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十分大师-小号篇,十分钟前:小号响起,十分钟,年华老去(上)

主演:冯远征,耿乐,张晋,李易祥,马库·佩尔托拉,卡蒂·奥廷宁,Marko Haavisto,Ana Sofia Liaño,Pelayo Suarez,Celia Poo,José Antonio Amieva,Fernando García Toriello,科洛·塞维尼,查尔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英国,德国,芬兰,中国大陆,美国,日本,加拿大语言:英语,德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剧照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2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4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5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6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4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5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6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7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8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9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20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剧情介绍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分钟年华老去 大提琴篇》的姊妹篇,由七位知名导演各自执导摄制而成,共同讲述发生在短暂十分钟里的人情冷暖。 《狗没有地狱》里刑满出狱的男人带着女友一起远走故乡莫斯科,是坚贞的爱情与灵魂的回归;《生命线》中由呱呱坠地的新生儿讲起,平静安详;《几千年前》讲述的是现代文明带给原始部落的冲击跟入侵;《国际组织·拖车·夜晚》借休息的女演员视角,透视着大千世界里的形形色色;《距离托那12英里》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宝贵十分钟;《我们将被掠夺》发生在戈尔竞选总统失败的最后十分钟里;《百花深处》向我们讲述一段“模拟搬家”的荒唐闹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快乐在一起赛琳娜第一季交易我的爸爸是国王海军陆战队员5:杀戮战场律政英雄2014六个气球射雕英雄传星辰预言我爱你怂鬼游戏城市猎人背叛守护甜心!派对!沼泽地拳外重生黑镜:潘达斯奈基妇女之友课后狂屠成家立业杨门女将之辕门斩子终极旅程奋力一搏替身星空中的潘朵拉陌生人心花路放闻香探案录魔翼杀手5搜索并摧毁盛夏光年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长篇影评

 1 ) 百花深处

此文只是一篇使用堆砌法把视听语言总结在一起的文章,所以并不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影评。

影片的开头仰拍一座高大雄伟的大楼,体现了大楼给人的压抑之感亦象征现代气息的压抑之感。

小孩子边跑边叫着说∶“爸爸,我的电脑。

”也表现出了现代的气息,与前面仰拍的大楼作出呼应。

紧接着冯远征所饰演的冯先生出场,操着非常谦虚谨慎的口气询问耿乐饰演的司机∶“搬家公司吧?

”而搬家公司工人却咬着笔盖,不耐烦地回答:“嗯.”并说∶“行啊,给钱的活都干。

”表现出金钱是现代人奋斗的重中之重。

在一般情况下顾客理应都应该是“上帝”,但是冯先生左一个谢谢您,右一个谢谢您,表现出冯先生具有的一种中华的传统美德,谦虚谨慎。

上车后,车中的冯先生显得十分拘谨,陌生地看着车外的一切,听到警车的鸣笛声竟伸出头四处张望,表现出冯先生与现代都市的格格不入,并且仰拍了一些路旁的建筑物,更显得与冯先生的泾渭分明。

司机说∶“你怎么把头伸出去了,让警察看见,这不是给我找事吗?

”司机的语气及神态均可体现出司机对冯先生的不屑和不耐烦。

此时片中出现了“我们都是东北人”的音乐,更从环境中渲染出城市的现代气息。

“如今是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更进一步体现了冯先生与现代都市不符的形象。

在前往冯先生房子的时候,画面出现了车在一个木头框中缓缓驶去,形象的比喻出了现代人被金钱、地位、名利等禁锢住,思想精神均不自由。

冯先生说话时翘着兰花指和到了家门口整理衣冠等细节都是戏曲中的动作,以及搬家公司的人对冯先生的这一系列的动作的不理解,都体现出现代人越来越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到了百花深处冯先生说出了一系列现代都不常用的词汇,例如“吾的爱物”等都不是现代人的说话方式。

