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火新闻线

導火新聞線,The Menu

主演:吴孟达,周家怡,杨淇,何珮瑜,姜文杰,唐贝诗,方健仪,庄锶敏,王宗尧,张建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6

《导火新闻线》剧照

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2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3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4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5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6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3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4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5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6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7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8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9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20

《导火新闻线》剧情介绍

导火新闻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视剧《导火新闻线》原班人马拍摄电影版,更加入吴孟达,前主播方健仪等增加新鲜感。 影片讲述囧报及闪报为了点击率的媒体斗争,却无意陷入了寻仇者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向政府高层请愿通过恢复二次申诉,作为媒体正邪两方是如何站在各自立场斗智斗勇,事态不断升级揭露出官商勾结等隐情,人质与寻仇者命悬一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去不返罗密欧与祝英台造梦师1971:音乐改变世界的一年家政夫三田园2残雪飞歌夕阳古惑仔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死了米兰达第二季成为米莉·布莱克共济会的秘密打倒他们燕阳春李白之天火燎原阴影之中吉屋叛变司机踢出一片天热血兄弟我知道你会在未来等我月色撩人逃亡者的末日东北恋哥最后曙光梦王国与沉睡的100名王子short一片冰心在玉壶夺命枪火外星人爆发恶棍之家第一季毛驴县令之移花接木

《导火新闻线》长篇影评

 1 ) 引起社会反思的一个电影

纸媒的衰败,现在媒体更多的是无下限的博眼球,看重点击率,完全丧失道德底线,一个个看图编故事,一个个记者和知音毕业的一样,毫无良知。

吴孟达这部电影真的狠狠的讽刺了一把社会,控诉着香港日益堕落的媒体环境。

讽刺了现在的这些垃圾媒体。

电影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究竟是否为了抢销量、抢点击率、抢收视,就可以放弃客观真实的报道, 忘记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前天网上看的,今天评一下,电影还是挺不错的。

 2 ) 用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导火新闻线》电影在豆瓣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刚刚及格,比起《导火新闻线》电视剧来说,它差强人意的地方在于起承转合得过于直白,不如电视剧那样丰满。

但还是应该给这部电影一个不错的评分。

吴孟达饰演的智叔,是片中片的灵魂人物。

七年前,17岁的女儿在平安夜遭富二代高建仁奸杀,证人在法庭临时改变证词,疑犯被当庭无罪释放。

老两口四处奔波,意图还女儿一个公道。

一年后,良心不安的证人找到智叔,告诉他实情,并愿意出庭作证。

重新燃起希望的智叔夫妇却被香港一罪两审挡在寻求法律途径的门外,绝望地说:“同一条罪时不可以告同一个人两次,律师说就算那个杀人凶手亲口认罪,法庭都不可以判他有罪,为什么香港会有这么愚蠢的法例。

”智叔仍旧不依不挠,绝食抗议,请求立法会修改条例。

7年来,因为他夫妇不放弃寻找惩治疑犯的途径,屡遭来自疑犯的恐吓与威胁。

最终,智叔走向了劫持人质要求对话立法会主席卢靖的道路。

尽管到了此刻,智叔仍旧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惩治罪犯。

告诉被胁持的同事,只要卢靖肯和他对话,就会放了大家,不会伤害他们。

这是为小人物立传,法律始终是他们解决问题的首选,其次才是犯罪。

杨改兰案也好,聂树斌案也好,通过时间的拉锯与当事人的坚持,最终获得公义,但生活已变,生命已逝,迟来的正义对他们徒有心灵安慰。

当然,这中间少不了法律人士的援助与媒体的推动。

然而事实是,现在的媒体还有多少是在真正关注这个社会的痛疾?

心灵鸡汤与八卦炒作才是这个时代博人眼球的手段。

为什么说智叔是这部电影的片中片灵魂人物,是因为这部电影主线虽多,但真正落脚的地方却是新闻媒体的操守。

囧报和闪报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

当智叔发讯息给妻子,告知行动时,妻子精神失控紧接着身体失控,开着的小巴车失控导致车祸,媒体记者纷纷拿起可以拍照的工具一路跟着小巴车跑,直到小巴车撞上一辆货车停下,所有人的脸上都是挖掘到大新闻的表情,恨不得将摄像机和手机穿过小巴车的玻璃紧贴着出事的人拍摄。

