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试药,简直在摸黑本行业,不得不来为临床试验正个名。
1. 报酬问题,一个晚上睡个觉,抽点血,第二天 三四千,对不起,金主爸爸(药企)并不傻,您的酬劳要是有个500就很高了。
2.临床试验开始之前是需要签署知情同意的,并且是需要医生亲自告知你参与本试验的具体收益和风险的,医生也会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有什么不良事件都是要记录的,严重不良事件都是要上报国家食品药监总局的,怎么会如影片中讲述的如此随意。
3.临床试验都是有试验方案的,里面都有入排标准的,不是你说你想来就来的,比如我要招健康人,你健不健康不是你说的,是要通过做检查的,像女主角那样隐藏肝移植手术病史,一查就知道了,查出来直接就不允许你试药了,因为什么啊,你万一试出个好歹,倒霉的是药企啊,人家好好一药,因为你隐瞒病史,最后还感染,影响我药的安全性评价,导致我不止要赔偿你金钱,很可能不能上市,那我前期砸的无数开发这个药的钱(目前就算是国内的,低的也有将近一亿了)不就泡汤了。
上班了,不说了,总之关于试药,影片中的不正规,简直在诋毁本行业。
#2017金馬影展重複疊加悲劇,反覆述說苦難與悲情,是否更能彰顯個人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答案在我,大概很明顯。
其實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個人可以各有解讀,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不在個人生命意義有無被表達,而是所有的苦難「竟然」都落在同一個人身上,要說這不是為了悲劇而悲劇,那也是過多巧合的不巧合,都太刻意。
我滿喜歡導演李睿珺上一部作品《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雖然那部也有類似問題,想說的東西很多:隔代教養、留守兒童、少數民族的漢化、草原沙漠化、都市化、宗教、天命等等,但有一條非常清晰而且可愛的主線,就是一對裕固族小兄弟走上尋家的路途,在這個過程中,兩人從矛盾到和解的關係轉化。
這次《路過未來》把故事發生的背景從河西走廊搬到深圳,不講老人小孩,改講年輕人,講製造業衰退、房價過高、職業試藥人、中年失業、打工者的困境、他鄉跟故鄉,講......真的,講太多了。
材料的取捨失當讓電影陷入一種難耐的沉悶與尷尬,你要說此片在模擬記錄片的真實,就有幾點說服不了我,首先是有些配角演員的演技讓人不敢領教,那不是素人的生澀,是故作生澀的造作;其次,女主朋友死於整容手術、親友認屍的那場戲,場景詭異簡陋得令人不敢置信。
而電影裡男女主角作為「深圳漂」他們眼中的深圳,2015年的深圳,又符號而單薄。
更別說,寂寞的城市,孤獨的男女,剛好是網路上長期交談的兩個人,剛好是試藥人跟給藥廠拉皮條的,剛好是同鄉。
社會寫實議題跟言情狗血的情節無法合理相容所產生的割裂感讓我很難受。
至於女主最後夢見的那匹白馬,我不知道對長期關注甘肅、裕固族的李睿珺來說,白馬的具體象徵意涵是什麼,在《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裡面,爺爺死後,小兄弟們也放生了爺爺的那匹白馬。
但是這個意象放在風格更為寫實灰冷的《路過未來》,對我來說有些滑稽,遠不如前作那樣和諧。
楊子姍挺好的,我喜歡她的臉,眉目那麼冷淡、倔強,演得很內斂;尹昉令人驚艷,找了照片看發現還是電影裡更有魅力。
2017.11.5
背井离乡,却又难以融入。
故乡回不去,城市无归属。
《路过未来》非常写实,敏锐洞察了当下社会情感焦虑、房价、整容等尖锐问题,直击当代年轻人的乡愁。
镜头语言隐忍克制,不贩卖苦难,甚至也不带倾向性去批判,而是展示小人物的拼搏与挣扎,仔细描摹了那些外来务工者容易被忽视的精神归属问题。
让人跟随着影片的叙事,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答案。
1.你是否也是城市里的异乡人?
