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0年的电影,偶然的机会,最近看了一遍,颇有感触。
我也认识一位西部的姑娘,和她相识,相恋,产生了深厚的爱情,却因各种原因,最后没能走到一起。
难忘的经历,美好的回忆,时常想念起她。
电影中很多情节,我和她也有过,一起骑马,看星星,对着云彩发呆。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心与心地交流。
电影中那些美丽的景色,让我非常想念和向往。
每次听到那首经典的歌曲,眼前总能浮现和前女友在一起的画面。
昨天晚上看过《康定情歌》,直到现在心情还是被感动包围着,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情愫,担心自己用错了言语,毁了这圣洁的爱情。
那是怎样一种爱情,苏杰是部队中的大学生,达娃是“头人”家的奴隶,在河边第一次相遇时,她脚带链锁、神情卑微,他用善良和爱心解放了她,给了这个美丽藏族女孩儿第二次生命;让她拥有了做人的尊严,知道了“甜”是什么样的感觉,还对她说:“苏州,什么宝贝都有,可是没有达娃”,他说:“你等我,我要带你去苏州”……可是,这一等,竟是六十年,从此,她未嫁,他未娶,天各一方。
等到苏杰再次回到美丽的康定,想在有生之年再见一面达娃时,可是天意弄人,短短十天的时间,却让深爱的俩人,阴阳相隔。
错过了,便是永远的错过了……六十年的期待,六十年的等待,六十年的守望,一生只为了这一次刻骨铭心的爱。
苏杰来到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河边,达娃的骨灰就撒在这清澈的水中,她说她要顺着水流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老人痛哭流涕,嘱咐家人等他离世后,也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江里,和达娃相聚。
正如诗言: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我谋划着如果中午到影院就去看《密室之不可告人》,傍晚去就看《康定情歌》。
其实我更想看《康定情歌》,因为我还是不想花着钱去影院惊悚一回,只可惜《康定情歌》的排片量比《密室之不可告人》还要少,每天只有傍晚六点半那场,于是我们只好在街上一直转悠到快到时间再走到横店潇湘王府井。
电影里康定的景色非常的漂亮,把它做风景片看也是可以的;影片也很感人,至少我流泪了;但是影片同时也很无厘头,以至于让我走出影院后还耿耿于怀。
去看这个电影自然是冲苏有朋去的,因为他和居文沛是这个电影的主演。
但是看完之后我却只能质疑于这个主演的真正意义,也许只是精神上和演技上的。
说的更准确点,影片之前的剧情介绍让我误以为这个电影主要反映的是李苏杰和达娃的故事,但是看完之后我和同学却齐齐感叹这个电影线索及其不明,用同学的话说就是“我简直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
如果影片的希望和看点是李苏杰和达娃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两地分隔,只能抱憾而终的感情线索的话,哪怕它在现实和回忆间跳来跳去都没有关系,但是年轻一辈的爱情故事明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冲淡了这一条线索,甚至让这一条原本可以铺展得更开,让电影更给力的线索变得反而隐居到了幕后。
而实际上,李苏杰和达娃的那条线索原本还可以说明得更好。
由于有了上面这一条,苏有朋和居文沛便似乎不再是主演的地位,因为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苏先生便始终没有再出现,而前面他表演的可圈可点就让人对这一点非常遗憾。
就像是一直期待他还能再出现,但是他就这么消失了,故事情节方面造成还有很多不明朗的地方,也让人非常遗憾。
