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的故事其实都是在探索人类本身。
从《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可以看到关于外星人aliens的各种侧重方向——通过主角对外星人谜题的追求和探索,讨论一个人对于某件事的执迷程度,人们为自己的执迷可能愿意付出怎样深刻的代价;讨论生命/造物的神奇(我们对于自己太过熟悉了,所以探索和观察外星生命可能);讨论价值观,人们面对未知时的复杂情绪,陌生人与陌生人接触时善与恶的对抗和选择;通过外星入侵讨论对人类世界真实历史的反思;也可能是讨论时事,比如恐袭对社会和文明的破坏性;讨论全球性宏大叙事的同时聚焦小人物和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实问题;通过高级外星文明的杀伤力,讨论一切都可以在瞬间化为乌有的不安全感;通过具有拟态/模仿/“夺舍”功能的外星人入侵,讨论阴谋论,讨论人的内在本质;通过外星人社会形态的建构,讨论奉行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等等的不同意识形态,讨论浑噩度日还是追求个人表达,讨论种族隔离;从科学家视角讨论我们是否有必要联系遥远文明,以及相关的计算;讨论各种神奇形态的语言和不同物种或社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以及不同的语言如何影响思想然后形成不同的社会或文明;创作者们要去思考如何创造与众不同又让人熟悉的新型生物,通过某种新型生物如何投射人类自身;讨论压迫者与受害者的角色、视角互换;讨论为什么“当他停止追求证明自己是一个人时,他最像一个人”。
第2集《外太空》
第3集《怪物》《侏罗纪公园》——恐龙复现 对真实性和细节的把控《弗兰肯斯坦》——人类掌握科技之后盲目自大、违反自然规律的警醒《异形》——怪物片中的女性主角塑造,如何直面恐惧,怪物与人类共同的母性《生化危机》《怪形》——难以分清人类和混迹其中的外星人,疑神疑鬼和恐惧感笼罩着整个科考站灵感来源:漫画坐着幼年在厨房与妈妈的孪生姐妹说话,说了很久才意识到那不是自己的妈妈。
真正可怕的是人内心的怪物,对身边朋友的怀疑。
《环太平洋》——造了25层楼高的机器人来杀死25层楼高的怪物;作者们制造怪物就是为了在结尾杀死它;《变形怪体》(1958)——黏糊糊向外涌的怪物;《哥斯拉》1950s——【辐射产生怪物】的始祖;《怪奇物语》2016—— 童年怀旧+各种恐怖集合;怪物设计,没有脸,像一切被阴影笼罩的事物,非常高。
“弗兰肯斯坦的剧集版”?
第4集《黑暗世界》
第5集《人工智能》
这部纪录片信息量实在太大,每一次对话都值得仔细体会。
作为科幻迷,二刷的时候拉了影单和书单,慢慢的补完。
最后一集花了很大篇幅讲神秘博士,人总会离开,但生活还要继续。
科幻之外,总要面对真实的生活。
01.外星生命电影:《第三类接触》1977《怪人》1951《降临》2016《独立日》1996《阴阳魔界》1962《魔茧》1985《侏罗纪公园》《世界大战》1953《世界大战》2005 斯皮尔伯格《神秘科学影院三千》《来自外太空的它》《地球大战不明飞行物》《天外魔花》1956《人体异形》1978《超时空接触》1997《索拉里斯星》2002《星际迷航》1966-1969《童年的终结》2015《阿凡达》2009《怪奇物语》《异形》1979《异形大战铁血战士》《异形4:浴火重生》1997《异星兄弟》1984《异形帝国》1988《第九区》2009《ET》1982书:《双面好莱坞科学科幻大不同》(台译)西德尼·珀喀维兹 《科技之美》安娜李·奈维茨《世界大战》HG威尔斯《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品是怎样炼成的》加里·K·沃尔夫《20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及低成本电影的重生》布莱尔·戴维斯《索拉里斯星》斯坦尼斯拉·莱姆《童年的终结》亚瑟·C·克拉克《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死灵之书》02.外太空电影:《2001太空漫游》1968《星球大战》《地心引力》2013《月球旅行记》1902《沙丘》《火星之旅》1918《月球上的女人》1929《登陆月球》1950《禁忌星球》1956《星际旅行》(即星际迷航)1966-1969《星际旅行》2009《飞侠哥顿》《椿十三郎》1962《战国英豪》1958《搜索者》1956《星球大战外传 侠盗一号》《异形》1979《九霄云外》1981《星河舰队》1997《意志的胜利》《异形》1986《沙丘》1984《阿凡达》2009《第五元素》 1997《银河护卫队》《火星救援》2015《阿波罗13号》1995书:《地球到月球》凡尔纳《月球上最早的人类》HG威尔斯《惊人的科幻》《异乡异客》罗伯特·海因莱因《地球上的绿色山丘》罗伯特·海因莱因《星际旅行》戴维·杰罗尔德《巴比伦五号》戴维·杰罗尔德《双面好莱坞科学科幻大不同》(台译)西德尼·珀喀维兹 《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品是怎样炼成的》加里·K·沃尔夫《星球大战如何占领宇宙》克里斯·泰勒《星河舰队》罗伯特·海因莱因《沙丘》《火星救援》安迪·威尔03.怪物电影:《侏罗纪公园》1993《科学怪人》《维克多·弗兰肯斯坦》2015《弗兰肯斯坦》1931《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994《弗兰肯斯坦》1910《科学怪人对地底怪兽》1965《变蝇人》1986《异形》1979《异形大战铁血战士》《我嫁给了外太空怪物》1958《黑湖妖谭》1954《金刚》1933《绝地五十尺女巨人》1958《异形》1986《异形3》1992《异形4 浴火重生》1997《生化危机》2002《生化危机》电子游戏1996《生化危机2 启示录》2004《生化危机3 灭绝》2007《生化危机4 战神再生》2010《生化危机5 惩罚》2012《生化危机6 终章》2016《星球大战IV 