耀婷父母们这样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转型之中失去了立足的资本。
早晚要回到家乡,也会发现由于在外打工多年,他们连农活都做不利索。
失去土地,失去务农技能后,故乡成了再也回不去、融入不了的地方。
而作为二代进城务工者,又如耀婷一样,为买一处安身立命的房子苦苦挣扎。
但几千块的薪水,对于高涨的房价而言,根本是杯水车薪,在城市安家何其艰难。
镜头里的工厂里蔓延着麻木的气息,没有生气的工人们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戴着防护口罩,机械地完成一个接一个动作,他们也想努力的融入这个城市。
如整容打工妹一样,吃烤串、去KTV唱歌、穿颜色鲜亮的衣服,想要通过整容改变命运,可总有各种问题扑面而来,让他们再次看到,自己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之中。
那些远离家乡,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很容易在电影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失落的故乡、难以安居的他乡,原本就是当代青年人共有的乡愁。
同样是异乡人,蜗居的城中村与深圳世界公园只有一墙之隔,一边是城市的美丽与繁华;而另一边则是平凡生活的破败与无力。
过着拧巴的日子,却不知道如何改变。
2.麻木世界的一抹暖色。
这部电影用白描的方式,去展现一种可贵但随风易逝的真实。
从主角工作的工厂,到路边的夜宵大排档,到繁华与破败并存的深圳,再到苍凉的甘肃农村,都毫无造作布景的痕迹,而是以全然真实的姿态,在大荧幕上原原本本的呈现,在钢筋水泥森林打拼的异乡人。
真正的底层生活,就是会有种种现实横亘在普通人的面前。
镜头扫过汗流浃背的男人,推车、搬砖、扛沙,对他们来说,力气就是挣下一顿饭的保证。
这些没有名字的人,有着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想象,可眼下却过着困顿的生活。
还好电影有着一丝暖意,耀婷遇到了新民,世事艰难碰撞出的真心和共鸣,患难见真情的相濡以沫。
两个无法在时代和时间上停靠的人,抱团取暖。
他们都有小小的梦想,都竭尽所能的付出,希望能在未来得到相应的收获。
而且,在深圳这座“世界工厂”,新民和耀婷遇到了很多好人。
有人愿意借给她钱,有人愿意让他晚交房租。
而这些人彼此之间,也有充足、鲜活的善意。
3.白马意象与一丝希望。
之前看过李睿珺导演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让人有些惊艳。
充满当代农村特征的鲜活画面,泥土味道仿佛要从屏幕中冲出一样。
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与当代强制执行的火葬激烈的碰撞,极具个人风格的诗意化处理。
像白鹤、白马等意象已经成了他的某种符号。
虽然《路过未来》的整体的风格更现实主义一些,把视线聚焦于外来务工者,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但依旧保留了白马、骆驼等意象。
梦到在荒凉的沙地上,长发的女人骑着白马。
这是影片里唯一非现实的表达,沉甸甸的现实,在梦想里做了最后的一次升华。
生活给了她债务、疾病、给她套上沉重的枷锁,也送爱人到她身边;在梦里她回到故乡,踏戈壁骑白马。
作为一个漂泊多年的异乡人,只有梦才是绝对自由的,在梦里一切都不再重要,疲惫不堪的灵魂将得到短暂的休憩,而梦醒了,还要继续和拼搏奋进,幸而有人比肩。
这些城市里随处可见的体力劳动者。
他们人数极多,散布在城郊的每一处工厂和每一处建筑工地,而反映他们生活的影视剧作品却少之又少。
在这个眼球经济盛行的年代里,他们成了失语的人群,成为城市夜色中昏暗疲乏的背景。
还好有着《路过未来》这种文艺片,去关注他们。
本片用长镜头记录,拍摄了这个时代里不被关注的角落,并保持思考的态度,去把这些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有着积极的意义。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我出生的地方为什么不是我家,我长大的地方为什么要赶我走啊。
我好好过着日子为什么要关心裁员,打工为什么还要听人说产能过剩啊。
生活这么操蛋,你累不累啊。
我捏着加了两块手续费的粉红火车票,手里提着印满了GucciLV的黑色编织包。
五十个小时的硬座怎么这么久啊,第三十八个小时的时候我就只想躺下。
窗外边的菜田在疯狂倒着带,我坐你旁边是不是就能看到它们在拼命往前。
药瓶晃倒了就把药也撒一地吧,其实我不太喜欢吃香辣牛肉面。
我在沙漠中的渔船里撒网,捕到了在雾中看到的远方是海角天涯。
城市森林里的一根钢铁枝桠,吊死了三年前买的情侣诺基亚。
消毒水柜子里为什么有雏菊在开花,大排档里的卖唱怎么还天天跑调啊。
我瞪着比夜里的星还亮的眼睛,可是你说的城市之光到底在哪儿闪烁啊。
你说就算踉跄挣扎也要亲自去看一眼未来啊,因为在梦里你齐肩长发还穿着白色婚纱。
扬起一把黄沙你踮着脚向天边看啊——看啊,那里有一匹白马。
这一次,李睿珺太想讲现实了,以至于失去了对人物的塑造力,主角和人物关系有些难让人喜欢上,但是也正如导演所愿,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出身就注定了的无力感。
我的感觉是,导演要集中全部气力去突出社会问题,反而弱化了人物感情。
其实我很想看到女主对父母、对妹妹、对朋友、对工友、对网友、对潜在恋人、对售楼男子,都表现出多一点点的温度和情绪。
是想说,她因为身体原因或生存压力,已经自顾不暇了吗,KTV里的崩溃来的太靠后了一点,仅那一哭很难成为“扎心”的高潮点。
之前的我,可能也会站在创作者的一边,说,为什么说扎心,为什么不能克制、平淡的表达呢?