当围观人群过于关注车祸,忽略自己的孩子跑道道路上捡拾车祸现场的小玩具并玩耍的情景,在孩子的头上正悬着即将倒下的脚手架。

闪报的记者阿峰捕捉到这一幕,端好相机,对准孩子,默默等待脚手架的倒下吞噬孩子的生命。

幸而囧报的记者乐嘉辉发现,及时在脚手架倒下之际救出孩子。

愤怒的乐嘉辉大吼闪报的记者:“你还拍。

”这时,在电视台工作的智叔劫持了正在电视台接受采访、刚拿得十大青年实业家奖的高建仁与工作人员,声称在大楼里埋下了炸药,要求对话卢靖。

炸药一开始仅仅是智叔作为手段,并非目的。

乐嘉辉在车祸现场捡到智叔妻子的手机,明白所发生的事,翻墙进入被封锁的电视台大楼,与智叔取得联系,直播采访,挟持的前因后果便一一道出来。

几年前,政府是想要修例的,但几番周折整理出来的报告交到立法会后却音信全无。

这时的囧报记者开始查一罪两审的资料,查为什么“音信全无”。

被警察逮着的乐嘉辉,中断了采访智叔的直播,然而闪报立马接过了这项现场采访。

阿峰在采访中,并没有接着梳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而是从八卦的角度出发,告诉智叔,有称是他女儿的同学说他女儿曾经的名声有多差,这与高建仁“自愿发生关系”的说法一拍即合,这大大激怒了智叔。

尽管谈判专员一直在强调让智叔不理会,“可以关掉对讲机”,但闪报的记者显然不放过,继续刺激智叔,导致智叔将高建仁的头一遍一遍磕在地上。

为了点击率,囧报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开始以“挖掘高建仁的丑事”作为策略反击。

乐嘉辉问:“现在为了点击率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做?

”最终,高建仁父亲承认威胁恐吓智叔夫妇的视频并未从囧报流出,而是带到了立法会去,期望立法会能出面与智叔对话化解事件。

最终,在立法会的出面下,谈判员的从中协调下,乐嘉辉从胁持现场救出4名人质。

因为这时,智叔还有一件事情始终不想放弃,他想让法庭重审高建仁。

但闪报却在这时,将智叔妻子车祸身亡的照片上传网络,看到妻子身亡的照片,智叔再次失控,加上有人想从现场逃跑,智叔引爆了一颗炸药。

看到这里,我心里恨呀,恨不守操守的闪报,一再刺激智叔,使得事情刚刚出现的转机没了。

但智叔正是因为对法律还报有一线希望,尽管中断了与谈判员的对话,仍没有引爆大楼的炸药,而是限定午夜十二点前见到卢靖,还要问一问他为什么没通过修例。

囧报在这时查证到因为高建仁舅舅在立法会的关系,修列未通过的新闻,制作上传网络。

最终激起网友前往电视台声援智叔。

当谈判员与智叔再次取得联系,告诉他电视台门口来了几千人,他们都是他的同路人时,智叔那颗在绝境中奋斗的心才终于放下来。

当年他绝食抗议希望修例时,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人。

问乐嘉辉,能不能帮他写篇稿子,乐嘉辉告诉他:“我肯写也没人看啊。

”看着别人抱团抗议时获得新闻媒体的关注,他羡慕,说:“如果我可以像他们一样很多人在一起,互相支持一下,你说多好。

”互相支持,正是这一点让智叔这个小人物找到自己的希望。

影片的最后,立法会虽然通过了修例,却表示,这并不是因为单个案列。

承认我们的失误带给别人的伤害,永远是困难的,谁也不愿意低下他高昂的头颅。

囧报最终并没有在点击量上赢过闪报,接下来面临的会不会是结束?

不得而知了。

但闪报代总编方凝在事情结束又再提到的那句“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与《秃鹰和非洲儿童》那张著名的照片,值得我们再次审视。

想起今天看到@LifeTime针对中美关系写下的评论:媒体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无论中美哪一方的。

川普与蔡英文通话之后,美国、中国的主流媒体都是火上浇油,夸大事实,攻击川普。

川普也是个“一点就着”的个性,越闹越大。

事实上,川蔡通话之后,川普最贴心的竞选经理有一个正式声明,竟然被全世界媒体屏蔽了:这是一个错误,但我们不会公开说它是个错误。

中美媒体不约而同的选择激怒中国官方和川普,都等着看大戏。

保持饥饿,不是毫无节操地方大新闻,它的后面还跟着“保持愚蠢”,正如这句话的作者斯图尔特•布兰德所阐释的那样: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有希望人心才会软。

 3 ) 《导火新闻线》:试论当代新闻伦理的困境

《导火新闻线》这是一部近年来华语影坛少有的现实主义佳作,控诉着香港日益堕落的媒体环境。

智叔因自己的女儿被奸杀,但是杀人犯却因为找了假证被无罪释放。

当他找到真相再度要求重审时,却发现香港竟然没有一罪两审的规定,他日日夜夜坐在政府门口呈上“一罪两审”法案的申诉,却因势单力薄而无人问津,凶手却在判决后不久成为了“优秀青年”,what?

