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镰刀都休息

锤子镰刀都休息,The hammer and sickle are sleeping

主演:徐刚,张志勇,薛宝鹤,顾本彬,袁利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东北话年份:2013

《锤子镰刀都休息》剧照

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7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8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9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0

《锤子镰刀都休息》长篇影评

 1 ) 当饥饿来临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之后觉得有些黑色幽默味道却又能体会到其中的悲凉的短片。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鹤岗的农村,这个地区以矿业为主,曾经的经济都依托于煤矿的开采。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煤矿不再能支撑地方经济,大量员工下岗,民生凋敝,大量无业游民考验着地方治安,而留在这里的人,如同被社会抛弃一样,就像他们经常口里说的,都荒废了被荒废的,不仅仅是谋生的能力,还有人际关系,比如友情和亲情镰刀代表着农民,锤子代表着工人在被社会抛弃丢失了生存的来源之后,他们可以变成劫匪和骗子。

就如同片中的刚子,每天在荒凉的小路上打劫,并且记下收成,虽然收成看起来少得可怜,这简直就是最不专业的劫匪,因为连温饱都无法满足,残破的小屋子,需要一直坐在火炉边烤火。

打劫,行骗并不一定代表了这些人本质如何,在本片中,他们的本质偏偏带着很多软弱,和善良。

因为就算在抢劫当中也体现着人性,甚至明知被人欺骗,也要讲面子,给人台阶下。

地方环境如此,人的内心也会变得软弱,唯有宗教已让生命力旺盛,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必然这些人会比生活在稳定环境的人更加有心灵寄托的需求,回忆,期待,甚至宗教信仰只要信仰还在,人性的光芒就不会磨灭。

这些人,不正像是大灾难过后的野草,尽管愚昧,尽管懒惰,尽管心中有恶念,但仍然在生长着。

东北是一个讲人情的地方,在恶果中仍然能够找到人情的花比如刚子在打劫的时候也会心生怜悯,勇哥在被抢劫之后也能真诚地邀请刚子加入。

而刚子坚决不会突破自己的底线,伤人性命,在被邀请吃了一顿饭之后,就想着跟人一起过年。

再比如,被勇哥一拐杖没有打倒的汉子,在听说勇哥认识自己之后,就赶忙递烟,并且为自己想不来以前的朋友还略带羞愧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这是一个很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人没有办法脱离历史的局限性,来回答这个问题且问,如果刚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以他的个性,会是一个拿着锤子到处抢钱的抢劫犯嘛?

且问,如果勇哥不是在受了工伤,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会拿着拐杖到处抢劫而且还团伙作案嘛?

每个人可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没有处在这个环境下的人,没有经历过这些人的经历的人,即使发表了评论,意义又能有多大呢墙上的一个“饿”字,或许我们作为旁观者一辈子也写不出,等到写出了这个字,又有多少人能向他们一样继续思考自己做法对与不对呢刚子作为一个打劫的,内心可算是懦弱,恐怕不止他,这三个大老爷们,恐怕是一个比一个“胆小”吧。

尤其在被一个女人接连掀翻之后,躺在床上相互取暖,更可谓是内心疲劳到了极点。

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人到底是身体的力量更强大,还是内心的力量更强大?

然而,我们这些评论的人,每一句评论是不是都显得很空虚呢,因为如果没有过这些体验,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内心会足够的强大呢?

最后,刚子还是勇敢地离开了,或者去谋一份生路,或者是去找他的哥哥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在这片寒天雪地中的人,就像野草一样,总会想办法,生存下去。

 2 ) 可惜生命啊,他苦涩如歌

其实你是在讨论信仰。

骂人没词,打人没胆,装X没本,耍帅没钱。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耿军拍的很讲究。

一个让人歪想到某旗帜、忍不住去解构的片名,其实片中锤子是乡村二流子抢劫的武器,镰刀也许是农具也许是凶器。

相对很多独立导演镜头运动随意,形式感极差,耿军对这方面很讲究。

冰天雪地的东北人式幽默语感,傻愣愣的基督教徒圣歌,加上古典音乐凝重或轻快的配乐,片子流露出的荒诞与悲凉自然而真实。

以为会有惊喜,发现实属一般。

元素非常多:东北话、长镜头、交响乐、基督教;意图很可疑:题材擦边球、幽默黑又白、意义无批判。

总之,总觉得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唯一我觉得动容的,是片尾那段《再别康桥》的朗诵,一言以蔽之:东北话自有风流。

国之大,民之众,情之烈,欲之杂。

纵横万里,大有可为!

