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Icons,面孔

主演:克莱尔·巴尔丁,桑吉夫·巴哈斯卡,莉莉·科尔,特雷弗·麦克唐纳,德莫特·欧莱瑞,克里斯·帕卡姆,凯瑟琳·特纳,克劳迪娅·温科曼,尼克·鲁滨逊,穆罕默德·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剧照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1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2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3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4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5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6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13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14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15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16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17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18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19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剧照 NO.20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剧情介绍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人物传记形式纪录片,BBC通过展示20世纪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伟大传奇人物的经历,向他们所作的贡献致敬,其中包括屠呦呦、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巴勃罗·毕加索、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温斯顿·丘吉尔等人物,他们对于人类文明史跟社会进步有哪些不能被遗忘的贡献,以及对于个人的生命历程,他们又克服了那些困难,向青少年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有梦想就要勇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尔兰的弗兰克功夫小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战利品第二季乡村重生记纸钞屋第二季黑暗迷宫最后的英雄谍之心微风吹乱的爱情哎呀妈妈心脏染色迷失第三季欢闹夏令营第一季巴瑞第一季微暗之火白细胞姜味关系廉政行动2016新街坊邻居爱情原声带宝贝有戏之小仙女家家寂寞星球无处逢生性本恶时光不及你温柔苏加诺又见牡丹亭极品前任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长篇影评

 1 ) ICONS

In the 20th century,the human race took off,with remarkable individuals making a series of breakthroughs.That changed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But whose contribution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To find out,expert juries from each of the major fields of human endeavor have draw up a shortlist of candidates.The greatest scientist,artist,entertainer,activist,explorer,sports star and leader, those people’s stories are some of the pinnacles of human achievement and show a single person has the power to change the world.

 2 ) 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

很感动,每一个人都很伟大。

虽然最后一集,我心里也是选了艾伦.图灵,计算机之父。

图灵是个天才,他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没有任何荣誉,背负着罪犯的名义死去,人们选择背叛他,因为他是一个孤独症患者和同性恋。

图灵的遗产一直伴随着我们,不只是那块在黑暗中闪亮的屏幕,还有孤独。

如今很多人都体会过孤独的滋味,被人排挤,被人欺凌,被人视为异类,我们是否可以要学着更加的包容,包容和尊重那些和你现有经验和价值观不相容的事物。

纪录片算是我的一个爱好吧!

看着现在很多的自媒体包括大多数影视作品,每天都是想着如何迎合大众心理或者找准他们的焦虑方向,引他们走向他们的预设之中,没办法,挣钱是很重要的,我自己也觉得重要。

一天到晚都是成功,优雅,冻龄……当然,也正常,这些都是第三世界的人,第一世界的人哪有空想这些,他们只想没有战争,每天有水喝……那些第四世界的人,他们就是想着如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改变世界,拯救人类,保护地球……至于第二世界的人,我哪知道他们在干嘛……

 3 ) 屠呦呦以身试药,入围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当之无愧!

在科学研究变成团队行为的当下,许多杰出个人常淹没在庞大的组织之中,难闻其名。

屠呦呦曾被戏称是“三无”科学家,在默默无闻的研究生活中也曾险些与“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的评选失之交臂。

01.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据测它在20世纪夺去了大约3亿人的性命,致命性仅次于天花。

但现在,一种名为青蒿素的药物正在扭转局面。

青蒿素是有史以来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它的发现使数百万原本注定死亡的人都得以死里逃生。

然而40多年来,研发救命药青蒿素的科学家之名却始终笼罩在迷雾中。

人们只知道他们是20世纪70年代初来自中国政府的一个组织。

《面孔》拜访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两名研究员,他们始终致力于破解这一谜题。

据研究员说,最早的关于青蒿素的文章出现于1979年,但这篇论文却没有署名。

如此重大的发现却没有署名作者,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2005年,二人受邀参加中国的一次疟疾研讨会。

会中,研究员路易斯忍不住四处询问,“你们知道是谁发明了青蒿素吗?

”结果现场居然还是没有人知道。

最后,两位研究员联系到了北京的一家研究机构,对方寄来了一份与青蒿素发现有关的原始文件。

从众多的文件材料中,他们拼凑出了一个无名医学研究员以身试药的传奇故事——这就是屠呦呦的故事。

02.20世纪60年代,越南的士兵们苦于蚊虫叮咬;但更严重的是,蚊子传染疟疾。

死于疟疾的士兵数量无法估计。

越南领袖胡志明向中国寻求帮助,由此北京的中医研究院开始极力寻找治疗疟疾的药物。

彼时39岁的研究员屠呦呦翻阅了成百上千的古老医学文献,从2000多种药材中寻找可能有效的成分,测试了近200种化合物,但没有一种具有抗疟效果。

幸而,她没有放弃。

治疗方法已经触手可及。

屠呦呦继续搜索古代的医学书籍,终于在公元4世纪葛洪撰写的一本古籍中发现了一种药剂,有可能对疟疾这类热症有效。

早前屠呦呦已经对青蒿做过测试,但是结果并不成功。

葛洪的这段记载让她恍然大悟:中医常用的热煎法可能破坏了药物成分。

因此她尝试在低温下提取青蒿化合物,并对一组疟疾细胞进行了测试——结果所有疟疾细胞都被破坏了,证明青蒿化合物是有效的!

