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底的时候就听说这部电影是催泪弹,实力派演员表演到位等。
刚抱着让自己落泪的心情看了这部片子,2个小时完了,我甚至没有想哭的冲动。
很平淡的就那么结束了。
我现在努力回想那些能令我感动的场景,其实有的时候,手牵手过马路,打开盒子,葬礼上小田的哭泣和爸爸的表现。
每到这些场景的时候我似乎都在期待什么,然而就这么结束了。
唯一的惊喜是荒川良良和宫崎葵的出现。
较之打亲情牌的《东京物语》,和同样以东京塔紧密联系的《夕阳三丁目》,这两部片子煽得我流了不少眼泪,不知道是没读懂片子还是本身迟钝所致
【一】荒川良良这个故事,就从荒川良良开始吧。
起因很简单,因为最近总在各类电视电影里看见他那令人生厌一脸不快的痴呆相。
从热海巡查官到杀妻总动员。
然后是现在要说的东京塔。
荒川良良在杀妻总动员里扮演一个杀手和客户之间的中介,杀手嘛,是英国杀手;客户嘛,是日本客户。
所以,假设荒川是个掮客,他负责把杀手从英国搬运到日本,完事后再把人送回人大不列颠去。
又因为吃点中介费,所以又和客户经理似的。
身形魁梧的杀手先生不会日语,操着一口有棱有角让人蛋疼的伦敦音。
之所以说他蛋疼,是因为他逢人便问:What’s your function?
然后,荒川良良顶着一副三分痴呆七分小人的嘴脸从旁翻译:你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你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说荒川良良表现得很欠人糊脸,我们还是从这个论题入手,然后再缩小它好了。
缩小到,一个国家,几个城市,一个家庭,几个人,最后落到Franky Lily(中川雅也)这一个人身上,就是故事的开端。
【二】雅也·三岁小仓,1966。
我记得十几岁的时候看藤岛康介老师的《逮捕令》,其中有一集OVA里说到,交通课一枝花葵双叶小姐(伪娘)有一次和一个热情奔放正直爽朗为人正派的男子恋爱,全垒打女人夏实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了,因为葵小姐一边巧笑倩兮一边指着电脑上对方PO过来的照片夸赞,他有这些优点,因为他是九州男儿嘛……这都快十年过去了,回想起伊举手投足那做派,还是让人萌动……不过,葵小姐不是重点。
重点是,热情奔放正直爽朗为人正派的九州男儿,北海道北九州市小仓生人,雅也,他爸。
和这些词儿一个不沾边。
电影头一分钟响起的旁白说:那是1966年的某天凌晨,我住在小仓乡下的奶奶家,在乡下正统得不能再正统的门前响起了脚步声,五分钟后,这故事就变成了先锋派的故事。
这个一本正经的声音,预示着一个非常没谱的序幕即将开始。
别说,还真没蒙人。
他爸。
他爸回来了他爸。
他爸回来了带着满身酒臭味。
他爸一掌按在他奶奶五官上把老太太给推了个四仰八叉。
他爸走进卧室他妈让他躲他爸书房里他妈拦住了他爸他爸说你丫别摁我的胃。
他妈摁住了他爸的胃他爸说叫你丫别摁我的胃他妈尖叫着说你丫别耍酒疯了。
他妈回头说雅也你快跑啊雅也他爸狞笑着喊小孩儿回来。
他爸说放手你丫别摁我的胃。
他爸就吐了他爸。
真的。
导演给了一个侧面烘托效果,他爸把脸对准了他妈脑袋,摄影隔着纸门那么一拍,哎哟喂,那简直就是一个人间水泵啊。
然后雅也这小子站门后指着他爸影子说:大猩猩。
不得不引用一连续剧名来概括一下:《瞧这一家子》。
这事儿还没完呢,他爸在书房佛像画后边抓住了这小子,说:小孩儿,你爸给你带这个来了。
完了从裤兜里掏出两串烤鸡串来,挺能得瑟地给了雅也。
雅也却把观众视线引向了他爸的老照片上去,那是一修了一半的在建工程,他爸跟那工程前站着,端着一吉他,挺乐呵。
旁白雅也说,真是个令人不快的青年。
是,这话要搁雅也的妈说,也就这意思。
然后他爸就端着个DV对着雅也,瞎拍。
然后他妈也来了,也瞎拍。
人端着平底锅,照着他爸脑袋,瞎拍。
拍倒丫之后,镜头一转,他爸把俩鸡串全秃噜到这孩子嘴里去了,难怪他爸刚才一直嚷嚷,拍DV呢这儿拍DV呢你摆个哭丧脸干啥呢。
瞧这一家子。
【三】雅也·之后的童年这之后,他爸和他妈就分居了呗。
你们说这日子怎么过?
