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演员祝康笠,在《一江春水》中饰演小东的⻆色。
很高兴能够在 豆瓣上和大家⻅面。
也希望能与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多多交流。
回忆起这段经历,不禁让我觉得能够进入《一江春水》这个大家庭,是我那一年里最大的幸运。
在这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也成⻓了许多。
起初看到《一江春水》的组训时,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权当是正常面试去⻅了一下组。
在⻅到导演的时候觉得导演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我们除了试戏,还聊了一下我过往的人生经历,聊了一下我对⻆色的看法,聊了一下人生理想等等。
总而言之就是相谈甚欢。
当时就觉得诶!不错有戏!于是我开开心心的回家等着后续的通知。
可后续的消息却迟迟没有到来。
在经历了众多强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又联系了《一江春水》的制片人也就是⻰逸老师,询问我面试的结果。
⻰逸老师和我说让我先来十堰体验生活试试看。
在这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心想成了!殊不知。。
踏上十堰的这一刻,就是我噩梦般磨练的开始。。
初到十堰这个陌生的城市,还没有适应,导演就把我带到了一间出租屋,也就是我们后来几个月 的家里。
告诉我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会和我还有姐姐也就是蓉姐一起生活在这里。
并且这里也会是我 们拍摄的主要场地,让我们提前适应在这里的生活,熟悉这个房子里的一切。
导演给我和姐姐两个 人一起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000元。
目的也是让我们真实的代入⻆色。
当时我一度认为!导演好抠 ⻔!两个人这么一点钱,这谁能过的下去啊,难道要每天清水煮白菜么!可事实证明我打脸了。
万 万没想到,在姐姐的精打细算下。
我们真的就过下去了,甚至每天还能吃到肉!!当然。。
肉并不 是重点。
重点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的理解了导演的良苦用心。
我和姐姐每天自己做饭菜,出⻔全靠步行,买菜就等菜场下班去砍价,排队抢超市的低价促销等等。
这个过程让我和姐姐培养了十足 的默契,同时也真真切切的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更让我明白了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当然体验生活对我来说并不是噩梦,相反,还让我有了全新的体验,虽然有些苦,但每天还是充满了欢乐。
对我来说真正的痛苦来自于精神上的折磨。。
我们每天除了正常生活以外,白天我们都需要研读剧本,构思人物的前史,把这个⻆色所有的故事以及往前的每一年的故事都要写出来。
然后我们再一一去排演,除了剧本的内容我们也会排演前史部分的戏。
而在排练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找不到状态,放不开自己,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构思我应该要怎么去演,而导演总是告诉我。
我要的不是你去演。
而是真实的感受。
只要你在演就是错误的。
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错误的。
因为我是我,我并没有代入到人物当中。
这番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是。。
太高级了。
我很难去理解去做到。
于是。。
不论我怎么做。
在导演看来都是错。
我每天听到的都是不对,错的,这不是我想要的东⻄,你到底有没有用心?你到底有没有努力?而我每天在被导演教育完之后。
即使半夜会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委屈,我第二天都会不要脸的继续说!今天我一定可以的!一直到最严重的一次,导演直接说,你到底行不行,不行就回家。
我再去找别的演员。
当时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情绪积压到了极致,我爆发了。。
我哭着喊着说我真的不懂到底什么叫不带表演的表演,我真的不懂什么叫真实,我真的每天都在想,我真的每天都在力。。
看到我这个样子,导演反而兴奋了起来!!。。
说你现在这样就是真实,你放下了所有的顾忌,你什么都没有去思考,自然而然的表达。
并且也有不是夸张的那种张力。
我终于把你逼出来了。。
当时我就???原来就是这样?就这么简单?我被折磨了一个多月就因为我没有宣泄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傻子一样。。
所有人看我都是恭喜啊恭喜啊,你终于突破了。。
可我自己都不明白我到底突破啥了。