然而团队在动物身上测试这种药物时,结果不太理想:一些动物治愈了,一些动物则中毒身亡。

没有人敢保证这种药物对人体是安全的,屠呦呦却坚信这就是对抗疟疾的有效药。

她主动提出,自愿以身试药。

这样的行为在科学角度来看,是不合常理的。

但屠呦呦有着愿意为拯救大多数人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非凡勇气。

她住进了医院,服用了青蒿提取物,并在几天内由医生不断加大剂量。

其后医生对她主要器官的监测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青蒿素通过了人体测试,足以作为抗疟药传播。

03.2015年,84岁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打破了华人在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零奖项的局面。

同时,屠呦呦也打破了几个中国纪录:她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未获院士、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科学家。

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她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但在三流条件下,她创造了世界领先的一流成果。

1986年,首批青蒿素药片获得生产许可;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添加到了基本药物清单。

从此,疟疾引发的死亡人数直线下降了近50%。

在青蒿素被发现40年后,美国的两位研究员才发现了屠呦呦这位幕后英雄,并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她的故事。

屠呦呦一生都在致力于完善这种抗疟药,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于宁静中致远。

她当之无愧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值得我们的一票,故事也更值得传播。

与屠呦呦一起入围“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票选的还有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

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

最后打个广告:BBC纪录片《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正在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全网独播中,每周四10:00更新,记得来看!

 4 ) 豆瓣9.3,拯救人类的偶像竟然没人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提起爱豆,我们就会想到明星,尤其是娱乐圈的明星。

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骂我可以,骂我爱豆不行。

爱豆,是我们用“绳命”守护的人!

这次,BBC搞了一个大的,专门拍了一部揭秘爱豆的纪录片——《Icons》。

只不过这些爱豆都是上世纪的风云人物!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Icons

20世纪,人类获得空前发展,很多了不起的传奇人物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他们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BBC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演艺人事、活动家、冒险家、体育明星、政治领袖的传奇经历。

一播出,就获得豆瓣9.3的高分。

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巅峰成就,表明了一个人的力量也能改变世界。

他们是偶像,也是先驱、伟人,更是改变世界的超级英雄。

他们是时代的符号,无法替代,不可磨灭。

科学家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艾伦·图灵,屠呦呦在20世纪,人类的预期寿命翻了一倍,开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技术,甚至破解了生命的内部密码。

这些成果完全来自科学家们。

居里夫人不仅发现了镭,还发现了镭的用途——抗击癌细胞。

她的发现使医生获得了一种新武器,不少病人得益于居里夫人另辟蹊径的放射性治疗。

疟疾,这种致命性仅次于天花的疾病,在20世纪,就夺走大约3亿人的生命。

青蒿素的问世,让几百万病人死里逃生。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作为青蒿素的发明者始终默默无闻的工作着。

在青蒿素被发现40年后,才被世界所知,授予迟到已久的荣誉。

爱因斯坦是改写物理基本原理的世纪伟人。

他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

他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光电效应,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他的发现和研究,是原子武器重要的理论支撑!

艾伦·图灵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在破解二战德军密码、拯救国家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如今我们生产用的大型主机、工作用的电脑、交流用的手机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图灵的原理。

科学历程的发展与战争、暴行、流行病和灾难交织在一起,但无论20世纪向我们抛出怎样的难题,科学家们总能找到力挽狂澜的办法。

在战争爆发期间,居里夫人带着可移动的X光机奔赴前线,拯救90万人的生命。

但最后因为辐射,居里夫人死于白血病。

为了找到治愈疟疾的方法,屠呦呦翻遍古老的中医文献。

为了证明青蒿素的有效性,不惜以身试药,赌上自己的生命健康。

然而,在科研道路上,这些科学家最大的对手不是科研难题,而是各种不和谐的“杂音”。

爱因斯坦因犹太人的身份,只能从德国逃亡到美国。

图灵因喜欢同性受到化学阉割,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最终选择自杀。

居里夫人直到1995年,才被法国政府给予应得的荣誉。

他们处在最糟糕的环境中,可也是这个糟糕的环境给了他们研发的机会。

他们总能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观察世界、研究世界。

不管受着怎样的煎熬,他们也总能对科学保持着执着与狂热。

我们要向他们非凡的天赋致敬,向他们的信念致敬,是他们推动人类的向前发展。

社会活动家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甘地,海伦·凯勒,马丁·路德·金在20世纪,有一种人是为了平等而奋斗的开路先锋,他们为那些受到歧视的人争取尊严,把属于少数人的特权交给了多数人。

他们不仅为了自己的信念奔走呐喊,更是以极大的个人牺牲鼓舞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一同奋斗。

“人类生而平等,应当受到同样的保护,享有同样的权利。

”这样的声音最开始是由一群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发出的。

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是英国女权运动代表人物、政治活动家,被誉为是英国“妇女选举权之母”。

她成立女权运动组织“妇女社会政治协会”,以“行动而不是嘴动”为口号,发起各种抗议活动,促使社会关注妇女平等参政的权益。

在埃米琳去世那年,英国21岁以上女性终于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

随后,美国等其它国家也在妇女参政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允许妇女投票。

马丁·路德·金是民权运动的领袖。

他多次领导抗议、游行活动,以非暴力抗争的方式为美国黑人争取自由。

在他的努力下,结束了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现象,并严格禁止就业歧视,黑人也可以行使他们的合法投票权。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的领导人,尊称为“圣雄甘地”。

他提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指导思想,不仅带领印度脱离英国殖民,走向独立,也创造了一个谋求国家独立的新模板。

海伦·凯勒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

她到全球各地发表演讲,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尽力争取在世界各地兴建盲人学校。

她为贫民及黑人争取权益,提倡世界和平。

她的文字、她的经历,给予底层民众和残障人士强烈的生存意志。

这些人是陈规旧习的破坏者,麻烦的制造者,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变,他们冲破藩篱,带领人类大踏步地前进。

马丁·路德·金一生受到无数次的恐吓,曾十次被人以各种各样方式监禁,三次入狱,三次被行刺。

海伦·凯勒从小失去听觉和视力,不仅凭借自己的毅力识字学习,还坚持为像她这样的残障人士争取权益。

甘地多次被免职、被拘禁,甚至被刺杀身亡,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却影响世世代代的人。

