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些很显眼的蛛丝马迹,我大概能猜到这片儿为了过审都改了些啥。
我瞎猜的,肯定猜得不对,大家千万不要当真。
另外我也没有说这片儿全赖审核,编剧自己肯定得背最大的锅。
比如警方的几次震撼人心的大降智就肯定跟审核没关系,如果当年的第五起案子能被另立一案、马鸥看到张晓伟去厕所就很正常的立刻高度重视、警方一开始就顺理成章查出张晓伟是领养,这故事就完全讲不下去了,这几个智障操作明显是为了弥补主线的重大缺陷被迫打的补丁,确实是编剧自己的水平有问题。
但往江里扔死猪很可能是因为过审才显得奇怪,未过审版本里面张晓伟之所以扔死猪而不是直接报警,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姐。
过审前的版本里,张晓娟应该是睡过张晓伟,而且是比于娜先睡的。
并且在张晓伟和于娜交往之后,张晓娟很可能还继续睡过他不止一次,用的是“你要是不跟我睡我就把咱俩以前拍的那些照片儿发给于娜”威胁手法。
于娜被绑了之后发生的事情是,张晓娟跟张晓伟说如果他敢报警,她就把照片儿给警察以及自己妈看并且宣布自己是被迫的,张晓伟没办法,只好用死猪的方式委婉报警,扔死猪于是就很合情合理了。
我这也不是乱猜,其实他俩睡过的这事儿演得很明显。
首先这部片子里的角色塑造虽然都很失败,但不是脸上和心理完全对不上的败法,而是那种每个角色都把性格加黑加粗写脸上的单薄直白的失败,也就是说这片儿里的角色演出来的是个什么人就说明他确实就是个什么人。
张晓娟在片中表现出来的一直是那种蛮横不在乎他人感受的态度,看见她哥拖走弟妹也一脸幸灾乐祸,那就说明她是个没什么共情能力也基本没道德的人,这样的人会为了自己的欲望毫无愧疚的伤害别人,而不是反过来。
那么张晓娟在出门见她弟之前既然特意换了个好看的胸罩,这就说明她特别想睡她弟。
而因为她是那种性格的人,所以既然特别想睡就说明她其实早就已经睡了,她不可能为了顾虑这个那个的就让自己憋着不去睡。
其实都不用等到换胸罩,张晓娟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挨着张晓伟坐在沙发上给他零食吃的那个架势,就明显是早就有了娴熟肉体关系的状态(这个镜头给我造成的第一感觉是“他咋在这边还有个对象儿?
”)。
而她弟的姿态是虽然不愿意但在很熟练的忍受,也能说明他俩确实睡得很娴熟并且她弟不是那么想跟她睡。
由此推断,原本的情节很有可能是多年以前张晓伟刚长大到能用的年纪就稀里糊涂被他姐睡了一遍,之后又被各种要挟睡了很多遍,搞对象之后依然还被屡次要挟睡。
再加上他哥和他妈对他也是各有各的不同伤害,家里的三个亲人没一个对他正常的,这么活着的人心理必然健康不了,于是后来张晓伟办事儿很扭曲怪异就得到了很有道理的解释。
所以这片子的真实面目是讲了一个被妈妈的冷漠哥哥的暴力姐姐的乱伦轮番轰炸十几年的养子的黑深残故事,过审之后去掉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乱伦设定,就把一部会获得两极分化评价的烂片变成了没什么争议的烂片。
总归改不改审不审都是烂片儿,所以大家就更没必要把我这篇胡扯当真了,看看热闹就得。
豆瓣第一次写影评,为何会有这么辣鸡的电影,故弄玄虚。
台词编排很差,音乐音效也是一惊一乍,演员的演技一言难尽毫无亮点,表演的味道太浓,演的疯子根本毫无逻辑,千万别看浪费你一个多小时。
不推荐,不如去看动画片,但是我的影评不够字数,我也不知道该说点啥了,无语。
为什么还不够一百四十个字,不想喷了。
在犯罪悬疑片的领域中,《怒水西流》自上映以来就备受关注。
这部由黄渤监制,冯勇沁执导,王迅、刘敏涛、宁理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电影,本有着冲击国产犯罪悬疑片新高度的潜力,然而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影片以2015年女兽医于娜的离奇失踪案为切入点,牵出了1998年那起令人毛骨悚然的连环割耳奸杀案。