看到废墟一片的房子时搬家公司的人打算开车走,车发动时,冯先生非常害怕,连退出好几步,这处细节表现出他不经常近距离的接触车。

车开走时,搬家公司的老板对搬家公司的人说“别忘了,把钱给结了。

”也表现出人们对金钱重视。

而当他们又折回到百花深处时,对冯先生时一种仰拍,而对搬家公司的人是一种俯拍,导演此处有意的贬低搬家公司的人。

“只要您给钱,您让我们搬什么我们搬什么,您让我们怎么搬我们怎么搬。

”更体现出他们对金钱的重视。

在搬家公司的人假装搬东西的时候通过路人以第三者的形象,表现他们这种行为的可笑以及只认钱的可笑。

他们虽已离开了冯先生的视线,但他们还保持着抬东西的姿势,表现他们对冯先生已经开始将信将疑了。

冯先生看起来很瘦弱,但却一把却推开了打碎自己灯座的搬家公司的人,侧面表现出冯先生非常喜欢那个被打碎的灯座和他的恋旧情怀。

此时的一系列音效例如二胡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更加烘托出冯先生伤心和凄凉之情。

搬家公司的人此时的表情也非常的不自然,可以看出他们得内疚。

车中,冯先生数次给搬家公司的人钱,他们却不要了,也可表现出内心的愧疚。

此时他们仿佛看到了从前老北京的四合院听到老北京的叫卖声。

冯先生欢快的奔跑最终消失在黄昏中,何尝不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统的精神也一并消失了。

片子结尾由画面变成一幅老北京四合院的水墨画,把冯先生和老辈的文化和精神深深的锁在画中。

难道这些的传统美德就只能如同画一般仅仅是供人观赏的吗。

这是一部感叹年华老去的短片,但却不仅仅是对老去的年华的感叹,更是对一种老去的传统文化传统精神的叹惋。

它不但警示了观影者传统文化传统精神的重要性,还鞭挞的我们要去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精神传承下去。

导演并不想看到我们的传统隐匿在百花的深处。

 2 ) 百花深处的碎片

百花的深处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一只妖,一旦你误入了百花深处,妖便钻进了你的心中,迷住了你的心智。

但没有人见过这只妖,因为见过了的人都成了疯子。

  然而人们都说百花深处住着一位老情人,他恋着他的家。

但他的家只存在他的世界里了。

人们都叫这个人为冯先生,亦或是疯先生,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家就在大槐树那里。

他家的檐子下面还有个铃铛,铃铛里当然还有个铛子,遇到刮风下雨的时候,叮叮当当好听着呢。

  但他要搬家了,搬家是个由旧到新的过程,一般来说人们都会是高兴的,不高兴的只是那些活在旧的里面不肯出来的人。

他也许也是高兴得,因为他拿着他家的铃铛蹦着跳着喊着说:“搬新家了!

搬新家了!

......”  他找来了搬家公司,一路上他却东张西望,甚至将头伸出了车窗外,似乎已经不认识这个城市了。

就像搬家工人说的一样:“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他糊涂了,但一到了百花深处他就认识了。

  通过定格在残壁窗口上三秒的落败景象的电影镜头我们看得出这不是百花深处,因为自明万历之年,大家就都知道:百花深处胡同是极幽雅之地,是人们游赏之地。

当代诗人顾城曾对此写下了“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

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

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

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

”的诗句,而文学家老舍也在他的《老张的哲学》这一作品中描述了百花深处是一个幽静的地方,绝不是镜头中这样的残败。

  但冯先生说这就是百花深处了,是他家院子了,那就搬吧。

金鱼缸,紫檀的衣橱,花瓶,前清的灯座......他一件件地叮嘱着小心,别摔着,别碎了,碎了可就没有了。

搬家工人也有模有样的搬着。

可模样总是会变的,因为没有实质的东西永远都是危险的。

碎了,他看见,也只有他看得见这只花瓶碎了一地。

他哭诉着:“你给碎了,你给碎了......”  “你给碎了”,是谁给碎了?

碎了什么?

是工人碎的?

碎了花瓶?

或许不是工人,亦或许碎了的不只是这花瓶。

    --记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2012-2-8

 3 ) 百花深处

很多时候你认为,“有些地方,任你如何,也回不去了。

” 其实那些地方永远都在,只是你早已经忘记了怎么去看到它。

就好比,那些我们改变的,我们以为是别的什么变了,那些别的改变的,我们却以为是我们自己。

 4 ) 十分钟,年华老去多久?