于是他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要求立法会主席通过一罪两审的法案,作为竞争对手的《囧报》和《闪报》就关于点击率和真相展开了角力…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但是对于一个即将迈入新闻行业的学生,对许多新闻媒体从业者来说,却很值得思考。

电影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究竟是否为了抢销量、抢点击率、抢收视,就可以放弃客观真实的报道, 忘记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1.媒介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冲突 一个“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往往发生在瞬息万变之间,当我们意识到事件的结果时,而我们往往可以在这些惊险的时刻采取行动来避免灾难的发生。

是名利双收还是选择道义,这是一个问题。

而在电影的开头,《闪报》的记者就因为想要抓拍一个女孩被脚手架砸到的镜头而放弃了救她的机会,而女孩却被辉爷所救。

但还有更多复杂的情况,并不是社会公德与个人名利之间发生的尖锐冲突,而是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

这在电影的另一个方面可以反映。

《饥饿的苏丹》 电影中出现了一张出自摄影师凯文·卡特之手的著名照片《饥饿的苏丹》,它刻画的是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女孩因为饥饿无力地趴倒在地。

而不远处,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虎视眈眈得盯着这个黑乎乎的、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她死亡的一刻吃掉她的肉。

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响:一方面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关注,另一方面,摄影者本人却也因此遭人诘难,他因为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而遭到谴责。

在拍摄这张照片的过程中,凯文·卡特静静地等待了20分钟,并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秃鹰受惊,待秃鹰展开翅膀,在拍摄完毕后,他才赶走秃鹰并看着女孩离去。

而这张照片在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之后不久,凯文·卡特就自杀了。

而他留下的仍有关于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二难选择。

如果是拍了这张照片,那么小女孩的生命可能已然逝去。

如果没有拍下这张照片,问题可能得不到重视,因此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要受苦受难。

作为一个记者,是应该真实地记录了自己所看到的情况,使这张照片得以传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拯救更多危在旦夕的人。

还是应该作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去拯救眼前这个即将消逝的生命?

就拿辉爷在电影中想要公布的这段视频来说,如果他公布了内幕,可能能将高健仁和包庇他的人绳之于法。

可是那就是想要的结果吗?

最终就能促成“一案二审”法案的修改吗?

他只想用这个来请求立法会主席出面而已。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智叔的问题,才能达成他的诉求,完成他修改法案的心愿。

身为媒体,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这才是这份工作真正需要的,去救人,而不是杀人,这更是身为公民需要做的。

我们是可以用所谓公理正义去审判一个人,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可是这个世界又得到了什么呢?

有些人觉得职业伦理很明显是应该服从于更具普适性的社会伦理,应当是一个“更合理”的答案,但是有些人觉得对于生命和人性的尊重始终应是第一位的,媒体应当始终以最大数人的福祉为第一要义。

而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社会伦理的合理性可能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导火新闻线》说一个哲学上著名的二难选择问题: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不过我们在这里把它变得更加复杂一点。

有两条火车轨道通往同一个地方,都很安全,不过一条早就不用了,另一条依然在使用,平时大人们都告诫孩子们不要在那条火车通过的轨道上玩。

有一天,四个小孩正在那条火车通过的轨道上玩,火车将要继续开往他们所在的轨道。

而在旁边一条废弃的轨道上,有一个非常乖的小孩听爸爸妈妈的话,正坐着看书。

现在你的面前有一个拉杆,可以控制火车变道。

只要你拉动这个拉杆,火车就会切换到第二条轨道,最终只杀死那一个小孩。

你不认识这些孩子中的一个,而你是一个扳道员,你的职责是负责火车的安全行驶,现在选择权在你的手里,你会选择什么?

如果不动拉杆,你履行了职责并且让火车正常行驶,但你将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眼睁睁看着不守规则的四个孩子在你的眼前死去。

一旦拉动拉杆,你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让火车没有沿着正常路线行驶,而且要为另一条轨道那一个无辜孩子的死负责任,但你避免了大多数人的死亡。

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对于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在两个不好的结果当中选一个,我想这大概是最悲哀的事情了。

因此,我并不在这里给出一个普适的方法论,因为很有可能在做出选择的瞬间,我们自己都来不及思考,仅凭着下意识去做。

借用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有时候,不是真实掩盖了自己,而是善良欺骗了我们。

2.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矛盾 电影中,《闪报》的记者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率,企图刺激智叔来诱导他犯罪,从而塑造一个“杀人狂魔”的形象。

他们不惜深度挖掘他死去女儿的花边新闻,甚至贿赂停尸房工作人员,将他意外身亡的妻子的遗照也上传到网上,导致他情绪激动之下引爆炸弹,炸死了一名企图逃跑的无辜人质。

戴安娜王妃 这不禁让我想要了新闻史上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一个污点:“戴安娜王妃之死”。

