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就要打开看看的电影,借着地理优势在电影院看成了。
天地之间,山河壮阔。
一排荒诞的人送一个孤独死去的人最后一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所以这排人身上背着的,都是大事。
松山研一这位演员同志,曾经一度肥壮到让人扼腕,又让人欣慰地瘦回了少年,失足的,闹着别扭的,妈妈不疼爸爸不爱的,但是会因为自己的前科担心自己连体验生命中的小确幸的资格都没有。
他嘴上和脸上都是沉默,却一遍一遍打着爸爸电话通话记录里最后最常拨的那个号码,想知道爸爸是自己不想活了的吗?
是因为不快乐吗?
知道他也是洗完澡出来干了半桶牛奶的男人时有种人群中遇到了老朋友的踏实感,“是我的爸没错了”。
是他给你的一半血里带的,你在那莫名其妙骄傲个啥,咱也不知道。
是因为漂泊孤独的人生里,再次跟某个人确认了一场踏踏实实的链接吗。
室毅这样的自来熟应该是别扭少年的克星吧,横冲直闯打开你的心,我真的羡慕,不怕被人烦吗?
事实证明并不烦人,但是我如果初次敲门面对邻居那样的态度的时候肯定是会退的,不过那样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他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长大了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在无人的寺庙里把黄瓜和茄子做成小马的形状,是想让孩子一起玩耍吧。
喝醉了以后接连不断的对不起,是他作为爸爸无能为力的道歉吧。
光妹从轻井泽拉大提琴到去富山当房东,也是过了4个年头了,纤瘦脆弱坚韧的样子却一直没变。
我甚至感受得到一个演员,一个人类,的那股劲儿,淡淡的但是稳稳的,通过她小小的身体渗透到每一个角色里,又被每一个角色反哺着,因而成长着。
这次的南女士,为逝去的爱人站在原地,始终思念,始终热恋,带着巨大的丧失平静度日,在思念偶尔袭来并被击倒的时候束手就擒,是今时今日少见的爱了。
孩子的口风琴配河边艺术家温柔的吉他,满眼满屏各种形状的绿色,让人看着都似乎能体会当时当地的湿润炎热,和偶尔有风拂过时的体感。
生命是如此无常又无奈,因为河畔涨了水来了风暴就会让过去的努力一下子归零,所以这每一个须臾的细微的体会才珍贵吧。
虽然生命总是要结束,但从开始到结束的这个过程里,别动脑子,多动手,就能让一切在走过了之后回头看的时候充满意义吧。
广阔的自然里,孤独的庙,庙里孤独的和尚,也会慢慢地因为一个又一个须臾堆在一起,堆得足够多了以后变成灰烬吧,一切都会变成那细细的powder随风飘散,运气好有人宠爱的话还可以坐在大烟花上轰地一声飞上天风光一场。
片尾曲即片中小孩坐在垃圾堆里演奏的曲子真是太好听了,旋律简单得令人发指,却也好听得令人发指,请问小兄弟真的是巴赫吗?
卖弄一个知识点:松山老师工作的场子做的鱿鱼盐辛是非常臭的一个食物,我没吃过鲱鱼罐头但感觉应该程度差不多。
所以他其实工作环境蛮苦的,大家都太淡定了,可能要表达的是人生就是这么臭哄哄,想活着吃好吃的大米饭你就别管臭不臭,哭完了擦擦眼泪该干啥干啥就得了。
很不错的鸡汤电影。
比起欧美的鸡汤电影,日本的鸡汤电影和饮食一样,比较清淡。
喝着也挺舒服。
主要讲述男主出狱后在河边的一个海鲜加工厂工作,碰到一群同样有各种伤痛但依然努力给他人带来幸福的租客,有老公去世的房东,带着儿子卖墓碑的单亲爸爸,有不适应社会每天蹭饭蹭洗澡的农民。
嬉笑怒骂到各自伤痛分享。
最后集中到各自对骨灰的处理以及对生死的理解。
是啊,走出阴霾的方法还是与人分享,且收到温暖的回馈,团结起来力量大。
而之所以是鸡汤呢,就是象牙塔式的场景和漫画式的人物,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觉得还是和我认知的现实太远。
而不断在现实中挣扎的我们,在周末的下午或晚上喝一口日本进口的清淡鸡汤也是元气满满。
日文原名是《河畔须臾》。
日本人还在用这么古老的中文佛教用语呢,真够文艺。
这故事,这取景,这节奏,这配乐,有太多日剧的影子,近的有《凪的闲暇》,远的有《悠长假期》。
人到底怎么走出低谷,重拾人生信心? 日剧里的答案,是"走出去,建立新的连接"。
让自己足够柔软,接受新的朋友和生命能量,在交换彼此故事的同时,开启重新看待过去和未来的眼光。
导演荻上直子的每每都能把平凡生活拍得简单有趣又美好,连白米饭配盐渍乌贼,生黄瓜沾味增都让人觉得津津有味。
真感叹,她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呀?!
