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低期待去看的,但看完比想象中还喜欢。
很久没看时髦的时装片了。
剧本其实还挺自洽的,一直在传达的观点就是爱是couldn’t help but,不是数学计算,而是一种情感冲动。
这样定义下的爱和婚姻其实没必要一起讨论。
爱不一定要进入婚姻,甚至看着女主和john旁观别人婚礼时讨论那些婚姻必经之路,会在想该不会导演其实反对的是婚姻吧!
这个反人性的制度。
可以理解为什么unicorn为什么要追求女主,我猜是他在怀疑自己到底是否capable of love的时候碰到那么会算数学的女主却说love is easy。
最后john也call back了,love is easy。
而且,要有人用我脑袋里想象的野人花戒指给我戴上,我也把他理解为soulmate。
女主之前劝不想结婚的新娘也是说he makes you valuable, 对henry对她的欣赏所回应的也是you make me feel valuable。
matchmaker干的就是这个,按照各种具体标准给人打分,所以她能说出这种话也能理解,以外界对一个人的反馈来衡量他的价值,但后来她意识到people are people后,价值观的转变使得她不再适合这份职业于是毅然辞职。
这个转变来自于她的客户sophie被她匹配的date袭击了,她匹配前了解这个男客户的任何物质条件但其实被sophie一诘问才发现she doesn’t know him。
单听故事主线女主放弃富人选了穷人还辞了工作会听起来荒谬,但是看完完整剧情后完全能理解每一个选择,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故事。
同样是在赞美真爱,宋导演的《过往人生》中体现出的情感暗流润物细无声,多么令人动容,本片却像一场雄辩,张扬喧嚣,一厢情愿。
以客户的性骚扰案件为分水岭,影片前半段结构紧凑、讽刺尖锐、人物鲜活,后半段转折突兀、人设崩坏、草草收尾。
可见宋导演对精英圈层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的把握仅停留在了表面,她还是更擅长表现大城市中下阶层的小确幸。
本来应该让女主卸下伪装自我觉醒,故事中非要加入性侵案近似机械降神的方式用别人的痛苦唤醒身处灰姑娘现实童话中的她,这从逻辑上和情感上都说不通吧。
多年培植的“配对数理学”就因为一个错误的变量就全盘否定了?
我当然知道这是导演对于现代人物化自我甚至为关系估值的现状的讽刺,但让一个辛苦奋斗改变命运的女孩一己承担打破现状的重任多少有些不公平,她也承担不起。
(以下是短评写不下的)我想影片之所以给我如此割裂的感觉还在于女主角的选角。
都不用和格雷塔·李对比,就是和影片中闪过的女客户们相比她的表演都要落于下乘。
从一个平面到另一个平面,从一种僵硬到另一种僵硬。
表情上,意气风发时和情深意浓时都是同一副含笑俾睨的神色,台词上,公事公办时和真情流露时都是同一套波澜不惊的语调。
也许导演在选角的时候就是看中了她这身皮囊和骨子里的虚伪语做作吧,可即使拿花瓶的标准来看我也不觉得怎样,当她为了安慰男友说自己也是“科技”加身并指向胸部的时候我都笑了,只能把这番对话当成善意的谎言。
另外,虽然知道这样说很冒犯,但如果有人能把她碍眼的留海去掉我愿意给这个影片打六星。
今年是2025年,卡夫卡的甲虫学会了拟人。
达科塔吻上埃文斯的那瞬间,我突然想起蜘蛛侠和玛丽所谓的“世纪之吻”。
第二时间我意识到,达科塔没有吻埃文斯,原来是安娜在吻美队。
《物质主义者》的女主必须是达科塔,因为她演过《五十度灰》;她诞生于物质主义漩涡,是戴着蕾丝面具的阿佛洛狄忒。
《物质主义者》的男主必须是埃文斯,因为他是白男理想型,再穷困潦倒也能招人怜爱,是戴着面具的美国队长。
