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姐演的都是内心戏,可丰富了。
以此来还击大家对她为人淡定麻木的评价。
内心戏我们看不到,内心画我们也不了解,尤其是孩子们的。
点评价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到底是纳入中国电影标签还是台湾电影标签,究竟是给个惯常的四星还是冲到底五星。
从演员来说,台湾演员居多,有了郝蕾的加入,整个阵容就又不一样;从电影内容来说,让我想起《看上去很美》,而内心戏的丰富程度,恐怕也只有台湾电影的细腻能做到。
台湾电影,五星!
整部电影的节奏和韵律是我所喜欢的,不紧不慢,一个故事娓娓道来,配合的电影音乐在节奏的把控上加分不少,四张画,把一个简单的故事串联起来。
戴立忍说,这样的故事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台湾上演着,希望借助这个电影去唤起人们对孩子的关注。
想想我们小时候,似乎没人知道我们在想些什么,自己都不知道。
偷东西、逃课、作弊、抄作业、和邻居打架,丝毫都不认为是什么坏事,只知道,自己想去做这样一件事,就单纯地实现。
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倒是很行动派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道德、没有伦理、没有是非对错,跟大人无法沟通,因为大人总会用他们的各类条条框框去评定一个人。
只是,大人是否真的就明了自己在做的事情。
我想,就算是镜子对着小翔的继父,第五张画怕是也画不出他的内心了。
如果不是出现戴立忍饰演的继父一脚将小翔踹下凳子的镜头,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清新的文艺片。
而此时,剧情已经进行了大半。
我误解了。
原来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它透过一个孩子的一段成长时光,关注了很多需要关注的群体:单亲儿童、外籍新娘、小偷、盲人、外省人。
似乎只有继父的角色属于一个稍显“正常”的群体,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杀人犯。
小翔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与这些人为伴,足见其童年缺失了多少关爱和快乐。
沿着成长这条线,四幅画依次穿插在剧情中,含义也十分明显。
前三幅画依次是父亲、朋友、哥哥,这些人虽曾在小翔的生命中出现,却最终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离开,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曾是小偷的朋友则选择主动疏远。
因此,画中的角色恰恰是小翔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部分。
毫无疑问,小翔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虽然最终能够与母亲一起生活,但作为一个失落的大陆新娘和夜店工作者,母亲能给他的关怀十分有限。
而继父对小翔的关心,尚不如一个非亲非故的老校工,况且继父就是失手杀死哥哥的凶手。
小翔与老师对背《大学》一段,则意在表现孩子的聪明,凸显对其成长环境的惋惜,同样是剧情的铺垫。
直到电影的结尾,仍然没有点明小翔如何画出镜子里的自己,第四幅画也始终没有出现。
这也正是导演的意图:在一个缺失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无疑是值得反思的。
近些年,台湾电影从晦涩的文艺路线,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题材(《九降风》、《囧男孩》与这部片子走的是同样的路子),甚至开始涉足政治(《弹道》)和历史(《一八九五:已未》),这无疑是个好现象。
然而即使主题已然改变,台湾电影多年浸淫其中的文艺因素,似乎仍然挥之不去,使电影风格有模棱两可之嫌,这也是我产生文章开头的误解的原因。
《第四幅画》从一开始,就以父亲的去世为剧情埋下一个重重的伏笔,这本是一个沉重的基调,然而在小翔在河里洗衣服一段,随着欢快的钢琴曲响起,这样的基调很快被打破。
而衣服被河水冲走,孩子又跑跑跳跳地捡回来的镜头,更显得充满童趣。
同是孤儿的老校工,先是重重地训斥孩子,甚至一把将饭碗打掉,继而又慢慢叙说起自己的成长。
从逻辑上看虽勉强说的过去,但仍像一个话剧演员的独白,充满了自我陶醉和说教意味。
另一段独白来自戴立忍,虽然在剧情上不可或缺,却仍显得冗长而腻味。
镜头下的台湾风景,始终是美丽的。
大海、河流、车站和林荫小路,在固定机位镜头下,都呈现出淡淡的如画一样的安静色彩。
除了继父,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是善良的,包括纳豆饰演的小偷。
不得不说,这些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元素,为影片打上了鲜明的“台湾制造”烙印。
但也正是这些元素,弱化了电影想要表现的严肃主题。
一个是温暖,一个是冰冷,在这种演绎方式下,似乎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
与类似题材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相比,《第四幅画》中的暖色显得太多了。
我也许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台湾电影的文艺范儿一直是我所喜欢的,但滥用文艺不免让人觉得审美疲劳,即使在历史题材的《一八九五:已未》中,文艺气息仍然挥之不去。
但近些年,台湾电影正在努力走出纯文艺的窠臼,寻求与商业的有效结合,并出现了《艋舺》这样的佳作。
从这个意义而言,《第四幅画》仍是一次有意的尝试。
唯一挑不出骨头的,是郝蕾的表演,一个与现实妥协的大陆新娘形象,被演绎得无比饱满,又拿捏得恰到好处。
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荣誉,的确实至名归。
国际级的台湾电影,不单只故事性博得所有观众的青睐,流畅的画面,恰当插入的配乐,甚至找到了类似EN的pvc水管的敲击电子音乐。
演出的他们都无从挑剔,孩子的冷峻脸孔,母亲的风尘姿态,连老师都美丽得难以想象。
电影令观众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生活中更坚强的勇气。
1、爸爸朱永芳的遗像是小孩画的,参加葬礼的人除小孩以外就全是殡葬队的人了。
2、怎么去形容钟孟宏的影像风格呢?
