。
他的私生活如何,或者道德水准如何,并不是崔永元一面之词所能概括的,也并不是网友以讹传讹就能评断的。
这些略微提一下,不是本文重点。
抛开冯小刚的导演成绩,冯小刚的演员生涯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艺术佳作。
《老炮》和《我是你爸爸》这两部电影是迄今为止冯小刚唯二主演。
《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的演技不亚于《老炮》,他将电影中的父亲马林生懦弱、虚伪的一面表现的十分立体,充满着讽刺和调侃,十分真实地还原了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在国内被禁之后,举步维艰,就王朔得了个洛加诺国际电影节的金豹奖,冯小刚的演员生涯和电影本身埋没在了历史长河。
如果当年冯小刚拿个演员大奖的话,估计还会有更多冯小刚主演的电影亮相给观众。
父亲心中的权力欲
电影本身内容十分可观有趣,其社会意义也非常深刻。
马林生一再想在儿子面前建立父权的地位,他用过高压的方式,希望用拳头征服儿子,结果被邻居压在床上动弹不得,这是他父权的第一次破产。
之后他希望和儿子做朋友,用哥们的方式建立父权,但是儿子有意将自己的隐私用一把锁子锁进抽屉,终于有一天马林生忍无可忍,私自打开锁子被儿子发现,这次的父权建立又一次崩溃。
儿子受欺负了,马林生要替儿子出头,结果被一帮小混混吓住了,父权建立再次受到破坏。
父子之间的关系一再濒临边缘,而马林生懦弱虚伪的性格所展现出的种种行为,让我们啼笑皆非。
其实,很多人在这部电影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父权的影子,可以说每个父亲对于子女都有一股子权力欲,他们裹挟着“为你好”“我是你爸爸”之名,通过种种热暴力或者冷暴力给子女示威。
这部电影在播出的当时,中国还是一个父权制度严重的社会,虽然今天已经开明了许多,但仍具有十分深刻的反省意义。
好片!对老北京胡同的生活有超级现实的描写,语言绝对北京味儿,而且才发现冯小刚还有这么好的演技让我意外的是,导演用"爱的奉献"作背景音乐贯穿了全片,用心良苦啊!
这部电影是王朔根据自己的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不得不说画质感人,全损音质,我甚至怀疑我近视是不是严重了。
看这部电影就像隔着毛玻璃窥探着那对父子的生活,着实需要耐心。
冯小刚饰演的爸爸马林生,有着文艺知识分子的气息,他有一个自己的理想国,时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着自己的国王。
他胆小懦弱不敢惹事,当儿子被人打了,他嘴上骂着提着蜂窝煤去算账,可是到了那他懦弱了,就这样算了,连他儿子的勇气都没有。
所以他在别人面前可能是低声下气的,回到家以为自己可以掌握儿子,但他发现连教育儿子,他也是失败的,反而越教育越叛逆。
他一直在改变与儿子的相处方式,宣称要与儿子平等相处,以兄弟相称,但这种平等是暂时的,他发现儿子有秘密了,不对他坦诚相待时,这种公平就土崩瓦解,他又回归到了我是你爸爸的心态来。
他去翻儿子衣服,想打开儿子上了锁的抽屉,但被儿子发现,这时父亲的形象是崩塌的,他们之间没有信任,他要求儿子把钥匙给他,他认为这是他的权力,这是作为老子的权力。
医院那段讽刺的好,他把有精神病的邻居送去医院,结果却把自己关进了医院,他无病也变成有病了,那是一种病态的治疗方式,你必须承认自己有病,才能无事,不分青红皂白,人在那种武力暴力的胁迫下,你必须妥协。
所以这段经历是对他造成了影响的,他应该是失去了自我,在那种环境下,他不能做自己,他只能做你想看到的我,因为对那里的医生来说,他们天然就是病人,是需要被治疗,但那是治疗吗?
