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最震撼的一句话:“我们是在24层学会了尊重法律。
”在这个站台之间,有上层既得利益者,有下层厮杀掠夺者,有尊重法律维护制定者,也有反动维护自由主义者。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层流动,思想和立场也为之改变。
但唯一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核心利益而战。
就连打着公平正义,冠冕堂皇的“法科律条”,本质上也是维护统治和利益。
想起了大学法律教授说过的一句话:“法律的第一要义,是维护秩序,而非正义。
”
2024西班牙科幻片《饥饿站台2》,定级R,豆瓣评分5.7,IMDb评分5.0。
NETFLIX网飞很爱新瓶装旧酒炒冷饭,很愿意投拍续集,这显然是风险小的做法,续集不管拍成啥样,终究有之前的IP粉丝做基础,总要比纯原创的风险小。
本片就是网飞投资的续集。
续集延用了第一部构建的世界观,第一部的男主像创世主一样已经为监狱建立了规则,续集的故事建立在这个规则之上。
第一部没有讲述的关于监狱的来龙去脉,续集仍然没有交代,比如影片没有解释监狱位于哪里和来自哪里,没有解释食物升降机的工作机理,没有解释囚犯的来源,没有解释监狱的管理者……由于第一部的创意太过清奇,所以监狱的来龙去脉没法讲,所以第一部不讲,续集也干脆不讲。
续集的失败之处在于为了卖情怀,将第一部的演员拉回来继续在续集中扮演角色,将续集搞得不伦不类,角色混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结尾的小女孩演员在续集结尾时的小孩金字塔中出现了,但奇怪的是还像第一部中那么大,而续集距离第一部已经5年了,小演员早就长大了,这一点把我看糊涂了,难道小孩金字塔这个情节是第一部拍好但没用上的镜头用在了续集中吗?
续集与第一部的主要区别有如下几点——1、楼层混人。
第一部虽然有人往下走,但只是几个人,续集则是群体汇集,形成帮派。
2、第一部角色之间虽然有冲突,但总体来说相安无事,续集因为有了帮派而产生了血腥大混战。
3、第一部中底部是空的,续集的底部吃人的怪兽。
4、第一部讲的是探索规则,续集讲的是规则下的革命。
续集展示了监狱工作人员每月一次的换楼层操作,脑洞挺大,是失重悬浮状态,那么问题来了,难道监狱位于太空中吗?
续集是乌托邦模式,故事不像第一部那么清晰,故事讲得有些乱,结局没看懂,片尾彩蛋第一部男主出现的莫名其妙(不像是演员回归,而像是挪进来第一部没用到的镜头)。
续集虽然不咋地,但是看到了第一部构建的世界观有了新故事还是挺高兴的,毕竟第一部的构思太精妙了,一直很期待围绕这个世界观继续讲故事——前传、后传、外传……
本片在第一部架构的基础上丰富了一些细节,但个人感觉这部影片传达出的东西带着一些虚无或者说绝望,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救不了这个系统,理念执行的过程中总有偏差,只有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可能还有一点点希望。
在现实隐喻层面,影片似乎在表达:理想主义的炽烈会发展形成极端、严酷的社会,而自由主义的扩散会导致秩序的崩解与混乱,人类的社会组织无法解决现有世界的核心问题,只能陷入无尽的轮回。
传说中的“大师”或许一开始真的是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仿佛人类历史中无数的圣人一样,“以身饲虎”“割肉喂鹰”,在十字架上担负人类的罪恶,为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的“乌托邦”而奋斗终身,赍志以殁。
受他感召的“受膏者”除了继承了“大师”的理想之外,也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他制定并阐释这里的法律,建立起严酷不近人情的统治,然而“饥饿站台”底层的生活并没有改善。
压迫之下,人心思变。
在女主人公的影响下,为追寻自由的众人反抗“受膏者”建立起的秩序,但没有组织的反抗也只能放大每个人的欲望,每个人各取所需、以暴制暴,反抗以秩序的崩塌与混乱收尾,陷入“人相食”的可怕境地。
整个故事仿佛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微观缩影,也暗合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王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的嬗变。
王制只存在于理念中,只要每个人都只拿自己的食物,城邦中具有“金银铜铁”不同特质的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整个系统就能有序平稳运行。
然而历史的真实却走向了反面乌托邦,在其他政体间不断轮回。
而在精神层面,这个333层的监狱类似于但丁《神曲》中描绘的“地狱”,两部主人公主动下降又让孩子上升的举动可以联想到但丁《神曲》由地狱、炼狱进而上升到天堂的救赎之路,如果说主人公是但丁的话,那么两部都出现的老者类似于维吉尔这样的引路人,孩子则是贝雅特丽齐,主人公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才能走向天堂。