不过经过这一次之后,再去排练时,我开始渐渐放松下来,不再去想我应该说什么话我应该做什么动作。
自然而然的仿佛和这个⻆色融为了一体。
我就是小东!我说啥我做啥都是对的!可能也就是这样。。
最终我没有被导演赶走。。
继续参与了一江春水的拍摄。
在一江春水正式开机的时候,一切都非常的顺利,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导演的用心良苦让我们去体验生活。
在两个多月的相处下,我和姐姐的默契和感情都是真实的,很多功夫我们都提前下好了。
不论是剧本里有没有的内容,我们都烂熟于心。
几乎大部分的戏份我们都是一条就过了。
除了我给姐姐按脚的那一场戏。。
也是我拍摄最多条的一场戏。
当时导演说感情要克制,眼泪多了就不珍贵了,然后又因为左边眼睛那里有光,所以要求我在吧啦吧啦一大段词说完到我准备去找静的这一句话的瞬间抬头看着姐姐然后左边眼睛掉一颗眼泪。。
重点是必须是左边眼睛,也只能是一颗眼 泪。
不能多不能少。。
在拍摄的时候我时常控制不住还没说到就哭了出来,有的时候哭多了,有的 时候眼泪没掉下来,有的时候眼泪掉错边了。。
于是不断反复。
天知道最后那一场戏我是怎么度过 的。。
不过好在结果是好的。
我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这一场戏。
yeah! 最后全片文章下来我好像吐槽的有点太多了哈哈哈,我就不多废话啦,我说的这些仅仅只是这几个月发生的事情中的九牛一毛,还有非常非常多的故事,有开心的,也有难过的,但不论是什么,每一件事情,都使我发生了点点滴滴的变化,最后成为大家看到的这个小东。
也许仍旧不完美。
但我也还在进步的路上不断前行着。
希望未来有机会将更多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也希望有机会可以给大家看到更好的我。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家对《一江春水》的支持!谢谢
豆瓣的影迷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电影《一江春水》的导演高启盛,很高兴跟大家在豆瓣见面,由我编剧、导演的电影《一江春水》1月7号在全国上映,感谢大家去看这部电影。
《一江春水》的剧本脱胎于早年我创作的电影剧本《乐姐》,《乐姐》中的人物在性格层面更加外化,故事戏剧性更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生活和电影的理解都产生了改变。
我常常在思考,我们的生活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人性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生活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我们会有自己的工作甚至事业,这保证了我们的物质基础,使我们能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甚至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我们还会有感情,谈恋爱,交朋友,享天伦之乐,这让我们觉得活在世界上是不孤独的。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有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孤独感,因为我们的内心总有一块是无人能知晓的所在,而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用面具示人,感情也并非说有就有,无奈之下我们不得不将感情的得与失归结为缘份。
夜深人静之际,午夜梦回时分,孤独像蚂蚁一样啃噬着我们的心。
我们的存在是无力的,大多数人都在命运安排的轨迹中浮浮沉沉。
有的人选择逃避,麻醉自己,有的人选择一意孤行,而我们大多时候,都只能平静面对。
因为面对命运的主宰,我们常常表现得不知所措,所以只能装作一副自己相当淡定的样子。
《一江春水》这部电影的名字,得来的全没有理由,也许是冥冥中注定,姑且称之为灵感。
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缓缓流淌的春水下,却充满了力量。
春水能够孕育一切,也能够毁灭一切,欲望和罪恶都在人心底蠢蠢欲动,但是生活的表面是平静的,我们的心充满了攫取的欲望,但是我们不一定都会付之于行动,我们会惧怕法律的制裁,会担心道德的谴责,甚至我们会因为懒因为惰性而不愿意付出,苟活的人太多了。
人都有虚伪和自私的一面,自私源自于人类的生存本能,世界上几乎没有不自私的人,只是每个人自私的程度不同,自私的点和目的不同,仅此而已。
但是我认为,自私并非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剧中的蓉姐抚养弟弟小东长大,但是小东为了爱情的自私,毅然离开了蓉姐。
静,因为爱自己更多而放弃了她认为的不值得的爱情,田阿姨,为了找人分担自己的苦难,不得不用金钱诱惑无知的女人,这种自私甚至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