总是会在加班的夜晚,回去把碟片拿出来,看上一两段,然后心满意足。

十分钟的影像,绵绵不绝的流水。

十五位大师十五段小品,命题者抖的是“时间”的考卷,大师们交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提问。

《十分钟,年华老去》分两个篇章,小号篇和大提琴篇。

为影像作主题配乐的是曼陀铃高手Paul Englishby,如水的音乐,和时光一起流逝。

很难把十五个小品一一数来,有些触动难以言说,我还不能把所有影像内化为自己的文字。

只能挑些可以成逻辑的写出来。

小号篇: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大概是因为他讲述的是中国很多人心里的隐隐之痛。

一个老北京,请搬家公司去他家搬运。

小货车开到百花胡同——早已是被拆除的烂地。

这位恋家成痴的老北京,坚称家犹在此。

居心不良的搬运工,只想把出车费赚回来,装模作样开始了“搬家”;一不小心还打破了想像中的花瓶。

夕阳下,老屋的风铃叮当作响——水彩画般的动画效果,忽然让人泪自盈眶。

如果你有过熟悉的老房子被拆迁的回忆,你一定也需要这样的安慰。

有多少人生活的脚步,追不上城市疯狂扩张的翅膀?

导演victor erice的《生命线》,用黑白镜头展现西班牙村庄的悠闲风情画。

婴儿,母亲,圣母象,吊钟,孩子的玩耍,仆人的忙活,一切一切,在他们的轨道上,嘀哒嘀哒地睬着节奏。

忽然,母亲发现婴儿的肚子上渗血了,所有人都紧张聚集起来。

老太太很快处理好婴儿的伤口,空气恢复了宁静。

然后镜头对准了当天的报纸:1940年6月28日。

小小的意外,只衬托出这十分钟,在那个乱世,是如何的美丽。

美国导演贾木许(据称是美国独立电影的宗师)的《拖车之夜》捕捉人的细节,波澜不惊。

正在工作的女明星被告知可以休息十分钟。

她回到一辆布置豪华的拖车,放着轻快的音乐,淡淡地和朋友聊着电话。

在这期间,不断有工作人员上来检查这、检查那,屡被打扰的女明星面容始终非常平静,任由摆弄。

十分钟到了,她把烟掐熄在未吃一口的工作餐里。

回看拖车,空虚如初,仿佛根本没人来过。

大提琴篇:这一篇章的作品更为悠远深邃,怪不得用大提琴配乐。

贝托鲁奇《水的故事》很玄妙,很像东方的玄学故事。

一位偷盗青年为在树下吹笛的老者寻水,巧遇一位小姐,一起扬长而去,从此结婚生子。

直到一天青年在河边出了车祸,被笛声吸引,循声而去,只见老者仍在树下等他来送水。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导演是不是也读过这个故事呢?

当我们向自己的生活飞奔,是不是,也遗忘了什么?

沃克.施隆多夫的《启迪》很取巧,我觉得。

哲学性地提问:时间是什么?

“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

”话外音渐渐成了一只苍蝇的声音,它围绕着烧烤场,一家人正在聚会,这里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孕妇的肚子。

苦苦思索一天,最后,苍蝇被电死,生命结束了,无所谓过去、现在、将来,而它在临死前,依然苦苦追问上帝。

十分钟,一天,一生,谁说得准,哪一个更重要?

伊斯特凡.萨波《十分钟后》,讲述一对夫妇的突变,只需要十分钟。

妻子在家里准备好庆祝的烛光晚餐,一旁的电视里放着英语教学节目,主持人在反反复复地讲着人称变化。

醉酒的丈夫回到家,和妻子发生争执,纠缠中妻子用刀刺伤了丈夫。

救护车接走了丈夫,警车带走了妻子,只有一桌被搅乱的晚餐,以及依然在喋喋不休的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犹如麻木的旁观者,不管这边厢一个家庭的毁灭是如何激烈和残酷,那边厢该继续的还是继续,没有一丁点的停留和关注。

我们既逃不过时间,也逃不过悲剧。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夜》,这位老先锋压轴出场,一轮快拳。