故事发生在一个江边小城,阴沉的天空、连绵的雨季、芦苇丛生的江边,这些元素构建起了压抑且诡谲的氛围,在视听语言上,成功地渲染出了犯罪悬疑片应有的惊悚感。
比如刘敏涛饰演的闫慧茹在香火缭绕中跪拜的场景,以及警方在芦苇丛中发现弃尸的画面,都让观众的心跳随着剧情起伏。
演员们的表演堪称影片的一大亮点。
王迅彻底摆脱了以往喜剧形象的束缚,将张晓军这个听障且心理病态的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他那神经质的笑声和抽搐的眼角,把人物内心的扭曲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敏涛也毫不逊色,她所塑造的“疯批母亲”闫慧茹,表面是一位含辛茹苦的慈母,实际却隐藏着操控罪案的黑暗面,平静中的疯感令人背后发凉。
宁理饰演的刑警队长冯泰山,将角色对真相的执着追求诠释得十分到位,让人感受到他身上肩负的使命。
可惜的是,影片在叙事和人物塑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从叙事逻辑来看,漏洞百出,破案过程儿戏。
警方在断案时常常依赖“灵机一动”获取关键线索,比如仅凭芦苇丛中的一朵小黄花就推测出凶手的踪迹,这显得过于牵强。
凶手的暴露也缺乏足够的铺垫,很多情节的发展只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强行设置,缺乏合理性。
在人物塑造上,虽然演员们演技在线,但角色本身却显得苍白无力。
闫慧茹从慈母到恶魔的转变缺乏过渡,仅仅通过台词暗示“血缘即原罪”,却未深入挖掘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使这个角色更像是一个承载主题的工具人。
张晓军的犯罪动机也只是简单地归结为“家族暴力遗传”,忽略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其的影响 ,让观众难以对角色产生共情。
《怒水西流》试图通过大尺度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来吸引观众,探讨人性的深渊,但最终却因叙事和人物塑造的问题,未能将故事完整且精彩地呈现给观众。
它虽有亮点,却也有难以忽视的瑕疵,就像一颗蒙尘的珍珠,本有绽放光彩的潜力,却在打磨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实在令人惋惜 。
本片主要讲述养猪场兽医于娜在夜里出行时失踪之后引发的一系列悬疑事件。
故事围绕着20年前的连环杀人案展开。
随着越来越多新线索的不断涌现,警方也一步步揭开了隐藏在案件背后的黑暗秘密。
本片不仅仅是一部紧张刺激的犯罪悬疑电影,还深入探讨了人性、欲望以及善恶之间的较量。
导演想通过本片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并引导观众们思考责任的重要性。
本片通过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构建了强烈的悬疑张力,比如带有血迹的芦苇荡、**口中的人耳等场景设计,这些都为全片增色不少。
另外,场景布置、灯光和音效也都表现得特别出色,营造出一种特别急紧张压抑的氛围。
全片的尺度非常大,进一步增强了电影本身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片中各演员们的表演也都非常出彩,尤其是王迅,他突破了以往的喜剧形象,成功塑造了一个心理变态的角色,演技也是极为精湛。
《怒水西流》奔着演员阵容和犯罪题材去的,没有失望,但个人理解不了这个名字,倒觉得《在恶魔中成长》更贴切。
前半段乏味的碎片化叙事,从中间开始一路高潮至结尾,没有太多血腥暴力的镜头,但却依旧抓人。
张小伟和张小军这两个角色是很极端的存在,放在一个家庭中也是挺有想法的剧本,同样是原生家庭的缺失,弟弟善良且单纯,哥哥扭曲又极端,但身为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做出的恶行,究竟该去理解还是讨伐?