赵三强更是自私的赤裸裸,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毫不犹豫想尽一切办法无原则无底线得利用他人。
但是无论是因为爱自己还是爱他人,我们的自私和爱都是如此矛盾的存在着纠缠着。
我们压抑着自己的欲望,但是又渴望释放欲望,每个人都在欲望的漩涡中挣扎,就连片中那么自私的赵三强也曾经救助过蓉姐。
也许正是基于一种爱,或者曾经的付出,所以我们才自私的如此无所畏惧。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
另外我再说说电影拍摄时关于表演与摄影方面的想法。
首先是表演,这是我认为针对这部电影,除了剧本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环。
说人话做人事,发乎真心即可,这是我一贯主张的表演风格。
我认为纪录片式的表演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很多时候表演的优劣仅在一线之间,掌握好分寸非常重要,多一分太过,少一分不足。
而如何做到说人话做人事,又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事情。
剧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是那种天天与我们在大街上擦肩而过而我们并不会去留意的人,我只是选取了一些他们的喜怒哀乐加以表现。
如何做到更为真实,首先需要演员极大努力的体验生活。
体验生活绝不仅仅是停留在模仿层面,而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去接近生活的本真,去理解人物的价值观,人生的来龙去脉,去抓住人物最重要的外部特质以及心理特质,再结合演员自身的生活经历等等,找到与角色之间最舒服最自然的契合点,从而尽量拉近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最后再利用一点点不露痕迹的表演技巧加以外化,并完成人物独特性的塑造。
所谓独特性指的是,不同的演员塑造同一个角色,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表演处理以及外化特质,在共性中找到独特的表达与设计是需要认真琢磨的,演员们应该力求表演的真实自然同时又能做到生动独特。
表演是一门学问,重要的是发乎于心。
另外,这部影片采用了武汉方言表演,目的就是让演员最大程度的松弛下来,尽可能减少演员的表演障碍,用自己最为熟悉的语言说人话,同时,剧本提供给演员极大的表演空间,完全不需要按照剧本背台词,而是在真正理解人物之后加上演员自我的发挥。
这个发挥既是自由的又是克制的,自由指的是发挥空间很大,克制,指的是如何在这个发挥空间有效的完成人物塑造,而不是发挥得满天飞找不着北。
演员们一定不要试图去表演人物的美或丑,无论是善良或愚昧,无论是欢乐或痛苦,在他们而言都是正常的生活,是不需要格外加以表现的,尤其不能够单独加以表现。
演员们要谨慎地使用你们的眼睛,尤其不要用眼睛去表现结果。
我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重内功,重联系,重变化,重整体。
不以形夺人,而神夺于形外。
在摄影方面,更生活化更客观的记录,是我对这部电影摄影风格的构想,黑白影调的构成,明暗光影的对比,既能完成美学诉求,又不会太刻意,太喧宾夺主。
一切技术手段都在为剧情和表演服务,切记这一宗旨。
掌握本片的要领就是一个字“藏”。
注:目前上映的彩色版本!
1. 对足浴店上班的妹子特写, 金华想找个有钱的,回去相亲的经历, 以及她吐槽怕胖子压死, 非常贴切的想法和语言. 2. 姐姐被足浴店老板哄骗, 说明底层人还是斗不过那些有生意头脑的人. 老太太想让姐姐嫁给瘫痪的儿子, 显露出人的劣根性.3. 弟弟(儿子)少不更事, 在姐姐(母亲)的影响下最终决定承担起责任去找静. 静的成长与日日打麻将的妈妈脱不了干系, 原生家庭的环境太重要了.4. 最后的反转交代了她为什么对弟弟像儿子一样, 钱不能存自己卡里, 要金华帮忙. 当初她"杀"死那个陈阙生没有承担起责任, 对比最后自己的弟弟(儿子)用于承担责任, 也算是成功的教育了.5. 对于女性, 在整个片中都是弱势的, 很贴近现实生活, 也是导演要表达的吧, 很成功, 作为八零后看了特别有感触.
4星,多一星给女主。
女性题材,关注底层。
我听说有另一个结局被剪了,何雨蓉最后跳进了那一江春水,我更喜欢这个结局。
但,人总要活下去的,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活下去,就是对命运最大的反抗。
她背负一个无形的十字架19年,13岁怀孕,被男人抛弃,她用砖头砸向那个男人,逃到湖北一个小城在洗脚店做按摩师,抚养“弟弟”长大,隐姓埋名的生活着,自尊自立,直到“弟弟”的女朋友静对她说,你有想过换一种活法吗,为自己而活。
影片最后一部分急转直下从文艺向转到犯罪类,她最后遵从内心回到家乡投案自首,但是当年那个人并没有死,所以罪名并不成立。
当时女主未满十四岁,不管是否自愿都算强奸吧。
导演将女性内心的强大、隐忍、对生活的渴望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描述,一部女性为主角的“活着”的电影。
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演员李妍锡,很高兴来到这个大家庭!