由于受到“狗仔队”的围追堵截,戴安娜王妃与男友多迪为摆脱一帮摄影记者的追逐,在巴黎发生车祸,双双身亡,司机也当场毙命。

“如果那些paparazzi(专门追逐名人的摄影记者)们不跟踪戴安娜,她的车不会突然加速,也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悲剧。

”10年后的2007年,当年的小报编辑——曾经就职《NewsoftheWorld》的PhilHall,终于公开承认,“感到对悲剧负有巨大的责任”。

而在Diana'sLastSummer即将公开的文档中,将披露数个为小报工作的自由摄影师的采访记录,“车祸发生后,整个媒体业陷入一种莫名的迷茫,每个人都感到愧疚。

”现代社会中,媒体是人们了解各方信息、实现知情权的主要渠道,法律保障每个人的知情权,因此媒体也应当致力于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但法律同时也保障每个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和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

因此知情权与隐私权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发生矛盾。

但是对于公众人物而言,这种隐私权倒显得无足轻重了。

首先,所谓公共人物是指“在社会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有突出成就或身份地位显赫或因罪行重大等原因,而被公众普遍知晓的人物”。

在处理他们的隐私权和大众知情权的矛盾当两种权利发生冲突时,秉持的是一种“利益衡量原则”,即衡量权利所蕴含的权利内容,根据利益的大小决定权利的配置,也即前者所带来的利益是否足以将后者所省略。

如果能,则承认前者,反之则尊重保护后者。

而我国的人格权法编第五十五条中也写到:"可以披露社会公众人物的有关隐私,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舆论监督。

""被监督人不得就此主张侵害隐私权。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和场合下,应当允许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入甚至对公众人物的攻击和侮辱。

但在上面“戴安娜王妃事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对于公共人物模棱两可的处理原则实质上蕴藏着可以造成悲剧的种子。

而作为监督者的媒体,犹如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就这样悬置在公共人物的头顶,游走在隐私权和知情权的边界。

因此,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个人的自律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导火新闻线》3.娱乐至死或者生存 在电影中作为《囧报》对手的《闪报》,通过制造各种博人眼球的新闻,尽管为新闻界所不齿,但却实打实地赢得了证明受众喜闻乐见的点击率。

而坚持自身新闻原则和价值观的《囧报》却面临着濒临倒闭的困境。

在量化研究的方法在社会学各种研究领域的拓展,数字在评判一个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市场化程度愈益高度发展,作为媒体的点击量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它不仅与各种广告收入挂钩,还关乎着一个媒体的影响力。

一些媒介为了争取受众,不惜专门挑选低俗的社区新闻,甚至选择新闻中的一部分进行片面报道以投其所好,不仅使得真相被掩盖,甚至造成了媒体本身引导受众功能的缺失。

这就是为什么简书永远是鸡汤王道,为什么微博热搜永远是一些八卦绯闻,为什么UC标题党总是“震惊”,为什么知乎live“十分钟就能带你看完一本书”。

我记得在《十三邀》里有一期,是关于许知远和马东的对话,在播出之后人人夸赞马东知世故而不世故,而许知远古板。

马东说:“娱乐是人的天生本能,所以任何媒体,都有动力去娱乐化。

”但我觉得这也不全对,市场化娱乐化固然没错,但不管是什么事都有个度,娱乐过度总会“致死”。

而对于媒体来说,如何在保证自身生存和娱乐化倾向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闻媒体对于社会大众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有着深入的导向作用,对大众形成潜移默化的思想、观念的导向。

因此,如果一个媒体被市场所引导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就失去了它本来引导大众的媒介功能,也违背了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应有的道德追求。

面对着迅猛发展的中国新闻事业,为了避免新闻困境的出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也提出了指导性的准则。

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第三条就从法律的角度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 “自觉遵守宪法、 法律和宣传纪律”, 从业务角度提出 “不揭人隐私、 不诽谤他人, 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要处理好新闻报道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第四条专门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出发, 提出 “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

但这一切还不够作为一种普适的方法论来指导新闻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坚守新闻伦理最终还是要靠行业自律来解决问题,虽然实现的时间可能会相对遥远。

但是作为新闻从业者,电影中周佳怡书在片末的一段话却很能发人深思:“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记者确实是“饥饿的一群”,但我们不能像饥饿的老鹰般,不顾一切去啃食一个快要饿死的小女孩。

我们必须有谦卑的自觉,求知的渴慕去处理新闻。

这样才是一个记者,一个传媒应有的态度。

致敬新闻从业者

 4 ) 还是电视剧版本好看

这部戏电视版本来就是细水长流来使人动情的,延续的电影版既要延续电视剧的剧情,又要配合电影的节奏,不容易。

没有看过电视版再看电影很容易有些地位感触不会很深或领悟到要表达的东西。

虽然是觉得电视剧版好很多,但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

最后强烈推荐这部片的电视剧版本。

豆瓣的评分也挺高的。

然后没有东西要写要凑字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5 ) 导火新闻线得窥行业百态一斑