碰巧的是,半个月前的突聋,让我深刻的感受了失去听力的绝望感,从二次复查,焦急等待结果,无解的治疗方案,到坦然面对的复杂过程,和电影中的部分剧情类似。
当所有人都无法从“恶魔”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行为的时候,张小军因为从小被家暴,耳朵听力缺失,导致性格扭曲,那种复杂的情绪变化,常人很难理解的痛苦和绝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我觉得一部电影在爽片背后所传达的内核能被共鸣,这才是最宝贵的地方,也是人们口中烂片和大作的区别,而《怒水西流》和当年的《涉愤》所传达的,都是原生家庭的缺失对儿童造成的童年阴影和心理创伤,如果福利院真的像当初承诺的那样认真严格的定期对被收养的孩子家庭做回访调查,那张小伟就不会在恶魔围绕的炼狱般家庭中痛苦的长大;如果医院对张小军这类精神病患者严格管控治疗,就不会有太多的悲剧接连发生;如果社会福利能更系统全面,就不会有一个冷血的母亲出现;社会层面的矛盾是很难化解的,作为个体作为年轻的父母,更多的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比一味的抓“成绩”重要。
电影中“猪”这个元素,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电锯惊魂》,愚蠢,肮脏,任人宰割,映射电影中那些肮脏的想法,愚蠢的杀人动机,和任人宰割的命运,这也是该片的一个亮点所在。
文/梦里诗书预想凭借大尺度、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议题,《怒水西流》试图借此在国产类型片中开辟新路径。
然而,看似惊悚的连环奸杀案“恶鬼现形记”,最终却因叙事逻辑的断裂、角色塑造的失衡以及导演节奏掌控的不力,沦为了一场虚张声势的犯罪片,它既无从让人看到人性的深邃,也无从所见悬疑的缜密。
《怒水西流》最为明显的问题,在于新人导演的冯勇沁很难去驾驭好这样一场横跨二十年时间,且有着复杂人物关系的伦理犯罪电影。
影片的节奏失衡其实在开篇不久便暴露无疑。
电影前半段以慢节奏想去铺陈悬疑氛围,中段又陷入了“为反转而反转”的泥潭,后半段则是仓促的收尾,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导致关键情节根本不合逻辑。
断裂感削弱了观众对故事的情感投入,也让影片的“人性拷问”主题流于表面。
节奏掌控的不力,直接反馈于人物塑造的苍白,这就例如刘敏涛饰演的“疯批母亲”闫慧茹,被设定为操控罪案的幕后黑手,但其从慈母到恶魔的转变缺乏过渡。
影片仅通过台词暗示“血缘即原罪”,却未深入挖掘其行为背后的社会或心理动因,使得这一角色更像一个承载主题的工具,而非真实的母亲。
王迅饰演的连环杀手张晓军同样面临类似问题。
他的癫狂与脆弱本可形成复杂张力,但影片仅以“家族暴力遗传”解释其犯罪动机,忽略了社会环境与个人选择的互动。
当角色沦为“恶的符号”,人物行为动机不合常理,观众自然便难以对其产生共情或反思,反而因动机的简化而质疑故事合理性。
《怒水西流》最受争议之处,在于其所谓的“大尺度”与成片效果的落差,电影暗示将挑战国产犯罪片的审查边界,甚至将部分问题归于审查。
自己也曾经多次参与过电影审查工作,就这部电影来说虽然会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并不会影响观感,电影的诸多诟病还是在于其自身,这就例如电影为了剧情的推进,去刻意弱化警察的办案能力,正片中的暴力场景过多依赖音效与灯光渲染,其问题都出在自身构思的贫瘠。
电影更深层的问题还在于,影片试图以暴力奇观替代人性探讨。
