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有剧透。
未看过的同鞋为了观看乐趣请回避。
看过有疑问同鞋欢迎进来拍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很多人也抱怨看不懂,但仅仅因此而抱怨电影不好可有够白痴的。
看完的那天晚上我上网找了些影评,发现同志们的看法基本有:Teddy疯了,一切是他幻想出的/Teddy没疯,一切是演戏为了把他搞疯两种。
之后两天和看过的几个朋友谈了谈,倒搞出几个想法。
这是一部心理恐怖片,一部非常弗洛伊德的电影。
弗老说“精神神经症。。。
为潜意识的愿望满足”,而梦也一样。
从这点出发,仔细观察电影的细节,分析一下,不难得出结论:‘Teddy’,或者我们更该叫他Andrew,确实疯了,而一切是围绕他做出的心理学试验。
电影本来就是从他的视角拍摄的,主观的叙述外加梦境代表的无意识应该能说明真相。
1。
关于名字的暗示主角叫Teddy Daniels,看似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名字,太普通了,普通到不适合作恐怖片男主角的名字。
为什么用这个名字?
片中灯塔里院长Dr. John Cawley在纸板上标出了4个名字,虽然有点快(话说再详细再慢点就成了柯南的解疑了),让人一时反映不过来,不过可以拿来做分析的线索。
Teddy Daniels(主角) Andrew Laeddis(主角记忆中的杀妻凶手)Dolores Chanal(主角之妻) Rachel Solando(失踪的女病人/医生)仔细拆开名字中每个字母,可以发现Teddy Daniels = Andrew Laeddis,Dolores Chanal = Rachel Solando。
完全符合弗洛伊德梦之解析的那套词组合的理论。
而 Dolores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dolor是疼痛的意思。
Teddy是Theodore的呢称。
而Theodore来源于希腊语,是“上帝的赠与”的意思。
这都是够明显的暗示了。
2。
一切都是演戏a。
作为一个marshal,在监狱门前交枪的那幕,chuck那半天掏不出的样子只能说医生你这事先没排练好吧。
b。
Teddy激情询问医护看守人员,而他们那心不在焉的态度很可以说明一些事情c。
Teddy询问一个杀夫女病人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女的把chuck支开就为Teddy一个人写了个“RUN!
”?
d。
那个很老的精神病医生Dr. Naehring对Teddy说话的态度可有够亲切的,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温暖。
e。
那悬崖其实也满好爬的,看似瘦弱的 Solando医生都能爬下去,为什么那么多看似很壮的搜索人员不敢爬所以啥也没搜出来?
f。
Chuck建议Teddy乘乱去C区,当teddy碰到George Noyce时他可闪的真是时候。
g。
2个看护讨论额外演出费用时被Teddy听到了(此条来自wiki,我只有那么点印象)h。
那么重要的灯塔的守卫居然就一个人。。。
也真好koi。
Teddy对Dr. Cawley说他在悬崖洞中遇到Solando医生,而且他们永远抓不到她。
光头冷笑:确实我们抓不到。
j。
记忆/幻想中的 Andrew Laeddis长的实在是太魔兽了,有够不现实的。
可以理解为作为“善”的 Teddy(不喝酒又丧妻伤感的二战老兵+国家认证marshal)分裂出来的那个代表恶,导致妻子死亡的自己的分身。
而Dolores Chanal,Teddy之妻为什么疯了,亲手杀了3个小孩?
也许可以从“找到的病人” Rachel Solando身上分析。
可以想像,“teddy”参军前与Dolores有婚约,Dolores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点不正常了。
虽然人战后回来了结婚了有小孩了,但是Teddy精神状态不好有酗酒问题又经常出差(他是出差回来发现妻子杀子的,出差回来第1件事情倒是给自己倒了杯==),于是慢慢的Dolores就疯掉了。
Teddy意识到杯巨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悲痛之极把这段记忆给抹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Teddy和andrew两个人格。
k。
至于记忆是怎么被自动修正的。
我的建议是看south park “ Fish dick”一集cartman是怎么一点一点的改变自己的记忆的。
话说开头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镜头拍的有够影棚的,而电影从Teddy洗脸,然后看着镜子中自己的脸开始,“假”,“幻觉”的画面感一开始就开始塑造了。
(老马你向自己的电影致敬是吧!
)3。
借古喻今讲述二战士兵的战后综合症的电影,好像不多,也可能我看的不多。
不过见过第一批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美国大兵的情节,让我想起Godard在电影史1A中画外音说的:“如果George Stevens没有用16厘米彩色影片拍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尸山的场景,也不会有后来(回到好来屋掌镜)拍下的Elizabeth taylor在阳光下幸福的场景。
”他也讲到了“集中营尸山”的画面是无法“想像”,无法“表现”的。
对个人而言,纳粹军官企图自杀漫天飞纸片的梦境/回忆似乎有点过于“表现力”了。
而和妻子在一起的梦中房间里滴水=现实中天花板漏水漏他身上也过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性了点。
不过这不妨碍Shutter Island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原作写于2003年,写的是1954年的事情。
为什么选择战后这个人们已经达到普遍共识的年代写?
Dr. Naehring对Teddy提到的Trauma,指的是因为精神创伤造成的情绪过度反应甚至长期心理问题。
美军战后综合症已经不是新鲜名词。
这样的新闻有很多。
我可以摘抄几段:“美国防部统计显示,2008年至少有128名陆军士兵自杀。
今年年初至4月份,已有48名美军士兵自杀。
此外,五分之一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归来的士兵至今仍受沮丧、创伤性应急障碍和自杀倾向等精神疾病困扰,难以回归正常生活。
”“一些心理问题专家提醒说,陆军的这一计划更像是一种实验。
但他们也说,这项计划可以解答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能否教会人拥有坚强意志。
在一节“抗压力”培训课上,教官要求一级士官詹姆斯科尔和一名同学参加角色扮演游戏。
情景是筋疲力尽的科尔和战友们在一天快结束时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完成一个艰难任务。
”而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早已不是新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跃疯人院)便是经典。
只不过70年代之后,这个臭名昭著的手术才被放弃。
至于制造没有意识的国家杀人机器,恐怕不仅仅是科幻和漫画中的人才有的幻想吧。
为什么说Scorsese宝刀未老,借二战题材反映当代美国问题,也许是最聪明的选择。
电影最后“Teddy”为什么对“Chuck”说那些”I can't stop thinking, do I want to live forever and being treated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saint?" 的话,明明他已经想起了一切?