附录,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 二十念为一瞬, 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 二十罗预为一须臾, 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看《河畔须臾》,再次感叹日本人真是劝活的一把好手。
平凡人靠什么活?
无休止的重复劳作,没有边界感的邻居,活在记忆里的父亲,PUA感很强的老板,一碗干净的白米饭,一杯洗完热水澡后咕嘟下肚的冰牛奶,一顿托小狗的福吃上的寿喜烧……大家围坐吃寿喜烧时响起的欢快小曲,简直就是在绝望中抠出一缕如蛛丝般纤细脆弱的希望。
男主问,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老板说,当然有意义,但只有至少坚持10年的人才能明了。
反正到时候如果还没悟出什么来,那就再坚持10年吧。
活着活着,人生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那些不完美的亲人和朋友,那些诡异和浪漫并存的执拗念想,那些零碎又不可或缺的须臾片刻,都会被定格成为人生阅历中的永恒一刻。
人之将死时,那些走马灯片段或许并不令人满意,但它们却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唯一铁证。
电影也从生人的角度切入了死亡课题。
我之前常想,我死了,一定要被抛进热带的大海里。
看完这部就觉得,也无所谓了。
骨灰被做成烟花、或者骨头被拿去自我抚慰、或者碾碎了伴着巴赫被扬进天空里,都挺好的。
毕竟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来说就是,人啊,还是活着好!
整个电影给人感觉比较淡,就像清风细雨略过你的心头,好像被什么触动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几个主人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是当事人的心头刺。
其实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对生活不满,却又在努力生活着。
正如观看电影的众人,正如土地上的芸芸众生。
很喜欢电影里面的几个场景:1️⃣邻居婆婆:“这些花好好料理就会开出紫色的花朵,不好好料理就会变成杂草。
”人生亦如是,好好生活,不一定会变成光彩夺目的花,但会在这小小的土地上开得灿烂。
2️⃣社长:“不要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放弃现在的生活,因为最终你都会回到最初的原点。
”人生确实都会回归到原点,无论你的人生过成什么样,兜兜转转皆为尘土。
(这段话字幕翻译很奇怪,我意会了下可能也不准确)3️⃣小山在河边听小男孩和流浪汉合奏,电影的构图和巴赫的音乐都很美好,也让看电影的人从现实中抽离,沉静在荻上直子打造的这种既现实又梦幻,既苦难又美好的世界里。
4️⃣小男孩接到外星来电,大家看到飞在天空的外星鱼。
日本电影常会展现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有时很加分(如本片),就像把你心中的不可描述的感觉具象化,有时也真的很魔幻狗血。
5️⃣关于葬礼形式,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种国内不太常见的葬礼形式,比如树葬、烟花葬,还有最后小山把父亲的骨灰磨成粉随风飞扬。
就像司机对光妹说的:“葬礼只是活着的人的一种思念。
”我还蛮喜欢最后撒骨灰那一段,因为我觉得能够随风飘扬是件很浪漫的事,活着的枷锁和束缚太多了,死后可以到处去看看去感受不一样的天地非常美好。
6️⃣片尾曲真的太太太好听了,让人觉得平静,一如看到电影结尾的心情,一如当前的生活。
当然电影还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此刻比较触动我的还是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虽然知道以后的生活还是会照旧,会焦虑不安,会一团乱麻,但是看电影的此刻至少让人得到了四个须臾的平和。
愿大家都能与生活和解,人生须臾,不问值得!