因为他们的努力,让苦难的人们看到了光亮;因为他们的抗争,后人得以享受平等的权益;因为他们的坚持,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他们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偶像、先驱、传奇人物,他们的成就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十辈子也达不到他们那样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在能力范围内为这个社会做一些努力。

花总揭秘酒店业普遍存在的卫生问题。

柴静就空气污染进行的深度调查纪录片。

他们不畏权势、积极调查,为自己也为大众发出一声呐喊。

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还不够美好,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依旧存在,霸权霸凌也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但我们的世界又是美好的,因为一直有一群可爱的人为了理想和信念在努力着、奋斗着。

四川木里县森林大火30名牺牲的英雄。

三位医生在飞机上抢救病患。

公交车司机呵退小偷。

有些人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他们是流芳千古的伟人。

有些人用自己的余热温暖世界,他们同样也是历史长河中的“星星”。

正如泰戈尔曾写过“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5 ) Icons的人性光辉

🎬《Icons》 BBC制作 2019《Icons》分为7个栏目,每期一个栏目一个领域一位主持人,带领大家回溯20世纪该领域的非凡成就者,并对挑选出的四位传奇人物进行着重讲解。

栏目分为:科学家,运动员,领袖,演艺明星等。

说起来这部纪录片在佳作云集的BBC中不算是出彩的,因为对于各个领域的各位传奇人物,都只做了10分钟左右的生平简单介绍,会突出他们人生履历中的四五个重大事件和两三个传奇闪光点,以阐释他们的”入选“理由。

又因为是处于政治较为动荡,思想较为保守的20世纪,多个板块选人标准以及讲述逻辑也都瞄准了对于社会思潮的反抗或是推动。

例如演艺明星这一期,选择卓别林侧重于讲他在电影中对于底层百姓艰辛生活的体现,选择Billie Holiday侧重于讲她创作的民权运动歌曲,选择玛丽莲·梦露着重表现的是她在签约的电影公司内为自己的主导权利奋争的故事;选择David Bowie则说的是他公开支持同性恋等当时的边缘群体的事件。

因而整体看下来,会觉得除了第一期科学家以外,后面各个板块的人物都牵连了太多的“政治及政治相关产物”的意味,入选标准都朝着”社会活动家“方向偏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混淆。

给人一种”艺术家入选好像并不是因为TA是20世纪的传奇艺术家,而是因为TA是20世纪伟大的社会活动家“的感觉。

最喜欢《Icons》的理由在它的第八期,颁奖典礼。

看到这最后一期的时候,我是惊喜的。

真的有演播厅,真的有观众,真的有超级豪华的颁奖典礼。

各个板块的主持人,会为自己板块的最终提名者准备极其正式的campaign演说词,认真程度不亚于总统竞选。

台下邀请来的观众,会有视前辈为偶像的各行业领军者(以阿里的名字为儿子命名的英国拳手),也有曾因他们的影响改变生活的普通人中的不平凡者(曼德拉曾帮她伸张正义的失去儿子的英国黑人母亲),从方方面面回忆着,怀念着这些传奇人物曾经为这个社会带来的改变。

最终的获奖Icon是我从最开始就Pick的男神图灵,来领奖的是他的侄女。

整个颁奖礼闪烁的人性温暖令人动容。

一直很喜欢BBC纪录片的原因,也便是他们会用极其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曾经的,自然的,去讲述他们的故事,并给以他们最真诚的尊重。

这部纪录片的中译名是《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在腾讯视频,VIP可看。

导演是非常适合做科普盘点类纪录片的Joe Myerscough。

 6 ) 异类的贡献

如果列出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的名单,就对后世的理论影响和技术进步而言,不一定是这集选择的四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屠呦呦,但他们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主流身份之外的人。

Four people who may have seemed outsiders, a female Polish immigrant, a Jewish refugee, a gay mathematician and a Chinese woman working almost anonymously ended up making some of the biggest contributions to the 20th century. But despite their diferences they all share the intellectual courage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and the personal courage to stand firm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取向不同,性别不同,这都不是他们不为人类贡献的理由。

 7 ) 豆瓣9.3,拯救人类的偶像竟然没人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提起爱豆,我们就会想到明星,尤其是娱乐圈的明星。

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骂我可以,骂我爱豆不行。

爱豆,是我们用“绳命”守护的人!

这次,BBC搞了一个大的,专门拍了一部揭秘爱豆的纪录片——《Icons》。

只不过这些爱豆都是上世纪的风云人物!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Icons

20世纪,人类获得空前发展,很多了不起的传奇人物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他们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BBC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演艺人事、活动家、冒险家、体育明星、政治领袖的传奇经历。

一播出,就获得豆瓣9.3的高分。

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巅峰成就,表明了一个人的力量也能改变世界。

他们是偶像,也是先驱、伟人,更是改变世界的超级英雄。

他们是时代的符号,无法替代,不可磨灭。

科学家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艾伦·图灵,屠呦呦在20世纪,人类的预期寿命翻了一倍,开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技术,甚至破解了生命的内部密码。

这些成果完全来自科学家们。

居里夫人不仅发现了镭,还发现了镭的用途——抗击癌细胞。

她的发现使医生获得了一种新武器,不少病人得益于居里夫人另辟蹊径的放射性治疗。

疟疾,这种致命性仅次于天花的疾病,在20世纪,就夺走大约3亿人的生命。

青蒿素的问世,让几百万病人死里逃生。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作为青蒿素的发明者始终默默无闻的工作着。

在青蒿素被发现40年后,才被世界所知,授予迟到已久的荣誉。

爱因斯坦是改写物理基本原理的世纪伟人。

他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

他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光电效应,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他的发现和研究,是原子武器重要的理论支撑!

