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日本人也是人,政府的领导错误.错误的是帝国主义思想.和人民没有关系.营盘里 杨就是明白所以才没有迁怒于秋叶子.这个是中国人的善良,同时也讲了日本的女孩和俄罗斯的少尉娜佳的善良.其实世界的人民都是善良的.关键是政府的领导,人民是无罪的.
打小我就爱看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的.最开始时是觉得"好玩",因为每次都是游击队胜,不但小鬼子丑态百出,而且游击队几乎是零伤亡.后来再看时觉得整体上发空.-没有艰苦的环境,没有残酷的战斗,就很难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描绘的一清二楚,紫日并非一部具备史诗规模的影片,在冯小宁执导的“战争与和平”六部曲中,它也算不上扛鼎之作。
但它值得我们去关注与讨论,因为它生当其时。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
——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秋叶子是被他们俘获的,或者说是被他们救下的——毕竟是苏联男兵抢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
但她仍然把他们引入雷区。
就是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患难与共的朋友。
当然这不是恩将仇报,仅仅是秋叶子简单幼稚地行为,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单纯和可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当可爱的八音盒无助地滚落山野,当秋叶子圆睁双眼中弹倒下时,她也许仍然不愿意相信,她会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竟然会死在已经从她口中亲耳听到国家战败的消息后却依然举枪的同胞手中!
杨和娜加是善良的,他们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放走了一头枪口前的麋鹿,当然更不会在仇恨的怒火下杀死一个无辜的日本少女。
秋叶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却消失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残忍的军国主义情绪中。
这就是《紫日》的伟大!
仅凭这一点,《紫日》就可以傲视中国一切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傲视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体现在作品对秋叶子的人物刻画: 《紫日》对秋叶子这个日本人的刻画并不象以往的影视作品一样处理:先是冥顽不化,然后被俘,在我军或乡亲的感化之后化敌为友,立刻成为我方的军事力量——因为这不符合实际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这种可怕的复杂的民族情感在我们这些曾经受过侵略的民族面前的确让我们感到气愤、可怕,但我们镇静下来想想,是否应该想到“耻辱”这个词?
是不是应该想到“敬佩”这个词?
为自己的民族从1931.9.18-1945甚至至今对日本的暧昧态度感到耻辱,为日本民族的这种可怕的精神感到敬佩?
虽然他们遵循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我们却连基本的民族尊严都没有保留呀!
若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知道他的一些后世子孙看到影片中日军刺杀中国百姓的场面而哄堂大笑时,一定愤恨难平。
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是演戏,但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这样的外侮暴行很多,这样面对外侮而无动于衷甚至从中取乐的中国人始终不少。
当年,鲁迅先生因愤恨少数同胞的不争而弃医从文,寄望以笔开启国人心智。
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我们不要轻视冯小宁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苦心孤诣。
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份深沉爱心,有一种责任感,更有一种危机感。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即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世,天下也并不太平。
就在中国的家门口,总有那么几个鬼子鼓捣,所谓亡我之心不死,我们怎能继续沉醉于惰性之中、幻想着歌舞升平?
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
看一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U-571》、《珍珠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会捧出一部警世大作。
他们一直念念不忘战争的阴影,而在我国,冯小宁却孤掌难鸣!
当今的中国电影缺乏一种主流精神。
这种主流精神应当具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也离不开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文化胸怀。
对比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它们哪一部不是在强调所谓的美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好莱坞主流电影才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像冯小宁这样孜孜不倦于中国近代战乱的忧患历史,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讲爱国主义、也具备开放视野的中国导演实在不多,而他的影片竟然受到嘲笑,这一定是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段历史都有着其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好莱坞电影反复宣扬的“自由、爱国、勇敢、忠诚”主题就代表了美国的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
近代百多年来先贤们前仆后继、孜孜追求的强国梦理应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是以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世界视野为基础的,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不要忘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既拍给中国人看,也要给世界上的人们看一看,给美国人、日本人看一看。
对过去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可以忘却,而13万万颗中国心如果能连在一起,是现实中任何一种强权都抗衡不了的。
电影不能强国,但确实可以开启民智。
历史不会慷慨地给中国许多机会,让我们及早地从少数国人对《紫日》的嘲笑中警醒吧
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自己差点被日本人杀了,枪口下被俄国人救了,归途误入日本基地,边打边退只剩两个俄兵和自己,路上抓住一个日本女孩,让她带路,结果带领他们仨走到雷区炸死了一名俄军,就在动手杀日本女孩的时候又回忆起自己老娘被日本人残忍杀害,本以为要一刀结果了日本女孩,结果哭的下不了手,其实如果把她放了是死是活随她去吧,这也能将就理解,咱们是人,杀个小女孩可能下不了手。
可就在他自己说包袱里的干粮只够他和俄国女兵吃,不够三个人吃的时候,还是把女孩带着一起走,把吃的再分给她点。
看到这我裂开了,菩萨,活菩萨,这就是人道主义?