也许是因为他看着远处的Dr. Cawley,Dr. Naehring和狱长,就像他们所代表的政权军权和科学权威,统治着小岛这个一个孤立社会的最高阶层。
他明白了自己是永远不能逃出他们的掌心,而发疯并不能使他忘记痛苦的过去,并不能帮他逃离责任和命运。
他只能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机器,并继续作为将来的国家机器而存活下去。
什么世界是真实的?
活在怎样的世界是幸福的?
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
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
是该呆在真实世界的C区监狱,还是走向彼岸世界的孤独灯塔?
有答案么?
没有么,究竟我们的人生是在那个世界当中?
究竟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取?
选取的权利是我们还是人生?
当看到泰迪被医生揭开真相时的表情,我震惊了,心被紧紧的揪住,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挤压着。
挤压出心里最后的一点点东西。
莱昂纳多的眼神告诉我:他的世界崩塌了,一个他辛辛苦苦营造出来的世界。
多么熟悉的眼神,多么熟悉的情绪。
曾几何时,我所营造出来的世界不是也和他一样的瞬然间崩塌。
当泰迪带着茫然无助的眼神说出:我就是莱迪斯。
这种情绪,这种自己对自己说的语言,像什么?
像不像自己每一天醒来对着镜子要告诉自己:我自己是谁,这天是新的一天。
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当泰迪走向那个灯塔的时候,心中五味陈杂,是同情?
是解脱?
是羡慕?
是遗憾?
还是有着些许的小小感伤?
泰迪释然了,理解了,走向了现实世界中的最后一站,那个耸立在海角的灯塔。
真的释然了么?
真的理解了么?
是理解了现实中的自己,还是为了自己所营造的世界而义无反顾的抛弃现实呢?
这个问题,我们都无法回答?
也许只有泰迪自己心里明白。
现实的世界很真实。
电影里面的现实世界是一座精神病医院。
现实中呢?
现实中是什么?
就应是和谐平静的花园吧?
也就应是催人奋进的画卷吧?
还就应是真诚贴心的国度吧?
更就应是正常人的天堂吧?
没有麻木,没有冷漠,没有胡言乱语,更没有欺骗,也更没有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
多么完美的世界,不是吗?
电影里面的每一个病人在现实世界的精神病院每一天做着同样的治疗,每一天吃着同样的药品,应对着同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情。
不是很好吗?
不是正和我们现实中的每一天过的是如此的相像吗?
营造的世界很虚幻。
泰迪的营造世界里自己是一个检察官,妻子因为一次大火失去了生命,自己每一天活在失去妻子的伤痛之中,到禁闭岛是为了找到造成妻子死亡的元凶:莱迪斯。
充满着对自己妻子的无限眷恋与爱意,充满了对自己的搭档查克的信任和依靠。
多么简单的世界!
正如现实中的我们,每一天夜晚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床沿,享受着自己的每一分时光,回味着自己的每一件心事,看见记忆中的笑脸在朝自己微笑,听见记忆中的人对着自己喃喃耳语。
不是很简单吗?
虚幻的终归是虚幻的!
现实的毕竟是现实的!
但不知为什么现实总是那么残忍,那么伤人。
在想,要是泰迪不明白现实,而是一向活在他自己营造出的小小世界,那么他虽然是个病人,但是起码他会幸福,他会依然相信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会依然在寻找着杀死妻子的凶手,心中有着梦想,有着期望。
也许这样的他会看起来比任何人都正常。
()同样,我们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现实,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没有了那些欺骗,虚伪,离去,背叛,每一天都能够在梦中坚守者自己的小小理想,做着有些看起来不且实际的梦,看着记忆和梦中人的笑颜,听着他们在自己耳边轻声低语,这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呢。
但是为什么现实总是要让我们一次次的应对,一次次的想去逃避,而又一次次的告诉自己自己是谁。
一次次的满身伤痕的去应对。
泰迪最后仿佛大彻大悟一般的说出: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然后毅然决然的走向了灯塔。
一个介乎于现实世界和营造世界边缘的东西,进去之后的结果没有人明白。
也没有人明白泰迪以后究竟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
但是我明白,进入灯塔之后,现实中就再也没有泰迪这个人了,只会有一个没有记忆的行尸走肉,但这对于泰迪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毕竟现实世界是如此的残酷。
但是随之而来的呢,是不是也是泰迪营造世界的崩塌。
会不会连他自己心中的那一点小小的避风港湾都会随之而消失?
看到那里突然有一种很想流泪的冲动,替泰迪,也替自己。
不是吗?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营造世界,但是生活呢?
生活正在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中一点一点的抽离,让我们更加融入现实世界当中,让我们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 电影结束,久久不能平静。
心中所想的点点滴滴映入脑海,我们的灯塔在哪里?
能够让我们完全忘记现实的灯塔又在哪里?
我们究竟是就应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
还是就应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
而究竟什么是好人?
什么又是怪物?
是麻木的好人?
还是有思想的怪物?
我迷茫了。
真想能找到一个那样的灯塔,让我能够永远的去解脱。
但是当灯塔出现的时候我真的能够放下一切,像泰迪那样义无反顾的走进去吗?