在这个十分钟的集锦里,他又用十个一分钟的集锦去表达自己的思索:十个“××的最后一分钟”。

青春、回忆、爱情、勇气、恐惧……直至永恒。

每一分钟居然又是有着无限空间的主题故事。

到最后,竟然不容我喘一口气。

在时间的黑夜里,究竟用什么去照亮我们的路,去哪里觅得我们的光明。

我无端想到的竟是麦兜。

这只小猪说:“我爸爸想着回到以前不知道哪里,我妈妈只是想着以后不知道哪里,只有我一个,留在现在……”

 5 ) 由陈凯歌《百花深处》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

陈凯歌的微电影《百花深处》用了10分钟的时间讲述了搬家公司帮“疯先生”在一个早已夷为平地,被高楼耸立所代替的百花深处胡同搬家的故事,那看似滑稽可笑的“搬家”无一不是陈凯歌在提醒人们“北京的迷失”和“寻找遗失的家园”,这也是影片的主题。

在影片的开始,就以仰拍的形式拍摄了耸入云端,好似望不到尽头的高楼巨厦。

这是现代气息的意象。

在有冯远征饰演的“疯先生”告诉搬家公司百花深处的具体位置,而“疯先生”自己却不认识时,一句“您是北京人吗?

”道出了在他们眼中,现在他们所在的北京就是原貌的北京。

陈凯歌由此感慨:“小时候站在景山上,他能感觉到故宫和周围建筑的关系,看到的是个以红、黄为主色的和谐城市;现在再上景山,看到的故宫被淹没在灰色的建筑中。

”这也正是陈凯歌让“疯先生”在一身红色的衣服外又套上了一件灰色的外套的原因。

人类在向“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在这种变化中却潜藏着巨大的人文危机;对失去的家园,大众都存在着深深的依恋。

这种感念、怀旧,以及由此而生的“提醒人们”的意识,正是《百花深处》要表现的主题。

在人物的描写来看,“疯先生”就是中国古文化的捍卫者,是旧的代表。

而搬家公司就是现代新文化,新人类的代表。

搬家公司不断的拆掉旧北京的建筑,从而立起新的高楼。

在“新”与“旧”的对决中,“旧”似乎被现代的新人类所摒弃。

而只存在于“疯先生”眼中的“家”却是老一辈人中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他们活在那个被认为“旧”的老北京里,却不认为那是应该摒弃的。

“疯”真的是疯了吗?

答案似乎是模棱两可的。

虚拟的鱼缸里出现了水的声响,原本作为一个背景实体而存在的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的立体构图,进而再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

而那土坡中曾经掩埋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导演在说明我们中国古文化的丢失,那些曾经的美好,现在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心中。

我们口口声声说要捍卫中华文明不受欺辱,而却在内部渐渐迷失了。

什么是中华古文明?

什么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

现在的我们或许只能从教科书上才了解到了吧。

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被充满现代的科技所包围着,通讯便捷的3G手机,能查知任何事物的电脑等等,这些科技在带给我们生活更加美好的同时也隐藏了一个巨大的人文危机。

文化的意识被渐渐抹去,人们甚至开始质疑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究竟是不是我们国家的?

别国奋力抢注一个个文化遗产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看起来有点文化底蕴,而我们却茫然不知所以。

由此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外人抢走?

我想《百花深处》这部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

百花深处》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陈凯歌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所以在搬家公司的汽车里设置了一个中国结这样的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符号。

而后来搬家公司因为打碎了“花瓶”而不收“疯先生”的钱到眼前浮现了一幅水墨风格的四合院,都是导演想要表述:新文化中是可以包容旧文化的存在的。

况且这并不是真正的“旧”文化,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这些被称作“祖国未来的栋梁”的人如果不屑一顾的话,那么中华的精神将如何传承下去?

如果我们的精神上不在有中华的色彩,我们又将如何生存下去呢?

麻木!