电影中新闻界的百态万象其实算是现在这个社会中冰山一角,特别是在一个没有足够约束和监督的地方,更加的雪上加霜。

行业的压力,生存的需要让从业人员开始丧失自觉,残酷抉择。

就像产品的制造,消费者需要体验,需要质量,需要低价,甚至需要面子。

而制造者,需要销售额,利润率,占有率。

为了存着,他们拼命革新技术,提供新特性,当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方面遇到瓶颈时候,他们就开始在成本上做文章,宣传上做花样。

当然即使没有这些压力,他们也渴望更高回报率。

所以,为什么现在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差,功能宣传却越来越浮夸,是因为许多东西在失控。

而这种蝴蝶效应不是点不是线而是面,波及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是始作俑者,却都在深受其害。

回到电影本身,现实的网络传媒也许没有那么极端,但在滥和贱上绝不多让,看看各个门户网站那些下三路的标题吧,只是为了吸引你点击。

当年标题党也就是应运而生的。

最后,而我们的媒体则更多是在嗷嗷待命,令到必改。

最最后,又看到达叔真好,而且不是像以前里打个酱油就算。

 6 ) 我们还得向前走

法律的初衷是为了惩防罪犯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当法律错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机制保证双方的公正性,而媒体应该起到的是监督责任,却不是一场只有买卖新闻的报道,为了收视率而违背了“人大过于一切”的准则。

电影的主题就是围绕着一个幸福美满的三人家庭,在17岁女儿在平安夜在外被人强奸后暴力致死,由于证人做假证词而导致罪犯无法坐牢为由,但证人良心过意不去而同被害人父亲讲明了情况,但由于香港法律不允许“一罪不二审”的法条而不能再次起诉罪犯。

直到7年后在电视节目的时候,当时的“罪犯”来参加访问,然后就挟持了他,以炸弹威胁要求见立法主席,最后在网络舆论的帮助下,选择了释放人质,最后结果也是好的,伤亡减少到了最小。

 7 ) 导火新闻线:达叔用精彩表演引发人性与道德反思,向达叔致敬

下午各种刷抖音看达叔的消息,结果头条就弹出达叔去世的新闻,一代黄金绿叶没能战胜病魔,令人惋惜。

达叔不止一次说过,只要我不死,星爷还没有退休,就还有合作的机会,这一次终是看不到达叔和星爷再次合作了。

达叔塑造了那么多荧幕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多欢笑,看到他仍有几部作品尚未上映,真的是太拼了。

达叔在离开星爷以后也参加出演了不少作品,可能大家对流浪地球等高分之作比较熟悉,有一部剧版的sp名叫《导火新闻线》值得一看,有点类似韩影恐怖直播,讲述媒体人的辛酸故事。

达叔在里面饰演被害人的父亲,面对官商勾结,面对法律不公,那种绝望之下决定铤而走险的悲愤状态,演绎得非常好,还凭此获得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可惜面对秦沛、曾志伟、姜皓文、廖启智,还是没能拿奖。

媒体为了流量编故事无底线已不是秘密,再加上互联网时代效率远胜一切,一家名为囧报的公司,仍有一群坚持追求真实报道的媒体人在为之奋斗,可惜代价就是付出生命,最后只剩下拼命三小强了。

电影对于媒体人的对立和批判还是下了功夫的,例如闪报记者看到危险只顾拍照见死不救,为搏流量编写垃圾新闻制造假新闻等。

达叔的女儿心心七年前被奸杀,凶手就是青年企业家高建仁,他打通关系买通证人无罪释放。

奸杀案一年以后,证人良心发现找到达叔愿意翻供,但香港法律同一条罪不能告同一个人两次,达叔为了给女儿报仇,利用工作之便在电台埋炸弹绑架高建仁,并提出要见立法会主席。

面对这个爆炸性新闻,囧报和闪报也是截然两种态度。

囧报想报道真相,闪报却故意歪曲事实制造话题,加上特首发声明称不会妥协,警方强烈谴责达叔的行为,一时间各方角力开始了。

本来囧报已经给了达叔希望,结果闪报用一张他老婆今早出车祸死亡的消息,彻底熄灭了他的意志使其癫狂,这么做简直就是推人去死,太无良了。

幸好结局没有像恐怖直播那样毁灭,而是达叔最后被所有支持他的人感动放了人质,只是没有高建仁再次被审判的画面有些失望,但他的下场已经明了。

 8 ) 导火新闻线影评

很少有电影令我感动过,这部电影使我流泪。

一、有人说这部电影反映的是香港法律的缺陷,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反映记者这个职业操守,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反映公共事件的敏感易爆性。