绝地归来》1983《怪奇物语》2016-2017《宿主》2006《怪形》1982《环太平洋》2013《幽浮魔点》1958《杀人鼩》1959《机械怪兽》1953《毒蜥蜴》1959《开端或结尾》1957《巨爪》1957《哥斯拉》1954《哥斯拉》2014《全体怪兽大进击》1969《机械哥斯拉的逆袭》1975《哥斯拉》1998《伴我同行》1986《外星人》1982《第三类接触》1977《七宝奇谋》1985《凶火》1984《闪灵》1980《吵闹鬼》1982《ET》1982《变形博士》1980《人体异形》1978书:《好莱坞科幻电影、科学与世界末日》西德尼·珀喀维兹 《恐龙是怎样炼成的》《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罗米修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好莱坞与低预算电影的重生》布莱尔·戴维斯《神秘科学影院3000》《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品是怎样炼成的》加里·K·沃尔夫《有谁去那里》约翰·W·坎贝尔《惊骇科幻小说》《帝国的逻辑》《马路必须转动起来》《死亡之手》《我印象中的哥斯拉怪兽之王的五十年史》威廉·茨茨伊04.黑暗未来影片《我是传奇》2007《最后一个男人》1964《最后一个人》1971《后天》2004《奇幻核子战》1964《世界末日》1998《十二猴子》1995《雪国列车》2013《人猿星球》1968《猩球征服》1972《决战猩球》1973《猩球崛起2 黎明之战》2014《猩球崛起3 终极之战》2017《艾利之书》2010《终结者3 机器的崛起》《超世纪谍杀案》1973《人类之子》2006《饥饿游戏》2012《1984》1984《平克·弗洛伊德 迷墙》1982《发条橙》1971《妙想天开》1985《分歧者》2013《太空堡垒卡拉狄加》《饥饿游戏3 嘲笑鸟(上)》2014《饥饿游戏3 嘲笑鸟(下)》2015《盗梦空间》2010《移魂都市》1998《极度空间》1988《全面回忆》1990《高堡奇人》2015-2018《惊魂下一秒》2007《少数派报告》2002《盲区行者》2006《银翼杀手》1982《黑客帝国》1999《蝙蝠侠 黑暗骑士》2008《蝙蝠侠 黑暗骑士崛起》《明日边缘》2014《终结者》1984《V字仇杀队》2005《机械战警》1987《行尸走肉》2015-2018《疯狂的麦克斯2 公路勇士》1981《疯狂的麦克斯》1975《疯狂的麦克斯 狂暴之路》2015《迷离境界》1959-1964《阴阳魔界》《侍女的故事》2017《活死人之夜》1968《活死人黎明》2004《僵尸世界战》2014《惊变28天》2002《僵尸肖恩》2004《丧尸》1979《僵尸之地》2009书《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尽在阴阳魔界》马克·道奇亚克《我是传奇》李察·麦森《最后一个男人》文森特·普赖斯《散布、改编与记忆,人类如何躲过大灭绝》安娜李·纽威茨《人猿星球》皮埃尔·布尔《时间旅行简史》詹姆斯·格雷克《神秘科学影院三千》埃利奥特·卡伦《灾难生存守则》艾丽萨·威尔金森《1984》乔治·奥威尔《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品是怎样炼成的》加里·K·沃尔夫《饥饿游戏》《分歧者》《我们可以把记忆批发给你》菲利普·K·迪克《菲利普·K·迪克精选集》强纳森·列瑟《判官爵德》布伦丹·麦卡锡《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尽在迷离境界》马克·道奇亚克《侍女的故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行尸走肉》《活死人之夜》《僵尸世界战》麦克斯·布鲁克斯05.智能机器影片《终结者》1984《终结者2 审判日》1991《终结者3 机器的崛起》2003《终结者4 救世主》2009《终结者 创世纪》2015《2001太空漫游》1968《地球停转之日》1951《大都会》1927《迷失太空》1965-1968《禁忌星球》1956《我 机器人》2004《西部世界》1973《西部世界》2016《黑洞》1979《神秘博士》《星球大战》1977《星球大战外传 侠盗一号》2016《甜心先生》1996《太空站》1986《宇宙静悄悄》1972《霹雳五号》1986《大地惊雷》1969《巴克·罗杰斯在25世纪》1979-1981《机器人瓦力》2008《她》2013《太空堡垒卡拉狄加》1978-1979《太空堡垒卡拉狄加》2003-2009《星际旅行 下一代》(星际迷航)1987-1994《罗梭的万能工人》1935《普罗米修斯》2012《银翼杀手》1982《银翼杀手2049》2017书《菲利普·K·迪克精选集》强纳森·列瑟《怒月》罗伯特·海因莱因《巨人 福宾计划》《星际旅行》戴维·杰罗尔德《巴比伦五号》戴维·杰罗尔德《我 机器人》艾萨克·阿西莫夫《海伦》莱斯特·戴尔·雷伊《罗梭的万能工人》卡雷尔·恰佩克《机器人会梦到电子羊吗》菲利普·K·迪克06.时间旅行影片《回到未来》1985《时间简史》《星际穿越》2014《圣诞颂歌》1951《康州美国佬奇遇记》1949《回到未来II》1989《大力神在纽约》1970《终结者》1984《终结者2 审判日》1991《环形使者》2012《命运之门》2004《时间机器》1960《时间机器》2002《雷霆万钧》2005《前目的地》2014《比尔和泰德历险记》1989《土拨鼠之日》1993《神秘博士》1963-2018书《时间机器》H.G.威尔斯《苍穹微石》艾萨克·阿西莫夫《进入盛夏之门》《漫威科幻故事》《时间陷阱》《圣诞颂歌》查尔斯·狄更斯《康州美国佬奇遇记》马克·吐温《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品是怎样炼成的》加里·K·沃尔夫《星际旅行》戴维·杰罗尔德《巴比伦五号》戴维·杰罗尔德《环形使者》《时间旅行简史》詹姆斯·格雷克《莫洛博士岛》H.G.威尔斯《隐形人》H.G.威尔斯《雷霆万钧》雷·布莱伯利《你们这些僵尸》罗伯特·海因莱因
虽然小时候也看过一点科幻,但总体来说我成为科幻迷是18岁以后的事情。
这部片子的主体虽然是科幻电影,但科幻当然也是一种文学的存在。
事实上,现在也越来越清楚了,这是当代唯一合法的文学存在。
文学的第一母题是爱情,而科幻的第一母题是生存。
无疑,人类并没有离开地球前往太空冒险的理由,在现实中这仍然十分遥远。
正如片中提到的,人们与其说需要宇宙的浩瀚,毋宁说需要死亡的刺激。
当死亡已经成了活着的唯一理由,好莱坞成了死亡的梦工厂。
21世纪的新人类将如何在爱情肥皂剧和太空歌剧的旋转门中生存呢?