我们已经对传统文化麻木了,如若这般下去,我可以想象得出,我们的后代将不会知道《西游记》《宝莲灯》等文学著作,而只知道“奥特曼”“变形金刚”。

人是要依托精神活下去的,我看过一个报道:某日,一大群日本人自发组织来到东京樱花电视台门口游行,声称樱花电视台过多播放韩国电视剧,影响着他们国家的文化观念,要求电视台停止播放一切韩国电视剧,坚决反抗外国文化侵略。

看到这个报道,我沉默了许久。

我终于发现,如果是同样的情形,换成我们中国人,绝不会这么做,反而还会从茶几上抽出几大包纸,来擦眼泪,进而“哈日”“哈韩”。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我们看自己国家拍的文艺电视剧电影毫无感触,反而骂声滔天,而看了日本韩国甚至是美国的粗制滥造的所谓的“大片”却拍手叫好。

精神上的对传统文化的丢失,甚至是没有这样的意识。

政治高层对此事的不重视,下层民众长期受外国文化侵略而不知。

才导致了社会上有了“冯先生”那样的人,而更多的人却是搬家公司的角色……人是要依托精神活下去的,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无疑是一个不知为什么而活着的痛苦的人。

所以,还在迷失的人们,请捡起曾经丢下的枝枝蔓蔓吧,强国首在强心,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强大的民族,军事和经济的实力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6 ) 百花深处是尘埃

  “人说百花的深处,有位老情人还在痴痴等……”陈升的歌描写的,不就是就是这位冯先生吗?  其实他没疯,也不是不明白搬家工人为了结账收钱而假装搬着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包括那个被摔烂的古董瓶……他只是沉湎在过去中无法自拔,他想让别人哪怕陌生人知道自己曾有的富贵,自己还是人们眼中体面的“冯先生”。

他只是迷失在旧时光中,对眼前高楼林立日新月异的城市中无所适从,正如片中工人说的“老北京才迷路呢!”。

陈导敏感地捕捉到了很多老北京这种共鸣,如一位速写高手,在10分钟内设置了起伏有致的情节,将那繁华落尽成一梦的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擅长演精神异常者的主演冯远征表现出非凡的功力,而工头的选角则充分体现了耿乐的可塑性。

三人均擅长京味儿作品,一部胡同情结的佳作由此而生。

  百花深处俱成过往,都是历史的尘埃。

 7 ) 那最深沉的哀伤

当一座城市的楼越建越高,路越修越宽,广场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之时,总有一些东西会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而这个城市中也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曾经的荣光,留存在他们记忆中的,仍然是这座城市旧有的模样。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这部在《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里唯一由亚洲导演执导的十分钟短片,陈凯歌导演用恍如梦幻般的镜头、台词和音乐运用,在银幕上给观众讲述了一个寓言般的故事——时光易逝,而藏在这时光易逝下面的,是深沉的哀痛与辛酸。

影片高超的镜头运用令人拍案叫绝,深沉而悠远的哀伤借镜头的技巧巧妙地展现出来。

影片开头是一处搬新居的场景,导演在将镜头对准高楼门口之后,不断拉升角度,最后形成了一个极高的仰拍。

这种仰拍下的高楼隐隐给人一种强大的威压感,气氛显得极不和谐。

这个镜头就是导演给出的一个暗示:高楼在不断地扩张与挤压,而被挤压的东西又将何去何从?

值得称道的还有两处心理蒙太奇的运用:当搬运工“不慎”丢下了冯先生的“灯架”之时,空无一物的手中竟然出现了一个前清花瓶,掉到地上,摔为碎片。

此处不得不叹服导演的深厚功底。

这两组镜头的组接极具有讽刺意味:那个前清花瓶只存在于冯先生的心中,那是他对过去坚守的一种象征,在古典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对抗中,难道历史只能无奈的像这只花瓶一样,摔成粉碎吗?

不,这里就要提到第二处心理蒙太奇:当冯先生找到了他的“铃”和“铛”时,伴随着铃铛声音的奏响,原先的那棵老槐树渐渐虚化,出现了一幅水墨画的四合院。

粗糙,却不失宁静与温馨。

花瓶的破碎代表着一种失去,但是心理的依托总能找回,那幅水墨画的四合院,才是冯先生心中真正的“百花深处”!

片尾,在残阳的照耀下,冯先生摇着铃铛奔向那棵大槐树,导演用大远景展现的场景中,夕阳照在冯先生身上,形成了逆光的效果。

此刻,历史与现实突然有种合二为一的感觉,隔绝,对接,最终是交错。

过去的时光犹如残阳,但是并不是被未来吞并,而是融合!