这头上沾着啤酒沫脸上挂着紫菜汤的日子。
没法儿过了!
你们说是不是,是不是啊?
必须分居,果断的。
我挺讨厌我这个臭贫的开头我决定换个严肃一点的叙事方式接着和大家唠这个宁拆一桩婚不拆一座庙的故事。
所以雅也和母亲回娘家。
临走时父亲跟了出来,意味深长地点烟又掐灭,用眼角瞥了母子一眼,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只是有意思的是,父亲出来的地方,不是中川家的祖屋,而是小巷子里的居酒屋。
然后,母亲带着雅也沿着铁轨走,小小的雅也戴着小黄帽边唱歌边走在铁轨上,母亲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唱,彼时天很蓝,白云朵朵。
然后笔者想到自己的小妹妹,她总说那是棉花糖,这是颇有意思的事情,大概就是童稚的欢乐吧。
再之后,雅也的母亲见到了她的母亲,在筑丰。
雅也的外婆从第一眼看见自己的女儿归来,就隐约流露出一种若有似无的疏离,或许是循了女儿长住娘家不光彩的老派人心情吧。
筑丰和小仓不能比,这是一个正在开发的工业小镇。
雅也的童年就在这样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度过。
所以他在铁轨上绑上蝼蛄,让火车碾过;在铁轨上绑上青蛙,让火车碾过;然后又在铁轨上绑上兔子,让火车……当然,他没舍得那么做。
然后,母亲深夜在家里携兄弟姐妹打花牌,后来就被外婆狠狠批评了一顿。
这是当然的。
所以母亲为了不让外婆生气,就提议:喝酒吧。
……瞧这一家子。
可是这段记忆的结尾,却是外婆被母亲陪酒伴舞时的奇怪扮相逗乐,变成了和乐结局。
这似乎镌刻在了雅也记忆的深处。
然后的然后,母亲遇到了寺岛先生,在打工的居酒屋里。
再之后,雅也看见母亲画了优美的妆,他愉快地决定和母亲一起去玩。
最后,雅也看见母亲和寺岛先生走了,他在陌生的茶吧里到处找母亲,浑身是汗。
最后的最后,寺岛先生走了,母亲回到雅也身边。
伊深夜起床给雅也腌咸菜的时候,问了雅也:“你喜欢爸爸吗?
”雅也回答说:“嗯。
”母亲应了一声,就没再说什么了。
国中一年级的时候,母亲携雅也离开了外婆家,搬到了父亲原来的单身宿舍里。
至此,雅也的童年告一段落。
【四】流水账写日记的时候把一天到晚的事情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那就是流水账。
写个电影评论,写的和裹脚布一样事无巨细记录下来的,恐怕还不如流水账。
可是,过日子就是流水账,生活就是流水账,或者应该制衡一下。
可是我又有点不想。
还是节制点继续往下说。
【五】有没有试过当混球?
换句话说叫做,有没有做过对不起父母的事情?
譬如姑娘晚归,小伙打架,瞒报成绩,摸家里零钱,等等等等。
少有人从不欺瞒父母。
真的很少。
那个谁说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另一个谁又说了,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的时候我们的逻辑很简单——因为做着舒服舒坦,所以就(不知不觉)做了。
家长却总是要死死抓住,你怎么不想想后果这个论点不放。
一次二次下来,父母累孩子疲,最后变成很简单的几个字:好烦的爸妈,啰嗦。
就和一标签似的pia贴上去了,就不晓得撕下来,就是一终身标签了。
可,是吗?
是自己的自以为是更多一点吧。
话归正传,说中川雅也。
他上了专科高中,学美术,得住校。
他临走上了电车之后拆开母亲给他的信封,里面是一万元和一封信。
心里满是对他的鼓励,没一句落寞话。
可他知道母亲挺失落,非常失落。
他知道的,然后他就在电车上哭了。
可后来,这小子高中三年浑浑噩噩追妹子,妹子叫他信天主教否则不和他约会,所以他改约了摩尼教信徒,另一个妹子。
拿着他妈的钱可劲儿造呗。
他又忘了,母亲在居酒屋打工。
他挺自以为是就这么忘了。
后来念大学,好歹挣上了个东京武藏野大学艺术系。
好家伙,拿着他妈钱跟东京住着学生寮,成天不是抽烟就是打麻将不是打麻将就是睡妹子。
偶尔心情不错的时候,就看看他爸爸照片里的在建工程,这时候这在建工程早就完工了,就是东京的中心,东京塔。
临到毕业前,他给他妈挂了个电话,说,妈我没钱了。
他妈说,哎,等我再给你寄。
完了这家伙又说,妈我还一事儿和你说,就是我大学四年啥也没学,我毕不了业了我,我估计得肄业。
他妈妈就震惊了。
握着电话一直问:“你怎么没好好学习呢?