终于等到了《河畔须臾》。
说起来也很巧合,“须臾”是注册豆瓣时的初始用户名,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的词语,无论是字形、发音还是解读。
最开始源于一本同名的随笔集——书里是旅行见闻,像糖纸一样华丽却缺乏质感的照片,零碎又善感的文字,有点矫揉,但却无比真实地契合着十几岁的年纪,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间。
人类是过于渺小的,所以总是想要在偌大宇宙里开拓自己的疆域,抵达更远的地方,加大生命的纵深。
最好的方法论也是就是丰富每一个须臾时刻,具体和生动的诸多瞬间。
这大概也是《河畔须臾》通过谈论死亡想要传达给我们的。
会觉得在22岁的最后几天,选择一个深夜看这部电影真的太好了。
安静推进的时间线,很多喜欢的长镜头,河畔的落日霓虹,无尽的河流与风的意象,金鱼在光影斑驳中游动的姿态,宇宙来电和像水母一样游曳在山谷里的八爪鱼风筝…太多日常却又神性的瞬间。
初看时觉得无厘头,但随着联系加深,更多蛛丝马迹就像台风过境后的河岸,从消退的潮水中再度裸露出来,连同那些隐痛和不堪的过去,脆弱而狼狈的,却也是拥抱彼此的唯一路径。
稍纵即逝的幸福也是幸福,所以要更加努力地活在每个须臾里,不遗余力。
对于日常事物的特写和缓慢讲述很像《四苦八苦》,一样的暖色光晕,好吃的食物和草木花叶,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我们少有觉察,所谓的罗马始终就在这里。
最珍贵的永远是认真生活的姿态,简单的一餐一饭,家人朋友的平淡问候,还有恋人的体温。
戳泪点的片段数不胜数,灵魂漂浮的姿态比鸟类更接近于飞行。
最后的送行队伍真的很好,一行人给一个人的送别,也是每个人各自的和解。
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不出意外地透支了一年份的眼泪,又幸福又难过,幸好悲伤的底色之上,大家都不孤单。
用随笔集里的一句话来结尾,“永恒的并不是我们,永恒的是所有须臾瞬间。
”
《河畔须臾》,在时间的河流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日式治愈系影片,导演荻上直子以其细腻的笔触,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到人生的起伏与波澜。
“须臾为佛教的时间单位之一,一天的30分之一,大约48分钟。
刹那是其中最小的时间单位。
影片以“须臾”为名,借用了佛教中的时间单位,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巧妙地融入其中。
故事的主角山田,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青年,成为了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窗口,他在一家乌贼加工厂工作,工厂老板告诉他,认真工作,谁都可以重新开始。
山田的经历、感受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交织,都成为了影片探讨生命意义的载体。
他租住的地方叫须臾山庄,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些奇怪又友善的人。
信奉极简主义的怪大叔精心打理着自己的果园;卖墓地的父子大夏天穿着西装日复一日的为生活四处推销;丈夫去世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的房东常常大半年收不到房租;山上的和尚帮亡灵超度;河边的流浪汉在垃圾堆旁弹吉他。
影片中,每个人物都仿佛带着自己的秘密和伤痛,但他们都在努力地生活,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城市边缘的河畔上,山田的颓废得到治愈,他与其他同样住在河畔的人产生联结,得以抵抗风雨、面对生死。
这种对生活的执着和坚持,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特别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而这部电影却提醒我们,生活的意义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中。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取景和音乐都为观众带来了极致的享受。
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晴空万里的天空、清澈如洗的光影,都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与角色们共同经历着他们的须臾人生。
而影片中音乐更是为影片增色不少,那优美的旋律仿佛能够穿透人的心灵,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得到治愈和放松。
此外,影片中所探讨的议题也让人深思。
死亡、孤独、幸福,这些看似宏大却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而时间就是人生的母命题。
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更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河畔须臾》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有着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更有着深入人心的故事和议题。
它让我们在时间的河流中找寻生命的意义,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瞬间,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能够治愈心灵的影片,那么《河畔须臾》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电影:《河畔须臾》国家:日本上映:2021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导演:荻上直子主演:松山研一、室毅、满岛光、吉冈秀隆豆瓣:8.1=======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56部:《河畔须臾》-over-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小田回到农村生活,他的邻居是个大叔,种点菜过着极简的生活。
俩人从借浴室开始认识,这种特别特别清贫的生活,其实有时我也在想啊,钱多了根本就花不了,我们在追求什么呢?