华谊兄弟,兄弟华裔!

振兴东北,东北整型啊!

荒废里的荒唐,荒诞,你的荒凉。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挺悲凉的,最后一首《再别康桥》感觉在告别整个世界的荒芜。

残阳下倒下的三个男人,都荒废了。

 3 ) 没了一产二产,他们沦为“好汉”

如果你对于《东北虎》这部影片有想法的话,一定要了解一下耿军导演之前的作品,《东北虎》相比较而言,因为要在院线上映,所以有了修饰,而耿军之前的作品因为没有在院线上映的压力,所以会更加“原生态”,换个词语来说就是莽撞,丝毫不顾忌,非常具有冲击力。

而这种冲击力之下,我们作为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地域的衰落。

之前的耿军导演有一部作品叫做《轻松愉快》,当然,那部作品本身并不愉快,也不轻松,如果你看过那部作品的话,今天来看看本片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反之,本片就会显突兀,虽然是顺序,但更多的是对于这个创作者的这种戏谑手法表现出来的惊喜。

本片就是《锤子镰刀都休息》,顾名思义,工业跟农业全部凋敝之后,还剩下什么?

《锤子镰刀都休息》讲述的是东北的一个小镇下的一个小村,因为所有的产业凋敝,这个小村便失去了正常的村落该有的活力,没有活力的小村自然是没有了任何的“生命体”,于是,民众们浑浑噩噩的活着,他们活着不知道为何,更不知道为何活着。

两个骗子继续着自己的诈骗途径,但每一次都生效甚微,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试图理解这一切,但看上去更像是另一种戏谑。

走投无路的劫匪走进了两个骗子的家却发现家徒四壁,最终他们结成了好友。

看似是一种“强强联合”,但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这样的结合又有什么用?

如果对于本片稍微的深挖一下,观众们就会知道本片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当然,这就是鹤岗,一个曾经的国家工业能源之城,最终却在发展的大潮之下失去了活力。

这是对于鹤岗的一种写照,当然,你可以称之为真实写照,但对于任何一个衰败的城市而言,这样的写照都是真实的,但也是一个方面。

网络上盛传的“鹤岗买房”就是对于本片的高度浓缩总结。

《锤子镰刀都休息》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在所有的产业全部衰败之后,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们的生活的有一种写照,这种写照自然是片面的,但也是一种反馈。

当一个城市衰败,当一个城市失去了产业支撑之后,它还能剩下什么?

答案是零。

不论是那两个小偷,还是最后加入进来的劫匪,他们都是零,唯一一个不是零的就是那个虔诚得懂基督徒,他不是零的原因就在于他还有信仰,至于说这种信仰会给他加分多少,这是一个问题,但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因为在破败的土地上,任何情况都会发生,任何事情也都有可能,信仰亦或者是别的东西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它不具有决定性。

因此,基督徒的信仰在“观众”看来不过是一种娱乐,他并不能通过信仰感动其他人,从始至终,他只能通过信仰感动自己,这也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而对于其他三个人来说,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很简单,那就是吃点东西。

他们太需要吃点东西了,在漫漫的长冬来临的时候,谁都知道要吃点东西才能活下去,但如何吃东西?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人在意这些人如何吃东西,就如同没有人在意这些人的存在是一样的,破败的地方是不会有人关心的,更不会有人在乎破败之后,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人对于流动的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消耗殆尽了,这种消耗更多的是对于现实的无可奈何,三个小贼无法在这片土地上改变现状,但碍于安土重迁的心理,他们更不愿意通过离开来获得求生的机会,工业基本上消耗殆尽,农业也无法在凛冬中生长,对于他们来说,就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第三产业”之上了,然而这种“第三产业”不过是自己自欺欺人罢了。

他们有梦想吗?