你怎么没好好学习呢?
……”这孙子说,对不起哎。
然后这孙子就把电话给挂了。
后来他妈妈又打过来说:“雅也啊,我和朋友商量好了,我们决定一起盘下一家居酒屋,再努力几年。
你也要努力,留级吧,明年能毕业的,能毕业的对不对?
”一句重话没有,这位母亲。
后来雅也这小子好赖是毕业了,母亲把他的毕业证书裱起来挂在居酒屋吧台后面。
这小子却没有工作,天天啃老,借高利贷,打麻将。
打麻将,借高利贷,啃老。
他在东京,母亲在筑丰。
就这么一天天过着。
【六】浪子回头金不换,浪女回头大家看这小标题低俗范儿很衬我说话的恶趣味,其实我不喜欢这句话。
可这句话又是太普遍太大众很具有吠舍气息……错了,其实这话就是很生活化。
很多人年轻走走弯路,然后走回正道来,时不时叹息两句,要是当年怎么怎么就不至于如何如何。
人都无完人呢,能叹息这些的,都已经不错了,比执迷不悟的好太多了。
中川雅也这孙子打麻将又输钱了,给他妈挂电话,妈给寄点钱呗……——这话他还真没好意思说。
他妈说,你给我打电话是要生活费的吧,我明天给你寄,对了,外婆病重,你过来看看她吧,我知道你没钱所以昨天已经给你打了坐新干线的钱了。
然后这孙子就不吱声儿。
然后他妈想了想问他,你是不是把坐新干线的钱都花掉了?
这孙子还是不吱声儿。
……后来他去看了外婆。
老太太一辈子干干净净,临了了,却披头散发躺病榻上;老太太一辈子紧张活泼能收能放,临了了,却神志不清迷迷叨叨。
中川雅也就看了外婆那一次。
外婆指着医院天花板说:雅也,你看,那里有一百万。
你去把它拿过来,我们买锅。
那里有一百万,拿过来,买锅。
然后雅也就走了。
然后雅也给他妈挂电话,在回到东京之后。
结果不是他妈接的,那女的说,你妈病啦,癌症,住院做手术呢,都说不出话来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个样儿呢??
然后雅也给医院挂电话,护士找了他母亲来接。
他妈妈说,雅也哎,别担心我,就是个小甲状腺癌,做了个摘除声带的手术。
哎呀只是想说话说不出来啊呵呵呵呵……终于这小子没哭了,他和上文提到的荒川良良俩人在表参道租了间房,开始玩儿命工作。
这是浪子回头金不换,有没有有没有?
可这故事还没完呢……【七】故事没完,我也不往下写了马伯庸老师,提到这位高人的时候,先容我说句“祥瑞御免”。
老师写过一篇妙文,叫做《剧透的艺术》。
此文系统性讲解如何从标题开始将一部电影给剧透了。
我看我是没有人民艺术家苍井空老师那个魄力,我顶多就是个黄宏巩汉林合演一出小品剧——哎,人那也是艺术,我给自己贴金了。
话说回来,剧透剧透点到为止……嘿我这破嘴再叨叨下去你们不用看电影直接看我这评论就足够了已经……其实这个电影我翻来覆去看了三遍了。
写评论的时候抠去了很多原本的插叙情节,我写这半个故事,或者叫做转录这半个故事的时候说话神神叨叨,可是这部电影的温情牌却是小中见大处处见真情。
正是因为我自忖着没那本事好好把电影介绍给大家,有的电影叫评论一写,那白开水没劲的,影响这影像本身,这不好。
我也没按照人科班出身的评论家就甲乙丙丁戊己庚戌那些个法门来写,实话说,我是还没大学会那个写法。
我就想实打实让大家去看看,挺好一故事,我说了一半吞了一半。
忒可恶了。
所以大家就着我这可恶劲儿完整看一遍,就是我写这评论最值的地方了。
以上。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东京塔》,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平凡至亲们温情细腻的评价了!