就这样,《物质主义者》的故事开始了,围绕这两个带着面具的“拟人”。
这是一部完全放弃激情的片子,这句话有两种含义:导演认为爱之激情的对立面是婚姻的无限算计(假设婚姻确实带有无限的算计);这是一部不存在活人的片子。
如果能从小津安二郎的一系列电影中得到哪怕一丁点东西,那我们必须同意:爱情和婚姻无关。
小津的电影很简单:没有陷入爱河,没有男女欢愉,只有结婚,但是没有婚礼戏。
席琳·宋把爱情放在婚姻的对立面,甚至占尽影像便利(滥用音乐和声画分离)去诅咒婚姻,衬托爱情之可贵,简直不可理喻。
也许本身认可这种价值观的人会真心诚意地把这部片当作圣经看待,但影像只能透露出城市的焦虑和幼稚。
就像她让达科塔和埃文斯大摇大摆地驾车前往自然,寻找爱情,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尾随婚姻公司的卡车,闯入了别人的婚礼——这辆卡车载满了城市的价值观,入侵了自然;爱情和自然本身带有的启示时刻荡然无存。
就是这么一部扼杀激情,进一步扼杀启示的作品。
当然,席琳·宋的算计和扼杀不止于此,她计算着把哪个角色放在哪,才能最大程度地挑动情绪:把她放在强奸犯面前、把他放在人家门口一晚上。
别忘了道格拉斯·塞克所说的“motion is emotion”——在记录Motion的motion picture里,限制运动即是扼杀感情。
注意:非你所动,便永不挪移的,唯有象棋的棋子——它们不是真人,只是植入了膨体的面孔们,以一种非常物质主义(肤浅的同义词)的方式,不断互相确认、盘问:身高多少、要求什么、他年薪多少、她年龄多大、我能得到什么。
可是,没人提出真正重要的问题:面具背后的你,真的是人吗?
于是,让我们回想一下结尾,美国队长这次换了一副面具,这副面具上写的不是A,而是Materialist的M。
作为物质主义超级英雄,他给安娜的最终出价是自己接下来一辈子的爱。
他以被动的姿态施行拯救,她接受了,他们接吻——多么浪漫,多么麻痹——卡夫卡的甲虫终究是学会了拟人。
遭到议员敲诈时,麦克回复:“我的出价是零。
”对于这部片,我的出价也是零。
我知道不是典型的文艺独立电影,导演和我的爱情观惊人的一致,也恰恰是会被社会上大部分人所嘲讽的我对爱情的看法只有电影里才会有了。
多么的讽刺。
导演对于爱情会战胜一切物质的乐观会被大部分人当作幼稚的偏执,但这也是整个连片名都叫物质主义者的反讽吧。
对于作为媒人的女主来说,爱情是数学公式,每个客户都是商品。
然而当数学公式行的通,婚姻就变成了交易,却缺少最关键的元素,相爱。
所以女主毅然(会被大部分人认为特别傻的)放弃了纽约几亿豪宅的钻石王老五,去和灵魂伴侣结婚,even though he said are you willing to make the worst financial decision in your life. 🎬🩵💖✨🥹
以及结尾很多人说cliche,当代女性可以结尾谁也不选。
just intersting thoughts about whether it’s the perfect ending but it does give us hope.Not hopeless romantic but hopeful romantic.在一个当hopeless romantic这个词都变成贬义词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
感谢导演在这个时代,给了我们一个童话故事般的Fairytale Happy Ending。
好多人攻击这个电影的点在于不现实,现实中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不会发生。
但这恰恰就是电影美好温柔的地方,电影是在造梦,为什么一定要现实。
如果电影是现实,为什么我们还要拍电影呢?
