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Our Planet Season 1,我们的天与地(港)

主演:大卫·爱登堡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剧照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2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3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4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5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6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3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4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5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6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7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8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9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20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剧情介绍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大卫·艾登堡负责解说 这部八部分的剧集将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又宝贵的奇迹,由屡获奖项的剧集《地球脉动》的创剧人倾情打造。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我们的星球》采用了令人惊艳的摄影和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方式探寻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区域和那里的动物居民。这档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和神秘的深海到广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样化的热带雨林,全面关注全世界生境多样性的广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飞鱼服第一场雪喂!阿冬时尚姐妹九五二班二重身第一夫人极岛森林雾都孤儿不安感第四季万万没想到第三季疯狂神父盲战自由之子初恋未满MechaUde永不瞑目爱·回家死小子们发财日记亲爱的,看招小欢喜最后的模样阿旺新传秋日笔记人质2016玛雅英雄荣耀阿肯色州猪人大屠杀绿箭侠第二季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Our Planet》我们的星球

好不容易下载到了去年上映的bbc新纪录片《我们的星球》。

不幸的是,在这个档口,我的眼疾角膜炎再次发作,眼睛(尤其右眼)每天都疼得厉害。

管不了那么多了,再疼也是个看。

于是,两天时间,终于将它观赏完毕。

也过足了眼瘾。

《Our Planet》,又一部bbc力作。

豆瓣评分高达9.8分。

和其他巨作一样,《Our Planet》也是由主创团队历时4年,走遍全球50多个国家各地区,动用600多名工作人员,累计超过3500个拍摄日。

最终,才拍出了这部8集纪录片。

和制作团队付出的巨大心血相比,我的一点小小的眼疾又算得了什么?

解说仍然是我最敬佩的男人——著名的自然博物学家,也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戴维·阿滕伯勒。

戴维·阿滕伯勒和BBC合作了60余年,承包了几十部史诗级自然纪录片的解说。

在英国民意调查中,戴维·阿滕伯勒更是打败贝克汉姆,获得“地球最酷男人”的称号。

十几年来,看戴维·阿滕伯勒解说的bbc纪录片,成了我了解地球、热爱自然的重要窗口。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太神奇了!

只可惜由于种种现实原因的制约,我只能被生活束缚在广袤地球上这狭小的一隅。

还好有bbc的镜头记录,满足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在此衷心感谢各个纪录片的制作团队。

每每观看时,都会让我眼前一亮,三观迅速得到提升。

忘不了片中金领娇鹟为了求偶,竟会跳出那么优美的舞姿!

忘不了小火烈鸟为了躲避天敌,迁徙在盐湖里生存,让天敌都不敢涉足。

但它双脚却被凝固的盐渍禁锢,举步维艰。

海象生存空间不够,被迫爬上悬崖,最终都从几十米高空坠落而亡。

地球的美丽和多样性让我惊叹不已!

我相信,如果面对真实的画面,我不知道还要惊叹成什么样子!

地球是美丽的。

然而这美丽的地球却处处受到人类的威胁。

即使在有生之年我仍看不到这些真实的画面,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地球存亡”的参与者。

我爱自己生活的这颗星球。

希望更多人会真正地行动起来:保卫自然,拯救地球。

 2 ) 自然科学得哲学性——我们的星球雨林篇观后

总结:赤子之心映照之下,真理反而更应熠熠生辉。

从内容结构上,整部雨林篇有一条暗线,即映射的方式,让观者迅速代入并找到乐趣:1,刚果雨林中犹如城市一般的巨树,森林象从社区道路一般的通路中穿过,各色动物们集会在莫比里拜亚沼泽,就像在纽约中央公园休闲的都市人。

2,新几内亚雨林天堂鸟的强迫症与舞步,与现代人群熟悉的日常别无二致。

3,婆罗洲林立的石灰岩尖顶,几乎是哥特式建筑的翻版,树鼩在马桶一样的猪笼草上如厕,4,菲律宾依赖父母又渐渐练习飞翔并最终独立生活的食猿鹰,5,亚马逊雨林,依赖盐渍地共有资源生存的动物们映射着金钱社会,切叶蚁扛着树叶的整齐拥挤的队列,像极了提着公文包挤地铁的上班族,而被虫草菌腐蚀并注定夺去生命的昆虫们,则让人想起绝症、死亡和毒品。

6,印尼红猩猩的生活,则让我们想起日常的亲友之间的生活形态。

相比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BBC名作,网飞这一系列纪录片的亮点也在这里,立意同样在于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反思,但表现方式非常有创新。

我们自诩万物的灵长,却发现,我们自认为文明社会的高级形态正在文明从未踏足的领域,在我们认为远远渺小于我们的飞禽走兽间,自然而然地上演——这是一种文明的自嘲,把我们从傲慢的王座上拉下来。

为什么文明需要谦卑与克制呢,因为需要以更宏观的眼光和尺度看待地球史:丁仲礼院士曾在访谈中提到,人类如今一系列对环境的破坏行为,放在地球漫长的时间坐标之中依然微茫,我们并不能毁灭地球,我们只能毁灭自己。

如今人类这一支物种,以百十亿的体量,凭借绝对的智力与资源攫取能力,以人定胜天的统治者姿态站在地球之巅。

但如果放眼整个生命之树,人类所占的却只是一个极小的枝桠。

文明出现的5000年,之于整个地球的历史的时间尺度,则相当于一口呼吸之于人的一生。

当人类离开农耕与畜牧渔猎的时代,我们对于自然的攫取开始指数级上升。

工业时代的到来,让人类得以强大地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自然。

自然的破坏速度、物种灭绝的速度同步在指数级上升着。

塑料、工业废水、核污染,地球的自我代谢能力并不能跟上这几百年间世界爆炸式的巨变所带来的破坏。

这期间,我们挤占了生命之树大部分的养分。

这与医学上的肿瘤细胞的特性是何其相似的。

列夫托尔斯泰曾有一篇短篇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在如今生产关系之下,也会有关于人口与土地承载力的量化指标。

倘若忽略贪婪与傲慢,沉静下来的人类,反而会显露出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独到之处:人类具备道德意识、艺术创造力、生命情感、思考与探寻事物本质的能力。

一个人获得维持生命所需的热量,与自然造物健康运行规律之间,存在极大的可持续的互惠空间。

人类的活动一定会在地球留下痕迹,河狸一生都在修筑水坝,并会永久改变地貌,但必须有一个良性的边界。

即为了维持必要生存所需而产生的攫取和杀戮,让能量以负熵的形式进行交互,则是自然存在的动物性法则的一部分,而能从中体验到“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的恻隐之心,并能够指导思想和行为的自我约束的,只有人能做到。

而这正是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仁”的重要体现,从动物性与人性之间的映射关系,思辨道德的建设,这部纪录片做着与先贤们同样的事。

尽管社会体制,知识,科技,生产力的背景已然大不相同。

这是一部西方人拍的纪录片,但在面对残酷的生态破坏问题上,这部纪录片展现出了难得的与中国思想观念的共识。

清末西学东渐的时期,农业国的我们,面对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强势的殖民入侵之下,思考中国的出路。