Pincent:母亲是东京塔,树木希林是大家共同的妈妈啊。
果树:很标准地能满足你对于日式亲情片的预期与需求。
西北化为乌有:日式家庭片一贯的劣势,有情感的厚度,却实在太温吞了。
野凡:树木希林老师的表演令人动容,收放自如,温婉细腻。
小田切让在影片中的穿搭每一套都非常gay,就差在脸上写清楚。
Supremacyacron:生老病死,一切如常。
叙事较为平淡,片子较为冗长,在缅怀温馨的往日之时,却似乎缺了那一股子力道,没有什么特别抓人的点。
zzy花岗岩:无论何时,母亲都无怨无悔的爱着孩子,而作为子女对于母亲的爱却总有遗憾。
影片平实细腻,细节动人。
树木希林的母亲形象太深入人心。
Sparrow:平凡生活的滋味,亲人间的温情,一次次强化生与死的距离,一次次再现与母亲的光阴。
爱比生命更长,但失去父母后好像自己的人生也就看到了尽头,朝着死亡奔去。
Polaris.J:阵容豪华但平平。
过于冗长,时间结构跨度大所以没能做出适当取舍。
通篇太温太淡,为了母爱而爱,没有呈现到位最后又只能用遗言来做用力的表象煽情。
确实偶尔有一些小小感动我的地方,比如母亲临死前的样子,眼前突然替换为我妈妈的脸…这部电影的好 可能就是激励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一点,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吧。
斯诺-纳什维尔:《东京塔》是一部阴沉的电影,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东京塔为背景,探讨了生死,尤其是母子之间的爱。
导演很明智地避免把母亲美化成一个刻板的“理想女性”形象。
相反,我们在她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孩子气的单纯,有时近乎愚蠢。
她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她把儿子的大学毕业证书作为儿子最重要的资产,在这个时代已经有点过时了。
但这一切让她变得如此人性化、真实和可爱。
子夜无人:冗长的煽情段落,典型的“蜡炬成灰泪始干”式东方母亲,再看到对于这种形象的歌颂已经从感动转向警惕和恐惧。
从电影角度来说,全片贯彻小田切让的视角是统一的,但从一个儿子看待妈妈的视角里,树木希林这个角色几乎没有自己的人格,所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爱子。
这就像现实当中很多母亲挂在嘴边的“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公共媒介喜欢宣传的口号“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打开电视剧每每看到产妇难产都会大吼“不要管我,一定要保住孩子”一样,母爱当然是伟大的,可是这些东西充斥得越多我越是胆战心惊。
我们是不是理所应当地就可以接受这种伟大母爱背后付出的一切代价并习以为常?
一个女人一旦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她人生的天职除了履行这份母爱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而面对这样一份被加满了所有砝码的沉重的爱,作为子女的我们是否又真的回馈得起?
#FIFF13#DAY4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有时候,人就像一只筛子,想要是筛出最迷人的生命宝石,但忘了生命是水,悄然流走,无人可触;有时候,人像流浪者,四处徘徊,总以为幸福在目力可及的远方,殊不知,一开始,生命之树已在背后枝繁叶茂。
你是如何削苹果的?
削皮器,无一例外是这个答案。
杠杆式的物理原理,轻松省力;两个刀片对峙而立,留下一条长长空隙,让苹果皮自投罗网。
三下五除二,你就可以享用了。
可万一,你只有一把木制小刀呢?
我很少使用小刀来削皮,不仅自以为不便捷,削皮技术也不敢恭维。
苹果抵在刀口面上,拇指在刀口轻轻用力,一阵刀光剑影,纽扣大小的果皮形只影单地落下,赢得哄笑满堂。
父辈们的削皮技术是卓越的,随时随地,拿起一个果子,就剥起皮来,似乎只要有一把刀子,就走遍天下无敌手了。
到了春天荸荠上市的日子,街头菜贩子的摊子上会隆起一座座褐色的小丘,贩子们一边吆喝一边操起一把刀,刨了皮,扔进路人的嘴里,白乎乎,甜滋滋的。
妇女们则坐在院子里,削削萝卜,捡捡芹菜,黄昏也就磨过去了。
至于在弄堂里偷西瓜的少年,举着刀,眼睛是贼贼亮的。
祖母很不喜欢刨刀,认为那是糟蹋了水果。
我说,祖母你真是一个老古董,祖母反斥道,你这个懒人,真是什么都图闲。
她那时为一大家子烧饭,光削皮捡菜就忙了一下午,弯弯的驼背像镰刀。
祖母忙里偷闲,用刀雕些花样哄我开心。
挨骂了,我气鼓鼓地翻到祖母膝上,一声不响地发闷气。
她轻轻地在我面前放了只大苹果,用小刀在瓜蒂处一挑,来拉一拉。
小手刚一拉,果皮仿佛有了生命,一圈一圈地,像马达飞机,螺旋般地升上了天,我呆了,不哭了,最后笑了。
我一直认为那次苹果皮是活了的。
祖母常常说,当你把果蔬当人看,它们就会活过来,把最好的味道送给你,我一直把它当作笑话来听,现在才发觉其中深意。
这是祖母的哲学,一种对同等生命的尊重。
她顺着水果的纹路用小刀轻轻地剖开,刀尖的每一次前行,是在倾听大自然的故事,是在答谢生命存在与奉献,是在感受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命奇迹!