10分钟的短片,陈凯歌导演高超的镜头运用让观众如同行于寓言之中,历史的哀痛与辛酸,从那看似不动声色的镜头之下静静的渗出。

影片精细的台词设计成为本片一大亮点,那带着浓重京白味道的口音赋予片子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搬运工工头的一句淡然的话,看似波澜不惊,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讽刺意味:北京变了,不再是以前的北京城。

而这一整车的人(包括冯先生),说的都是地道的北京京白。

可以想象,以那些搬运工的年龄,曾经也是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胡同串子”,然而他们却忘记了曾经北京的模样。

不,不仅仅是他们,永志不忘的,或许只剩下冯先生那样的人了。

“我们家没有大衣柜,我们家用的是紫檀的衣橱。

”,“您可小心点,这可是前清的灯座。

”冯先生面带骄傲的说出那些根本看不到的家具时,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自豪或许会令人哑然失笑,但只有冯先生自己才看得到那些被他所视为珍宝之物,那,是一种无人能懂的坚持。

“你这给我碎了”当,“花瓶”破碎时,冯先生如同梦呓般的说了三遍,那如同孩子般的嚎啕大哭又何尝不是他的心境?

他和那已成废墟(或是将成废墟)的胡同,又有谁去保护?

面对现实,坚持难道像花瓶一般易碎?

片尾冯先生飞奔向大槐树,口中高喊着“搬新家了”。

是的,搬新家了,但是他用搬家公司带走了他的“家具”,历史没有被抛弃,它总会传承下去,换一种方法与现实对接。

全片浓郁的京白对话使人不由的忆起传统相声,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等等老艺术家的段子就给人这样的感觉。

看似搞笑,然而在搞笑之后,却有着厚重的内涵与深沉悠远的哀痛。

影片巧妙的音乐运用使影片锦上添花,意味深长的音乐包含的深沉内涵增强了影片的主题表现力。

作为小号篇的压轴之作,片头同样是用小号作为开场的乐器。

小号的声音响起时略微带着一缕呜咽。

悲伤暗含,但并不是让人沉浸其中的那种悲伤,这段音乐为全片定下了一个基调。

当冯先生指挥搬运工搬运家具时,背景音乐是富含着京韵的小鼓声,而且在音效处理上,那些本不存在的家具,竟然也有搬运时的音效。

木质衣橱的嘎吱声,金鱼缸里的水声,花瓶破碎的声音,听的都是一清二楚。

初次听来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因为家具本不存在,那小鼓的声音听上去颇有喜剧的味道。

但这只是搬运工(以及和搬运工相似的人们)的感觉,对于冯先生来说,那家具声就是“真实”,这并不是喜剧。

当花瓶破碎时,一个静场,背景音乐骤然响起,欢乐不再,悲伤的气氛听来是那样的明显,那音乐就是冯先生的心境。

当片尾冯先生找到了他的“铃”与“铛”时,清脆的叮叮当当的铃声听来是那样的清晰与温暖。

铃声凝结的,是冯先生的古朴记忆,也是他最为珍视的东西。

夕阳下的废墟,铃声的奏响下似乎不再荒凉,就像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一般。

夕阳如血色一般,映照在那棵大槐树上,冯先生这个在北京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无论北京怎么拆,怎么变,他的心,永远留在过去。

他不是疯子,也不是堂吉诃德,这份令人哑然失笑的坚持,有着他自己才懂的心酸!

短短的十分钟,陈凯歌导演在银幕上给观众编织出了一个寓言: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

或许应该让每个人都深深思考:中国,还有多少“百花深处”?

当所有的“百花深处”都消失时,我们的心灵,又何去何从?

