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 好奇妙的感觉,整体的结构,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没有像他之前的作品,但是角色的不断变化,场景的重复和梦醒状态还是让我沉迷这种错位叙事感,观影过程中会思考我们到底是自我认知的自我还是他人认知的上的另一个人,与此同时爱情和暧昧情绪的参与也让影片中的“自我”在爱情框架下的流动性更加的活跃,电影的结局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揭示了一种不存在的真实。
之前看《北村方向》那不散的宴席让我有一种解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的感觉,而这部影片也是让我想到了布努埃尔的另一部作品《朦胧的欲望》,两部电影都探讨了身份的流动性和爱情中的不确定性,在《朦胧的欲望》中布努埃尔采用了两个女演员分别饰演同一个女性角色以此表现男主角对她的不断变幻的情感和认知,令人难以捉摸其真实身份。
而本片中则是通过女主角敏在相同或不同场景中不断变化的“自我”来实现相似的效果。
视听上,基本上是风格化呈现,固定镜头下的角色微妙的表情和身体语言更加的清晰,经典的“变焦”运用也不那么突兀了,不知道是因为看多了,还是使用的时机更好了。
她,第一个故事那个晚上,她在常去的咖啡馆度过,喝一杯咖啡,看一本书。
一旁买咖啡的大叔不断地打量她,又惊又疑。
大叔走了又回,思量再三,最终还是坐到了她的面前。
她是他的前女友。
他有点激动地跟她打招呼,好久不见。
她抬起头,淡淡然,甜美的笑容里带着着疑惑,你是谁,你认识我吗。
他哭笑不得,我们虽然分手了,可你也不至于不认识我呀,别闹了。
她还是笑得戒备,我真的不认识你。
他不放弃,终于,她说,你可是认识和我长得一样的人么?
我是双胞胎,和姐姐长得一模一样。
他将信将疑,却也无可奈何。
他们终于谈笑风生地聊开了,她的笑容没有了先前的警惕,多了几分甜美妩媚,越发让他心醉。
他们一起离开了咖啡馆,她的衣角和微卷的发梢在夏日的晚风中飘着。
他们在她常去的小酒馆约会,她喜欢喝酒,总要喝到醺醺然才觉尽兴。
她说她总是遇人不淑,想找到一个对的男人好难,他觉得她好美,好天真。
他不再去想面前的人到底是不是他的前女友,他喜欢和她在一起的时光。
她,第二个故事这个晚上,她在常去的咖啡馆度过,喝一杯咖啡,看一本书。
一旁买咖啡的年轻男子不断地打量她,又惊又喜,毫不犹疑地拉开椅子在她对面坐下来。
他有点激动地跟她打招呼,好久不见。
她抬起头,淡淡然,甜美的笑容里带着疑惑,你是谁,你认识我吗。
他哭笑不得,你记得当时,你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我们工作完一起去喝酒聊天,好开心。
她还是笑得戒备,我真的不认识你。
他不放弃,详细地对她诉说那天的情形,说她美得不同周遭,他一眼就看见。
她带着点撒娇的口吻,好啦,认不认识又有什么关系。
他欲说还休,觉得也并无不对。
谈话慢慢地升温,她的笑容没有了先前的警惕,多了几分甜美妩媚,越发让他心醉。
他们一起离开了咖啡馆,她的衣角和微卷的发梢在夏日的晚风中飘着。
他们在她常去的小酒馆约会,她说她喜欢喝酒,喝酒,不就是为了喝醉吗。
她说她一直在寻找一个对的男人,他说你确实应该。
他早已放弃探求面前的她是不是当年那个女孩,他喜欢和她在一起的时光。
她,第三个故事又一个晚上,她离开了他,因为一些中伤。
她爱喝酒,但是她承诺他不超过五杯,她遵守她许下的诺言。
然而他不知从哪里听来的闲言碎语,大声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在酒吧喝醉了和男人吵架,整个街区的人全都知道了,你却只瞒着我。
她委屈,不甘,为什么相信他们而不是我。
他们在他的床上大声争辩着,最后她愤怒地起身,我们应该分开一段,她说。
她离开了他家,离开了他,走在深夜回家的路上,她的衣角和微卷的发梢在夏日的晚风中飘着。
他,一个故事那个晚上,他失去了她,因为一些谣言。
他不喜欢她喝酒,她也承诺他不超过五杯,然而他听朋友说起,她在酒吧喝醉了和男人吵架,整个街区的人都知道了。
他愤怒地问,为什么要喝酒,为什么不遵守你的诺言,为什么骗我。
她不服,你相信了谣言,便是不相信我,你总归只能选择一方。
他想给予信任,却挣扎于为何朋友们要编这样的谎话。
他们在他的床上大声争辩着,最后她愤怒地起身,我们应该分开一段,她说。
她离开了他家,离开了他,他看着她离开后的床铺,孤身一人。
没有她的日子,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他后悔自己当初不相信她,后悔听信那些愚蠢的谣言而怀疑这个自己生命中如此重要的女人。
失去了她,就像失去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他跟朋友一起喝闷酒,说她是他生命的光。
他在她家的门前守候,到她工作的地方打听,做和她重归于好的梦,他孑然一身,孤独潦倒,她却始终杳无音信。
终于有一天,他的朋友们告诉他,她和别的男人在小酒馆喝酒。
他飞快地赶到,她却已经不见踪影。
他朝她离开的方向追去,却发现她一个人蹲在巷子里失声痛哭。
他心疼、怜惜,向她表白认错,希望他们重新来过。
她带着泪光的脸上充满戒备,你是谁,我认识你吗。
他哭笑不得,这些天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别闹了,我错了,我们和好吧。
她步步退后,不,我不知道你说的是谁,不要叫我亲爱的。
他只得退让,好的,好的,只要你别离开我。