有时候,我们不像外表那么坚强,穿梭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心却是真空在外的。
我们是一个个的流浪者,四处徘徊,寻找幸福的大门。
其实,生命来自黄土,来自那些最原始的起点,终有一天,你会听见它深情呼唤。
那是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温柔梦乡——家园!
关于东京塔这件东西,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自己的看法吧。
光是名字叫《东京塔》的电影,这2年就看了2部。
去年在上海电影节上放的是描写恋爱的冈田准一和黑木瞳的那部,当时同场放映的是小田切让的《大河》,我到底还是选了小让的《大河》,没有去看最喜欢的黑木阿姨和准一。
今年上映了小田切让的《东京塔》,身为他的影迷(其实这两个字我不常说的,怎样的电影人才能让我成为他的影迷啊)我当然还是早早去买了票,看了。
和去年碰到很多让饭的情况不同,今年影院里坐了很多看起来不像是追星来看电影的人呢。
因为之前有所准备,带去了大包的面纸。
情节自然是煽情感人的,不待我多说。
我只是想说,自从7岁那年和父母一起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以来,这是我看的唯一一部在电影院引发泪潮的片子。
身边的六七十岁的老爷爷,也哭得很惨。
都做过孩子的人们,应该去看这电影,虽然可能已经无法如我一般在电影院和那么多人一起,听到福山雅治温柔的声音在雅也牵起母亲的手的瞬间响起的时候,也听到自己心里最柔软的声音。
“东京铁塔”一部母子之间的故事。
很多人会把这个和黑木瞳主演的那部爱情剧混在一起,不不不,完全不搭界。
这部片子的全名该叫做“东京铁塔,妈妈和我,有时还有爸爸”,好长的名字啊!
我们姑且就叫“东京铁塔”吧。
这是一个穷孩子,在母亲的守护下成长的故事。
“为了生计,在小吃店工作的老妈, 从来不会叫我念书的老妈, 不曾对成绩单发表什么意见的老妈, 几乎不会责骂我的老妈, 总是帮我买东西,从来不帮自己买的老妈, 只有我一个人吃饭,也会做好几道菜的老妈, 为了让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腌酱菜,总是定好闹钟半夜起床搅拌米糠的老妈, 明明手头拮据,却当场付出十几万现金买机车给我的老妈, 一直到得了胃癌的临终,还拚命地用快不能动的嘴唇,不放弃地想在最后留一点什么给我, 怕死后还要麻烦别人,预先为了自己的葬礼每月存3000块钱的老妈……”一部以儿子的视角对离去的母亲做最后告白的电影。
影片有点儿让我想起斯琴高娃那部“最爱我的人走了”,而且是更加温暖和真实。
电影版中,出演儿子的,是大名鼎鼎的小田切让,连我这一向后知后觉且名字永远和人对不上号的影像白痴都知道的人物。
小田切让一向被日本电影界作为中生代最值得期待的演员。
之前看过了他的“彩虹老人院”和“非梦”,虽然很好,但却没能引发欣赏的感觉。
可能一向不喜欢金基德那种用以极端扭曲的叙事却仍然褪不了韩国爱情电影内核的片子;而那部被画画的好友称作经典的“彩虹老人院”更多的是因为对同性恋自然人性的处理而引人注目,其中小田切让虽然帅的很,但些许紧张以至于不那么自如。
另外一部“天堂失格”又有点儿另类过了头,太过放浪多少有些雕琢意味。
对我而言,小田切让不过一个日本明星而已,明星很多也不难当,虽然他和一般明星有所不同。
直到这部“东京铁塔”终于看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小田切让。
在某个瞬间、某个角度甚至恍惚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候的张国荣。
其实小田切让的五官原本也并非俊朗,细看下偶尔还会有些不和谐的地方,相比较帅气的形象,小田切让更适合邋遢、吊儿郎当的角色,把他骨子里点点儿叛逆气质表露无疑。
“东京铁塔”和后面拍的那部“转转”就是这样适合小田切让色彩的影片。
只不过,较之多少有点儿奇怪的“转转”,这部“东京铁塔”更真诚和朴实。
于是,片中的小田切让也由最初的不务正业的“伸手党”变成一个对绝症的母亲饱含情意的普通男人。
虽然依然穿着又粉红又紫的靓衫,但这部片子里的小田切让已经不是那个最具时尚气质的日本明星了,而是真实表现了日本普通人的内心。