希望我们以后多多交流!
说来实则有趣,当我第一次在朋友圈刷到《一江春水》的演员招募信息时,就觉得蓉姐这个人物非我莫属。
于是我充满着无比的自信给剧组发了份个人资料。
可是一周时间过去了,杳无音信。
不甘心的我通过武汉的朋友要到了制片人的微信,添加后就开始毛遂自荐,把曾经拍摄过的一部武汉方言的获奖电影短片《冬泳》发给制片人看。
这次成功了,制片人说导演要见你,来试戏吧。
我舒了口气,因为只要给我试戏的机会,我就有信心拿到这个角色。
试戏那天,我没有化妆,特地穿了件家里阿姨的衣服,整个形象会朴素一点,看过人物简介我想这样会更贴近人物,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个聪明的做法。
试戏内容很简单,就是你在公共场合碰见了一个熟人,你怕自己被认出来但又忍不住看他。
心想这也太简单了吧?
这还需要演吗?
导演又说你可以不可以用方言来一段对话。
演完后,我从导演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
那天离开的路上我就给我妈打了个电话,我说这个角色百分之九十是我了。
没过多久是平安夜,通知我第二次去试戏。
准确的说是帮小东搭戏,我心里想那十有八九就是我演蓉姐了,这次是来帮忙找小东的。
依旧是那套衣服,依旧是素颜。
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包上挂了个车钥匙。
从中午一直帮忙搭戏到差不多6点的样子。
来了好多小东,导演都不是太满意,也会询问我的意见。
这时祝康笠进来了,陪伴他的还有他的经纪人,导演说你们再搭搭看。
戏先不说,形象倒是有点搭。
导演说像姐弟,于是给我们拍了张合照。
第一次跟小东合影 等祝康笠他们走后。
导演问我怎么样?
我说还行吧,年龄倒是蛮适合的。
我就问导演:“为什么之前我发资料,连试戏的机会都不给我?
”导演说“哎呀,年龄不合适啊?
当时预想的要45岁啊。
你太年轻了!
”我就故意接着问“那为什么现在又决定用了我呢?
”导演说“整个感觉都是对的,那只能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改剧本呗,把年龄改小,所以小东的年龄感也得调整。
”临走前导演突然问了句“你的车多少钱啊?
”我当时懵了,说“怎么了?
”导演接着说“我的意思是你能吃苦吗?
你的车不便宜吧。
”我信誓旦旦的说“您放心吧,我能吃苦,不为别的就为拍个好作品,向别人证明一下我李妍锡会演戏。
” 等到体验生活的时候我就傻眼了…我和导演提前到的十堰。
他说因为你是姐姐,承担了生活的重担,所以你要提前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我们三要在这个屋子里住着,吃饭、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都是姐姐应该做的。
就像剧情里的一样…当我来到了临时的家,我脑袋就嗡嗡作响。
整个屋子就像一个小型垃圾场。
当时拍摄时的家 于是我们花费了三天时间把屋子打扫干净,导演仁慈的没有让我住在垃圾堆里,等屋子彻底收拾干净。
我跟小东还有导演三人一起住进了我们这个临时的家。
导演给我的任务就是每天要照顾小东的饮食起居,还要学会骑电瓶车。
每个月给我们俩1000块生活费,如何像蓉姐那样精打细算三过日子。
白天我们最多的时间就是做功课,把人物的前史想的明明白白,我和小东各自写了人物每一年发生的大事件,最后我们再把各自写的事件取舍后拼在一起。
每天会排演剧本以外的前史部分的戏,从小东三岁开始演起,记得有一天演到我为了生活不得不把小东送走,又舍不得丢下他时。
我哭的整个人都崩溃了,所以到我们后期实际拍摄时,很多都是一条过,这个家我们太熟悉了,我们之间的情感也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把所有的功课都做在了戏外,包括导演每天带我们观看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看完各自谈观后感。
导演说他要的就是这种生活流的东西,这种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
后期金花的加入,我和金花又一起去足疗店体验生活,学习按摩的手法。
虽然累,但是真正的创作充满了快乐。
足疗店学习按摩手法 唯一让导演不太满意的就是关于学习电瓶车,我是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人,每天练车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
我问导演可以用替身骑上坡吗?