例如,“死猪含人耳”的设定本可隐喻罪恶的隐蔽性与社会腐败,但导演仅将其作为猎奇元素呈现,未与主题形成有效呼应。
当暴力沦为吸引眼球的工具,影片本质上是自身失去了叩问人性的严肃性,反而陷入B级片的廉价感中。
《怒水西流》流于表象的尺度,所让人看到的是悬疑片,不在于自诩情节尺度的突破,而在于电影本身能否对人性与社会真相的诚实凝视。
缺失了这一点,不论多么复杂的故事,最终都只是华而不实。
整个故事还行,值得拍一部黑色悬疑犯罪电影。
但新人导演执行不好,剧本细节差,逻辑潦草胡乱,欲盖弥彰但谜底一直都很好猜,几乎没反转没意外。
宁理演得好,但角色还是空,既不睿智也不老辣,有状态无行动,偶尔开金手指,更显得漂浮。
几个反派存在感更强,但也都是犯罪电影里的大路货。
整部电影有很重的《杀人回忆》情结,质量堪比迷雾剧场的网剧集,还是其中拍得不太好的那拨。
情绪、气氛、表演都有,但完成上总差口气,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关系看似复杂实际一捅就破,时代、社会几近架空,就是围绕犯罪本身拍,故事难免走向奇情,人物个个工具化。
动机也是网剧拍过的,电影可能更奇情,最后只能按全员疯批的路数走,以暴制暴,警察反而就尴尬了。
这本身只需要一个警察以局外人视角,冷眼旁观就好。
但电影非让他参与,参与又只能外围绕圈,履抓履放,加上编剧笔力不够,没有抽丝剥茧、水落石出的效果,只让人觉得阿sir无能,能力不够。
杀人也没什么高智商,也无人刻意做完美犯罪,按说不该变成悬案,一个模仿杀人就能让人脱罪,只能说刑侦、法医责任都很大。
关于家庭关系的描写更是怪上加怪,动机完全不成立,给自己全家培养掘墓人这事儿也只有疯子之家能做出来。
老母亲儿女双全偏要节外生枝。
爱情的进入逻辑上可以,但老哥明明好了二十年,又突然发疯,耳蜗一扯就化身禽兽,一秒变身,女兽医的耳朵不是听觉器官,是性费洛蒙发射器。
总之就是乍看还过得去,仔细一想逻辑千疮百孔,漏洞都被编剧导演脑补带过。
整部电影创作上是有野心的,包括演员的挑选,包括这个形而上的名字,他想好好弄。
但最后没拍好真的就是能力不够,视听语言,剪辑艺术,甚至是思考深度都差火候。
最终还是那种先设计了一个看起来牛逼炸裂的点子,然后再不断补充顺成完整剧本,人物、情节都围着点子走,文本没顺利索就开拍,然后就拍完了。
这些问题网剧也常有,但大银幕更容易放大。
特别是你无法快进无法倍速播的时候,碰到不合理的地方就格外煎熬,这也是为什么《怒水西流》不该拍成电影,它放到小屏幕上会好些,观众们没那么较真,电影观众要苛刻得多。
电影现在豆瓣评分很低,但实际呈现确实也就这么个水平,观众如果不抱期待尚可一看,也就随便看看完了。
青年导演对犯罪悬疑题材有特别热情,因为可兼顾商业和作者性,进可以讲时代讲人性,退可以拍娱乐拍刺激。
但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能力配不上野心,连基本讲个好故事都没做到,就想要更多。
市场最后会教育他们,电影也只能打一把性别营销牌,或者接审查吹捧下自己的暴力尺度,其实里面什么也没有,空空荡荡。
《怒水西流》,一部中规中矩的犯罪悬疑片,据说有所删减,盲猜是对犯罪的部分进行了删减,但整个看下来,不影响剧情的走向。
怎样的一家人!
一个“爱心爆棚”的母亲,为了孩子,丧尽天良;一个从小被父亲家暴到失聪的儿子,用最狠毒的方式,对这个社会还以颜色;一个习惯性被边缘化的女儿,将冷漠自私变成保护色,最终被反噬。
既然是犯罪,不管是养成系,还是传递型,抑或帮凶,逻辑线清晰,电影便大于合格线,不至于无脑去打低分。
这类题材的影片,看点有三:犯罪场面的展现、探案过程的收紧、犯罪动机的揭晓。
《电锯惊魂》系列因为大尺度展现凶案现场而闻名于世,《名侦探柯南》《法医秦明》则因为从不同角度聚焦“探案”而广受好评,《拯救嫌疑人》因为揭密环节的反转,在冷档狂收近6亿票房!