世外桃源般的令人安静又神往的色调,冷峻而克制的镜头,又常配悠远的音乐,展现了台湾城镇的魅力。
3、妈妈吴春兰从大陆过来十几年,在“酒店”从事老鸨之类的职业。
为了一张台湾身份证吃了很多苦十几年前我来到这里以为就会有好日子过,根本没打算走,结果没多久我就知道并不这么回事后来我终于拿到身份证了就带着小翔的哥哥走了4、大陆新娘的生活并不幸福,儿子被第二任丈夫失手打死。
2017年3月16日
当这一幕出来,真的陷入了沉默到底,我们谁能成为那些「跳出铁桶的青蛙?
」本来在某站上刷到切片,还以为是讲两岸关系的,但真正坐下来,却发现这部「没有字幕」,大段大段「闽南话」的影片,没有丝毫考虑大陆观众的观影感受(当然,也没在大陆上映)。
不过,当放下对人物对话的执着后,无解的镜头语言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却凸显出来,会发现,当主角小孩哥处于父母或老师之中时,他总是被困在无数的框架中。
而金志文、小胖子的出现,总会让这一切豁然。
叙事上,平缓,平缓,平缓到在给观众执行凌迟,挺痛。
剧情其实很简单,就家庭和个人成长,但故事也很复杂,复杂到观众视角也深感无力。
在此不剧解。
最后,聊聊导演,不愧是拍过「大佛普拉斯」和「阳光普照」的钟导(虽然这两部还躺在「我的想看」)。
其实没看前我故意不去看豆瓣,就是想更客观的让自己走一遍影片。
后面看完觉得几近完美,只是配乐有点突兀,有点多,虽然只有五段,但趋于平静的故事值得更少的配乐,画面已经足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要说这片怎么好?
我觉得就是这么漫无目的的随笔给拍得不无聊就OK。
平铺直叙,表达的东西都在这里了,不好理解就对了,就高深了,其实,只是流水账,年纪到了,一切自然,各人各命,其中几则小品而已。
一篇好作文,思路清晰、词藻华丽、运用各种技法,中学时代老师的说法。
其实,屁类,想那么多的东西就假了,纯粹才美。
想到杨德昌。
一开始感觉男孩的台词和校工爷爷的念白很奇怪,很僵硬不自然,后面慢慢适应了感觉还比较符合一个极其聪明又古怪的早熟男孩形象。
男孩有一种一一的感觉,在还没有学会用人情世故伪装自己的年纪过早地看穿了人生的一些真相,把纸盖在临终的父亲脸上能明确地知道停止呼吸的时间,他像个神明,仿佛没有情感地看着凡人走上必将到达的终焉,仿佛一种对必然的“期待”。
爸爸没有留下照片,所以第一幅画是给爸爸的遗照。
并不觉得这第一张画是对家人的怀念,母亲一拿到台湾身份就迫不及待离开的男人,以及和校工爷爷说的,爸爸生病的时候他可以吃爸爸的剩饭,这个父亲留给儿子的不好说是不是也是长期的漠视和煎熬。
构图非常讲究,蓄水的农田和自行车,长长的立满电线杆的田间路,以及找妈妈仰拍马赛克反光光怪迷离支离破碎的镜头,可能有一点滥用分割式构图。
得知继父是杀死哥哥的凶手后,小翔茫然地想寻求朋友的帮助,发现朋友住在残垣断壁里还有一老一小要照顾,他悄悄地离开了,朋友也没有喊住他,他只能一个人努力做最后跳出罐子的青蛙,多听,少说话。
关于第四幅画,特写长镜头慢慢闭上眼睛,我更倾向于认为他画不出来,对自我是什么样的毫无头绪,作为婴孩的人是没有所谓的自我的,它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周围的人和被灌输的理念构建起来的,而对小翔来说,他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没有可以信赖的关系,又从何去构建属于他的自我呢。