艾伦·图灵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在破解二战德军密码、拯救国家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如今我们生产用的大型主机、工作用的电脑、交流用的手机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图灵的原理。

科学历程的发展与战争、暴行、流行病和灾难交织在一起,但无论20世纪向我们抛出怎样的难题,科学家们总能找到力挽狂澜的办法。

在战争爆发期间,居里夫人带着可移动的X光机奔赴前线,拯救90万人的生命。

但最后因为辐射,居里夫人死于白血病。

为了找到治愈疟疾的方法,屠呦呦翻遍古老的中医文献。

为了证明青蒿素的有效性,不惜以身试药,赌上自己的生命健康。

然而,在科研道路上,这些科学家最大的对手不是科研难题,而是各种不和谐的“杂音”。

爱因斯坦因犹太人的身份,只能从德国逃亡到美国。

图灵因喜欢同性受到化学阉割,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最终选择自杀。

居里夫人直到1995年,才被法国政府给予应得的荣誉。

他们处在最糟糕的环境中,可也是这个糟糕的环境给了他们研发的机会。

他们总能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观察世界、研究世界。

不管受着怎样的煎熬,他们也总能对科学保持着执着与狂热。

我们要向他们非凡的天赋致敬,向他们的信念致敬,是他们推动人类的向前发展。

社会活动家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甘地,海伦·凯勒,马丁·路德·金在20世纪,有一种人是为了平等而奋斗的开路先锋,他们为那些受到歧视的人争取尊严,把属于少数人的特权交给了多数人。

他们不仅为了自己的信念奔走呐喊,更是以极大的个人牺牲鼓舞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一同奋斗。

“人类生而平等,应当受到同样的保护,享有同样的权利。

”这样的声音最开始是由一群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发出的。

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是英国女权运动代表人物、政治活动家,被誉为是英国“妇女选举权之母”。

她成立女权运动组织“妇女社会政治协会”,以“行动而不是嘴动”为口号,发起各种抗议活动,促使社会关注妇女平等参政的权益。

在埃米琳去世那年,英国21岁以上女性终于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

随后,美国等其它国家也在妇女参政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允许妇女投票。

马丁·路德·金是民权运动的领袖。

他多次领导抗议、游行活动,以非暴力抗争的方式为美国黑人争取自由。

在他的努力下,结束了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现象,并严格禁止就业歧视,黑人也可以行使他们的合法投票权。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的领导人,尊称为“圣雄甘地”。

他提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指导思想,不仅带领印度脱离英国殖民,走向独立,也创造了一个谋求国家独立的新模板。

海伦·凯勒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

她到全球各地发表演讲,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尽力争取在世界各地兴建盲人学校。

她为贫民及黑人争取权益,提倡世界和平。

她的文字、她的经历,给予底层民众和残障人士强烈的生存意志。

这些人是陈规旧习的破坏者,麻烦的制造者,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变,他们冲破藩篱,带领人类大踏步地前进。

马丁·路德·金一生受到无数次的恐吓,曾十次被人以各种各样方式监禁,三次入狱,三次被行刺。

海伦·凯勒从小失去听觉和视力,不仅凭借自己的毅力识字学习,还坚持为像她这样的残障人士争取权益。

甘地多次被免职、被拘禁,甚至被刺杀身亡,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却影响世世代代的人。

因为他们的努力,让苦难的人们看到了光亮;因为他们的抗争,后人得以享受平等的权益;因为他们的坚持,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他们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偶像、先驱、传奇人物,他们的成就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十辈子也达不到他们那样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在能力范围内为这个社会做一些努力。

花总揭秘酒店业普遍存在的卫生问题。

柴静就空气污染进行的深度调查纪录片。

他们不畏权势、积极调查,为自己也为大众发出一声呐喊。

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还不够美好,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依旧存在,霸权霸凌也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但我们的世界又是美好的,因为一直有一群可爱的人为了理想和信念在努力着、奋斗着。

四川木里县森林大火30名牺牲的英雄。

三位医生在飞机上抢救病患。

公交车司机呵退小偷。

有些人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他们是流芳千古的伟人。

有些人用自己的余热温暖世界,他们同样也是历史长河中的“星星”。

正如泰戈尔曾写过“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8 ) BBC拍的顶级偶像,豆瓣9.3都给低了

说起「偶像」,我们总会自动联想到那些流量明星,以及为他们嘶吼呐喊的粉丝们。

他们创造了文化新潮流,却也在见证着时代走向娱乐至死。

时间穿梭回100年前,那个时候,有「偶像」存在吗?

那个时候的「偶像」,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近新播的一部纪录片,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片名很直接——ICONS,说的就是20世纪的「偶像」们。

豆瓣9.3,BBC出品,人物传记片,一共有8集。

每一集都是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持人,涉及的领域也互不相干。

这些「偶像」之间唯一的相同点,在于——改变了20世纪。

与其称呼他们为「偶像」,其实更应该尊称他们为「伟人」。

区别于教科书及以往伟人传记片,《面孔》把重点放在了人类领域。

不再强调他们的壮举,不再放大他们的发明,而是聚焦于「偶像」本人。

简而言之,不管他们再怎么伟大、怎么改变了世界,他们也依然是活生生的人。

8集的纪录片中,最触动我的,当属第一集——科学家。

不管是社会活动家、领导人或是体育明星、演艺明星,这些人都切实地生活在我们的认知中。

唯独科学家,是最陌生、最遥远、又最密切的存在。

片中当选为20世纪传奇人物的四位科学家,却也是是众多伟大科学家中,最特别的存在。

一、第一位,居里夫人。

我们再熟悉不过。

但除了教科书上的发现“镭”之外,我们知道的还有多少呢?