当现实越来越科幻,当科幻越来越现实,我们是不是也就逐渐告别科幻了。
当爱情本身已经成了一种科幻,人类还有科幻世界的勇气去面对吗?
看完《卡梅隆聊科幻小说故事》,你大概会明白为什么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很多,但在我国科幻一直是短板。
卡梅隆也是从小就对宇宙怀有好奇心,他12岁开始写科幻小说,14岁受《太空漫游2001》的影响开始拍片,虽然那时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从事电影事业。
而我们很多人的少年时代,低头学习的时间很多,仰望天空的时间很少。
当我们渐渐失去童心、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时候,我们可能无法创造出一个承载自己思考的未来世界
作者/枫火|| 詹姆斯·卡梅隆,世界最伟大的20位导演之一,是一个被影迷称之为“卡神”的男人。
最近一部卡梅隆导演亲自采访、执导的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在影迷圈内火到不行,豆瓣评分高达9.4。
这是卡梅隆的第四部纪录片,上一部纪录片还是2005年,他和团队驾驶高压潜水装置,进入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深潜记录,他在片中为影迷展示了深渊之下的海洋世界。
卡梅隆导演的作品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他每一次创作都非常令人着迷,《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也不例外。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卡梅隆化身采访者,和好莱坞著名的科幻电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雷德利·斯科特,演员佐伊·索尔达纳、基努·里维斯、威尔·史密斯,以及科幻电影编剧、配乐师、电影评论人等等关注科幻电影的人畅聊,深谈科幻电影创作的各自经历,深度剖析了科幻创作者头脑中的瑰丽幻想。
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卡梅隆是提问者,但众所周知,他同样也是一位科幻片大师级导演。
《阿凡达》《终结者》……提起他,这些必然是联想词汇。
卡梅隆的大多作品,往往一上映就引起巨大的轰动,多部电影都是影史上难得的经典。
迄今为止,他还保持着单个作品(《泰坦尼克号》)获奥斯卡获最多的记录,而他创作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上映迄今,依旧是电影史上最高票房的创造者(《泰坦尼克号》位居第二)。
他和科幻电影一直有解不开的渊源。
初级:未来科技的幻想卡梅隆和科幻题材真正的开始,正是《终结者》系列的第一部,这也是开启了卡梅隆对未来科技幻想的开始。
《终结者》系列的创作,是卡梅隆对未来科技的初级幻想。
整个《终结者》系列的故事时间跨度是45年,1984-2029这短短的45年,在他的设计中,人类社会已经处于机械科技和网络科技最发达的阶段。
《终结者》的世界中,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又绝望的地步:机器人将要完全占有和操控这个世界,人类即将灭绝。
卡梅隆也透露了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担忧——技术的进化是否会成为是人类灭绝的原因。
电影中,在天网控制的机械生命诞生——这是卡梅隆对计算机技术的高端进化的幻想。
半机械人终结者T800就是他对未来生命形式的设计。
电影拍摄的当时,计算机庞大而笨重,根本没有现在的ipad、iwatch等等小巧的设计,而且网络科技还处于萌芽时期的新闻组阶段,但当时的卡梅隆已经脑洞大开的完成了,他对未来互联网科技进化版的构造设计。
至今这个电影系列已经完成了5部电影的产出,前后更换了4位导演,9位编剧参与故事开发,11位制片人参与项目的创作,依然吸引着无数的影迷为其着迷。
进阶:对生命形式的探索卡梅隆的科幻电影中,角色依然非常丰富,可以涵盖机械人、外星生物、非生物、异形(非人形生物)等等,应有尽有。
他的电影角色总免不了对生命的形式和意义的探索。
《终结者》里卡梅隆完成了未来机械科技的初级探索。
两年后,他加入了《异形2》的创作,卡梅隆的创作受到了《异形2》的不小影响,非人形生物的开始进入他的创作视野,这为随后完成《深渊》中创作打下了基础。
在《深渊》这一影片中,外星生命开始进入他的创作。
从半机械人、机械人到非人形外星生物,卡梅隆的对生命形式的探索也更进一步。
由于《深渊》的主角并非是外星生物,所以对外星生物的描述在电影中并不多。
电影只用了十几分钟,来描述外星生物的船和生物形体。
电影中的外星生物是蝴蝶、水母和传统三角头大眼睛形象的综合体,他们了解人类语言,但是还没有自己的语言。
而《深渊》创作的当下,正直美苏争霸的末期,政治因素也影响了卡梅隆的创作,美军中尉、苏联特工、核弹头等元素的出现,让《深渊》在某种意义上有了政治色彩。
电影情节也是整个美国社会对美苏冷战态度的缩影,而电影中出现的外星生命也有了社会现实的深层次映射。
不过,从这部电影里不难看出,卡梅隆对人类外的生命种族一直抱有好感。
也许这也是后来他给《阿凡达》做Na'vi族的概念设计所考虑的问题。
巅峰:创造独立于现实的文明体系詹姆斯·卡梅隆是少有的特技设计出身的导演之一,视效制作成为他极其重要的手段,而且他也利用各种崭新的电影拍摄、制作手段,完成了科幻片制作的“工业革命”。
而卡梅隆的所有作品里,他最完美的成果,就是电影《阿凡达》。