曾经有,但现在没有了,因为梦想的实现是需要不断地激励反馈的,当所有的努力尝试都在告诉他们,梦想终归是梦想,实现的希望基本渺茫之后,一切就都结束了。

而他们又不能像基督徒那样去借用某一个方式来完成某一种形式,以此来欺骗自己,进而活下去。

因此,失败就是意料之中了。

很多观众都很喜欢将这几个人叫做“笨贼”,但观众们忘记了他们的本质并不是贼,而是亡命徒,之所以被归结于“笨”,主要原因在于 他们不敢杀人,一个不敢杀人的贼并不是因为没有杀人的念头,只不过是杀人带来的收益远小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已,而造成这些人落草为寇的主要原因在于凋敝。

耿军很好的抓住了这种凋敝带来的副作用,且通过一种戏谑的方式将它展示给观众,当之前赖以生存的产业全都不在,究竟什么会袭来,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相信这个问题会留给大家思考的余地。

……你好,再见

 4 ) 弄钱的方式有问题

天寒地冻的偏远小村落里,有理想抱负的人都走了,剩下的基本是些个老弱病残的,要活下去那当然要搞钱啊,非常规的搞钱方式怎么能没有问题呢?

僧多粥少,各显神通咯。

东北人还是天生的幽默乐观派,言语不多,但是传递的信息却相当饱满,是不是说多了太耗能量哈?

省着说话,说出来的便都是经过脑子的,再加上古典音乐配乐,这些人精神上是很富足的。

画面上虽然感觉有点苍凉,甚至有点像幻灯片,但是那种天气条件下,万物都慢下来了,不用着急,越是着急忙慌的越容易摔倒,该休息还是得休息。

交到了朋友,成立新的犯罪小团伙,但却没搞来一分钱!

 5 ) 如果增加个女主角弄成90分钟,一定会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一

红色歌曲被一本正经恶搞,比起《一剪梅》等被被拿来造成反差搞笑,本片无疑更勇敢。

太喜欢“大婶”了,想起都好笑。

想起了以前被强卖花的小女孩抱大腿的那一幕幕。

装大婶唱歌强行乞讨,讽刺十足。

以前满街都是瘦子。

现在满街都是胖子,我恨他们。

笑死了。

三个蠢货。

哈哈,后面又看了法拉利兄弟的《三个臭皮匠》,连着笑坏我了。

导演应该拍拍当下的东北农村,那些快手的蠢货现实而又可悲可笑。

 6 ) 荒芜之地的荒诞之人 ---------电影《锤子镰刀都休息》艺术特色分析

从一位普通DV拍摄者到金马最佳创作短片的得主,看了耿军所编导的《锤子镰刀都休息》,心中感慨良多,苏珊·朗格曾今说过:“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有意味性的形式。

”这部短片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是一个能够使观众回味无穷,并能使人在观片后思索于心的艺术片。

本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三个蠢笨呆呆的东北二流子的故事。

带有浓郁东北味的台词语言与逻辑非常的喜感和出彩,使人在朴素的的画面外乐不可支,也让原本较为粗糙无厘头的影片故事在编导艺术“画笔”下得到升华。

本片的色彩运用占有重要地位,本片的调色师在色彩把控上挥洒的淋漓尽致,如在影片中刚子拦住路人要钱时的场景中的四周的白雪与天空显青蓝色的冷色调,在空旷的的场景中更显凄凉之感。

在刚子提出与勇哥.宝鹤组成团队进行抢劫时的幻想,画面中三人走上大道时的远景周围的景象也是以冷色调为主,但在三人看到“猎物”时的全景镜头中场面的冷色调明显变淡,可衬托出人物幻想的美好,此镜头的时间不长,又跳到了他们行凶抢劫的场景地上被上翻得土壤与地上的棕红色的土又在一定意义上揭露了此行为的残忍。

以色彩的渲染为影片为烘托的荒芜之感奠定了基调。

本片的灵活的剪辑,也别具一番意味,能让观影者的内心有所颤动。

在交代引入人物刚子时以远景拍摄其所住的的房子四周仅有一个房子突出荒芜之感,切到室内的的桌上摆放的物品,再切到锤子上点明片名,让人有种恍然大悟之感,紧接着切到地上略有些霉烂的四颗大白菜上,最后切到墙上所写的每日截获的物品,剪辑以慢慢切换的步步深入的方式,表述出刚子的生活处境。