女主人公在弥留之际拯救了孩子,这一段或许是她精神层面的一种幻想。
人只有面对自己过去的错误,不断忏悔,洗净罪恶,才有重生的希望。
整体感觉比第一部差太远了,先不说情节设定,就是场面震撼程度以及演员表现方式都照第一部有差距。
但这部戏前40分钟一直挺有新意,规则制度执行者,每个设定都在挑战人性的贪婪欲望和弱点,就是越往后越奇幻了,讲点啥,目的是啥,前面的坑也没填上啊,又整新的思路,要逃出去,结果发现底层所有人都是逃出去的,然后带来个希望,循环往复,这个意义都早就知道了,没必要再强调一遍啊。
尤其吃了啥假死又复活的部分,没懂啥意思,纯粹的bug。
第二部就是第一部的前传没错了,感觉两部电影就是一个有序和无序的轮回,第二部加入孩子爬塔滑滑梯的场景应该就是像up说的那样体现有序到无序的状态,不过我更倾向于孩子是虚构的,也就是第一部的男主和第二部的女主在逃脱前就已经死了,站台带走孩子是幻象,第一部男主应该是在下降到足够低的层数的时候就战死了,第二部女主有可能在吃下毒画以后直接被毒死了或者跟着尸体堆被一块处理掉了,而且出了333层以后出场的都是前面已经死过的人,所以我认为到这个时候就已经确定他们凉透了,送上去的孩子可能就是他们心中的执念,对应第一部男主想做有意义的事,第二部女主害死前男友的孩子。
实际上第二部女主就是铁出生,之前监狱制定的法律是正确的,保护每个人的食物这样就有更多的人能够获得食物,虽然并不能保证底下的人都能够活下来,但是确实有更多的楼层获得了食物,而且只要遵守规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受膏者实力越来越强,最后就可以保证每一层都能获得食物而不饿死,而女主认为这里的法律只保护了每个人点的食物,所以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的人被饿死的情况,实际上如果通讯链能够完全建立的话,每个人是可以通过交换获得自己所需的食物,也就是说法律不仅保证了自己能够获得应有的食物,还可以保证自己有机会与别人交换其他食物,这里就体现出暴力执法机构的重要性,如果受膏者实力够强能够镇压反抗者,那么就不会有第一部男主遇到的状态,整个监狱坑会逐渐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但是很可惜两方阵营基本上是同归于尽了,前人牺牲建立起来的秩序毁于一旦。
有人提出异议说:女主并不是不想遵守法律,在她室友死前一直遵守的挺不错的。
她厌恶的是受膏者为了执行法律过于严苛近乎变态的管理方式,例如女主的男室友和女室友,一个吃了一口死去战友的食物,一个为了救人投喂了死去战友的食物还主动去进攻野蛮人,他们真的罪该至死吗?
绝对有比断臂或者处死更好的处理方式,她不是厌恶法律,而是厌恶这些和法西斯一样的独裁者。
其实我们把把视角代入监狱这个环境里就会觉得合理了,如果不严格执法的话每层人都可能会想出各种借口来剥夺其他人的食物,而且就这么严格的执法还只能保证食物送到170多层,如果人性化执法的话可想而知。
受膏者瞎眼说的挺明白的,你觉得正义的手段,对别人可能是不公平的,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全都出手就乱套了
这样会不会大家都不会死🥹,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就第一层的人组合n份,下一层的人接着组合。
如果餐桌上放着666份盒饭,很清晰平等,每个人就吃一份,那也会少点混乱吧。
归根结底还是把大家抓来监狱的人的错。
如果清晰分配成666份,还是有人多吃,那就是私欲问题了,要把多吃的人干掉。
这样用秩序派的方法还是合理的。
秩序派现在的问题是,选了吃李子的人会死。
(我不觉得那一桌子食物能够666人吃🥹)
结合第1部第2部来解析,为了方便介绍用前传来表示第2部,后传来表示第1部。
主要解析剧情中人物的一些细节,主要就是叙事的表层结构中人物之间的一些现实与幻觉分辨,还有真话与假话的分辨。
至于叙事中隐喻的深层结构,有很多人讲了,我就不说了。
先说结论,再说分析关于老头: 老头到底吃了几个月的人肉?
还有老头真的是像他说的那样环境所逼吗?
老头应该吃4个月的人肉,老头就是纯正的出生,压根不是环境所逼。
老头在刚到垂直监狱第1个月的遇见前传女主,这个时候是72层他刚到监狱第1天,而且他还能吃到食物,前传女主提出组队,他当场答应了,开始冒着生命危险,造反搞事。
他才不管也不相信什么秩序和长久,他就是天性喜欢为非作歹,按照后续他这个人物体现的理性来看,他这个时候决定这样干,其实是好处不大的,他依然选择这么做,这是个纯出生来的,纯粹是喜欢杀人破坏秩序。
并且第2天忠诚派断粮,他就带头提议吃人肉,然后他第1个月就只有第一天是吃正常食物,其他时间都是吃人肉的自由派。
按照这老头的在第一部也就是剧情后传开头中说他经历的层数72/26/78/43/11/79/32/8/132,乱战结局死了一堆人这个时候老头还属于72层,但维持秩序的忠诚派都死了,那就肯定会混乱,后转开头他和男主一起,他也说了48层是能吃到东西的,也就是按50层以后又没有食物了来推算,他应该吃了4个月人肉。
只不过还有一点,我没想明白:后面在大乱战中又杀死了同样破坏秩序系阵营中的老女人,为什么会杀老女人?