1891年,波兰移民玛利亚·斯科沃多夫斯卡·居里坐上了开往巴黎的火车。

她所寻觅的,是一所能够接纳女性进行科学学习研究的大学。

波兰的大学不能接收女性,她跑遍整个欧洲,屡屡被拒,最后终于能到索邦大学念书。

在上学期间,玛利亚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灵魂伴侣,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

从这时开始,她不再是玛利亚,而是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居里夫人”。

在普遍的认知中,“铀”是当时唯一一种已知的放射性元素。

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大自然,居里夫妇开始展开了研究。

1898年,居里夫妇先后发现了“钋”和“镭”,这无疑是科学的一大进步。

但对于人类来说,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还将发挥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发现了“镭”元素的居里夫人,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癌症治疗方式——放射性治疗(简称“放疗”),通过辐射杀死有害的癌细胞。

在发现新元素的同时,居里夫人还提出了一种大胆的猜测——世界上存在比原子还小的东西。

在一战爆发之后,居里夫人投身了救死扶伤的第一线,用X光(放射性治疗)找出受伤士兵们的伤口位置,协助指导手术治疗。

由于当时的社会性别歧视影响,很多时候居里夫人都不能进入手术室,只能在门口提醒医生们伤口在何处。

直到1918年,被命名为“小居里”的移动x光车拯救了约90万人的生命。

从此,放射科治疗不仅运用于军事医疗,而是出现在各大普通医院中。

没有居里夫人,就没有现在的X光治疗检查。

再伟大的科学家,也有生而为人的一面。

1906年,居里夫人的灵魂伴侣不幸去世,失去了丈夫的她成为了寡妇。

在五年之后,身为科学家的居里夫人却再度登上八卦新闻头条——她与已婚科学家保罗·郎之万之间的情书被公开,成为了众人唾弃的小三。

巴黎社会的抛弃,媒体的诽谤,民众的斥责,甚至连诺贝尔奖委员会都因此禁止她参加颁奖典礼。

这段八卦新闻,成为了居里夫人一生最大的污点。

居里夫人一生中都备受此新闻的折磨,多次接受心理咨询治疗。

1934年,居里夫人因白血病而去世,这与她生前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及在法国战场暴露在x光下有关。

直至1995年,法国政府才给予这位饱受流言蜚语的女性科学家应有的肯定,将她的遗体移至先贤祠,这也是法国第一位以自己的名义享受“国葬”待遇的女性。

二、第二位科学家,大名鼎鼎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近期备受讨论的“黑洞”照片,就与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密切相关。

作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量子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他提出的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除了天才物理学家的身份之外,爱因斯坦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和平家。

与众多窝在家中做研究的科学家不同,逃出纳粹德国的犹太难民爱因斯坦,时常在公众场合发表反战宣讲。

在接受采访时,爱因斯坦大声称赞裁军,并呼吁人们拒绝服兵役,还加入了民权运动。

一向宣扬“反战”的民主人士爱因斯坦,却在1931年做出了,或许是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在长岛休假的爱因斯坦,听到了同样从纳粹德国逃亡而出的科学家利奥·西拉德的紧急消息——希特勒可能利用爱因斯坦的科学原理,去制造一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炸弹,也就是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为了最大程度的制止希特勒,爱因斯坦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呼吁美国美国研制自己的核武器。

几个月后,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诞生。

实际上,爱因斯坦并未受邀参与该计划,也从未参与过原子弹的制作过程。

1945年,爱因斯坦意识到希特勒必败的现实,“曼哈顿计划”也俨然成为了威胁民众生命安全的存在。

他又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希望停止制造原子弹。

但此时的阻止,已经晚了。

4月12日,罗斯福总统去世。

这封爱因斯坦写给罗斯福的信,也被放在办公桌上未被开启过。

根据继任总统杜鲁门的命令,美国向日本长崎、广岛投放了两枚原子弹,造成20万人丧生。

原子弹已经不再是物理学家们的实验结果,而是军方有力的武器。

为了弥补这本不属于他的过错,爱因斯坦在随后的日子里成为了一位和平活动家,严厉谴责使用核武器。

他所有的科学理论,和对于和平所有的呼吁,不过只为了一个简单的梦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三、第三位科学家,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

他不仅是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还是一名热爱生活的马拉松运动员。

要论聪明才智,图灵是不亚于爱因斯坦的天才少年。

在上学期间,图灵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一种能够轻松解决任何可计算问题的机器。

这种机器被称为“图灵机”,也就是现代计算机(电脑)的“祖师爷”。

通用图灵机天才少年真正发光发热的时候,在二战时期。

1939年,图灵应招来到“布莱切利庄园”工作——英国的情报中心,专门从事破译德军密码的秘密基地。

在当时,德军统一使用恩尼格码密码(Enigma)加密传递情报,恩尼格玛能变换出8万亿个密文字母,如果改动接线,它的变化将超过2.5千万亿亿。

战争期间,德军配备了10万多部恩尼格玛,并宣称“谁也不可能把它破解”。

恩尼格码图灵凭借一台波兰同行们提供的“恩尼格码”,设计制造出一种破译机器,称之为“图灵炸弹”。

这台机器主要由继电器构成,还用了80个电子管,由光电阅读器直接读入密码,每秒可读字符2000个,运行起来咔嚓咔嚓直响。

“图灵炸弹”们统一交给皇家海军的女兵们操作,但没有人知道机器背后的秘密,更没有知道图灵是如何指挥它工作的。

1941 年5 月21 日,破译小组第一次立了大功,因为截获了希特勒给海军上将雷德尔的一封密电,将当时号称世界上最厉害的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