她终于慢慢卸下防备,却依旧否认自己是他口中的亲爱的,她说,我们去喝酒吧,他不再阻拦她,他决定要让她做自己,做喜欢的事。
他们一起离开巷子去酒吧,昏暗的路灯下,她的衣角和微卷的发梢在夏日的晚风中飘着。
他们,所有的故事以上情节,是韩国导演尚秀2016年的电影《你自己与你所有》,一部影片由几个片段组成,女主角都是同一人饰演,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和声称曾经认识自己的男人相遇,和他们去同一家酒吧,说同样的话,又以同样潦草的方式结束每一段感情。
直到全片终,也不知道她们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是长相酷似,是健忘,还是多重人格。
这部电影的结构和叙事手法很是奇特,多处相似的台词让人有一种相同情节重复上演的错觉,这些故事里的她,都长着一张相同的脸,这些故事里的他,都有着相同的困惑和执着。
梦境和现实的无缝切换,让你在以为是现实的时候,发现一切不过是梦境,而让你在以为即将梦醒的时候,醒悟一切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影片中处处充满了对他,她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隐喻。
开篇,男主和朋友说起自己的母亲卧病在床已经不久于人世,母亲开始绝食,已经四十几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他说,病人这样不吃东西,是熬不过三天的。
对于他来说,和女主的爱情,就是他的食物,他是病人,没有了她,他无法存活。
两人分开之后,男主再次出现在镜头前,没有任何解释,拄着拐棍,脚上缠着绷带,这是他内心残缺的具象表现 (后来看人说只是因为当时男主角正好伤了脚)。
他和朋友去她家,按了门铃之后无人开门,镜头却移到了墙上缓慢移动的电表,无论人在家与否,电表却不曾停下,在他不知道的地方,她和其他“久别重逢”的男人正约着会,生活在以他不知道的方式行进着。
全片的最后,他们又回到了当初激烈争执的那张床上,不同的是,当时他在靠墙的那一侧,对着她强势地大声质问,而此时,变成了她在靠墙的那一边,他睡在外侧,经历了这一遭,他们在这段感情中的位置早已不同。
也是,歌里早就这么唱着,感情说穿了,一人挣脱的,一人去捡。
对于她来说,每段故事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登场人物,演的却都是一样的戏码。
对于他来说,她是特别的,他们的爱情是特别的。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在她的故事中,也是一个按着脚本上场的演员,他喝醉了,跟朋友说,你们都不知道她有多天真,那厢,另一个他对着她说,我觉得你好天真。
讽刺的是,曾经说着非她不可的他,最后也和其他人一样,放弃追索眼前的女人是不是自己曾经爱的那个,他说,我之前就是想得太多了。
他欢天喜地地接受了自己曾经喜欢蜜瓜现在喜欢西瓜的事实,不问,不想,只享受眼前。
至此,每段故事里面的女主是否是同一个人,已经不再重要,爱情的起承转合,日日如此,并无新事,她可以是那个特定的人,也可以是任何人,她的三个故事,其实只是一个故事。
甚至,每段故事里的男主是否是不同的人,也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们的心中都认定自己的故事是唯一,那便就是唯一了,他的一个故事,是他的全部。
你自己与你所拥有的本是一体,你自己,决定你所有的。
说白了,这世界上的爱情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女主的,天时地利,恰好是你,另一种是男主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错。
一段感情当归为哪类,无关结果,无关过程,甚至无关事实,只关乎心中的认定。
其实,最好的风,最好的云,遇见了最好的你,爱上的可能只是情境,而穿越时空,朝寻暮觅,生生世世只为你,爱上的,可能只是自己的执着。
本文原载于“食色七言”公众号,欢迎来瞅瞅:shisedajiangjun
看过的洪尚秀的第二部作品 很有意思又让人有点摸不清头脑的剧情 第一次看完一头雾水 看了写影评忽然又明朗起来 很有趣了。
每天早上醒来都是新的自己这句话如果成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脱出已有的束缚关系 摆脱尴尬的会面 一切都像是新的一般重新开始。
只是缓解的都是假象 真实的矛盾和冲突才是生活丧的自欺欺人的主旨 情阿爱阿又是满口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 又是别人口中饮酒后的放荡 生性如此何必太执着 人生最终发现什么都没有 自说自话的电影罢了。
2016-12-27 刊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号作者 | Franger(长春)编辑| 李不晚(巴黎)《你自己与你所有》是一部揶揄“直男”的电影,观众们不需多努力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洪尚秀有意地安排了看起来最糟糕的几个男性角色,虚弱且自以为是,毫不体贴却希冀着对方对于自己的种种“关怀”给出积极的回应,受面子驱使,却满口是与非。
“直男”现今是个符号,坦白来说一个被过分消费了的符号。
它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男性意识,洪尚秀仔细“拣选”的这几个角色显得夸张吗?