电影从一开始有点忧郁但还是温馨可爱的氛围,到第三幅画急转直下,纹丝不动的镜头,看的时候直到大巴那个镜头时还在紧张。
虽然为了圆四幅画这个设计显得有些匠气,但成功地处理了这种情绪的转换,还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我一向不太喜欢这种压抑的感觉,整部片子没有情绪的出口。
温暖的色调诉说着冰冷的故事,即便你不想知道真相,但生活就放在你眼前。
它不考虑你是否能接受,这就是现实。
各种矛盾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可表面却如乡村静谧的风景。
好似所有的元素都在重复这样一种奇怪的模式。
继父在把小翔从警局带回后,先是客气地说:“我们一起好好生活。
”然后又一脚把他踹翻在地,继而是冷静的威胁,最后竟像慈父安慰自己的孩子,温柔地摸摸他的头。
母亲再遇小翔后,两个人远远地坐着等车,一路上并无言语。
其间,她递给他橘子,他还是摇头。
“我不就是想讨好你嘛。
”母亲的漫不经心中带着微微的焦躁。
世上本该最亲的两个人却疏离得不知如何相处。
她会直言不讳地说:“我有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
你对我们来说才是外人。
”但她也会在下夜班后,悄悄把给新衣服新书包放在熟睡的他身旁。
母亲与继父的关系也是无可奈何。
他们爱过,也互相防备。
他做过的事情,她心如明镜。
于是有了她对小翔的话:“你哥哥丢了,你叔叔也很后悔。
”“我不在的时候,你离你叔叔远点儿。
”而他,在深夜对死去的小翼说:“我那时候很爱你妈,所以她进去了我很烦躁。
但是我不该对你下手那么重的。
”至于手枪仔,在看似吊儿郎当的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心酸。
一次厕所偶遇,他匆匆带小翔进入他的世界,放佛两人从此有所依靠。
直到进了警局,他秀给小翔看的浮华轰然倒塌。
也许老校工的两次出现,才给了小翔真正的希望。
开篇时,他给他尊严——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来可怜你。
结尾时,他给他方向——像那些少数跳出火筒的青蛙,纵然满身是伤,但终有活路。
看似散漫而断裂的叙事结构,在别具一格的光影效果的加持下,呈现出一股独属于台湾文艺片的异质气息。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作为全片线索的画代表着主人公小翔成长过程中不同心境下的追问与思索。
第一张画意味着他生命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第二张画则指向内部,是小翔在外界与自身的交互中朦胧萌发的性意识。
进行到第三张画,影片的叙事走向深沉幽暗,戏剧张力缓慢扩大,人物深处的复杂逐渐呈现。
从母亲与老师的交谈,到继父深夜的独白,再到继父从警局回来之后与小翔的对话……隐藏于这个家庭之中的秘密终于露出一角冰山。
小翔死去的哥哥是否真的葬身于水边的水泥墙之中,而身处这个破裂家庭中的小翔的最终归宿又会是哪里?