中国翻译家严复翻译了一部生物学著作《天演论》,却在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震动,物竞天择的生物学观点,带来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中国人终于放下了天朝上国文化上的傲慢,并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斗争图强的历程。

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并不脱离人类生活,人类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重新确立人类应该在的位置,应该有的表现。

如今的全球碳中和政策,对新能源的注重,一系列重要的环保共识,放在哪怕50年前,也是难以想象的,抛开权利和政治的因素,人类终于对于命运共同体这个事实加深了认识。

东西方哲学的基底分别是知识与人生问题的思辨。

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即知识,这句话得以呈现。

所以中国人会从,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些自然现象中思辨人生。

并得到“仁”这一中国化思想成果。

纪录片中那一系列映射的故事,尽管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存在着天差地别,但因为展现出表面的相似性,让更多的人得以更好地思考天道。

对天道的思考,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干根基,我们说天人合一,五行学说,温凉寒热的中医药理,耕读传家,节气历法,天理人心等等。

中国人对天道的体认和实践,与西方对于自然的改造与资源开采形成对应。

片尾那整齐划一的油棕树,与边缘处岌岌可危的原生雨林形成对应。

对于天道的思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探索。

这种探索是跨学科的,生物学,文学,哲学,伦理学,均在其间。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并理解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人类智慧的最高产物有两个:知识与人生的至善。

当这两者能共同发挥作用,人类本身也将得到更好的进步。

那些飞禽走兽,不再是理念意义上的某个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而是与人同样与自然交互着的生命。

当我们不再忍心因随手丢弃的一个塑料瓶盖,导致一只飞鸟,一个海龟整个生命旅程都饱受痛苦,或者因为口腹或者娱乐,而虐杀一只野兽,我们生命情感的良知便得到了擦拭。

我们将唤起对于广阔世界的思考与渴望,又为知识的收获创造了空间。

儒学大师马一孚著名的诗句: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

不正是我们对于生命的体验、认知、思考、共鸣,该有的一种情感吗。

李白在短歌行里写: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陶渊明写:纵浪大化间 曹操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都是在带着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之下,去看待天地自然,这种思考,就是人类真正独有和不朽的成就。

因此欣赏诗歌的层次性非常丰富,从修辞学,到哲学,到自然科学,史学和美学。

所以,让我们带着发自本心的真挚情感,以读诗的眼光,去看纪录片,与广阔世界共鸣吧。

 3 ) 乌托邦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之后10年,开始出现森林:20年后,动物开始回归;30年后,野生动物规模和欧洲荒野差不多;这是不是说明,核辐射没有宣传的那么严重?

或者说,这本来就是一个实验,来验证核辐射的影响力?

然后,联想到基督教诺亚方舟。

地球就像是一个苹果,承载能力有限,“霉菌”如果太多,苹果有完了。

所以,上帝和撒旦商量好了,得控制一下才行。

于是,撒旦引来洪水;上帝通知诺亚打造方舟存放种子。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撒旦背负罪恶,上帝承受美名。

地球重获生机。

切尔诺贝利,会不会是万年之后”新世界计划“的一个实验呢?

 4 ) 纯粹、盎然、野性与未知

我喜欢动物的生机、野性、自由、毅力、真实与热烈,欣赏它们源于两性生存与繁殖纯粹的爱、在草原危机中最狂野的奔驰、在荒漠在自然的馈赠下对生存无止境的追求,在海洋中最为灵动最为凶猛的围猎。

我享受它们生命中有时惬意的的寂静,热爱它们基于自然生存最自然的野性,有时也会惊叹它们的生存智慧。

动物们的自然、热烈与本性让我难以忘怀。

假使我们对待生物、我们的地球再好点,那我们也就是对待我们自己以及下一代更好些。

 5 ) 9.8分都嫌低,它竟美过《地球脉动》

回忆起小时候在科教频道的荧幕记忆,自然就是《走近科学》。

除了这样的科教节目,当然我们还能回忆起各式各样的自然纪录片。

从《动物世界》到《人与自然》,美丽的自然世界是孩子的天然启蒙读物。

而谈到国外的自然纪录片,有一部在这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BBC出品的纪录剧集《地球脉动》。

作为“海外版的《人与自然》”,影片更进一步,通过深入人迹罕至的极地荒原、无底深海甚至极少被探秘的地底洞穴,呈现了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

这部神剧,第二季更是在豆瓣拿到了9.9的高分,成为了2016年评分最高的纪录剧集。

而《地球脉动》原班人马并没有停止脚步。

今年4月,这支金牌摄制组携手网飞共同推出了新作《我们的星球》。

《星球》一经播出,就收到了观众如潮的好评,反响和呼声甚至超过了前作。

好评如潮的《星球》是如何吸引到胃口被养刁了的我们呢?

我们先来看看《星球》超强的卡司阵容。

影片原声由曾为《蝙蝠侠:侠影之谜》、《指环王》系列做配乐的史蒂文·普莱斯操刀。

电影配乐师普莱斯为纪录片配乐能够更好地煽情与助兴,又成功避免了BBC以往浮夸的风格。

担任解说的则是“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DavidAttenborough)。

作为BBC的御用解说,他的地位相当于解说《人与自然》的赵忠祥老师。

93岁高龄的他,再度以经典之音带领我们进入神秘的自然奇观。

此外,《星球》更是以超乎超人的工时和先进设备确保了影像品质。

600多名工作人员,在超过3500个拍摄日里,走遍了各大洲的50多个国家/地区。

全程使用4K超清格式拍制,保留了自然世界“高清的美”。

每一帧画面美得像截图,色彩饱满,细节高度保留,分分钟想设成壁纸。

由于过于清晰,观众时不时就觉得身处另一颗星球。

水、光、雾混合的迷人质感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光只是清楚可还不够。

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星球》采用美军发明的空中摄影机拍摄,可从数公里外拍摄某物体的超清特写。

因此,我们有机会接近了从未被如此近距离拍摄的各(奇)种(奇)各(怪)样(怪)的野外小动物们的日常:进食、捕猎、求偶、迁徙…有趣的小动物充斥着画面。

一群粉红火烈鸟带娃迁徙,成年长官带着一个营的童子军噗嗤噗嗤向前进军。

这只蠢萌笨鸟为了赢得放心,通过伸展羽毛摆出各种浮夸的造型,完成了一次“个人时装秀”。

不过要想赢得雌鸟芳心,光摆空架子可不行。

这只长须鸟别出心裁。

先是特意叼走落叶,打扫出了一片干净的舞台,然后开始了表演。

请欣赏“舞技不如生鸟系列”。

而丛林中数量最多的切叶蚁群可以在24小时内切光一棵树。

蚁群精密配合,全然无视沿途的动植物。

《星球》做到了足够远,足够美甚至足够近,但这却不是最讨观众好评的。

与十年前的《地球脉动》相比,我们看到了《星球》更浓郁的人文关怀。

《我们的星球》主题词写道:就在50年前,我们终于抵达了月球,并有史以来首次回望地球。

自此之后,人类人口翻了一番的,而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0%。

这一连串鲜明的数字掷地有声,通过对人类短短的现代历史的追溯,为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人类繁荣敲响了警钟。