“图灵炸弹”的出现拯救了英国,不仅将战争缩短了两年,还赢得了二战的胜利。

制造出秘密武器的图灵,实际上患有自闭症。

从小被孤立,同龄人排斥他,他也越来越成为了人群中的异类。

让他被彻底刻上“异类”标签的,是同性恋。

1952年,图灵的同性伴侣协同一名同谋一起闯进了图灵的房子实施盗窃,报警之后的图灵却反被警方指控为——“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是犯法行为,需要接受坐牢或者是荷尔蒙疗法。

图灵没有申辩,他选择了后者。

所谓的荷尔蒙疗法,实际上就是进行化学阉割,包括定期注射雌激素,来抑制性冲动。

在持续一年的“治疗”时间里,图灵出现了乳房过度增长,多次情绪抑郁,甚至性无能的情况。

更致命的是,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天才大脑,受到了一定损伤。

不堪重负的图灵,最终选择了自杀。

直到2013年,经过多位科学家和司法大臣的联合请愿,英国女王终于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

2014年,以图灵为原型的传记电影《模仿游戏》上映,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和第72届金球奖的最佳影片提名,并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四、最后一位科学家,来自中国,屠呦呦。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了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但在2015年之前,屠呦呦是默默无闻的“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

一切,都要从越南战争说起。

在越南战争爆发之后,士兵们发现,打败他们的并非强劲的对手,而是携带者疟疾的蚊子。

被携带疟疾病毒的蚊子叮咬之后,再骁勇善战的士兵都会丧失行动能力。

疟疾的致命性仅次于天花,在20世纪曾夺去大约3亿人的生命,是危害人类的严重疾病之一。

1967年5月,以治疗疟疾为目标的“523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作为中医研究院一员的屠呦呦担当起了救治人类的责任。

屠呦呦测试了近200种化合物,但没有一种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最终,她在一本古代中医典籍中,找了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她决定采取最传统的低温萃取方式提取青蒿化合物,经过实验,所有疟疾细胞都被消除了。

但在活体实验中,青蒿化合物却导致部分动物中毒,能否运用在人体身上依然是个未知数。

在研究进入瓶颈之时,面对可能中毒致死的情况下,屠呦呦毅然决定以身试药。

所幸的是,实验大获成功,屠呦呦也平安无事。

经过多次改良之后,1999年,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物清单,大量投入生产,成为治疗疟疾的关键药物。

在青蒿素被发现40年之后,屠呦呦以及研究团队“以身试药”的故事才被发现,并刊登在了期刊《细胞》上,84岁的屠呦呦也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奖。

小三、犹太难民、同性恋数学家、“三无科学家”……在这些标签之下,却是他们改变了20世纪人类社会的伟大的一生。

他们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平凡普通、在逆境中成长的人类。

这部纪录片给我们还原了在教科书之外的世界,那些伟人背后的平凡。

除了这四位科学家,《面孔》还呈现了更多他们的另一面。

巴勃罗·毕加索、查理·卓别林、玛丽莲·梦露、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温斯顿·丘吉尔,等等……那些你曾仰望的、不可信的、保持怀疑的,伟人的生活轨迹。

即使前路布满荆棘,即使前途一片黑暗,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在科学、文化、艺术、政治等多个领域,以自己的力量和微光,照亮人类前进的路。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本文作者:阿呆< END >

 9 )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观感

第一集讲的是科学家,第二集讲的是体育界名人,第三集讲的是社会活动家。

规划一共是8集,还有政治家啊、艺术家啊各类的群体,选取了20世纪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的故事汇总,我觉得真是一档非常好的节目,尤其是推荐给家里有孩子的,不仅有利于自己积极向上,对于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偶像也非常赞。

我对体育了解的不多,对第一集和第三集里讲述的人物却比较熟悉,比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比如圣雄甘地、海伦·凯勒、马丁·路德·金……其中每一个,都是让人感受到力量,给人以勇气,让人瞬间有了动力,觉得人生不该如此蹉跎,这样的人,多看看他们的故事,对自己也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对自己如是,对孩子们更是如此。

我一直为我女儿的偶像是海伦·凯勒而自豪,我有一个好朋友,她家的孩子和小鱼是同学也是好朋友,偶像是咱们伟大领袖毛泽东,我觉得这很好。

我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的女儿会不会也回来告诉我喜欢某某某明星,迷恋某某某小白脸,但我想,在童年期就开始树立的偶像总会给她一生以正面的引导,而我很高兴自己在无意间引导我的孩子有了一个伟大的偶像。

昨天还在和朋友闲扯,说我们现在的社会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孩子们一个个都想着做明星做演员搞直播,为什么,一切向钱看啊,什么都是钱钱钱的社会现象啊,以及来钱快赚钱容易的引导啊,可我觉得,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为人父母,有没有从小开始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偶像引导了呢?

家里每天播放肥皂剧,天天看着家长里短婆媳小姑,不是搞笑综艺就是选秀节目,孩子耳濡目染,价值观的取向自然会受到影响。

可是,我也不是说家里就不该看电视,电视剧就该拒绝,天天都是ABC,并非这样就是高大上,多看几本好书,选择一下电视节目,多做一些户外活动,与其天天都是家长里短的电视剧和各大选秀真人秀的综艺充斥,还不如做点别的。

我并不觉得自己就做的比别人好,我也不觉得我就该为此感到得意,我只是觉得,至少我开了一个不错的头,接下来的引导也许就容易的多,哪怕等她走出我为她营造的世界,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的时候,也能让她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从众,不要放弃。

所以,真的推荐这部纪录片。

除了教育意义外,还有其他原因。

因为这部纪录片,我第一次认识到了屠呦呦女士,我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位发明了有效消灭痢疾的药物,却时隔四十年才因为美国科学界的好奇把她从历史长河中翻找出来并确立了诺贝尔医学奖的伟大医生,我崇拜她。

我还想说的是这部片子的客观之处,BBC是哪个国家的大家都知道,可是在选择20世纪伟大的社会活动家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印度的圣雄甘地。

印度当时是在谁的压迫统治之下,大家也很清楚,BBC毫无隐晦的承认了当初的一切,盛赞了甘地的伟大,我觉得我推崇这种新闻精神。

期待早日更新,已经迫不及待要看后面的了昨天给金鱼看了里面的居里夫人,还有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都是我给她讲过的人物),今天给她看海伦·凯勒,给她讲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发生在海伦身上的事情,小姑娘肯定要开心坏了,当然,我也很高兴!