或许是吧,当然他们背后隐约地流露出某种共性——我们所言的男性意识于此具化为一种自以为是并要求精神回报的体贴,一场受自恋驱使的夜行与追逐,最后成了一场以妥协为结局的忏悔。
因为戏剧化的场面,一切并没有显得那般无趣。
但这的确就是浓缩了的日常,日常中最无趣的那种——女方向男方询问过错在哪里,男方拼命地为自己安上某种自己显然并不认可的“罪愆”,越是这样就越强化了那种惹人生厌的“是非观”。
在这里一种无可救药的男性自尊感在作祟,先前的愤怒与之后的让步服务于同样的目的,连摆出殉难姿态的苦行也是这样,自以为成了爱情的烈士,最终折服于自己的牺牲,而这层心态正是男女主角分手的根源。
“男人只有两种,孩子与饿狼。
”不停地变换角色开始了一场尤利西斯式的夜行,最后回到了家中,徒然地发现在封闭的时空内,周遭只有孩子气的饿狼,最终接受了妥协,接受了那层一戳即破的甜蜜。
《你自己与你所有》,一个具体的、人性的、高度自我的个体与她被塑造出、惯于服从的附带品。
在密闭的村落中,这样一个高度自我的个体显然并不受到欢迎,于是主客的次序发生了颠倒,本我成了需要被遮掩的附属品。
然后在夜间,敏贞开始了“Jekyll and Hyde”式的游戏。
大概并不存在所谓双重人格的把戏,发生在夜间只是一次“变形”,一场抛弃快要窒息的自我的游戏。
当然这种叙述圈套大概了无意义,如同影片中的耳鸣、石膏还有咖啡店中的卡夫卡,更接近于偶然的产物。
即便洪尚秀使用了这样的叙述诡计,但无论是双重身还是扑面而来的“直男”症候并不值得费多大精力去阐释:只因它与影片的自然气息相抵触。
《你自己与你所有》算是一则相当迷人的小品,封闭的村落、小酒馆与女主角涉水的水池一道提供了日常化的场景,而西瓜、啤酒以及《变形记》则作为碎片被编织以满足我们对于情感的想象。
事实上我觉得这种经重构而呈现的日常中因为过于自然化甚至超越了现实,梦不仅仅是叙事的手段,整个影片最终也变成了一场梦,而梦最终成为了现实。
围绕着男主角的梦是精细制造的幻觉,其根源是欲望、期求的投射。
而对于女主角而言,则是试图虚拟一种幻觉及其所依赖的逻辑的存在,并依照其逻辑生活。
然而显然并不存在这样的幻觉,不作为映射而产生的梦相反地却显得更自然、清新、生活化。
而虚构所产生的两种梦境最终交织于一起,缔造了新的图景,梦终于成为了现实,在一者圆满而一者继续逃避的现实。
如果说艺术不再有真实的生命,而我们只能装腔作势地制造幻觉。
而在这假象中存在的虚拟真实的运动最终取代了生活。
我们往往会发现通过重构过去与日常而建立起的生活化场景比生活本身更自然、恬淡,只因生活业已受到蹂躏,饱满的日常反而显得失真。
而在艺术中,它最终凭借想象成为了生活本身。
《恋恋风尘》中的青菜、《幻之光》中的西瓜与《你自己与你所有》中的啤酒可能是我见过的最惹人喜爱的日常凭依物了,只因他们我们枯竭的想象得以复生,虚拟出一副感受的图景,弥补了情感的空缺,成为了关于情感想象的挂毯上的最后一个图景。
简单梳理下剧情:一对男女恋人,男的叫英秀,女的叫敏贞。
英秀在和朋友闲聊中,听闻敏贞背弃了两人关于限量喝酒的约定,酒后乱性和别的男人打架又亲吻,影响极为恶劣。
英秀把这视为原则问题,逼问对方坦白从宽。
哪知敏贞矢口否认,两人因此不欢而散,敏贞提议双方都冷静一下,暂时别再联系。
两人分开之后,敏贞尝试着与别的男人交往,先后接触了两个借机找她搭讪的男人,却在这样的相处中越发彷徨迷茫。
英秀则在事后追悔莫及,几次寻找敏贞未果,和其她女人的几次交往闲谈反而越发坚定了他对敏贞的爱意,最后两人重逢,收获了人生如初见般的惊喜和甜蜜。
如此看来,内容倒不复杂,到底要表达什么?
附和梁静茹(“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
抑或呼应罗曼·罗兰(“珍惜当下,把握现在”)?