那或许是另一种迫害。
儿子打了别人,他们自然来找家长麻烦,他是说过我不做爸爸了,我干不了,但作为父亲,哪有不管儿子的,儿子犯事,终究还是老子顶着,最后两代人终会理解。
冯小刚演得针不戳,整个电影的音乐也和当时的气氛环境很符合。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社会父子的缩影,有多少家庭的父子关系也是和他们这样,互相吵着闹着,各有各的脾气个性,甚至闹到我不是你爸爸,我不是你儿子,但终究我还是你爸爸,你还是我儿子,随着时间与共同经历的事情,总会走向和解。
当然,这部电影里暗含的某些政治事件,看到了就懂,没看到不必细说。
原著叫《我是你爸爸》,标题就透着一股嘲弄父权的劲儿;电影叫《爸爸》,去掉“我是”两字,变得温和了,如果不了解王朔会误以为是温情家庭伦理片。
电影大致分三个段落:父亲教子、父亲结婚与父亲发疯。
分明对应了父对子高高在上、父对子朋友以待、拒绝做父亲三种位置变幻。
马林生痛苦地寻求自己在父子关系的位置,表面是为了父子之间的温情,实则是为了活着的尊严。
一个中年男子最丧失人格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是连自己的儿子都看不起自己的时候。
马林生在一次次努力建立父权/父亲形象,又一次次崩塌,最终退出了“父亲”的这个角色,又在“弑父”行为中成为了父亲。
影片第一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被邻居摁在床上的时候。
一个父亲打不了/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还要当着儿子的面受旁人管制。
男性气质荡然无存,只剩下令人恶心的呜咽声。
第二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要帮儿子马车出头。
在激越的鼓点下,当了缩头乌龟。
一副为人撑腰、做儿子保护伞的伟岸父亲形象变成了虚张声势的闹剧,尽显猥琐。
马林生对马车有没有影响?
有的,在砸了自家玻璃之后,马车“臣服”了一次,当众念了检讨书。
至此,马林生和马车完成了第一次较量,父权的建立失败了。
于是马林生转向另外一种策略(也就是影片的第二个段落“父亲结婚”):嘴上说是与儿子做朋友,实际上是讨好儿子,跟儿子撒娇。
马林生与儿子一同喝酒、抽烟、看报;马林生拿了奖状后,第一时间是找到马车炫耀;马车过生日,马林生忙前忙后,最后一个人吃饭……由最初的看上去和谐,转向了父子异位——当父亲的马林生成了一个需要被儿子马车照顾的“儿子”。
在关系错位中,马林生迎来了第二次崩溃——婚姻。
一个有理想的单纯老百姓,遇到什么事情会感到悲哀?
无爱的婚姻。
在这个段落里,马林生是娶了虎妞的骆驼祥子的当代演绎。
与祥子不同的是:祥子是模糊的苦痛,马林生是清醒的苦痛。
马林生清醒的知道自己不爱这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也冷静异常地告诉他:不需要他爱,连装都不用装,嘴上说说就行。
有人的生活是恋爱后的一地鸡毛,有人的生活是直接成了鸡毛掸子。
马林生的痛苦之处还不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在于他的婚姻不是因为爱情、幸福、过日子,而是因为儿子马车要把自己赶出这个家。
精神得不到满足、物质得不到满足,最终连自己乞求的地位都成了奢望。
一个父亲遇到了人生至暗时刻——遭到儿子的放逐。
因此,马林生的婚礼像是葬礼,画面一片黑白,难得配乐没有出现《爱的奉献》,新配乐却更加悲哀。
第二段落结束时,马林生在这个家已经没有了。
而真正促成他“消失”自我的认识是“父亲疯了”这场戏。
原本做好事送疯邻居进精神病院的马林生反倒是自己身陷“囹圄”。
让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做父亲的失败,是做人的失败,不是在家没有地位,是在人间没有地位。
至此,他选择了退出马家,既是对父亲身份的放弃,也是对人间尊严的放弃。
我们终于看清:一个试图教育儿子、凌驾儿子之上的父亲,实际是一个以儿子为自己信仰的男人。
信仰崩塌的后的马林生信了气功,一个颇类似邪教的组织,却让他有了翩翩起舞的位置。
(私以为这一段堪比《小丑》)倘若电影在这里结束,确实是中国早期商业《小丑》,呈现了某一类人的精神面貌,可影片还要继续往下走,为的是探析这类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原因。
“失去”父亲的马车很快丢掉了那套“马车同学,你危险了”的束缚,卷入混子斗争之中。
当报复来到马林生家中,马车才是真正徘徊在危险边缘了。
在威胁中,马林生一贯的忍辱负重终于找到一次发挥的精神,谁能想到挨打也能成为一种保护?