如果这就是导演的风格的话。
可是现在我觉得,如果他不止满足于自我表达,而是要面对市场、面对不再对年轻导演多一分善意和宽容的观众时,就要拿出足够吸引人的作品来。
而这个时代,要让人记住,要么刺激感官,要么一剑戳心。
你到底是虐肉还是虐心。
可能,李导还是善良的,也有可能,太大牌的演员限制了他。
不恰当地做个对比 正好昨晚跟戛纳回来的两位导演聊天,M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俩的剧本存在的问题,在一个平淡无事的大环境下,你要怎么讲故事才能产生剧情上的波动。
永远不要因为太想涉及现实题材,而变成一则新闻,或一本小说。
怎么能吸引大家看两个小时,要清晰地勾勒出轮廓来,而不能一味追求淡淡的风格或感觉。
是枝裕和很多电影也来自于社会问题,为什么让人觉得除了展现问题,还有牢牢记住的点呢?
大概就在于,他展现的还是生活本身,即使是被遗弃的孩子们,还是一分一秒在生活着,而不是为了剧情发展而做某些特定的举动,外界和他人的刺激当然必要,但最重要的是看得到人物应对这些刺激的变化。
是枝裕和的电影里并不乏死亡,但是死亡会带给在世的人思考以及成长,在《路过未来》里,我不知道耀婷为什么必须要死,死了又能留下什么。
不喜欢本片剧照的调色 但是我还是愿意推荐朋友去看看《路过未来》,可能就像是是枝裕和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只要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下这个时代的思考、关注到自身之外的他人的存在的片子,都应当被鼓励。
中国让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是枝裕和:我想知道,当城市高速发展,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得到和失去,我对这一点非常感兴趣。
在日本曾经的经济高速发展期,那时候的人们每天都在抬头看着上面的生活,却失去了很多很多脚下的东西。
我在日本拍的电视纪录片题材,很大一部分都在探讨这种迷失——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抛弃了什么?
忽视了什么?
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答案。
去年戛纳放映后出来的评价并不是特别好,有些影评认为片子节奏拖沓社会议题堆砌等等问题不少。
导演也说国内正式上映前接到过很多诚挚建议重新剪辑下,但他还是觉得没关系,就这样来探讨问题也挺好。
所以去看点映前,我的心态也很平和。
看完,认真的觉得这是部很好的片子。
节奏确实比较缓慢,有几个场景切换的空镜停留时间不短,但生活不就恰恰如是,剥掉忙忙碌碌的表皮,余下的就是这样平淡缓慢的边边角角,所以并不觉得拖沓。
人物身上也确实交织了现代社会不少热点,但导演并没有所谓贪心的要去触碰这些热点,他只是呈现这样的几个人的状态及其背后蔓延的背景,那些点存在,但意义留白给了观众。
整条叙事线非常清楚明白的沿着女主耀婷展开,就这点而言,新民也只是一个分支。
全片的基调是复杂的,悲凉叠加着温暖,温暖无力的对抗着悲凉。
很多看完点映的观众说心里很难受。
片里大量意义留白的存在都有让人难受的力量,比如制造业下滑对工人的打击,比如房价高涨对平民的排斥,比如土地流转对农民的影响等等。
但最核心的,也是影片在宣传中一直强调的,莫过于故乡与他乡的关系。
与现代性同行的,或者也可以说是现代性必然表征的流动性,造成了故乡与他乡的空间,以及在两个空间之间漂泊的人,两头不着没有归宿的人。
KTV里耀婷喝醉流泪唱起《异乡人》的时候,我眼泪哗的就下来了。