然后就有人指责正义记者有这样那样的违反法律,(爬墙采访,截留证据,私自会见当事人),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反文明、犯法律的,应该谴责的行为,反过来反面角色激怒当事人作出犯罪行为,反而是无可指责的正常职业行为。

这帮人根本没有看懂电影,只是肤浅而幼稚的看到了表面现象下的浮夸。

是现代社会冷漠的代名词。

是我流泪的原因之一。

这些表面上打着反理想、尊法治的旗子,治肆意扩大法律的尊崇地位,其实内里其实是十足的法盲。

他们要不就是被法律表象迷惑了的羔羊;要不就是井底之蛙,自以为是的法治优越感,别具用心麻木不仁的自我膨胀感的宣示。

香港所谓的法治也是有局限的。

(一小撮港人)夸大其作用非常像是夜郎国里的国民,不见高山,不知感恩。

所谓法治大家都认为是和人治对立的东西,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我认为法治与人治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就像阴阳对立互生,没有绝对的法治,倒是容易见到比较绝对的人治。

从根本说起人治是本源的、先天的、人性的产物,人性是复杂的,是善与恶,是与非的混合体。

法治是文明的、后天的、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是融合的,是人伦的的选着。

法治并不代表公平,只是代表折中、平和。

位高权重的法改委,可以改变法律,也可以不改变法律,这是到底人治还是法治呢?

法治人定。

这才是法治最根本的来源。

二、新闻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人们喜欢冠以新闻人为无冕之王,其实质是社会的代言人。

新闻人的一言一行在描述着这个世界,新闻人有义务也有权利来揭示这个世界的灰暗和光明。

然而当社会冷漠的注视你的时候,新闻人也是无奈的。

当谭鋭智希望能像在大街上游行示威的人群那样,为自己主持公义的时候,作为良心记者的骆家辉却无奈的表示“不是我不想写,是没人看” 是啊!

没人看,为什么?

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被扭曲了,作为新闻人,市场被扭曲了,人性和人的行为当然也选着跟着扭曲,因为这样做风险低、效益高、符合利益。

在这个社会的冷漠着,我们被囚禁在理性里,看不到激情;被淹没在潜规则里,看不到光明。

比如闪报的行为,为了新闻可以无视一个鲜花一样的生命在眼前陨落,可以制造唯恐天下不乱的气氛,可以激发人性中的丑恶,没有新闻可以制造,有新闻可以别出心裁,一切为了点击率(即大众想看到的),一切都是在放大已经扭曲的价值观。

这样看起来很敬业新闻人是不是反社会的,是不是应该受到谴责。

然而现实只有良心才可以谴责他们。

这也是社会的本质,是人治的。

冷漠不是人性的全部,更多的只是对社会的反映。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这恰恰是新闻人的职责之一。

三、在电影里绑架无非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个弱者无可奈何的表达方式。

谭鋭智在上诉无门,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情况下,发动的极端的行为。

从人性的角度看,他是理性的,他的诉求合理,他的行为也是克制的,如果是极端的话,他在那个时候完全可以杀掉他要指控的人,或者杀掉所有人,这也不能不说是社会给予的后果。

现在为了这个合理的诉求,他家几乎死绝,女儿死了,老婆死了,还有自己的半条老命估计还得在监狱中度过,(在弹幕里看到有人天真的说谭叔无罪释放,结局是完美的,请扪心自问这可能吗?

)这是我的第二泪点。

恻隐之心人之皆有,同情弱者是人性本源,否者也不会有什么法治这些东东,因为强者不需要法律,或者是可以有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大家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丛林规则下生活就可以了。

但可惜的是,我们冠以法治社会的高帽下,总有这些那些的不和谐,四、我们的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这么做呢?

借着人民给与的权利,道貌岸然的在公众面前,打着公众的旗号。

首先表面上是维护更多人的利益(实际上在争取自己有利的政治利益),一本正经的通告绑架罪犯的恐怖事实、恐怖性质,全然不提或尽力回避事件的起因。

然后彰显自己的肌肉与沉着应对控制能力,谈判专家、狙击手、救护组、疏散组、幕前幕后忙忙碌碌,仿佛在等待有一场盛宴开席。

这和反面记者有什么不一样。

而在修法这个事件上却没见到一个可以承担道义的人,人人都为了怕惹事上身而纷纷避开。

可笑的是最后,靠一个记者的色相才得到一些确切的消息。

在修法这件事上没有人治吗?

也许是,他们没有做错什么。

都在法律的框架内。

错的可能是法律、是历史、是这个该死的社会,还有是该死的人性(这个时候他们会给你讲人性的恶,背后的意思就是你们需要我)、、、、、、、理由很多,但无疑冷漠,这就是现实。

这是我发现第三个泪点。

影片的结尾,法改委卢靖的一套官腔。

终于迎来了法律的修改。

我不知道这个法有没有追溯过去的效力。

其实知道了又怎,因为我们的大人发话了,不是为了你才改变法律的,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东东。

解读一下就是,你死两三个人的事太小,不足以让我们这些大人物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只是你碰巧了,我们就赶点工吧,争取半年完成。

够高傲吧!

