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
春行,A Journey in Spring
导演:彭紫惠,王品文
主演:喜翔,杨贵媚,蓝苇华,陈佳穗,张书伟,高捷,蔡明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闽南语年份:2023
简介:老夫老妻如怨偶,生活像那坏掉的水管,一下子就漏了一地水。丈夫钦福不解温柔,妻子秀缎刻苦耐劳,也会暗暗抱怨丈夫令她错过看瀑布的美好时光。人生无常,钦福始知自己对妻子恋恋不舍,在潮湿的春季,他把老伴身体悉心照顾,开展一段面对遗憾的生命旅程。超16米厘拍摄,刻意保留菲林毛边,呈现出老照片感觉,捕捉残缺的美。台词精简,触..详细 >
@週日FLC新導演系列;好東亞的後半部分,前半部分的暗示通過日常場景表達,有趣的。另,整體和今日晴好的天氣著實不搭調。
闷
感人 HKIFF48
诗一样的电影,不是说潮湿的天气或者雨天朦胧的山路,这些跟诗没关系,想要说它的镜头承载词语的重量,编排组织的质地均匀,后面有一两处稍微泄气,可以说是提心吊胆看完的,好怕它泄气(露怯)了就刹不住车,但还好没有。
恰到好处的留白
【香港国际电影节】据说是真人真事改编。有点怀旧、有点浪漫、有点悲戚、有点惊悚,不过整体而言相当纯粹。涉及了一些社会议题(老年人的福利保障、两代人的家庭观念、同性恋等),似乎都值得作为切入点大书特书。然而,导演并不追求野心的创作,反而将这些议题置于叙事边缘,始终紧扣夫妻感情的核心主线,处理得细腻与含蓄。在16毫米胶片的质感下捕捉到生活细节,渲染出怀旧老照片的味道。不论是剧本还是表演,都让人有回味的时刻;几个无对白的镜头,更直叫人潸然泪下。凭女性的敏锐触觉,这部简单的小品立刻有了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男人离不开女人之典型 异性恋版春光乍泄
HKIFF48# 真情实感还是会感动人啊,剪接蛮好,很美的拍摄
姜还是老的辣,那些形体,那些背景让人共情并触动那根最柔软的神经
3.5 或许能与哈内克的《爱》做一种比较,西方的情感更讲究进行时的真实虚假之间的博弈。而东方则是在回忆的余音中完成美与丑的决断。另外回头来说,觉得东方人在面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时有一种钝感(也或许是从个人代入集体了),这种钝感很多时候正是余味的来源。
像流水一样,淡淡的,缓缓的,带着点悲伤的。对潮湿阴雨天的感受就是对这部片的感受。
前半段塑造的传统老夫妇的拧巴关系非常真实,秀缎去世那一段看着辛酸。全片的对话本就极少,后半段更少,情感也更加单一,只是一味的怀念。对于遗体的处理,老人孩子各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也许是影片最想表达的社会情感的割裂,来表现人物命运的悲催,我觉得故事的细腻和丰富度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充斥着一种悲凉,最后终于将这种气氛的原由引申到同志题材上,母亲既为离婚出柜儿子和同性伴侣求福,又要替代儿子更多地去照顾无法释怀的父亲,一切都在母亲这个角色缺失后显得更加悲凉。
女性影展16mm胶片放映。4.5。画面有大师气象的年轻人作品。看到片尾字幕有整个“质感团队”,就明白为什么有这种感觉。也很沉得住气,叙事干净。一边看一边想起在外婆去世后那十年的外公,我们只知道让他食宿有着,但没有关注过他精神世界的缺失创伤,因为他把自己的精神面貌收拾太好了——直到现在才猛然意识到这点时,让我的心情随着银幕一起沉入无比黯淡。
-.5
C+ 视角是好的,目光远不够有力,只是篇很优美的小品文。映后导演表达的意思大概是“我们没有去批判这个大男子主义的、死后才知道深情的老头是因为我们只想凝视,把空间留给观众”,我不是说女导演必须有义务以女性主义视角批判,但(1)拍“凝视”有难度(2)你有社会性天然的批判资格,如果二者都没能做到,那就自然沦为平庸。【2024HKIFF】
#HKIFF48 工伤造成的跛脚是身体上的残缺、儿子的同志身份是传统社会身份上的残缺、对爱与依赖的羞于启齿是情感上的残缺,钦福试图用自尊撑满整座春山,用伴尸填补妻子去世后彻底瓦解的社会关系。这是一部关于舍不得的电影,也是一场关于社会关系的反思。
📍MOMA|New Directors New Films
在伦敦看了首映,双导演都到了现场。面对犀利的问题:有没有想过将电影里的性格调换一下?为什么选择母亲去世?她们的反应顾左右而言他。(真的没有想到会是两个女性导演,还是酷儿?)有太多文艺片长镜头,镜头语言是很细腻的,但是意料之中的故事走向,意料之中的镜头剪辑,让这部电影看着像寡淡的影视优秀毕业生作品。涉猎的话题有意思但浅,变成了形式主义。在这部影片后我看了越南的另一个新兴电影,我觉得一对比简直好太多了,推荐大家去看看:”bury us in a long dessert ”
【农历五月十三 乙巳年壬午月戊申日星期日宜彼此了解因为你不曾流经我的童年。因为我不曾在你的水流中游泳】很简单的小故事。原来这就是保留了胶片的毛边。春行万里,爱留原地;循环往复,至枯方休。但今天看怪奇4,Papa也说,所有都是选择。即使你选择不完整,依旧是怪物,那也是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