了解洪常秀的观众都知道,这个人拍片好像从来都不是为了去讲好一个故事,说明白一个道理,或者渲染多么尖锐的戏剧冲突,塑造什么典型人物。
所谓洪常秀元素,它更应该是床,酒席,在路上,男人女人,是抽抽烟,喝喝酒,吹吹牛,上上床,是对比结构,变焦镜头,零度剪辑,极简主义,尴尬美学,梦境照进现实,新世代与新写实,是在重复中变奏差异,从无聊中整合出有趣,在无意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神话”……再回过头来重新检视影片,无疑,它依然非常“洪常秀”。
古典乐、尴尬癌、变焦推拉、一场一镜等惯用手法就不提了,其它的比如:它的人设并不可爱,男的色厉内荏,女的莫明其妙,按照流行的说法,简直一个直男癌,一个绿茶婊。
这种对人的劣根性不留情面而又自然消解的调侃一直都是导演的拿手好戏。
而且我们不难发现,明明简单的剧情却被拍得悬疑烧脑,主要是因为女主敏贞这个角色的身份被处理相当模糊暧昧,她一下说自己是双胞胎,一下又像是患了失忆症,抑或哪根神经发生了错乱,虚虚实实,真假难辨,日常与荒诞同步上演且并行不悖,人心才因此变得微妙幽深,一个爱情小品就这样生生被拍成了性别寓言。
结合影片首尾两场对比鲜明的床上交流,整部戏其实可以视为一个“合—分—合”结构,占据全片大部分篇幅的是男女主角的“分”后,两人各自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又产生了横向和纵向的双重对比。
一男逐多女好比《夜与日》,一女戏多男则又是《我们善熙》,而男女主角此消彼长的情感执念,因为英秀寻找敏贞这条明线,也始终互为对照。
再说变化。
就像被人指出上部作品没有床戏一样,洪常秀似乎热衷于和喜爱他的观众玩这种找不同的小把戏(要么是刻意避免被贴上重复雷同的标签?
)。
他的作品虽然是无酒不成片,但这次,英秀几次喝米酒,敏贞喝了咖啡喝啤酒,以前影片里最常见的道具——韩国烧酒,终于没有了。
其次,也是个人看来令人欣喜的突破,结尾在床上聊过一段之后,男女主角约定睡半小时后再来说话,镜头从床头横移,对准了床边正在燃烧的蜡烛,少有地用了一个叠化效果预示时间的流逝,之后镜头再转回床上,只剩男主一人坐在床头怅然若失,难道又是一场春秋大梦?
但马上我们就知道,这只是导演玩的一个小伎俩,它像梦却又不是梦。
而之前英秀在敏贞家门口的两次错觉,因为发生在白天且没有睡觉的征兆,那两幕自然也更应该归为臆想。
换言之,作为一个老把现实与梦境作“零对接”处理的戏梦高手(如《猪堕井的一天》《女人是男人的未来》《夜与日》《懂得又如何》《在异国》《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自由之丘》等),洪常秀这次终于跨过了梦境,却照样把电影拍出了做梦一般的效果。
根据弗洛依德的理论,梦有时是人的潜意识欲望或愿望的满足,有时也可能会是欲望的惩罚。
但凡影片里出现的梦,它往往不是单纯的指代梦境本身,多少都带着现实投射的影子,一句话,它是自带解读空间的。
但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意味深长,显然也容易给人一种思维定式,提醒所谓意义的存在。
所以换个角度看,老拿梦来说事,是不是也是一种简单省事的套路呢?
比较而言,白日做梦般的恍惚惘然,无疑就比直接做梦来得更不落痕迹,也因为如此,电影逻辑才得以如履平地般将生活逻辑混淆消融。
此外还要特别提及的,这是洪常秀婚变之后的第一部作品,新的恋情到底激发了这位创作型导演怎样的灵感?
按惯常理解,个人焕发活力和第二春,作品较之从前更显温柔更有温度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事实上也确实有内容可以佐证,比如英秀这个角色,不再像他以前作品里的男主角那般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洪常秀的电影终于也有了专一坚定的男人,这还真是破开荒的头一遭,而结尾男女两人的床头对话,罗哩罗嗦而又情意绵绵,包括喂吃西瓜的甜蜜腻歪,其记录意义似乎也要大于表达诉求,都难免会让人往现实处附会联想。
但也无需就此大惊小怪:温情脉脉的洪常秀还是洪常秀吗?
当然是。
因为Yourself and Yours,恋你非你体现的是个人的一体两面,它好比拥有和失去互为一体的共存关系:因为拥有所以不珍惜,因为不珍惜所以失去,因为失去所以重新懂得珍惜,因为重新懂得珍惜所以重新拥有,然后呢,因为重新拥有所以……影片至此结束,生活在这里暂时达成了和解,但爱情的相生相杀却不会因此而停止循环,只要角力还在往下延续,它终究难以摆脱这场悖论,而且影片里也不是没有预兆,当男主深情款款地对女主表示“因为爱你所以决定相信你”时,女主的头却莫名地痛了起来,好转之后,她将原因归结于他的朋友又在背后说她坏话,两人为此相视一笑,这和《这时对那时错》里男女二人在电影院里笑意吟吟地就前一晚的放鸽子相互体谅简直如出一辙,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洪常秀的这次出手,恰似他的温柔,一刀。
与以往洪尚秀电影有所区别的是,《你自己与你所有》不再玩一目了然的结构,而是移置进梦的情境(因而变得更为混乱与暧昧),同时演员也不再是之前在不同电影中反复串场的熟悉面孔,几个新面孔出来的。
这是让这部电影突出的表面现象,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电影中男女主角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产生的互换。
如果洪尚秀的电影确实如许多影评人所说的想要揭露的是男性深层的欲望心理(一个熟悉的词:直男癌),那么他之前所有的作品由于预先将将男性作为投射欲望的主体,女性作为接收欲望的客体,而让他的这种表达变得暧昧。
而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男性形象则会不断地被投射到导演身上:洪尚秀自己恐怕也是难以免去浓厚的男性中心主义。
但在《你自己与你所有》中,通过对男女角色在某种程度上的互换,洪尚秀想表达的观点变得更为清晰。
无论这一效果的获得确实是洪尚秀自己特意的设定,还是电影本身“梦”的逻辑使然(“移置”),这部电影已经从洪尚秀所有的电影中脱颖而出。