受审查制度所限,我们的犯罪影片对于犯罪现场的展示,必然只能点到即止,那么,在“探案”中逐渐“揭密”,构成了我国犯罪悬疑片的唯二看点。
犯罪片不缺市场,内容为王,演技只是锦上添花,无需过多营销演技,主演不劝退即可,反正我是不会因为某个演员的演技炸裂而走入影院(我担除外,老谋子除外) 《白雪公主》让人大惊失色,《援藏日记》让人读懂人性的善,《怒水西流》让人体会人性之恶,这周上映的这几部电影,真有点意思!
打着戏骨、悬疑剧的名头,摆烂。
剧情空洞,一开始就猜到凶手是谁。
故布疑阵,故弄玄虚,硬凑时长。
把police演成饭桶,智商和武力双双拉胯。
刑警队长不调查,把嫌疑最大的一家(凶手)多次放跑。
刑警队长打不过凶手,还差点害死女徒弟。
刑警队长靠着别人的一步步明显得不能再明显的明示才发现真相。
好久没看过这么憋屈的police了。
差评。
电影《怒水西流》宣发上有好几个很吸引人的点,但好像这些标签最终都只是一个噱头而已。
海报上写的“18岁以下谨慎观看”很容易叫看客误会,电影里会有很多限制级画面。
但可能由于审查等原因,整部电影里其实并没有什么超额画面,最恐怖的画面大约就是于娜被拖走时候,回荡在船边呜呜咽咽的声音。
其他几乎没有。
最令我感到气愤的是,电影压根和“穿衣自由”没有任何关系。
电影有一组很出圈的宣发,直接把“穿衣自由”“女性权利”打在公屏上。
陈都灵惊惶逃跑的背影在这组宣发词下愈发显得楚楚可怜。
以至于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一定和这些有关。
结果真的出乎我的意料,电影主线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硬要蹭。
可能觉得三月是“她力量”“女性电影”扎堆,这样的宣发方式更契合月度主题?
说回电影本身。
这其实是一个“全员疯批”的故事,闫慧茹一家都是疯子。
大儿子张晓军因耳朵残疾逐渐成为变态杀人犯,还喜欢把人杀死后把耳朵割下来。
二儿子张晓伟从小就知道这家人的真面目却贪恋收养家庭的温暖,一直都不肯离开家,直到女朋友于娜遇害。
女儿张晓娟一直都暗暗地喜欢着自己名义上的弟弟晓伟,即便这在名义上是一种乱lun行为。
最恐怖的是家里的老母亲闫慧茹,她看起来慈眉善目,练字又烧香拜佛的,实则是最可怕的伥鬼,一步步纵容让儿子变成一个彻底的恶鬼。
张晓军可能唯爱自己的妈妈闫慧茹。
他一把年纪也不找老婆,遇到事第一个发出的音就是妈妈,为了妈妈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
孩子爱母亲,这是天性,但绝不是这种超越边界的依赖与爱。
闫慧茹因为张晓军的耳疾一直都很偏爱他。
别人的儿子都健健康康的,她的儿子却听不到任何声音,世界对他来说是沉默的。
所以,她不惜重金让晓军成为第一个戴上人工耳蜗的人。
所以,她包容晓军的一切问题。
即便这个问题是以其他人的孩子为代价的,她也在所不惜。
别人的孩子哪有晓军重要啊!
张晓娟可能一直都暗恋名义上的弟弟晓伟。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她说于娜和晓伟长不了,因为这是晓娟自己的期盼!
当然,也可能因为晓娟知道于娜真正的遭遇。
但晓娟接到晓伟电话后却换上性感的睡衣,讲话麻兮兮的,已经能说明这个问题。
也从侧面解释她对于娜的不作为!
她干嘛要救她啊,就是她要抢走晓伟!
张晓伟则属于“不拒绝变态就成为变态”的典型。
他一开始就知道张晓军的真面目,也知道闫慧茹收养他的目的,但他在成年后没想着逃脱这个家庭,反而把于娜拉进这个漩涡,真心实意地想要融入这个家庭。
就挺不能理解的。
于娜的死亡终于点醒了他,叫他下定决心开始复仇。
这就是“疯批一家人”的故事。
老实说作为悬疑翻犯罪剧,剧本真的稀碎,完全经不起推敲。
明明张晓军和闫慧茹的嫌疑那么大,但警察查了那么多次,结果愣是不知道晓伟是收养的这个关键信息?