 8 ) 做个精神病患者,寻找我的百花深处

 夜半。

听杨乃文的歌,忽然变得无比敏感。

不知缘由什么,就又看了一遍《十分钟年华老去》。

  异国导演的抽象手法,终归是存在某些不能理解的思维交集。

更多地还是把目光流连于陈凯歌的《百花深处》。

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豆瓣的里影评们里一篇又一篇地陈述影片细节,一段又一段在地表达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流失的相互制约与矛盾。

带着尘土味道的老北京和高楼大厦的新北京的更替轮换中,崭新的是物质,被埋没的是精神。

  不去赘言。

发展还是古旧。

精神还是物质。

老胡同还是高速路。

那些在破旧的城墙下扬起的灰尘和变迁,每个人看得到,也感受得到。

  更想说的是,片子里的冯先生。

我相信每一个好故事里,总会有一个“疯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黑白灰色的成年世界里,古伦木的那句“傻逼”点睛了故事的结尾。

  可可像天使,《梦旅人》是一场永远走不到尽头的青春期。

  “雨人”是爱的庇护,兄弟的情深。

…………  精神病的故事不胜枚举,他们往往都是电影中完美的点睛人物。

  或许我们无法走近,然后走进他们。

  精神病人的眼睛是真实的。

他们永远都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第一个喊出真相的孩子。

  精神病人的思想是多维的。

他们的与众不同,不被常人接受,但却存在某些特殊的才能。

  精神病人的欲望是单一的。

满足就会憨厚得投以微笑。

  他多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他的百花深处。

 9 ) 百花深处,年华已逝

老北京城中,一条已经不复存在的老胡同,在导演陈凯歌的镜头下重新勾起了人们对于已逝年华的回忆。

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唯一受邀的中国导演,陈凯歌的确没有让我们失望,他用一条百花深处胡同为当代人寻找丢失的时间。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冯先生到处请人搬家,而他所谓要搬的家在百花深处胡同,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搬家工人在冯先生的指引之下来到了百花深处,却发现这里早已成了一片废墟,也根本不存在冯先生的家,但是为了要回出车费,只得上演了一场模拟搬家秀,紫檀木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花瓶、灯座,这一切在冯先生的眼中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而在工人们眼中不过是空气罢了,当一个工人失手将冯先生心爱的却又是虚无的花瓶打碎了之后,冯先生蹲在地上失声痛哭,在回去的路上,搬运车陷进了一条沟里,搬运工人却意外地挖到了一只挂在屋檐下的古旧的铃铛,冯先生高兴地举着铃铛在一样下蹦跳着,大声喊着“搬新家了!

”……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主人公冯先生实际上还是一位疯先生,但是其中想要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却远没有如此的简单。

当原来的百花深处胡同变成了一推废墟,只有一颗老槐树静静的立在那里;当过去的古旧建筑被推土机推倒,被鱼鳞栉比的地现代化高楼大厦所取代;当老北京城里的路变得连老北京都不认识的时候,我们如此的漠然的看着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却没有人考虑过这一切见证了我们的过往,凝集了我们的回忆,如今,却是年华已逝,再也找不回来了……冯先生是我们中的一位异类,他深切的回忆的过去,在他的眼里,他的家还在那里,紫檀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花瓶和灯座,一切都历历在目,这一切我们却看不到,因为冯先生是疯子,所以这一切都是他臆想所得的,但却也是我们被蒙蔽了双眼,看得不如他那么通透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堆黄土。

而我们唯一看到的不过是那只被搬家工人打碎的花瓶,看到了,但却是破碎的,真是极尽讽刺之能事,一只破碎的花瓶,正如那一去不复返的老北京的韵味,老北京的回忆,老北京的浓重的文化内涵。

碎了,再也拼不回来了,就算粘起来,也不是原来的那个花瓶了;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就算找回来了,那在感觉也已经不在了……影片中唯一出现过的并且真实存在的器物应该是冯先生在土堆里发现的一个铃铛中的档子,这个档子在冯先生眼中是如此的弥足珍贵,它是过去的悠悠岁月的唯一的见证者,可是在搬家工人眼中却一文不名,只不过是土堆中的垃圾,是啊,这些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他们对于百花深处胡同如此的陌生,又怎么能够深切的体会到这个小小的档子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所见证的沧桑岁月。