看抖音记录生活就好。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都会根据自己想要的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只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为什么要指责女主说她做了错误的决定。
女主说她可以照顾好自己,35岁的她,更清楚更坚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导演访谈里导演说,结婚证好玩的一点在于只会有名字,每对领证的情侣是否走到了最后,是否又中途分开,我们都不得而知。
毕竟,只有婚姻里的两个人才知道。
我爱Celine Song的调色配乐摄影。
能看出来她努力创造自己的风格。
其实完全没有想到我居然中途看哭几次。
以及Celine Song给A24的参考片单里面我居然看过超过10部。
和我喜欢的电影和书一样。
真当代简奥斯丁。
好莱坞亚裔女导演representation真好。
我太爱看小妞电影了。
-物质主义者都市爱情生活精致又空虚的气质让我想起纽约的一个雨天(此时天也在下雨),所以纽约的一个电影应该叫小伙电影吗x-达妹饱满但不张扬的自信感又硬控了一波场子,把观众会对荒谬剧情产生的质疑感hold回去了。
-我喜欢小妞电影在服装上的考究,女主角每一秒都是鲜活魅力的,她们的装扮往往是内心情绪的外部表达,观察到这种内部情绪外显折射在时尚上的流动感很有意思。
比如达妹每次见daddy的场合都是魅力都市丽人的穿搭,高跟鞋,如果她不自爆自己还在欠债我是看不出来的,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句话让生意场上的她演出来了。
而她每一次与daddy见面都是精致的穿搭,也可以见得这份感情也是生意场域吧。
运动鞋的出现在她找被性侵的客户的时候,因为实在是丑的出奇,所以极显眼。
此后这白底黑面的惊天大丑鞋就焊大姐脚上了,跟前夫哥俩人溜进宴会的时候也穿着,她带了去冰岛的行李,按理说找出一双能陪礼服裙的鞋子绝对不是问题,我想也是为时间线考虑的原因,一看那双鞋就知道这还是他们刚溜进别人婚礼的那天。
更重要的是“放松”吧,她在这人面前不用踩着恨天高,武装到一个“看着镜子觉得自己value才可以”状态。
(我想到:虽然我总是对于感情趋于平淡时对面开始有一个投入度滑坡的问题很有抵触情绪,然而看到达妹换鞋记我想到自己和同一个人约会次数多了,其实也会慢慢不化妆,睡衣不离身)-在daddy说出“我没法爱,因为我总觉得爱让我羞耻”这个惊天大爱无能red flag之前我都没法对他say no,我又有什么资格judge达妹呢,我也是既要爱又要钱的人。
最后俩人的结局可谓是诗意十足,他俩能破镜重圆真是重在一个“匀”字:曾经,他十足理想主义,她十足物质主义,谁也不让谁;现在,他愿意匀一点她的物质主义到自己身上,说出“我会开始接商业电影即使那很烦人”云云背弃理想的话,她愿意匀一些理想主义到自己身上,更关注主观情感而非物质匹配,甚至想辞职(她有这种思想转变确实是难再做红娘了)。
他们就像彼此的台阶,各自一条路越走越窄后发现地球是圆的,融合共生起码不那么孤独,在冰冷的混凝土堆里住久了,蚂蚁也会注意到自己实则是有被someone cares与care someone的需求的。
解决孤独嘛,不寒碜。
-让我很难过的一句台词是被性侵的客户深夜和达妹会面后崩溃大哭说:我该找个男朋友了,至少这个时候我能打电话给他,而不是打给我的红娘。
....我们在从男人的手里得到保护,为了防着谁?
防着其他男人。
唉。
现实性标题,理想性故事。
BTW这好像是达妹第二次演Lucy了🤣其实也没有网传的那么糟糕,两位俊男以为美女已经足够值得一星起步了(没错,我的三⭐️当中有一星是给演员的颜值的)。
这部电影因为有着“达妹的衣橱”之称,所以我期待了许久,但是最终为了抢先看只能看到高糊画质的枪版,而开头一度让我以为枪版也是假的😢说实话,这个故事很简单,Lucy经过了工作与爱情中的羁绊,在现实和理想中选择了理想的爱情。
但是通篇看起来显得有点虚无(流水作),既没有彰显当下主流的女性独立思想主义,也没有体现出有价值的爱情观念。
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要用接近两个小时来叙述,缺少了重点,而且略显沉缀,稍微浓缩一点,可以除了主角外,从客户方面充实这个故事。
其实电影的前半段非常现实,女主就是“物质人”的写照,当然大家都不愿意为柴米油盐而每天争吵。
最后结局的扭转,桃总这个角色必然需要承担起情感共鸣的责任,但我认为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说服力。
如果按照现在的剧情发展,我会更偏向于开放性结局,让女主自由飞吧!
在电影里,忍不住想到了另一个现实事件。
“20万接骨为了长高一寸”,提升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这好像与花几十万留学一两年 为了提升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个道理?
佩爹和桃总,达妹的生活 我的梦啊!
真的不能all in吗?
🥺对比起电影,更喜欢看三位主角在戏外的采访,太有生活感了。
(才认识桃总,他看起又温柔又有责任感😭)正版上线后会再刷一遍的颜剧🤩
这部电影看到预告我就相当期待了!