我不知道。
明明之前他和老女人在自由派吃人的过程中怀抱唱歌跳舞,但按照他这个人物性格来看,也可能是当时杀爽了,队友也杀。
还有老头后传时候说,他在132层坚持了8天,有更上层的人自杀了,和队友一起吃人肉,这这也是明显的谎言,分明就是他把队友刀了给吃了。
关于亚洲女人: 前传亚洲女人,应该是想维持第2步前传中的秩序,是秩序忠诚派的一员,她只杀破坏秩序和没有道德的人,她救男主是因为她感觉到男主存在善意,可能成为维持秩序的忠诚派,后面剧情发展也显而易见,符合这一点推测。
至于什么所谓的找孩子,亚洲女人自己从未亲口说过,也没有回应过,片中各种人会有真话和假话,这是其他胡编乱造者的假话。
关于后传男主 我觉得在第1部的后传中,男主的设定明显高位很多,他是一个很有人类之光的角色。
最后结局,抛开幻觉和隐喻的深层结构,后传中结局的小女孩其实是不存在的幻觉,后传剧情的表层结构,就是他和黑人队友一起死了。
关于前传女主 我觉得第2部的前传中,女主有多愁善感,比如她和两个狱友中的互动,但这是次要的,她这个人格最主要的是只要关切到她的自身利益,她为了越狱不顾其他人死活的,故意挑动事情,就是这个逼,直接和间接搞死一大堆人,总结判定,我觉得她是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
可能有佐证说她在自由派吃人的时候,她不吃人肉,但这绝不是她能洗白的点。
我说了不关切到她的切身利益,她多愁善感,关切到她的切身利益,她就是六亲不认。
最后结局,抛开幻觉和隐喻的深层结构,女主在大乱斗中没有受致命伤,吃了那幅画的碎片并不能让她在转换牢房时假死逃脱越狱。
转换牢房时释放昏迷气体,她是成功清醒了,还看见和躲避了监狱工作人员,但最后她还是中毒死了。
因为吃之前她没受致命伤,如果画的碎片只是克服昏迷气体,没有副作用,那她还是有体力逃脱的,但是剧情没有显示。
还有为什么说是中毒死了,而不是被老头给吃了呢?
因为她们转化层数是换到26层去,老头不用吃人肉。
剧情最后的小男孩也是幻觉,代表着隐喻的深层结构,在表层剧情结构中的现实是不存在的。
四年前,一部西班牙惊悚片横空出世。
凭借反乌托邦的奇观设定和生猛大胆的讽刺表达,它迅速火遍全网。
豆瓣上,它的口碑也低开高走,目前共有超过33万人评价,评分7.9。
这部电影就是有着“垂直版《雪国列车》”之称的《饥饿站台》。
时隔四年,这部好片终于等来续作,但口碑却遭遇滑铁卢。
爆款佳作扑街,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聊聊。
饥饿站台2El hoyo 2导演: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编剧: 大卫·德索拉 /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 / 埃戈伊茨·莫雷诺 / 佩德罗·里韦罗主演: 米莱娜·斯米特 / 霍威克·库区科利安 / 娜塔丽·特纳 / 奥斯卡·贾恩那达类型: 科幻 / 惊悚 / 恐怖上映日期: 2024-10-04(西班牙网络)片长: 99分钟
先为大家简单回顾第一部的内容和基础设定: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垂直的“监狱坑”里,一共有333层。
在每一层里住着2个人,提供洗漱、如厕和睡觉的简陋设施。
除此之外,这里一无所有。
在监狱坑的中间,是一个贯穿每一层的通道。
监狱坑的管理者,每天只为关在这里的所有人提供一顿饭。
这些食物被统一放置于平台上,从监狱坑的第一层,层层往下传递。
它们在每一层停留的用餐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
等时间一到,放置食物的平台将继续往下传送,一直到最底层。
或许会有一些投机取巧的人,想先私藏食物,等饥饿的时候再拿出来食用。
对此,管理者也有一套残忍的惩罚措施:一旦在非用餐时间发现食物,就会将该层的温度调到极高或极低,以此来逼迫每个人维护既定的用餐规则。
在这种变态的规则之下,每天的同一顿饭,却要供所有的人食用。
于是,越是靠近最上层的人,吃到的就是越精致干净的美食盛宴。
而越到下层,就只能吃剩下的残羹冷炙。
超过一定的层数之后,甚至连一根骨头都不会剩下。
这个监狱坑是谁设置的?