因此,《我们的星球》更像是文明预警。

做着一份环境恶化、极端气候、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阶段性报告。

然而这份有分量的报告并不沉闷。

《星球》的叙事围绕着因果关系,经由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观众目睹/介入了一次次“蝴蝶效应”的生发。

比如,第一集开头讲到了秘鲁渔场富饶的凤尾鱼。

通过片中一系列生态系统运作功能的展示。

片末,观众不禁发现,如果没有风尘的迁徙、洋流的运动,也就没有秘鲁的优质渔场。

这就是,“撒哈拉的一粒沙依然能够影响着世界”。

沙漠里飘起的风尘滋润了遥远的南半球的秘鲁渔场。

这样微弱却又深远的联系让我们明白,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一切正在发生,一切又已然发生。

就像在第一集“一个地球”中,拍摄组去到了极地最北的冰川。

那些大量的冰川和海冰,通过将太阳辐射反射出去,保护着我们的星球,防止地球过热。

在这个过程中,格陵兰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它终年被冰层覆盖,面积相当于9个英国大小。

而在过去20年间,格陵兰岛浮冰数量持续锐减。

融化的速度比十年前快了一倍。

巨大的冰川更快地向北撤退。

下坠的冰块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震耳欲聋的声响在海与冰之间回荡。

短短20分钟内,7500万吨冰融化,大量融化的淡水涌进海洋。

提高了海平面,改变了盐度,扰乱了洋流。

这只是开始。

第二集“冰冻世界”里,我们很快就看到了受害者。

除了北极熊这样经典的“全球变暖代言人”之外,《地球》更是观照了较少关注度的海象。

由于全球变暖,海水退到了北方。

海象为了在觅食地附近获得休息,扎堆涌上就近的海滩。

于是,这里便赫然惊现了堆着10万只海象的海滩。

也是世界上最大最拥挤的海象群。

这样的“象口”密度,造成了踩踏事件频发,海象的争斗不断。

而一些海象为了避免争斗,设法去到了远离象群的岛礁。

一吨重的他们艰难地爬上了80米高的峭壁。

由于海象离开水,视力就变得极差,当他们因饥饿而试图下山时,一桩桩触目惊心的“坠崖”事件接连发生。

一吨重的海象难以在岩石上形成很好的抓力,只要不慎踩空,他们就会坠下悬崖。

巨大的身体像玩偶一样在石头与石头之间翻滚。

他们摔在了堆满了尸体的滩头上。

许多尸体已经腐烂、发臭。

尚有一丝气力的海象悬置在海滩上,望着天空。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丧片”。

剧集最后一段,摄制组作死地进入了「切尔诺贝利」。

这是现代人类最悲惨的灾难之一。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超过十万人立即撤离,整座城市瞬间变成一座鬼城。

人们宣布,在接下来的2万年里,放射性尘降区不适宜居住。

然而,尽管有辐射,情况到了现在已经有了显著的好转。

不到10年,新苗就开始发芽。

不到20年,野生动物数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甚至濒临灭绝的普氏野马出现在了切尔诺贝利。

不到30年,灾区的野生狼群上升至禁区外的七倍。

而现在,切尔诺贝利又重新被绿色覆盖,一派生机勃勃。

这是我们星球的韧性。

但这更需要人类控制自己的脾性。

历史上爆发过多次生物大灭绝,地球依旧熠熠生机。

我们保护自然救的不是这颗老星球,而是人类自己以及我们关于这颗星球所有美好事物的记忆。

就像片中提到的:“我们在未来20年的所作所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

 6 ) Our Planet:人类的繁盛与星球的衰落

五十年前,人类登月成功,这是人类史上往前一大步的象征。

而在另一个象限里,我们在急速的走下坡路——近50年中,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了60%。

我们在开辟宇宙的同时,正在毁灭我们自己的星球。

《Our Planet》的开场就在这个意象当中展开,上山下海,从北极的冰川到热带雨林。

David Attenborough低沉平静的诉说着一个个大自然生物之间的小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大自然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环环相扣,看似毫不相干沙漠和海洋都会互相影响。

任何一环出错就会打破这微妙维系着的平衡。

人类不经意的一举一动就会通过蝴蝶效应,给地球另一端的动物造成巨大灾难。

跟大家分享一些尤其打动我的片段:1. 每一周都会有100只红毛猩猩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死亡。

他们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她生活这篇丛林的地貌熟悉程度,所以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极大威胁到红毛猩猩的生存。

2. 俄罗斯北部,超过10万只海象因为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只能到陆地上休息。

3. 鲨鱼吃大鱼,大鱼吃小鱼。

因为大量捕猎鲨鱼,大鱼数量增加,小鱼减少,于是珊瑚礁少了他们的清洁工。

加上全球变暖,五彩斑斓的珊瑚礁死亡白化,于是珊瑚礁的灭亡又被称为coral bleaching。

有许多海洋生物是依赖珊瑚礁生存的,而目前世界上一半的浅海珊瑚礁已经消失。

4. 塑料污染对海洋的破坏固然令人担忧,但实际上,对海洋生物更致命的是过度捕捞。

Bluefin tuna因为过度捕捞已经快灭绝,一条在日本可以卖到100万美金。

而座头鲸就比较幸运,自从捕鲸被禁止以来已经快要恢复到原来的数量了。

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十年的时间就能让因为捕捞而岌岌可危的海洋生态恢复。

只要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经过保护的海域,长远来看能够让我们的渔民们花更少的力气,捕到更多的鱼。

还有许多让我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会心一笑的瞬间:

海獭在吃海胆(截图找不到了,图片来自网络)

企鹅在五十万的小企鹅当中寻找自己的宝宝

专门靠蝙蝠的💩加上雨水冲刷施肥生存的捕蝇草

切叶蚁,觉得跟千与千寻里面锅炉爷爷的煤球好像(这个也没找到截图,图片来自网络)看Our Planet的时候我的感情起伏巨大,一会笑一会哭,从来没想过看一个纪录片能让我这么drama……一边被各种桌面级别的美景震撼,一边感受到大自然与国界无关,与国家利益无关。

无论巴黎协议签与不签,遵守与否,在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面前,我们人类的命运集体相连。

我们种下的恶果,大自然的动物们正在替我们先尝。

而导致气候变暖的因果报应在几十年后终会反噬,我们注定要共同承担。

 7 ) 豆瓣9.8,英国王子都来站台,这是什么神仙星球!