之前在看《这时对那时错》时,我多少已经断定了洪尚秀的电影不再有继续观看的价值,因为这种如一的叙述套路、结构模式、人物干瘪的形象都让人有一种犯恶心的感觉。
因而,看《你自己与你所有》其实没有带任何期望,只想看看这位“文艺老屌丝”如何继续自我重复。
但事实是,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也许因为“梦”的设定,让它的逻辑变得难以琢磨,因而有一些很美妙的体验。
当然,根本原因在于洪尚秀在这部电影中翻转了两性间深层的心理结构。
这可以从首尾两场发生在床上的对话看出。
在电影开始后不久的那场床上对话中,男主角裸身盖着被子躺在床的里侧,而女主角则穿着一件T恤和短裤躺在外侧,被子只盖住了上半身。
而在快接近结尾的那一场戏中(紧接着就是男主角梦醒时刻,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前面发生的一切可能都是梦),情形发生了对换:现在是女主裸体躺在里侧全身盖着被子,而男主穿着T恤躺在外侧被子只盖住上身。
这不仅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明男女间的性别身份发生对换的设计,而且从两次谈话的内容也能看出。
在前一场戏中,男主因为女主不遵守约定多喝酒而发飙,女主对此表示不理解;而在后一场戏中,男主毫无原则地迁就女主,扬言她想喝多少就可以喝多少。
表面上看这是男主对喝酒这件事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逆转,实则是在说明开始的那场“床戏”中男主是被当作女性的形象来刻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按照惯常的逻辑,在一段感情关系中会去作限定、要双方共守约定的往往是女性,而需要对此做出保证但实际却又不断违犯的往往是男性;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女性在不断地迁就男性,而不是相反;而喜欢喝酒甚至上瘾也多会是男性所为,而这与电影中的情形恰恰相反。
因而头一场戏中男主喋喋不休(这也是女性特质)地指责对方违反了当初的约定,说出了像“要么你去喝酒,要么我们分手”这类的话,这种无理取闹的气话本身就更像是会出自一位女性之口。
除此之外,这种男女身份的对换还表现在其它方面。
比如在电影中,男主角表现出对女主角过分热情的忠诚,而他断腿的设计也在说明他如何在围绕着女主角作圆规似的圆周运动。
虽然在此,洪尚秀保留了将女性作为客体的设定,男性依然是投射欲望的主体。
但在这层关系上,女性从男性手上夺走了主动权。
虽然电影中的搭讪都是由男性主动提出的,但是女主角不断地挑逗男性并将他们收入囊中。
这种主动权的对换反映在她对男性想要勾搭自己的动机一目了然,正是因为了解此类男女间情爱游戏的规则,因而她能够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就是电影中出现的两位男人,其猥琐可鄙的嘴脸反映在他们毫无区别的勾搭伎俩上:我们之前在哪见过(最让人尴尬的搭讪套路)。
这种拙劣的搭讪技法无疑被女主一眼识破,因而她可以以其人之道“调戏”其身,也即她把自己当成对方认识的那个人的孪生妹妹,这样既没有让对方下不了台(认错的原因不在你,因为我们是双胞胎嘛),也可以继续掌控游戏的主动权(继续来搭讪啊)。
这种主客体间的对换是非常微妙而有效的,这使得洪尚秀之前电影中暗藏的“欲望法则”向侯麦式的“游戏法则”进行了转变。
(关于“欲望法则”与“游戏法则”,见此)因而,电影中这种将现实生活中的男性特征移置到女性身上,将女性特征移置到男性身上的设定,是非常明显的。
同时也非常巧妙地将洪尚秀想表达的观点表达了出来,那就是对直男癌症候的有力嘲讽。
而电影中李裕英所饰演的女性形象将男人巧妙地玩弄于鼓掌间,既不惹男性观众厌恶(以我为实例),反而愿意陷于其施展的女性魅力中,这说明了这种病症是普遍的而嘲讽让人舒适(电影玩观众,正是影片中女主玩男人),而最后通过一个“梦醒”的简单设计,让整部电影的虚实变得暧昧。
这部电影脱离日常逻辑,我拿寓言式电影来解读。
导演让女主角敏贞“分裂”,一个面向她的男友英秀,一个面向大学情人,一个面向出版社时期的暧昧对象,一个面向邻居朋友们。
英秀从朋友口中得知,答应了戒酒的敏贞,仍瞒着他在外面喝酒,甚至还和陌生男人接吻、打架,于是两人吵架,敏贞离开英秀家。
面向英秀,敏贞作为一个与他产生了矛盾的女朋友,愤然出走。
第二天,英秀去找敏贞,不知为何瘸了腿,走路很缓慢,而从这一天开始,他就没见过敏贞。
敏贞在英秀的世界消失了,然后出现在咖啡店,碰见以前交往过的男人。
她声称自己从未见过他,后又称自己是他口中“敏贞”的双胞胎妹妹。
接着两个人开始交往。
对于大学情人,“敏贞”这张脸,代表着交往过的女友,也代表着与她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妹妹。
两个身份交叠在一起,他分不清真相,仍旧爱上了同一张脸。
两人交往没过多久,敏贞向男人提了分手。
当天晚上,她又去同一家咖啡店看书,以前的出版社同事认出她是敏贞,前来搭讪。
这一次,她仍坚持不承认自己是敏贞,也没说自己是双胞胎妹妹。
只是一口咬定她与出版社男人,绝对不认识。
出版社男人虽不解,但也对她重燃了爱意。
于出版社男人来说,“敏贞”是过去爱慕的同事,也是眼下声称不认识自己的陌生女子。
与此同时,自从敏贞与英秀分离,接连与两个不同的男人约会,都被一些人看在眼里。
这些人,正是敏贞与英秀共同的朋友。
他们窃窃私语,说她“天天换男人”。
其中,与英秀来往较多的中年男人,就去告诉了英秀,他所看见的敏贞,是一个酗酒、常和不同男人调情约会的女人。
这是敏贞在围观朋友眼里的样子。
但是,英秀已经陷入对敏贞强烈的思念,任凭对方怎么说,他都不信。
他坚持说:“你们根本不懂她,敏贞,比你们都要纯粹多了。
”当敏贞与出版社男人,再度来到酒吧——这个是非之地,这是她和大学情人约会的场合,是朋友们目睹她酗酒、和男人调情的地方。
她的多重形象、身份,都出现在这个酒吧。
敏贞和出版社男人,说着和之前面对大学情人时,一模一样的话。
结果,此刻大学情人出现,质问她,“昨天我们刚分手,今天你就出现在这里了,和别的男人。
”她像从未见过他一样,问:“你是谁?