当初锁定犯罪嫌疑人时都不排查下社会关系的么?
这也就算了,一整个警队都看不住养猪场一家人,叫他们杀了于娜又杀了晓娟,好像杀人比杀西瓜还容易。
而且,闫慧茹几乎有通天的本事啊!
儿子杀了人,她能帮他断后。
儿子进了监狱,她就模仿作案,消除儿子的嫌疑。
儿子要玩弄于娜,她就帮儿子安抚于娜,把于娜绑好送给晓军,丝毫不顾及晓伟的情绪。
这个女人真的不简单啊!
但这么厉害的女人却没想着给她的好大儿张罗一门婚事,委实有点不符合传统母亲的感觉。
但我最不能理解的其实是张晓伟。
可能没有遇到晓伟,于娜就不会碰到这家人,就不会因为自己“漂亮的小耳朵”而让张晓军动了杀心。
张晓伟此前多逆来顺受,此后就有多疯。
但他的疯显得很没有来由,好像上一秒他们还是亲密无间的家人,下一秒他就打算杀死晓娟、晓军和闫慧茹,为于娜报仇。
问题是,张晓军自己也是凶手之一啊。
是他将于娜拉进这个罪恶的漩涡,是他的软弱无能让晓军肆无忌惮地杀死了于娜。
至于警方这边也很叫人觉得尴尬。
冯泰山(宁理)这个角色似乎武力值和侦查能力都一般。
追踪晓伟一直都跟不上,武力缺缺;每次查探犯罪现场都发现不了什么,关键点一直是旁边的女警发现的。
关键是,警方一帮人加起来居然都比不上闫慧茹一家,眼看着命案一桩又加一桩地!
更尴尬的是晓娟的裸戏!
明明不需要身体的展示就可以完成“晓娟暗恋晓伟”的暗线,导演偏偏要用裸露的镜头,本质是对女性主体性的漠视,是叙事无能的遮羞布。
明明可以成为一个好电影的!
“恶鬼杀人案”多好的题材呀,再结合变态畸形的母子关系、对原生家庭的渴望等等元素,明明可以不浪费演员的演技的!
结果生生拍成家庭伦理惨剧。
犯罪和悬疑都没有深入下去。
尤其是悬疑部分,根本没有多少有用线索。
人物转变全靠导演心意,全靠观众对电影的把握去脑补!
至于电影和“怒水西流”有什么关系,就更需要深度脑补了!
可能唯一能看的就是演员的演技了吧!
宁理、刘敏涛、王迅等人都演的很好,包括陈都灵都贡献了让人心碎的哭声。
此刻算是明白为什么把刘敏涛推上热搜了!
确实,佛口蛇心的闫慧茹叫人不寒而栗。
她看着慈眉善目的,单亲母亲一人带大三个孩子,日常又是练字静心,又是操持猪场什么的,实在是老实又靠谱的样子。
可凡事论心也论迹,明明是晓军的错,可闫慧茹却抱着于娜说“你惹她干什么”,轻轻巧巧将罪责从晓军转移到于娜身上,仿佛真的是于娜做了什么过分的事情才导致她的悲惨遭遇一般。
尤其是闫慧茹带着全家拜佛那一幕,她斜着眼睛看了一眼坐在藤椅上的晓伟,真的压迫感十足。
所以,如果电影真的是导演多次赴京沟通、打磨八年的结果,真的奉劝一句,导演和编剧还是趁早转行吧!
真的讲不好故事,也真的抓不住市场,真的不适合这个职业!
THE END.延伸阅读||《涉过愤怒的海》,原生家庭之殇可以轻易消解么?