又由谁管理?
这些人是从哪里进入监狱坑?
这些问题,在片中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关于进入这些监狱坑的人,以及他们的食物选择,监狱层数的分配变化等等,延续了上一部的种种设定。
第一,这些入坑者都是报名进入,且进入时要先参加面试。
每个人在面试时要讲解自己的入坑动机,并且选择一种食物,以及一件可以随身携带的物品。
换言之,监狱坑里每天传递的盛宴,其实是每个人所选择食物的大集合。
第二,每一层共同生活的两个人是随机分配,初始分配的楼层同样是随机。
但在每个月底,管理者会把所有人迷晕之后进行重新分配。
如果某层楼其中一人死亡,会为其安排新的室友。
第三,管理者除了对每天的用餐时间、每个月的各楼层人员分配进行管控之外,不会对监狱坑里的其他行为进行干涉。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努力让自己活下去,并且防止被其他人伤害。
一个弱肉强食、等级森严的反乌托邦人性实验也就此展开。
在第一部中,男主角体验了三个不同的楼层,见识了人性的自私与卑劣。
最终,他为了将布丁/小女孩送回顶层,主动选择留在暗无天日的坑底,保留了一名理想主义者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抗争。
在第二部中,主角佩伦是一名艺术家,她在一场意外中害死了一个人,想要来监狱坑获得心灵救赎。
当她醒来时,发现自己处于24层,其室友是一个名叫扎米的中年壮汉。
初来到监狱坑,佩伦对这里的规则一无所知。
通过和室友及上层的人对话,佩伦逐渐明白了这里建立起来的新秩序。
不同于第一部中对食物的肆意分配和挥霍,第二部中的入坑者们主动制定了一条规则:每个人只能吃自己报名时选择的食物。
这样一来,即便每个月被随机安排到底层的人,也不至于忍饥挨饿,是最为公平的一种方式。
但在规则面前,总有一些拒不遵守的人。
于是入坑者们又附加了一条新的规则:如果有“野蛮人”吃掉了别人的食物,其他楼层的人就会层层传递消息,最终让此人接受“受膏者”的处罚。
所谓“受膏者”,来源于监狱坑里流传的一个传说。
传闻曾经有人身处监狱底层,但却挨饿整整一个月而不死。
不仅如此,此人还割下身上的肉给其他挨饿的人食用,这个人最后被大家奉为“大师”。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大师叫什么名字,目前处于第几层,但他的伟大事迹却一直得以流传。
而“受膏者”就是曾经接受过大师赠肉的人,他们拥有极高的威望,也成为了当前监狱坑里的规则捍卫者。
一旦有某层的人违背规则,偷吃别人的食物,“受膏者”就会通过传送食物的平台去到该楼层,执行最为残酷的惩罚。
轻则断手,重则丧命。
有了“受膏者”的介入,食物以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方式在各层间分配。
但由于监狱坑人员众多,且执行惩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总有一些试图浑水摸鱼的人,也使得这套规则并不能完全保证食物能到达最底层。
因此,越靠近最底层的人,依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难题。
在监狱坑的第一个月,女主角佩伦和室友扎米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到了第二个月,两人却被分配到了180层。
传送台到达时,已经没有任何食物。
经历了数日的饥饿之后,精神恍惚的扎米用带来的打火机自焚并跳下深坑。
佩伦经历了扎米之死带来的打击,也意识到了这套规则的局限性。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受膏者”借由执行规则之名,残暴不堪、豪无人性。
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为了改变既有的规则,佩伦不得不进行新一轮的反抗和逃脱……
作为一部高概念电影,《饥饿站台2》有许多隐喻。
比如监狱坑一共333层,每层2人,一共是666人。
在西方神学中,666被认为是撒旦的标志,这其实说明了所谓的“监狱坑”其实就是一个宛如地狱的无法逃离之地。
电影中还出现了一幅名叫《溺水的狗》的油画,其在现实中的原作是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画作《半淹没的狗》(Perrosimibundido)。
画中的小狗被淹没于流沙之中,只露出一个头悲伤仰望高处。
这其实也暗示了每个入坑者的处境:在致命危险的环境中起起伏伏,身体不由自己掌控,只有被命运摆布的无力和窒息。
此外,片中还多次出现了在监狱坑底,一群小孩奔跑玩乐的场景。
他们聚集在一个宛如金字塔的地方,争夺最高处的位置,胜者就能被人带走。
这似乎也在暗示,不论年龄、性别、身份如何,只要你进入监狱坑,就必须与其他人进行竞争有限的资源,陷入一场无止境的争斗游戏。
可以看出,《饥饿站台2》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高概念设定和关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抽象表达。
如果说把第一部看做资本主义寓言,以一种生猛犀利的方式展现自由无序的分配下,阶级的分化与矛盾,以及它所带来的人性的异化。
那么第二部则让大家看到,在引入法律(规则)之后,信奉原教旨主义的“受膏者”的残酷与暴政。
不管监狱坑以哪种模式来运营,最终受到伤害的都是处于底层的千千万万普罗大众。
从片中的时间线和细节来看,《饥饿站台2》似乎更像是第一部的前作。
但相比前作而言,在这部新作中却留下了更多的疑问。
比如监狱坑里的小孩是怎么来的?