诸如此类的问题,影片以一张空白的自画像为终结,也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家庭、亲情与教育的缺失与错位,被嵌入儿童的成长历程之中,刻意回避严肃叙事的手法更让人感受到苦涩和沉重。
尤为喜欢的是这部电影的空镜,大片浓郁的树影,破败灰暗的废弃建筑物,成群漂浮的乌云,阳光似乎都蒙上灰尘,显得不那么通透明亮。
相对于普通的影片而言,这部电影更倾向于展示一个真实的台湾,避开了明亮清新的色调,而显示出一种灰暗又斑驳,沉静而悠远的气质。
如果说郝蕾的表演是意料之中的好,那么戴立忍的表演就可以称为毫无痕迹。
简单几个表情,一个人前温吞和善、人后冷漠残忍的形象令人不寒而栗,很厉害。
总体而言,还是一部及格之上的文艺片。
被人诟病的断裂的叙事结构,在我看来更贴合了以儿童为第一视角的特点,还带有几分意识流的感觉,搭配空镜,很妙。
1,电影的叙事,是一个收拾情绪的过程。
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在看着小翔一个人寂寥又晃荡的背影,一个人走入黑暗去捡被水漂走的衣服又从黑暗中出来,一个人去校工室偷便当,一个人坐在长了青苔的台阶上吃饭时,便难以自制情绪,一直落泪。
小翔开口与校工讲话,遣词造句,还有语气,异乎寻常的成熟,着实令人惊讶,却又让人觉得,这是正常的——他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如此的他。
对于毕晓海,我是偏好的。
至今记得当届金马奖郝蕾拿下最佳女配,他高高兴兴地上台,代妈妈领奖,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听说拍戏时他与郝蕾相处甚好。
倒是惧怕戴立忍——戏里戴立忍猛神经拉紧踹了他一脚,我也觉得可怖——典礼时见到戴,都仍躲着,不敢和他打招呼。
笑,小孩子心性。
2,戴立忍近年来的角色,愈加邪。
他的眼,他的唇,他微微下削的肩线,皆会作戏。
初中时偷看[爱情灵药],他演一警察,有一场肉搏戏,真令人难忘——尽管那时不知他是何许人也,姓甚名谁——身体的记忆,总超乎想象的深刻。
3,钟孟宏凭该片获得第47届金马奖最佳导演,致辞尤为精简,除却感谢,亦谦逊地表示惶恐,显得冷静又克制——我喜欢这样的人——倒是郝蕾的得奖感言,更使人记得他,她说:特别感谢导演,有梦想终有一天会红,钟,孟,宏——哈。
用四幅画构建整部电影非常有意思,整部电影虽然整体上波澜不惊但是却算是小惊喜连连,虽然比起导演之前的一部《停车》略显文艺,算是去年数得上的看起来不费力还算讨喜的小文艺片。
没看懂没看懂没看懂没看懂
那个胖子挺有趣
看了32分钟,索然无味
台湾电影在我感觉都很不像电影,而更像是在回忆。
个别表演可以打3·5到4分间,整体片子平庸。
我是没看懂么??
美丽中含着哀愁,哀愁中含着希望。
瘦小的身躯,却要承载这漆黑涵洞里的诸多别愁。开头四星,后面一滑到底,结尾不错,每个人都该自我反思。
这是为数不多的会被小演员拖后腿的片子,虽然看到了传说中的“飞起一脚”,但不给力的小演员把观影快感大大的扯低了。
其实只是讲人生。这个男孩子的人生开始的的确有点恐怖,所以他忍不住掉了眼泪。好在他遇到了怪却坚强的爷爷,告诉他不能哭。他少年丧父,妈妈从事色情行业,改嫁;哥哥被继父害死,一个阴森恐怖的继父,和一个常常进出警察局的小混混做朋友,而这些组合起来,构成了他自己的画像。第四张画,延伸中的画
麻雀們吵個不停,無尾熊還是繼續睡。啄木鳥看了搖搖頭敲著樹幹,麻雀也嘰嘰喳喳地叫著。吹來一陣風,無尾熊終於醒了。把苦難當成瑣碎是一種值得尊敬的本領。四星半吧,什麽本地風光啊甜蜜生活,好聽的公司名兒都讓你占了。內個KTV里硬不起來的老闆是黑暗之光、一一、聽說的製片人喲。
突然让我想起了<<一一>>虽然我已经不记得<<一一>>的剧情了...但是那种感觉和相似. 片子的摄影和配乐很出彩, 小演员的感觉也很到位. 很多人的生活因为他的故事而展开,有一种思绪烂漫的悠然情怀. 説不出理由的喜欢...
人生剧本还要写下去.无论多艰苦.就一句话 就过日子嘛
故事其实没那么复杂,只是叙述得有点故弄玄虚了……Ps:郝蕾越来越荡了啊
WTF......
誤會再三.導演本無意我庸人自擾之
宝岛美丽沉闷的小片。
摄影减一星,你DV般的画面也就算了,为什么要往LOMO上P??! 最佳摄影奖怎马拿的。
詼諧的台灣鄉間人際圖譜,少年人的步履不停,鐘孟宏的掌控力越來越厲害了,但他仍然有極大上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