本来预想的是最后谁都不选,最后也不能免俗。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蛮好看的,之前看评论有人说超级难看把我吓到了,还说达妹演技不行,怎么说呢,就是不违和吧,她演什么都像自己,再说她往那一站就像高贵的白天鹅,和片中人设感觉有点违和。
电影剧情挺好,里面很多台词我觉得就是男女结婚的本质,结婚就是经济学和算数,当然里面一定要有爱。
里面达妹说爱很简单,佩佩一脸不理解,只有爱过才知道爱是很简单的事,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
还有里面达妹的一个客户被她的相亲对象侵犯了,她老板安慰她说这是约会必须承担的风险,真的冰冷又残酷的一句话,太真实了,女生就是会有承担这种风险的可能。
在达妹发现佩的秘密以后,佩一下拂袖而去留达妹在房间,我觉得那几秒我们都担心会发生什么,但是这是爱情喜剧,所以两个人还能和平分手。
还有影片中达妹讲过的两次的结婚或爱情都是因为对方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就是那句很流行的他让我自觉矜贵,我想人人可能都需要被爱,但是自己做不到爱自己,所以急切的找别人来爱自己。
我走进电影院,是因为《过往人生》。
Celine Song当年用一场在纽约街头静静散步的重逢,把一段二十年的情感留白讲得克制而深刻。
我喜欢那种“a lot of emotions, very little drama”的处理方式——情绪不是要被高声宣告,而是从沉默里慢慢涌出来。
所以当我得知她的新作《Materialists》即将上映,我是带着不小的期待走进影院的。
但电影看下来,我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气不顺”。
不是愤怒,不是失望,而是一种夹在“拍得挺漂亮”和“怎么就这样了?
”之间的郁结。
这部电影依旧围绕女性在情感和物质之间的选择,但讲述的方式却显得意外地陈旧。
爱情和面包必须二选一吗?
选爱情就一定比选面包高贵吗?
选了爱情之后,面包怎么办?
— 这些问题仿佛是二三十年前都市女性题材剧集里纠结的命题。
而电影看似要超越这些问题,实际上却只是轻易给出了那个“看似正确”的答案。
我其实不在意Lucy最后选了谁。
我只在意她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看见自己。
如果她拒绝Harry,是因为意识到那种让人迷恋的从容和绅士感,其实是他用金钱构筑起来的壳,内核也不过是焦虑与控制,那么我会觉得这是一次真正的祛魅。
她没有拒绝“交易”本身,而是拒绝了在交易中被操控、被定义的那一刻。
但电影却给了我们一个更简单的解释:“我意识到他不爱我,我也不爱他。
我们只是一场交易。
” 这不是觉醒,是跳车。
而她选择John,理由似乎是“我们互相相爱”。
可这份“爱”建立在哪?
如果只是因为他们都来自破碎家庭,有相似的成长背景,那她怎么能确定自己不是正走向父母的旧路?
那些她用力逃离的童年困境,真的不会在这段感情里重演吗?
这份爱,是否也可能是以“懂你”为名的温柔掌控?
她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了这份爱,愿意牺牲我原本渴望的物质生活吗?
”遗憾的是,电影对这些问题都避而不谈。
《Materialists》提供的是一面模糊的镜子,它映出了我们熟悉的问题,却没有回答我们的新困惑。
它看起来想触碰女性情感选择的复杂性,却反而退回到了一个简单的结局:当然选爱情,有情饮水饱。
但我们已经走到了更远的地方。
在你的生活里,爱情和面包真的只能二选一吗?
你有没有为自己设想过第三条路?
作为一个坚定的不婚单女其实本应对这种电影无感,但由于演员都是我喜欢的所以还是抽时间早早的去看了。
整部电影的体量很小,情节淡淡的,情感也是,达妹说我爱你的时候淡得像是第三者画外音。
某种程度上也和当代人的精神状况相匹配:在如此高压的生活状态下,多余的情感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电影标题是“物质主义者”,但整部电影里对于婚姻和伴侣选择的探讨其实很现实。
相亲不过是双方互相交换筹码做math。
”Marriage is business “难道lucy和harry之间就没有一点的chemistry吗?
其实是有的,对于大部分想要结婚的人来说这一点可能就足够,但这部电影却在提醒你:如果你渴望婚姻,别忘记爱。
人为什么要结婚?
john问出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也在思考。
人为了结婚,花大价钱找红娘,花大价钱做增高手术,甚至被图谋不轨后还孜孜不倦地继续相亲。
after all of these,终有一天你们可能会相看生厌,吵架,出轨,离婚,争财产,人生过的一团糟,所以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传统?