为何死去的人都会在坑底重逢?
监狱坑管理者重新分配楼层时的零重力是如何实现的等等。
这些并未明说的谜题,让大多数观众感到晦涩难懂,这也是此片招致大量差评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饥饿站台》保留引人入胜的新颖设定,在奇观营造上也依旧到位。
只可惜过多冗杂的表达介入,让他未能进一步支撑起前作对于人性和阶级的辛辣讽刺,反而变得无比混乱。
加之大量抽象的隐喻和不明就里的结局,让整部影片的观感大打折扣,与前作的整体质感相去甚远。
它在情理之中的口碑扑街,也再次验证了一个道理:观众苦“狗尾续貂”久矣。
当年的《饥饿站台》给了太大的震撼,续集如约而至。
可以看得出来,续集是裹挟着更大的野心的,但是最后好像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
这种关于“人性”的思考,为什么一定要向《黑客帝国》致敬呢,导致了很多无法自圆其说的硬伤。
所以,不如把续集看成一次头脑风暴吧,撇开那些所谓的故弄玄虚,应该还是很可以发人深省的。
开局这个画面,大概已经预示了一切。
人类,就是在这无穷无尽的“攀登”中践踏了一切,一将功成万骨枯,老外,浅薄的把这一切都“送给了”努力,但后续的故事里头,大概又说了,“努力”并没有那么重要。
其实,仔细考虑一下这个规则,很有意思的。
记得以前看过类似的书。
说的是如何解决打饭时分配不公的问题。
基本所有的值日生都会不自觉的往自己的碗里多放一些,如果还可以,就替和自己关系好的碗里多放一些,这个团体里头,总会有关系亲疏的,由此必然引发矛盾。
等到其他值日生“上台”,报复是可以想见。
矛盾累积越来越多,就会“爆发战争”。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呢。
书中提供的方法是,值日生可以掌握分配,但必须是最后一个吃饭的,这样,大家就没有办法搞什么“小团体”了。
不得不说,这个解决办法相当的绝妙。
现在,试验放大了。
在这个饥饿站台上,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规则,那么食物必然是可以安全抵达最后一层。
但是,问题是,这么多层次,完全没有办法保障所有人都能“自我坚持”。
而“层次”是随机的,很难保证,那些没有吃到食物但捱过一个月的人,如果调换到“高层”,会不会选择报复?
其实,“随机”是个很缺乏逻辑的概念,因为根本没有操作的可能性,只能出现在头脑风暴中。
为什么不设定,谁违反规则,就自动到“底层”呢?
故事里头,回避了这个选项,因为,这或许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导致“卫道”无法产生。
故事里头的这个胖子,看起来很凶狠,但其实内心垮得一批。
一个i,就让胖子彻底崩溃了。
仔细想一想,真是这个“i”的事儿吗?
或许,他发现了一些“不可道人”的真相,才导致整个世界观的崩塌。
所以,胖子很快就挂了,这样的人,活着本身就很痛苦。
有趣的是,胖子其实没犯什么事儿,无非,可能就写了一些文字而已,这足够让“他们”害怕了,所以,“预防犯罪”。
女主,也是自愿进来的。
她,好像是为了所谓的“救赎”。
有点“不需要价值但非要上价值”的意思。
她自己也说了,只是需要点时间来“思考人生”,所以,一切都是她的头脑风波,也未尝不可。
你可以欣赏一下一个“神经不正常”的艺术家“没苦强吃”的倔强。
在这个设定里头,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则,是由上两层的人来进行“惩罚”的。
有监督,加上自律,完全可以让食物抵达“底层”。
然而,结果就是这么可笑,“底层”完全没有活路。
而规则制定者却得意洋洋声称,已经完美解决问题。
你解决个der啊。
胖子首先看不下去了,选择了以死明志。
自由是什么?
那些鼓噪“不自由毋宁死”的人,自己死了几个?
还不都是被打了鸡血的一个个丢掉了小命?
如果,所谓的自由,连想吃什么都不能吃什么,那这是什么样的自由呢?