在有些剪辑中也有更深的隐喻性,如刚子在拦路打劫时,被打劫者说述矿场的不开资,后切到装满矿产的火车。

巧妙的镜头切换暗喻出了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的现象,极具讽刺意味。

在本片中剪辑对细节的捕捉更多的更具深意的是的人性的反思,朴实的场景镜头意味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于其中。

在本片中的音乐也运用的恰到好处,其中在三人打劫时“妹子”时,音乐的应用使影片的此段让人记忆深刻,欢快的小提琴声,映入富有戏剧化的情节,在引人惊笑的同时,也映射出了此情景的荒诞,此中应用也无疑使得其的视听艺术变得更加丰满,更具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也立体的验证了导演所述:“我要拍的是一种软弱,这种软弱 随处可见,谁都有。

在荒废的环境里一个荒唐的故事。

” 本片的细节的把控与对人物的塑造收放自如,影片背后所体现的的社会价值也使人赞叹不已。

金马的光环也是实质荣归。

 7 ) 锤子镰刀都加班

  对于未曾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城乡结合部、落后且荒废的居民区、老工业区之类)生活过的人而言,片中所展现的场景很容易给人以“废土”的末日感。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时候你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现实中的的确确存在着的生存场景比之想象更是等而下之,是荒废到至于荒谬!

  我无意夸大当下“城”与“乡”的生存差距,更不必刻意挑拨地使用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达差距的汉语词汇,故而我不必愤愤于影片所没有表述的——至少不是刻意表述但却被刻意地过度解读了——情绪(这是我的看法,比如含无理由的“政治解读”方式,就像用理论物理去分析儿童科幻读物的科学性一样,这种乖张之气由来已久),我看到的是导演的冷静,一个接近于局外人的观察者的冷静。

  三个人物,三个废物,网上的表述是“东北二流子”(流,一声,音溜)——大概北方都有这种叫法,故而要加上定语“东北”,作为河北人我感到这么讲不怎么友好,如果是在某些国家我一定会以“地域歧视”的理由打一场官司挣一笔横财。

  歪楼了,接着说。

三个人的现状属于《水浒传》里说的那种“破落户”,但可惜没做成豪杰,只能哆哆嗦嗦地剪径为生。

按我的理解,这实际上是一种破产者的心态,以至于除了生存几人再无其他诉求,故而当现实状况是一无所有的时候,理想中的“丛林法则”自然是历经饥寒交迫之后的头脑中的不二之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种高大上的近乎政治理想的鼓动宣传口号只有在这样的现实中才会如同剥得精光的小姑娘一样面无血色从而手足无措。

  手足无措是对的,面不改色才不寻常。

基于一种叫做“耻”的传统,我们的民族叙事史往往是带有隐秘性的耳语,一旦将“不合时宜”的状态暴露出来便容易成为标靶而不是榜样,更不要说成一个英雄。

这也是为什么在影片中理当穷凶极恶的匪徒一下转变成了目光闪烁的蟊贼,在可以看到的他们的行为中,只有“怯懦”才是可信的。

  懦弱往往与自卑相关,而胆怯则常与勇气相对。

作为毫无底气的无产者,与其说是“锤子镰刀”都休息,不如说是“仓廪衣食”都不再——曾经是有的,故而当一切荡然无存以后才会发生“失落”之后的自卑——所谓的“荣光”消退之后,连神也都化为凡人,何况区区厂矿的小职工?

而光环消失后的结果,便是“勇气”的丧失,这勇气自然是与“耻”相关的产物,“知耻近乎勇”么。

  时至今日,关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类的神话依旧在六十岁以上的人群中经久不衰,大有“老而弥坚”的趋势,以至于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年轻时候没有在“正式单位”上过班的老人,和退休人员站在一起的时候依旧是自卑的。

而当这些老人和年轻人谈话的时候,首要谈起的也往往是供职单位的性质,而所谓收入高低的“量”的先决条件,便是由是否“国家单位”的“质”所决定的。

因此即便你的年薪百万,在这种人面前得到的也会是“不是国家单位”的鄙视——这就是所谓“耻”的由来,而与影片中的荒废场景对应的现实中的衰败,恰恰良好地刺激了这种观念的滋长。