想着想着,我麻木了,疲倦了,眼神也渐渐的模糊了。
门口传来领导的声音,又要工作了。
又一次把我拉回现实世界当中。
突然觉得领导长得和电影里面的医生真的好像,像的让我分不清他们谁是谁。
打开屏幕,茫然的对着闪烁的显示器,突然,我看见记忆中的人对我在微笑
韩寒说,有些人想做影响大众的艺术家,有些人想做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家。
显然,前者的难度在于继承发扬,不比生孩子舒服多少,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只有推陈出新,骑着前人的脖梗摘到更高的果,才有人觉得新鲜,才叫好拍巴掌,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而后者不光要继承,还需要颠覆,颠覆是件很危险的事,好比突然某人告诉你地球是囫囵个不成形的,你一定会觉得这位是傻逼,接下来保不准就要掏出张XX大法好的宣传单来唬你,小学生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嘛,你来跟我扯什么犊子,脾气不好的很容易就动手。
尽管人人都知道哥白尼伽利略那点事,都觉得教皇缺心眼,但古代换到了现代,宗教换成了科学,黄道婆换成了阿玛尼,就自信了,就笃定了,就挥舞着金科玉律,就叉着小腰理直气壮不让人说话了。
就拿《禁闭岛》这部片子来说吧,在我没看以前,就有个哥们器宇轩昂对我说,挺一般的片子,看开头就猜到结尾了,居然还有人看不懂,没劲。
当时我心里就有数了,刚开场瞧见莱昂纳多这倒霉孩子往精神病院里跑,时不时闪回又头疼的,就知道肯定又要来人格分裂加欧亨利那一套了,绕来绕去肯定把自己绕进去了,看到结尾,还真照想的来了,当时一股子智商优越感油然而生,感觉多少年电影没有白看,年华没有虚度,视线所及清晰而明亮,连影评怎么写都想好了,就顺着泰克尼克三部曲的路线走,杰克没死就有了第二部《革命之路》,露丝在第二部没自杀又有了现在这部《禁闭岛》。
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敢情影片前一大半剧情就是为玩观众的?
拾人牙慧还故作噱头,老马丁也忒不长进了,再往前捋,恍然大悟,闹半天您老在玩这手。
看电影比拍电影容易,看书的比写书的容易,这从来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前些年猫扑流行一句话,赵兄托你帮我办点事,看懂了门道的惊为天人,一时间到处传颂,说穿了很简单件事,正反念都成话而已,没什么了不起,但这么多年过去也没见谁写出比这更黄更隐晦的句子,赵兄和胸罩,酷弟和底裤,podi和ipod,玩一个词很简单,但扩展到一句话,难度就增加了不止十倍,扩展到一段话,一年时间都很难完成,人类有史以来多少能人试图写出一本正反读起来都能读通的书,但事实证明根本不可能。
我说这个是想说,逻辑从来都是环环推进非此即彼的单向线,将逻辑与空间结合,从线到平面,甚至成为三维立体,是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结局从来只有一个,要想得到多个结局,就必须要靠不同的选择来完成,要走向不同的城市,必须要经过路口,从来没有一条路线,可以不加停顿转折而同时通往两个方向,但这部《禁闭岛》做到了,或者说接近于做到了。
关于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想象,两个结局还是一个结局,A还是B的争论,诸多影评和帖子已经争论得够多了,双方都拿出了值得信服的论据,来说明对方观点站不住脚,其实结局并不重要,重要是的,通往不同的结局居然是通过一条路来完成的,而没有通过选择来完成,这本身已经称得上是叙述上的创举。
比起《记忆碎片》的倒叙述,《低俗小说》的伪环形结构等等革命式的叙述方式,《禁闭岛》走得更远,也更坚决,它试图让观众走进时间的迷雾中,由一条小径走向不同的可能性,你以为这条路已经将你带向了出口,其实却引入了更巨大的纠缠中。
这部影片恰恰在尝试着完成博尔赫斯一直试图描述的宇宙之谜,那就是世界是一团混乱,时间是循环交叉的,空间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像走进了迷宫,既丧失了目的,也找不到出路,而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却以为,所有叙述都应该指向一个含义,时间和空间总是在永远向前,原因总是对应着结果,所谓的谜底是我们所能相信的一切。
请不要再向我描述影片的细节,解释你相信的那种结局,和对此外种种可能性的否定,我了解它们都有道理,但却不是我想在这部影片中希望得到的,我相信也不是马丁在这部影片中试图告诉我们的,叙述的终点在哪并不重要,叙述本身才是影片的精髓所在。
我坚信,马丁的本意,是试图带给我们一条路,这条路上的所有经历天衣无缝,细节经得起推敲,而这条既没有交叉更不存在平行的直线,却能将我们引向不同的归宿,当然他没有做到极致,因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能真的完成,我们也从来对这种东西有个敬而远之的称呼,用来概括那些依靠我们天生的智商永远无法解释的事物,叫悖论。
所以在结局中他只能倾向于一边,将最合理的理由赋予其中一个,而将他尝试过的种种努力赋予另外一个,主观的介入使所有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因此,如果你问我更喜欢哪种解释,我选择其中对你来说不靠谱的那个。
上帝总是在我们通往真相的道路上设置一道又一道的关卡,但马丁通过这部《禁闭岛》告诉我们,在冲破关卡的战斗中,当代电影人也正奋力前行。
当深入精神领域的最深处,我们才发现一个问题:是相信自己更容易,还是相信他人更实际?
目的性地生活下去更重要,还是功利性地生存下去更划算?
本片前半部分让人无处是从,但是后面却草蛇灰线式地溯源到之前的每一个角落,让悬疑的张力扩展到极致,毕竟,一部够格的终究悬疑片不只是停留在观影过程中,更延伸到看完结局之后,依然留有解不开的悬念。
感觉是为小李子量身定做的类型戏,足见马丁对小李子的真爱。
配乐的氛围营造效果出众,极易带人入戏,甚至有超调的效果,剧情本身其实并不算复杂也难言精彩,后半段也大概能猜出结局,故事推进中亦真亦幻的暗示很值得玩味,镜头语言很丰富,细节也破费打磨,开放式的结局让人唏嘘,小李子也够拼。
在医院的角度,即使是面对一个即将要接受手术的病人,也不让病人觉得是是被强迫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治疗,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病人的角度,活在童话世界是对身边人的折磨,但当知道真相时对自己是极大的痛苦。
最后,这部电影给了一个两全其美的结局,病人自愿接受手术,医院的治疗成功了,而对于主角来说,放下痛苦,这也是最好的选择。
《禁闭岛》是一部探讨精神与行为的悬疑惊悚片。
导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泰德·丹尼尔的幻觉和梦境,大对比度的色彩和慢镜头的使用成功的营造了影片诡异神秘的氛围。
德国军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奥斯维辛集中营路边冰冻的尸体,孩子们在泛着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怀中妻子流着血的身体化为灰烬,这些血腥唯美的镜头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极富视觉冲击力。
片中,莱昂纳多的表演精准有力,延续了他在斯科塞斯电影中惯有的硬汉形象与黑帮气质。
禁闭岛》的气氛营造,从片头随派拉蒙标志出现的第一个音符就已经开始了。
斯科塞斯如工匠一般一刀一凿地将现实剥离开来。
泰德在二战后十年罹患的战争创伤由闪回得以表现。
“战后创伤休克症候群”的典型症状可从片中那些身着普通西装领带,烟不离手,压低帽檐走进大雨并装作神情自若的男人身上一一呈现。
一切细节都预示着令人不安的可怕秘密,泰德的自信和自我被不断蚕食。
而这一切在导演的安排下都无懈可击。
《禁闭岛》是一部上乘的心理惊悚电影,该片强调电影视听手法的运用,通过镜头运用、听觉效果等将影片的紧张恐怖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
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将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小说《隔离岛》改编为《禁闭岛》(Shutter island,2010),电影上乘,但是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令我有兴趣读一读小说版,查找缘由。
想不到,马丁斯科塞斯非常忠于原著!