不过,个人以为这部片子卖点虽然是小田切让,也确实可以作为小田切让演技的突破性作品,但若论表演饰演父母的那对老演员更让人印象深刻。
姜到底还是老辣啊。
资深女演树木希林,把电影中这位温柔坚强又不失幽默的日本母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不用说。
而片中演父亲的小林熏出场虽然有限,但最后几场医院看望母亲的戏把一个虽然没那么有责任感却依然对妻子充满感情的失意老人展示的丝丝入扣。
尤其,最后出殡的戏,小林熏细腻的面部表情和隐藏的情绪连一旁的小田切让都被掩盖住了。
看来,日本奥斯卡没有把影帝的奖项给小田切让,却给了小林熏最佳男配角,的确是情理之中。
一直以来认为日本是一个最不会表露情绪的民族,看过的日本电影也大多不明快,但这部“东京铁塔”却展现了日本普通人对家庭、亲情的甚至比中国人更“传统”的情感世界。
这种温暖、关怀的片子在中国这几年几乎从未出现过,即时是那部“最爱我的人”,主角也是定位在成功的知识阶层。
国内电影界对城市平民的关注甚至还不如电视剧,或者中国的电影人太热衷于拿奖或者自恋,不屑低下头看看芸芸众生了。
或者,目前的中国社会脚步太过迅速也太功利,没有机会停顿一下,回过身来看看国民的内心世界。
于是,国内的男演员也多是所谓有激情的、善于表现“深刻”角色的,其实能够不露声色的表现朴实角色的演员才真的是需要更多的内力,毕竟偏激的角色大家见得不多而平头百姓到处都是。
这种缺失也许要等到中国社会真正成熟才有弥补的机会。
东京塔
东京塔剧照“妈妈,我愿是你脚下的每一寸土,让你轻轻,踩在我的背”(莫西子诗)中川雅也的自传体电影。
很温情。
中川雅也(Lily Franky)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中川雅也就是lily franky,也就是小偷家族里面,那个有点懦弱,狡黠,市井但又温柔的父亲。
总结来说,中川的经历是一个颓废青年靠着母亲走出人生阴霾勇敢往下走的故事。
但是要搁到现在估计又会被一堆人批说很妈宝吧。
可是母亲就是我们很多感情和力量的来由啊!
扮演lily franky的是小田切让,穿粉色衣服的小田其实也没有很违和。
母亲则是树木希林,啊,又是树木希林,今年年初看了她和永濑正敏的《澄沙之味》(我老是把浅野忠信和永濑正敏搞混),树木希林还是扮演那种行将就木的老妇人,小偷家族里面也是,印象里面她好像就是那种特型演员,一提到日本演员里面老奶奶的扮演者就会想到她,关键这几部作品里面都有贡献不俗的表现,你总能在她身上看到不同状态下的“苍老”,比如在澄沙之味里面,她后面住院之后完全精神头就和前面大相径庭。
眉宇间都是沧桑。
仔细体会,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苍老,她的沧桑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像是看着树叶慢慢变黄然后飘落,角色人物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树木希林奶奶已经不在了,听说她年轻时候也是非常嬉皮士,放荡不羁爱自由。
不论如何,感谢她为我们带来那么多优质的作品。
树木希林说回电影本身,最后去世那一段直接看得我眼圈发红,那一段是说,母亲刚刚过世,公司那边来催稿,儿子不愿在刚过世的母亲面前加班忙工作,想好好陪她最后一程,而此时内田饰演的年轻母亲突然变成幻影出现,她告诫雅也,母亲希望看到一个努力工作的雅也,因为这样会让她心安(大意如此),雅也遂成全母亲的遗愿,并且让母亲在东京的那些朋友们好好吃喝,闹一闹,希望这样,母亲能够听到她的这些小朋友的开心,走得更加没有遗憾。
而在这样一个悲喜交加的场景里面,我们的雅也,竟然还要去工作,内容还是为他的搞笑文章去配搞笑插画...怎么说呢,化悲痛为力量?
还是苦中作乐?
还是乐观自有万钧之力?
不知道。
不知道就给我妈打个电话吧。
和她说,今天看了一部乱七八糟的电影,和她说,今天又想她了,害,谁还不是个妈宝呢,妈妈的宝啊!
妈妈,在你来东京的那一年,我们曾经在夜色里开车经过东京塔,你一直想上去看看。
可是天色太晚,或者是我懒得走,我说,下次再陪妈妈好好看看吧。
我想不到的是,后来直到你离开,我都没有兑现诺言带你爬一次东京塔。
妈妈,你还记得离开小仓的那天,你牵着我的手在铁轨上一路走吗?