在挨打后,卑琐的马林生反而建立了父亲形象,实现了与马车的和解。
为什么马林生拼了命的讨好马车?
为什么身为父亲的马林生特怕马车看不起?
结尾说明了一切。
故事发生在现代,是改革开放的故事,可人物的精神状态不是现代的。
马林生一张口地道老北京,他的父亲为什么是做火车回来?
去旅游了?
家庭环境不像。
马林生是外地打工进京?
口音不像。
只有一个解释:96年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
唯有经历过十年动荡的人,才会如此小心的活着,才会稍一犯错便认真深刻的作出检讨,才会急赤白脸说出:“我是为你好!
”“检讨就得这么写!
”一个人猥琐、平庸、浅薄的气质,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塑造。
我想这才是本片意识形态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它借用一个父亲身份上的尴尬,指责了一个不敢提的时代。
影片的人物形象都很有意思。
马车挨揍之后,马林生带他去医院,里面躺着各式各样流血的年轻人,有人说是影射“89”,我认为依然是对十年的反映。
带搬砖的马车、打台球的胖子、黑社会猫子是不同身份的一类人。
要么是大院子弟,要么是胡同流氓。
一批人父亲不着家,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父亲扣帽子流放,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在打倒一切中,自己做了父亲,形成了北京城无业青年四处流窜、互找靠山的局面。
是什么让年轻人“危险了”?
是教育吗?
是时代。
马家父子与邻居也构成了奇妙的对照。
邻居一看就是那种看不惯四处惹祸的类型,自家闺女却当了班干部,学习不错。
而马林生一直小心翼翼,养出的儿子四处惹祸。
其他如老师、演员,各有特色。
马林生和台球胖子就是我大爷们的真实写照。
有跟自己孩子称兄道弟的不?
别地不知道,北京尽是。
也不是称兄道弟,就是一块喝酒、抽烟、蹦迪啥的。
大爷们在传统礼法和现代开明之间游刃有余,逢年过节的规矩、酒桌、待客、外场种种,门儿清,跟自己孩子身边,说急就急,说不急也挺爱装孙子。
我捉摸半天,北京有避重就轻的幽默。
跟郭德纲相声似的:郭麒麟说我跟同学打赌了,明天非拿刀杀了他!
郭德纲训斥道:说得什么话!
小小年纪!
怎么能赌博呢!
杀人与赌博,不抬杠的讲,哪个事儿大点?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按照现在功利观点,学习好、学历高是没错的。
但是在大爷们那儿就跟你客气客气,但是轮到自己孩子说要去外地学习,那还不如在家窝着,啃老也比出去强。
有意思之极。
要说有没有在孩子面前没模样的老子?
也有的是,很多事难说,但是做了确实很容易让孩子看不上眼。
今年春节,五六十岁的大爷们还在饭桌上上演了一场一言不合抽大嘴巴的戏码。
你可以说为老不尊、情绪化、没起子(没出息),可这样的狂野与血性,现在少见了,我很失落。
到我们这一代人嘴炮居多。
大爷们在街上看小孩儿们呛呛起来,根本不屑一顾:“吵什么?