这是我低四个泪点。

五、“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这个词很中性,可以有多种解释,积极的是要我们保持奋进的姿态,保持谦卑心态,反面的也可以是我们要保持兽性。

电影里有更加深度的解析,我想不外乎要我们保持对人性的敬畏。

结尾太理想使它失分不少。

在现实中的智叔,也许真的走上路不归路,或者被击毙,凶手依然逍遥法外(当然也有可能是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点燃炸弹同归于尽沦为正真的恐怖分子。

但对于智叔来说不重要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不要相信我们生活在理想的社会里,我倒是比较倾向于我们尚生活在比较原始的文明中。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保护自己的必要的生存技法。

我们不能参悟明天的我们会怎样。

需要信念指引,我们需要宗教高悬。

我们只是惯性的以为明天依然会美好。

殊不知在这个美好的背后,是一些人的无畏付出和流血牺牲。

但愿这世间不在冷漠,总有人得站出来,向邪恶说不。

向正义的新闻人致敬。

也希望在看影评的各位一生平安。

 9 ) 碎片

已经很少有关于记者传媒题材的电影了。

记者曾经是无冕之王,笔尖扛道义,揭露不平事,为民请命;记者也是过街老鼠(尤其是娱记),防火防盗防记者。

在一起挟持事件中,涉及对新闻报道职业操守的思考、司法如何回应弱势群体的诉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谈判专家的人性关怀。

着眼点丰富,增加了影片的厚度。

吴孟达与周星驰分道扬镳后,几近息影状态,这次表演中规中矩。

 10 ) 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PLACE. WE ARE NOT AFRAID.

嚴格D講,導火新聞線電影版其實都重有少少電視電影FEEL。

要比電影手法,當然重未比得上奧斯卡電影《SPOTLIGHT》(焦點),但係香港呢個娛樂至死既MARKET,都重有少少市場,都重有人寫到出來兼成功拍出來。

好可惜既係,導火電視劇版當初唔係人人都會一開電視機就睇到,只能網上看,所以受眾面唔夠廣。

如果唔係,我覺得呢部劇應該係香港影響力會更大。

香港拍到導火新聞線係因為有傳媒呢個都仲可以叫專業既行業。

當然重有因為反轉係大家都可以隨意去電視台舉板請願啦。

呢D咪就係香港電影拍到既野,其他地方拍唔到既野囉。

咁多年黎香港都總算出到一部講真真正正講新聞既劇集/電影。

其實導火新聞線電影版都係延續以群戲為主的風格,女主角方凝係電影版裡的作用反而沒電視劇整體咁出位。

樂嘉輝反而係呢次人質事件裡擔當一個比較重要既角色。

其實呢個故事核都幾黑鏡,雖然唔關科技事,但同樣都係討論緊媒體對人性/對社會的影響,重有社會上到底有沒公義。

尾片曲好好聽。

《We're not afraid》作曲、填詞陳詩慧。

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PLACE.WE ARE NOT AFRAID.蝦米音樂上可搜到。

小精采位:HAAAAAAAAAA毛記電視原來都有入鏡既咩點解我唔知!!!! 哈哈哈好正。

(1:15:00--毛記電視咪牌,個頭包紮作形象的人是毛記電視的"偽人",他既形象和藝名係影射方東昇)哈哈哈高登巴打齊齊出鏡導火新聞線電影好L勁(高登討論區係香港著名網上論壇)記者「查電話」係要去「交電話費」,從而查到機主名字,好野。

小問題:一、記者向立法會秘書處要立法會會議紀錄好方便喎。。。。。

可以立刻傳真??

(呢個是真的想問,我身為香港人我都唔太清楚,但政府好多紀錄的確是可公眾查閱,應該是可以的,我猜)二、談判專家既戲同佢上司既戲真係好生硬。

三、講普通話的閃報高層點解要企上車頂影相裝腔作勢,同樣的事情係皇阿媽做,編劇起碼會給她加上光環和正當理由啊。

其實電影版無左梁小冰真係差D。。。。。

三、裡面很多配角的演技比較不自然啊,反而是開頭死左既老婆應該戲好好架啊。

四、阿咩既然在醫院看住智叔的老婆已傷重不治,為甚麼這條線不繼續跟下去? 五、囧報除非報社係北區,如果唔係方凝咁快去完深圳又返黎? 起碼都三四個鐘頭啦........時間上太緊。