我其实觉得现实生活里年轻人的爱情这条线索其实没有出现的必要,如果将六十年前的那段爱情表述地更彻底、更丰富,会为这部电影加很多分。
所以同学说:“原本是来感动的,怎么看完觉得是看了一部喜剧呢。
”然而电影前半部分的演绎还是让我觉得这部影片很值得一看,而前半部分我也是边笑着边流着泪看完的。
比如一看到苏有朋出现,我和同学就笑了,虽然看的就是他,但是看到他出现穿着军装出现在这样主旋律的电影里还是觉得很有趣,加上虽然我也说不上来他普通话哪里不对,可是听起来还是台湾腔。
我和同学也极不入戏的发现苏有朋的那根皮带一直系得垮垮的,于是又笑了(好吧,直接来人把我打飞)。
当然剧中那些主旋律的话语也让我和同学忍不住发笑(我们不是乖孩子)。
这部电影有一瞬间让我想起了我最爱的《黄河绝恋》,同样是后来成为了老爷爷的当年的战士来寻觅自己爱过的人的这样一种在现实和回忆穿插的形式,但是《黄河绝恋》重心在回忆上,而《康定情歌》重心却怎么都让人觉得是在实际没有多大看点的年轻人的爱情上。
真的,我很希望看到的《康定情歌》是以《黄河绝恋》那样的结构来拍的,这样给苏有朋和居文沛的表演空间应该会更大。
我印象很深的还是剧中李苏杰对达娃允诺要带她回苏州的那一段,还有后来李被打成右派后接到刘二的信之后摔行李那一段,两个人一起在草原上纵马奔跑那一段,当然还有姑娘们一起唱起《康定情歌》,达娃最后羞涩的跑走那一段,还有在开始的时候,李苏杰对达娃念起那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勾起一片回忆,也不免让我感叹了很久,大概都可以算是电影的泪点。
难怪也有人说只看苏有朋和居文沛的表演好像是达娃更爱李苏杰,因为剧情上对这点的渲染要更加强烈。
不过苏有朋的眼神一如既往的含情脉脉,让我一瞬间仿佛又像看到了当年《还珠格格》里面的某些场景。
比如看到两人纵马奔驰那段我和同学便不约而同的想起了《还珠一》17集五阿哥和小燕子在草原上骑马的那一段。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好大一个苏有朋。
这就是在电影院里看和在电脑上看的区别,那些美丽的景色仿佛是扑面而来,还有就是苏先生戴着眼镜笑的样子,好像就站在面前,以致我和同学还研究了好久他戴的眼镜究竟有没有镜片(我们看电影还真是不认真)。
电影里要突出的自然是李苏杰和达娃跨越时空的深挚爱情和最后的爱情悲剧,然而我却想到了更多的东西,那种人与人相爱却不能相聚的悲剧,那种爱着却不能得到的痛感。
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苏有朋和赵薇的《老房有喜》,如果没有最后的苏小鹏变成诸葛小鹏,飞机场的一幕就是那部电视让人抱憾的大结局,一定会让很多人对这部电视耿耿于怀。
在《老房有喜》的最后,赵薇说的那句“我要你相信,在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
”这句话用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开始我以为李苏杰和达娃最后没有在一起是由于政治原因,结果却是很多的阴错阳差。
而实际上的人生,很多时候的错过都是因为那些阴错阳差,《还珠格格》那样的美满结局毕竟只是王子和公主的童话,《康定情歌》里这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更深入人心的吧。
然而,有这部电影也会想起很多很多的遗憾,那些相爱最终却分离的人,那些热爱过最终却不得不放手的事物,那些没有办法兑现的天荒地老,那些许下却再也没有可能实现的诺言,都是让人对生活失望的缘由。
2010年11月18日
小视频中刷到的纯净的灵魂,让我回头看完了十一年前转台没看完的电影。
六十年前演的很好,即使加入了现在听着有些尴尬的词汇,也不失为好制作、好故事。
六十年后演的生硬,那是真的硬,硬骨头的硬。
也可能剪辑的太多的原因吧。
可看的只有猫妖翁虹的演技。
蒲甲、格格的都没啥看头,现代部分的故事剪辑的的太突兀了。
搜索了下女主的的信息,妖艳的现代照片,不如片中六十年前的纯净的灵魂。
想得到坚贞不移爱情的人,先问问自己是否对爱情坚贞不移——思想和行动上!