导演很直接的拒绝了我。
哈哈,在安全意识方面我真的挺矫情的。
导演说“好演员为了把戏拍好,什么都愿意做,你没有尽全力,我对你非常不满意!
”我心里想的是保命要紧,安全必须第一。
实际拍摄时还是自己硬着头皮上了,这应该是我们在剧组唯一的分歧吧?
人物的把握、情感的走向都是不谋而合的,合作起来非常顺畅。
每天学骑电瓶车 将近两个月体验生活的时间,我像蓉姐一样生活着,坐着当地的公交汽车在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转悠着。
因为生活费的不足,我变得像蓉姐一样节省,有次和小东在街上遇到一个发传单的小姐姐,一张传单送一包纸巾。
我拿着纸巾说“哇,又省了一块!
”虽然这些细节电影里没有呈现,但是都刻在了人物里。
记得有次去买鸡蛋,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抬头说“阿姨,你的蛋。
”我当时激动的对导演发微信说:“导儿,竟然有人叫我阿姨了耶!
”导演开心的说:“李妍锡同学你离蓉姐又近了一步!
加油!
”
体验生活时的装扮 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几场戏,第一个是片头推开门往外看的那场。
我拍了不下三十条!
打破了我拍戏条数的历史记录。
我问导演要什么感觉?
导演说要那种观众看不明白的感觉…我一听就乐了,看不明白是什么感觉?
导演说似是而非的感觉。
我就懵了,这到底是种什么状态呢?
来来回回拍了好多条,导演说咱们就撞大运吧,撞上哪条是哪条。
就是这么草率…哈哈
还有就是小东给蓉姐洗脚那场,仿佛我就是蓉姐。
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小东要离开自己去找寻自己的生活。
有话不能说,又难掩 痛苦。
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掉,哭到抽泣。
导演把后面那一截剪掉了,他说蓉姐这个时候不能哭。
画面极其克制,导演也的确做了很好的选择。
前面越压抑,才能成就最后那一场对着篝火默默流泪的戏。
导演的审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片子的审美和演员表演的层次。
导演就像是一个画师,我只是他手中的一支画笔。
通过我来向观众表达他的内心。
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表演,化有形为无形,不露痕迹的表演才是演技。
小东一边按脚一边向蓉姐道别 拍摄中唯一遇到的一次问题就是中途换了几个演员。
由于重新选演员,花费了些时间。
导致雪景和自首的戏份都是第二年冬天拍的。
谁叫导演是个极其严苛的人呢?
令人可喜的是当成片剪出来时,导演告诉我,每一次选择都做对了!
片子出来的效果比想象中还要好!
结尾那场哭戏一共就拍了两条,导演直接就说哭的有点层次,时间长一点。
自由发挥啦!
也许是融入这个人物太久太久,内心的压抑和委屈化作眼泪不停的往外冒。
一条哭完了,导演说特别好!
李老师要不要保一条?
于是我们又哭了一条。
果不其然导演还是用了第一条。
在体验生活阶段导演让我看了大量影后张曼玉的电影,其中令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洁》里张曼玉扮演的角色面对自己许久未见的儿子那一场戏。
眼神里有想抱儿子的冲动,又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又有委屈无法向儿子诉说。
短短几分钟,含着泪的眼睛演了好几个层次。
当时就觉得好精彩,她的表演应该是我学习的一个标杆。
包括《甜蜜蜜》里认尸豹哥,看到米老鼠纹身先笑后哭,《阮玲玉》里得知流言蜚语时一个人在屋子里崩溃的哭。
都很深入人心,她的表演总是比别的演员多想了一层。
所以在创作蓉姐的时候,每一个细节我都尽力让自己多想一层,表演上的层次感和精准度尽量做到位。
既让观众看明白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让观众看不到表演的痕迹。
在FIRST青年电影展拿到“最佳演员”的殊荣后,感觉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变大了。
下一个作品必须要比蓉姐塑造的更好才行。
《一江春水》中学到的创作方法我将受益一生。
每一个华丽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心酸,所有的微笑都是背后无数的千疮百孔的支持,很多时候,流落在街头五颜六色灯区的人,有几个是容易的?