拿板砖往死弄,光动嘴有什么意思。
”现在的大爷们已经不是很冲动了,毕竟是当爷爷的人,但是我总是摸不准他们的脾气秉性。
大爷们老了以后总是喜欢讲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
可他们的故事背景总是透露出不一样的底色。
他们的孝道总是在生命危急之时迸发的,比如有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被捅到医院去了就想起对不起父母,出来以后一定好好孝顺父母;下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让人拿板砖卸了……我就忍不住好奇这些故事背景,是发生在认识孝顺之前还是认识孝顺之后,认识与认识之间怎么又冲动了?
我好奇,但是不敢问。
要问这么狂的人怎么过得现世安稳。
其实是幸存者偏差:一波同样狂的人,出现过“打赢坐牢,打输太平间”后就安稳多了。
更重要的是,北京城一共这么大,打来打去最后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也就无趣了。
(这句话是我想象。
)现在想想《老炮儿》说冯小刚是讲江湖规矩又对公权俯首帖耳,他们是不了解老炮儿。
混子们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死你。
什么手段无所谓,重要的是结果嘛。
老梁对冯小刚“曲线救国”的评价还是有道理的,冯导演技一点不输其导演才能,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有自己的腔调,相貌委婉、瘦骨嶙峋、京味儿甚浓、常有“爷们儿”包袱,似乎影坛里很难寻到可以替代他这种风格的人,而这个时代最可贵的就是“不可或缺性”。
鲁迅对如何做父亲做了先进而有益的探讨,但父亲角色在一般性原则下还有许多特殊性,社经地位、孩子性别、夫妻关系等等都是变量,虽然马林生与马车的关系模式很特殊,但马林生对当父亲的思路代表了六七十年代生人的普通情况,而这个代际循环可能时至今日也尚未式微,毕竟,学习乃至教授教育与教育学是一码事,但反观自身、不断矫正却是另一码。
——2016.12.9
我是你爸爸,这样一句话,可能表达了对爸爸这个身份的确认,也可能表达了因为对爸爸这个身份不确定而需要加倍的强调,整个故事更像是爸爸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成为爸爸的过程,电影一开始说我是你爸爸,和结尾时我是你爸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况,前者更像是一种权力关系,后者更像一种亲情关系。
老马一开始是很清楚自己的爸爸身份的,这是一种从自己的经验中继承来的认同,认同自己的父亲,这是一种权力关系,一言一行都控制着儿子,甚至打儿子,但这种关系里没有儿子的空间和自由,这引起了儿子的反抗,用一段对前妻的祭奠来过渡,老马开始反省,打算和儿子建立一种朋友关系,这从一个权力的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父亲的身份除了支持和保护,还有规则的功能,某些时间段做朋友可以,比如下棋、游戏时,如果整个调整到朋友关系,规则就没了,尤其体现在纵容儿子和同学一群未成年人抽烟喝酒,这对儿子的成长并不好。
有可能,他从权力的极端到朋友的另一极端,是出于对前妻的内疚的一种补偿,想求得一种平衡,这一点有点像他在单位里的老好人形象,谁也不得罪,也不会承担责任。
还有可能他心里有一个反叛的少年,但一直被压抑,终于有了机会以做朋友为名,在儿子身上看到自己这个部分,最后他举起拇指赞扬儿子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而与老马截然不同的格外反叛的儿子,就在替老马表达潜意识的愿望。