由于记忆犹新,四百页的小说我两天就读完了,电影中唠唠叨叨的解释性对话都来自原著,一字不易,当然有些幻想段落是删减了、改动了,甚至乎另外加上一些。
而小说本身有很强电影感,几乎是为拍而写——情节紧凑、时限为四天、笔触流畅明快、甚少冗长篇幅的描述性段落。
小说走心理惊栗路线,有足够的流行元素,似乎小说只是电影的准备而已。
原著的缺点是情理不通,电影也只能照单全,一个病患能不能编作如此密集而复杂的故事和对话呢,难以置信。
角色扮演(Role Play)的设置也欠缺说服力。
但撇开情理通达与否的问题,《隔离岛》和《禁闭岛》的优点,除了心理惊栗的力量外,更在于它具有深层意义。
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教我想起德国表现主义经典默片《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1920),主角Francis追寻真相的过程其实是探入疯狂主体的内心回溯,求真的意志终于不敌非理性的力量,克拉考尔(Siefried Kracauer)在名作《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From Caligari to Hitler:A Psychological History of the German Film)一书已分析出电影中卡里加利的操纵和希特勒的掌控一脉相承,暴君(tyranny)主题昭然若揭。
《隔离岛》和《禁闭岛》在剧情上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貌有相似,但意义不同,希特勒不是必然终局,反而是暴力的源头:这是关于战争和家庭悲剧带来心理创伤(trauma)的作品,泰迪面对非理性的极端暴力事件(纳粹的达豪集中营和灭门惨剧),如何解除心理的阴影呢?
他编码、幻想、逃避,人作为暴力事件的目击者及承受者,其主体性已经自动瓦解了,人因为强大的心理冲击陷入疯狂,需要外在的力量修补。
考利和席恩医生一心用新方法帮助泰迪,最终不得不说服他接受现实,正视未能忘记的心理创伤,而结果成效却是暧昧的,大概是失败了。
《禁闭岛》中,泰迪和奈尔林医生有一段英德双语对话,戏院的公映版本没有中文字幕,教人纳罕。
翻查《隔离岛》,对话是这样的,奈尔林问泰迪「信神吗?
」泰迪先以问题答复:「医师,你见过死亡集中营吗?
」再说「等你哪天见过死亡集中营,再回来告诉我你对神的感想吧。
」是的,阿多诺(T.W. Adorno)说过奥斯维辛以后诗已不复存在,劳德瑞(Dori Laub)也指出「二次大战的心创与暴行,使文化价值、政冶传统、社会规范、国家定位、经济投资、家庭组织都失去其意义与指涉。
大屠杀乃一分水岭事件,带动所有价值的隐然革命与重新评估。
」(详参《见证的危机:文学、历史与心理分析》)不单如此,更有人进而问道祈祷是否也已不复存在……许多受苦受难的人问,上帝在哪?
《隔离岛》没有留下非常深刻的教益和回答,丹尼斯勒翰给予的唯一答案就是正视自己,承认一己的罪过,由此更加教人佩服马丁斯科塞斯的增补,《禁闭岛》的结尾中,泰迪脱口而出一句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原著没有这一句,且明显对应《蝙蝠侠黑夜之神》中two-face的名言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道德判断是人的底线之一,之前泰迪与守卫长的对话表明他倾向人是道德的,不倾向人是单纯暴力的 (也是原著没有的)。
《隔离岛》和《禁闭岛》的世界没有神,人间世的邪恶力量无比强大,求生重建的能力失却了,无法逆转。
《禁闭岛》中泰迪选择了道德,在濒临崩溃的边缘上,他最终的归宿除了治疗,就只能是灯塔,即是一种螺旋形向上的力量,在黑夜的海上前进的依据。
丹尼斯勒翰就是欠缺了精神上的高度,马丁斯科塞斯却有,而且凭一个意象就能够表达出来。
LEONARDO所扮演的男主角,曾经是一名参加过2战的战士,他曾经亲眼目睹过纳粹集中营中,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暴行,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来,并且他也目睹了纳粹集中营头领由于笨拙的自杀方式,导致在开枪自杀后并没有立即死去,电影中男主角看着濒死的纳粹头领在用尽一切办法想再次拿枪自刎时,选择了把手枪用脚挪开而让纳粹首领在自刎一个小时之后才死亡,并且当有一个纳粹俘虏由于紧张想要逃跑的时候,他所在的队伍毫不犹豫的将那些纳粹俘虏尽数击毙,他所经历的一切让他患上了所谓的战后精神综合症,这种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酗酒,等等,具体的可以自己去看看其他资料。
再继续回到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当年的《孤岛惊魂》(尼克.基德曼演的那部)一样。
男主角其实是这个精神病院里患病最深的一个患者,因为他有着很明显的双重人格,也就是所谓的分裂的人格,这个人格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Andrew Laeddis,就是防火烧了他家,熏死他妻子和孩子的那个人;另外一个是Teddy,也就是他幻想中的那个执法官。
故事的起因是,他战后回到家乡,和自己的妻子结婚,并且有了几个孩子,而他由于有着强烈的战后精神上的表现,使得自己对于他的妻子,孩子虽然很在于,但是却疏于关心爱护,这直接使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导致了他的妻子在长期服用药物的情况下精神失常,终于在某一日,她的妻子精神病爆发,亲手溺死了自己的几个孩子,而当他回家目睹这一幕的时候,由于过分的悲伤难过,在精神极度紧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妻子的命运,并防火烧了自己的房子。
这一点从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来,有一幕是他搂着自己的妻子,在满是烟尘的房间里,他妻子的腹部在流血,这足以说明他的妻子并不是被烟熏死,或者被火烧死,而是被他枪杀。
接下来,在这种精神状况下,主角出现了所谓的人格分裂,并且极度暴力。
他的意识分为了两个部分,上文已经提过。
他不断的站在自己善良的一面而寻找自己凶残的另一面,这样的精神状态使他自己很难分辨出来,到底什么是真相,自己所寻找的真相是什么,因为他活在了自己思维所创造出来的世界里。
原因很简单,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妻子死于自己的枪下。
接下来,他应该是被送往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我们知道,在80年代之前,治疗这类精神病的一般方式是利用药物和外科手术。
药物一般无非是镇静剂之类,而外科手术则是前脑叶蛋白切除,这中外科手术一般目的在于让人失去记忆,失去直觉等等,简单来说就是成为一个傻子,没有痛苦,没有高兴,开心等一系列的感情意识(看过影片《飞跃疯人院》的朋友应该能了解,只是后来这种手术由于缺乏对于人的基本尊重而被废除了)。