保持自己,保持初心,没有经历过相同的坎坷之路,不要出言不逊。
相同的事件有发生在自己身边,到底该怎么办?
真实的底层社会生活。
没有人能照顾谁一辈子,没有人能和谁一辈子,所以相聚的时候就开心一点,珍惜一点离开的时候,就潇洒一点
围绕单女主,靠友情线/亲情线连接其它人,讲述她周围的人们和她自己的故事(一开始以为是纯粹的爱情故事),涵盖老青少好几方的支线,几个小故事都很典型,意味着有用也老套。
作为底层社会的这些人,活着,谎言,不幸,才是生活的主旋律,每一刻都在暗中较劲博弈着。
但总有一个戏剧性的时刻,稍不留神,一个个支线的崩塌就一层层地叠加,由人及己,由小到大,直至最后崩溃,所有人所有事似乎都在一瞬间都一团糟似的。
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她可以作为倾听者静静听着分担,但是她的苦难似乎从来没有人去分享,更多是一个人独自待着的身影,让人心痛。
对于别人的欺骗 她发怒了,唱歌也算是一种发泄吧,收拾心情。
(我觉得这也为之后的反转埋下伏笔了,她的个人特质和处事方式的原因,特别在她孤独的时候,总觉得她心里有很多事,如果没有后面的反转,也许会误以为她就是一个好好女士这样的人格,坏心情烂在肚子里的那种,但第二次的唱歌某种层面确实有点吓到人,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跌到谷底,是新生,于无声处。
人没有那么脆弱不堪,即使周围的小天地小世界要毁灭她似的。
重复出现的设计很多,前后对比鲜明。
看完最后15分钟,也不能算是反转吧,算是一种倒叙的信息补充,如果把这一印象添加进入之前的已有故事,就会造成记忆的波荡,原本稳固的角色认知又动摇了。
开始回忆之前剧情里,她和其他人确实有某种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特质,某种距离,像秘密一样的东西在她身上,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一样围绕在她身边。
很难确定,没有这15分钟,平平稳稳地结束?
亦或者走向平庸?
有了这15分钟,似乎要重新定义看过的一个半小时,有种上当的不舒服感?
需要慢慢接受,但也确实让人记住了,这部剧的某种尝试,像是有两个不同口味的故事同时存在。
我的评分:6.5影评:王丹同学上学时候喜欢上了一个又帅又有钱的男人,被搞怀孕了,对方不承认,说这个孩子不一定是他的,愤怒的王丹给了男人一砖头,男人头破血流,直接倒地,她以为把男人打死了,就跑了。
跑到一个小城市,隐姓埋名18年,干着洗脚妹的工作,跟足疗店的店老板好,其实老板只想白玩她,一提结婚就躲。
王丹同学最后把足疗店老板逼急了,老板找个老太太扮演他母亲把王丹说了一顿,让她断了结婚的念头,最后被王丹发现被骗,愤然离职了。
王丹一直抚养的弟弟就是她自己的儿子,她18岁的“弟弟”在她的精心抚养下,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又把他的女朋友搞怀孕了,躲起来。
就跟当年那个男孩一样。
最终她意识到弟弟的无能,不在帮他干这个干那个的。
把这18年的积蓄8万块钱给他,让他出去闯荡一番。
让我说,就她弟弟现在这个水平,只能把8万块钱花光了再回来,或者苟活在外面。
送走弟弟,她回到老家去自首了,原来那个人根本就没有死,也没有报案,等于她没有犯罪。
她的家人也找了她18年。
是一个悲剧,悲的是王丹的宝贝儿子,大概率最幸福的时光就是18岁之前,没有生存能力的人一个,在社会上游荡,最终会走向哪里,可想而知。
也好,王丹的不此而别,只有不主动找她弟弟,在死前看不到,把一个无生存能力的人推向社会是有多么的残忍一幕。
看完最直接的一些感受:1.没有白期待,甚至超出期待2.采用1.33:1的画幅是个不错的选择3.全片固定镜头但毫不乏味在first片单中无意点开一支预告片,看完已经深受震撼,以至于再一次激发了我想拍摄1.33:1画幅微电影的热情,所以我在我的第一部微电影作品《奥运》中的前半部分采用了这个画幅,而我的电影制作完成不久后,《一江春水》就上线了,惊喜的发现我和导演在某些情节的处理有些相似,这让我觉得十分荣幸。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湖北小县城,这种背景的作品并不少,但能正确做到“生活化”而不卖弄的,少之又少。
我一直说,在我目前对电影的理解中,最重要的不是导演的技术水平,编剧的精彩故事,而是主创的真诚,真诚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它能直接穿过二维的银幕画面,击中观众的心。
在《一江春水》的观影过程中,我联想到了阿方索的《罗马》,徐磊的《平原上的夏洛克》……真诚,细腻,自然。
女主角在正片中的表现让我十分惊喜,预告给人的感觉像是重画面的电影,但实际上剧情很精彩,女主演技也很高超,在审讯室自首的那段,让我想到了张曼玉在《甜蜜蜜》中的表演,很棒!