因为不想遭人非议?
因为对爱有希望?
亦或是只是想要爱人和被爱?
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间?
电影也没有给出答案,同时我也不觉得这部电影就落在了女主拒绝了富家子而因为爱情和穷小子复合上。
她当下选择的爱情也是有保留的爱情,她可以make herself a living,对升职的offer也并非全然拒绝,因为她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就像所有渴望婚姻的人一样。
爱情和面包,是一辈子的难题。
Celine Song在用这部电影告诉你,在这个一切都可以被量化的世界,请不要忘记爱。
电影最后定格在了纽约的Marriage Bureau内,让我回想起去年我也是在这里做了朋友的证婚人。
那是一个阴天的下午,和绝大多数的三月的纽约下午一样,但当朋友即将进入室内的那一刻天空突然放晴。
我会记得那一刻,我相信我的朋友也一定记得。
#物质主义者# ( Materialists ) (B ) 我不会说这是烂片,我只能说我很失望,因为它真的就是按照我之前预期的走向结尾,但我曾说希望能不要这样,不要让女主非在这两个男的之间选择,她明显可以有更多选择。
但可惜没达到我的期待,即使女主很清楚知道这两个对象都不满意(她自己说了)但还是宁愿委屈吃回头草,就怕“孤独终老” 。
这种对“孤独终老” 的畏惧感充斥着整部电影。
通过做红娘的女主和她的客户,不断向观众传递一个信息就是:大家都对另一半要求很高,各种条件和要求,但最终很难找到合适的,这些条件也无法变为爱情,于是很多人剩下,就只能孤独死去。。。
“You will die alone" 在片中强调多次。
这部分虽然对“找对象”和“红娘”行业有着非常真实、犀利的观察与描述,也确实很接近现实,但却一直在强调一件事(也是女主面临的选择):嫁给爱情还是嫁给金钱?
钱多的也许你并不喜欢,你喜欢的却给不了你幸福的生活,甚至要为25元停车费当街吵架。
你选哪个?
但问题在于,我们真的要在这两个中选择吗?
女主角真的只有这两种选择吗?
片中两个男主角都有缺陷,但相比之下,佩德罗·帕斯卡 Pedro Pascal的角色其实缺陷少很多,唯一让人觉得不太理想的内容(不剧透)其实也不是deal breaker,我相信大部分看完本片的女生都会更倾向于他。
但这个角色却在片中没有给予很好的挖掘,而是浮于表面,基本上只是让佩德罗·帕斯卡来做个花瓶吸引观众,并给Chris Evans的角色做对比。
这大大浪费了这个角色和佩德罗·帕斯卡本人。
而Chris Evans的角色则充满矛盾和不真实感。
他被描述成为一个37岁依然没有固定工作,没有稳定收入,只偶尔打零工做服务生,银行里只有2000元,与其他两个男的合租的失败演员。
这在任何人眼中都是Loser一个,别说女主嫌弃,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个人肯定哪里有问题。
因为一个健康男性在37岁是不可能活成这么惨的。
只有比如残疾、重大疾病、精神问题等无法工作或者有不良恶习等(比如赌博)才可能这么惨。
特别是还找Chris Evans去演,他就算再落魄的样子也还是又帅又壮还彬彬有礼,显然不是一个loser的样子,怎么看都是可以分分钟靠脸赚到钱的人。
所以这个角色就很不可信。
假设作者只是希望塑造一个man child ,长不大的loser,那么完全不应该找这么帅、身材管理如此好的人去演。
这个选角和人物定位让角色大大脱离现实。
而女主对他的态度更加令人困惑。
女主多次在片中说,他们分手的原因就是因为男方太穷,日子过得太苦,常常为一点小钱吵架,连纪念日去吃顿好的都要为停车费吵架,还浪费了她五年青春。
而我们也看到女主其实是事业有成、独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完全不需要这个男的。
但她却只因为工作上一点打击就决定放弃工作、吃回头草,还放弃多金男,重回这个loser的怀抱。。。
看到这里,我觉得任何一个女性观众都会满脑子问号,已经想骂人了:这是图个啥?
显然编导就是在搞“爱情至上论”。
整部电影都在讽刺“硬性条件”,强调爱情和火花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爱情,其他的都是白搭。
但真的如此吗?