天气很热,我一直以为那只是一次远足,不知道原来那就是我们和爸爸一起的生活永远的告别了。
你和爸爸唯一的一张合影,留着长发,穿着当时时髦的衣服,你脸上化了妆,涂着口红。
我后来才突然意识到,你年轻的时候其实是很漂亮的。
在东京时有一次朋友来玩,你喝了几杯就高兴了,说起和爸爸在东京的酒吧里认识的场景,说爸爸对你一见钟情,二见就已经上门提亲了。
说这话的时候你的脸上还带着少女的羞涩,所有的人都被你逗得哈哈大笑,我也笑了,还有淡淡的伤感。
我也是很后来才意识到,原来你一直爱着爸爸。
有一件事,我一直记得。
有一天暑假,我午睡醒来,看见你在镜子前化妆。
我问你要去哪里,你没有回答我。
只是回过头来茫然的问我,你也想去吗?
我们和一个叔叔一起吃饭。
他在游戏机里给我塞了个硬币,然后你说你们要离开一会。
游戏很快就打完了,我转身已经找不到你了。
那时我很慌,我开始到处去找你,楼上的房间,楼下的浴室,我一个一个屋子的找你,找的满头大汗。
那时我已经有点懂事了,我从每个汗哒哒的中年男女身边跑过,越跑心里越害怕,好像有件我很不希望的事情正在发生。
后来我终于找到你,你们面对面坐在餐桌前,坐在亮堂的光线里,我大叫了一声妈妈,你错愕的起身,我跑过去一把抱住你,抱得很紧很紧,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晚上回到家,你问我,雅也喜欢爸爸吗?
我重重的点头,嗯了一声。
后来,那个叔叔,再也没有出现过。
对不起,妈妈。
原谅我的自私,让你把这一生,都奉献在了我身上。
可是我却擅自按照自己的兴趣,考了大分的高中学美术。
我离开的那天,你送我到车站。
车来了,车站所有的人都跟我一起上了车,只有你留在了站台。
我不是好孩子,从高中起我就荒废光阴,抽烟,打牌,经常跟你要钱,上了大学也是一样,搞到要被退学。
每一次,你都不问缘由的给我寄钱。
现在我回想起来,很难想像在筑丰老家的你,每天那么拼命的工作,是抱着什么心情,一次次的包容我无赖般的要求和索取,明明我无数次让你失望,却还是只会对我说鼓励的话,就连自己得了咽喉癌,作了手术,还是用积极的态度对我说,雅也和妈妈一样,都不能放弃啊。
我是那么懦弱的孩子,明明做不到心安理得,却还是厚颜无耻的对你伸出索取的手,一直都是这样。
在东京游荡若干年后,在经过闲荡、闲荡、借满高利贷无处居住颓废到极至后,我终于幡然醒悟过来开始拼命工作,开始还清所有的欠债,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住所。
而妈妈,却再次患上了癌症。
想叫妈妈来东京一起住,这个话虽然是在电话里脱口而出,但说出口后却无比坚定。
妈妈在电话那头迟疑的问,真的可以吗?
一起住吗?
每次肯定的回答后,我就更加确定,而且,紧张的期待。
要跟妈妈一起住了,哪怕爸爸和另一个女人已经同居并且很多年了。
没关系,妈妈,你还有我不是吗?
我们两个,一起生活,一起在东京,生活下去。
在东京的车站接到妈妈,并排坐在长椅上。
心里涌出不可抑制的充实感,这充实感强烈到快要落泪了。
从15岁读高中开始离开妈妈,到30岁把妈妈接到东京,15年了。
我,终于又和妈妈在一起生活了。
那是现在想起来特别想要去珍惜的一段幸福时光。
每天都有妈妈做各种好吃的。
在生活上照顾我到无微不至。
朋友们都喜欢妈妈,经常过来吃饭。
以至于每天都要煮至少5个人的饭才够吃。
每天在小小的屋子里都充满了欢快的笑声。
在妈妈病重住院的那段时间,我一个人坐在家里,时常会觉得你还在,背着身在水池边洗碗什么的。
有一天,就是我们约好入院治疗那天,我牵着你的手过马路,你顺从的跟着我的步伐走,我没有回头,但能听到你微微的喘息,那时我哭了。
在你住院治疗的那段时间,我因为工作的缘故,没有办法一直照顾你,经常要从医院离开。
你接受抗癌剂治疗那么的痛苦,我什么忙也帮不上,看到你蜷缩在一起颤抖的身体,我甚至要跑到一边去偷偷的哭泣。
对不起,妈妈,在你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在你为了我想要活下去而一直没有放弃的时候,我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给予你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对不起,软弱到背负不了你的痛苦。
对不起,自私的想让你活下来,让你和病痛对抗了那么久,忍受了那么多的痛苦,对不起!
在你的葬礼上,爸爸跟所有到场的人,说起你们相识的故事。
那是第一次,我看到爸爸流泪了。
有时我想,你这一生是多么不幸,嫁给爸爸这样的男人?