胖子不能码字,否则就是文字狱。
我们挨打不能反抗,否则就是互殴。
甚至,你还不能用梯子,否则叔叔找你喝咖啡。
但是,你不想吃还不行。
这可能不是权利,但必须是一项义务。
否则,到哪里去找牛马呢。
如果,你对这些“设计逻辑”提出怀疑,那对不起,卫道士应运而生。
这些人,从天而降。
故事里头,从来没说,这些人下来平乱之后,到底是如何上去的,有意思。
其实,平乱的过程,无非是一场“力量不对等的较量”,最后,由负责司法解释的单位进行解释。
不用担心,法条其实是可以随便解释的,但,解释权不在你。
所以,“底层”朴素的理解,大多数都是错的。
建议大家,有空多学学法,不做法盲。
在所有法之前,先学好“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很多时候,你只是因为不懂“规则”,而丧失了维权资格,而“他们”从来不会提醒你,然后,表示遗憾。
老外的司法标志,好像是个蒙住双眼的女神。
这家伙,好巧不巧,也是自戳双目。
但是,言论……字幕没有截完整,大家凭想象吧。
女主决定反抗了。
但第一时间,就走了水。
这个告密者,是个很知道学习的积极分子。
但是,女主毕竟是有光环的,毅然决然的决定一条道走到黑。
说起来,她蛊惑的方式也很简单,无非是“大家吃顿好的”。
就这么个朴素的愿望,立马纠结了超越卫道士的人马,还真是神奇。
但是,这帮“野蛮人”还是低估了卫道士的智商。
人家,只要好好站在上头,然后清除所有的食物,等着他们恶毙就行。
你指望来一场公平的对决?
而且,“他们”会说,只惩罚主犯,从犯一律免罪。
充分发挥鼓动群众斗群众的战斗力。
一帮乌合之众,哪懂得这么高深的心理战术?
为了避免这种“一边倒”的局面,这里,故事刻意设计“随机”的规则发挥了巨大作用。
“野蛮人”里头的军士,忽然发现,咱们的下面,还有“他们”的人。
实在不行,咱们就吃“他们”的人,反正咱们是野蛮人。
这个设定,让野蛮人有了翻盘的机会。
只是游戏,当不得真。
现实中,早就一棒打死。
所以,整个故事只能解释成女主的头脑风暴吧。
那所谓的野狗,只是一个“精神”与“神经”之间的一个标志。
她到底做了什么,才需要时间原谅自己?
或许,这是每一个还能“反省”的人心中永远的禁锢。
我们都是自己的囚徒。
但“他们”不会,因为“他们”从来不反省,甚至听不得反面意见。
“饥饿站台”第二部看的有点失落,主要是没看懂,太抽象了。
饥饿站台2 (2024)5.62024 / 西班牙 / 科幻 惊悚 恐怖 /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 / 米莱娜·斯米特 霍威克·库区科利安没看懂,又看懂了的那种绝望的虚无。
我的理解是电影揉了三个部分:一、客观描述了社会现实环境跟遇到的难题。
监狱坑弱肉强食的野蛮行不通,需要秩序建立法律。
可推行、执行法律是艰难的,一是不能保证人人守法,二是演变成新的暴力、控制。
最终内斗,还是悲剧。
二、女主的视角探讨了现实中生存之道。
太守规矩或者太过自由都是不可取的。
拧巴的人生痛苦中挣扎。
三、传递“信息”的孩子,寄托希望的孩子,最终梦会破碎。
依然逃不出监狱坑的循环。
前面部分,衔接的非常好,如果每个人只吃自己的那一份食物或者自愿交换,就能保证每个人吃到食物,需要建立规则、秩序,引出法律的概念。
可是法律执行起来又很困难,这就必然得有惩罚机制,起到威慑,靠自觉是不能对抗人性的贪婪的,毕竟资源还是不够丰富,自己的食物只保证不饿死,日复一日的只吃一种食物也是很痛苦的事情。
从初衷来看,法律秩序是好的,但是普及到“333”层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断完善秩序的漫长等待里,底层依然在饿死,越在高层责任越大,他们得保证食物有秩序的送到底层,能做到这份负责人是高尚的,只是总会有违规者,理想的情况像是不存在的乌托邦,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沦落到底层的恐惧,就会有活在当下的享乐主义,自由派跟忠派的对抗也是必然的结果。
想要维护秩序,就得严苛的执行不然有破窗效应;过分严苛,看起来缺乏人情味,死去的人的食物必须倒掉,宁可浪费也不可以给有需要的营养不良的人吃。
威慑也就演变成新的暴力。
会吃人。
(电影里提到不倒掉食物只有少部分获利,做不到公平,死去狱友的食物不该成为我们的奖赏,其实我也是认可这套逻辑的,能避免自相残杀)所以核心,还是资源不够,也做不到绝对公平,生存是无解的难题。
女主既不是野蛮人,她前面是守规矩的。