世界那么大,我们那么小。

43亿年了,我们的地球母亲古老而神秘。

陆地、海洋、冰川、高山,晴天、阴天、雨雪、冰雹,它是百变的魔术师。

眺望远方的时候,其实我们大概只看到了地球上的40万分之一。

脚下的星球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秘密。

最近,杉姐发现了一部让人非常惊喜的纪录片: 《我们的星球

它一播出,豆瓣评分就飙到了9·8,几乎满分。

网友说,这是一部看一眼就能让你哭的纪录片,在这里我们彻底被生命感动。

很多人对它的评价甚至高过老牌经典自然纪录片《地球动脉》。

首映礼上,查尔斯、威廉、哈里三位英国皇室王子齐助阵。

贝克汉姆也带了自己的大公子为这部纪录片现场打call。

《我们的星球》是网飞出品,但邀请了大量的来自BBC的成员。

我们都知道自然纪录片一直是BBC的强项,而网飞是近年来新兴的流媒体巨头它可以让节目在同一时刻于190个国家上线。

解说大卫·爱登堡被誉为“世界纪录片之父”,多年来与BBC的制作团队一起,实地探索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还是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和旅行家。

(93岁高龄的大卫.爱登堡曾是帅小伙)《我们的星球》拍摄过程中,600多名工作人员,在超过3500个拍摄日里,走遍了各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程使用4K超清格式拍制,保留了自然世界“高清的美”。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完美的彩虹。

一望无际的冰山。

气势磅礴的瀑布群。

卡布奇诺图案一般的静谧海洋。

仙气飘飘的热带雨林。

当然,《我们的星球》中,还有它最为特殊的主角们,几乎每一位都身怀绝技。

颜色美丽到难以想象的飞鸟。

隐身超能力者异性虾。

活活把自己作成冬虫夏草的蚂蚁。

杰克逊舞步发明者。

自带胶枪武器的蜗牛。

切叶蚁能在一夜之间搬光整棵树,堪称动物界的最佳快递员。

海胆上瘾症患者,一张嘴就停不下来。

极寒天气下,成双结对的是杨过和小龙女吗?

搞笑选手信天翁,每次落地都要脸着地。

当然,还有众多的萌娃。

以及N多个仗剑走天涯的流浪者。

其实,杉姐看《我们的星球》时,最大的感慨就是,它们完全和我们人类是一样,有亲情、有爱情、甚至还有工作的热情和理想。

它们每天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对抗天灾、获取食物、求偶、繁衍生存、哺育下一代......对应到人类身上就是如何生存、求职、结婚、养孩子...... 比人类更艰难的繁衍需要繁衍的成年动物们会把自己的小宝宝生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之中。

例如,火烈鸟。

它们为了给宝宝找到安全的环境。

会从数千公里外飞到海上来,它们会在海面上寻找藻类食物,海面都被它们染成红色,场景相当壮丽。

吃饱喝足的火烈鸟跑到远离海岸的小岛上驻巢,因为周围的水特别咸,所以这里成为了火烈鸟小宝宝的天然保护屏障。

但是,这里毕竟不是长久之地,小火烈鸟出生之后,成年父母们的腿上都已经能看到结晶盐了。

为了生存,这些刚刚满月的小宝宝需要跋涉50公里以上去寻找水源。

大部分小宝宝都能在妈妈的鼓励下到达目的地。

但也有体弱一些的小宝宝,会掉队。

等待它的是越来越厚的盐结晶和死亡。

一向优雅的企鹅为了给小宝宝们找点儿吃的,在海中玩儿命游泳,然后还要若无其事的穿过巨大的海狮群。

九死一生之后,终于来到小企鹅的居所,它们又必须要在几十万只幼崽中找到自己的宝宝。

生命的繁衍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总有些动物就想着投机取巧。

比如,爱尔康蓝蝶。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蝶,雌性蝶必须在特定的植物沼泽龙胆交配并产卵。

等卵被孵化成毛毛虫之后,它们不好好在高处呆着,反而一定要到危险的地面上去。

然后等待被蚂蚁发现,把它们搬回巢穴。

爱尔康蓝蝶发出蚂蚁幼虫的信号,等待蚂蚁来给它们喂食。

长大一点之后,它们变得更加狡猾,开始模仿蚁后的声音。

结果就是蚂蚁会把它们当皇室一样供养,如果食物短缺,蚂蚁会放弃自己的幼虫,优先喂养爱尔康蓝蝶。

而当它终于破茧成蝶之后,它会头也不回的爬出蚂蚁的洞穴。

吃饭,几家欢乐几家愁和我们人类不一样,大多数的动物食物相对单一,只要环境允许,它们认准了哪一样或哪几样就会吃一辈子。

比如喜欢吃野果的犀鸟,天天在树梢上这样吧唧嘴。

喜欢吃海豹的北极熊即使在海豹数量锐减的情况下,也还是喜欢吃海豹,小朋友也不会放过。

海豹妈妈看到这一幕就只能远远的擦眼泪。

企鹅每次下海都有生命危险,遇到天敌时就只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迅速上岸,惊慌失措,期盼着每一个朋友都不要落伍。

有的族群,对自己的同类也没有善意,它们经常会因为食物而互殴。

动物中也有小偷,靠偷取同类的食物为生,比如下面这位就被摄制组抓了个正着。

有些妈妈们会隔三岔五的去孩子的家里看望它,还会带一些食物作为礼物。

但青春期的孩子们却并不领情,既不让母亲帮忙撕扯食物,也经常会对母亲的来访感到厌烦。

角马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猎狗吃掉,关键时刻,它会用身体挡住自己的孩子。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保护孩子都是父母的天性。

世界无奇不有,唯独天下父母一个样儿啊!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些动物生活在天然的“富人区”,它们完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加州海獭生活在海带密集区,它们喜欢把海带当床垫,一边晒太阳、一边凿开刚刚找到的海螺、螃蟹和海胆等食物。

每天都是度假模式,萌态百出,最喜欢双手捂眼睛,难怪连JK罗琳都是它的粉丝。

海带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海獭在这里根本就不用担心敌人的袭击,远远望去,一只海獭就像一条小船,简直就是桃花源般的生活啊!

求偶:它们可比你会追妹子小动物们除了产崽、吃饭之外,也少不了要恋爱的心思。

脾气暴躁点的,直接开始抢,谁打赢了是谁的,比如下面这两位。

性情温和点儿的,就直接等,树上那对儿已经缠绵了一夜。

树下这位马岛狸先生还蹲守在原地痴痴等待。

长点儿心的,如这只蜜蜂,为了抱得美人归,深入到差点儿把自己粘死的兰花中。

最终一番挣扎终于脱险,虽然精疲力尽,但它获得了香水,而这小小的香水足够让它交到一位女朋友。

动物中有没有言情小说一般的人物?

当然了。

它们也是那种不用工作主儿,因为它们生活的森林太富有了,富有到什么程度呢?

它们每天什么都不用做,只做谈恋爱这一件事情。

前面说的那位杰克逊舞步的发明者,就居住在这样的森林中,这样的舞步是它为了赢得异性发明的。

下面这只小鸟喜欢来一些空翻、跳跃类的动作,不过在这部纪录片中,它并没有成功。

羞涩点儿的喜欢拉上三个兄弟来帮忙衬托自己,人多好办事嘛,大家一顿跳,最后也还是成功了。

最让人佩服的就是这位黑西装先生。

它在求偶之前必定要先打扫卫生,展示舞步的舞池中,一片落叶都不可以有。

等她真的来了,他就开始了他那段精心编排、难度极高的表演(最炫民族风),而且杉姐发现他在跳舞的时候身上还会变色,一会儿是黄色、一会儿是蓝色,时尚、活泼又异常华丽。

完全就是燃烧着整个生命在恋爱阿!