影片里所有的安委会(大概就这个意思了)成员一致认为应该让男主角进行这种手术,但是他的这家精神病医院的院长以及他的主治医师,也就是电影中男主角自己想象中的助手,来自于西雅图的那人,都极力反对,因为他们在尝试用另外一种办法治愈这种疾病,也就是角色带入法,role-play,也就是常说的角色扮演,他们希望创造一个男主角所臆想出的空间,时间,让男主角在这段幻想中逐渐情形,走出幻想,从而真正的意识到自己,于是,影片的第一幕开始了,也就是所谓的角色扮演治疗方式正式启动。
男主角的幻想中,他性格中邪恶的那一面的具体指代物---Andrew Laeddis,去到了在禁闭岛上的那家医院,而他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溺死自己孩子的那个母亲从医院里跑了,这样,他人格中善良的那一个人,Teddy,联邦执法官,便有了去禁闭岛调查的理由。
于是,他带着幻想中的助手chuck,其实就是他的主治医师(Lester Sheehm),一起来到了禁闭岛,而从他在船上时,晕船,不喝酒,就可以看出,他的潜意识里非常的惧怕水,因为他的孩子正是被自己的妻子溺死的,并且他不喝酒,因为正是由于酗酒导致的家庭生活不如意,这点从他一到家先喝酒就能看出来。
来到小岛之后,小岛上的狱警们如林大敌,而男主角却对这点嗤之以鼻,因为他认为联邦法官的到来还不至于如此,其实,狱警们这正防范的其实不是正是主角本人,因为他本身是一个退役的战士,联邦调查局的侦探,经历过人格分裂之后已经成为一个极端暴力和危险的人物。
而进入医院大门之前,有一个缴枪的情节,可以看出,主角卸枪的熟练程度和他的助手是截然不同的,因为那人并不是什么可配枪的执法官,而是一名医生而已,而这个所谓的穿帮让他的“助手”用自己只是文职人员所掩饰过去了。
当男主角在医院内进行自己臆想中的所谓“调查”的时候,他发现,那个溺死自己孩子的母亲“瑞秋”不见了,而在床底下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根据第四条规则,谁是第67号病人。
其实这正是男主角在自己潜意识里追寻的目标,到底第67号病人是谁。
其实答案很简单,正是他自己本人,这一点在后来他的“助手”在悬崖边给他一张入院档案的纸上可以看出来,他的医生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男主角自己并不承认罢了。
关于第四条规则,后来电影中在灯塔那里,医院的那个光头院长也给他讲述了,其实那些名字都是从他名字和他妻子的名字中重新排列字母组合而成的。
电影中失踪的瑞秋,其实就是照顾他的护士,后来从他在床上躺着,而那个护士则在一边端着药盘可以看出来。
之后男主角在他的世界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首先是那个用玻璃把给自己父亲看病的护士脸划破的人开始,他问那个病人是否认Andrew Laeddis的时候,那名病人显得非常害怕,紧张,不敢说话,其实那个病人是认识男主角的,也深知他的暴力程度,可是男主角却知道对方不能忍受那种用尖的物体摩擦东西的声音,却故意用笔在纸上摩擦以发出声响来激怒,恐吓对方,由此可见男主角的恐怖程度,这样的结果使得后者在极大的愤怒和恐惧之下说出了那个把自己的孩子溺死的人,应该受到极刑,甚至应该被毒气毒死,而这句话深深的刺激了男主角的潜意识,应该说也是一个让他治愈的一个开始吧。
而后他“审问”的是一个典型的大妈,那个大妈可能是精神病院里,除了医生护士警卫之外精神最正常的一个人了,她只是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亲手结束了自己丈夫的姓名。
她告诉男主角,那个所谓的瑞秋把医院里的每一个人病人都想象成了自己的邻居,赋予他们社会的角色,这正是想让男主句意识到其实他本人就是如此,但是当男主角把Andrew Laeddis是谁这个同样的问题抛给她时,善良的大妈知道他已经没救了,估计要被进行那种切除脑叶的外科手术时,支走了他的主治医师,在纸上给他写了一个字母“RUN”,意思让他赶紧从医院里跑出去,因为不久之后他会变成一个傻子,什么都不知道。
再后来影片还有一个情节,男主角要求医院开一个什么会,讨论关于走失的瑞秋以及她本人因为放假而回家的主治医师的什么事,结果当他紧张的进来时,发现大家似乎却并没有太在意,他很生气,询问这是为什么,而大家却都觉得可笑,现在想来确实如此,一帮正常人在讨论一件没有的事,没有走失的瑞秋,而所谓瑞秋的医生其实就是他的助手,而男主角却在那里煞有介事,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啊。
剧情接着发展。
男主角让医院的警卫们去海边寻找瑞秋,结果那帮狱警为了配合他不得不去寻找,当他提及为什么不去灯塔那边的山上也搜寻时,警卫们的回答是那里的路不好走,而且马上要来暴风雨了,改日再说。
而之后的电影给我们阐述的确实,他仅仅一个人,在没有借助任何登山工具的情况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爬下岩石,并且还找到了一个因为不满医院对病人实施外科手术而逃跑的女医生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去那里根本不费什么力气,只是警卫们认为他所幻想的一切都是假的,根本就没有瑞秋,去那里能找到什么呢。
之后,“瑞秋”找到了,她其实是一名护士,在和男主角的谈话中,不断的提及溺死的孩子,亲手杀死自己的配偶,并不断的询问他“你是谁”,就是想通过这些刺激让主角认识自己,可是依旧,没有成功。
之后,男主角的医生,也就是他的助手,只有通过另外一个手段,就是让他进入他思想中所谓的“C区”,他们安排了一个假停电的情节,让C区如入无人之境,而让他相信医院能够停电的情节在之前他要求医院开集体大会的时候,那些人已经透露给他了。
而后,他和他的医生来到了所谓的C区,C区是一个看管有着重度精神病患,而且极其危险的病人的地方。
来到C区,医生们首先安排了一个病人,对他进行心里暗示,那个病人告诉他,他不愿意离开这里是因为他已经在这里太久,而不愿意去接受外部世界,他不知道什么是氢弹等等。。。
目的就在于让他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与世隔绝,和上面的情况一样,没有效果。
后来,医生借故离开他,让他自己去找那个叫George Noyce,就是他所说的大学生,试想一下,如果不是George Noyce自己告诉男主角自己放火什么的事,他又怎么能从外界得知呢。
后来男主角轻易的就找到了后者,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男主角也是生活在C区的一个患者,并且是最重度,最危险的那一个。
男主角和他的谈话也是围绕这Andrew Laeddis是谁而展开的,后者一直在暗示他其实那人就是他自己,告诉他其实这一切只是一个针对他的游戏,他只不过是迷宫里的白鼠,除非他意识到事情的真相,真正放下自己妻子溺死孩子,他杀害妻子的这个事,否则他将永远离不开这里,也就是永远无法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
他之后问及Andrew Laeddis到底是谁的时候,后者也似乎指明了就是他,而且他脸上的那些伤也是拜主角所赐,因为后者曾当面指明过他就是自己所苦苦追寻的Andrew Laeddis,结果是主角不信,反而给他了一顿痛打。
这一招失败以后,后者只能把最后的一切线索指向了主角心目中的“灯塔”。