而且,通过这部纪录片,小鱼在海伦凯勒之后第二个偶像也诞生了,马丁路德金,一个同样让我感动的人物!

推荐大家都去看看。

 10 ) 生于20世纪的他们,依然可为当代青年的奋斗方向做个榜样!

BBC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

从未想过有一天,当问起小朋友长大后的理想时,答案里会有:网红、主播这些词。

对此,我们是不是该思考:当下网络上的某些“爆红”现象,对年幼的孩子甚至判别能力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会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大行其道的粉丝和爱豆(偶像)现象,又会不会对新生代的孩子们造成些许误导?

BBC出了部纪录片《Icons》,翻译为“偶像”,后转译为:《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该纪录片共8集,将100年内科学、体育、艺术、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传奇人物集结在一起,搬上了荧幕。

这部片子或许可以为以上疑问带来思考。

BBC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

顶尖科学家:屠呦呦、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屠呦呦——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却是“三无”科学家?

通过蚊子叮咬所传播的疟疾病毒曾让约3亿人失去生命。

与天花病毒不相上下,这种致命的疾病威胁着全球一半人口的生命。

1967年,在最高领导人的指示下“523项目”(以治疗疟疾为目标)正式启动,屠呦呦即其中一员。

在测试了200种化合物均无成果的情况下,屠呦呦仍然没有放弃。

在翻遍中医古籍后,她终于找到了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她选择了中医传统的低温萃取方法提取青蒿素。

虽然经过实验,疟疾病毒确实被消除,但能否运用于人体,则成为下一个瓶颈。

面对这种看似无解的情况,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

皇天不负有心人,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1999年,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物清单,并开始大规模投入生产。

自此全球因疟疾死亡的人数直线下降,更有不少国家彻底免受疟疾的威胁。

然而,作为一个“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院士头衔),屠呦呦在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世界级的成功。

以上的奋斗历程在40年后,才被众人所知。

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获诺奖零的突破。

玛丽·居里——第一位两次登上诺贝尔领奖台的女性,“私生活”却曾饱受争议?

由于波兰的大学拒不录取女性,她不得不辗转多地求学,最终就读索邦大学,并在此期间与皮埃尔·居里坠入爱河。

二人研究领域同为物理学,发现了钋与镭两种新元素,并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发现镭元素有剧毒的同时,居里夫人又发现镭元素能抗击癌细胞,一种全新的癌症治疗方式——“放射性治疗”自此出现。

夫妻二人琴瑟和鸣,但可惜造化弄人。

1906年,皮埃尔·居里因车祸去世。

1911年,居里夫人再次坠入爱河,然而对方已婚。

一时间,流言肆虐。

居里夫人不仅被巴黎社会所抛弃,并且被相关委员会拒授诺奖。

而后,一战爆发。

1914年,居里夫人只身奔赴前线。

当时军队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无法准确去除受伤士兵身体的弹片。

1918年,居里夫人组装了移动式X光机,这种被称为“小居里”的仪器,拯救了约90万人的生命,各大医院的“放射科”也由此出现。

1934年,居里夫人由于长期爆露于放射性物质中患白血病去世。

直到1995年,法国政府才给予这位因“私生活”饱受争议的女性科学家应有的肯定,将其遗体移至先贤祠,这也是法国第一位享此国葬待遇的女性。

“人权的典型象征”:终生致力于为平等而奋斗埃米琳·潘克赫斯特——20世纪英国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政治家。

她从14岁便开始为争取女性权利而奋斗。

20世纪初,她掀起了一场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妇女运动,并且为之后贯穿20世纪的各种游行示威活动提供了样板。

在那个妇女不得当众演讲的年代,潘克赫斯特破除惯例,公开演讲,提倡“男人和女人要一同推动历史前进”。

在一战之前,她毅然决定率领妇女联盟,组织妇女公开游行抗议。

在面对英国政府的武力镇压也从未妥协。

尽管有些许人并不认同她的激进行为,甚至她也曾遭受到各种恶毒的攻击,但正是由于她的果断、坚决与智慧,最终争取到了妇女投票权,取得了女权运动史上伟大的进步。

无论是为妇女争取投票权的潘克赫斯特、以非暴力抵抗理论为印度谋求独立的甘地、为残疾人争取权利的海伦·凯勒、还是结束了美国种族隔离制度的马丁·路德·金,他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冲破艰难险阻的故事。

终生致力于为平等而奋斗。

演艺明星——以重塑自我来影响世界查理·卓别林,他所塑造的流浪汉形象为全世界所熟知。

作为一名杂耍表演出身的演员,他无疑是幸运的,得以登上电影界的巅峰。

但是,成名后他从未忘记初心。

他的每一次荧幕演出都是为无数普通人发声,特别是那些尊严受到践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