今晚看了《新康定情歌》这部电影,想写几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总体来说,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有纯美的爱情、温暖的人文关怀。
瑕疵也是不少的,跟“主旋律”和导演的功力有关系。
对白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前半部分的对白有些太“官化”了,印象最深的就是达娃要求跟部队一起走的那段;后半部分更多,比如蔡明一下子蹦出来,强调卓玛是被“汽车送来的”,这明显是为了衔接剧情,不顾真实的语言场景。
类似的还很多。
为了情节的发展,牺牲了一些剧情的真实性,变得有些牵强。
客观上讲,最感人的莫过于六十年的苦苦等待,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居文沛可圈可点的动人表演。
苏友朋的演技近来进步很大,从《风声》里那个阴阳怪气的秘书到《康定情歌》的李苏杰,演技还算娴熟。
老年李苏杰的内心世界深挖得还不够,演员对这份六十年的等待把握得还不够精准,所以一听“达娃死了”立马就晕,缺乏静水深流的力度感。
李苏杰一到,达娃刚死十天,这种“巧合”只会增加李苏杰的深深自责,导演并没有对这种“自责”进行挖掘和表现,所以李苏杰的晕也好、哭也好、溪边的诉说也好,都显得不够深刻,也就缺乏震撼人心的效果了。
影片所传达的“坚守”这一爱情内涵,引人深思。
是我们没有遇到心仪的女子?
不是。
是我们太轻易地选择放弃,太容易说“我们不合适”。
或者是我们太容易说“我喜欢你”,太容易进入“恋人角色”?
从《云水谣》到《唐山大地震》再到《康定情歌》,都在讲述坚守的故事,看故事感动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绝大部分人肯定也是做不到的,不是说终生不婚,而是情感的坚守,保质期是一个月、一年还是十年?
当然这种坚守不是苦行僧式的折磨,而是一种牵挂,静水流深和细水长流式的,苦行僧式的往往反倒并不持久。
人往往就是这样自私,自己做不到坚守,但又渴望得到一份坚贞不移的爱情,这无疑是可笑的。
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
想得到坚贞不移爱情的人,先问问自己是否对爱情坚贞不移,思想和行动上!
唯一的槽点就是,导演应该找本地人配音啊,几个主角口音都配的川北话,尤其是女主角,听着太出戏了,难听爆了,格格不入!
希望以后这样的带方言的片子,导演们能注意这个细节,配音不要牛头不对马嘴的,尊重一下地方语言文化吧。
唯一的槽点就是,导演应该找本地人配音啊,几个主角口音都配的川北话,尤其是女主角,听着太出戏了,难听爆了,格格不入!
希望以后这样的带方言的片子,导演们能注意这个细节,配音不要牛头不对马嘴的,尊重一下地方语言文化吧。
这是第二次看了,依旧感动的稀里糊涂的。
只因那份纯真的爱情,一生的坚守与等待。
没有太多的场景,有的是那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爱情故事。
第一次还是在初中即使课堂。
历史老师为了给我们缓解考试压力,特地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
影片以李苏杰的回忆形式,展开了自己对甘孜,对恋人的追忆。
六十年后再走这条当年与战友与爱人共同修的川藏公路时,早已物是人非,留下的也只有自己了。
那阅尽沧桑的历史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李苏杰用斧头劈开了达娃脚上象征奴隶身份的铁链,帮助达娃留在军中,然后一起修公路。
后来,他给她苏州的饼干,她亲手为他缝制了钢笔贷,他给她挑水砍柴,她为他缝洗衣服。
再后来,他说要带她去苏州,请最好的老师教她唱歌;她说惟愿此生不相负。
可是,所谓的邮递员暗中搞鬼,致使恋人之间六十年来只收到过对方的一封信。
从此,即使他一年写十几封信,写了六十年,她再也没收到过;即使她上了扫盲班写了那么多的信,也收不到他的回信。
所谓造化弄人,所以,他和她,今生未婚未嫁,就这样苦苦等了一辈子。
就这样,她在村口望了六十年,也不曾在望见他;他努力奋斗六十年想给她一个温暖的家,也没有实现。
最终,在她去世十天之后,他找到了她的家,十天,就十天,他和她还是没能相见。
收养的孙子遵从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散在了和他初见的溪水里,他嘱咐过继的孙女,当他死后,也将他的骨灰撒在这条与她初遇溪水里。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悠扬了六十年的康定情歌缠绕着六十年来每一日的等待与想念。