这就是反战?
后面的剧情我不知道有没有反转,反正看到这给我气的。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你们觉得合理吗?
是我太残忍了?
是还是我没有仁慈的心?
哪位看完的朋友给解释解释,到底我错在哪儿了
《紫日》是导演冯小宁“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收山之作,影片以二战为题材并以中国战场为背景,却在本质上不同于绝大多数国内抗战影视。
影片运用了两男一女的传统模式,主人公杨玉福、娜佳、秋叶子分别来自中国、苏联和日本。
走出森林的共同利益使得原本水火不容的三人不得不寻求共生并在艰难的条件下成为了彼此的精神支柱。
在注重故事性的同时,影片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害与对日本平民百姓的精神支配,不禁令人发指。
除此之外,导演对镜头场景的调度和把握也十分到位。
以下,我将从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出发,分别结合他们的国别,试析作品人物设定的出发点与合理性。
一、叶落乌啼,归不去的东瀛 秋叶子是一名日本女中学生,也是三人中唯一的一名战败国公民。
在苏联进攻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平民驻扎地中幸存,后被迫作为引路人带领三人走出森林。
影片中,秋叶子俨然一个弱者形象。
作为残存在中国的日本公民,日本此时的处境难以为她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作为一位手无寸铁的学生,她更没有力量与娜佳等军人进行抗衡。
在战时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背景下,她看起来比杨更加弱小无助。
秋叶子本人某种程度上即苟延残喘的日军势力的象征。
然而她又并非一无是处,秋叶子不仅懂得认路、避火等生存技能,还懂得如何使用枪。
前期娜佳一直警惕秋叶子碰枪,事实就是在秋叶子在听到日本战败的消息后还是将枪口对准了曾经共生的二人。
我认为这里即秋叶子身上日本民族性的体现。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地狭人稠资源匮乏且多自然灾害。
这些不利因素都促使着日本国民发奋图强甚至拾起侵略者的屠刀。
一旦缺少了国际上的管控,日本人手中的“枪”即军国主义势力迅速抬头。
好在秋叶子最终没有开枪,彼时她的内心充满着无奈与挣扎,就如同大势已去即将战败的日本。
在秋叶子身上,我们同时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芒,她的死亡宣告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与对本国人民无法抹去的伤痛,她的名字亦带着悲哀的意味。
归期未至,秋叶已落。
二、强者与力量的高歌 娜佳是一名苏联军队的医护人员,在进攻日本侵略者的时候与战友一同救下了杨。
在后来的战事中,战友相继走散或去世,娜佳遂沦为三人小分队中的一员。
与他们不同的是,娜佳来自一个强有力的国度—苏联,并带着“救赎者”的身份驰骋异国沙场。
她是三人中唯一的军人也是唯一有枪的一位。
在三人中,娜佳于情于理都具有着最高的话语权。
但是同时,她的女性身份和异国处境使得彼时的她全然离不开杨和秋叶子。
而杨作为中国公民本该与娜佳同仇敌忾却屡次站在秋叶子一方。
此时的娜佳是无奈的。
根据“弱者抱团”的原理,抛开家国情怀,我认为杨在个人情感上更倾向于秋叶子,这在国际关系中也常有体现。
在中日战争中,苏联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第三方,极易在战争两国的百姓心中形成一种压迫者的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在得知日本投降战争即将结束后,娜佳所表现出的激动雀跃是二人所没有的。
在饱受战争残害的年代,每个民族都经历了一次炼狱。
所谓战争中从来没有胜利者,战争的结束对于受害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停止被迫害,也无限循环地唤醒了他们心里沉痛的记忆。
正如杨会在听到战争结束后发出感慨“就这么结束了?