他对科幻世界的创作力,在电影《阿凡达》中达到了高峰。
在《阿凡达》中,卡梅隆的想象世界又向未来推进116年,2145年的人类已经可以走进太空,完成星际旅途,并开始外星殖民的进程。
同时科技已经发展到,可以完成基因改造、客隆人培养、思维意识转移等多种生物技术。
电影中,退伍地球兵杰克·萨利正式接受了改造,前往潘多拉星球融入Na'vi族,经过一系列的危险、困难和考验,最终成为了Na'vi族的首领。
通过当时最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卡梅隆为影迷们展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星球——潘多拉,它已经进化出自己独有的生命和文明体系。
蓝色皮肤的Na'vi族有着独立的语言文字,有神圣信仰文化,部落图腾等等,这些设计都标志着,潘多拉上的Na'vi族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星际智慧种族(也独立于现实)。
而《阿凡达》中最迷人的是潘多拉的风景,各种不同形态的、发着光的植物,声势浩大的瀑布奔流而下,还有色彩艳丽的飞龙等动物,电影的3D效果也在当时堪称一流。
卡梅隆在电影中畅想人类未来科技的发展,创造中外星世界潘多拉,并完成了一个文化体系的构建。
他用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的创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现在,8年过去了,电影界依然无人能及卡梅隆的这一创造。
“卡神”正如同卡梅隆曾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说的“I am the king of world”这句话一样,他的电影都是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细数卡梅隆执导的11部电影作品,其中有7部作品是科幻题材。
另外,他同时担任监制、制片人的科幻作品还有更多。
对于科幻题材的创作,他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一片中是,这样讲述的:“宇宙符合我们的一切幻想,它是巨大的位置空间,我们可以在上面投射,我们的幻想、理念、社会学,可以借此机会构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或者我们一个把它视作一个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太空科幻电影一方面可以拍的很硬科幻,比如《2001太空漫游》。
另一方面,宇宙更像是一个完全无拘无束的唤醒。
”这也许就是《阿凡达》、《终结者》、《深渊》等等,卡梅隆幻想的科幻世界,被创造出来的原动力。
————END
1外星人形象设计——情感投射ET——老人额头异形——阴茎造型,同时具有男女性别特征(破坏观众伦常感受)2外太空作为创作基点 伦理,社会,文化,哲学投射科幻世界建构——创作特定语言吕克•贝松《第五元素》小词典 《阿凡达》植物纳威语英语介绍不用在影片中提及复杂设定,本身已加强现实感(给影片润色)科幻冒险 给科学探索以精神引领3电影院——安全处境中的想象恐怖片——科幻片 宗教神学——20世纪的科学发展斯皮尔伯格——十二岁儿童视角电影中的隐喻《侏罗纪公园》男主直升机座位上两个母带——“Life finds a way”《异形》《生化危机》母性形象的代入《怪形》人类——外星人 无从分辨的恐惧孩童视角——引发孩提时期恐惧,着眼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渡期(对世界认知)4科幻作品——重塑认知视角后末世世界——反乌托邦——建构现实规则5关注机器人失控瞬间(戏剧冲突)友好机器人——浪漫人类情感投射人与机器(复制人)区别——同理心6史蒂芬霍金to斯皮尔伯格:“可以去未来,不可回过去”《回到未来》所使用的优秀媒介——逐渐消失的照片
这是我首次花一天时间看完一部六集纪录片,but it is worth the time.正如名称《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这是关于卡梅隆对 sci-fi 以及它所引起的思考,所以如果你只爱“涕泗横流”的 love story, you can step away, bye-bye.
卡梅隆的这部纪录片以访谈的形式,邀请了一众大师级同行(包括我最喜爱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面对面地讨论。
既然是科幻故事,干货自然要充分。
卡梅隆的素材贯穿20世纪初至今,他寻找了大量最具代表性的科幻作品(从书籍、电影到剧集)进行剖析。
不难发现,它们中的一些(或很多)都是你我看过的电影,但他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或拍摄参与者的视角看电影。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思考,思考;seek and find. 在他们眼里,科幻故事远不止荧幕上或文字中那么简单,而可以包含历史,现在和未来。
它们“和人类的历史关系和现实意义”是比其本身更值得探究的话题。
而在现在看来,这也是优秀的科幻故事和平庸的故事最大的差别。
科幻电影之所以有无穷的题材,是因为想象力是无穷的。
所谓“大师”,当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时,不难发现,他们的思维其实很容易理解;但不同之处在于,为什么他们想得到这些?!