当搬家工人从土堆里挖出那个被黄土所掩埋,同时也是被岁月所掩埋的铃的时候,这个铃和原来冯先生的铛子配成了一对,于是,整个胡同被还原了。

原子里的屋檐下,这只铃铛在风中摇曳,朵朵白花随风飘落,勾起了人们的无尽回忆……冯先生举着这只铃铛在落日的余辉里高兴得蹦着、跳着,和那颗静静的站立在那里的老槐树显得如此的融洽,此刻,一定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的回忆和他的百花深处一起回来了……短短的十分钟,陈凯歌在让我们发笑之余,也留给了我们深深地思考。

当那一条条的胡同变成了一幢幢的高楼,我们再也找不到历史的印迹了,是选择忘却还是选择回忆……当传统与现代产生激烈碰撞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是推倒还是保留传统……百花深处,年华悠悠。

 10 ) 小螺号

阿基·郭利斯马基《狗没有地狱》》4.2 维多·艾里斯《生命线》4.4 沃纳·赫尔佐格《几千年前》3.7 吉姆·贾木许《国际组织·拖车·夜晚》2.9 维姆·文德斯《距离托那十二英里》4.1 斯派克·李《我们将被掠夺》2.7 陈凯歌《百花深处》4.7   其中,《狗没有地狱》《生命线》《距离托那十二英里》让我看了两遍。

此外,《百花深处》让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五遍。

终评:(4.2+4.4+3.7+2.9+4.1+2.7+4.7)÷7=3.814≈4(分)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短评

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3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还行,有点太直白

8分钟前
  • 茨瓦凯尔曼
  • 还行

维姆·温德斯Wim Wenders《距离托那12英里》12 Miles to Trona(德国)迷幻公路;阿基·郭利斯马基Aki Kaurismaki《狗没有地狱》Dogs Has No Hell(芬兰)冷调激情。

12分钟前
  • 若汐
  • 还行

再一次印证了陈导在无极前是个好导演这一命题

13分钟前
  • kathyy
  • 还行

不认识平安大街,却认得百花深处。陈凯歌的好好,其他的一言难尽...

16分钟前
  • 🍩livia
  • 还行

奇烂无比,真没感觉哪里好!

21分钟前
  • 每天咒李丹丹死
  • 很差

还真跟一个在景山后街长大的人聊过拆迁这回事,所以觉得「百花深处」拍得不错

24分钟前
  • 赵纪存
  • 推荐

十分钟年华老去,光靠名字就能吸引一大部分观众,里面个个导演都很强悍

27分钟前
  • 肋骨酱
  • 推荐

肤浅

31分钟前
  • Mmoon
  • 很差

我对北京没有感情。

36分钟前
  • 大饼呆呆
  • 还行

这片子我们大一还把它改变成小品或者说话剧,我擦,我擦

38分钟前
  • 有戏
  • 很差

牛逼导演短片集一:考里马斯基简洁、有力;维姆文德斯的简单了点,但视觉华丽;斯派克李记录风,政治基调明显;赫尔佐格伪记录,反乌托邦;贾木许精致小格局折射城市生活浮躁;最喜欢艾利斯顿一段,镜头干净,隐喻人的一生;陈凯歌就是来玩票的吧。

41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喜欢《life line》和维姆·文德斯的《距离托那12英里》,陈凯歌的做作了

46分钟前
  • Aaa
  • 推荐

陈凯歌这水平发挥的太不稳定了!冯远征演得真好~

48分钟前
  • uUah
  • 推荐

我为冯远征沦陷了

49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感觉明显比另一个好看,可能是木有仔细看完的缘故,陈导的压轴还是不错的

51分钟前
  • ╯-╰
  • 还行

时间是静谧流淌的,它检验了爱情的坚贞,描摹着生命的力量;它又是澎湃的,卷挟着现代文明的海浪摧毁旧时一切,又是拼命追赶的生命与死亡之间的一个罅隙;时间也是孤独的,它承载着名利场下十分钟的波涛暗涌,是星光闪耀背后丝丝缕缕的寂寥。

55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中国观众的思维还是和中国导演的思维最契合

56分钟前
  • 苏菲sama
  • 推荐

除了陈凯歌的之外,其他全部是垃圾

1小时前
  • 无咎
  • 推荐

如果说看电影是为了休闲娱乐的话,这个片子不要看了,看不懂……如果电影是为了看别人怎么炫耀“艺术”的神通,您请进……

1小时前
  • Boolean
  • 很差