”并回想起同伴被害的惨状。
此时的娜佳脱光衣服跳入水中自由地清洗着身心的污秽,此时在这片黄土地上,只有她像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俨然如“救赎者”使命的苏联。
三、伟大民族的曙光 杨玉福是中国传统农民形象的典型,这表现在他的憨厚淳朴,嫉恶如仇。
在看到母亲和同伴接连被迫害时,他会陷入绝望。
然而他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着一层奴性与愚昧的思维。
这在他甘心被日军差遣,在同胞受害时无能为力的表现中均能体现。
并且他是三人中唯一不会用枪的一位。
安于顺境让国民忍人宰割,愚昧无知地化大众使得百姓缺少基本的生存技能。
杨在某种程度上即旧中国的象征。
但是在另一方面,杨的设定隐含着对祖国的希望。
杨是三人中唯一的中国人,也是唯一的男性,这使得他的身上自带着“主人翁”的光环,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本位的传达。
他以“爷们”自称并照顾同行二人的情绪,起着调和剂的作用。
再者,杨是这场屠杀的幸存者,战争结束于他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这象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片通过多个角度多个立场对战争进行反思。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难以体会战争的对人类的摧残,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是幸运的。
不论是秋叶子的凋零、娜佳的无奈还是杨玉福的嘶吼都让人泪目。
电影的价值即在于真实化、艺术化地记录,在《紫日》中,我还看到了体现在战争里的人性之光。
不论处在何种境况,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我们拥有思考与共情的能力。
以上即我对影片人物设定的见解与分析。
被人用滥了的抗日题材。
却没有英雄、没有游击队、没有枪林弹雨、没有地下工作者。
一个中国农民、一个日本女孩、一个俄罗斯女军官,当三个生活轨迹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完全不同人的命运在同一片土地上被紧紧捆绑到一起的时候,在涉及生与死的瞬间,每个民族最纯朴的个性不可避免的被显露无遗。
在紫日面前,也许迷茫,也许向往,生命的路上很长很宽阔,需要坚持。
电影从一个侧面看抗日。
战争,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件极具摧残的事。
一边是二战硝烟的弥漫,另一边是三个不同国度的人在原始森林里的探索,两者就这样融合到了一起。
而《紫日》这部音乐的重点正是通过这点凸显出来的,那就是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现已八音盒为线索引出了两位老人对以往事情的怀念。
在二战时期,中、苏、日三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走到一块而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要走出森林。
开始日本女孩秋叶子受日本法西斯的思想毒害而相对敌人干净杀绝,这也导致一名苏联红军因踩地雷而死。
事后杨玉福和娜佳也曾想过傻了秋叶子,但他们都下不去手,因为那毕竟也只是一个无辜的少女。
而后三人就这样一起上路。
终是患难见真情,先是在沼泽救了秋叶子,而后秋叶子在草坪中救了他们三人,三人由最初的敌视变成了依赖和尊重。
也许正是这场跋涉去了他们内心的仇视,秋叶子那被法西斯泯灭的人性又被重新唤醒。
当他们走出树林听到日本的消息后,秋叶子举起枪对准了他们两个,她全身都在抽搐着,她那为日本帝国捐躯的使命在催促她扣下扳机,而她终究没有,她不忍杀了这两个好人,继而蹲下放声大哭。
而当听到杨玉福歇斯里地地呐喊和控诉时,她再一次痛哭并说:“他们都是骗人的!
”她那被帝国主义蒙蔽的人性终于在此时此刻爆发了出来,至此亦能感受到她对过去的忏悔。
而高潮还是在他们三人目睹日本军队喊着所谓的“为日本帝国尽忠”的口号而杀害自己同胞时,秋叶子为救一个小男孩而冲下去说,“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的时候被自己的同胞一枪毙命,手中的花儿向上一抛顷刻凌乱、散了——这一幕何其惨烈!
何其悲壮!
为了那所谓的“为日本帝国尽忠”竟将自己的同胞一起惨烈消灭,无疑是可悲的。
一个17岁的孩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不禁令人愤慨。
也正是如此,娜佳和杨玉福开着车拿起枪作战,为的不仅仅是一个异国少女的生命,更是为了完整而又被唤醒的人性!