不管他们的思维我理解或吸取了多少,至少在未来,我可能会用一种不一样的视角和想法来看科幻故事。
在六集中,个人感受最深的是第四集。
“最可怕的是,你正处于黑暗的未来中,自己却浑然不知”。
Anyway,《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顶级纪录片。
豆瓣9.4,一次与大神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沉寂多年的卡神,终于重出江湖了。
虽然那部拍了九年的《阿凡达》续集依旧在无限期跳票,但是卡神却带着他的另一部神剧登场了。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制片、詹姆斯·卡梅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主演的纪录片,豆瓣评分目前已经爆到了9.4,评论里也尽是对大神的各种膜拜。
剧中詹姆斯·卡梅隆作为嘉宾,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乔治·卢卡斯、吉尔莫·德尔·托罗、克里斯托弗·诺兰、阿诺德·施瓦辛格进行了面对面对谈。
谈科幻存在的意义和起源,聊人类与科幻作品之间的历史关系以及现实意义。
同时影片更邀请了业内诸多影星、作家、导演、设计者等等,帮助重塑一个新的“科幻”的设定。
威尔·史密斯、基努·里维斯、吕克·贝松、佐伊·萨尔达纳等均有出镜。
该剧目前已于2018年4月30日上线AMC,一共6集,目前中文资源出了4集。
“宇宙中有什么?
”“世界将会如何终结?
”“我们的科技会毁灭我们吗?
”影片一开场,就抛出了这三个史诗级的灭霸问题,震慑住了大脑门。
相对比其它类型的电影,科幻电影更专注于一种发问,它不断地探求着银幕之内的想象深度,通过银幕将自己的对人类的极限进行探索。
科幻片拍的仅仅是虚构出来的景象吗?
如果你还这样认为,就该让卡梅隆给你补补课了。
01 科幻电影的关注点从来都不是“科幻”在斯皮尔伯格的认知中,最好的科幻作品,它的作用不是创造多么宏大的世界观和想象力,而是通过镜头来传递一种价值观,善不会滋生恶,善会孕育更伟大的善。
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他关注的重点从来都不是外星人,而是生命和人性。
《侏罗纪公园》是,《E.T.》是,《世界大战》是,《第三类接触》更是。
大概六、七岁时,小斯皮尔伯格第一次在父亲制作的简陋望远镜下,观看到了土星、冥王星……那时候他的第一想法就是,“如果我有机会拍一部外星人电影,我希望那些家伙是为了和平而来。
”于是1977年《第三类接触》出来了。
最开始电影的名字叫做《仰望天空》,他的名字出处其实是1951年《怪人》。
“能听到我声音的人,告诉世人,把这些告诉所有人,无论他们在哪儿。
要记得‘仰望天空’。
”电影里,男主角弗朗索瓦·特吕弗作为一名失败的丈夫、父亲,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但他却敢于放弃一切只为探寻其他星球上存有生命。
这就引出来一个问题,我们会为了跟外星人交流沟通,做到哪种地步?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人,愿意听从并追寻他们内心的声音。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个,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是一个……在斯皮尔伯格对外星人的描绘中,从来不会将它们变成吸干人类的血或者变成吃人的怪兽。
电影所展现的永远都是宇宙中最美好的一面,人类永远是充满敬畏地远离它们。
所以,斯皮尔伯格也被笑称为“外星人入侵的先锋”。
因为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潜意识地告诉人们放松对外星人的警惕。
在《第三类接触》中,有一幕是小卡尔看到外星人到来的反应,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孩子眼里的惊讶、兴奋和喜欢。
那是因为斯皮尔伯格当时让在场的电影人员全都穿上了各种玩偶服饰,有兔子服饰、有老鼠服饰……只有斯皮尔伯格懂得,如何让尊敬和喜爱同时出现在一张脸上。
《E.T》被作为是《第三类接触》延续。
斯皮尔伯格:当《第三类接触》里的小外星人走出母舰,向男主角作出“柯达伊”手势时,我突然在想,要是外星人没回飞船呢?
要是它留下来了?
或者单纯迷路了,孤零零地被困在了地球上呢?
所以,《E.T》又被拍出来了。
02 科幻的背后,是作者的愤怒外星侵略的灾难片之所以激动人心,是因为我们可以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间接体会着我们对灭绝的恐惧。
很多作者和导演都把科幻镜头里所构筑出来的“科幻世界”,当做是现实世纪的映射。
把现实世界无法痛诉出来的问题、自己的困惑、文明的困惑,附加在虚拟的世界里。
所以,在科幻世界里,它会面临与我们同样的问题。
“这类型的科幻片,它对准的是人性最黑暗一面的隐喻,外星人侵略地球,实际上是人类自己在摧毁自己的星球。
”——威尔史密斯
H.G.威尔斯,二十世纪初的一个英国作家。
他最擅长的就是用科幻小说去探险,他在作品中最常体现的就是人类与人类自己的对抗。
《世界大战》作为外星人侵略电影之父,它第一次在银幕上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如何被侵犯,被殖民。
当一个拥有更高级技术和文明的社会,决定要占领另一个文明时?
那会发生什么?
威尔斯第一次用一种换位思考,将这种发问抛向人类。
“当发生在你身上上,你是什么感觉?