在面临新的婚姻到来时,老马内心的一些东西被激活了,这是中国家庭很常见的,就是分离的焦虑,由此引发的愤怒,并产生被迫害的感觉,觉得儿子撮合自己再婚是为了抛弃自己,也许他会觉得再婚是对前妻的不忠和对儿子的抛弃,这时他所不能接受的自己,对压抑和传统的他来说,自己的幸福会带来内疚。
他无法处理这些强烈的情绪,从他打开抽屉,打电话,玩儿子的玩具,戴儿子的玩具眼镜,都可以感觉到他想要联结和控制的渴望,以及对失去儿子的恐惧、愤怒和内疚,他希望有权力获得一套大房子,既有面子,也不用跟儿子分开。。。
而代表青春期儿子独立自主的锁终于点燃了他的怒火,妨碍他的连接与控制,是个大大的拒绝,伤害他的自尊。
这种激烈的方式,是中国常见的表达亲密的方式,无论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强行打开抽屉让边界消失,(或者翻看手机、口袋等)成为没有秘密的融合关系,同时又带来剧烈的破坏,破坏的不仅是抽屉,还有一个人的独立性和彼此的关系,代表了情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艰苦求生:打是亲骂是爱。
权力关系不成,朋友也不成,老马很受挫,他找不到爸爸的位置在哪里,找不到价值感,觉得自己像孙子,他去和妻子同住,与儿子分开,这一方面是积极的意义,代表了一种分离,有利于两个人活成自己的样子,另一方面包含着老马不想承担责任的部分,这责任既有亲情也有保护还有规则,这个部分在后来面对小流氓的犹豫时呈现出来。
当他最后说我是他爸爸时,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他真正来到了爸爸的位置上,做出了一个爸爸的选择,在爸爸位置上的老马,是坦然的、负责的、有爱的、接纳的,他向儿子竖起了大拇指,而不是指责,也不是制造内疚,为儿子做了自己不敢做的事而自豪,给了儿子支持与爱护。
最后一幕,就像一个传承的仪式,眼药水从儿子到爸爸再到爷爷,连接着三代人的情感。
或许这里也暗示着,后辈能帮助前辈看得更清楚,爸爸从儿子那里看清了自己爸爸的身份。
我是你爸爸说真的最后那段没看懂,一群人在一个妖道的忽悠下,闭着眼睛,双手举起,左右摇摆,嘴里还夹杂着痛苦的呻吟,在一个大厅里,透过阳光的影子里,怎么感觉这么像群魔乱舞的场景呢?
真没看懂王朔想要说明什么?
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其实都是痛苦的么?
有很多很多自己无能为力的东西,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有很多欲罢不能的东西???
再或者是被自己的家庭,被自己的妻子孩子给折磨的几近疲惫?
冯小刚要跟孩子分开,说:我不是你爸爸!
教育孩子无果,孩子总是不愿意去听从父亲的对自己生活的设置,父亲总是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导还未长大的孩子,加上传统道德里父父子子的关系,这就是一对从小陪伴我们成长的矛盾。
孩子总是在反抗中来赢得他自己认为的自由,父亲总是在大吼大叫中来灌输他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慢慢的我们都长大了,可以淡化那层父子的关系,可以将过去一切的争吵统统忘记,可以和父亲心平气和的来说一些道理,或者可以慢慢的说服父亲了,这时候,父亲也许会放心里,可以将一份信任记在心上了吧。
在孩子惹了麻烦,小流氓找到他们家的时候,冯小刚说:我是他爸爸!
孩子,遮风挡雨的还得是你爸爸。
孩子,不要认为你惹的麻烦你可以自己扛,你可以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可是在坏人眼里,你真的可以么?
他们会认为你的所作所为是因为你父亲没有教育好的缘故,是因为你父亲没有将一些社会规矩,一些吃亏是福的道理教育给你。
可是,原来你父亲那些苦口婆心不就是这些么?
你的反抗给你带来自由了么?