溪水中骨灰与一封封信笺相融,你啊,终于能看到这些信了…今日故人归来,而你却不在了。。。
生不能同寝,死不能同穴,那么,就让李苏杰的骨灰顺着这条溪水,寻着你的足迹,追上你的脚步,达娃,忘川河畔奈何桥边,你,千万不要走得太急太快,一定要等我,等我追上你,那时,我们相守,那时,我们相望,那时,我们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康定情歌》讲述了两代人发生在康定的爱情。
电影前部分讲的是一个刚毕业不久、满怀为人民服务壮志理想的热血青年李苏杰,在跟随解放军进藏的途中,因缘际会解救了一个藏族奴隶达娃。
就是在朝夕相对中,他们暗生情愫。
可惜最后种种的原因,使他们分离的六十年,最终也没有在一起。
达娃爱上李苏杰是理所当然的。
一个从五岁开始就戴上锁链的奴隶娃儿,突然从天而降来了有学识有理想的英俊小伙,把她脚上的锁链砍断,解除了禁锢她对美好爱情憧憬的枷锁。
就在那时,某些微妙的情愫也就悄然的释放了。
在后来的唱歌表演中,大伙儿们唱的那句“藏家溜溜的大姐,看上溜溜的的他哟。
”让达娃的的心思藏也藏不住了。
重来都没有试过甜滋味的达娃,第一次尝试枣蓉麻饼时,却因为甜味而热泪盈眶。
这份甜来的实在是太久了,以至于不敢相信自己能拥有而把第一口给吐出来。
对于达娃来说,这也是一份来自幸福的甜,因太过于难忘,而甘心整整六十年苦涩的等待。
“这是我家乡苏州的味道”,这甜来自于苏州,对于达娃来说,苏州除了是一个地名,也是她用一生的目光眺望的地方。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绵绵不断的思念随滔滔江水从这一头到那一头,从藏区流向苏州。
苏州美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甘孜也是一个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的地方。
养育着朴素真挚的人民,又怎么能不让李苏杰也爱上秀气灵动、善良美丽的达娃。
在河畔洗衣的达娃,冒险去采药的达娃,歌声美妙动听的达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
面对自己被判为右派,李苏杰除了愤懑剩下的也只有沉默了,但接到刘二的来信被告知达娃已成婚时,发疯似的把东西往地上砸去。
(1950年初修建川藏公路,修了4年,也就是大概1955左右回到苏州,李苏杰给达娃写了6年的信,那个时候他被判为右派,是1961年。
而反右派斗争是1957年开始。
从1955年到1957年差不多两年,他都没有去接达娃。
有点想不通,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吗?
那邮递员是怎么送信的?
)李苏杰和达娃之间定情之物其中一个是钢笔羊毛套,这是达娃在修建川藏公路的时候送给李苏杰的。
可以看出达娃对拥有知识的人的敬佩。
她让李苏杰在枣蓉麻饼的圆桶上写下她的名字。
达娃在藏语里是月亮的意思,和康定城跑马山上的弯弯的月亮一样,圣洁美丽。
电影后半部分讲的是婷婷,扎西,卓玛之间纠缠的爱情。
从婷婷不知道怎么把康定情歌弹好,到后来他们三人的相遇,以及后来机场挥泪送别,婷婷把自己对爱情的新体会弹进康定情歌中。
两代人的态度体现了他们对于爱情的执着不悔和坚守忠诚。
电影的结局,在达娃骨灰被洒下的小溪里,一封封写给达娃却来不及读的信顺水而流,带着歉意与爱意飘向远方。
整部电影也有不足的地方,达娃钟情于李苏杰到可以理解,但是李苏杰对达娃在甘孜州就没有表现的很强烈,让人摸不着头脑,他说接达娃到苏州,究竟是对达娃怜惜还是真喜欢上她,当然知道后来李苏杰接到刘二的来信感情大爆发,也是确定了他喜欢上达娃的,之前就缺乏更多的描写。
还有婷婷对扎西的爱来得也是有点莫名其妙。
最后我想用纳兰性德的一首词做结尾:相思相望不相亲,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曲阑深处重相见,日日盼君至。
今天在学校百年讲堂看了电影《康定情歌》,又是一部用现代的话说是“超现实”的最纯的爱情故事电影。
电影场很美伦美焕,估计又是康定的旅游宣传片。
这部电影感觉很像《云水谣》,包括情节也有些像,这种片子虽然故事有些老套和不现实,但却很感动人,现场好像又有哭的了。
既然电影本身没啥太值得留恋的,那电影里映射出的这种爱情,是不是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呢?