”在出版社男人面前,敏贞表示自己完全不认识大学情人,两个男人因此互相呛声。
敏贞转身去洗手间,撞见中年友人,也就是之前向英秀说敏贞是酒鬼的告发者,这时,他喊她:“敏贞,英秀一直在找你。
”她点点头,没有否认。
中年友人打电话给英秀,让他快点来,看看“真实的敏贞”。
所谓真实,就是朋友眼中,他所见的她。
结果,因为英秀腿瘸,来得太晚,敏贞早已从这个是非之地离开,这就寓意着,英秀根本没办法与朋友,在同一个维度上看见敏贞。
导演大胆地让敏贞在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不同维度流动,让我们追问,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她?
例如第一晚,敏贞先是穿牛仔裤与下摆蓬蓬的上衣,和大学旧情人在咖啡店调情。
而后她又穿着睡衣,出现在男友的床上,与他争吵。
起初我们以为,这应该是长相相同的两个人,而直到敏贞愤然离开,穿上外衣,我发现那正是她咖啡店调情穿的衣服。
从那一刻,我开始困惑,咖啡店与别人调情的神秘敏贞,坚持跟男友说自己遵守约定的委屈敏贞,真是同一人吗?
哪一个她,才是真实的她?
对于敏贞的追问,逐渐形成了答案:所见或许真实,却绝不完整。
电影中每一个她都是真实的。
她跟不同的男人,说着几乎一样的话。
“我还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好男人。
”、“我以前并不觉得自己漂亮啊”、“我们从来没有见过。
”敏贞的不同面,是被他人解读出来的。
大学情人、电影界男人、围观友人、男朋友,她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恶女。
我们都如此,一个我,会被解读成,许许多多个“我”。
那是他们看见的那部分“我”,以及我想被看见的那部分“我”,掺杂、加减出来的结果。
英秀曾试图揭开真相,看看别人眼里的敏贞,但他因为瘸腿,没能赶上。
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有交代,英秀为何瘸了腿,这很像现实生活中,种种原因不详的“来不及”。
好比为什么当我鼓起勇气,要让你看见我心意,你就已经有了新欢?
我就只差了一步追出,为什么你就消失了?
我和他,只差一刻钟认识你,为什么你选择爱上他?
总是,就差一点。
时间的杠杆作用,用各种“来不及”,促成了所有人对所有人认知的“不完整”。
电影的结尾,英秀在小巷子追上了敏贞。
她对他说:“我不认识你。
”英秀不相信,她坚持否认他们认识。
可不管眼前这个女人怎么说,她长着敏贞的脸,他就要拿她当敏贞来爱。
他们回家 了,他说一切就像第一天认识那样。
爱就是有所偏差,或者说,是有偏差认知,才促成了爱。
我是英秀,我看见你是敏贞,无论如何,我都会爱上你,无法避免。
不过,敏贞,或者所有在爱里的人,仍要继续挣扎,继续问,“你真的可以接受全部的我吗?
”
这次混淆现实与梦幻的手法让我想到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与阿巴斯的《原样复制》。
与新浪潮大师作品相似之处在于女主角不断否认跟男主角发生过情事,更搬出双胞胎和失忆等通俗剧的桥段让人捧腹不已。
而跟阿巴斯那部在意大利拍摄的爱情故事一样,这部作品里的男女主角都在故意忘却自己原来的面目,上演一出让旁人看来既无聊又有趣的游戏。
尤其是最后一段男女主角在马路上重逢以及在床上谈话的段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两个人都在装,但就是不肯揭穿彼此。
洪尚秀这种以戏谑方式来探讨男女对爱情的看法,似乎逐渐还原出爱情的真面目,那祛除掉欲望之后的本质,尽管看来让人有点不适,却也有让人艳羡的时候。
台词对白依然是洪式风格,荒诞与幽默并存,只不过这次有点冗余的口感,精简部分估计效果更佳。
剪辑技术应记一大功,令这个本来稀松平常的分手复合故事变得诡谲不已,现实与幻想场面的衔接令人拍案叫绝,蒙太奇的手法不断营造出梦一场的惊艳效果,甚至在结尾一幕仍然要让观众吃最大一惊。
终于等到洪尚秀新片《你自己与你所有》,一女人与几男人轻快的协奏曲,不费吹灰之力的情欲的放矢与失衡。
一种永恒的“小电影”可能就是,无关俊男美女、精致构图,只是精巧叙事的开环闭环构成生活本身。
初见之魔咒 《你》中的敏贞每每都以一个陌生女子的形象出现在她曾经交往或有暧昧关系的男人身边,总是微醺的状态,性感而呆萌。
当男人们问他,“你是敏贞吗?