但任何成人,真正经历过婚姻的人,你问他们,只有爱情,没有面包,她们能干嘛?
爱情固然重要但是短暂的,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很快就会崩塌。
特别是末尾男主的承诺,我听到差点笑出声。
我以为他会给予努力赚钱的承诺,没想到却只是“爱你一辈子”这种谁都能说出来的烂俗空话。
这年代还有人信这样的话吗?
没有存款,没有房子,没有工作,没有戒指,吃不好,住不好,但“我会爱你一辈子”。。。
yeah, who will believe that? 就算是Chris Evans说出这样的话,也让人难以被说服。
生活不是童话,更不是虚构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需要钱。
如果整日因为钱吵架,老公37岁还要你来养,这样的婚姻要来干什么呢?
而且全片都没有讨论门当户对这件事,相似的阶级地位、经济水平、文化程度、三观等本来就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也是“爱情”产生的基础。
爱情不是虚无缥缈的,而这些好莱坞电影人、艺术家却常常把爱情描述得只是一种凭空存在的东西。
这其实是他们一厢情愿的表达。
因为大部分艺术家都是F人(MTBI),很不现实。
他们喜欢虚无的东西,而真正建立一个家庭需要实际的财政基础,需要房子,需要钱,需要各种物质的内容。
这些在艺术家眼中很俗气,但却是每个平凡人必须的。
作为T人,我们也很看不起F人这种虚伪和不实际。
所以这本来就是三观不同导致的差异。
所以故事的结局、女主的选择在我看来完全缺乏说服力、逻辑性,也完全脱离现实。
如今的年代,没有女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讽刺的是,片中还说回想原始人,没有物质需求时,究竟为何结婚?
然后展示了原始女性大着肚子为怀孕而喜悦的镜头。
这个镜头就是明显地在暗示:就是为了生育。
婚姻就是为了生育。
没有钱也要继续生育。
看到这里我就想往银幕上扔番茄了,同学们,但我手里没有番茄,可惜了。
那么个人追求呢?
个人希望要的人生呢?
完全没有人提及,只提醒我们“生育、繁衍”。
原来,这居然是一部“催生”电影。
整部电影没有让人觉得“单身”可以是一个选项,而是不断强调:你会孤独终老。
说到底,还是要提高生育率。
现在回头看,这些电影人谈论爱情至上是不是很虚伪?
我之所以不会说本片是烂片,是因为它的确具有着文艺范儿,有不少镜头拍得挺美,取景、造型、配乐都算优秀,前半部分对于约会、找对象现实的讽刺也算是很写实。
这些是不可否认的优点。
但在这个“不落俗”的外表下,却有着如此俗气、守旧的主题。
在美国,一个依然非常崇尚婚姻、家庭、多孩的背景下,确实可能有很多人同意和喜欢这个主题,认为这样的电影有利于鼓励生育、传达传统家庭价值观。
即使男主没有房,没有工作,只有2000元存款,都可以找到这么漂亮的女主愿意养他,你说这不是给广大直男们送上希望吗?
那么单身女,你感到希望了吗?
如果你从头看到尾,走出影院,你感到希望了吗?
你只会觉得绝望和沮丧,因为女主从一个聪明、独立、犀利、睿智的单身女性变成了一个为了“爱情”放弃事业、选择、自由的“傻子”。
就因为她“不图金钱只图爱情”。
这是不是道德绑架?