尾声。
主角在灯塔里,男主角见到了他的“助手”和院长,二人最大程度的向他讲明了事实的真相,包括那些字母的组合,那些照片的来历以及他的真实经历。
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怒不可亵,甚至准备开枪将二人打死,可是却发现,其实他的那把枪不过是一个玩具而已。。。。。。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所谓的那种非常BT的手术室,却只有区区一个警卫,并且警卫在缴械之后还问他“你该不会杀了我吧”。
结局。
一觉醒来,在自己所幻想的世界里走了一遭的男主角,终于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究竟是谁,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我们也从他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
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已经说明他已经在这种治疗的方法下完全康复了。
可是,结局的意外却将这个影片推向了高潮。
在第二天的清晨,他的主治医师,也就是他的助手,坐在他的身旁,却意外的听见主角仍旧叫他查克,仍旧跟他讨论计划逃离这个岛的事,在医生和院长眼神的交汇中,可以看出,医生认为主角的意识还是不清醒的,他们的计划应该是失败了。
这个所谓的计划,院长说过,就是于病人进行沟通,试着去听他们说话,试着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阴影,而不必接受外科手术。
可是主角的这几句话,让他们彻底失望,从而不得不接受让他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案。
而后,男主角站起来,慢慢的走向将要带走他的几个警卫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Which would be worse?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哪一样更差些呢?
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个人一样死去”。
当他的医生听见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知道了主角的病已经完全康复了,只是,男主角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他宁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亡也不愿意背负这那样沉重的思想负担而生活着。
因此他选择进行外科手术,去除掉自己的记忆,思维,感官,意识,因为康复前的他不愿意去面对,而康复之后的他却无法面对,而他的医生,则是默默的,尊重了他的选择。
全剧终。
其实,影片的一些思想,观点是很发人深思的。
当主角最清醒的时候,其实也正是他自己最悲伤的时候,自己的妻子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进而自己又亲手结束了爱妻的生命,这样的结局,需要去承担,会对人造成多大的心里伤害呢。
到底是选择在外界面对着这样的悲剧,痛苦的或者,还是在禁闭岛里,麻痹着自己,失去自我的活着。
到底是做一个杀人凶手Andrew Laeddis,还是做一个善良的联邦法官Teddy,我想,主角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有的时候,人能够忘记过去,忘记一些很难忘记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幸福,既然如此,为什么人还要回到悲剧的原点而重新开始呢!
当悲剧发生,无法面对的时候,你可以疯掉,或选择疯掉。
如果你不选择疯掉,你一定会疯掉。
其实就这么简单。
很多时候人们困惑:那些犯罪分子,那些道德败类,那些伪君子,他们每天究竟怎么面对自己的种种恶行而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要是我早就死了算了。
其实不需要用什么神秘的方法,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做跟他们一样的事。
当一个人做错事,行为和态度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有很不爽的感觉。
这是因为人具有对身心统一性的需要。
但错事已成事实不能改变,那么只能改变态度。
心理学上叫认知失调 - 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失调这种现象最初被Leon Festinger提出,到现在已经激发了三千多个实验。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根据行为调整态度的机制是健康的自我保护机制,不然我们每天都将会为自己做的傻事后悔内疚的吃不下睡不着。
Festinger的学生Elliot Aronson写了一本书,叫"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专门解释为什么我们不但一再为自己的蠢行为和坏决定们辩解,寻找出路,甚至在铁证之下还越挫越勇。
简单来讲,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些罢了。
但有时候现实悲剧到一个地步,正常的对错误进行合理化的机制已经不足以产生任何正面效果。
比如有天当你下班回家发现自己的三个小孩无一例外被老婆溺死在湖中于是你一枪毙了这女人。
然后你回忆起老婆其实早有精神错乱的迹象,但你没有认真倾听,没能及时采取行动避免悲剧的发生。
How do you talk yourself out? - There's no way. Teddy Daniels在崩溃的边缘徘徊,眼看要疯。
于是他选择为自己制造一个新的现实,一个可以解释现实疯狂的种种的另一个现实-叫做幻觉。
He chose to go insane to keep himself from going insane and killing himself. 这是一种选择,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或许是懦弱的选择。
当风暴过后的晴天,Teddy坐在楼外的台阶上抽一棵烟,对他的主治医生说:“we can trick them”的时候,当他说“Don't worry partner, they're not gonna catch us, Chuck.”的时候,当Dr. Sheen对Dr. Cawley轻轻的摇了摇头的时候,相信观众都是心中一沉,以为他又回到了幻想的世界。
可谁知Teddy在最后的最后,在他头也不回的走向来接他做切脑手术的人之前,说:"I wonder, is it better to live like a monster, or die a good man?" 作为好人死去,和像野兽一样活着,哪个好一些呢?