有着算不上多出色的才华,眼高手低,自由成性不受拘束,又爱酗酒,完全不能成为一家之主。
又是什么样的爱,让你独自肩负起抚养酷似爸爸的我,毫无保留的爱我照顾我,毫无怨尤。
在你住院的日子里,爸爸从小仓赶来看你。
我看到你们在医院的小卖部,爸爸手忙脚乱的往你怀里塞很多的食品,你手忙脚乱的道谢,又偷偷地把东西一件件地放回去。
在拐角默默看着的我眼眶湿了:这一生爸爸亏欠你良多,可多年以后,你还是选择了原谅他,包容他、爱他。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所有的朋友都热爱你,在你入殓前,你在楼上安睡,大家在楼下把酒狂欢,要把热闹的声响一直传到楼上,让你听见。
分了手的女朋友也一直挂念你,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来对待。
从我3岁起和爸爸离婚,你一个人带着我,一定吃了很多苦,而我作为男孩子,在成长的那些年胡作非为,那么不懂事,也给你添了不少麻烦。
可你一直对生活满怀感激,哪怕是刚回筑丰那几年,年轻的你要操持家务,努力工作,却还是会和朋友打牌,喝酒,打扮成小丑的模样来逗大家开心。
在东京的那几年也是一样,你照顾我的每个朋友,让来家里的每个人开心。
你感谢每一个来医院探望你的人,把他们对你的好牢记心上。
你接受世界对你的不公平,用微笑回应每一个身边的朋友,哪怕离开,也留下余温,吹送到每一个认识你的人身边。
爸爸在你去后给我寄来信,说想起妈妈,他会埋怨自己,甚至是自己今后的枷锁。
看,哪怕是爸爸这样自由惯了的人,最后也说出这样的话呢。
原来,一个人是很难独活的,一个人太寂寞了。
无论任何人,如果在生命当中没有他人相伴,人生也没什么乐趣。
上帝就是这么创造人类的。
我这一生,一直都是依赖着妈妈活着的,小时候的紧紧相偎也好,成长那几年在外面的放荡也好,在妈妈最后那几年的相依为命也好,都是依赖妈妈活着的,不管是支柱还是负担。
妈妈,谢谢你。
这么多年的照顾。
谢谢你。
电影《东京塔》的故事内容,就好像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年来的生活记录一样,平凡而琐碎。
然而,这一段看似朴实无华的叙述,却处处流露出一股撼动人心的强大力量。
或许,无论时间如何流逝,社会如何变迁,人们依然需要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去温暖心灵,比如母爱。
影片风格十分朴素,没有跌宕的情节和夸张的煽情,所有的感动都揉合于点滴的生活细节之中:荣子本来还有再婚机会,但由于顾及雅也的感受,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大学留级一年的雅也终于成功毕业,荣子将他的毕业证装裱起来,即使住院期间也将其带在身边等等。
尤其是片中的一个镜头里,成年的雅也牵着头发花白的母亲过马路,这与影片开头荣子牵着幼年雅也的镜头形成鲜明对比,角色的倒置使得一个简单的动作有了如此深刻的内涵,不禁令人佩服导演的巧妙安排。
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片,因为之前看了同名原著小说《东京塔》,感动得不行。
可是一直买不到碟,没忍住在优酷上看了,有一点点的失望,虽然片子基本尊重原著,但很多母子之间的细节确实没有小说表现得好,这也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特性,在2个多小时内表达的东西有限。
小田切确实太型,以至于他站着,走着都像是摆POSE,不过他的略带忧郁的偶像气质确实符合原著者Lily Franky的形象,有点浪子的文艺青年。
建议喜欢本片的人都去看下小说,我认为小说还是比电影好很多。
灰常棒
更喜欢电视剧版的妈妈。
我觉得每个人和母亲间的爱都会有所不同吧...P.S. 最近泪点特别低...
表示这种平淡的抒情方式很心水 母亲演员选的甚好 年轻时和老年时毫无违和感 让我甚至一度以为是一个人
一分给让叔,一分给后40分钟
拍的真墨迹。。。
记得多给我妈打电话
幸好的是,他接母亲来东京一起住,互相陪伴了七年,应该没有留下太多遗憾吧。
我想到了他们,我爸妈。生活有时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那些和自己有交集的人
对于没享受过母爱的自己来说 无法感觉这部电影 所以不好评价 暂给3星
太拖
好久没有看电影哭得这么稀里哗啦了
电影拍得不好,整个一部流水账。。。哎
阵容强大
人生嘛 就是这样
尾段情感的力量还是很有冲击力的。与爸爸的关系让我深有共鸣。
ぐるぐる、ぐるぐる
母亲的力量。
即便在你最落魄的时候,也是一场时装骚。
说了“下次一定再”的事,统统都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