最后父子俩去火车站接了孩子的爷爷,有一个镜头是给老爷子眼里滴眼药水,和影片开始的时候是一样的,我想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眼睛时常看到很多肮脏的东西,需要有人帮我们将眼睛擦亮,不致于让自己走夜路的时候摔跤跌到,而那个人,是父亲。
当然,写道这里,我又想起来网络上的一个热词:父母皆祸害。
这个问题很大,我说不好,这跟传统的文化有很大关系,父母总是认为,我养大了你,不容易,你一定要听我的,我是你的父亲母亲,我肯定不会害你,我跟你说的一定都是对的,你一定要那么做,否则,你就是不听话,就是在伤害父母的心。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孩子曾经苦恼过,在这种逻辑下,真的很难反驳。
可是随着西方文明慢慢影响现在的孩子,很多人可是渴望一种心理上的独立,我不需要总是去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你的劝说和阻挠只会让我更加鄙视你们的观点,更加坚信我的意愿。
父父子子的儒家文化里,有太多不可取的地方,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没有古时候那么繁琐,不会早晨起来给父母请安,不会有很多规矩,不会有很多不 能说的话,不会有很多不可以做的举止。
现在崇尚的是一种自由,而不是枷锁。
我认同孝道是一种枷锁,这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不是我们应该强加给双方的。
还是羡慕国外的家庭关系,能够平等的对话,只是去试着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种强加的要求或者期许。
很不错的电影,那时北京亚运会正开,现在都开广州亚运会了,逝去的是四合院里的随便可以闯入你家的街坊邻情,一起学骑自行车的女同学,见天儿胡同口打台球的 胡同串子。
不变的是我们一代一代被生活无情摧残理想归于现实,是我们亦父亦兄的父子情节梦想,是一茬又一茬校园里无尽的青春。
看到部片里精神病院的描写,才发现后来《大腕》《甲方乙方》里的精神病院情节都是冯小刚从这部片里找到的感觉,精神病院就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冯小刚现在是大腕了,已经不在把钢笔磨的铮亮,茶泡的正酽,听着歌剧憋诗了,估计他现在忙的也把自己的理想全忘 了,他演的工会主席也不知道是哪个国有资产的转制企业,现在一定是巨无霸型的大地方了,至于他老婆二十年前的角色看上去比现在还老二十年。
审美和化状发展的还真快,马车同学后来哪去了?
长的还真像冯小刚
灯光打的有种那个时代的感觉,但是画面不清晰,镜头有时不明朗,所以王朔小说的感觉完全没反映出来~~~
医院,你真敢拍
王朔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作家王朔导演,导演冯小刚主演。
I didn&#39;t really get it.
及其讨厌那时候的老师
1996年的阳光烤的人暖烘烘的,忘记了是几月份的某个午后,我用整整一下午的时间,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电影里京味儿十足,可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当年小说里的情节,惟独记得那时的阳光,跟电影里的一样灿烂一样明晃晃。
这还真不如小说读起来带劲儿。
田松的推荐。
在舒缓的《爱的奉献》音乐声中,王朔、冯小刚奉献出优美好看的电影《我是你爸爸》。我上网一查,很多人都看过,我以为是刚刚出的dvd呢,看来什么时候已经卖过一轮了。不过这dvd也忒惨了点儿,一幅地下电影的表情,模糊,高反差,声带爆裂,泛蓝,透着审查被毙的模样。据说王朔就是跟监视器前头坐着,凡百杂事都是冯小刚张罗着,不易,要说。看的时候有反思,我跟我爸爸,其实跟电影里比较像,除了他不打我,剩下的都那么无厘头。挺温情的呀,怎么就毙了呢。
这个时代再也不会出现这么有意思的电影了~感谢那个时候的冯导
当作者和导演出自同一个大院的时候,作品给人的感觉就特别地道,创作者和原作者心领神会。王朔是个内心温暖的人,尽管手里拿着菜刀。
嗯,,,
真的一般了!跳着看的。
王朔的编剧是没得说,冯小刚的戏也没啥毛病,但就是一个作家当了导演,一个导演当了演员,拍出来的东西还真的没有1+1大于2。片子聊的是一个书生鳏夫独自带子的辛劳。但后半段父子火锅发怒,四合院演员发疯导致老马被抓,这些压根本来跟孩子马车不沾边的事儿,怎么就让老马怒不可遏,把气儿撒到儿子身上,有点刻意为之,丧失了前面的辛苦铺陈。
后半段突然崩塌
阵容挺强大,又是王朔亲自导演,冯小刚亲自主演,但感觉挺无聊的。不知道是我没领会精神还是电影在忽悠人,反正是挺失望的
小说写得好不代表电影能拍好 就故事和台词能看 想看隐喻的话看书比这强多了 爱的奉献放了全片要听吐了 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夸这配乐
冯裤子长得是真的丑
有些地方完全不知道他在表现什么,王朔导演的也忒次了
冯小刚演技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