不过,最让杉姐神往的还是犀鸟,因为犀鸟一旦和另一半结缘,就会把这段感情忠守一生,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说的就是它们了。

在《我们的星球》开篇主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就在50年前,我们终于抵达了月球,并有史以来首次回望地球。

自此之后,人类人口翻了一番的,而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0%。

大卫·爱登堡接受《太阳报》采访时表示:我们要传递的讯息非常紧迫。

大自然陷入了危机,我们不能再轻声细语地表达意见。

再说什么‘我们要开个会商讨这个问题’毫无意义。

我们希望观众们现在就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

无法避免,《我们的星球》还是要谈到环境污染,动物锐减的问题。

水位逐渐下降,以前在水里洗澡的河马,现在只能挤成一坨,蜷缩在泥浆中。

海水变少,十万只海象挤在一起,为了找到一些空间,有的海象只能被迫爬上峭壁,但是视力不好的它们想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坠崖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海滩变成了坟场。

触目惊心。

格陵兰岛的冰川正在以崩塌的方式融化。

或许你会说,这些我们都知道,因为以前看的也不少。

《我们的星球》非常客观,除了这些让我们痛心的例子之外,还有一些积极乐观的部分,这些东西支撑着我们对地球环境恢复的信心。

十年没有下过雨的沙漠,只要一场雨就恢复了生机。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拍摄组十分冒险的进入了鬼城——切尔诺贝利。

这是人类灾难的最大现场。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超过十万人立即撤离,整座城市瞬间变成一座鬼城。

人们宣布,在接下来的2万年里,放射性尘降区不适宜居住。

但就是在这个被人类抛弃的城市中,绿色植物再次扎根。

它们在废墟中肆意生长,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

而森林的自我重建,带来的是动物的出现。

小型的爬虫、兔子、狍子以及珍贵的蒙古野马都出现在了这片土地上。

最让人惊讶的是狼群的回归,因为狼群只有在森林繁盛的情况下才会回归。

地球的自我修复能力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说一万句我爱你都不能表达对你的感激之情,看到这里,很多人和杉姐一样不禁热泪盈眶。

我们都意识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是有多少人会对你真的抱有希望呢?

太多的人破罐子破摔,明知塑料袋不可降解,还在任性使用、丢弃,去超市的时候多少人想过多拿一两个免费的塑料袋来装垃圾?

明知汽车尾气污染环境,还是不愿意用地铁、公交、自行车代步。

明知水资源有限,水龙头还是想开多久就开多久,尤其遇到不是自己家水龙头的情况。

明知烧煤污染空气,还是偷偷的烧了。

明知xxx是保护动物,还是忍不住吃了。

因为有太多的人从没想过以后,只想着活过自己这一代、这两代,就算了......但我们的星球从未放弃过自己,经历了这么多,最顽强、最有韧性、最富有生机的依然是你。

《我们的星球》没有给我们太多弱肉强食的感觉。

很多时候,它们把凶猛动物猎食失败的素材放进来,即使是有猎食成功者,也是远距离拍摄,或者干脆素食,比如这样。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体谅大家的不适,另一方面是为了宣扬素食,真正做到保护野生动物。

那么,保护地球,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们的星球》官网上给出了五点建议:1. 尽可能素食 Make Your Diet as Plant-based as Possible2. 购买可持续水产和肉类 Shop for Sustainable Fish and Meat3. 使用清洁能源 Switch to a Clean Energy Provider4. 选择不危害森林的棕榈油 Choose Deforestation-free Palm Oil Products5. 购买产自可持续发展管理森林的纸木制品 Buy Wood and Paper Products from Well-managed Forests这部纪录片中有一句话很打动我,我们在未来20年的所作所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一份对自然的热爱。

爱护我们的星球,大概是我们此生最浪漫、最高级的自我投资了。

喜欢我就关注、转发、点赞吧!

杉姐微信公号《1895电影评论》同步转载、合作、联系请豆邮本文首发《电影烂番茄》

 8 ) 数百海象坠落悬崖,这辑豆瓣9.8的纪录片让人心碎

《我们的星球》是网飞与金牌自然纪录片制作组Silerback Films合作,联手世界自然基金会,深入各个自然保护区,利用最新的4K摄像技术摄制而成。

从苍茫冰盖到海洋深处,从遥远的森林到戈壁沙漠,前后在50多个国家取景,拍摄长达4年。

纪录片里除了能看到壮阔的自然景象,神奇的动物习性之外,还有很多令人心碎的画面。

最近网上引起热议的是第2集结尾的情景,看哭了无数观众!

近年来由于气候暖化,北极的冰川不断减少,纪录片里就有一组很震撼的数字:20分钟内,7500万吨的冰川崩解。

预计到2040年,北极将再无冰川。

这不仅会让全球气候暖化加剧、海平面上升,还会影响到无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在俄罗斯最北部,数十万只海象生活在海冰上,那里距离它们捕食的地方最近。

然而由于海冰的面积狭小,画面上能看到的是,几乎每寸生存空间都被占领了,密密麻麻全是堆叠着的海象,踩踏或压死事件随时发生,但更可怕的情况还在后头……

有些海象想方设法在群外找活动空间,所以它们爬上了80米高的悬崖,对于习惯海冰的1吨重的海象来说,这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但为了生存,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它们只能这么做。

拖着沉重的躯体,好不容易爬上了悬崖,可海象的肚子又饿了,必须回到80米的悬崖下来找食物。

但离开海水的海象视力很差,根本看不清楚前方悬崖的路。

数以百计的海象在悬崖上踏空,一只又一只地坠落或滚落到悬崖底部,奄奄一息,等待死亡。

为什么后来者还要继续下崖?

是要饿死在悬崖上,还是要放手一搏,你觉得它们能有更多的选择吗?

转眼间,海岸上那一头头海象尸体触目惊心……

“它们都在气候变化的前沿,正在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

”但不要忘了,造成气候变暖的就是人类,那人类不就是间接杀害海象的凶手吗?!

纪录片拍下心痛一幕:海象因全球变暖跌落山崖虽然该集结尾告诉我们,全球暖化的进程在减缓,冰层上的生物能稍微缓一口气,但海象以及更多生活在冰上的动物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园何时会消失,也完全无法掌控它们自己的命运,就像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人类的错,总要动物来买单!

此外, 潜水员还可以重点关注纪录片的第4集,主题为沿海地区(Costal Sea)。

里面可以观看到非常壮观的杰克风暴,

了解到浅海处的海豚、鲨鱼如何捕食,

发现海獭对海带森林的重要性,

惊讶于大量水母出现很可能预示海洋失衡等。

每每看完这些纪录片,都会感觉自己真的很渺小,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你真的有为环保做些什么吗?