”那个时候,英国正在对印度做着同样的事情,并且全世界都曾做过同样的事儿。
这种换位思考,之后也被他被用作纳粹主义和一触即发的一战当中。
20世纪50年代,外星人的原子武器被代表了一种核武器的使用。
然后就是《世界大战》,里面又营造出一种“911灾难事件”的恐怖感,在时刻提醒着人们。
同时,作为《世界大战》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也在电影中加入了自己的“家庭”诉求。
斯皮尔伯格:“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丝毫不关系自己孩子的单亲父亲,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情况(《世界大战》)让他必须去关心自己的孩子甚至超过自己。
”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男主角雷,在平时极其缺乏责任感,但在外星人军队大举侵犯之际,他拉着女儿拼命逃难,展现出一个父亲的本能。
它把一部灾难片,拍成了家庭题材,让所有人不得不团结起来,去对抗这种恐怖。
1956年《天外魔花》用一种更加隐秘、破坏的方式,讲述了一种隐形的恐惧。
地球上的人类逐渐被外星人悄无声息地所取代,他们在豆荚中复制人体,成为新版本。
但他们却不是完整的人类,他们身上缺乏人类所特有的人性闪光点。
这部电影当时也产生了极大的争议,被理解为是共产主义的隐性威胁。
即每个人都必须拥有一模一样的意识形态。
用当时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病态统一”。
2009年《第九区》采用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外星人来到地球寻求庇护,却被地球人当做试验品、难民的故事。
男主角本身作为排斥外星人一族,大搞歧视主义。
但在一次意外之后他被迫成为了外星人,不仅被人们扔到了难民营,还成为了政府的试验品。
导演极尽所能地在电影中呈现出一种“文明被驱逐”的感觉。
在电影中,流落到地球上的外星人,他们的飞船被滞留在约翰内斯堡(南非)的上空,那里曾有种族隔离的历史。
拍摄地点都是约翰内斯堡当地居民的真实住所,那些南非居民都是被转移到的约翰内斯堡,和电影里的外星人一模一样。
在拍摄中,当地的仇外情绪达到顶峰,南非本地人将逃离出家乡的津巴布韦的难民套上轮胎,活活烧死,只因为他们抢了南非人自己的工作。
“我们笔下的这个世界,幻想出来的这个世界,正在真实发生。
”
在《阿凡达》当中,人类变成了入侵者、殖民者、奸淫者以及掠夺、毁灭的物种。
它映射的就是一种人类数百年来的一种行为。
在当前的政治或文化背景当中,人们因某事而产生愤怒,他们各自把失望的东西通过科幻展现出来。
科幻,成为谈论这些边缘事件的有力手段。
我们借助外星人来表达我们对未知的恐惧,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借助外星人来勾勒我们的梦想,希望与渴望,以及我们对自身的期待。
科幻电影,它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真实世界,但这个“真实”世界却让人细思极恐。
-FIN -今日互动你最爱的一部科幻片是什么?为什么?
我们将选择最走心的留言发6.6红包
查看往期内容我曾高考过,想到就……
穿着婚纱做映后交流,黄璐才是最独特的新娘
政治丑闻、同性恋情,BBC再献高分三集片▼看看其他哆啦A梦丨爱你西蒙男人要自爱丨麒麟之舌德黑兰的禁忌丨东方华尔街阿德尔曼夫妇丨负重前行|星球大战外传
monsters,outer space,略显无聊。
但alien life,dark future,就显得趣味盎然,而intelligent,timetravel则更进一步,有了几分哲学意味。
其实很多话题都已经是老生常谈,再说什么启迪震撼,有些言过其实。
但若说是以主题为引的科幻小说,电影大杂烩,却又有些低估了。
大神之间的对话,几十年的科幻发展,他没有说的太清楚,却拍的很好看,这足够了。
E1 Aliens异族接触,从形象设计(ET)到交流方式(降临)到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射(殖民 -> 世界大战 -> 冷战 -> 911恐袭 -> 难民)。
戴维·锡德在《科幻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异族入侵反映的是我们对现实的恐惧(以及希望)。
如果我没记错,降临/你一生的故事是第一次严肃地处理异族接触时语言的翻译问题,并且引入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不仅塑造概念/观念,也塑造我们与世界的交互方式。
讲到电影ET的一些花絮,ET的形象设计参考了大萧条时期的老人,以及爱因斯坦(因为要表现出“伤感的睿智与亲切”),当时没有现在的CGI和动作捕捉技术,ET的手指动作是由演员Caprice Rothe戴上模型完成的,最后与男孩拥抱时也是由她拥抱的,那个独特的手指的抚动是Rothe母亲的习惯动作,拍摄时,在现场目睹的Rothe妹妹泣不成声。
E2 Outer Space卡梅隆称赞星球大战是新神话Neo Myth,卢卡斯笑笑说是太空歌剧(最早也是贬义词),甚至是kind of肥皂剧,其实还是约翰福特影响下的太空西部片,是拍给12岁男孩看的,卡梅隆马上圆回来“我们都有过12岁”。
卢卡斯鸡汤到底关键是think out of the box,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吕克贝松说科幻是想象力的润滑油,太空是一块给想象力驰骋的最大的画布,第五元素中的外星语只有他和米拉会说。
当然不能不提Star Trek,如果说星战是为科幻流行化注入强心剂,那星际迷航就是对社会文化的映射和反思,比如种族融合和对外战略。
近年的电影中,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的“新”现实主义看起来比较影响力。