金花的表演可信度很高,一头秀发加上大耳环红指甲,泼辣仗义的性格跃然于屏幕之上。
小东和他的女友静,也都很不错,在剧情的前半部分,我不太喜欢小东,从“姐弟俩”一起去河边那场戏开始,蓉姐说有个人跟我说他是从上面漂下来的,那一刻不知道怎么的,我突然惊觉他们应该不是姐弟关系。
小东在撒娇耍赖之后,很快的找了工作,成熟起来,对他好感度直线上升,那个纸雕灯亮起来的那一下,我的心好像被一只手狠狠的捏了一下,这是不知道什么程度的共情,完全不同于煽情电影通过声光电的配合,恨不得在影厅里放一个催泪瓦斯的那种情感。
如果小东真的是王丹的儿子,那她的一生未免太过苦难,她以为自己过失杀人,畏罪潜逃,背井离乡,只能做不用查身份的底层工作;因为那个男人喜欢吃饺子,从此再也不敢吃饺子;独自抚养小东,却不知道孩子父亲其实还在世上;良心不安十九年,回乡自首却发现一切都是假的错的……如诗如画,可悲可叹,《一江春水》刻画了平凡人的逼仄人生,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没有哭天抢地,没有细水流长,谈谈的一股幽劲,牵着观众进入电影,难得的好作品,欣赏,欣赏!
对足浴店上班的妹子特写, 金华想找个有钱的,回去相亲的经历, 以及她吐槽怕胖子压死, 非常贴切的想法和语言. 姐姐被足浴店老板哄骗, 说明底层人还是斗不过那些有生意头脑的人. 老太太想让姐姐嫁给瘫痪的儿子, 显露出人的劣根性. 弟弟(儿子)少不更事, 在姐姐(母亲)的影响下最终决定承担起责任去找静. 静的成长与日日打麻将的妈妈脱不了干系, 原生家庭的环境太重要了. 最后的反转交代了她为什么对弟弟像儿子一样, 钱不能存自己卡里, 要金华帮忙. 为什么说自己皮肤过敏要戴口罩, 是怕人认出来. 当初她"杀"死那个陈阙生没有承担起责任, 对比最后自己的弟弟(儿子)用于承担责任, 也算是成功的教育了. 对于女性, 在整个片中都是弱势的, 很贴近现实生活, 也是导演要表达的吧, 很成功, 作为八零后看了特别有感触.