在不停的去奋斗什么呢?
想不明白,我还是没有想明白自己的人生后边应该怎么活。
当他砸了他父亲的骨灰的时候,房东没有害怕,是我也不害怕,我在想,我的骨灰怎么处理呢?
大海还是树林?
找个树林种了吧,要简单。
尘归尘、土归土。
人生真的有意义吗?
小田到最后也没有找到。
也许人生的意义就是驻足那些心仪的小幸福里,活在当下就好。
如果能大方喊出我没有钱,人生就会舒畅很多,仿佛一下子就能活下去了。
其实生活中有好多哲学家,他们能参透生活本质,看清问题,做好选择。
就像那个帽衫小女孩,她的快乐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小还没有经历学业折磨,她似乎更像是纯正生活家,一朵小花能带来“免费的美丽”的快乐,妈妈希望她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专心做手工时她会说专注是有限的。
从不苛责自己,不看轻自己,也许是潇洒前行的必修课。
须臾,到底是多久。
可能是一瞬间,也可能是一生。
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留在心底的弥足珍贵的回忆。
偶然刷抖音遇到,很喜欢。
特意下载了电影,细细看了一遍,很喜欢。
成年的悲伤有很多种,生离死别,爱而不得,穷困潦倒,一事无成……都算。
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悲伤,同样沉默地振聋发聩。
他们本该是天真烂漫傻笑的年纪吧!
明明母亲在努力守护,父亲也在努力守护,可他们过得幸福吗?
快乐吗?
好在他们相信有外星人,相信用特殊的方式可以和外星人通话,相信会听到另一个世界来的电话,那该是爸爸的声音吧,该是妈妈的声音吧,该是他们日日夜夜思念期待的人的声音吧?
人生那么多的小幸福,一个热水澡,一碗香喷喷的米饭,一场酷热后忽然而至的大雨……生活的消磨,工作的疲惫,日复一日。
有什么意义呢?
觉得有一些开心的事情,就是幸福的意义吧!
他们甚至觉得不配快乐,不应该快乐,没有意义。
那些糟烂的家庭毁了多少孩子啊!
然而回头想想,那些糟糕的成年人不也是从小来自于糟糕的家庭吗?
人生是一场喜剧,还是一场悲剧?
有人言笑,有人说苦,滋味种种,深藏人心。
小山一边捣着骨灰,一边陈述着悲伤。
那情不自禁的眼泪,懂得人懂。
漫天的云彩,河畔的风,午后的公寓,咩咩叫的羊…… 每一个细节都看了,也注意到了,可是听完片尾的乐曲,却写不出什么了,就像是灵魂已经被超度了。
有一天,会再看一遍吧?
那时候,会写什么呢?