卢卡斯甚至宣称没有电影创造的fun of adventure,就不会推动人类真的想去太空旅行。
PS,跨题材科幻作品露脸最多的,导演中应该是斯皮尔伯格和雷德利斯科特,演员中应该是威尔史密斯和佐伊索尔达娜。
PS2,凯尔杜拉在2001太空漫游的50周年之际出来了。
E3 Monsters1. 弗兰肯斯坦的原型意义,玛丽雪莱的这个形象有两个非常深远的影响,创造(be God)和怪物(monster),由于引入了电气技术,被很多评论者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开篇(有个八卦是1910年的电影版中用的不是电而是化学反应,因为爱迪生觉得丑化电力),无怪乎在《异形:契约》中雷德利斯科特要让法鲨扮演的生化人大卫吟诵雪莱的诗句。
2. 这期的对谈嘉宾是德尔托罗,但只说了环太平洋,没说到水形物语和潘神迷宫(其实这两部才是反类型的怪物片)。
对谈的洞见是谈论哥斯拉的原型,由被原子弹轰炸后的日本,说到怪兽本质上反映了时代精神(是时代的肉身),人们创造了他们所不能控制的,这其实就是人类二十世纪的经验不是吗。
有个小八卦是哥斯拉的名字来自于日语猩猩和鲸鱼的联合,据说是东宝某个“体型超重”员工的外号(好惨)。
3. 很大篇幅讲了我很喜欢的B级片The Thing,这个故事出自约翰·W·坎贝尔基于小时候把母亲的孪生姊妹认错成自己妈的经历,无法区分熟人和“闯入者”。
这里的怪物有点拉康大他者的意思,是无法建立人性联结的对象,which潜伏于我们中间,这种“我们之间出了个非人”的恐惧,其实指向恐惧对定义我们是谁的作用,所以斯皮尔伯格最后坏坏地说,恐惧激发想象力。
PS,这集有阿西莫夫的录像。
PS2,异形里韦弗塑造的女英雄形象影响了生化危机的米拉,我想也影响了同为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系列吧。
PS3,恐龙是最佳的怪兽,因为真实存在过,侏罗纪公园中,伶盗龙进厨房的场景本来斯皮尔伯格想拍出爬行类动物吐舌头的效果,经咨询专家,恐龙不是冷血动物,所以改拍为在玻璃窗上吐气(我觉得更吓人)。
E4 Dark Futures这集其实有两个主题,世界末日(包括僵尸/疯狂麦克斯等)以及反乌托邦。
威尔史密斯讲了我是传奇的结尾修改,因为novel和cinema不同,视觉化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类型的转变。
卡梅隆与德尔托罗侃侃而谈科幻反映了我们的焦虑angst,梦想与恐惧。
关于未来的科幻总是让我们重新审视现实。
菲利普K迪克大佬录像出镜,他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大串烧(很燃),他作品中主角总是焦灼于真实与虚假,这种思路也影响了黑客帝国,红蓝药丸的选择,而伟大的科幻作品总是有容纳复杂性的空间。
这里有个关于电影的严肃评论,黑客帝国中的“子弹时间”拍摄技术,强化了Matrix的反真实性/虚假性,因而是与电影的主题相合的。
保罗·范霍文让《机械战警》的主角在水上行走,隐喻大公司统治时代感伤的耶稣。
对谈诺兰说TDK系列的反乌托邦性,英雄的存在,顺到Mad Max的反英雄与女英雄,最后的女性在末日重塑自己的意识形态,再说到伟大的电视剧阴阳魔界Twilight Zone(啊今年我一定要看)。
较多篇幅给了近年大热的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阿特伍德录像出镜,解释灵感来自纳粹),行尸走肉和饥饿游戏。
但没有更具原创性的黑镜系列剧。
E5 Intelligent Machines科幻作品中机器人/人工智能主要有两个面向,一个是失控的觉醒,卡梅隆上来与施瓦辛格对谈终结者系列就在于此,州长说几十年前我们拍的叫科幻现在一看哇就是科学嘛,卡梅隆说是的,能感到转变(人工智能vs人类)即将到来,就像下雨前感到要下雨一样。
其中说到对终结者系列的严肃评论:用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以2里面的液态机器人T-1000为象征),讲了一个技术摧毁的未来。
把先驱追认到了2001太空漫游,当时(1968年)甚至没有个人“电脑”,只有那种柜式大型计算机,就设计出了iPad的原型,50年前啊!
八卦1. iPod的名字取材于这部电影的台词,2. 卡梅隆和斯皮尔伯格甜蜜地回忆起初看这部电影的震撼,一个去影院看了18遍,一个沉浸在宗教狂喜中。
3. HAL最后唱的Daisy正是当时IBM初代机语音合成的第一首歌,因为想有“历史真实性”。
机器人Robot一词来自捷克舞台剧《罗索的万能工人》,“Robota”便指工人一词,其贬义就意味着奴隶,所以这当中还有一个视角转换后的智能意识觉醒问题,这点从I Robot,到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西部世界都有涉及。
另一个面向是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下的阳光面,乐观派卢卡斯战对,星战的机器人都太可爱了,后面还有Wall-E这种名机器实萌宠的形象。
然而话锋/画风一转,说到创造人工智能,雷德利斯科特满脸的皱纹都是经验,“不要设计情感”,银翼杀手隆重登场,最后名场面的独白居然是演员鲁特格尔现场加的台词。
人机情感还易于融合类型片元素,最极致的就是2013版的Her,包含了对机器依赖的警示寓言,类似的还有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与塞隆人的纠葛,以及没提到的机械姬。
这两集有点视野的局限,没涉及日本动画电影中的AI主题。
不讲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不讲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不讲大型操控机器人高达/EVA,感觉是不完整的。
E6 Time Travel 考证了英语中的Time Travel始于H.G.Wells 1895年出版的时间机器(他的孙子于2002执导了同名电影)。
为什么时间旅行那么迷人?