年度最佳电影,黄渤周迅不负期待
剧本好无聊
票钱真的很值,从五起割耳杀人案到一家人互杀,全程矛盾升级,刺激升级,一波波高潮没停过。
为什么不直接告发?王迅演的挺像,凶杀画面也还行
儘管影片從劇作到執行,因主創能力之限而存在難以盡述的諸多問題,在極其現實的市場反應和殘酷的競爭之下,本片導演恐將難以再獲得執導長片的機會,但本片至少有一處亮點值得肯定,即它讓我第一次在國產電影中看到了“惡”的身障者的形象,且其內心之惡和犯罪人格的生成,正與其障礙和限制的身體特徵息息相關(也包括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刻畫和塑造身心障礙角色時採取公平的方式,不避諱其“弱勢”、反而強調其特殊性,凸顯他們處置個人生活並觀照主流社會的特殊方式(包括:報復),反而意味著對身心障礙群體之活力和主體性的平視與尊重。2025年4月26日02:40於鳳凰和業廣場2號廳,廳中僅一人:在本市又發現了一間午夜影院,並再度推進了最晚觀影時間紀錄,唯觀影環境仍舊不盡理想。
一边拜佛求安慰,一边动手杀人毫不手软,闫慧茹行事的反差足够吸睛,也确实够讽刺,赎罪是为了下一次依然毫不留情...
垃圾!!!
三星半,一共一家四口嫌疑人,一群帽子叔叔查个资料都十几号人,愣是盯不住这一家人互杀。但是整体摄像水平和演员演技蛮好的。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剧本拉低档次,各种线索都怼脸上了,片子里警察跟智障一样无视,破案纯玩儿,装累装忙,什么也查不出来,全靠自曝。恨不得跳进屏幕里给警察塞几十斤脑子借他们用。导演也废,废镜头多,本来挺生猛变态的剧情硬是拍得平铺直叙,毫无张力,往俗套了拍。勉强合格的毕设水平,白瞎这么好的故事和演员。
只能说一开始感觉还可以,后面发现都是围绕刘敏涛一家转来转去,格局和视野太小,个别情节有点故弄玄虚的意思。宁理的演技还是非常棒的,还有陈都灵真的是太好看了
太菜了
“今日我若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呐喊”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太差了,劇本不行,節奏不行,懸疑氛圍拍的也不行,雖然實力演員不少但也都沒什麼發揮,很難想象在電影院看是種什麼煎熬
弱智导演,你直接拿卷宗给我看都比你改编的好
没怎么看到宣发,挑电影时候看了一下演员表决定无脑冲,事实证明没选错。宁理老师演的警察很好,和那种所谓的神探不一样,他没有上帝视角,但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刘敏涛老师的演技真好,印象深刻有一个她下楼梯的俯拍,就是那种因为年纪大了腿脚不好稍微有些外八字,显得非常真实而有生活。全员恶人的设定很带感,但是每个人的行动又都非常符合逻辑,没有谁是莫名其妙黑化的。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虽然老套但很经典。从悬疑角度来说故事完整逻辑通顺,当然没有特别大的惊喜,因为基本上到一半已经大概盘通了逻辑,但依然值得一看故事三颗星,一颗星给宁理和刘敏涛
这类题材如果只能被生硬别扭且不完整地呈现出来,干脆别拍了,看了也不痛快。还有,咱丰田老师买了一包烟硬是一根没点着啊,这放隔壁早就反向嘬上几口了。
母爱尤其伟大,但是爱应该是有原则的,爱会保护一个人,没有原则的爱会害了一个人,最终让自己的儿子彻底沦为魔物,这种爱是畸形的、扭曲的,作为即将成为妈妈的我,看完此篇我深思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定好原则。其余凶残的画面我就不讲述了,影片的呈现恰到好处又疑点重重,演员们对角色的理解也很到位。
黄渤新导演助力计划影片,拍摄完成于2018年,直到今年才上映。目测至少删减了四分之一片长,以至最终的成品有些差强人意。感觉导演本意是想拍成那种韩国疯批犯罪片的,但最终只剩下悬疑的气氛,缺乏人性的挖掘绝望的张力。不好不坏,喜欢破案题材的可以支持一下。为宁理加一颗星,还有王迅演这种坏人简直毫无违和感。★★★☆☆
为了自己的孩子,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人,不可原谅
好气啊😭😭😭
演员尽力了,镜头剧情稀巴烂虚化的背景看得眼睛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