这是我们的星球,不就是应该由我们来守护吗?

《大西洋月刊》的评论道出了我们必须去看这部纪录片的原因:《我们的星球》是一篇悼词,一份忏悔,一个惩罚,更是一次战斗的召唤。

希望更多人会真正地行动起来。

热爱海洋、热爱潜水的朋友可以关注Enblue潜水,感谢!

 9 ) 我们的星球 Our Planet

l 简介Netflix宣布已经于BBC获奖无数的自然纪录片《行星地球(Planet Earth)》制片方Silverback达成合作,将在未来打造一部8集同类型自然纪录片《我们的星球(Our Planet)》,将以4K超清格式拍摄。

Netflix计划于2019年为观众播出这部精心打造的关乎地球的自然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人员已经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将会协助其深入各个自然保护区进行摄制,从苍茫冰盖到海洋深处,从遥远的森林到戈壁沙漠,纪录片将记录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深入珍稀自然保护区的方方面面。

这部纪录片将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又宝贵的奇迹,由屡获奖项的剧集《地球脉动》的创剧人倾情打造。

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我们的星球》采用了令人惊艳的摄影和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方式探寻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区域和那里的动物居民。

这档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和神秘的深海到广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样化的热带雨林,全面关注全世界生境多样性的广度。

l 笔记Episode 1 一个星球(One Planet)在过去50年间,野生动物数量平均下降了60%。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稳定性第一次不再是理所当然的。

在过去70年间,极地地区的变暖速度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快。

北极是一个冰冻的海洋,这里所有生命都赖以生存的海冰正在消失。

在我们整个星球上,重要的关联正在被破坏,我们和其他所有生命长久以来的稳定性正在丧失。

·非洲野狗 捕猎角马·红顶娇鹟 蓝娇鹟 求偶舞蹈·火烈鸟·狼捕猎驯鹿·北极熊Episode 2 冰雪世界(Frozen Worlds)万籁俱寂的雪地,只有北极熊在悠闲漫步。

在遥远的南极,有企鹅、海象、海豹、北极熊,还有罕见的独角鲸,那里还存在着物种多样性。

然而,作为陆地上最大的肉食动物,北极熊的生存愈来愈艰难。

由于海冰变薄,在开阔的海冰平面上,它们无法躲藏,要成功狩猎很难。

在俄罗斯东岸,超过十万头海象聚集在一个海滩上,因为它们别无选择。

海象原来的家园在海冰上,但现在冰面已经退化到北方。

为了捕食,它们只能留在这里。

拥挤不堪的生存环境,让踩踏和伤害不可避免。

部分海象为了寻找足够的栖息空间,不得已爬上了80米高的悬崖。

·南极洲巴布亚企鹅·座头鲸磷虾·虎鲸捕食企鹅·南乔治群岛 漂泊信天翁雏鸟·豹形海豹象鼻海豹捕食帝企鹅·北极熊 捕食环斑海豹·拥挤不堪的海象群Episode 3 热带雨林(Jungles)拥有物种多样性的宝库——雨林。

虽然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7%,但雨林对地球的健康至关重要。

这里究竟有多少生物,还不为人知。

在过去20年间,因为偷猎行为,刚果雨林的大猩猩和野生象群数量锐减。

在过去数年间,红猩猩赖以生存的低地雨林已经减少了惊人的75%。

放眼全球,我们正在以每年约1500万公顷的速度失去雨林。

随之消失的是这颗星球多样性的宝库。

雨林比起陆地上其他栖息地,可以收集更多的碳,让地球气温降低,提供食物和药物。

失去它们,我们将承担后果。

·刚果雨林低地大猩猩丛林象·新几内亚西方六线极乐鸟·婆罗洲雨林天鹅绒虫·食虫植物与树鼩、蚂蚁的关系·彩蝠 在赫姆利斯猪笼草中过夜·菲律宾鹰·切叶蚁·棕头蜘蛛猴南美动物与盐渍地·苏门答腊红猩猩使用工具取食蚂蚁Episode 4 近岸海域(Coastal Seas)沿海区域有着丰富的多样性物种,可以为野生动物和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

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很重要,海草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同面积雨林的35倍之多,这减少了海洋变暖所带来的伤害。

就在沿海地区为地球环境稳定做出不可或缺的努力的同时,人类行为正在给它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也让海水酸性增加,没有珊瑚礁可以在这两种变化中活下去。

蔚蓝无边的大海,鲸鱼也游不到尽头。

·佛罗里达大沼泽魟鱼海豚·红树林珊瑚礁·法属玻利尼西亚黑尾真鲨隆头鱼灰三齿鲨夜间狩猎·加利福尼亚巨型海带的海底森林海獭和美丽突额隆头鱼进食海胆·阿拉斯加斯特勒海狮白头海雕座头鲸捕食洄游鲱鱼·罗金盘水母·南美太平洋海岸阿塔卡玛 秘鲁鸬鹚繁殖鹈鹕 鲣鸟 海狮捕食鳀鱼·来苏尔拉贾安帕群岛鲨鱼繁殖地蝠鲼裂唇鱼Episode 5 从沙漠到草原(From Deserts to Grasslands)地球上,五分之一的土地被沙漠覆盖。

最干旱的要属南美的阿塔卡玛,有些地方从未有过降雨。

看似贫瘠无情的沙漠,依然与生命息息相关。

在纳米比亚,这个最古老的沙漠,沙漠大象的数量已经不足100只。

由于缺乏水源,它们只能无止尽地跋涉。

曾经代代相传的生存技能,在急剧变化的气候面前,渐渐失去了用处。

九成草原消失,其中多用于农业。

我们吃什么,以及怎样生产,会决定我们星球未来的草原。

·猎豹捕猎角马·阿拉伯沙漠索克特拉鸬鹚繁殖·羱羊阿拉伯豹交配·鲁卜哈利沙漠阿拉伯剑羚·纳米比亚沙漠象 沙漠狮·美洲野牛争斗·匈牙利草原大蓝蝶蚂蚁·蒙古草原高鼻羚羊普氏野马·印度高草原虎 斑鹿等Episode 6 国际公海(The High Seas)海洋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二的面积,而且只是表面,它同时还深不见底。

海洋平均深度是4公里,最深处可达10公里。

深海生物生长异常缓慢,深海捕捞的渔网可以将历经几个世纪形成的珊瑚礁群毁灭,至今已经有一半深海珊瑚礁消失。

数十年不加节制的捕鱼行为,让大部分鱼类资源急剧减少,三分之一已经奔溃。

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掠夺海洋资源,整个海洋系统会随之消亡。

·伪虎鲸追捕海豚蓝鲸母子飞旋海豚和黄鳍金枪鱼捕食灯笼鱼·浮游植物·深海生物皇带鱼鮟鱇鱼海底银鲛深海珊瑚礁锥齿鲨毛足虫·巨鹱黑眉信天翁 漂泊信天翁 黄蹼洋海燕 啄食外洋的浮尸·蓝鳍金枪鱼捕食凤尾鱼·鱿鱼取代鱼类Episode 7 淡水资源(Fresh Water)淡水,陆地上所有动植物生存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