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对谈时提出自由意志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在一部已经拍好的电影里?
是否是puppets of the timeline? 这就是终结者系列电影的核心:未来是否已经set?
当然在好莱坞的价值体系内,回答是否定的,所以有康纳划出的No Fate,但这也说明,时间旅行,或者穿越题材的热门,就在于其悖论/谜的属性。
当然现代物理学会告诉你,不存在时间流逝,霍金更是对斯皮尔伯格直言回到过去不可能,但是外祖父悖论仍是一个迷人/烧脑的原型(典型:回到未来三部曲),包括海因莱因天才戏笔的《你们这些回魂尸》/电影《前目的地》,这点还发展出了蝴蝶效应主题(最早并非电影《蝴蝶效应》,而是雷·布拉德伯里1952年出版的短篇科幻小说《雷霆万钧》),当然也有喜剧派系的《比尔和泰德历险记》(蠢萌的基努里维斯),其实还有英国那部FQ&A about Time Travel,另一方面,相对论下还有时间膨胀效应,或者双胞胎悖论,十分钟年华老去、星际穿越和三体里都展现过这种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荒诞感。
注意到时间旅行的scope,和达尔文以来人类更大的时间观也有关系,不然这个题材很有可能局限在历史穿越的窠臼里。
电影的硬核并非普及科学概念,而是讲述人的故事,所以很多作品关注what do you pay for time travel,比如星际穿越中的父女亲情(时间都去哪了的天文版),还有土拨鼠之日、Looper乃至《初始者》这类,这种代价,最终体现在你对每种可能性的责任。
人对现实的记忆,是时间旅行/穿越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大脑就是最强大的时间机器。
另一个更物理学的洞见是诺兰说的,你对空间的一切观看,都是在回顾时间本身。
PS,时空干涉主题下还有时空线索、黑洞频率、时空罪恶、恐怖游轮、彗星来的那夜等片。
PS2,很多篇幅讲了Doctor Who,有点遗憾没怎么看过,最新一任演员说,这部剧其实讲的是关于死亡。
肉身终有一死,归来已是他人。
感想:视野主要在英美影视作品,基本涵盖了流行主题,对时代意识形态和电影作品的影响较为敏感,但对科幻作品整体的发展历史缺乏梳理,可与戴维·锡德《科幻作品》对照阅看。
卡梅隆面对面对谈的嘉宾包括: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乔治卢卡斯、诺兰、德尔托罗、施瓦辛格。
算上卡梅隆自己,这个阵容确实集结了好莱坞科幻电影创作的大咖,能感受到他们的背景、经历以及思考。
对科幻电影进行了简单地科普和总结,系统性不是很强,并没有讨论得太深。不过可以看到很多小八卦和海量大咖对着镜头摆造型,还有很多老科幻电影的片段。
我现在一看见《头号玩家》和《怪奇物语》式的找梗游戏就想吐
实在是太无聊了,采访了一堆人每个人上来都讲几句假大空的话,快看破防了,世界还真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总结
乔治·卢卡斯电影《星球大战》上映时,有一位卡车司机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很不错,于是也开始拍电影,这个司机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讲道理 低于预期啥问题都谈了点,啥电影都涉及点,啥导演编剧演员作家都聊了点,但问题就在于,面很广,深度太浅其实随便单拎一部电影,一位导演,都够唠上一季了,但这么多内容却聚在一起,导致一种零碎感(好在功底摆在那里,虽繁却不是很杂)再一点,大伙的空话太多了,大家都带着身份来的,带着过往对彼此的崇拜来的,都要面子,也都给面子。所以,都没那么“抽丝剥茧”地进行对自己和问题的解剖,而更多地是沦为一种互相的吹捧(他们当然也值得吹捧,毕竟都是大神),不过这在我看来,就有失水准了回想了一下,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对于没有对社会、心理、人类、科幻、科学等形成系统的辩证认识的观众会很完美,但对现在的我来说,完整版谈话的深度或许才更值得我品味以上
还不错,主要是能看到很多幕后的八卦。
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非常感谢值得揣摩。只是,AMC加藏私货真让人讨厌。
实在浪费这么好的阵容了,完全没有深入探讨。印象最深的是「银翼杀手」经典段落竟然是演员本人要求加上去的,并且直接自己写的台词,这素养真的是叹为观止
剧集就不用说了,值得科幻迷反复观看乃至研究的!与此剧集配套的书籍已经被引进国内,我为此书做了仔细地校对——包括专业词语校正,部分翻译段落语义的调整,科幻作品、人名及影视译名的规范等等。文字内容应该比剧集更丰富!大概还有科幻书籍封面、科幻电影海报等配图。
除了阵容有任何精彩的地方吗?直接拍卡梅隆和每个嘉宾导演对谈半小时应该都比这好看的多
可以改名为“美国众神”……
宇宙与电影。
太想做好的心态,反而挤压到技法——大面积地使用采访、画面,切割到破碎的科普与主题拼凑,非主非助的访谈,鸡肋如是。
科幻界大佬的对谈合集 算是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行业剖析 新发现了几部感兴趣的题材片
无论是内容还是人物,都满足了我对这些电影的所有幻想
大牌, 但内容粗糙
哇
简直是科幻片爱好者的盛宴!第一集就全程高能,各种大咖助阵,从斯皮尔伯格老爷子到乔治卢卡斯,诺兰,以及个人最喜欢的科幻作者Ken Liu和Ted Chiang。探讨的不仅是电影,以及背后的立意和延伸。
看片指南 里面提到的百分之八十的影视剧都看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