于是自卑者愈发自卑,只好渐次走向“丛林”。

  扭曲产生荒谬,但当扭曲是有迹可循的时候,荒谬便是合理的。

当生存成为唯一问题的时候,人选择回到丛林,这意味着他抛弃了自己的社会性,也即放弃了“耻”的思考。

但同时人要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便是由“耻”的丧失所带走的“勇”令他再无体力“觅食”了。

故而你总能看到床上躺着的人,即便不需要睡眠,也要休息以保持体力——最后的结果是“锤子”和“镰刀”都休息,便是丧失勇气后带来的体力不支(现实中的道理,越是紧张体力的流失越快)。

  内心的怯懦与日俱增,但面目上已经看不出变化,傻子的救济所代表的不是信仰的救赎,更不能构成嘲讽——作品成立后创作者所传达的意图往往与画面发生折射,在这里便是如此,导演的引导与影片发生的意义只在于他们有所关联,但不是由他决定——傻子能否发生信仰?

这不是个需要深究的问题。

实际上,于他而言只有救济是真实的——如果以后因为信仰而生出智慧,也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了。

  信仰是另一处丛林,所以它能提供的也仅仅是温饱——依旧是生存的问题,并不能也不会超出生存的底线。

傻子的出现表明还有一种先天的弱小者存在于我们之间,是稳定的生存保障,但仅仅能够维持底线的状态。

在这里它的意义与其是提供荒谬不如说是提供稳定,以保持目前的结构不致崩溃,所以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叙事的需求。

故而在这个故事中,荒谬的扭曲之处不在这里发生,更不是最后的那个梗——只要你喜欢,他可以是个黑色幽默。

  当锤子镰刀挥舞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荒谬生发的节点:永远不能致命,但偏偏是凶器。

实际上,对它们的运用一直也没有超出其本身的功能。

我是说即便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由这两柄凶器所带给我们的一览无余笨拙感。

所谓扭曲并不是一定像十八街麻花那种方式,实际上,有效的扭曲往往都不是那样的:用锤子砸任何用锥子工作的区别在于,后者是技术而前者是行凶——片中几处动作实际上都是技术,只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它的效果越来越可疑——之所以这里只有蟊贼没有劫匪的原因,就在于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行凶的问题,他们从来就是原本的体力劳动者!

  一个体力劳动者渐渐失去体力后会怎样?

所以你看到的是荒谬之事的发生仅需几个日常的时间便接踵而至,而它之所以充满违和感,便是因为“锤子”、“镰刀”即便休息,仍需工作。

 8 ) 我拧巴的美丽乡愁

锤子 镰刀 都休息,工业 农业 都不行,这可能是我拆字、猜字的第一反应。

这是第一次在电影中看我的家乡,亲切又陌生。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东北当代电影的场景应该是《钢的琴》、《白日焰火》、不然就是成功商业化爱家乡的《缝纫机乐队》等等。

但是文艺片又独立性的东北元素电影恐怕大家想不出来几部。

很遗憾我现在才知道耿军导演,我们鹤岗国的电影King。

电影中最吸引我的就是空镜头了,那也是我最喜欢的雪景。

干枯的树枝、光滑的路面、北纬的阳光、空旷的鹤岗……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么的真实。

真实的台词也不能再现实的表达我们那里部分人的挣扎了。

每一个人都想去改变,可是到头来都是那么无能为力,无能为力的就是找不到那条出隧道的路。

倒是你看下了岗挺困难了,碰到日常劫道还是乖乖的像束手就擒。

遇到了发自内心的热情,终究也唤醒了麻痹的心。

没有什么是一罐儿啤酒解决不了的,不行就两罐儿,再不行就上小香槟。

所以这就是鹤岗人,一个非常内陆的东北城市。

去年在台湾出差生活了半年,才让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了什么是“差异”。

然而每一个台湾朋友也都会问,你是哪里人?

于是,每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都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Google。

然后他们都会惊呼,好远喔!

那你们那里能看到俄国人嘛?

我心想,拜托,哪里都能看到俄罗斯人啊!