瞬间也想起了去年看清华哥哥演唱会时,这首歌让身边朋友潸然泪下。
这搞得我分神关注起了KTV里这首歌不是用的李健原版,而是中国好声音版,不知道是否导演故意为之。
毕竟那些综艺选手,也都是一样的漂泊。
KTV这场戏是个高潮爆发,新民极力阻止耀婷发泄却又实在无力阻止,最后低头哭泣。
据说两位演员一条过。
演技在线这点也就不必多说了。
百度来的男主角居然这么靠谱,导演可能也没想到吧。
更难能可贵的是,基调如此下沉的片里其实有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时刻。
没有看过导演先前的几部片子,据说善用意象。
意象往往很抽象,未能浸入影片的观众通常难以理解某些意象的出现,觉得特别突兀又或者特别晦涩。
但路过未来片尾沙漠白马的意向,并不难理解。
某种角度上,甚至显得很直白。
如果熟悉《九月》这首歌。
路过未来是个时间维度上展开的矛盾对话,未来是将来时态,路过是过去时态,而路过未来,构成了一种未来仿佛在前却实际已消失的无奈。
这是紧扣新民和耀婷的维度。
如果改成空间维度上的表达,那大概就是,留不下的他乡,回不去的故乡,异乡人。
这是所有流动着的人群的维度。
他只是路过了她的未来。
他们都是异乡人。
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一群异乡人。
尹老师说,“愿身在漂泊,心有归宿”,那是给所有异乡人的祝愿。
P.s. 说《路过未来》是部好片子,值得观看,片子入选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提名非常贴切,没有滤镜。
当然也有不少瑕疵,但对于关注社会有思想深度又调性质朴的电影总归是要多支持的。
以及对去年戛纳时节看了电影却没有认真看吐槽都吐错了还打一星的评论有点生气。
这部电影一星给演员,一星给画面,一星给题材,拖后腿的是导演对整个电影核心思想的把握所呈现出来的故事脉络。
首先,从表演来说,杨子珊让我特别惊喜又觉得毫不意外,她贡献了最出色的一次表演,把自己完全剥离出原来的外壳,从细节入手,人物的塑造富有说服力。
比如,耀婷一直微微驼着背,这是一个长期伏案工作的人会有的状态。
尹昉是另外一个惊喜,前半段的表演由于本人的气质和新民油滑江湖人设表现出一种不和谐的涩感,但从KTV相认的爆发戏开始,当新民终于在耀婷面前剥离保护色,捧出一颗真心去关怀耀婷,演员本身的气质和人物的状态产生共鸣,表演更加顺滑而浑然天成。
其余的配角完成度也相当高,可圈可点。
其次,画面呈现了导演一贯文艺清新风格,构图雅致而艺术,略带青绿的色调清冷理智,不知是否暗喻大城市的冷酷。
其中,耀婷推开新民家窗户,从城市之光拉开的一整个长镜头,再切回新民,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灵气。
如果导演有机会能做一个文艺清新爱情片,应该也相当合适。
最后,题材相当独到,将目光投到了甚少被关注的农村城漂一族,城乡二元制所造成的牺牲品,他们从小跟随父母到了城市,像一叶扁舟,一边是陌生的原户籍农村,一边是熟悉又隔绝的城市。
这群人在宽阔的海面上,努力划船,试图达到彼岸,精疲力尽也不敢停止,看不到目的地也无法回头。
夸完了,接下来开始吐槽了……可以说这是一桌非常好的食材,但是导演却活生生的给做坏了。
可以说,整部电影我都感受到导演对这些农村城漂一族想象中的苦难和居高临下的怜悯。
如果我的体会没有错,导演想要诉说的是这一独特人群在大城市生存的不易,扁舟始终是扁舟,力量太过薄弱,一不小心就会被生活的巨浪掀翻,甚至掀翻后好不容易爬上救生艇,也可能再度灭顶。
但说个题外话,这种生活的巨浪和不确定性的风险,电影中的表现是因病致贫,其实即便是城市人口也一样面对,并不是城市户口的人就握着金汤匙。