那一弹是一个民族不屈的呐喊,更是全世界与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最终,八音盒娃娃被送回了大兴安岭,他将永远与秋叶子一起在那里长眠。
唯有消灭了法西斯,紫日才会褪尽它的阴霾,阳光才会返照人间。
唯有世界上不再有暴行与残忍,每个民族在世界上和谐相处,才会幸福快乐。
战争泯灭不了人性,人性的光辉永远照耀世人。
Lucas站在阳台上,一个突出、宽阔、提前准备好的的高层阳台上,然后他侦查到四辆军车驶入熟悉的小广场,然后依稀传来苏军列队的口号,突然爆发的一阵欢呼声帮他坚定了决心,因为深深刺痛了他仅存的骄傲,他想起过往的荣光,愤怒一闪而逝,战争留下来的是冷静或者麻木……他根据记忆中的方位迅速调整一下50毫米迫击炮,然后来一个快速的三连射,然后广场上的动静在轰鸣声后都消失了,一切似乎都结束了。
他抛弃迫击炮,反正有的是库存,灵活的在楼道内穿梭到提前准备好的民居,换上便服消除硝烟味道,然后开始准备午餐,一锅提前准备好的炖菜是最好的不在场证据。
因为迫击炮倒推弹道和方位还是很好计算的,活到战争末期的人懂得都懂,苏军也很快也排查到这栋楼。
敲门走进来一位女军官,然后跟他聊了起来:有没有看到异常啊,都到了战争末尾还有疯子在挣扎,居然居民楼里开迫击炮真是惊人啊,“不过这些抵抗都是徒劳的”。
Lucas通过自己的培训和经验娴熟又小心翼翼得应对着,一刻钟之后,女军官说“尽管聊得很愉快,但是我还是不得不逮捕你。
”然后门口持枪的卫兵走了进来,“哦,对了”,女军官说到:刚刚广场集合的是德军的俘虏营,主要是后勤人员,你听到的欢呼声是因为要释放他们回家,你精准的三连射就报销了差不多150号人,Lucas,我说过了:“抵抗是徒劳的”,他们解散前说了有个不准备放弃的疯子还潜伏在这片住宅区,正准备开广播喊你投降回家来着,“本来你也可以回家的”。
——昨晚看完《紫日》早上半梦半醒做了个梦在上班路上改编成欧亨利式的小故事
【CCTV6】先说一下服化道,看见有其他评论提到苏联女兵穿短裙不合理,我没去查证,不过有其他几点可以写一下。
①原始森林走了很多天,娜佳和秋叶子的的膝盖和大腿皮肤完全没伤,不合理。
②秋叶子被污泥浸湿的白衬衫不可能用清水洗得如此干净,甚至裙子和白衬衫还有型。
③娜佳的长发从来不扎。
我想,这个电影情色部分肯定不重要,但不得不承认,它绝对有意识提供香艳的场景。
所以才会有穿着短裙、披着头发的两个女人。
不过,我认为娜佳脱掉军装跳进江里游泳不是为了情色服务,而是为了展现战争结束的自由和如释重负的欣喜。
然后写角色。
角色们的身份属性很明显,每个人都有两层。
第一层分别是有军事素养的苏联军人,有血海深仇的中国平民,被俘虏的日本学生;第二层是冷淡的女青年,强壮的男人,纤细的少女。
电影中因为第一层身份产生冲突,因为第二层身份和解。
基于身份讨论,我不喜欢的桥段是杨玉福总是包容秋叶子,却对娜佳横眉竖眼。
我知道他感到娜佳和苏联红军不尊重他。
娜佳的态度就是苏联红军的态度。
是的,一开始苏联红军击败那个地方的日军救了即将被射杀的杨玉福,看他光脚给他鞋子但是很轻蔑地扔给他,坦克上娜佳给伤兵换药冷漠地让他拿着瓶子,在林中追逐时有人掩护大家逃跑,沙科夫想抛弃杨玉福娜佳却坚持带着。
这些很容易看出他们的态度是愿意帮助杨玉福,但是没有温柔和尊重,更别提照顾。
这些都是他反抗的理由。
所以,在秋叶子逃跑后,他没有跟着娜佳,反而跟着秋叶子跑了,甚至还对娜佳大发脾气,大喊他是一个汉子。
我想,此处他有勇气反抗娜佳,并不是平民对军人的反抗,而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的反抗。
我为什么这么说?