所以金马最佳短片的授予也不难看出,其实台湾人对我们那片土地充满着好奇,而我对台湾也充满着第二故乡的感情。

近几年回家每次都会步行,去看看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改变没。

工厂搬远了、要建机场了、道路干净了、能用支付宝了、年轻人变少了、家人变老了……我经常不切实际的想,自己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为什么我回不来自己的家乡?

为什么每次回去上班都要像从翻出大凉山一样?

我的疑问太多了。

在电影里听不到二人转,听得到莫扎特。

在电影里看不到鹤岗的新面貌,看得到鹤岗台。

我以为只有美国有荒诞派戏剧,原来在我生活的那片土地也有人可以创造出让我百感交集的中国式荒诞电影。

谢谢你,耿大哥!

电影海报

 9 ) 《锤子镰刀都休息》:荒诞而悲情的锤子

如果不是金马奖,《锤子镰刀都休息》将和很多独立电影一样,被埋没在成堆号称是电影但却鲜为人知的名单里,孤独但傲娇的休息着。

那将会是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哀,正如很多优秀的独立电影一样,拍摄时满腔热血,拍完后无人问津,创作者只能在一阵酒杯碰撞和香烟弥漫中,拷问自己,是否该继续坚持?

显然,我们需要这些电影创作者的坚持,也需要他们创作出来的电影。

但前提是:要有诚意,要走心。

正如《锤子镰刀都休息》一样,我们需要像耿军这样的导演,也需要这样的作品。

一周时间创作剧本,一辆金杯车就拉完的剧组,一干东拼西凑的器材,跑到自己最为熟悉的家乡,16天时间完成拍摄,半年时间完成剪辑。

独立导演耿军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锤子镰刀都休息》这样一部优秀作品。

全片时长52分钟,好多分钟还是耿军早年拍的一些素材(小孩叼着烟唱街头卡拉OK那段以及片尾”云游“诗人朗诵那段),除此之外,大多数镜头都具有长镜头一般的缓慢性,不急不慢,却耐人寻味。

台词并非多么标新立异,却极为贴近生活,或者说接地气,尽管简短,却非常有力度。

加上东北腔特有的喜感,整部电影在故事的荒诞之余,台词也富有了幽默感,多处对白令人忍俊不禁。

是的,你会像看一部戏剧一样屡次忍俊不禁,但实际上它却不是一出喜剧,反倒是一出悲剧:富有荒诞意味的悲情剧。

三个过年了只能靠馒头就辣酱或亲戚送条鱼才能吃饱肚子的底层小人物,各自为了捞点钱而使出打劫的招数,却要么碰壁要么一无所获,最后联手一起,还被一个妇女干翻。

这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除了令人忍不住一笑的滑稽与荒诞之外,更多的是一股软弱、落寞的悲情。

我们会在这样的影像中看到贫穷与底层的某种艰苦,虽然有点自作自受(看起来都可以去干些抢劫之外的正经活儿),却还是近乎真实的展现了某种社会状态。

其中令人有所触动的悲情大概来自两个最为贴近现实的人物,一个是勇哥的亲戚小二:一个口齿不清干瘦沧桑的青年,靠着在教会帮忙,拿着月薪三百的收入维持生活,虽然清苦,却心怀善良且持有信仰。

而另一个人则是被刚子打劫的矿工,过年时节,矿上发不出钱,只能拿着二三十块钱买些鞭炮橘子和玩具手枪,还被刚子抢了。

这两个人物展现了幅员辽阔的国家的某些地方,还有那么一些人,收入卑微生活清苦的过着自己的日子。

可即便是荒诞和滑稽,这几个试图靠抢劫度日的人在内心深处却是善良的,或者直白点,是软弱的。

导演耿军接受采访时就说过,这是一个关于”锤子包上毛巾的软弱故事“。

这些软弱,不仅体现在了他们不愿靠劳动去改善生活,更体现在抢劫时,滑稽不堪的动作下所遮掩的软弱让他们甚至被妇女一一击倒。

这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软弱其实无处不在,鲁迅在一个世纪前就说过的劣根性,现在还在飘荡,与其说导演是想隐喻着锤子镰刀,不如说是在用荒诞嘲讽现实。