从故事情节来说,漏洞百出,不符合逻辑以至无法跟随入戏去体验角色的悲喜。
我一直认为故事情节被人物性格推动,性格的变化越自然,故事情节的展开就越自然,这与商业片还是艺术片是无关的。
戏份上耀婷是绝对的主角,可以看得出导演为了保证耀婷足够的表达空间,甚至删除了许多新民的戏份,使得新民这个背景复杂的人物沦为一个略带平面一些的线索人物。
前半段的节奏过于舒缓,如果导演能克制一下前半段无畏的情感抒发,删减长镜头和无效空镜的痴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甘肃回乡的戏份。
该部分的戏份是整部电影里拍的最精彩的部分,甘肃明亮温暖的阳光和人物的心理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张弛有度,多人物登场转换都丰富又不杂乱,理解导演保留这么长一段戏,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么精彩的一段戏和电影本身的气质相当突兀,情节关联度也不是那么强。
耀婷的人物设定是一个靠谱的大姐,但是做的事情却不那么靠谱。
难以想象在父母会城镇生活的情况下,一个厂妹非要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买房子。
一个已经移植了一个肾的情况下,体检检查都过不去情况下,居然参与了试药,搞到病情复发加重。
耀婷买房子的钱足以在老家的城镇买一个或者盖一个不错的房子,这也是我认识或接触的许多城漂的选择。
城漂们因为生存的压力,对成功的渴求更加强烈,除了少数本身就脑子不清楚的,大多数都目的性明确为之拼搏。
生活的容错率对他们来说更低,做出重大的人生选择往往更谨慎。
李倩这个人物的设定本身特别有意思而且真实,一个整容试图通过美貌来获得更好的生活。
这是相当一部分城漂的选择,她们手腕高超甚至真的可以因此找到一个长期饭票完成阶级跨越。
当然,最后整容失败致死的设定虽然有点无厘头,可是也不是不可能理解,但是导演对于李倩死亡那场戏的处理我相当讨厌,且不说医生手术失败造成病人死亡还在其亲属家人面前笑是多没有职业道德和缺心眼,单说这种毫无必要的黑色喜剧就充满了对李倩这个人物的不尊重、轻蔑及恶意。
最后耀婷骑白马远去的部分,特效团队不管多牛逼,处理的都相当失败,高光使得我特别费劲连蒙带猜才看出那是杨子珊的脸。
那段隐喻我的理解是耀婷生命力的流逝,她无论如何也追不上。
大概是导演对自己前几部关于生与死主题的乡土作品的致敬吧……一个思路,不一定对。
这部电影导演想说的很多,最后啥都没说清楚,是一部相当遗憾的电影,它原本可以很好。
都说中国有两种导演——作者型和商业类型,但我觉得束缚之中方得自由,即便是艺术片的导演也不应该一味沉迷在自我表达中。
P.S.同样讲述生存不易,因病致贫,建议导演多看看《我不是药神》,并非比较这两部电影的高下,而是希望导演可以借鉴优势……当然maybe李导会觉得,城市的观众生活太好了,不懂这部电影…… from 一部看过这部电影几次过了很久并且看过导演几次路演的观众
一晚上买了三张票,跑了半个城终于看完了全片。
因为是我喜欢的人演的,导致我更加不喜欢了。
一个号称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我带着希望看见记录时代群像的期望进了电影院,结果看到的片子充满了超现实情节。
美容院里认尸那段让我耿耿于怀——到底是什么样SB助手能在患者因整容过度死在了手术台上,医生正在向家属赔礼道歉的场合笑出来,只因为患者的父亲认不出自己面目全非的女儿。
为了凸显场景的荒谬感,就可以牺牲情节的合理性么?
为了一个聊了很久心生好感的人你到底能做多少?