”女子总是多次否定,却又以柔情的暧昧眼光望着面前的男人。
你和我爱过的一个女子长得一模一样,很俗套的撩妹话语了。
看女子如何巧妙反撩:我的一切样貌与行为都显示我就是她,但我从语言上下定义我不是她,同时深情地望着你,分享我的人生和情感苦闷。
晕头转向间,我超越了你心中的“敏贞”。
每一次见我,都会是初见,一个新的“敏贞”,永远上升的女神。
初见和重逢哪个魔力更大些呢?
其实是各有各的魔力,但最有魔力的便是初见与重逢的交织。
这个敏贞,是初见也是重逢。
我既是她,又不是她,唯一确定的是,我很有可能会像“上一个敏贞”那样,再次爱上你。
《北村方向》里的男导演,如此轻易地就爱上与自己昔日爱人长相十分相似的酒屋老板娘,昔日爱人是鼓起多大勇气给你发的短信,你却就这么轻描淡写的一看,立刻抱起身边的爱人在雪地里狂吻。
寻找爱情,或许只是寻找一分或几分相似,与初恋相似,或者与理想相似。
最后,我们只能看着最爱人的短信,却和与最爱相似的人做着所谓最浪漫的事。
每个女人都是同一女人的一帧,每个女人都是他们内心完美女神的一帧。
不存在的“完美女人” 《我们善熙》中前男友、前男友朋友、大学老师三个男人都迷上上了女学生善熙,结尾处,善熙与三个男人同时在公园约见,自己却不知所踪,只留失意的三人尴尬站在原地。
这是洪尚秀电影里的女性对男人的第一次报复。
《你》中,这个叫敏贞的女人仿佛一人分饰N角,更是赤裸裸的将这群艺术男青年报复于无形间。
你们不是执念心中的女神吗,那就每次都给你们新的女神,让你们神魂颠倒。
实际来说,洪尚秀片中女主角的风格大都一致,长相秀气不施粉黛,身材单薄穿着质朴甚至有点路人,可能对艺术有所了解但绝对不是专家,脾气不好可能还有点神经质。
这样的女人怎么看也不是“完美女人”的化身,可偏偏这么多艺术男青年前仆后继,原因何在呢?
剧中敏贞总是一脸无辜地看着面前的男人:我有什么错呢,那不是我啊。
而男人们总是关切地说,你太单纯了。
这种婊气和单纯的融合最让女人愤恨,也最让男人疼惜。
一个不可知的、变换身份的、暂时性的“敏贞”最让人销魂。
男人们追求着“不存在的敏贞”,而面前的敏贞比他们认知中“完美的敏贞”还加了一点神秘感。
他们是在何时爱上敏贞的呢?
他们告诉自己对面坐着的女人是之前认识的敏贞?
是他们海中构建出来的“完美敏贞”的图式?
还是极力相信女人自己的话(对敏贞的绝对否定)?
他们犹疑着,于是爱情(勉强叫爱情)就在此处产生,尴尬也在此处产生。
谈恋爱不如吃西瓜
没有永恒的爱情,没有永恒的女人,只有永恒的尴尬。
洪尚秀每每带给我最多的尴尬瞬间就是男人们夸女人的时候:“你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女人”、“哇,天使啊”、“你怎么这么漂亮啊”,连换个高级点花样的形容词都不肯了。
是这些知识分子们真的被迷住词穷了,还是导演有意为之他们这种欠抽的状态,总之老是看的我一脸尴尬癌。
撩妹时无论直接或者间接都避免不了尴尬,那怎么办呢?
《你自己与你所有》中值得玩味的一个镜头在结尾,男主醒来后发现女主不见了,观众还心头一紧,试想这个敏贞只能是“一夜敏贞”,转眼就是敏贞拿着切好的西瓜过来了,喂男主吃一口再自己吃一口,“哇,好好吃,西瓜比哈密瓜好吃,更爽口!
”也不免想起蔡明亮把西瓜放在打码部位的经典照片,表面西瓜是欲望的水果了,但这个亲昵的行为真实又美好,但它又能持续多久呢?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 妈咪欧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作者
在微博好友圈的时间轴里,好友们连续分享了看完《神奇动物在哪里》出影院后的的天气,或晴或雨或看到了美丽的晚霞。
而我只有懊恼睡完了整场,被杜比音效魔音穿脑而无法睡得安稳,挂着酱油瓶搭捷运回去睡觉。
那天好像只有洪尚秀的《恋妳非你》完整看完,还是借由数他拍了几个镜头多少个场景撑下来。
之前在公号写元影像的时候范围宽大地把洪尚秀的电影都算了进来。
“还有洞悉男女情事,以推拉镜头为作者标志的洪尚秀的部部影片。
不论主角落在‘不是任何人的善熙’,还是‘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惠媛’,总有那么个当着大学老师、咸湿、郁郁不得志的导演。
洪尚秀的新片《恋你非你》(台版翻译),推到特写之后定住,男女主角的对话继续:‘这次是谁指责我?