《导火新闻线》短评

仅仅往黑暗河里伸了一只脚,沾沾水了吓到收回来了。跟韩国的恐怖直播等等相比差太多了。知道是高父要挟打击报复浅尝辄止,知道是立法院议员包庇浅尝辄止。。。不敢深入的探讨和揭露整个社会,乃至政治体系的黑暗。。。。算不上一个好电影。太多的说教充斥着电影,看不出电影的深意。

3分钟前
  • W.史密斯
  • 还行

就是奔着“拍一个夸张的故事”去的。闪报总编放在网上的视频报格极低,这时候应该讽刺加嘲笑,另向看众摇尾乞怜,这样才能涨新粉懂不懂啊?吴孟达的演技在“得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之后达到巅峰。一直在吃东西的庄主编有点可爱。片尾彩蛋中,把拼命的记者彩色高亮做成幻灯片,一幕幕,有点唏嘘。

6分钟前
  • Hoxier
  • 较差

stay hungry 后面那句是stay foolish always stay hungry知会越来越贪心

8分钟前
  • Kowloon Tong
  • 推荐

两集电视剧质素,人物走极端,情节各种不合理的陡转。难道是不屑《恐怖直播》的娱乐化,所以制作上粗糙,重心都压在演讲和相信群众上了。新闻伦理和法理公义的讨论都落后美剧十几年,卖相又难看,这都能感动人,那只能说酒不醉人人自醉。

11分钟前
  • 山下猫
  • 较差

除了主题,除了吴孟达的演技,别的都一般。

13分钟前
  • 帝台之浆
  • 推荐

補記大銀幕 2年前. 吳先生演技無得彈.....周小姐太少機會......

16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就是两集电视剧而已。出发点好,但格局太小,想要针砭时弊,比起《熔炉》尚差了无数个《辩护人》

17分钟前
  • 呼啦呼啦
  • 较差

媒体的引导作用

18分钟前
  • 兔子小i
  • 还行

说教太重,不是用镜头讲故事,是用嘴讲故事。

19分钟前
  • 我是美工
  • 还行

以道德伦理为幌子,以狗仔三俗为核心,这就是你们香港记者“跑得比西方记者都快”的秘诀吧

24分钟前
  • 扭腰客
  • 较差

香港记者跑的就是快!

28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

《恐怖直播》+《夜行者》,happy ending版,但真的狠弱,有些情节太生硬,有些人表演太用力。

31分钟前
  • 李嘉欣
  • 较差

电影版讲了两条线,一条是香港小市民希望通过合法抗议获得立法会关注,修改一审终审制为二审终审,让因当时没证据被释放的杀死女儿的凶手再被审判一次。另一条是两个新闻价值观的较量,一边是看热闹不怕事大,一直在刺激整件事的价值观,另一边是即使没有新闻做但是也希望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观。

33分钟前
  • wei
  • 推荐

2017.2.20看完最后一星给新闻理想这个让我憎恨也热爱的行业

37分钟前
  • 羊小姐
  • 力荐

在追求眼球的网络时代仍坚守新闻伦理,仍坚信新闻改变世界的理念,对于学新闻出身的人来说,很难得很亲切,多加一星。

40分钟前
  • 慕鸥
  • 推荐

本片肯定了新聞工作的正面價值,發揮監察政府及爭取公義,可惜在爭分奪秒的行業競爭下,有些媒體走火入魔,漠視專業操守及新聞道德。可謂貼近香港時局,經歷多場大型的社會運動,社交網絡是傳播訊息的主要平台,網民的點擊率被媒體視作品味的指標,網媒經營者為了迎合讀者「需求」,失卻作為「守門人」把關的作用,大量以娛樂化包裝的新聞充斥,記者的道德操守亦被質疑,但很多讀者是邊罵邊看邊轉發,助長歪風。在這一點此片可謂用心良苦,有意在這紛擾的時代撥亂反正,捍衛新聞自由,呼喚觀眾的道德良知。欲制止媒體歪風,讀者要有更嚴格的道德要求,監察媒體,拒絕不負責任的資訊。

45分钟前
  • 听见流星的声音
  • 还行

周家怡演技在线,女2巨丑

46分钟前
  • 看万部电影
  • 较差

we are not afraid。自己也算半个媒体人,很多时候我会被上司质疑我的工作能力,因为我不懂得造新闻,写的东西没有传播点,根本赚不到钱。其实我一直都明白自己所谓的追求真相,是没人会关注的,反而是一些周边爆料更加容易吸引眼球。我就是那位囧报人。但是我想我不会轻易妥协,真相比数据更重要!

50分钟前
  • TK
  • 推荐

非常觸動,尤其是當下傳媒景況一點也不理想時,電影反映的是理想主義的折射。打一場逆轉勝,現實如此艱難,但盡力而為。

54分钟前
  • 小李
  • 力荐

挡不住的IP电影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招人烦,如果维基台的良心剧都被拿来拍烂的话,那么港剧和港片同归于尽就指日可待了

55分钟前
  • 离离塬上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