现实里的Teddy是杀害了溺死自己孩子的妻子的男人。
切脑手术之后的他将变成没有记忆的男人,虽然死的时候会相信自己是从未做过错事的好人--但没有记忆的行尸走肉,难道不是living monster吗?
换句话说,为了die a good man,他只好live like a monster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这就是悲剧的人生的完美展现:又怕活着又怕死。
都说最后Teddy英雄的选择了die a good man,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敢一面。
其实不是的。
只不过因为There is no "better" way. 只不过又是一个没有选择之下的选择而已。
老罗扯淡的时候扯过“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而悲剧的人生,是因为没有办法解释。
但凡有点儿辙,能将就着合理化发生的一切,也总能活下去。
这点儿韧性,人还是有的。
可是self-justification总有不灵的一天。
到时候靠什么过活?
没的可靠。
我大概就是想说这个。
看《禁闭岛》是个很难忘的观影经历,几乎不读推理小说的我,被一路忽悠到最高点,误以为“电影社会学家”这回又要搞起社会批评的勾当。
一向独沽热血戏码的我,被眼看老婆女儿的幻影烧死也要去救搭档的情节煞到,误以为横竖最后也得有个大转折才对。
结果、结果……“老马丁你也太玩人了吧?
视听效果逼人了不起?
疯子和正常人颠倒了不起?
虚实交织了不起?
你故事说圆了吗?
”我这样忿忿不平着。
导演是电影的上帝,怎么拍都行,可总得讲点商业片的道义吧?
啥道义?
就是剧中人看到的并不比观众多!
用“其实一开始都是布置好的”、用“你所看到的都是幻觉”来封盘,是典型的玩弄观众嘛!
“对不起,我就了不起,我就niubility!
”看了很多影评,再回头拖着看了一遍之后,我仿佛听见老马丁这样回答我。
所谓“疯子眼中的世界”,并不是最后突然硬扭桥,前面都有扎扎实实的底盘装甲保护,人家是一根钉子一根钉子敲在那儿的。
归根结底还是怪我低估了老马丁,明明看见了这些钉子,却居然以为那都是Bug,是视听语言执行不完善造成的嗑吧。
废话不多说,来看看有哪些地方暗示了结局揭示的真相。
1,醒过来兜里没有香烟,说可能被政府搜过。
我看的时候就纳闷,身为联邦警探,政府干嘛搜你的衣服?
真相是:他刚从禁闭岛被送上船。
2,假假的渡轮场面。
像是经典好莱坞时代利用背景银幕拍的。
假得也太可爱了!
我当时心说“老马丁你不会吧,故意致敬旧片么?
”实情是:暗示他的知觉其实有点懵懂。
3,查克解枪动作慢。
而且泰迪一再把他当作波特兰来的,而他一再分辩自己来自西雅图。
当时以为查克这人有点问题,当然,他也确实有问题。
不过不是我以为的那种问题。
而是NPC角色扮演适应不良的表现。
4,上集13:44(我看的是IMBT双CD版,下同),说每个病人只有两双鞋,可从瑞秋鞋柜里拿出来的是两双男鞋。
草台班子的业余道具。
5,在上集的26:01,记不得FBI的局长是胡佛,要查克提醒才记起。
这个就有点夸张了,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头头是谁!
但是因为对话比较激烈,一晃而过。
看完后想想,他关在里面两年了,记不得也属正常。
6,上集37:28,卡恩斯夫人喝水,可是镜头里没有杯子,放下,喝空了。
37:50离开的镜头,杯子里还有半杯水(注意不是刻度线,半杯水还在摇晃)。
说明什么?
说明真假交错,肯定有幻觉。
还是这一场34:52,彼得发作走掉后,护士拿了针筒来,眼神应该看的是泰迪,但下一个镜头接的是卡恩斯夫人,这叫虚晃一枪,得掉过头去才能看出深意。
这一段查克的眼神也很值得玩味。
7,下集5:39开始,连续好几个正反打镜头,诺伊斯的右手位置不符。
当时以为是穿帮,现在想想,老马丁一定是在用画面暗示,这段对话有真假两面。
果然,后面院长提醒他,诺伊斯告诉他“this is about you, and Leddis, that's all it's ever been about”,而泰迪听成了“this is about you and Leddis”。
还有关于“you did this”的两种理解,说明这个地方他们两人完全就是各说各话。
镜头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连“bug"都传达信息,老马丁,你牛死了!
8,最牛B的一处,下集11:53秒开始,他发现悬崖太陡,他过不去灯塔,转身下去。
后面一个镜头,很莫名其妙地说着话上来,仿佛查克从未跟他闹掰。
然后发现大风吹不走的香烟头,大浪打不走的尸体,狂风刚好吹来的入院证明,下到崖底还有群鼠。
每一处地方都暗示了,这一整段都是超现实。
反过来说,院方设这个局是为了让他自己找出真相,所以显然不可能让他表演攀岩的危险动作,他的“调查”一直都有人跟踪的。
所以从这里开始直到第二天他爬上来,应该都只是他的幻觉。
最直接的证据是下集22:29处,瑞秋穿着鞋,而前面说她是赤脚出逃,说明这个人物完全是他的幻想。
还有,他在洞中睡的一夜,是唯一没有做梦的一夜,原因很简单,因为山洞里本来已经是他的梦境了。
至于其他的,上岛之时人人如临大敌,访问囚犯时大家都万分警惕,诺伊斯跟他说话非常紧张等等,肯定是因为他是个极度暴力的患者。
都不用多说。
所以,所以……俺也不多说了,打个比方,拍商业片练的都是贯口,套话一张嘴就来。
偶尔碰见一个上了岁数的老师傅,中间嗑吧了两句,你以为老人家今天发挥失常,结果呢?