谁告诉你我喝酒了?!
’好似对现实生活中与金敏喜绯闻的极尽调侃,搭讪教程写完之后写了分手,这次是被金敏喜甩了吧大叔?
”上面一段是看完预告片之后质疑洪尚秀是不是被金敏喜给fei了(甩了)。
没有,肯定在热恋。
看完之后只觉陷入恋爱者的甜腻不堪,极尽尴尬之中仍能痴缠表露爱意。
一女多男的戏,都是我私心最爱的洪尚秀,《不是任何人的女儿海媛》、《我们善熙》。
海媛在不伦恋中无法脱身,妈妈即将移民加拿大,只能在午后的睡梦中获得片刻慰藉;与善熙有牵连的三个男人同时在公园里出现,形成奇怪讥诮的“我们”的善熙,不是任何人的善熙。
而到了《恋妳非你》,不是男人骗得了女人上床,而是女人永远无错,以相同一招可换得各自好过。
喝酒之后,喜欢你和你上床,不喜欢再来一次我不认识你的戏码。
写尽直男的猥琐之后又以另一视角狠狠嘲讽了一番,闵静是谁不重要,骗得到你情我愿就好。
打蛇随棍上的男人们,和不断变换自己身份的女人,谁真谁假谁梦谁幻。
大叔,俺对您老是真没够啊
人不可能完全拥有另一个人。
哈哈哈哈哈……男/女身份的对换,PS:终于换了一批演员了,感觉审美不再疲劳
看上一个片子时候还觉得挺有意思的,怎么所有片子都这个套路啊,做作矫情的关于爱情的对白,闪回到原点示意梦境,推拉镜头停靠的对象都一样,有点失望
一部朴实无华的洪常秀影片,少了纠缠不清的人物关系,多了寻找与等待的煎熬过程。女人四处幽会,成为了没有姓名的外来者,男人四处找寻,成为了一无所有的失败者。就像最后那个如枫似梦的梦醒时刻,一切痛苦与美好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虚幻,一觉醒来只剩下一成不变的过往与现在。
啊~~~又是洪导的大作,以后要离他远点
写了几出《搭讪学》之后,洪尚秀又写了一个《分手学》,有几段简直是“如何快速在五分钟内甩掉男友”的教材,服。感觉洪尚秀片这部片里的男的已经完全不猥琐了(虽然还是挺尴尬),还加入大量重复的独白借角色之口表明自己对完美爱情的向往,可是男的不猥琐有什么用呢,女生不走心照样死循环…
故事无聊,老套的剧情
希望不论换了多少爱人,最后我们都能在一起很开心的吃西瓜,你在我心里依然纯粹。
就算你会讲故事,这种三观不正的酸腐爱情每次都看得我焦虑
故作玄虚的双胞胎姐妹,谎话连天的初次相见。中年男人搭讪技巧并不高明,甚至拙劣。可似是而非的引诱,愿者上钩的暧昧。为爱与醉喝酒,性张力暗示,爱好干杯。也不留恋像主导情感一样。谁都不是谁人生的准则,别自作多情了。有点痴男,骗你却甘之若饴。不是信女,拿捏到位。ps:配乐真是恰到好处。
洪尚秀的格局向来小,这部电影也不例外。男男女女,腻腻歪歪,说的都是情感的事儿,不确定性和人生的无聊、琐碎铺了一屏幕。难得的是,这次留了个美好的结局,约炮约出来真爱,一切吃西瓜,有趣。
挺早之前看的了。这一切,都是你自己与你所有的自私、偏执、敏感、脆弱谈了一场恋爱。感谢金柱赫带来的每一部作品,一路走好。(今日金柱赫出殡,李宥英站在了妻子的位子上。人生好短又好长,我们都好好过每一天。)
无聊透顶,味如嚼蜡,如芒刺背。
【2.5】我没法接受拍了十多部长片的洪常秀如此纯粹地编排一出“女人其实是……男人其实是……”的搭讪情景小品,这样的电影既显得卖弄,也粗暴地对待了洪常秀自己的智慧。
[3.5/5.0] 韓國人事不是真的很重視輩份!在酒館為了民貞吵架的兩個男的,在比誰年紀比較大,是不是真的年紀比較大就贏。
请让这世间所有的绿茶婊与直男癌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简直不能再相配。洪尚秀的角度越来越有趣,对生活的领悟越来越刁钻了。这一年一度的相会,伴随着镜头拉来拉去,会觉得做影迷真幸福。
就像女性创作者喜欢创作霸总类男主角,有一类男性创作者则热衷于创作将男人把玩在手掌之中的魔女形象。这怎么不算是一种SM呢。也可能,爱情就是一种心甘情愿迷失自我被对方拿捏的play吧
标准洪氏小品啊,明明就是在讽刺直男癌啊。男人啊,爱的永远只是女人的皮囊。希望国际LGBT组织能邀请洪尚秀拍一部讲述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
洪导演果然是文艺青年最爱,似梦非梦,似真似假,这才有趣。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