很简单,因为娜佳和秋叶子是相似相反的角色,杨玉福对秋叶子的包容和放过不是因为他知道秋叶子是个没有武器的俘虏,而是因为他觉得秋叶子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是个无辜的少女。
(东方主义和大男子主义真相似,白人觉得他们是救世主,要拯救黄女。
而男人觉得他们是强大的,所以要照顾柔弱的少女。
)如果不这么解释的话,人物就无法逻辑自洽了。
如果他敢于反抗有武器的士兵,那为什么在鬼子进村时没有因为反抗而死,反而身上没伤地被捆在柱子上眼睁睁看着鬼子刺死母亲?
如果他敢于反抗被俘虏,那为什么他沉默着听从指挥搬运同胞的尸体,沉默地看着鬼子烧死同胞?
如果他一直是个暴脾气的人,为什么面对苏联军官时不爆发,面对沙科夫也不爆发?
我甚至想过,沙科夫之死是不是导演故意的。
除了电影开头,后续展现战争残酷的死亡是坦克开进敌营那一段,一车的士兵英勇战斗,却因为寡不敌众被陆续杀害。
而沙科夫的死有两个作用。
一是为了展现秋叶子是个被复仇蒙蔽的少女,为了她的祖国和死去的姐姐,她把他们带进地雷区。
二是为了后续剧情铺路,一个有武器有战斗经验的苏联男兵,如果他活着,后续剧情的冲突就不成立。
如果他活着,人员结构是两位苏联士兵,一位中国农民,一位日本女学生。
娜佳和他是一个阵营,他们可以商量行动,算是共同的队伍头领。
那么,①娜佳决定要杀死秋叶子并指使杨玉福动手不成立,第一,苏联男兵没死,娜佳不会仇恨上头要杀秋叶子;第二,就算决定要杀秋叶子,苏联男兵会果断动手,不会给杨玉福展现情绪的机会。
②秋叶子看到飞机试图逃跑(可能以为那是情人),杨玉福抛弃娜佳去追秋叶子不成立。
第一,两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不会控制不了一个小孩,除非杨玉福不帮苏联红军去帮带他们进雷区的日本人。
第二,就算真让秋叶子跑了,杨玉福也跟着跑了,两个苏联士兵也不会跟着跑,更不会存在娜佳害怕一个人在原始森林所以跟上去的情节。
我想坦克上的其他士兵同样死于给逃亡小队人员结构让路,沙科夫多活了一段剧情是为了塑造秋叶子的人物形象,要不然他也会在树林追逐战中死掉。
真可惜,本来可以塑造得更完美更有血性,但是编剧为了达成中苏日三人在森林独处的情节,写了那么多情节铺路,却让他在面对娜佳时第一次爆发,唉。
不过,后续他对秋叶子的爆发引出反战思考,和娜佳一起进攻鬼子爆发最顶点的愤怒,这两个很棒。
不喜欢的第二个桥段是杨玉福放过秋叶子的处理。
如果要算不杀秋叶子的仁慈,应当算在娜佳头上。
有个前提是,娜佳是沙科夫死后队伍中掌握暴力的一方。
第一次娜佳从战友手中救下秋叶子,第二次秋叶子害死娜佳战友,娜佳没有一枪了结她,第三次秋叶子因为杨玉福掉进沼泽,娜佳也主动帮忙,以及娜佳每次煮食物都把大饭盒那份给秋叶子,自己捧着比盘子还浅的饭盒盖。
娜佳和日本人之间的血海深仇不比杨玉福少,她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远东打仗,她的战友一次次死在眼前,最后好不容易逃过林中追逐战幸存的唯一战友被日本人引进日本的雷区牺牲了。
新仇旧恨算一起,娜佳有足够的理由杀死日本人,但她没有,她放过秋叶子正说明她反战的一面。
可是电影的处理让很多观众觉得放过秋叶子一次的杨玉福是秋叶子活下来的关键。
我知道,两人的身份带来的复杂度是个好的讨论话题,如果一开始就主动刻画不愿伤害秋叶子的人是杨玉福会不会好一点?