这颗星球上大部分的淡水都被藏了起来,其中将近三分之二在极地冰封。

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河流已经被我们改变了自然水流,主要通过建造水坝来改变。

所以现在全球很多河流已经不再流动,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源。

由于人类工业用水量加大,原本水量充沛的河道干涸。

依靠流动的水来降温的河马只能泡在泥浆中,生存环境每况愈下。

随着全球变暖,非洲干旱现象变得更频繁和严峻,动物们面临极大威胁。

不仅我们需要水源,动物也需要。

·翠鸟捕食·澳大利亚中部 艾尔湖鹈鹕·湍鸭棕熊捕食鲑鱼·哥伦比亚彩虹河·佛罗里达水獭 海牛 蜉蝣 翠鸟 鹗伊瓜苏瀑布·潘塔纳尔湿地美洲豹试图捕捉水豚、鳄鱼·湄公河斗鱼·坦噶尼喀湖慈鲷·鲁阿哈大象 河马 狮子 水牛·普拉特河沙丘鹤Episode 8 森林共生(Forests)在全球,我们破坏了超过一半曾经在这颗星球上繁盛的森林,我们不仅正在失去曾经生活在其中的动物们,我们也在改变全球气候。

只要给森林时间,它们会重新覆盖整个地球,伴随着多样化的动植物群落。

一个有着更多森林的未来,是我们星球恢复弹性的关键。

在北方针叶林,有一种极其罕见,像神话一般的动物——西伯利亚虎。

世界上仅存不到600只。

偷猎行为使得西伯利亚虎一度濒临灭绝,未来它们的生存必须依赖广袤的森林。

·北方森林南部西伯利亚虎野猪·阿拉斯加西部鲑鱼洄游白头海雕争斗·红杉林粗皮碛螈·西高止山脉狮尾猴双角犀鸟争斗·米欧波 非洲最大森林 象 可乐豆木毛虫非洲野狗·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狐猴马岛灵猫交配叶虫灰鼠狐猴·切尔诺贝利的恢复红隼普氏野马等l 短评五十年前,人类登月成功,这是人类史上往前一大步的象征。

而在另一个象限里,它们正在急速地走下坡路——近50年中,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了60%。

我们在开辟宇宙的同时,正在毁灭我们自己的星球。

人类不经意的一举一动就会引发蝴蝶效应,给地球另一端的动物造成巨大灾难。

在我们的地球上,每一周都会有100只红毛猩猩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死亡。

他们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这片丛林地貌的熟悉程度,所以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极大威胁到红毛猩猩的生存。

在俄罗斯北部,超过10万只海象因为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只能到陆地上休息。

鲨鱼吃大鱼,大鱼吃小鱼。

因为大量捕猎鲨鱼,大鱼数量增加,小鱼减少,于是珊瑚礁少了他们的清洁工。

加上全球变暖,五彩斑斓的珊瑚礁死亡白化。

有许多海洋生物是依赖珊瑚礁生存的,而目前世界上一半的浅海珊瑚礁已经消失。

塑料污染对海洋的破坏固然令人担忧,但实际上,对海洋生物更致命的是过度捕捞。

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十年的时间就能让因为捕捞而岌岌可危的海洋生态恢复。

只要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经过保护的海域,长远来看能够让我们的渔民们花更少的力气,捕到更多的鱼。

这就是我们星球的韧性。

但这更需要人类控制自己的脾性。

历史上爆发过多次生物大灭绝,地球依旧熠熠生机。

我们保护自然不是为了我们人类的家园,而是为了人类自己以及我们关于这颗星球所有美好事物的记忆。

就像片中所提到的:“我们在未来20年的所作所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

 10 ) I can hear the whole world say we're in this together

写在开头:强烈推荐!

配乐牛逼!

摄影牛逼!

解说牛逼!

一共八集的纪录片,从荒漠,到冰雪世界,到雨林,到沿海水域,从沙漠到草原,到公海,到淡水,到森林,无一不在惊叹于这只纪录片的制作团队。

甚至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没有想到除了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数量竟如此之多,拍出来竟还有一些密集恐惧症,看到如此多生物锐减,真是…这是我的第一部自然纪录片,但是浅显易懂,看完之后明白了什么叫人类命运共同体,什么叫蝴蝶效应,就像一个学金融的朋友所说,现在经济形式不好,也是我们暂时感受不到,但是作为一个大公司大企业一定是处在风口浪尖上,同样,全球气候变暖,或许我们还会感叹冬天终于没有那么冷了,但是放在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上来说,会导致多少生物濒临灭绝,失去他们熟悉的家园,不得不让人痛心惋惜。

印象比较深的几幕分别如下:第一集的火烈鸟,落单的火烈鸟幼鸟,脚上沾满了盐块,追不上大部队,不出意外它的命运最终会快速走向死亡。

想到上海动物园的火烈鸟,被人类圈养起来,似乎并不像沙漠中的火烈鸟一样,需要大规模迁徙来繁衍后代,而现在这些动物的家园缺因为人类而遭毁灭… 以及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被豹(应该是)吃掉而紧紧把幼崽护在鹿群中间的鹿妈妈们(应该是鹿),配乐一出,激动人心,仿佛亲临现场。

第二集一群狼在冰雪世界里追着一群鹿跑,一场顶级捕食者和他的猎物之间的斗争,还有因为气候变暖,生活在南极的生物,如北极熊们正在经历一场浩劫,南极的冰雪越来越少,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渐渐消失,这些生物该何去何从?

第三集在雨林中,西方六线极乐鸟在寻求配偶时,雄鸟之间的互相配合,为了吸引雌鸟,把自己的家园里的枯树枝一根根衔走,并且跳出很欢乐的舞蹈,令人捧腹大笑。

但是在这些的背后,却是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垦活动导致雨林面积骤然缩减,生活在雨林中的动植物们也失去了自己的栖息地,不管是刚果雨林,还是菲律宾雨林,又或者是亚马逊雨林。

第四集沿海水域,珊瑚和宽吻海豚,海豚从珊瑚里面汲取营养物质,珊瑚得益于海豚在海下成长从而释放氧气增加水中含氧量,从而海下生物得以生存,然而珊瑚对气候变暖却异常敏感,由于气候变暖,在海底的珊瑚虫相继死亡,以前生机勃勃的海底世界,现在由于珊瑚的死亡消失而导致整个海底世界都变得寂静无比。