最后人家一拍桌子:“刚才,我给大家出了个谜语,谜底我上头都说了,就看您听没听明白……”得,傻了吧?
人家的嗑吧,全是密码!
当然,除了这种索隐派的看法,这片子单看剪辑和声画对位,也很漂亮,包括那些梦境的场面。
这片子的情节不是我的那杯茶,我看着不爽。
可是人家的心思花到了,这你得服气!
网上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泰迪没有疯,他最后承认是疯子,是想求速死。
这完全驴头不对马嘴。
人家最后让他去做的手术是切除神经,消除记忆嘛。
他的经历,应该就是院长告诉他的那样。
至于这一切的起因,妻子在梦中控诉他一直在酗酒,显然达豪集中营给他带来了严重心理创伤,所以醉心工作,不顾妻儿,连妻子自杀未遂,持续抱怨头痛都没放在心上,最终酿成了惨剧。
他最后说“象个野兽一样活着,还是象个好人一样死去”是关键台词,所谓“死去”,指的是放弃自己的人格和记忆,变成一个温顺的白痴。
图文版见http://i.mtime.com/fjs/blog/4510265/
文/caesarphoenix标题是后取的,简直可以写篇论文。
看豆瓣第一页的评论的时候,气得想要自己写个逐镜头分析,还好发现已经有人写了,大体还算不错。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其实是精准,颠覆之类的在这类影片中早已玩老了。
每一个镜头、和人物的细节动作的安排都极为到位,只需要看完第一遍后接着再看一遍,你会发现很多在第一次观看时觉得略有不必要的细节全部成了佐证。
影片只有一种倾向,并且完全是按照病人(莱昂纳多饰演)的心理感受拍摄。
但这么多人情愿相信阴谋论,而不愿接受这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梦魇、以及为了治疗他的医生配合其进行的实验,这是为什么?
这种心理产生的深厚社会根源,正是导演想表达的。
在影片中二战刚结束、反共高潮刚刚掀起,所有人都仿佛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之中。
一个见过集中营的退伍士兵、同时也是杀了自己的妻子因为她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的法警,怎么可能去相信他人?
他对于人性必然是绝望的,存在对于他势必是无边的黑暗深渊。
只有靠无止尽的自欺——去侦破由别人造成的某个阴谋,才能够维持足够的勇气存活下去。
而冷战时期的这种社会氛围(充斥着政府阴谋、不同阵营互相攻讦),在今日之世界亦未远去,层出不穷的阴谋论依然占据人们的心灵。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何为真实何为虚假又如何分辨呢?
而这应当是“电影社会学家”斯科塞斯真正想要言说的。
人的记忆、梦境和想象调用的是同一块大脑区域,当你相信存在某些东西时、它总是能够帮你补全。
相比于这种恐怖,这个岛上是否藏有非法人体手术的秘密就不重要了。
最后摇到灯塔的那个镜头可能是暗示手术将在那里进行、当然更可能的是这依然是莱昂纳多的主观想象,影片正是以此架构并贯彻始终的。
影片的具体技法其实是很惊人的,当我们以“这是病人的想象、医生只是顺从于他的想象便于配合治疗”的想法重新审视整部影片,所有的细节便一一对应,前面不时插入的搭档的微妙表情也都有了解释。
(具体可以逐个镜头分析)这种技法和库里肖夫效应颇有点神似,库里肖夫效应大体上是指“有目的将不同镜头加以并列,便可以获得一种新的含义”,而这部影片则是“以另一种观点和意义审视镜头时,它们变得比前一种观点赋予的含义更为妥帖,所有的镜头都有了新的解释”,库里肖夫实验证明镜头的剪辑可以制造新的意义,斯科塞斯的实验则证明意义可以重新塑造镜头——或者说镜头可以暗藏多义性(虽然本片实际上是安排好的,后来的意义解释明显优于前种)。
思前想后,还是五星算了。
精神病人版楚门的世界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2小时蛋疼纠结的羊羔体
这故事讲的,故弄玄虚嘛……
抄袭。那段音乐还行才没沦为较差一类的档次。
什么都没猜对,倒是把自己吓到了。。
属于透剧就没意思的电影。话说美国佬真能一天将那些不可能在医学上经常发生的来YY!
精神病人逛大街,屎一样的结局。
2010。悬疑,惊悚。
情节至1/2处结局已很明朗,我总在期待马丁能峰回路转,可我失望了.拍摄手法难以让人进入状态,跳跃幅度太大,从现实生活到幻觉的剪接、与幻想人物对话...尽管结尾主角的无奈显得能让人动容,但马丁对悬念的铺陈还是欠妥.这种开放式结局别去推敲主角是否精神病患了,否则你会和他一样抓狂...
哪里好看………
没有被耍的感觉,反倒是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强烈,是我悬疑类型看多了?
含蓄地说:看了半天是神经病的幻想
像禽兽般混沌的活着,还是清醒的死去?
老马出品,必属精品
我想看警匪片、侦破片,刺激的,直接的,简单的,怎么又是一部变态片啊?而且还时刻担心不要反转,劳民伤财。给两星,不是怕片子不好,而是不建议观看。
构思不错,只是少了惊喜,看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局.
被精神病是世上最让人觉得恐怖的事情之一。事实上精神病院存在的正当性一直值得质疑,怎样的人才是“正常”的?谁有权力判断?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人就必须以强制的方式隔离吗?从一开始就可以将你抓得死死的,但最后的解答并不圆满,让我一点也不觉得松气。不合常理的配乐。记得自己活过、笑过、爱过。
他只是厌倦了,所以将错就错,结束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