不惜举债陪她治她的不治之症,以致于交不出房租,半夜去打零工。
这不是一个虽然做着灰色职业却心存善念的小人物能做得出来的,不过这的确是一个拿着父亲半生积蓄买了个墓地的人干的出来的。
这部电影里的情节就像新民脸上的痘痘,长得那么刻意,那么别扭。
我很喜欢尹昉,可我很不喜欢这电影。
#电光幻影# 《路过未来》,灰蒙蒙的天埋下生活的尘埃,不停留的故事里,未来正摇摇欲坠。
从未被要求出生的人们,用数十年的时间感受这一生的叙写,是什么样的色彩流转在最后的记忆里,总是在结局那一刻才明晓。
我们以为的甜,会从浓烈化成清淡,我们感到的苦,会从冲击变作细腻,我们以为的种种情绪,都会在不可复制的记忆里刻下独有的纹路,而我们自己却成为了纹路的合作品,在宇宙里销声匿迹。
留下过的所谓的痕迹,也许可以化作各种意义留存,但是我们自己再也不晓得了,再也不会晓得了。
生活的味道最终是什么样的呢,大概很难用一种方向去叙述,感受得多了,遇见得久了,到了最后也就形容不上来了。
抿抿味道,是浑浊的,不可定义的。
《路过未来》被渲染的是一部很有力度的影片,但是真正上映后,平淡的感觉几乎辗转住了各种口碑。
身临其境的感受了一次,却有点形容不上来那种情绪,像是真正的浑浊,带着焦虑,染过一点悲伤,留恋的是记忆里的一抹甜,还有柔柔的麦子香,可是被淡淡焦灼的气息覆盖住了原本的一切,仿佛知道点什么,又仿佛什么都不知道。
就是在徘徊着,有目标无目的的流浪着。
没有太多歇斯底里的剧情,大哭与大笑都极少出现,情绪最激动的那一回,大概是在医院里的躁动,在逝去的人面前的爆发,像是一支窗口,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压抑着安静去生活的日子,只得了那么一个借口,终于可以冲着外面并不美好的风景,暴喊出来宣泄一下,继而又是沉默的一切,不是不出声,只是再没有力气,也没有意义,去大声的出声了。
很多人生,只会苦上加苦,不想麻木,但也没有更多的意外和惊喜了。
人生到了最后,就是一部等待残旧的书目,晃晃荡荡,但求平安。
看得很压抑的一部电影,但是意外的满意,当人生的十字交叉走到悲哀的时候,一切平静如初。
或者平静是最好的感受喜悦,也是最好的消化痛苦,不必选择。
路过未来,之后呢,未来去了哪里。
作者:小佛搞特
综分7.5,三星~三星半(半星给李倩和新民)电影从异乡打拼的底层年轻人角度切入,落下乡愁的笔墨、现实的留白。
光看简介会觉得这是一部很“丧”很“致郁”的片子,但无论是小姐妹之间还是男女主之间,那种漂泊的相依尽管无奈无望却又透出最温暖的坚守之情。
全片没有太多配乐,歌曲的挑选看得出导演的用意。
主色调偏淡,长镜头如同女主长期压抑的心境,有着沙砾感。
最喜欢的画面出现在男女主站在安全通道门后的那几幕,无论是色彩、构图还是欲言又止的站位。
影片的优缺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就我个人而言,影片前半节奏慢,叙事上有冗余之处,对故事的发展、戏剧冲突的铺陈不够精炼有效。
从耀婷坐在医院长椅上哭泣那一段开始渐入佳境,几幕重头戏不算完美但都很有冲击感。
镜头再次放缓后节奏又遭遇了一点损失,直到影片在小段充满暗示的极其文艺的镜头里拉下帷幕。
片中最可爱生动的角色当属李倩,前后期心理变化最大的则属男主角新民。
整体而言,是一部基调不算明快、关注点既主流又边缘、演员表演在线、质量有一定保证的真.文艺片。
最饱满的是甘肃部分,城市空间拍的极其单薄,女性角色的动机都十分模糊。少了之前的灵气,多了三分刻意七分匠气。基本发展下去李睿珺可以去拍二线台的上星婆妈剧了
导演很用心 全篇都是长镜头 很考验演员的配合和演技 女主俯拍的那一段镜头也很震撼 只有一点 导演都觉得节奏慢了 为什么不把节奏调快一点?非要拍成文艺片的样子才能凸现故事的主题和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力感吗?