而现实总是那么冷峻甚至残酷,有效的办法则恰好包含了像电影所展现的某种态度那样,带着一丝嘲讽的笑迎接生活,虽然略显滑稽和荒诞,却至少还有笑容。

要知道,融化一切阻碍的力量里,笑容实力雄厚。

《锤子镰刀都休息》里那个三人被妇女击倒在地的镜头很有味道,镜头缓缓上摇,三人倒在雪地上,远处的夕阳抹下一层霞光,落在他们身上,唯美中透着悲凉。

大抵上,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还包括了这一点:一股虽显粗糙但的确存在的人文关怀。

 10 ) 锤子镰刀都休息时,我们得拿点啥

1905请来了导演耿军和主演徐刚。

电影放完,开始提问环节,玩摇滚的主持人拉过来大皮沙发的一小节,三人一起坐了上去,没什么华丽的服装,我的意思是,华丽的长相。

红沙发上面的三个男人是好哥们,一切等着回答来观影的大大小小朋友的各种提问。

金马奖今年的最佳原创短片,其实不容易,耿军说去的时候自然是看到了很多“腕儿”,入围的导演演员等有个优惠就是可以免费看各种电影,其中,耿军选的两场电影都跟桂纶镁坐在一起,但是因为是“有素质的人”,所以一直没搭腔,一直到电影结束,耿军才跟桂纶镁说:是小镁吗?

桂纶镁说是,耿军说自己入围原创短片的导演,桂纶镁第一句说:您辛苦了。

耿军说道这段,我觉得很感动,因为一个演员的体贴。

这段小插曲是主持人问到的,虽然导演和主演想要给我们的感觉是,拍了个短片获得了个奖,没什么了不起,但事实却是,处处都透露着在乎。

别扭从来不是来自于显示,而是隐藏显示。

主持人提问之前,观影观众提了很多深沉奥秘的问题,让人云里雾里,非技术的技术的,我憋不住,举手问:短片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镰刀好像就闪了一下就没了?

导演解释给我说,鹤岗这个煤城,以前呢,人们拿着锤子去煤矿上挖煤,或者拿着镰刀去种地,但是当工人和农民的角色被剥夺,锤子和镰刀这两样劳动工具变成了作案工具。

最后导演冲着我的方向,真诚地补了句:是我对不住,没拍明白。

其实我内心还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如此温和的拍并不温和的现实。

但是我没问出口,这实在是太装逼太无聊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看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他看到的,或者想要表现,或者想要让观众感受到的,就是这种,温柔中透着很多软弱的现实。

城市的荒废,人的荒废,从来都是一种必然的,就像如果天经地义的一天,人类的生活就是躺在床上张嘴天花板上就会有食物落下,突然有一天,天花板上的食物转换到厨房或者走廊上,躺在床上的人怎么可能会知道要起床去那里拿食物呢?

其实我也想过,为什么有手有脚的老爷们儿,会去抢劫、诈骗、乞讨……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不堪,而不是去卖卖力气赚点钱,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锤子镰刀丢了的时候,拿起来别的,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像你跟气喘的人说明明我可以好好呼吸,跟心脏病的人说明明人是可以跑得飞快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另外的一些片外小记:1.剧组的所有人都是哥们儿。

2.电影里唯一的一段爱情戏的故事是属于扮演“瘦子”的演员的,当时“瘦子”开出租车,跟一个裁缝店的姑娘谈恋爱,一次,“瘦子”开车出了点事儿,挡风玻璃整个砸了下来,一脑袋血,其实都是皮外伤,但当时因为视线内都是血,所以随便拨通了一个电话里的一个号码,就是裁缝店姑娘的,当时姑娘去了看到满脸血的“瘦子”大哭不止。

“瘦子”住院,姑娘一直在看护,有一天下午,医院病房里全是阳光,姑娘拿了个脸盆帮瘦子擦擦胳膊擦擦脸,“瘦子”看到阳光照在蹲下洗毛巾的姑娘的裙子上,印出了内裤的痕迹,感觉很美好。

3.片中的女汉子是“锤子”的媳妇,当时拿的锤子是橡胶的,室内打人完全没事,但是到室外后,橡胶的锤子马上冻住了,所以跟铁的也没什么区别,打得“锤子”脑袋嗡嗡了好几天,瘸子脑袋被打出了一个很大的包,还出了血,但是女汉子乐了一个星期,高兴得不行,以为她没演过任何作品,NG了好多次,打得很爽。