演而优则导,在1918年-1936年间,他拍摄了14部电影,以喜剧的手法讨论当下的社会状况,试图利用自己的作品打破社会界限,进而将光芒照进生活最黑暗处。

玛丽莲·梦露,一位因卷入政治事件而显得犹为神秘的女星。

魅力、美丽、性感均是她的代名词。

她是花瓶,却是一个极有思想的花瓶。

年少成名的她,在1952年遇到了演艺事业最大的危机——“裸体照片挂历事件”。

她拒绝了经纪公司所提出的“否认到底”的公关策略,选择召开记者发布会,因祸得福成为“美国梦”的代表。

以《绅士喜爱金发女郎》与《如何嫁给百万富翁》两部电影,登上演绎事业的高峰。

而她的成名,在于她所塑造的每一个形象都表明了“50年代主流女性形象的虚假”“完美的女人是不存在”的事实。

她利用自己的形象,对抗了男性主导下的好莱坞产业。

“女性、权力、控制、选择”等元素在她身上得到了绝妙的融合。

整部纪录片的优秀之处在于,对各个领域里的杰出人物,并非仅仅做教科书般的还原。

而是选择在呈现他们的传奇之处时,也展现了他们平凡坎坷的一生:他们是科学家、社会活动家、领袖,也有着“移民”、“犹太难民”、“中国妇女”等普通人的标签。

《面孔》中的每一位,都不止一面,但他们所共同拥有的是知性的勇气、坚定的决心、打破固有规则的决绝。

他们所特有的意志和能力,将改变世界,这才是真正的ICONS——偶像。

虽然他们生于20世纪,可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某些当代青年人同样应该学习的光芒——奋斗路上的青春才真的是青春!

王仙女的第27篇影视推送,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布丁纪。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立即删除。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短评

个人最喜欢科学家和艺术家两个部分

9分钟前
  • 短发夏天
  • 还行

你忽略了一个最伟大的,篮球之神·乔丹!

11分钟前
  • LB宝
  • 很差

走马观花,弃了

16分钟前
  • henryu¥拉丝裤
  • 还行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Stand firm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20分钟前
  • 猫踏んじゃった
  • 力荐

属于BBC纪录片里面比较一般的吧,每集时间所限,并没有特别充分展现四个人物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观众没有get到为何是他们四个,而不是其他,这种感觉在科学家和运动员稍好一点,在活动家和领袖上尤其明显,四星

21分钟前
  • 和氏璧
  • 推荐

只能作为入门级的科普,一个人平均下来也就十分钟

24分钟前
  • 7
  • 推荐

想去了解计算机之父图灵,四个科学家里面,他是最传奇的,拯救了无数人,当之无愧的二战超级英雄,而结局竟然……

27分钟前
  • 公子燕婉
  • 力荐

一直认为纪录片是最棒的电影。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内心的激动。尤其是屠呦呦出现的那一刻,泪目,BBC难得有中国人,有汉语的出现。 而其他的所有伟人们,他们确实是那个时代最闪耀的星星!

30分钟前
  • FBI WARNING
  • 力荐

最后一集的辩论非常精彩!图灵的辩论者的发言词字斟句酌,充满诗意,打动人心!值得开阔视野哦

32分钟前
  • Chloris
  • 力荐

英国版感动中国

36分钟前
  • 一豆
  • 还行

为了女性权利:居里夫人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 比利·简·金 弗吉尼亚·伍尔芙 珍·古道尔 格特鲁德 撒切尔

39分钟前
  • Gardens
  • 力荐

每个人都很优秀,只是优秀的背后讲述的故事太少,还不够生动😂

42分钟前
  • o
  • 还行

“伟大”1.感叹这些伟人的成就,科技的,艺术的,体育的政治的等等,期待21世纪伟人新篇章。2.讲述了7个板块共24位伟人。一科学家,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屠哟哟。二运动员,贝利,阿里,比利简,坦尼格雷。三社会活动家,潘克赫斯特,甘地,海伦凯勒,马丁路德金。四领袖,丘吉尔,罗斯福,撒切尔,曼德拉。五探险家,沙克尔顿,格特鲁德贝尔,阿姆斯特朗,珍妮古道尔。六演艺明星,卓别林,比利荷莉戴,梦露,大卫鲍威。七艺术家,毕加索,伍尔芙,希区柯克,沃霍尔。3.详见笔记内容。

45分钟前
  • 陳澤
  • 力荐

英美宣传片,可怕

50分钟前
  • 柳叶
  • 还行

中国疟疾研究组织不知道是谁发明了青蒿素,结果是外国人经过调查找到了屠呦呦,给她颁发了诺贝尔奖。很多人一边喊着中国没有诺贝尔奖,然而对那些科学研究背后的故事和科学家却一无所知。

55分钟前
  • owl
  • 力荐

看了第一集,讲的是居里夫人的经历,就如那个热评 所说的给五星,但不推荐。伟人的定义,每个人心里不同。而且这个纪录片讲的都是把伟人的经历介绍了一遍,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反正没有吸引到我,所以看第一集就不太想看了。

59分钟前
  • 貓与蜀葵
  • 推荐

BBC把屠呦呦和图灵,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放在一个等级而中国这边屠呦呦的流量还不及鹿晗这种国耻啊

1小时前
  • 一只仓鼠
  • 力荐

有点儿流

1小时前
  • yidou
  • 还行

一集4人物说得太浅显,英国民众观点也太主观。

1小时前
  • 等灯🍤
  • 还行

以前不了解Shackleton, Ali, 和BillieJeanKing,好励志(特别是Shackleton)!对女性话题的探讨也很深刻,Men were taught to be brave and women were taught to be perfect. 这些不一般的女性前辈挣脱了层层束缚重重桎梏,这样的变革也不过才发生了几十年而已。感恩。探险家一集刚好有讲尼尔·阿姆斯特朗!想读关于space war的书。马丁路德金那句话真好: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 唯一不喜欢Kathleen Turner,作为narrator自我意识太强。Lily Cole本来挺好,但candidate没有选V太令人失望了。

1小时前
  • 花岛仙藏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