屋漏偏逢连夜雨。
6.3。建议改名《回到甘肃》,主题曲《回到拉萨(甘肃)》。逻辑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贫穷,所以主角们毫无逻辑甚至不会思考,这是最奇怪的。几年没见云蓬你咋变了
镜头运动不错,但剧本太差,人物都像是浮在纸上的气泡没灵魂,有人说这片有点像甜蜜蜜,同学说明明是苦兮兮哈哈哈哈哈哈哈
心慈手软了
今日「FSK」现状:薪资翻倍留「老人」招新人——看来,真是「老天爷」睁眼。电影《路过未来》突然在「徒步返乡」这个档期「解禁」上线非常有趣,或要感谢演员「热依扎」在红色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里如鱼得水般的演绎。同理,电影《乌海》的失利,或由于演员「黄轩」偏离,甚至脱离「吊庄移民」语境后水土不服般的演技。车费自理?Excuse me?想什么呢你——试图给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灌输「自暴自弃」这种具有盲目性、反动性和刨根性的落后思想?想多了吧。有的导演在电影里cue到了「先知」库布里克,有的则cue到了「大师」安哲。希望《路过未来》的人不是打着「王庙村」旗号来自彼岸「天国」的你。已经11月了,北方已经开始集体供暖了。再过几天就到「立冬」了。还记得今年「立春/冬奥/残奥」的主题吗?对滴,一起向未来。
3.5。太殇了,城市民工的苦痛与困境,那被兜售被消耗后的残损的躯体也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戕”,然后被“世袭”。那些来到城市的异乡人,那些把青春和劳动献给城市的劳工者,没有未来可言,只能在坎坷命运中匆匆路过幻想中的“未来”。李睿珺大概是带着那股对于现实的素材进入的电影创作,而缺少那些真正扎根于城市与民工的那种生态性。电影有一种城市农民问题大集合,捕捉呈现出的社会问题非常多且杂,只是导演对于整个故事的把控还十分欠缺,没有把这些社会议题很好的与小人物故事融合起来,导致故事的可看性不强,在这一点上,贾樟柯还是略胜一筹。尽管如此,片中的好几段长镜头调度太精彩了,印象深刻的段落:车窗反射的高楼、闺蜜死亡段落、世界公园与城中村转场、工地视角的城市景观、火车梦境段落。虽万般不足,但也弥足珍贵。
电影还是很克制的,现实比这个残酷多了
啥时候导演能够不做作 啥时候电影就能有希望
7.5。难得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片子,前半部分特别好,除了表演有点僵硬,但片子后半部分故事线就散了,在社会议题的表达上加了个爱情的壳,大大削弱了表达的深刻性。片子好在平视视角,不买惨只呈现,毛病在于对社会问题的呈现过于笼统,泛泛而谈。(PS:喜欢导演对片名的阐述—每个人都会幻想未来,但是有的人无法到达到自己的未来,他们只是短暂的路过。)
3.5 这部片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表演僵硬、节奏拖沓、符号化严重、场面调度滞涩…不一而足。但让人意识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识到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现实。有些问题三年就能改,有些三十年也变不了,李睿君这部显然属于前者,值得鼓励。
资料馆看过的最差影片……《雄狮少年》故事讲的都比这强……但《异乡人》那场戏的编排是真好,唯一的亮点
李睿珺这次拍得是年轻人,其实都是时代变化下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的生活状态。杨子姗与尹昉,在外漂泊追寻未来的异乡人身上,制造业转移,打工族新的生存危机。房价、试药等社会话题,束手束脚的情况下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城市与故乡哪里才是“家”?窗外大大的世界,内心割不断的迷茫
说是展现来大城市务工的底层人民的辛酸,然而存款比我都多,工厂宿舍比我上大学时还好,工作环境怡人,节奏特别缓慢,家具配件相当高级,医院永远没人,灰色产业看起来光明正大,混迹多年的老江湖转眼就弃暗投明堪称道德楷模。若底层人民都琢磨着在深圳买房并能付诸行动,原谅我这个低端人口理解无能。
拜托这种苦大仇深又丧的没有意义的片子可不可以不要拍出来了谢谢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看不见的未来。聚焦8090这一代的城市漂泊青年迷茫、焦虑,李睿珺这一次极度写实,因此也放弃了艺术取舍,所以影片过于冗长,观影过程很难熬。
飞机上看的,还没来得及看完结尾…处处流露刻意的电影,不自然不流畅,虽然触碰到的社会话题挺多,但组合在一起就还是一股“想象中的底层”质感,让人看的时候总想叹息。。开场一家人在深圳的出租房,不仅与身份处境略显脱离,故意靠近地铁可以开过的地儿,更是透出了一股粗糙的造作感。。另,定镜头、长镜头太多,但很多其实根本不能对故事产生烘托的作用,所以如果撇去这层刻意,是不是会更好些?!
一部微型社会景观,电影中随处可见各种隐喻和符号,讲述中国社会中的微妙的现实:一群人非法消灭一群人,并变成合法化,三代人与城市之间的碰撞,狂热、悲壮、苍凉。这是一部杰出的中国电影。
挺现实的,底层青年们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