也不是忠诚人,看到狱友因偷吃一块肉最后自我了解,她不认可忠诚人粗暴冷酷的处事方式,所以反抗,违规。
可受膏人断了他们食物之后她也没吃人肉。
拧巴的像每一个普通人。
任何极端都要不得。
剩下的只有在苦难中自我救赎。
估计每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都会怜悯别人的遭遇,却无力改变糟糕的局面,也没勇气成为彻底的坏人。
只能委屈,不满、无解、忏悔、和解。
救赎的部分我就没看懂。
女主因自己的疏忽而伤害了男友的孩子心存愧疚,虽然打赢了官司可过不了心里那一关,来到监狱坑算是对自己的惩罚,需要时间去忘记不愉快的经历。
最后也是坚持救下那个小孩来赎罪。
我只能理解为,电影是想说,人在一生中都会为做错的事造成的后果感到自责痛苦,受折磨,直到跟自己和解。
解脱了。
“你的旅程结束了,他还有一次机会”。
女主此时赎罪完也到了333层,只剩下等死,而孩子还有生的希望,有做选择的机会。
至于孩子的命运如何,是生是死,是做对了做错了,那是孩子的一生。
最让我绝望的,也没太看懂的就是那一群小朋友。
电影开始,各种肤色的小朋友在开心的玩滑滑梯,他们在监狱坑的环境里,却跟监狱坑是隔离的,并没有参与到残酷的资源争夺的生存当中。
直到结尾,孩子们争强滑滑梯堆成了山,乱七八糟,人仰马翻的,有些孩子摔倒,也玩不成了,跟开头天真烂漫欢乐的玩耍形成对比,最后进来两个人,把其中一个孩子带走,送进了坑里的床上,是不是暗示,孩子学会了争抢具备了社会属性?
是时候面对残酷的现实了?
而孩子就是监狱坑的希望,是“信息”。
跟第一部呼应,孩子是监狱坑所有人的希望,是把自己活在水深火热的境遇传达给上面的人的“信息”。
但如果这个“信息”也是上面的人设计的一环,那是何等的绝望?
人类终极命题,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未来,可这个孩子是被编排进来的。
希望也是虚无。
虚无是不存在的。
结尾一代又一代把“信息”传达出去也没能改变苦难的命运。
这是被编排好的命运。
第一部解构的太完美,监狱坑的阶层设计完美的契合了社会现状,不同的阶级能接触到的资源不同,而“出生”在哪个阶级又是随机的看运气的,在人性的贪婪、欲望、恐惧趋势下必然造成地狱般悲剧,所以他们想改变,想传递信息告诉设计监狱坑的人,不接受这样的设定,于是,他们保护了一个蛋糕,完完整整的送到上面,希望上面的人看到饿鬼一样的他们今天没吃蛋糕,这么反常的事情希望引起他们的关注,重视他们的需求,反思设定的不合理,可是上面的人拿到蛋糕只看到了上面有头发,难怪他们不吃,明天开始得更加注重卫生才好。
反馈机制是不奏效的,信息接收是不对等的。
所以第一部的最后,孩子成为了“信息”。
试图用孩子跟设计者,外部世界,或者上面的人沟通。
而第二部是想说,孩子也是一环?
传递信息没有意义,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最终会长大,只能参与到监狱坑的残酷。
又满怀期待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自己的旅程也就结束了。
如果没有看过第一部,直接看本片那是根本不可能看懂的,基础的世界观都没有解释一下。第二部给我的感觉就是只有人物没有故事,甚至这个人物也是很抽象,而是个故事,感觉上非常的形式主义,主打一个物极必反,极左引发极右 极右引发极左。还有一些宗教的,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云的东西。看完电影好像上了一堂政治课。
深邃,恐怖的人生旅途
除了结尾明显和1有关联想不起来了,其他没什么毛病啊。建制派,共和派,全能国家,民主国家,平民主义,浪漫主义全都有,让你照葫芦画瓢能画成这样吗?就你们看过点书和电影了,显着你们了我天女主天生就是中邪脸唐还是那么帅
第二部需要动脑子了,所以没无脑的第一部好看
【2024.75】看个电影感觉被上了一课
我觉得第二部比第一部更精彩啊,为什么分这么低不应该啊。明喻太多了惹人生厌了?太血腥太恶俗观感不好?如果第一部真的有到封神的程度,那第二部应该只比第一部差半颗星而已。
没想到胖子会自焚,被虚无吞噬殆尽前生命最后的绽放。这一部算是上部的前传,展现了秩序的建立和崩塌。