或者把娜佳的士兵属性加强,让娜佳没有主动放过秋叶子,而是在杨玉福的行为下放过秋叶子,这样会显得杨玉福救下秋叶子的功劳比电影中更合理。
不过,这样写显然牺牲了娜佳的立体。
秋叶子,军国主义教育下长大的少女,有着青梅竹马的爱人,也有野兽的杀欲。
幸好她还太年轻,幸好这已经是战争的末尾,否则我毫不怀疑她会杀人。
她把队伍带进雷区害死沙科夫,她多次想拿枪杀了苏联少尉和中国平民,哪怕最后一次她说她是想逼她们投降也难以令我相信她无害。
杨玉福和她的对话是借日本少女之口向中国平民道歉,他们的和解可能象征年轻人可以走出战争的森林。
可是,最后秋叶子是被她的同胞杀死。
日本军国主义跑到中国的土地上杀人,还要欺骗自己同胞,杀死小孩、妇女。
我并不单指电影中的桥段,历史中南洋小姐只是他们残害同胞的冰山一角。
除了以上提到的不合理,其他都是优点,夸奖的评论很多了,我就不说重复的话了。
这部电影确实非常精彩,很棒。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
——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结局超级虐心,年少的时候看的,看到我都流泪了。
只记得男主角在死人推里走出来,他目睹南京大屠杀。
亲手运送同胞的尸体。
很不容易逃生,遇到一个美丽的苏联女兵。
后来俘虏了一个日本女孩,日本女孩的未婚夫死于无意义的牺牲。
他们一起经历很多事,一起在大火中逃生,一起经过沼泽地。
发生一定的感情。
终于日本投降,颓废的日本兵自相残杀~影片最后日本女孩大声欢呼些都结束了,却迎来无情的枪声,日本女孩倒地影片结束。
非常,非常,非常奇怪
咱的导演想拍人性片,还得补补课啊
不好看,三个人一台戏,最后的鬼子比较疯狂,原来战争片也可以这样拍,三个不同语言的人,镜头就像是重复的一样,举起枪,放下,行走。
角色设定新奇,中心思想突出,感觉是一部处处掐中考点的电影,可惜低成本小制作的限制,一个配乐从头用到尾,剪辑也有很多硬伤,在电影工业日渐发达的现在看来,始终透露着一股粗劣感。毛妹虽然演技一般,但是真好看啊!
看完后,只想说,这片儿真的是咱拍的吗?五星是绝对没问题的,此战争片已经站在了相当高的客观角度,整个场景气场毫无做作和刻意夸大的成分,视角新颖,中途还穿插黑色幽默成分,原谅我的孤陋寡闻现在才看到此片。ps: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冲突,看完此片综合历史和现状,如果还不能理性的仇日,那没救了
很久以前看的,富大龙演的挺好。好啦,先写到这儿吧。
前年CCTV6所看,印象很深刻,不是无脑的主旋律,居然还能看到女体裸泳。富大龙是真影帝。7.8
冯小宁把这故事编的一波三折,很少有国产主旋律电影能吸引到不想转台。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中国是爷们儿的,过来帮助我们的只能是女人(属于从属地位),而日本人是死性不改的。
以当前的审美的来看,确实很一般
鹅。。实在喜欢不起来这个剧情
貌似小学时看的电影,后面快结尾那几个镜头印象尤为深刻,大火烧过来时日本小女孩儿教他们自救,小女孩儿最后终于看到日本军队时兴高采烈,没想到却被准备自杀的日本兵打死。。。。印象就是挺惨的,看完心里挺难受的
制作不精良,立意也无甚新奇的一部平庸之作
总的来说没什么可黑的地方,结局比较艹 减一星
大興安嶺多麼可愛。
我不记得结尾说的是什么了- -
廉价、刻板、脸谱化,男主只有一副恶狠狠的表情,特写除了让人知道他是双眼皮别无他用,日本军官=没人性,俄罗斯女战士最大的价值在裸泳,画面转换比50年代的电影还不如,镜头语言莫名其妙,中途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二倍速看的,就是能让被浪费的时间少一点,就这样的电影也能上8分,我们对国产电影也太宽容了。
日本人秋叶子最后不是死在愤怒的死里逃生的中国爷们手里,也不是死在苏联女少尉手里,而是死在“宁为玉碎”的日本士兵枪下,是这个电影里最触动的一幕。我只能说作为抗战电影,这部片切入点独树一帜,国际主义空前绝后。但,我但凡代入杨哥的经历,便绝不能共情。我会在第一次举起刀的时候就杀了她。
国产片里面算是很难得的作品了
片中人物行为感觉都没脑似的。导演也如此。
就记的最后俄罗斯妞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