前面70分钟真是饱受折磨,怎么会有这么不要脸的人,去新邻居那里硬蹭澡洗就算了,还要洗在别人前面,蹭澡洗还不够,洗完还要随意开别人的冰箱拿啤酒喝:散散热。居然连白米饭都要蹭。这种不要脸的场面出现一次就算了,居然花大篇幅反复出现。真的是饱受折磨:男主为什么能忍受这种不要脸的邻居存在。 然后忍着忍着,终于发现,男主实在是太孤独了吧,太需要朋友了吧。 然后就感慨,人跟人的区别真的太大了,换我的话,宁可一个人,也不需要凑合的朋友。
是非常典型的日系治愈电影,讲的是如何面对孤独和亲人的亡故,生活中的小确幸和陌生人的报团取暖,很有温度但缺少厚度。
拉着个非常喜欢霓虹的男生一起看,看完之后说,“有点神,你还想变霓虹人吗?” “...不想”
日本的影视对死生这件事,总是处理得很轻或很重,有时一点也不害怕,模糊了边界不知身处哪一世,又无刻不思考不幻想。角色古怪而有趣,松山研一背着九九乘法表,来消解愁绪,大叔每次轻巧地说着“就多一双碗筷”,都像在说多个人陪陪吧
2
节奏舒缓,影调很舒服。用轻快的方式讨论孤独和死亡。一个个简单微小的瞬间累积起来也可以是幸福,比如夏天洗完澡来一杯冰牛奶,蒸好的米饭揭开锅那一刻的香味,刚摘下来的自种番茄和黄瓜。孤独的人们聚在一起吃寿喜烧有被治愈到。
有些刻意吧,没有被打动。
我的问题,睡着了三次
9分。开年就能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真幸福。看这部电影能找到影迷的初衷,那就是满满的幸福与感动。奇怪的是,这部电影明明讲的是死亡,是边缘穷苦人的艰难生活,但却总是会感觉到幸福。我想可能是导演有能力将生活中微小的满足放大的原因吧。明明没有什么像样的菜,却能把白米饭吃出幸福的味道,甚至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饭香,感受米饭在口中咀嚼的口感;大汗淋漓的夏天,小小风扇带来的微凉;辛苦劳作后吃上一个流汁的番茄,咬上一口脆爽的黄瓜;大半年不识肉味之后,终于能吃上那么大一片的牛肉……能够体会到微小的满足,然后去感受默默的陪伴和浅浅的关心,最后再把得到的反馈给其他人。于是,死亡没有那么可怕,贫穷没有那么艰难,孤独没有那么痛苦。然后,幸福也就溢出了。
歌曲好听
104th 很夏日的作品
可能以前会喜欢吧,但现在看到陌生人硬要闯进来洗澡吃饭真的无比难受
室毅演这种自来熟的角色真的游刃有余。我想看的电影就是这种啊,慢节奏的普通生活,人与人的温暖相处。生活中细小的mini幸福,是普通人活下去的一粒又一粒种子,多了,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吧。凭一句“我没有钱!”就可以吃白食吃到高级牛肉的寿喜烧,真的笑死啦。
BV1RL411d7nW
脆生生咬一截黄瓜,汁水淋漓地吃一颗西红柿,抄起碗筷自备生蛋到邻家蹭寿喜烧,男孩坐在两道桥中间的垃圾场上奏起口风琴,和尚念经的嘴巴吹着泡泡,金鱼的灵魂浮游,乌贼外星人高飞,骨灰绽成烟花,遗骨在存世爱人的手中被珍重地啃咬。人们总是为死所困也为生所困地活着,幸福只在须臾,死是漫长告别,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我皆有灵而无尽。这些大道理不是几句台词能写得了。点题笨拙而多余,只须将观众带到河畔,在吹吹打打的《むこりった》里,加入送葬的巡游就好。
把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美化成了文艺小清新。把生死拍成了妖魔鬼怪。选题如是却拍成了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简直是侮辱性的。不是无聊得看不下去而是被恶心得看不下去。
建议改名《骨灰传奇》。理解不了为什么这么高的分
无聊的视听,老生常谈的故事,刻意而说教。
剧情太薄且又零碎的剪辑支撑不了一些形而上的表达
设定OK,侵入与打破是相对的,一个简单的悼亡+自省题材;垃圾堆、坟墓、骨灰与瓜果、清水、音乐有视觉对比,但一定程度表现相同的寓意。鱿鱼的剪切用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