第五集从沙漠到草原,记住了一句话,是沙漠成就了海洋,从沙漠中吹走的沙子携带大量营养物质漂浮在上空,遇到降雨沙子被带到海洋中,海洋中的生物得以繁衍生存。

而草原保护,这一方面做的最好的人口大国印度,或许我们应该学习一下。

第六集公海,以前并不知道公海这个概念,更不知道公海的海底世界会是什么样。

但是公海里却是一个生物物种异常丰富的世界,由于人类鲜有踏足公海海底,所以公海遭到的破坏有幸并不是很多,人类对于公海海底的了解甚至于还没有对月球表面了解的多。

原来公海海底也有几十千米,即使在几千米以下严重缺氧却还是有珊瑚的存在。

原来蓝鲸有30米长,原来蓝鲸的宝宝叫“baby blue”,宝宝也有6米长。

原来飞旋海豚会跳飞旋舞,是一种群居动物。

原来海底会有皇冠水母这种生物发光自带光环照亮海底。

以及海底世界严格遵守着弱肉强食的生物规律,食物链异常鲜明,顶端的生物对底端的食物的角逐,生物之间的竞争,加上配乐,真是厉害。

第七集淡水流域,惊叹于伊瓜苏瀑布群,和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湄公河最宽瀑布,以及由于季风云给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带来的十年一遇的强降雨使沙漠变成澳大利亚中部最大淡水湖,从而使许多生物在此捕食。

惊叹于美洲豹居然会吃鳄鱼,而且它居然会水性,生物基因多样性真是强大。

惊叹于慈鲷之间的求偶行为,以及一只小偷邻居,以及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含氧量降低,使得逻罗斗鱼发展一项特殊技能~吐泡泡,让受精之后的鱼卵在泡泡中成长从而不至于缺氧。

逻罗斗鱼之间的交配受精

生物之间的交配繁衍大同小异第八集森林,由于偷猎,过度砍伐,过度捕捞,使得森林里许多生物濒危,其中有现如今不足600头的西伯利亚虎,并说明这是迄今为止拍到过的离他们最近的一次画面,记得在蓝鲸和baby blue互相依偎的时候也说过一次,这是迄今为止唯一拍到过的蓝鲸妈妈和宝宝亲密关系的奇观。

由于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使得生物们不得不因为营养物质的转移从一个栖息地转移到另一个栖息地,而且由于食物缺少,生物之间有非常残酷的竞争,当然这些竞争还包括争夺配偶和栖息地。

而森林的繁荣却也离不开在里面生活的生物,森林动物相互依赖,共生共存。

而且森林的恢复力相当惊人,由于反应堆爆炸导致切尔诺贝利在接下来的两万年之内都无法居住,然而却在人类撤离出切尔诺贝利之后的三十年间,切尔诺贝利回归了森林,并且在里面居住当然生物还出现了顶级捕食者~狼,惊叹于森林的再繁殖和复原的能力。

密集恐惧症慎入……看的我鸡皮疙瘩一身的我最讨厌的毛毛虫

正在缠绵的长尾狸猫

意图吸引在树上和别人缠绵的雄性长尾狸猫

然而却遭到漠视

还被人家瞅啊瞅

痴心的他于是等啊等

然而都到第二天早上了人家还没结束,哈哈哈看到这一幕真的太好笑了虽然惊叹于许多奇观场景,但是整部片子让人还是忍不住叹息,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许多奇观都已默然消失,许多生物濒临灭绝,如果人类再不改变现状,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最终将自食其果。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短评

不论看多少遍,还是会为大自然的美好而惊叹不已。但其内容浅尝辄止,几无重点。

8分钟前
  • 法号庙平
  • 还行

画外之意太多,已经到影响观感的程度了。

10分钟前
  • lalala三只小猪
  • 还行

要么智人早日灭绝,要么就该把这种片子刻入人类基因,从受精卵发育就开始警醒学习。

11分钟前
  • 巨米雨
  • 力荐

在美得令人窒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另外此片虽然为NETFLIX出品,但仍由BBC团队制作,真的给BBC跪了……

15分钟前
  • James Bond
  • 力荐

自杀呗

20分钟前
  • Ll_
  • 较差

最后的切尔诺贝利的废墟耸立在浓密高大的桦树之间,建筑物内动物成群。有种科幻电影照进现实的感觉。

21分钟前
  • 月杉行
  • 力荐

雨林倒退轮流步,四鸟枝头合作舞。谁说众生无语言,且看万类衷情吐。

23分钟前
  • 伊右子都
  • 力荐

坦白讲,每一集我真的都是泪目看完的。正如Sir Attenborough在首集所说: "What we do in the next 20 years, will determine the future for all life on Earth." 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开始低冲击生活方式(low impact lifestyle),减少碳足迹,选取可持续和有机食源。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环保离我们很远,要有一颗对大自然敬畏和博爱的心。

27分钟前
  • somniloque
  • 力荐

不是太好看

3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清晰是真的清晰,画面也很精致,不过我还是喜欢一集只讲一两种动物的

32分钟前
  • 笨笨菜
  • 较差

像是复习了一遍《地球脉动》,壮美!

36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最后一集切诺贝利点题:要是人类灭绝了的话,自然很快就会重新蓬勃起来。

37分钟前
  • 苏莫
  • 力荐

每一帧都是屏保!阿滕野爷一定要健康活力到永远!ps,虽然一些段落和其他纪录片略有重复,但是自然界上演的各种平凡或神奇的戏码真的从来都看不腻!所以,如果想要我们的星球永远蔚蓝和生机勃勃,爱护她吧!

38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一看自然纪录片就总是心潮澎湃

41分钟前
  • Boléro
  • 力荐

大部分素材都太陈旧了,狮虎狩猎和三文鱼洄游什么的,看得翻白眼。而且诸如鲸鱼围猎什么的还在不同集反复出现。没这么多好素材就少拍几集嘛,网飞真以为自己是BBC。

43分钟前
  • 林十之
  • 还行

这部纪录片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所拍摄到的奇葩动物以及动物的神奇行为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超越了任何一部已知的纪录片,包括蓝色星球和地球脉动。

47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力荐

画面很好,统筹上差强人意。《地球脉动》的制作人有点橘生淮北的感觉。最显著的几个观感:1.像地球脉动一样按照环境地貌来分集,但跨集之间的重复选取太多。比如座头鲸,在二、四、六集全部出现。类似选取同样的物种或同类的描述方式,在不同集中出现的情况,前后有很多次。2.这部是看过的纪录片里说教极为密集的,介绍几句就会转入“由于人类活动,这个物种已经受到影响了”的节奏。想让人震撼,不一定需要靠重复来实现;过度重复的,最终很难再打动人。这个鲁迅在《祝福》里面讲过。3.去年播出的《王朝》里,非洲野狗已经改叫杂色狼了。更改叫法一方面出于保育目的,一方面杂色狼更符合拉丁文原名,这些果壳介绍过,我觉得完全可以接受。结果今年的本片,同样是大卫爱丁堡老爷子又叫回了非洲野狗。总体看来,制作上不够细致。

49分钟前
  • 豆瓣逗你妹
  • 还行

看到海象坠地那里流泪了,听到2040年北极夏天将不会结冰,我想自己大概可以看到人类的末日吧。

54分钟前
  • 苏娃
  • 力荐

看完第二集了。

55分钟前
  • Aiden
  • 还行

We are all living creatures on our planet, have some respect and sympathies ppl!

56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