郭振玺执掌的CCTV广告部,曾有一则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后被登徒子之徒演绎成“胸有多大,舞台就……”具体到这部电影,终觉得它失败的原因盖因心太大。在新赛季,这位靠轻巧和锐利取胜的羽量级选手,已不满足于自己的轻盈,用各种食古不化的思想与概念填塞自己以达到预期的“自重”,时而冷嘲资本主义的可疑经济学,时而热讽等级制度和经济平等,还不忘对宗教狂热机制以及天然暴力的人性大放冷枪……一个续集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它想变得更大,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前作的意外走红是合理的。《饥2》不是《饥1》内容的延伸,也无心探究垂直地狱的起源及其运作机理,它只是为了挤压前作的成功。尽管有令人叹服的高概念,以及一些更加壮阔的血腥场面,但这个反乌托邦续作的骨头上没有肉,撑不起它的身体。
原来是前作啊!还是得地狱论来解释这底层的设定,毕竟这桌子明显不是666个人的饭量。残酷暴力的“法律”和野蛮派在这一月一变的随机职权系统里都难以维持哎
狗屎,纯粹的狗屎,竟然故弄玄虚两次,两次结局都是放个小孩在台子,也不讲清楚“未来”升上去有啥用,反正就是坚守了未来… 薛定谔的善良,害死楼下几十人不算恶,把小孩升上去渲染的跟圣人一样。作为前传一没把背景讲清楚,二故事讲的不清不楚剩一堆意象,看的老子感觉浑身有蚂蚁在爬,满心窝火,再看3我是🐶
设计大于内容了 网飞最近很多片都脱离实际了 非要在一个本该出彩的强设定类型片的框架里搞表达
勉强能看
故弄玄虚,狗尾续貂
的确比第一部多了更多的说教,但可以理解,导演在创作的过程中希望对“人类秩序”进行更深度的拆解和推演,资源有限,若是能以律法实现各取所需,就可以维持平衡,可实际上人类的贪欲是永恒无解的,各取所需仅能维持短暂时间,而且维持律法需要用铁血手段进行镇压。最终人们的反抗不光是对受膏者,同时也是贪婪,欲望的人性发挥作用,由此表明所谓的世界大同,经过近百年的验证,已然失败。作品还包括了不少宗教暗喻,有些看不懂,期待熟悉西方宗教的人能做出更深入,更容易理解的解读出来。
第一遍看的時候沒懂為什麼斷臂女知道懲罰如此殘酷還要破壞規定,第二遍重看的時候總算理解了。獨臂女原先的計劃是利用捕捉野蠻人,一直乘坐站台往下,找到度過鎮靜劑的方法,野蠻人的逃脫,意味著達金巴比第二天必定下來執法,女主不知道意味著什麼,但是斷臂女知道,她本想藉機往下逃竄,誰想女主是新人,拉住了獨臂女。我覺得這部電影作為前傳比作為第二部,這樣的排序更要來的壓抑,因為秩序不是沒有出現過,而是被摧毀了。
我感觉影片自己定位没搞清,就是个密闭空间悬疑片,玩的就是立意,非整得神神叨叨,百嘛不是,比起第一部多了太多故弄玄虚的东西。
这个系列真的再也超越不了雪国列车了。比第一部更抽象,就连比较期待的食物腐烂感也几乎没有,倒是扎堆的尸体和半死不活的人绑在那个板块上漂浮,隐喻得很到位。整体色调是红绿黑三种变换,没有明确的剧情,大篇幅的意识流对话,最血腥的是中段把几个人绑起来准备砍了食用()结尾女主挺凶猛的!!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吃人镜头,而且我不太喜欢这种怼脸几个人一直讲讲讲的拍法,主角们长得也都没啥记忆点,比较有份量的镜头不太多。第一部眼看着山珍海味一点点吃剩成残羹冷饭的对比画面更刺激直观,这边没有去拍菜,饥饿的意象就被淡化很多。
承上启下的定位导致一些设定和结尾的模糊,有一种需要续集去定义评价的感觉。而整体上确实有点像第一部的性转升级版,削减了一些上作的闭锁摩天大楼和阶级讽刺方面的惊悚元素,更重讨论人物情感和政治关系,反而还看起来有深度了一点。会想看看续集怎么圆。
看评论说这个律法是在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有明显暗示那就是肯定的。我觉得也挺像那个封印先知的,律法不能改变,忠诚者也就是各种形式的原教旨主义者,异端比异教徒还可恶,这里反正非者都是野蛮人,上部是自由和平等,这次是自由和规则吗。突然发现这个系列其实很鸡贼,把人类历史上那些个事画个皮,可以任意套进这个监狱里,第一部还挺稀奇,但这个皮也没画得多高明,要画几次也方便的很。
两部同补。有些电影120分钟看完,不知道它想说啥。有些电影100分钟,似乎每一分钟都可以暂停,去思考。“官僚制度”既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是当下环境必须执行时,个体所站立场产生的视角。1和2有点像贪吃蛇设置,那群孩子是希望也是循环,最底层可以看作归属,解脱?也许吧,只有死亡才能彻底摆脱。1比较凝练,2有点散形,略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