如今电影圈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广大导演都喜欢拍纯真无邪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比如前段日子有点火的《山楂树之恋》,《唐山大地震》讲的都是现在人看来傻不拉唧一根筋的爱情故事,情节如此雷同,但却因为傻,而令人感动。
这种最古朴最真挚的,或者在许多人看来最“傻”爱情故事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导演的的青睐,为什么能如此的打动观众,个人感觉还是源于这个社会上对于这种真势情感的缺失。
现代人的心理是矛盾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渴望爱情,渴望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结识优秀异性的机会;但我们又很麻木,麻木到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去爱;我们现在又很害怕,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只刺猬,害怕在爱情中受伤害……即便得到了爱情,也会像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样,“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于是最纯的爱情,便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美好的向往。
其实回归原始,谈一场最古朴最真挚的的傻傻的恋爱,也是挺好的。
看惯了所谓的大片,偶尔看一部好的文艺片,总会给人耳目清新之感。
康定情歌就属此类吧。
在当下社会,人们都以为自己聪明了,以为看惯了世态人情,有人很骄傲的说没有信仰。
回想过去的那个年代,我们习惯于贴上专制压抑的标签。
可我有时也会想,在那个年代,是否有些质朴和单纯呢。
我总以为一部好的电影都有最简单的人性在里面,一部空洞的电影很难触动人的心弦。
一个承诺,用一生去守候。
这不知被电影人表现了多少次。
可我们也总愿意一次次的去看,去感动着。
用一生去爱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很少吧。
在现实中,爱一个人总会掺杂着许许多多的东西。
在以前,我总以为爱情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就是喜欢对方。
可在现实中,我发现未必如此。
我有一个同事,女友要和他分手了,因为房子。
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恋人是因为简简单单的喜爱对方而在一起呢,不管生老病死,不在乎贫富贵贱。
张艺谋去拍纯爱的电影,好评很多。
在生活中,纯净和简单的爱情越来越少了,所以就去电影里去寻找了。
我是否能以同理心去度人之腹,我们渴望简简单单的爱情。
有一个人能让我们砰然心动,我们喜欢彼此,我们能一生一世的在一起。
罗素曾经写过“我为何而生”,在他的三个理由里,其中一个就是对爱情的渴望。
人的生命里如果没有爱情,人生要褪色多少啊。
李苏杰和达娃就用一生去守护一份爱情。
我相信那不是感激之情,我相信只有简单的爱情才能让人相念一生。
十天之隔加深了六十年守候的遗憾。
让人心痛,心痛!
这世上存在一种爱情,就叫“我等你,我爱你”!
你好,不好意思,我不信!60年才找,呵呵,骗鬼去吧。
各种主旋律各种雷各种傻~~
时光穿梭的叙事手法还是很讨巧的,虽然又点用烂了,问题是剪辑不太好,两段时光交错得不够好。另外,故事不够到位,两段爱情都唐突了点。
苏大头,越来越厉害咯。
还能再狗血一些么?还能在弱智些么?一群伪藏族演的藏族题材的电影,完全是凭空想象的产物。
白瞎这名儿了
红段子太多了
妈逼哟!我要去康定!!
好吧,全寝室一起看,我又吐槽到让她们吐血。。
真难看,,,
我晓得很多人反感这么“主旋律”的片子,但我真的哭了。
主旋律,很适合中央6放一放
我竟然哭了~觉得老爷爷和达娃演得很好~尤其有些瞬间相当感人。只是为什么既然要找,何必要等60年!!!
故事实在是很老套,上代人的革命爱情和这代人的情感纠葛,给5颗星是因为景色拍得太美了
大陆电影无下限的又一佐证.....
估计这种感情现在不会有了。
很多情节挺假的,但是还是被流露的真情感动到了
一星送给陪我看电影的小卢,剩下的是电影的评价,包括一星半是美丽的藏区风景
动人的主旋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