可能是剧组穷去不了全国各地取景,导致影片有个奇怪的点,就是设定与取景地不符,人物设定应该是武汉,但取景地是十堰,最后回家的地方应该是东北,但取景地是神农架,但这不重要,因为开场武汉话出来我就沉浸进去了。影片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描摹,田阿姨照顾瘫痪的儿子活得不人不鬼,蓉姐被两个男人的谎言欺骗,静看似主动却也不得不选择逃离,女性要么被困在此地,要么逃往别处,无论哪种方式她们都没有办法活出自我。结尾的反转看似突兀但其实早有铺垫,相差十几岁的姐弟,不爱吃的东北饺子,以金花的名义存钱,都暗示了蓉姐的身份,她曾经是静,后来又活成了田阿姨,其实结尾还有一个被困在家乡十九年的姐姐。通过这些不同女性的命运,影片道出了一个无比悲哀残酷的现实:不论女性如何选择都殊途同归,因为社会不需要她们活出自我。
结尾的反转,使得剧情都合理了起来~
【3.0】
很难讲 前半段真的很赶客 但最后也的确撑得起称赞。有一些零碎赶客的细节 比如火锅的肉 比如一直提钱但对钱很离谱的设计。是一部好电影 对女性力量的刻画还蛮动人的(主要是喜欢姐姐)
因为结尾的急转,开始觉得想要二刷,就好像你走到人生的某处转折,此前所有的过去都获得了另一种视角,都想用新的眼光再看一遍。很高兴国内的导演开始以非常中国的视角去拍电影了,一江春水,这是很中国的意象,映照着很中国的生命质地,静水流深。导演映后谈说,他本来是安排女主去自杀的,因为她什么都没有了。我却觉得前面大半部分点点滴滴你导演亲自呈现的都是她拥有的人和生活呀。现在的结尾是更好的,中国人无论过得如何,总是悲欣交集,春水东流到海,这一路怎么会空无一物呢。
最后的反转太陡了,震到了。前面的戏自然生动,方言电影自带魅力。有意思的是,开头以为蓉姐和小东是母子,中间知道是姐弟,最后居然确实是母子。这个认知和电影结构及人物命运一起构成一个循环。至于电影里的女性主义就比较模糊,大概也是造成电影不好评价分数不高不低的原因吧。
一个莫泊桑《项链》式的故事。4:3的画幅,投到屏上,也没上下撑满屏,就像电影院里开了一个洞。当视角聚焦到姐“弟”之间的时候,再看看那些冰山一角的家庭关系,你才发现它是想说这么个道理:遇到一个好家人是多么幸运。
最后的反转,让整个电影从现实主义变成某种寓言故事。顺了一下倒也说得通。最终,指代的也从个体女性变成群体了,并试图做了女性群像。
底层女性视角看电影,这电影拍得真不错,女性的坚韧淋漓尽致,不过构图画面差了一点
生活的平淡在于平淡的生活,普通人的生活也有自己的波浪。为了生存,人有虚伪和自私的一面;但作为复杂的人,却也有真诚和无私的一面。自私的本质是爱自己,为了更完美的自己。找理想的对象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撼,自己达不到的一面,性格互补,经济互补,总是有各种互补。
姐是东北话,和弟说的四川话?
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于角色的刻画特别是各位女性角色的刻画,富有生活气息的同时又极有魅力,这才是真正该有的女主电影。不过觉得自首的戏不该那么拍,还是有点点让人出戏。虽然最后还是撕了一个五分吧嘻嘻。西宁挖宝成功✓
逝者东流水
极度克制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断裂,每个角色之间都隔着一条河,试图踏入,试图跨越,但终究要面对叙事的检验。低成本能够执行到这个程度,真的可以期待导演下一部。
干脆拍成默片多好,台词生硬无力。也就最后和姐姐一起的镜头像是那么回事儿。
如果只有前面在武汉那段,就觉得是一部描述中国普通人的故事的作品,画面一转到东北时我以为主角做梦了。前面的那些沉重顿时不真实了,她变成了个风尘仆仆的侠女!!!
谢谢导演,厌男情绪高涨,通篇坏男人和蠢女人😅这就是男导演拍女性题材吗?冲动愚蠢隐忍拜金…雀石看得人血往脑壳上涌,(还好影院没砖头)
剧作上还不错,本来以为是一位女性的生存史,敬业地工作,抚养家人,渴望爱情,但结尾反转后让其有更多的解读性,初看是有点突兀,但对于身份的转换以及两代人的相似经历与上半部分不少细节的呼应也算逻辑自洽。女主表现不错,人物弧光也比较完整,而且是那段“姐弟情”有动人的地方,但对于那段庭审戏,有小偷家族珠玉在前,确实瞬间逊色不少。7.2
老婆婆自白的第一句突然哭出来了……such is Chinese people’s life.
2023-2024兔年最后一部观影片 略微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