4.唱歌的基督教徒是导演一个姨家的孩子,小时候生了场病,所以吐字不轻,他也真的是在当地的一个教堂里帮忙,学唱歌,冬天拿活的鱼去看导演。

5.两个小段落是前期素材后加进去的,一个是锤子侄子的戏,导演对那么小的孩子在那样的一个场景中的那种熟练和放松很有感触;一个是诗人读《再别康桥》的一段,那诗人是当地一个诗社的成员,叫云游,平时写一些很愤怒的诗歌,也发表,拿稿费,所以行数分得很多。

云游读诗的感觉,导演觉得诗人从一个“小沈阳”似搞笑到一种认真的悲哀。

《锤子镰刀都休息》短评

故事很荒诞,背后又很凄凉,鹤岗,这北方一片苍茫。

4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狗屎

7分钟前
  • 强尼的牙
  • 很差

三个勺子,非得把东北人都拍成傻帽吗?★★☆

10分钟前
  • Hinkly
  • 较差

蛮成熟的作品 “荒废”二字的影像诠释 录音调色和镜头都特别舒服 剧情有些拖沓 剪成20-30分钟或许更精彩 可那样也许就没有那个味道了 荒诞现实的好作品 但觉得金马获奖可能还是偏爱影片背景的政治解读吧

15分钟前
  • TTse7en
  • 还行

谈论的是空虚?

20分钟前
  • 能逼
  • 较差

导演冲着一堆政治符号指了指(镰刀、锤子、萧条的东北工业区、绝望的工人),让观众自己去看(有情怀的观众们冲了过去在天空中看到了很多云彩),然后自顾自在墙角撒了泡尿。

24分钟前
  • 开开及第
  • 很差

生存面前无所谓尊严 没有尊严 哪来天上的父

28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力荐

从“民间高手”到职业电影人甚至电影大师,可能只有一步之遥,看似一步实则遥远得很,耿军并不是没有能耐,他甚至有很多能耐——生动的素材、鲜活的表达方式、西式的创作技法、中外艺术加持,但合在一起却仍然缺乏一些可以被称之为“内核”的东西和作为电影表达最为重要的节奏感。浅或深看作为东北叙事的这部电影,语境却显得极为真切,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群人,都被荒废了,这种荒废感是那样普遍且真实,尽管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还并不全是完整的艺术。

29分钟前
  • 楚门
  • 还行

荒诞是荒诞,但东北还没衰败到这份上,大概故事中的原型是鹤岗这类的城市吧?毕竟还是少数,都这样,东北就完了。

34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都荒废了”,一个凋敝的东北和三个蔫不拉几的愣逼中年人。本片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天太冷不想动”,在好像永远是白茫茫冬天的地方,无所事事才是对生活的尊重吧。配乐很洋气高贵,显得更黑色幽默了。但还是过于碎片,讲话也有故作深沉的嫌疑。

38分钟前
  • 我变成了小狗
  • 还行

一星给影片,一星给片名

41分钟前
  • 好看吗?
  • 较差

表现力有限。

43分钟前
  • 早就想叫白玉狐
  • 还行

挺逗的,但是我感觉一般吧。

48分钟前
  • Reiko
  • 还行

一点都不黑色幽默。

51分钟前
  • 北野樂
  • 较差

一点二五星 略显傻逼

56分钟前
  • ...
  • 很差

唱歌的那个屁孩太屌了[哭笑]

1小时前
  • 林西拿
  • 还行

封闭空间的荒诞小品,有着强烈的黑色幽默的味道。观影结束后见到了耿军导演本人:风趣幽默,性格直爽,一个典型的东北汉子。不过耿军说他骨子里是一个悲观的人,他拍的所有电影几乎都是关于一个或一群失败者的故事,他戏称自己也是一个失败者,即使现在混得有点名气了,他依旧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1小时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推荐

节奏太慢了

1小时前
  • 匿名的好友
  • 较差

底层人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来了,有一点不知所云,感觉可以拍的更好

1小时前
  • Serendipity
  • 较差

荒茫的雪地里做着彩虹色的梦

1小时前
  • 刹那。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