我觉得这个故事,如果不是这三个知名演员来演,完全不会获得这么大的关注,更不值得这么大的关注。
它只是靠着两个男演员的魅力把女性吸引进影院,然后给你制造年龄和生育焦虑,最后告诉你,如果有人会说爱你一辈子,就嫁了吧。
至于之后谁来负担你的人生。。。
这些电影人才不管。
爱情是重要的,面包也是重要的,而且你可以不要在这两者中间选一个,你可以两个都有。
即使后来你没找到,你也可以自己爱自己,自己养自己。
这才是当代女性崇尚的价值观。
我们有更多的选择。
其实美国电影中,很多主题都已经在近年来显得过时、传统和落后,这也是为何它在与世界脱节,你完全不需要去喜欢和接受这些宣扬“生育压力”和“爱情至上”的内容。
好好活出自己的人生吧。
别人说你物质,你可以说:这是我的价值,我值得更好的生活。
总结就是,看着很美好,价值观不敢苟同。
感觉像几十年前的俗套电影。除了达妹的打扮其他一无是处。
跟过往人生一样无聊
7/10吧 还可以但是议题有点老套了,,有点新瓶装旧酒、(和要转学的朋友看的、即将进入pastlives叙事一刚
冲着俊男靓女三角恋的可以不用去了😇女主最后跳出这场dating game才是最优解,因为tbh两个男主都不怎么样 而且在纽约这个全世界最物质的土地之一,女主准备抛弃一切和37岁一事无成的失败演员男友许下了爱一辈子的约定,很难不让我这种操心的观众考虑他俩靠什么才能活下去
穷(高)男人和富(假高)男人之间一定会选穷的。可这部给的理由不够信服,尤其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富男做了增高手术……不过女主儿漂儿亮儿,第一套穿搭颇得我心儿🥰
个人觉得比过往人生好太多可能是因为这部卡司颜值更好+咖位更大,不过有两处硬伤,一个就是女主和pedro演的多金男在一起以后的一些细节完全没有呈现出来,估计是因为什么事情导致女主怀念起john的好了,其实看每次女主伤心难过john都能看出来并且女主主动打电话求安慰就能看出来她的心里到底选择谁了,第二个细节是最后的结局女主没有接受promotion太不现实,选择john其实可以理解因为他两心灵相通只是john很穷,但是这点更加现实吧,现实中大部分都是面包和爱情只能选择一样的,不过john真的很爱女主即使知道女主很现实自私自利也爱她,女主最后完全领悟了才会做出选择。我恐怕是年纪大了,这片子得给有一定阅历的人看就会秒懂里面很多的东西,换了十年前我也会觉得女主很傻不选择有钱人
The real fairytale is workplace leniency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四不像的剧本能揽到这种卡司。
纽约现实中真的有像片中男女主这样既长得好看说话又温柔的人吗,觉得一点也不像美国人😂,虽然更早年他们也曾在大马路上吵过架,分过手,这一部显然没有导演上一部那么扎实,但奇怪,也很是适应她的节奏,慢慢的,慢慢的
全片都在塑造得是一种遗憾或者说缺失的氛围,也正是这样的人物不断抉择合离才有了电影的生机,但最后来个大团圆🧑🧑🧒也是使整部电影都脱节了。
除了颜值 全是。。。🙄🙄🙄🙄
:做过身高拉长手术的男人不能要
Modern Love
挺黑色幽默的。物质主义的价值体系里,每个人,不管拥有多少有形或无形的可量化财富,都觉得自己“不配”。
现实主义标题,理想主义故事。都说故事俗套,但有没有可能,因为脱离现实的故事反而让人更投入故事本身呢。现实生活确实很难有不劳而获就能获得的爱情吧。
其实前半部分还很好,但怎么一步步退行半世纪并变成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了,Celine Song明明应该是此人反面的代表。然后也没有解释dating和love啊。太诡异了难以置信好失望!
我觉得我不喜欢这个本子的原因不在于结局或者选择或者其他具体的东西上,而在于它既没有把浪漫爱真的拆解成一种有限资源下人类择优选择的经济问题,也没有试图把爱的实质——爱是一种我们需要锻炼的能力——展示出来。浪漫爱停留在浪漫的阶段,是一种非理性也并不可持续的吸引力,还是一种幻想,那就只能是泡沫。(但是CE太帅了我觉得这片子看起来有点无脑爽,Pedro和达妹的声音好听,英语听力素材水平。
3.5, very good theory, weakened discussion. A few questions left unanswered. Somehow the perception of ideal marriage is too Asian.
3.5。像是聪明学生写了一篇烂作文,结尾是狗血无语的(人生何尝不如此),客户女配角的演技是吊打dakota的(但角选的真适合),但是它会让你反复去想,这就是celine song的特色吧
达妹很美,但是两段感情都太玛丽苏了,一个又帅又有钱的男人喜欢你还想跟你结婚,一个没钱但很帅的前男友对你念念不忘。即便在纽约,这也是不可能的,哪里不是男生的买方市场。最后和依然很穷的男友准备结婚而且还想裸辞也很天真,为了养家不能干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吗?大部分人不都是这样吗?一家里已经有了一个追逐梦想的另一个人坚持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